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目录

1、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

3、居住用地 (15)

4、公共设施 (22)

5、工业用地 (32)

6、仓储用地 (36)

7、城市绿地 (38)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46)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46)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49)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50)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51)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53)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54)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4)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56)

15、山体保护 (57)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58)

16、交通设施 (59)

17、给水工程 (61)

18、排水工程 (64)

19、电力工程 (67)

20、通信工程 (72)

21、燃气工程 (75)

22、管线综合 (78)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79)

23、环境卫生 (79)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83)

25、三区、四线空间管治 (88)

第六部分附则 (8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89)

27、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89)

28、名词解释说明 (89)

附件名词解释 (90)

1、总则

1.0.1 2005年3月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政府制定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惠州市规划局曾于1993年制定了《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93版《惠标》”,用以指导全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本次修订的《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与准则》”)重点对1993年以来执行的标准与准则进行了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上的全面检讨,结合惠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形势的变化而进行:

(1)中央制订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2)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各类设施条件;

(3)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转移,要求尽快整合“一市二城三片”的布局结构;

(5)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广东省建设厅为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继颁发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应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1.0.2本《标准与准则》是依据国家、广东省相关规范及标准并结合惠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既注意保持与国家强制性规范标准的协调一致,又充分考虑惠州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等特点,强调可行性、可操作性,并通过征求各有关部门的

意见与其它行业规范和标准相协调;另外,在编制中还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同等规模城市和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技术标准,以求尽可能与国际通行标准和准则接轨。本《标准与准则》在法规系列上讲,属地方性技术规定。

本《标准与准则》所依据的国家和广东省技术规范主要有: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业建筑设计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人防工程设计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人行地道设计规范》、《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路设计规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生活饮用水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等。

1.0.3本《标准与准则》是指导惠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活动的技术依据。为了促进市区内、外整体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只在少数条款内容中针对市区不同功能区的差异性制定不同规划标准,大部分条款都体现了标准与准则的统一性。本《标准与准则》适用于惠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组团,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心城区以外的各县(区)、建制镇参照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本《标准与准则》是在汇总和提炼国家和广东省有关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以及其它行业规范中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上述规范和标准进行深化和具体化的内容;

(2)适应惠州城市发展阶段和水平、在上述规范基础上适当提高了有关规划标准的内容;

(3)上述规范中未做明确规定、根据惠州实际情况进行了补充完善的内容;

(4)与上述规范一致、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经常应用以方便操作的内容。

由于本《标准与准则》并没有涵盖各类技术规范中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若无法从中找到明确的规定或依据,应按照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科学的用地分类是促进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工作。在93版《惠标》中,针对惠州当时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城市建设状况,未有制定本市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该类标准按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一些大企业、大项目的入住,惠州城市建设用地发生一些变化,相关用地类型需要适当调整和细化,本《标准与准则》遵循适应惠州市区整体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修订原则,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惠州市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而制定。

2.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作为分类的主导因素,兼顾用地的使用目的、出让方式及所有权属等相关因素。在编制本《标准与准则》时,充分考虑到惠州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协调分别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侧重于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理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两个标准,并结合惠州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力求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与两套各有侧重的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基本衔接。

2.1.3本《标准与准则》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10大类、48中类、83小类,以反映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城市规划、地政管理及规划研究等工作使用的需要。在前期调研工作中,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的10大类用地的标准得到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及地政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为了保持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使用上的延续性,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保留了原10大类用地分类标准,另对一些中类和小类用地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调整。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大类用地的结构相比,本《标准与准则》中的“政府社团用地”(C11)和“商业性办公用地”(C12)在原国标“公共设施用地”(C类)的“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基础上,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性质加以区分。因此,新的用地分类标准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1.4由于在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以及在规划管理、地政管理和规划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要求的深度不同,本《标准与准则》中确定的大

户联体的多层楼房形式的住宅以外,还有城市居民住宅和工厂、学校建设的职工宿舍,城市居民住宅按常见的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元式住宅和独立式住宅两种。上述四种住宅建筑在土地权属、开发方式及建设形态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以上述原则为指导将“居住用地”划分了4个用地中类。

