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中文版:一部忠实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译制片

作者- 黄勋叶楠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必然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障碍,如何把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好,在两种/多种语言之间把翻译的效果做到“信、达、雅”是翻译家应该考虑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源、美国版《花木兰》的剧本台词翻译过程,阐明电影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性,观众的理解度,不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重视在保持原版特色上加入再创造的元素,使之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翻译忠实性再创造

一.对原片的忠实

电影翻译,其实同文学翻译一样,有着共同的翻译标准。而提到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不提到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原则。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最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翻译的底线;“达”就是通达,即译文通顺流畅。这本是文学翻译的传统标准,但是对电影翻译也同样适用。因为二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从而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而且在电影翻译中,这个准则更为突出,因为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忠实”、“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比文学翻译的难度还要大。

在《花木兰》的译制过程中,翻译者在“信、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影片中的很多翻译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风味,还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剧本中的很多幽默之处,本来不太适合用中文表达,但经过他们的翻译,也变得有声有色。比如有一处翻译如下:

(木兰参军后的第二天早晨,有监督练兵的宰相来点名。)

宰相:Order people, order!

士兵1: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

士兵2:Sweet and pungent shrimp!

士兵3:Moo goo gai pan

此处是利用英语单词一词多意现象所造成的幽默效果。“Order”有点名之意,但还有点菜的意思,当宰相叫“Order”宣布点名时,士兵们故意把它理解成点菜的意思,于是争相起哄,你一个我一个地点起“菜”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英文式幽默,所以当中文版的影片还没有出来时,有人在影评中说,这种幽默“不适合翻译为中文”。但经过翻译者的妙笔生花,这段剧本就变成了下面的对白:

宰相:点名了!你们吵什么?

士兵1:炒个葱花蛋!

士兵2:炒个红烧猪蹄!

士兵3:炒个宫爆虾仁!

这段翻译巧妙地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幽默效果,不但完全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信”,而且顺畅不留痕迹,可谓之“达”,非常精彩,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中文版对原片的“信”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对歌曲的翻译上。原片中有五首需要演唱的歌

曲:, , , ,, 其中除片尾曲以外,余下在片中出现的四首歌全部都翻译成了中文。这种翻译并不是像其他很多译制片那样,为了便于中文演唱,把整首歌的歌词重写一遍,只求大意相同,而是严格地对照英文翻译,力求每一句都能再现原文的韵味。很多人认为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很刻板,但在影片中的效果听起来却绝非如此。以欢快诙谐的为例,这是木兰的女眷和为她梳妆沐浴的侍女们合唱的一首歌,这里只节选其中的一些典型片段:

Bath Lady: This is what you give me to work with?(这是要我打扮的姑娘?)Well, honey, I’ve seen worse.(噢,你可真够脏,)

We’re gonna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把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We’re have you washed and dried,(先把你,洗干净,)

Primped and polished till you glow with pride,(玉洁冰清才能惹人爱,)

Trust my recipe for instant bride,(经过我细心打扮的姑娘,)

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会为我们争荣光。)

Make-up Lady: When we’re through you can’t fail,(打扮好,更漂亮,)

Like a lotus blossom soft and pale,(象那出水芙蓉白又香,)

How could any fellow say “Not sale”.(男人见了都心花怒放,)

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你为我们争荣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基本上每一句都是遵照原文翻译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同时考虑了压韵和曲子的长度,用的语言也很口语化,念起来比较“顺溜”。这样,翻译后的歌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也易于中国观众听懂了。在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相当好,不但保持了原版中轻松愉快的风格,还很好听,不仅仅达到了“信”,而且是“雅”了。这样翻译后的效果,是打字幕显示歌词大意所远不能及的,因为观众将可以一边听着曲调,一边理解歌词的意思,同时得到两方面的享受,感觉自然会好得多。其他在片中出现的三首歌曲也是这样翻译的,都翻译的原汁原味,与电影的画面和剧情结合得很完美(尤其是最后中断的部分),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加工的痕迹。限于篇幅原因,对其他的歌曲就不再分析。

中文版对英文原版的忠实性也体现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中方所采用的配音演员的音色都和原版非常相似,尤其是木兰那三个“损友”,简直就是原版的配音演员在讲中国话一样,像极了。几个主角的配音也还过得去,陈佩斯配的木须龙虽然不是主角,却因为陈的出色表演而格外出彩。

总而言之,《花木兰》中文版忠实的再现了英文版的原貌,翻译得准确而到位,无愧于“信”的标准。下面要讨论的,是该片翻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原版的再创造活动。

