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第一章区域分析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

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

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

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第二章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

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

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

四、区域自然资源:

(一)评价四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二)评价的方法

1.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1)目的:

①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②经济发展布局的保证程度。

(2)两点考虑:

?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

?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

2.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1)目的: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2)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

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得出客观、切合实际的结论。

3. 对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的评价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神府煤矿

(2)评价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分析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的组合,及其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程度或保证程度。

4. 自然资源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可以通过建电厂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

?如水利资源的利用,不仅在选择坝址、坝高等方面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在确定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上也有许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多种方案优选

5.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1)对自然资源的任何改造和开发利用,都会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

(2)只有客观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利于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第三章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经济、文化、人口)

一、区域经济背景从4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2.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3.市场化水平

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二、区域文化概念:

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举例)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影响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举例:岭南文化、温州(永嘉)文化、湖湘文化

重素质求内涵苏南经济的日新月异

?广州canton——guangzhou

?北京Peking——beijing

?厦门Amoy——xiamen

?城市语言文化对城市推广很重要

四、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影响:

生产——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消费——

?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五、区域人口结构

(1)内容: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2)过程:?

六、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七、人口增长(内容、指标):

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

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自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1)自然增长

主要指标: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

主要类型:原始型、年轻型(传统型)、成年型(过渡型)、衰老型(现代型)。(2)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率: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

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八、适度人口概念(经济层面):

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九、人口容量概念:

某一时期一定的生态负载力和经济负载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四章技术支持分析

一、技术进步:

(一)类型:

①狭义的技术进步②广义的技术进步

●狭义的:工程技术/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如:工艺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提高产品性能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广义的: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一些工程技

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的发展。

如: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政策的影响等。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按对资本边际生产率R和劳动边际生产率

L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中性技术进步:R对L的比例保持不变;

即:资本与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保持不变

或资金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不变。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R对L比例;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R对L比例。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的影响:

①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②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③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减少劳动的投入)。举例说明:

【分析技术扩散、技术引进、技术选择】

二、技术扩散概念:

指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是技术在空间的流动和转移。

三、分析技术引进

我国的技术引进(四模式、五问题):

(1)四模式——

①硬件引进模式:直接促进工业生产与效率,但成本高、依赖性强。

②软件引进模式:节约资金,且关联效应强,但对本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求高,

考虑技术输出国的政策。

③以FDI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技术先进且适用,有利于投资环境改善;但

是技术作价高、直接投资企业声望难以提高,产品周期的限制。

④引进人才模式:最有效、综合的引进战略;但对输入国条件较高、需要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

(2)五问题——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

②技术引进和输出层次较低、技术科技含量不高

②急功近利现象较为严重

③相关调控、监管的政策还不完善

⑤技术壁垒越来越严重,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还不深入

(3)改进措施:

①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引进环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轨迹良性发展;

②增加R&D投入,打造产学研的创新机制;

③维护知识产权,完善技术引进相关法规;

④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科教兴国;

⑤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四、分析技术选择

(1)有关技术选择标准的几种论点:①高产出、高资本周转率标准;②社会极限生产标准;③高积累标准、或扩大投资率标准;④时间系列标准

(2)中间技术

(3)适用技术

(4)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一、人类/人文发展指标(HDI):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指标

HDI=1/3寿命预期+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二、相对指标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2、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产业结构、人口职

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3、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4、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计算-----相对指标中的基尼和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越大越贫穷);

基尼系数反应收入公平(越大越不平均)。

三、区域竞争力

what(1)概念: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how(2)如何提升:(战略上)

①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②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③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④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

第六章区域优势

1、区域优势

(1)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类型: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2、投资环境

(1)概念:

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也是影响各类投资决策的综合环境。

(2)分类:投资动机、投资类型、投资规模、投资行业。

(3)改善措施: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配套服务环境。

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一、产业的划分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划分

1)两大部类的划分

生产资料生产部类

社会总产品国民经济

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2)农轻重的划分

农业

国民经济重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工业

轻工业: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1)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一般指广义的服务业, 包括商业、金

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它事业。

(2)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1985年10月)

第一产业:农业A(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工业(B-D)(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除上述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F-T)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③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⑤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三、主导产业的概念:

罗斯托: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些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

