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经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所涉及的项目为本人亲自负责或者参与实施的项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目录 (3)

摘要 (3)

第1章对外直接投资概念 (3)

第2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3)

2.1 西方主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3)

2.1.1 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3)

2.1.2 垄断优势理论 (3)

2.1.3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3)

2.1.4 资本化率理论 (3)

2.1.5 部化理论 (3)

2.1.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2.1.7 比较优势理论 (3)

2.1.8 竞争优势理论 (3)

2.2 中国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理论成果 (3)

2.2.1 理论研究综述 (3)

2.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

2.2.3 关于中国对外投资的动因分析 (3)

2.2.4 直接对外投资对我国的影响 (3)

2.2.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

2.2.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3)

结论 (3)

参考文献 (3)

摘要

伴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大幅度持续的增加,以及外汇储备的丰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这不但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还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能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而,无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典型性的考虑,还是从中国对外投资政策支持的角度,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介绍了传统对外投资理论,并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所处阶段、区位选择四个角度对专家学者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经济效应发展阶段区位选择

第1章对外直接投资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也称海外直接投资,由于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对境外投资的关注和研究角度不同,对其基本定义和涵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3)将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一经济体的常住单位(直接投资者)从另一经济体的常住单位(直接投资企业)那里获得持久利益的行为。持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资者与直接投资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并对企业的管理有相当大的影响”[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5)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国以外的国家(地区)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永久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是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1999)在《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将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投资企业)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子公司)所建立的长期关系,反映永久利益和控制”[3]。中国其他学者的观点尽管对境外投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表述,但其根本观点基本上可归结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经营管理权,从而获取长期利益的跨国投资活动。总结以上国外机构和学者对境外投资的定义,其涵实质就是三点:一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国(地区)

流动;二是获取对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三是所获取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具有长期性特征。

第2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2.1 西方主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2.1.1 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该模型作为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中国家利益分配的一般理论工具,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克道格尔(MacdongallG..D.A.)在1960年建立的。该模型采用几何图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可能给投资国和东道国带来的利益,此后,经过肯普(KempM.C.)等人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因此该模型又被称为“麦克道格尔—肯普图式”。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理论贡献在于,它用简明的数学模型阐释了资本国际移动给双方当事国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论证了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国际投资普遍发生的一般动因。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该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分析是有限的;第二,无法解释如资本的双向运动等一些特有现象。

2.1.2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Internatinnal Operational of National firms:A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首先提出来的。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跨国公司拥有的垄

断优势是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美国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更强的垄断优势。

2.1.3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该理论是在垄断优势理论和寡占反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国际投资领域中出现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该理论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和进一步的完善。

2.1.4 资本化率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AliberR.Z.)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该理论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在于不同国家的资本化率存在着差异。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50~60年代因美元相对导致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归结为货币因素是片面的,无法全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2.1.5 部化理论

部化理论也称市场部化理论,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科斯定理。而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BuckleyP.J.)和卡森(CassonM.C.)于1976年在其著作《多国企业的未来》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跨国企业的部化理论,后来该理论又得到加拿大学者拉格曼(RugmanA.M.)的进一步发展[4][5]。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所提出和形成的理论。部化理论探讨的是在企业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部市场代替

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2.1.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纬农于1966年在《经济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该理论继承了垄断优势理论中跨国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的分析,同时也决定跨国公司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2.1.7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产业选择理论、边际产业扩论,是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可以用来分析当时日本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按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是它只能解释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现象,只适用于资源匮乏而发展迅速的国家的早期阶段。

2.1.8 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波特(PorterM.E.)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取是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紧密相连的,激烈的竞争是国家竞争优势不断提高的动因。但是随着企业无国界经营趋势的发展,企业的国家属性日益模糊,导致该理论在应用研究方面滞后于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