二.积极的再创造活动(Re-Creation)

翻译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再创造”特点的外形变换。在《花木兰》的翻译过程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花木兰原本就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中国人对它耳熟能详,从小心中就有了一个中国式的花木兰形象。而美国人虽是这部卡通片的制作者,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花木兰”多多少少有些他们想象的成分。而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加入很多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以符合他们本国人的口味,于是,《花木兰》这部电影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加以改造,使之更加接近于中国原著,也使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把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式的东西还原成真正的“中国味”,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该片的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佩斯的配音表演。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他所配音的角色“木须龙”:“虽然是动画片中的人物,但我确实当一个角色来处理的。美国人对龙有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定势。可是他们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的观众未必能接受。我就把这些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处理才能令中国观众接受。小到一个小小的吆喝马的声音与方法,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服他们很困难,要讲清各种理由与道理,但他们那种对艺术认真的态度,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美国人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观众未必能够接受”,所以陈在为这个角色配音时,进行了很多再创造活动。比如,英文原版中木须龙刚出场的时候,一边口口声声要“捍卫宗族”,一边张牙舞爪,发出“HRRR”的怪叫,活脱脱一副西方人想象中的恶龙的模样;而陈在配音时,把怪叫声换成了京剧腔的“哇呀呀呀呀”的叫喊,使得木须龙一出场就带上了几分中国式的幽默。又如,有一段剧情是木须龙在雪山上跳上马背,发出“Wu Hu HaGa, Wu Hu HaGa”的西部牛仔式叫喊,陈认为用在中文版中不妥,所以,他给配的音是纯中国式的:“的儿——驾!”

在后面的表演中,这样的“发挥”更是屡见不鲜。像下面几处:

1.木须龙决定出发去找木兰,发现蛐蛐跟了上来。

木须:Hey,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re coming?

陈:你跟着搀和什么?

2.木兰初入军营,就引起了几场争斗,使得其他新兵对她不满。

木须:You know, we have to work on your people skills.

陈:我看,咱们该和他们套套近乎了。。。

3.木兰到水塘里泡澡,木须极力阻拦。

木须:Hey, oh, ah, no, this is not a good idea . What if somebody sees you?

陈:姑奶奶,可别这么干!要让人看见怎么办?

这些北京味十足的诙谐配音,虽然和原文的风格迥然不同,却缩短了木须龙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差距,也使得木须龙这个典型的迪斯尼式宠物,变成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滑稽角色了。比起原版中美国笑星艾迪的美国式调侃,陈的“京味”配音风格更受中国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所以说,陈对木须龙这个角色的再创造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陈以外,其他角色的台词也有很多地方经过了“汉化”处理。译者尽量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翻译台词,使中国观众听起来更亲切。例如,“皇帝”这个角色所说的话,翻译后都带有些古文的味道,他夸奖男主角李翔时说:“I know what this means to you, Captain Li. Your father would have been very proud.”中文版中将其译为:“你劳苦功高,前程远大,你父亲定会为你含笑九泉。”一句话用了两个成语,显得比较庄严,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若直译为:“我知道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李翔校尉。你父亲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反而会显得不地道。皇帝评价花木兰的那句话译得更是精辟,原文是“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翻译时就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译得非常贴切。另一个人物,木兰的好友Y AO,看到木兰抱住皇上时大为吃惊,说:“Is she allowed to do that?”这句话被翻译成“这不是触犯龙体吗?”,也很贴切有趣。影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很多例子,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细细品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中文版本中有些地方,因为原文的意思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太好理解,所以进行了引申,使其意思更加明朗。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片中有一段情节,匈奴人行军时发现了京城派去的探子,把他们抓起来带到首领单于面前。单于说:“Well done, gentleman. You found the huns army”。引起了其他匈奴人的一阵大笑。这句话有些讽刺的意味,单于是讽刺京城探子们还没完成任务就被发现了。但是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会使中国观众不解其意,因为“你们发现匈奴大军了”在汉语中的讽刺意味不够明显。于是译者把它的意思引申,译为“干得

好啊,可以回去领赏了!”这样,中国观众就能领会这句话的幽默之处了。

三.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花木兰》是中国翻译得非常出色的一部电影。翻译者们对原作的忠实,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再创造劳动,使我们得以看到一部既成功保持了原版特色,又增加了不少“本土韵味”的《花木兰》。这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但最可贵的,是中国翻译者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英语学习者所真正需要的财富,有了它,各种技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花木兰英文剧本,Walt Disney Company, 1999