(2)关于“一类居住用地”(R1)和“二类居住用地”(R2)的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主要是城市居民住宅用地,属于国有土地,由城市居民区的业主共有居住区的土地使用权。从住宅的建筑形式区分,惠州现状建设的城市居民住宅包括低层独立式住宅和普通单元式住宅两种。独立式住宅的数量很少,主要是以低层别墅的形式出现;单元式住宅是城市中最普遍的住宅形式,一般为多层、中高层和高层的一梯多户式建筑物。以这两类建筑形式为分类标准,分别确定了“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个中类。具体而言,“一类居住用地”是指低层独立式住宅集中、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并且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住宅的层数基本是3层或3层以下。“二类居住用地”涵盖了分布广泛的以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为主、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的用地,该类用地在全市分布广泛,在居住用地中占主导地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的要求,在“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两个中类下分别包含了4个用地小类。在住宅区建设中,“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内除了分别建有低层住宅和单元式住宅以外,还分别包含了幼托设施、社区体育设施、社区管理设施、文化活动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会所、住宅区道路和住宅区绿地等。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将“一类居住用地”中的低层住宅的建设用地确定为“低层住宅用地”(R11),“二类居住用地”中的住宅以单元式住宅为主,其用地为“单元式住宅用地”(R21)。上述居住配套设施(如幼托设施、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社区医疗卫生设施、社区管理设施等)、住宅区道路和绿地等,根据惠州市多年居住区建设情况,居住配套设施均由建设单位或开发商统一配置,按照设施的内容及是否独立占地等标准,据此将其分别划分为4个用地小类,并与国标相一致。

(3)关于“三类居住用地”(R3)的说明

“三类居住用地”大致分为二种形式,一种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区、仓储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功能区中配套建设的居住建筑物用地,主要容纳企、事业单位职工或学校师生员工居住,这类居住建筑物往往作为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工业区的附属配套设施出现,大多为职工宿舍与普通单元式住宅形式。目前,惠州此类型的建设用地大多在本辖区范围内,主要是为了方便职工和师生员工上下班,这样的建设用地占用的是本单位或企业用地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在工业或仓储、学校用地之外成片建设的职工宿舍区和单元式住宅,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和生活功能,形成了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和建筑面积规模,自身有一定的生活配套

设施,并按照居住用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从有利于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及顺应目前宿舍开发建设需要的角度出发,在进行建设用地统计时,对于以上二种情况居住用地均归于三类居住用地(R3)。其中,后一种居住用地应视规模大小,配套必需的服务设施或利用社会服务设施。

因此,与“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相比,“三类居住用地”以“混合交叉居住用地”(R31)为主,配设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32)、“三类住宅区道路用地”(R33)和“三类住宅区绿地”(R34)等4个用地小类。

(4)关于“四类居住用地”(R4)的说明

由于历史原因,“原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在土地权属、建筑形式、住宅产权所有人的身份等方面的情况极为复杂。原农村居民的住宅用地大多数为集体土地,基本是通过农民自建的方式进行,宅基地的划分基本是以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自建住宅的形式大多都是低层或多层的独栋住宅,因此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一片分布极为密集的独栋住宅群,是城市空间形态中较特殊的住宅建筑群。目前,惠州的原农村居民住宅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容纳了大量农村居民、已经转为城市居民的原农村居民和暂住人口。着眼于未来的城市建设趋势,规划区内的现有农村居民点也不可能全部按规划的用地功能予以搬迁,大多农村居民住宅将逐步加以改造,重点是完善居住配套设施及改善环境。因此,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将原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作为单独的一个用地中类“四类居住用地”。其中包含“原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和“城市建设统征用地返还村组的居住用地”(R41)、“四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42)、“四类住宅区道路用地”(R43)和“四类住宅区绿地”(R44)等4个用地小类。

2.1.6.2公共设施用地(C)

(1)关于“政府社团、商业性办公用地”(C1)的说明

该用地在“国标(GBJ137-90)”中属“公共设施用地”(C1)中类,另分“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二个小类。基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设施的开发方式、使用权转让方式逐渐分化为市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大类的现实,为保证政府对公益性设施用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促进商业性设施用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商业开发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本《标准与准则》“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将国标(GBJ137-90)“公共设施用地”中“市属办公用地”和“非市属办公用地”,属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非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归为“政府社团、商业性办公用地”一个中类(C1),另分设“政府团体用地”(C11),“商业性办公用地”(C12)2个小类。

行政办公机构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行使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机构。行政办公用地包括了行政机关、党派、社会团体、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消防、交警、海关等部门的办公建筑的用地,在土地使用性质上不存在明显差别,本《标准与准则》将其归类为“行政办公用地(C11),并不再细分用地小类。其中,

外地省、市政府驻惠州代表机构的办公场所主要是通过自建办公楼或租赁办公楼来解决的,这些办公建筑都属于商业性办公建筑。因此,本次修订工作取消了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非市属办公用地”小类,将属于原“非市属办公用地”中的所有用地都归入本《标准与准则》“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商业性办公用地”(C12)。