主要特点:高创新率、高速增长能力、“扩散性”。

四、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2)竞争能力

五、区域产业结构

1、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应

该保留三个时代的部门)

2、原则:

①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②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开拓国际市场,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④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⑤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减轻就业压力。

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

1、概念: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综合、全面的总体部署。(包含两个层面:描绘未来、行为决策)

2、特点:(1)综合性——整体性、(2)全局性;(3)战略性;(4)地域性;

3、内容:

(1)内容:对所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对实施方案的选择。

(2)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3)目的(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作用(编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调控的手段。)

二、区域规划

1、方法:系统法(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传统综合、比较法、数学模拟法

2、程序:

(1)规划准备工作(宣传发动、组织实际的决策机构、方案设计、筹措经费、规划区域地图、工作计划、培训人员、筹备办公地点)

(2)规划工作步骤【①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②发展目标、③发展课题和对策研究、④规划方案设计、⑤方案评估、⑥报批定案、⑦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性。(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不断反馈;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

二、区域发展的目标: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建设目标)

三、评价区域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

1、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内部环境:

(1)区域地位、

(2)区域优势和劣势: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③技术优势④产业优势)

(3)区域容量(区域人口承载力)

创新活动

2、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①总体环境(世界经济环境、全国经济环境、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②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

产品生产环境分析)、

③企业或公司环境(微观)

四、如何进行战略决策:

①提出战略构想方案:综合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结果,确定适

合区域未来发展的模式。

②基本原则: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

③提出战略构想的过程——战略抉择

五、SWTO分析:

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 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SWOT分析的基本思路:

(1)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2)考虑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六、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自主发展战略、高速增长战略、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十章

1、增长极理论的明确内涵:推动型产业和集聚城镇(增长中心)。

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和出现这种影响的原因:

①极化作用(回流效应):由于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导致出现了极化效应,可是

会拉大极化中心和周围地区的差距。

②扩散作用(涓滴效应):由于极化中心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技术输出、外出旅游;政府行政力量的调节,导致了出现了扩散作用来缓解极化作用带来的消极影响。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3、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差别:

①极化方式:范围(影响范围比较小,只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数量和分布(单极吸引方式、多极吸引方式)、空间形态(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②扩散方式:范围(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数量和分布(单核辐射方式、多极辐射方式)、空间形态(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跳跃式扩散)。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7、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形态:

①前工业化阶段-离散型

②工业化初期阶段-聚集型

③快速工业化阶段—扩散形

④后工业化阶段——均衡性。

6、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①核心区域: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②边缘区域: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资源前沿区域。

7、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①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确定城镇的核心地区,注重卫星城、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向外扩散工业和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带动周边发展。

③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0、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①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②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11、圈层结构:

(1)内圈层的特点:完全是城市化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地价贵。

核心区有两种地域类型:①结节地域:结节点与结节吸引区组合的区域。②均质地域:具有成片性专门职能的连续地段,而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职能差异。

(2)中间圈层的特点: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①位置上:建成区外围;功能上:二重性;

②社会文化上:多元性;

③空间景观上: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低效用地。

内边缘区与外边缘区:内多为被城市建设使用,土地利用冲突比较多,矛盾问题多;外的城乡过渡的特点比较明显,许多地方一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要的景观。(3)外圈层的特点: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第十一章

一、土地(概念)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特征: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土地复垦:

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数量比例结构

解决方法的三大原则:

一要吃饭,保护耕地,保护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二要建设,经济建设和城镇发展不能因为耕地而停止,做到动态平衡;

三要保护环境,注重农田的质量。

9、土地分为三类用地:商业用地类型、住宅用地类型、工业用地类型。

7、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

8、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①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②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③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④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9、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①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

②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③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④合理用水

⑤水土保持

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第十二章

1、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布局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布局

(1)空间构成:产品制造、研究和开发、高等教育、生活居住以及城市服务。(2)区位选择: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中试功能、孵化技术、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十三章

1、基础设施的性质:

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

2、基础设施的作用:

①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②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③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⑤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3、交通运输规划内容:

①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

②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

③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

④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

⑤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

4、交通运输规划方法:

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5、铁路选线影响因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技因素

6、机场位置选择:①有充分的机场用地,合理设置跑道位置。②考虑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地基条件好,少暴雨、大雾和鸟类。③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④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1、港址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