2.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陈韬文,见(传播学论文选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秦志希、翟晶,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2004

姓名:黄勋(男)年龄:31 籍贯:江西赣州

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或职务: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通讯地址:江西赣州客家大道156号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务办

邮政编码:341000

联系电话:015879795700

电子信箱:huangnan7781@https://www.doczj.com/doc/9517335933.html,

《花木兰》教案

39花木兰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兰、代、巾、常、战、扮、装、善; 认识“戈字旁”;能理解“经常、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赫赫战功”等词语;在教师指导下描写:战;继续学习音序查字法。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清“花木兰为什么是巾帼英雄?”, 从而学习花木兰孝敬长辈,勇敢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巾帼英雄,指名读,指导好“巾”和“英”的前后鼻音。 2、理解“巾帼英雄”的意思。 3、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巾帼英雄,她就是“花木兰”, 板书课题:花木兰 学习生字“兰”,齐读课题。 4、过渡:读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花木兰的故事,那为什么说 花木兰是巾帼英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拼音的帮助下,边读边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明:由词语入手,展开文本学习,目的是,学习生字的同时,理解词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一个恬静美丽的女孩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巾帼英雄的呢?学了课文就明白。]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出示第一节,引读第一节, 学习生字:代I(读准字音) 字形:这个字的右边在书写时要注意,一共是3笔完成 2、为什么说花木兰是巾帼英雄呢?指名交流 [说明:“为什么说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巾帼英雄呢?”将这个问题贯穿整个

教学过程。由一个问题引领全文,从阅读上,避开了繁琐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带着问题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1、板书: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板书时,学习生字“装”, ●扮:读准字音,复习音序查字法 ●理解“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意思。 2、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二、三节,找到相关的语句子多读几遍。 3、出示课文2、3小节。 1)学习生字“常”,“常”这个字的第一笔很关键,是“竖”,一起书空。 理解“经常”。 2)学习生字“战”: ●学习新部首“戈字旁”,一共4笔完成 ●指导正确书写“战” ●学生写“战”,教师巡视。 4、指导读正确第二、三节。 1)指名分句读,重点指导读好第三节第一句话。 2)“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 ●了解“征兵文书”。 5、创设情景,有感情朗读第二、三节。 1)可是木兰的父亲_________(师引读),如果父亲去当兵,_____________。(师创设情景,父亲去当兵会发生什么事?)2)而弟弟___________,(师引读)如果弟弟去从军,__________。(师创设情景,弟弟去当兵会发生什么事?) 3)试着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4)正是因为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都无法出征。于是花木兰决定:(指名读)指导读好花木兰坚定的语气。 5)齐读第三节 [说明:为了能感受到当时花木兰面对家庭状况的着急心情,教师创设情景,“如果年老多病的父亲去从军,_______。如果年幼的弟弟去从军,_________”。

《花木兰》赏析

《花木兰》赏析 花木兰的事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超出了历史传说的范畴,她是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她与民间四大传说一起成为了我国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然而,1999年,由迪斯尼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似乎在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我们看完了这部由西方人导演的中国神话,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呼道:木兰还是那个我们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中的木兰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们心中,花木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而是一个集结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女性写照。是坚强、勇敢、孝道、爱国的象征。而由西方人制作的《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故事的影片,但不论是木兰奶奶的开放思想,还是媒婆的穿着、造型,完全被夸张化了,或者说是西化了。总之,影片里处处透漏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连约翰逊都坦率表示,《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连影片中的山都是哥伦比亚山的样子,而不是中国山的地貌。”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对中国文化的颠覆和扭曲的影片。 从花木兰的身上可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影片中花木兰是一个好玩好动的开朗活泼女子。即使,她被迫打扮成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遵从父母之命去相亲,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情。当从棋盘经过她会忍不住的伸手动动棋子;见到小孩在玩闹她也会上去插一手;面对心仪的人,她会像一般少女一样的面红耳赤;甚至,被识破女儿身后,被众人离弃在雪山中,孤身一人,伤心绝望的她,回想自己当初偷偷离开家替父从军的初衷,只是想借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父亲,而是在为了自己。这完全不是上述中讲到的中国女性的行为,而是一位美国当代女生的开放作为。不得不说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颠覆的和解构。 迪斯尼的这种扭曲作为,是源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的结局,我们无可厚非,因为只是一味的传统只会带来枯燥,只会造成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离越远。但是,当我们在快乐惬意的欣赏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是否应该为我们