“商业性办公用地”主要包括除政府机关办公建筑以外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办公建筑,这些办公建筑主要租售给各种商业性经营的公司、企业和团体,作为办公和经营场所。商业办公楼的建筑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有大空间的标准写字楼以外,在惠州还新近出现了“商务公寓”的形式。商务公寓是为满足短期在惠州进行商务、工作的居住行为而配备的一种办公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较为灵活,宜商宜住,一般位于城市主要商业区的核心地段。商务公寓的用地在使用功能和区位上更接近商业用地,在地政管理中也将其作为商业用地对待。因此,从适应规划和地政管理要求的角度出发,将其纳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类,而不属于居住用地(R)。

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办公建筑用地按其性质归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由于国内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已趋向市场化,各经营单位已经成为商业性经营企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大量的国外金融、保险和证券经营企业会进驻惠州。这些经营性企业的管理部门一般自建办公楼或租赁商业性办公楼作为办公场所,在使用上与普通商业性办公楼完全一致。此外,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营业网点的设置往往是考虑一定的服务半径均衡分布,一个营业网点的营业面积一般有几百平方米,与其它服务业的分布具有类似的特点。在惠州,这些金融、保险及证券行业的营业网点基本是通过租赁商业建筑或商业性办公建筑的裙房及办公空间来获得营业场所,因此,本《标准与准则》保留国标“金融、保险业用地”(C22)小类纳入“商业服务业用地”(C2)中类。

(2)关于“商业服务业用地”(C2)名称的说明

该用地在“国标(GBJ137-90)”中属“公共设施用地”(C2)中类的一部分,本《标准与准则》在修订工作中从严谨的角度出发,将名称改为“商业服务业用地”(C2)一个中类,主要原因是:①充分体现商业服务业设施的社会经济功能和性质,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商业经营活动、餐饮业、旅馆业、休闲娱乐业及游乐设施等各类商业服务业活动都是以赢利为目的,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设施的设置和经营活动都受市场的调节。因此,这些商业服务业设施不是一种公共产品,没有体现公益性,更多地体现了经营性的本质,因此不宜称其为“公共设施”。②有利于规范对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和地政管理。将以经营性为特征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与以公益性为特征的公共设施用地类型区分开来,对两种用地分别采取弹性引导和刚性控制的规划策略,体现了规划控制中弹性和刚性兼备的原则。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地价为市场地

价,通常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因此将其分别更名为“商业服务业用地”与其地政管理方式更相符。

商业经营活动按照经营方式区分为批发和零售,经营的商品包括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目前商业经营的业态来看,商业经营活动因为要适应顾客和市场的需求,经营方式十分灵活,其中批发和零售的经营方式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商业经营设施包括专业批发市场、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多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商业经营设施在选址、建设规模及停车位配套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即容纳商业经营活动。依据用地分类反映土地本质用途的原则,将上述各类商业设施的用地都界定为“商业用地”,并细分为“批发、零售业用地”(C21)、“金融保险业用地”(C22)、“休闲游乐设施用地”(C23)、“服务业用地”(C24)、“旅馆业用地”(C25)、“物流园区用地”(C26)、“村民自留商业用地”(C27)7个小类,以利于经营性用地的分类管理。

室内休闲、娱乐、运动、保健等活动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产业也成为服务业的重要业态形式。这些服务业的经营场所往往与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集聚分布,在噪音和空气等方面都会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并对停车位等配套设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随着惠州市“历史名城和山水丽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型游乐设施的需求更加旺盛,为了加强对休闲游乐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将“休闲游乐设施用地”(C23)列为一个用地小类。户外大型游乐设施往往结合绿地布置,但对于侧重于游乐功能且绿化用地比例不超过65%的游乐场所为了更突显其作为游乐场所的商业性和赢利性,在用地分类中将其纳入“休闲游乐设施用地”。而绿化比例超过65%的、设置有少量游憩设施的用地,虽然兼备有绿化和游乐两项功能,但是作为公共绿地的功能更突出,应纳入“公园”(G11)。

服务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的业态十分丰富,如餐饮业、照相、理发、维修等设施。服务业设施的选址具有靠近服务人群、趋向商业服务业设施集中的地段等特点,往往占据临街的低层建筑空间。除了一些在选址上有特殊要求的服务业类型(如餐饮业)以外,其它各类服务业在建筑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功能相容性,因此本《标准与准则》将其归类“服务业用地”(C24)小类。

各种形式的旅馆建筑及其附设的广场、停车场、绿地、商场和机房等附属设施的用地都属于住宿业用地的范围内。在惠州,常见的旅馆建筑形式有酒店、宾馆、招待所、度假村、风景区旅游区的培训接待中心等,为便于管理,将其列为“旅馆业用地”(C25)一个小类。