①港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深等自然条件;

②港口总体布置(如防波堤、码头、进港航道、锚地、回转池等工程设计)的技术上

可能性和施工上便利性(建材和基础设施等);

③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运营的经济性。

区域用水类型包括:

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市政环境工程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

需水量预测规划时,可按万元产值用水量和远景工业产

1、综合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举例分析)

①综合利用问题

②开源节流,合理用水

③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

12、高压线走向原则:

①线路尽量短捷;

②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建设用地;

③尽量减少与铁路、公路、河流和工程管线的交叉;

④应避开洪水淹没区、河岸冲刷区或容量塌方、有泥石流活动等地区;

⑤应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雷电活动多发地区。

第十四章

1、城镇体系: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城镇体系的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或等级性、动态性、开放性(耦合系统)、随机性。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环境规划报告

杨凌区大寨乡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地寻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农业模式的发展也备受广大公众的关注,而向来走在全国农业科技前沿的杨凌示范区不断地的在农业方面进行着改革创新,以生态旅游—环境友好为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小组调查了杨陵区的大寨乡,了解大寨乡农业发展模式和环境情况。 通过调查杨陵区大寨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了解当前杨陵区大寨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情况,并对示范园区的发展对当地环境状况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看还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找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模式种新型科技手段对环境的利弊。了解当地政府对整个大寨乡生态环境规划的态度和民众的意愿,评价大寨乡发展现代农业的环境影响,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或者替代方案,总结经验,为我们以后学习和做环境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以减轻我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建设美好家园。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杨凌区大寨乡 2.资料收集方法:政府及相关企业、单位提供资料,小组成员走访询问资料,文献查阅法,调查问卷资料成为第一手资料;从第一手资料整理成为第二手资料,依据这些,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各自调查报告。 3.调查方法:政府访谈,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园区相关人员的讲解 三、调查内容 1.乡镇规模: (1)地理状况:地理位置,降雨量,气温状况,大气状况等; (2)人口情况:人口数量,流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密度等; (3)农业情况:耕地数量,耕地类型及分布,农林副牧渔比例等; (4)现代农业规划格局:园区布局、物流管理

2.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包括农药稳定性、用量、品制、方式、喷洒时间、有效时间等) 3.化肥使用情况调查(品种、数量、使用方式、时间) 4.农机使用情况调查(行驶范围、路线、使用时间、燃油类型等) 5.农业废弃物调查(生物粪便、秸秆、油渣、塑料、薄膜) 6.农业用水状况调查 7. 大寨乡农民对大寨乡现在的环境评价 四、调查结果 1、乡镇规模 (1)地理状况 杨凌区大寨乡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西至隋文帝,杨坚陵与五泉镇接壤,北以韦河与武功镇隔河相望,南以陇海线与李台乡相邻(如下图所示),总面积为12.8km2,耕地面积达15868亩。其降雨量、气温分布状况、大气状况与西安类似,均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500—750mm,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有时相差达590mm。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多东北风,年均风速1.8m/s。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交通规划期末总结复习试卷试题.docx