花木兰

花木兰 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3、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4、写出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化用出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7、花木兰决定替父木从军的原因是,。 8、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9、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10、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11、最能表现木兰做为中国女性淳朴(勇于献身,不慕荣华,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性格的句子是:() 12、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4.《花木兰》课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语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战士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牺牲战死沙场了,有的凯旋归来。)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15、翻译带点的字:军书十二卷出郭相扶将赏赐百千强朔气传金柝 16、翻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很多很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15 花木兰 【一等奖教案】2

15花木兰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逊、访、昼、袜、赫、凯、栋、谓、孝、帼”10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从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剧本”认识较少,要引导学生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再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六、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邮票、图片等;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剧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人物,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认识了四位古今中外著名的女性,她们的精神和业绩,在大家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的课堂又来了一位客人,她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看看她是谁?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介绍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个朝代叫北魏。就在北魏后期,北边的柔然族、东北边的库莫溪、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派兵骚扰中原,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送到边防去驻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浏览课文,再次认识剧本 (一)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相同?(如:《阿凡提的故事》《快乐王子》《西门豹》《孟母劝学》……) (二)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浏览课文,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全文都是人物对话、文章要分幕、文中有说明性的文字等。) (三)教师小结剧本特点:像这种类型的文章就属于剧本。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剧本有: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从剧本中我们能读懂:1.故事内容2.重点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为什么说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请孩子们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不加字,不漏字,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二)检查词语(展示课件):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一幕讲了什么故事?(展示课件:花木兰插图)(四)引导孩子用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的《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花木兰》改写

《花木兰》改写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 花木兰倚靠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处幼尚未成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 第二清早,花木兰就出门到街头上,买骏马、买马鞍、马笼头、马鞭,忙乎了好一阵子,备齐了战装,然后辞别父母,女扮男装头也不回地走了。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花木兰宿在了黄河边,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黄河流水的“哗哗”声。 第二天早上,她辞别了黄河,晚上又宿在黑山头。 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花木兰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她听到胡人兵马的嘶鸣声。花木兰发誓:为了父母,为了国家,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杀啊———”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口当口当”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明亮的月儿映照在铁甲衣上,许多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壮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十几年的拼杀,十几年的搏斗,木兰领着胜利的军队归来了,皇上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席上,皇上为战功卓著的花木兰敬酒:“你功劳不小,赐你做个尚书,行吗?”“不!”花木兰笑着摇摇头:“为祖国付出,这是应该的。我不需要做尚书,谢谢皇上的好意。但是否能给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家?”皇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花木兰:“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赐你一匹千里马。你要回家,我也不强求你了。”说着,叫手下从皇宫里牵出一匹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赏赐给花木兰,花木兰双手握拳拜谢皇上,然后骑上马走了。 “嗒———嗒———嗒”,花木兰快马加鞭往家中赶,身边的泥土都扬了起来。此时,归心似箭的木兰心里好不兴奋,恨不得马上飞到家。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

教学:欣赏《花木兰》

教学:欣赏《花木兰》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3、采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的方式,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提前预习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后,再作欣赏。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有关资料收

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音乐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以及戏种、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 1、播放课件《花木兰》的动画片,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播放课件演唱歌曲《看大戏》。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资料展示 1、小组介绍:豫剧的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精选2019-2020年语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15花木兰知识点练习八十九

精选2019-2020年语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15花木兰知识点练习八十九 第1题【填空题】 你知道这些事迹的主人公吗? ①代父从军______ ②凿壁偷光______ ③卧薪尝胆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沉思—______ 逊色—______ 归来—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答应—______ 放心—______ 朋友—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读课文《花木兰》,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张灯______ 喜气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幸会______ 吃亏______ 拜别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______ ②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补充词语,再根据意思选词填空。

出生入______ 冲锋______阵智______双全不______而遇不可思______ 劳苦______高______然大悟女______男装 ①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______ ②形容忽然醒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读课文《花木兰》,思考:剧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读课文《花木兰》,你认为花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答案】: 【解析】: 第11题【语言表达】 解释下列词语 ①栋梁 ②威武 【答案】: 【解析】: 第12题【语言表达】 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巾帼 ②晋升 【答案】: 【解析】: 第13题【语言表达】