物流园区是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新型产业园区,是以仓储用地为主,兼有办公、商业、对外交通等多种用地类型的综合产业功能区,为有利于物流园区发展,本《标准与准则》将其相对独立设置。

“村民自留商业用地”(C29)的设置,主要为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被占用土地的村民安置,在城市建设统征用地中返还村组用于商业建设的用地,以解被征用土地村民的后顾之忧。

(3)关于“文化设施用地”(C3)的说明

“文化设施用地”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的大型文化活动设施和一些重点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地。这些文化活动设施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政府配建的居住小区级以上的设施,如市级、区级、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配建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居住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音乐厅、剧院、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设施,它们是反映一个城市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公共建筑;另一类是一些政府所属的从事文化宣传活动的单位(如电台、电视台等)的办公建筑用地,它们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其纳入“文化设施用地”。这些文化设施一般需要独立占地,将“文化设施用地”作为一个用地中类,下设“新闻出版用地”(C31)、“文化活动用地”(C32)、“广播电视用地”(C33)、“图书展览用地”(C34)、“影剧院用地”(C35),有利于从规划上对文化设施用地的落实和保障。

保留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新闻出版用地”,其所涵盖的用地分别纳入“行政办公用地”(C11)和“商业性办公用地”(C12)。“新闻出版用地”的范围定义为“独立地段的各种通讯社、报社和出版社的办公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印刷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新闻出版单位逐渐从由政府财政投资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新闻出版单位的投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企业甚至外资都会成为新闻出版单位新的投资方,商业化运作方式使新闻出版单位部分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中,新闻出版单位的办公用地已不再适合归类到以公益性为特征的文化设施用地中。因此,在本《标准与准则》中,将该小类用地中所涵盖的公益性新闻单位的办公用地纳入“行政办公用地”(C11),将非公益性新闻单位的办公用地纳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

取消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文艺团体用地”,其所涵盖的用地纳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文艺团体用地”小类的范围定义为“独立占地的电影发行公司、文艺团体的办公、排练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文艺团体也逐步与市场接轨,走向商业化经营运作的道路,各类文艺团体的办公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已不再适合归类到以公益性为特征的文化设施用地中。因此,在本《标准与准则》中,取消“文艺团体用地”小类,将其纳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中类。

(4)关于“体育用地”(C4)的说明

体育设施是按照市、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组团五级配建的,其中居住区及以上级别的体育设施,如体育场、体育馆、各类专业运动馆和居住区综合体育活动中心等用地,均属于“体育用地”。该类用地主要用于举办大、中型体育比赛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和健身中心等体育产业项目的用地,其中高尔夫球场归入“高尔夫球场绿地”(G3)中类;室内体育活动场所,(保龄球馆、健身中心等)归入“休闲娱乐用地”(C23)。

(5)关于“医疗卫生用地”(C5)的说明

按照人口规模对市、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组团等五级分别配建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医疗卫生设施,其中居住区及以上级别的医疗卫生设施,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防疫设施、休疗养设施等的用地都纳入“医疗卫生用地”。对医疗卫生用地按照设施的不同规模和功能划分小类用地,是着眼于这些设施的选址、配建相关设施及用地条件不同,细分用地类别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医疗卫生用地。

(6)关于“教育科研用地”(C6)的说明

“教育科研用地”中主要包括国民教育系列和各类非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以及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的用地。政府所属的设计机构已基本市场化经营,其办公建筑是通过自建或租赁商业性办公建筑的渠道来获得,设计机构的办公建筑用地已不再适合作为一种以公益性为特征的“政府社团用地”。因此,本《标准与准则》将国标(GBJ137-90)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的名称改为“教育科研用地”(C6),“科研设计用地”小类的名称也改为“科研用地”(C65 )。相应地,设计机构的办公用地纳入“商业性办公用地”(C12)中。

原国标(GBJ137-90)中纳入“居住配套设施用地”的“小学用地”不变,本《标准与准则》中“教育科研用地”下一个独立的小类“中、小学用地”(C66)。设置主要原因是适应居住区住宅建设以外的市场化条件下小学用地与住宅用地在地政管理模式上和公办小学用地管理模式不同的特点。

按照教育改革提出的为保障义务教育质量而提倡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政策,本《标准与准则》将“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归并在“中、小学用地”(C66)。“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是指涵盖初中和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的学校的用地。

为顺应初、高中分设及建设寄宿制高中的改革趋势,对其中中学用地涵盖的内容包括初中、高中和寄宿制高中。

按照《关于广东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粤教规[2002]52号)的规定,将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用地”(C62)小类。