-------------精选文档 -----------------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 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 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 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 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 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 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能、环保的目的。 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 交通规划的分类: 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 1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 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 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规划。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2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规划。 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 、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 、 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 年、远期15-30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年,最长不要超过50 年。 一、目的:① 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 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 一、交通区划分。 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 服务人民——通 定义:由于考虑到交通源一般是大量的,不可能对每个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 交通源进行单独研究,所以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称为交通区。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 目的:全面了解交通源与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即将交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 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 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 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 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 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 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 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 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 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 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拟定备选方案; 3、选择方案; 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 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8、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 1、确定性预测: 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 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 2、回归分析预测 9、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 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表示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临近部分。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1均质区2结节区。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整体性是由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的,区域内各部分按一定的联系有机构成,区域的这一特征使区域内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变化。层次性是指区域是有层次,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某个较大的区域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呈镶嵌的关系,从而形成区域的层次结构。开放性是指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存在着大量的人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动态性是指区域处于大量要素的随时间的变化中。空间性是指区域总是同一定的地球表层空间相关,其内部要素的空间缝补状态、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联系等都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必选的综合性。2地域性。3战略性4动态性5政策性。区域规划的类型:按深度和航宇与风格可将区域规划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区域规划设计等类型。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管制规划5区域产业发展规划6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7区域基础设施规划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9区域政策10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针对规划区域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内部组成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提出规划的要求;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区域为例发展变化的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进行比较。作出规划决策,优选最佳规划方案,并促成其实施。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据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修改,进行新方案;大体划分为规划准备、规划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来看,两者可互为依据。它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刚要,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是有计划地开展国土资源的开放、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规划层次不同。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只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区域的发展,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是区域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安排。 与其他专项规划是综合与专业、地区与部门、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有作用的从属关系。是区域规划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准,开创区域规划的先河。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整体发展,这使得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目标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阶段现 代化社会阶段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 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 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罗斯托钱纳里和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展大都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和制造耐用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但三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而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胡佛理论则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上述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衰退阶段 区域产业的功能性划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 业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 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在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级据点的集聚经济效果;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的开放式发展,有利于将区域经济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海的发展。它是生态稳定,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综合反映,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空间管制原则:生态敏感区优先保护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原则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区域空 间管制一般将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弱的生态系统,作为区域空间管制的基本单元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为出发点,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服务功能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特征,引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控制是指对影响区域整体利益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提出明确的管制和布局要求;而引导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措施对空间资源开发进行指导。 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则制定根据空间资源的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城镇建设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不同可将空间管制区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扩展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 态缓冲区禁止开发区根据空间资源特征属性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而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应具有不同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标准。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范围。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的性质影响着区域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技术进步的范围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容与空间形式 技术进步的幅度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得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得整体性、区域得系统性、区域得动态性、区域得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与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得机制、政策与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与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与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得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与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得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得概念:区域分析主要就是对区域发展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与区域间相互联系得规律. 8、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得资源条件分析得内容:自然资源得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得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可预见得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与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得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得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得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得辩护者提供补偿得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得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得分析、区域发展动力得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得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

区域分析报告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重点章节 第一章绪论 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 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的概念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 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详细整理 第一章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环境规划复习总结

第一章 1.环境规划: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该定义指出了环境管理的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个人、企业、政府。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政府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管理、全球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涵,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 4.环境规划与管理紧密相连,难以分割,但是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两者的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1.管理的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一般职能)表明,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所决定的。(社会劳动过程,分工,协作)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特殊职能)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相关的。(价值增值过程,指挥劳动,监督劳动)2.管理的职能的核心: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计划职能: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订方案实现这些目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②组织职能:组织就是把组织的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③控制职能: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 种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按原 定计划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没有控制就没有管 理。 3.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 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是指 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 物质的最大数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 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是 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环境 承载力可划分为:①环境能够容 纳污染物的量;②环境持续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能力;③环 境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 5.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 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 和将来。 6.前馈控制:不断利用最新的信 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 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 是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 果相吻合。 第四章 线性规划:就是求一个线性函数 在满足一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 方程在变量为非负条件下的极 值问题的总称。 适用范围:①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最高②如何 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 或排放最少的污染物 非线性规划:就是求一个n元实 函数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的约 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且和约束 条件至少有一个是未知量的非 线性函数的总称。 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至少有一 个是未知量的非线性函数 动态规划:是一种在数学、计算 机科学和经济学中使用的,通过 把原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 问题的方式求解复杂问题的方 法。 适用范围: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 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 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 关的静态规划(如、),只要人为 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 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 方法方便地求解。 第五章 1.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 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 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 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 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 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 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方法:审计检查法、审计调查法、 审计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账龄 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法、经济 活动分析法、经济技术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抽样审计法等。 3. 环境审计的内容:①符合性审 计,主要为环境保护法规的符合 性审计,对企业有关环境的现状 及管理当局所做的努力进行详 细的、特定区域的评价②环境保 护管理系统审计,确定环境管理 系统是否运作良好,是否能处理 当前或未来的环境风险③过度 审计,企业在购买和转让不动产 时需要,评价与不动产的获取和 剥离有关的风险④关于有害物 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 评价危险原料的处理、存放及清 理会产生的全部负债,对周边环 境造成污染及威胁人类健康带 来的诉讼、赔偿和罚款导致环境 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降⑤污染预防审计,确定减少 废物的机会,通过对企业可能发 生污染情况的审计预测结果采 取一系列的措施⑥环境效益审 计,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并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兼顾企业的 长远发展⑦产品审计,确定产品 是否与环境政策的要求相符合, 企业可以看出自己的产品与环 境政策要求的差距而进行改进。 第六章 1.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①规划 的编制ⅰ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 编制ⅱ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② 规划的申报与审批ⅰ规划初级 申报和审核ⅱ终级申报与审批 ⅲ环境规划文本,技术档案文 本、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报 审文本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质量 指标(大气、水环境、噪声)、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 物宏观总量控制、水污染物宏观 总量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 制、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环境 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污染控制、 水域环境保护、重点污染源治 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环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环境规划实习个人总结