花木兰的故事英文概括

花木兰的故事英文概括 Hua Mulan Hello,everyone. I’m very happy to be here. My Chinese name is Bai Peiqi. My English name is Becky. I’m 7. I’m from class 4 Grade 2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Nanchang PhoenixCity. I like reading stories. Have you heard the story of ‘’Hua Mulan‘’? Today I will tell you the story. Hua Mulan is a heroine who joined the army instead of her father in ancient China. She lived with her parents ,her older sister and her younger brother in a little village. One day, the military pasted scrolls in the village.The scroll announced that each family had to send one man to the army. Mulan’s father was too old to fight, and her brother was a young child. So Mulan decided to dressed up as a man. She wad enrolled. She fought for many years. She was very brave and intelligent. When the war ended,the Emperor offered Mulan a job that would make her rich. But she refused and wished to return home. She put on makeup when she came home. When her former comrades visited her , their eyes grew large when they saw the beautiful woman before them. For hundreds of years, her story spread across China, to inspire girls everywhere. If you love enough and have courage enough, you can accomplish anything,no matter how impossible it might seem.

小学语文课文《花木兰》

小学语文课文《花木兰》 场景:花家堂屋。 人物:花木兰、花父、花母、花姐、花弟。 (木兰在织布,姐姐在纺纱。) 木兰:唉! 姐姐:怎么了,木兰?怎么唉声叹气呀? 木兰:姐姐有所不知,最近外敌大举进犯边关,马上就要打仗了。 姐姐:我知道,昨天送来的军帖,我已瞧见。 木兰:我就是在为这件事担心。军帖上说每家都要有男丁去当兵,可是爹的年岁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弟弟年纪还小,他们怎么能去打仗呢?

姐姐:我也为这事苦恼。从小爹就教我们舞枪弄棍,可惜我们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可以替爹去从军了。 木兰:是啊,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xugrave;n)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沉思片刻。)嗯,有办法了! 姐姐:木兰,你有什么好办法? 木兰:好姐姐,你别问了,等会儿就知道了。 (木兰入内换男装。) (花父、花母上。花父咳嗽,花姐忙给爹爹捶背。) 姐姐:爹,您怎么咳得这么厉害呀? 花父:唉,老毛病又犯了。真是人老不中用啊!

花母:可不是,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要你去打仗,身体哪里吃得消哇!唉,真让人着急。 (花弟上。) 弟弟:爹,外面来了一位壮士,说是要拜访您。 花父:客人来了,快快有请。(木兰身着男装上,威武有礼。)这位壮士,请问你找老夫有何贵干? 木兰:花大人,您真的不认识我吗?(舞拳。) 花父:有些面熟,可是我真的想不起来了,你是哪位呀? 木兰:爹,是我啊!我是木兰,您的女儿啊。 花母:木兰,真是木兰!你怎么打扮成男丁模样? 木兰:娘,爹的年纪这么大了,弟弟还小,所以我决定替父从军。

花父:胡闹,真是胡闹!女孩子上阵打仗,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事啊? 木兰:可是,女孩子打仗不一定比男子逊色呀!再说我女扮男装,连您二老都看不出来,别人就更难知晓。请爹娘答应,让女儿去从军吧! 花姐:爹,您就答应木兰妹吧,她的武艺好,一定能得胜归来的。 木兰:只要打败敌军,女儿就立即回乡,请爹娘放心。 花父(沉思良久):这好吧!你在外从军,一切要小心才是。 弟弟:啊,木兰姐变成哥哥了,还要去打仗,真是太棒了! 木兰:(木兰合抱双拳,跪拜。)木兰拜别爹娘。

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稿精编版

花木兰代父从军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南北朝时,有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叫花木兰,她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箭术无双。一天,官府送来征兵文书,朝廷要向邻国——柔然开战,要征召大量的男子去从军,花木兰的父亲也榜上有名。年迈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一病不起。为了解除父亲的忧愁,木兰背着父母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去了。从此,木兰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发生了许多惊险的故事。 一次,木兰和她的伙伴一起去燕山打猎。燕山的路很难走,野兽又多,打猎的人,都不敢深入山里去,木兰他们等人轻骑快马,直向深山里闯。很长时间都没有猎物,木兰的伙伴不耐烦了,准备走进茂密的草笼里去寻找猎物。木兰怎么劝他们都不听,她只好跟在后面保护着他们。忽然,木兰看见不远的草堆里,有四五只东西在动。"不好!是花豹!"木兰说着,忙抽出弓箭瞄准。"嗖!嗖!"木兰连发两箭,那边两只花豹,大叫一声,负伤跑掉了。剩下的三只花豹,竟一个个挥刀站了起来,原来他们不是真的花豹,而是柔然兵呢!"嗖!"木兰对准一个柔然兵,又是一箭。被射中的柔然兵,掩着伤口,掉头窜走,其他两个,知道情势不妙,也慌忙逃跑。就这样,木兰救了她的伙伴。 A:说到这儿得停一停。 B:你这是要做什么呢? A:我想考考你。你知道辽东城和辽河吗? B:不知道 A:辽东城辽东城在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丽尽据辽东后,改称襄平城为辽东城。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1345公里,