(7)关于“文物保护用地”(C7)的说明

惠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将“文物保护用地”作为一个用地中类与国标一致。

(8)关于“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8)的说明

除上述各类公共设施之外的社会公共设施,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和口岸设施用地”等。

依据国家支持开展合法宗教活动的政策精神,各类合法宗教活动的场所和用地应该得到规划上的保障。考虑到“宗教设施用地”政策性较强,选址要求较为独特,因此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小类,便于规划和地政管理。

为了体现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政府按照市、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级别分别配建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主要包括敬老院(或颐养院)、流浪儿童收容所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设施体系将不断完善。为突出其重要性,将“社会福利用地”(C82)单独列为一个小类。

惠州为广东省重要的口岸城市,拥有一类和二类口岸,即惠深、惠港之间的陆路、水路口岸和边境检查站。因此,“口岸设施用地”(C83)是惠州市特有的一类用地,包括了一、二类口岸内联检设施及附属交通设施的用地。因其在惠州市的重要性,将其单独列为一个小类。

2.1.6.3工业用地(M)

关于工业用地分类原则的说明

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现行相关规定和本市实际情况,本《标准与准则》按工业对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及环境的干扰和污染程度,把工业用地分成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用地,以便对工业用地的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并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要求。其中,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公共设施和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服装制造业及工艺品制造业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公共设施和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类型的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公共设施和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类型的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及建材工业等用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用地指高科技产业、设计、研发、销售及市场推广等用地。

2.1.6.4仓储用地(W)

(1)关于“仓储用地”(W)的说明

“仓储用地”(W)的分类主要依据储存货物的性质及是否建有仓库建筑来划分。凡归入“仓储用地”的应该是有独立用地的仓库或堆场用地,但不包括工厂、单位内附设的仓库建筑或堆场的用地,这类附设的仓库或堆场是为工厂内部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或货物储存的,属于工厂的一部分附属设施,应纳入工业用地一并考虑。

(2)关于“特种仓储用地”(W2)的说明

由于特种仓库容纳的物品属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对城市安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类用地的选址有特殊要求。本《标准与准则》将“特种仓库用地”(W2)单独列为一个中类。

(3)关于“堆场用地”(W3)的说明

露天堆场由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堆场占地较大,本《标准与准则》亦将“堆场用地”(W3)单独列为一个中类。

2.1.6.5对外交通用地(T)

(1)关于“对外交通用地”(T)的说明

“对外交通用地”分为5个中类、3个小类用地,基本延用了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对外交通用地”的分类。

(2)关于“公路用地”(T2)的说明

“公路用地”中类主要包括了不同级别的公路和长途客运站。目前惠州的公路建设主要以高速公路为主,《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将全市区都纳入了规划区范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市区内外形成了以快速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为主的城市道路网体系。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道路的通达性,未来的惠州道路系统建设强调将市区外现有的等级较低的公路逐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道路,并且在需要的前提下建设高等级的公路干线网。基于惠州目前的建设现状,面向未来公路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思路,本《标准与准则》中将“公路用地”划分为“高速公路用地”(T21)、“其它公路用地”(T22)和“长途客运站用地”(T23)三个小类,其中“其它公路用地”主要是指本规划区外现状仍然存在的部分村镇公路。

2.1.6.6道路广场用地(S)

(1)关于“道路广场用地”(S)的说明

“道路广场用地”分为3个中类、6个小类,基本延用了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道路广场用地”的分类。

(2)关于“主干路用地”(S11)的说明

惠州市的城市形态为一城三组团式布局结构,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非常重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组团间的交通性干道,为机动车专用道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因此,根据惠州道路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标准与准则》在“道路用地”(S1)中将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并为一起,统称“主干路用地”(S11)小类。

2.1.6.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1)关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的说明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分为7个中类、14个小类,基本延用了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分类。

为适应现代城际交通发展需要,本《标准与准则》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增设了“轨道交通用地”(U23)。以利加强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用地的规划控制和管理。

在推广使用机动车清洁能源的影响下,未来部分机动车将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今后的加油站中将增配液化石油气的加气设施,从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天然气将成为一种基本能源形式,也需配套建设一定的加气设施。因此,本《标准与准则》将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加油站用地”改为“加油加气站用地”(U24),主要是包括了独立占地的加油站、加油加气站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含公厕)。

随着惠州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维修站、教练场及洗车场等交通设施的数量将会相应增加,但是这些设施对周围环境都会产生噪音、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为了有利于在规划管理中加强对上述设施用地的控制,在“交通设施用地”(U2)中类新增“汽车维修站用地”(U25)、“教练场用地”(U26)和“洗车场用地”(U27)三个小类。