环境规划实习个人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三第一学期也即将走向尾声。这周,我们班在屠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专业实习。实习内容是根据实地调查并且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整理数据,最后是编写环境规划大纲。 这次我们进行实地考察的地方是洪岙村。洪岙村属于宁波市塘溪镇,它地处梅溪水库下游,属于半山区,村里分别有两座山署名叫前山和后山,村庄依这两座山山脚环山而建,村中穿村而过的河叫梅溪,终年不会干涸,村中两条主干道穿村而过互相交叉,一条通向市区宁波,另一条梅溪大道通往咸祥方向,村庄西临沙村,东与塘头村一路之隔。现在全村总户数达到977户,人口总数2217人,其中男性1112人,女性1105人,外来人口1110人,全村所拥有耕地面积873亩,山林6558亩。这个村是区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茶山、橘子山、厂房出租难以维持村委会日常开支,村里的实事工程基本依靠上级补助。全村私营经济发达,已有私营企业160家,上规模企业44家,主要以汽车配件、五金冲件、玩具、电器、塑料、外贸产品等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和国外等地。因此,这个村的环境污染不是很严重,属于污染较轻的区域。 在考察前,老师把我们班共分为四个小组,分别针对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噪声这四个污染物质经行调查。我们小组负责调查洪岙村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一般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洪岙村的经济产业单一,产业复合性很少,所以很少有工业废物的产生。大部分的工业废物都是加工零件剩余的边角余料,钢材废物居大多数,而且这些工业废物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所以,洪岙村的工业废物对村子的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村子有一半人口仍然是依赖农业为生。许多田地里面堆放着农业废弃物,比如植物秸秆,农用肥料袋等等。有些堆放物正在燃烧,排放出刺激性的气体,这些农业废弃物就是固体废物的来源之一。在洪岙村内,每个主干街道虽然都设有垃圾箱,但是并没有可垃圾分类的垃圾箱。而且在一些居民的墙后、门边都有一些饮料袋、废弃纸等等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村子中央有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 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 分析与评价 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 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 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 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 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 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区域人口结构的内容: ,性别构成(最基本、最重要):即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年龄构成:即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职业构成: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 ,民族构成: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 . 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土地人口承载力: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4、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5、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二、填空: 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2、生态环境补偿的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3、产业布局指向性:(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指向包括(采矿业、水电业、森林工业、 农业)(2)原料指向耗原料多的产业:(钢铁、建筑材料、化工), 不宜长距离长时间运输原料的产业(棉纺织、制糖业)消费市场指向:为消费市场服务的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和消费市场需求量大,或产品重、体积大,易燃不易远距离运输的部门(玻璃制造、家具制造、食品工业等轻工业)。(4)劳动力指向(纺织、服装、烟草、制鞋、塑料制品)(5)高科技指向(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机器人、新材料…)(6)交通枢纽指向(临海型、临河型、临空型)【此题考法:例:临海型属于哪种指向?】 4、人口形态包括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 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从人口年龄结构对今后人口增长速度影响的角度,又可将人口金字塔分为(增长型、静止型和缩减型),分别与(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相对应。【此题的考法是给出图形判断是哪种形态。】 5、分析人口目的:.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八个部分:【掌握1——2个】 (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 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 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4).“求业人口”。即具有 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 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 动的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其 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6、技术引进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研究费用和时间、可实现跨跃式引进,加快技术 的升级换代。 7、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中的单一指标: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 部分的虚数 8、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中的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 业总产值,霍夫曼系数反映工业化程度,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 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