花木兰教案

10、《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5、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花木兰传说

花木兰传说 商丘市虞城县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花木兰姓魏名木兰,当年募兵时,因其父年老,木兰代父从军,后凯旋而归。人们盛赞木兰英勇事迹,用民歌形式传颂,后经人加工润色,形成《木兰诗》流传至今。唐代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追赠将军,谥孝烈,并在木兰故里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方圆百里民众络绎不绝,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庙会,千余年来,长久不衰。 花木兰传说是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而从唐代起所修建的木兰祠、碑刻,以及宋、元、明、清的《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等大量史料对花木兰传说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作为花木兰传说的载体,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初期,金代泰和年间,即公元1334年,又重修、扩建木兰祠。 清代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由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对木兰祠修善、扩建,祠宇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为四百余亩。 木兰祠自南向北为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及东西配房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坐像,坐像两侧塑有侍卫,花木兰祠殿内外,有文

人墨客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词、书画及香火等碑10余座,在木兰祠院墙内外,种植有唐槐梁柏,环境十分优美。 这座著名的花木兰祠于1943年毁于战火。 巾帼英雄花木兰是一位勤劳、勇敢、忠孝、刚烈的典型女性。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千余年来,广为流传,被人们所敬仰。 据史料记载,花木兰不姓花,姓魏,生于北魏年间,祖居今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魏庄村。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姐姐木惠,弟弟木棣。外婆家就在距魏庄很近的大周庄村。 魏家的后人由于战乱,逐渐逃往他乡,当年的魏庄村已无踪迹,成为当地人俗称的“魏庄户”。 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木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随父习武健身,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木兰在16岁那年,经人介绍,与今安徽省亳州岳氏青年订了婚约。就在他们要结婚的那一年,边关紧,战事急,几道应征军贴接连不断的送到魏家,而此时魏应汉年事已高。一家人望着军贴心急如焚。木兰心疼父亲,爱护幼弟,心意已决,说服家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场上木兰聪明的智慧,超群的武艺,勇猛杀敌,很受军营中将士的器重和爱戴。两年后,战事平息。天子得知木兰智勇双全,功劳卓著,欲封尚书职位。木兰执意不受,婉言谢绝,一意回家

花木兰影片赏析知识讲解

花木兰影片赏析

花木兰影片鉴赏 视觉142 潘宏媛 2014064228

花木兰影片赏析 《花木兰》由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制作出品。本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木兰的事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超出了历史传说的范畴,她是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她与民间四大传说一起成为了我国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然而,1999年,由迪斯尼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似乎在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我们看完了这部由西方人导演的中国神话,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呼道:木兰还是那个我们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中的木兰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们心中,花木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而是一个集结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女性写照。是坚强、勇敢、孝道、爱国的象征。而由西方人制作的《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故事的影片,但不论是木兰奶奶

的开放思想,还是媒婆的穿着、造型,完全被夸张化了,或者说是西化了。总之,影片里处处透漏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连约翰逊都坦率表示,《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连影片中的山都是哥伦比亚山的样子,而不是中国山的地貌。”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对中国文化的颠覆和扭曲的影片。 从花木兰的身上可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影片中花木兰是一个好玩好动的开朗活泼女子。即使,她被迫打扮成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遵从父母之命去相亲,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情。当从棋盘经过她会忍不住的伸手动动棋子;见到小孩在玩闹她也会上去插一手;面对心仪的人,她会像一般少女一样的面红耳赤;甚至,被识破女儿身后,被众人离弃在雪山中,孤身一人,伤心绝望的她,回想自己当初偷偷离开家替父从军的初衷,只是想借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父亲,而是在为了自己。这完全不是上述中讲到的中国女性的行为,而是一位美国当代女生的开放作为。不得不说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颠覆的和解构。 整体风格 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