(3)关于“邮政、电信设施用地”(U3)的说明

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将邮政设施用地和电信设施用地称为“邮电设施用地”,但是随着邮政和电信行业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国家将邮政和电信行业进行了调整,成为两个独立的行业,并且经营方式也存在显著的不同。为了在规划上对邮政和电信设施用地给予更有力的保障,本《标准与准则》顺应这种改革形势和规划要求,用“邮政、电信设施用地”(U3)统称,在用地上可独立配置。

(4)关于“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殡葬设施用地”(U6)、“其他市政设施用地”(U7)的说明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分为1个中类2个小类,另外“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殡葬设施”(U6)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U7)分设3个中类,延用了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同类用地的分类与标准。

2.1.6.8绿地(G)

(1)关于绿地分类原则的说明

绿地的分类以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为主要依据。

(2)关于“生产防护绿地”(G2)的说明

“生产防护绿地”是指城市中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目的的林带、绿地和为城市绿化提供草木的生产绿地。按照防护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具体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护林、环城绿带和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高尔夫球场的球道主要建在大片的绿地上,因此,高尔夫球场内的绿地不仅承担了运动场所的功能,而且因为拥有大片集中绿地而具备了城市绿化的功能。但是,由于高尔夫仍然是昂贵的运动,高尔夫球场是完全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经营设施。因此,着眼于高尔夫球场的绿化功能及其有别于其他类型绿地的商业性特征,将“高尔夫球场绿地”(G3)单独列为一个中类,其它设施按实际的使用功能分类。

2.1.6.9特殊用地(D)

(1)关于“特殊用地”(D)的说明

本次修订后的“特殊用地”界定为属于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用地大类。“特殊用地”下设的用地中类,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相比,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在规划管理方式上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以此为原则,在“特殊用地”大类下包含了城市中性质和管理方式极为特殊的两个用地中类,即“军事用地”(D1)和“保安用地”(D2)。

(2)关于“军事用地”(D1)的说明

军事用地因为其用地性质和管理方式上的特殊性,及其在国家安全和建设上的重要性,将“军事用地”作为“特殊用地”一个中类。需要说明的是,纳入“军事用地”的只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类军事设施的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的用地,这些生活区用地应按照其基本的使用性质定性为“居住用地”(R)。

(3)关于“保安用地”(D2)的说明

保安用地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必须设施(包括监狱、拘留所、劳改场等)的用地。这些设施是城市公安系统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其性质的特殊,以及对城市建设和公共安全具有特殊意义,这些设施在用地上往往位于远离市区的较为偏僻的郊区。因此,在用地分类上将这些公共安全设施区别于按照一定行政区划均衡设置的公安局、公安分局及派出所等设施,将其用地纳入“特殊用地”大类下的“保安用地”(D2)中,而公安局、公安分局及派出所等设施用地因其除了有公共安全职能以外,更是承担了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若干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职能,往往位于市区内,因此纳入“政府社团用地”(C1)中。

2.1.6.10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E)

(1)关于“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原则的说明

本《标准与准则》将该大类用地范围界定为纯粹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清楚界定并区分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非建设用地,反映土地的本质用途,有利于对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和控制,以及规划用地的统计和分析。

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充分协调和衔接。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了科学而明确的分类。为了有机协调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工作,依据《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中对“农

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类方法,将“水域”和“耕地”两个用地中类细分了若干小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用地分类体系中非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使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能与国家土地管理行政部门颁布和执行的土地分类方式基本衔接。

本《标准与准则》根据惠州的实际需要,保留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设置的“村镇建设用地”(E6),以利于市区内各独立城镇和村组居民点规划管理。

(2)关于将“弃置地”中类的名称改为“未利用地”的说明

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本《标准与准则》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增加了“未利用地”中类,并将其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未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等闲置用地。”这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弃置地”的内涵基本一致,但是为了在名称上取得与国家标准的一致,所以将其名称按照国家标准改为“未利用地”。

(3)关于“露天采矿用地”(E8)的说明

“露天采矿用地”主要包括采矿、采石、砖瓦窑等用地。这些用地一般远离城市建成区,其开采和加工活动对周边环境存在一定影响。为了便于用地的规划管理,参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特增加该用地中类。

(4)关于“发展备用地”(E9)的说明

发展备用地是城市规划为城市远期发展安排的用地,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出发,将“发展备用地”单独列为一个中类。

2.2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2.2.1 “93版《惠标》”的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原则上是参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5)》确定的,当时惠州市区面积为419平方公里,1988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0.07平方公里(含西湖保护区1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