2019-2020年语文五年级下15花木兰语文版练习题第五十六篇

2019-2020年语文五年级下15花木兰语文版练习题第五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下面词语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顺(xào shùn)栋梁(dóng liáng)拜访(bài fǎng)武艺(wǔ yì) B、昼夜(zóu yè)显郝(xiǎn hè)凯旋(kǎi xuán)跪拜(guì bái) C、逊色(xùn sè)袜子(wà zi)寂寞(jì mó)照应(zhào yìng)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背bēi______ bèi______ 应yīng______ yìng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读课文《花木兰》,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张灯______ 喜气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纺______ 访______ 愧______ 槐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答应—______ 放心—______ 朋友—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你知道这些事迹的主人公吗? ①代父从军______ ②凿壁偷光______ ③卧薪尝胆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沉思—______ 逊色—______ 归来—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______ ②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______ 【答案】:

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花木兰代父从军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南北朝时,有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叫花木兰,她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箭术无双。一天,官府送来征兵文书,朝廷要向邻国——柔然开战,要征召大量的男子去从军,花木兰的父亲也榜上有名。年迈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一病不起。为了解除父亲的忧愁,木兰背着父母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去了。从此,木兰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发生了许多惊险的故事。 一次,木兰和她的伙伴一起去燕山打猎。燕山的路很难走,野兽又多,打猎的人,都不敢深入山里去,木兰他们等人轻骑快马,直向深山里闯。很长时间都没有猎物,木兰的伙伴不耐烦了,准备走进茂密的草笼里去寻找猎物。木兰怎么劝他们都不听,她只好跟在后面保护着他们。忽然,木兰看见不远的草堆里,有四五只东西在动。"不好!是花豹!"木兰说着,忙抽出弓箭瞄准。"嗖!嗖!"木兰连发两箭,那边两只花豹,大叫一声,负伤跑掉了。剩下的三只花豹,竟一个个挥刀站了起来,原来他们不是真的花豹,而是柔然兵呢!"嗖!"木兰对准一个柔然兵,又是一箭。被射中的柔然兵,掩着伤口,掉头窜走,其他两个,知道情势不妙,也慌忙逃跑。就这样,木兰救了她的伙伴。 A:说到这儿得停一停。 B:你这是要做什么呢? A:我想考考你。你知道辽东城和辽河吗?

B:不知道 A:辽东城辽东城在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丽尽据辽东后,改称襄平城为辽东城。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B:厉害呀! A:介绍过后,听听接下来的故事吧! 北魏军队要攻下辽东城,必须得渡过天险辽河。正当军队对如何渡过浩荡的辽河一筹莫展时,木兰想出了搭浮桥过河的妙招,还制定了周详的作战计划:浮桥划到辽水中间,辽兵一定会用弓箭射我们,所以我们得先发制人。三座浮桥紧连着前进,同时发射,千万不要让敌人切断浮桥的联系,以免阻塞后援。一切按着木兰的计划进行。 “3!2!1!射!”木兰一声令下,浮桥上的士兵,纷纷搭箭张弓,齐向岸上的辽兵发射。一时,箭在水面上穿梭。浮桥上的魏兵,都是久经训练的箭手,他们百发百中,辽兵被射倒很多,再加上魏军援兵源源不绝,紧跟在浮桥后面,渐渐地,岸上辽兵已抵挡不住,开始往后退。 第二天清早,辽东城郊,摆满了八轮大战车,弓箭手们都背了满满的箭囊,登上战车,听候木兰攻城的号令。 "冲啊!"木兰一声高喊,立刻拍马飞腾,向护城河边的土丘猛冲。兵士们见主将这么英勇,士气更旺。木兰飞驰到土丘,只见土丘上乱草丛生,大石累累,正好当作掩护。她伏在草堆里,向城墙上发箭,把几个箭术最好的辽兵射倒。接着,木兰举手一扬,魏军阵上的大战车,就轰隆轰隆地向城边开去,等到战车快近城墙时,车上的箭手,纷纷拔箭发射,只听得“飕!飕!……”的箭声中,云梯队也蜂涌而上,爬上城头,和辽兵厮杀。一时间,剑击声、刀枪声、呐喊声,混作一团。正是因为木兰的骁勇善战、运筹帷幄,魏军才得以把辽东城攻了下来。 由于花木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便做了大将军。战争结束后,花木兰辞掉皇帝加封的官职和重赏,只要了一头善走路的骆驼,回家侍奉父亲去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5 花木兰|语文S版(无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5 花木兰|语文S版(无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轻松认知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巾帼不让须眉”中“巾帼”本义指,这里代指;“须眉“本义是,这里代指,这种修辞手法叫。 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花木兰”是我国历史上替父从军的女英雄。查找一下资料,看看历史上还有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 快乐构建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刘大哥:你想,我们男子要从军打仗,出生入死,可是女子呢,整天呆在家里坐享清闲,事事都要男子干。你说我们男子不是太亏了吗? 木兰:刘大哥,你这话就太不合情理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到边关打仗杀敌,女子在家,白天耕田种地,夜晚纺纱织布,不分昼夜,辛勤劳作。你想,将士们吃的粮食是谁种的?你看,咱们身上的鞋袜衣衫,哪一件不是女子千针万线缝出来的呀? 1.刘大哥觉得男子太亏的原因是什么? 2.花木兰觉得女子很了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应用内化 三、观赏电影《花木兰》,说说你对花木兰的印象是怎样的。 四、课外阅读。 执著的追求 ①百岁生日三个月后的一个早晨,曾祖母卧床不起了,几周后,她的病越来越重。医生告诉她维持不了几天了,她很激愤。虽然她早已做好魂归西天的