3.43万人,暂住人口6万多人。规划远期(2005年)总用地61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约为37.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0~45万人,人均用地84m2~95m2,1988年2月原惠州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同年惠州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奠基动工,其所引发的地区发展,不仅改变了惠州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对惠州市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带来影响。

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惠州市区辖区范围调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增大了6.38倍,2003年规划区内设施人口112.3万人。

二十多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区内各镇区凭借各自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工业发展基础等条件,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状况。初步形成了惠城(包括江南、江北、数码园、水口等)、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相对集中发展的城市组团格局,包括独立城镇,整体上呈现四大发展板块。

据调查,各镇区现状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年份标准不一,差别甚大,2003年规划区内建设总用地12781.13公顷,人均用地104.4m2。其中惠城区辖区内的,惠城人均用地76.6m2,水口人均用地117.4m2;惠阳辖区内的,淡水秋长人均用地80.0m2,大亚湾人均用地190.3m2,均相差数倍以上。

另外工业用地标准不一,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人均工业用地10m2~25m2,工业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5%~25%。调查发现,全市区人均工业用地33.88m2,工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为29.8%;其中惠城区的汝湖人均工业用地146.78m2,工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60.9%;大亚湾人均工业用地113.44 m2,工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38.4%,均大大超出国家规定指标。

根据《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初步预测规划区2001年、2020年配套人口规模分别按230万人和370万人计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53平方公里、427平方公里以内。人均用地分别为110平方米、115平方米,但着眼于惠州长远的发展目标,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公共设施条件,针对当前市区开发强度过大、土地利用粗放、建设标准不一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用地的规划控制管理,对区内各镇区实行统一的规划标准,防止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标准与准则》将全市城市建设用地人均指标统一确定为105~120平方米/人,既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也适应惠州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

2.2.2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2.1和 4.

3.1条对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主要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都给予了明确规定,并作为强制性标准执行。但在编制和修订总体规划以下层次的规划时,由于全市各区、各组团的用地现状和潜力、城市功能定位、经济水平、产业和人口构成以及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异,确定各项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时不宜采用同一标准,应对上述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2.3编制分区规划及以上层次规划所采用的规划用地汇总表是参照国家

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制订,但其中的用地类别按照惠州城市建设实际需要进行了相应调整。

2.2.4分区规划及以上层次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制订,但其中的用地名称本《标准与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

3、居住用地

3.1布局准则

3.1.1居住用地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套是住宅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配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相关设施,适应统一开发、配套建设的需要,同时又符合配套设施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合理性。因此,居住用地只有集中布局,达到一定的人口或户数规模,才可能进行同级规模的设施配套。表3.1.1是根据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表1.0.3制定的。需要明确的是,居住用地的分级规模与实际的规划布局形式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类型和标准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这也是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第1.0.4条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因此,居住用地的分级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设施,是综合配套意义上的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的概念,与实际开发中的地域概念(如小区、花园、山庄等)是有所区别的。经过对惠州市目前已建住宅区的调查分析,达到国家规范所规定的(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规模的居住区并不多,但考虑到惠州的长远发展,本章关于居住用地的相关规划标准与准则仍对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进行规定。

3.1.2该条准则是居住用地的建筑布置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对于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还应遵循如下准则:应根据不同的用地规模、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组织方式,确定不同的规划结构形式;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共设施布局、建筑群体布置、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使住宅区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在满足居住配套的前提下,应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规划布局形式,使居住用地规划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这些内容未纳入正式条文中,但也是居住用地布局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3.2规划标准

3.2.1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城市用地的现状、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0%~32%。根据《惠州市城市总体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 1、修订原则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 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 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 1.0.5.3 款,增加1.0.5.3a 款; 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 1 总则 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征条件; 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建议修改的第 1.0.5.3 条内容如下: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7 绿地 在本章现有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条文,即: 7.0.6 居住区的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规划进行设计,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兼有调蓄、净化、转输功能的绿化方式。 【条文说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建造或改造。居住区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现状条件,对区内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进行统筹设计,如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坑塘、沟渠、水面,设计为适宜居住区使用的景观水体;采用下凹式绿地、浅草沟、渗透塘、湿塘等绿化方式,但必须注意,承担调蓄功能的绿地应种植抗涝、耐旱性强的植物。这些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环境,又可在暴雨时起到调蓄雨水、减少和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居住区绿化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7.0.7 小游园、小广场等硬质铺装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条文说明】