准备。但她发誓一定要支撑到自己的著作出版的那一天。 ②“你很快就会拿到您的新著。”约翰向她保证。第二天,约翰回来告诉曾祖母:他已经给出版商拍去电报并得到了好消息,他们正突击印刷出版这部著作,几天后她就会收到一本出版商寄来的第一批装订好的新书。 ③曾祖母凭借顽强的意志,硬是挺了过来。在垂危之际,她日日盼望着收到她新出版的著作。那天,她处于半昏迷状态,约翰进来了,带着一本新书—一本厚厚的精装新书,封面上用雕版印刷着书名和曾祖母的名字。曾祖母看不见,但她能用手抚摸。当她骄傲地从雕版封面上摸出自己的名字时,她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④“我毕竟没有白活这一百年。”曾祖母轻轻地说。 ⑤她渐渐失去了知觉,两小时后停止了呼吸,手中仍紧紧地抓着她那珍爱的新著。 ⑥家人把曾祖母的遗体放好,爱莉丝从曾祖母手中拿过那本书,翻开书页。她猛然抬起头来,惊愕地看着约翰。 ⑦“怎么,书中全是白纸?”她叫道。 ⑧“请你原谅!”约翰说,“她的书根本不可能出版。曾祖母双目失明,打字时不知道整章整段的话已经漏掉,而且打印纸上每行字的后面都沾满了油污,我不忍心把实情告诉她,我不能夺走她最后的希望。” ⑨囗但是那个出版商呢囗爱莉丝茫然问道囗他每月都汇款过来□ ⑩约输的脸逐渐变红。爱莉丝懂了:他一直在冒充出版商给曾祖母写信。他卖掉了汽车预支稿酬。爱莉丝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最近换了一个薪水颇厚的工作还是穿着那些破旧的衣服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爱—()希望()支撑()破旧()3.曾祖母执著的追求是什么? 3.给第⑨自然段中的方框内加入合适的标点。 4.第⑩自然段中“爱莉丝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最近换了一个薪水原厚的工作还是穿着那些破旧的衣服了”一句中爱莉丝明白了什么?

花木兰故事:中国儿童英语故事

This is the classic story of Mulan based on the legend of Hua Mulan. A legend is a story from long ago that is believed to be true, or mostly true. 这是根据花木兰传说改编的木兰经典故事。传说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相信是真的,或者大部分都是真的。 Many years ago, China was in the middle of a great war. The Emperor said that one man from each Chinese family must leave his family to join the army. Mulan, a teenage girl who lived in a faraway village of China, heard the news when she was outside washing clothes. 许多年前,中国正处于一场大战之中。皇帝说每个中国家庭必须有一个人离开家去参军。木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谁住在遥远的中国村庄,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正在外面洗衣服。 Mulan ran into the house. Her father was sitting in a chair, carving a piece of wood. “Father!" she said. "Did you hear what the Emperor says each family must do?” 木兰跑进屋里.她父亲坐在椅子上雕刻一块木头。“父亲!”她说。你听见皇帝说每个家庭都必须做什么了吗?“ “Yes," said her old father, “I heard about it in town. Well, I may as well go pack up.” He put down his carving, stood up and walked very slowly to his room.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花木兰》教案

《花木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对传统戏曲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欣赏乐曲《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结构,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欣赏乐曲《花木兰》,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材分析 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了解音乐各部分的情绪;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看大戏》 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学生进行复习演唱。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风格的创作歌曲。今天我们首先要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器乐曲——《花木兰》。 二、欣赏乐曲《花木兰》 1、简介花木兰。 2、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 (1)乐曲分成几个部分?(三个部分:A B A′。) (2)乐曲的那几个部分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 聆听以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 3、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A,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的决心及在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 (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 4、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二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B,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 5、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三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