2019-2020年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doc

目录 1、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 3、居住用地 (15) 4、公共设施 (22) 5、工业用地 (32) 6、仓储用地 (36) 7、城市绿地 (38)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46)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46)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49)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50)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51)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53)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54)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4)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56) 15、山体保护 (57)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58) 16、交通设施 (59) 17、给水工程 (61) 18、排水工程 (64) 19、电力工程 (67) 20、通信工程 (72) 21、燃气工程 (75) 22、管线综合 (78)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79) 23、环境卫生 (79)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83) 25、三区、四线空间管治 (88) 第六部分附则 (8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89) 27、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89)

28、名词解释说明 (89) 附件名词解释 (90) 1、总则 1.0.1 2005年3月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政府制定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惠州市规划局曾于1993年制定了《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93版《惠标》”,用以指导全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本次修订的《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与准则》”)重点对1993年以来执行的标准与准则进行了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上的全面检讨,结合惠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形势的变化而进行: (1)中央制订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2)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各类设施条件; (3)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转移,要求尽快整合“一市二城三片”的布局结构; (5)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广东省建设厅为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继颁发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应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2.doc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页面功能[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编辑:zjx ] 浏览2825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结合在大学城地区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知识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将提升南方新城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完善陈江和惠阳副中心文化设施,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站网点规划建设。 199江北中心区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长远来看,计划在南部新城中心区增加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扩大大型会展设施,提高惠州会展、文化、商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特色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挖掘其文化和旅游内涵,依托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小而精”主题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做好四东地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弘扬地方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八十四条在体育 199南部新城组团北侧规划一个市级体育中心,可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包括体育场、辅助训练场及配套管理设施用地、体育学校和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专项体育训练基地。结合周边地形条件,建设大型体育公园。保护江北中心区现有的体育中心计划在惠阳和陈江各增加一个体育中心。惠阳体育设施集中在棕榈岛高尔夫球场附近的滨水区和新桥区西部。陈江体育设施 集中在陈江中心区南部,与集团文化中心相结合。按照“两个运动会、

一个游泳池、一个博物馆”的标准,将设立一个体育活动中心,每个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8公顷。该规划强调配合区内公共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并设置游泳场馆、网球场、篮球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学校和大型工矿企业的体育设施提倡社会化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第八十五条医疗卫生 将全面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在XXXX,保健服务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XXXX的病床总数将在xxxx达到一家医院。保留惠阳区2个市级和1个慢性病防治机构,将惠城区慢性病防治机构改为惠城区医疗机构。取消市、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市卫生监督办公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每组设立卫生监督办公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市、区两级设立 个妇幼保健机构。惠城区和惠阳区各保留一所妇幼保健院,并设立一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城市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惠阳-大亚湾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陈江-仲恺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保留一所市级卫生学校,新建一所“1XXXX年人口规模及相关标准安排的敬老院”,逐步建立市、区、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第八十七条农村配套设施 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医疗、教育、生活用品供应等)建设投资。)在农村居民点,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 农业生产资料支持,改善农村综合发展环境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八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文物的维护必须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 1 —

二零一三年八月— 2 —

目录 序言 (7) 一、规划背景 (8) (一)自然状况 (8) (二)发展基础 (9) (三)面临问题 (10)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规划原则 (12) (三)协调关系 (13) (四)功能分类 (14) (五)目标任务 (16) (六)战略格局 (19) 三、肇庆市域范围主体功能区 (19) (一)优化开发区域 (22) (二)重点开发区域 (25) (三)生态发展区域 (29) (四)禁止开发区域 (33) 四、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布局 (37) (一)端州区 (38) — 3 —

(二)鼎湖区 (39) (三)四会市 (40) (四)高要市 (41) (五)广宁县 (43) (六)德庆县 (44) (七)封开县 (45) (八)怀集县 (47) (九)肇庆高新区 (48) (十)肇庆新区 (49) 五、绩效考核评价 (50) (一)优化开发区域 (51) (二)重点开发区域 (51) (三)生态发展区域 (52) (四)禁止开发区域 (52) 六、规划实施 (52) (一)政策保障 (52) (二)市级职能部门职责 (55)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职责 (58) (四)监测评估 (59) 附录一:肇庆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一) (60) 附录二:肇庆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二) (62) 附图: — 4 —

(一)肇庆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二)肇庆市重点发展区域战略格局示意图 (三)肇庆市综合交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四)肇庆市重点产业园区分布示意图 (五)肇庆市重点城镇扩容提质区域分布示意图 (六)肇庆市重点农业特色园区分布示意图 (七)肇庆市建设用地分布图 (八)肇庆市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图 (九)肇庆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十)肇庆市开发强度分布图 (十一)肇庆市可利用资源占县区比重图 (十二)肇庆市生态敏感性分区示意图 (十三)端州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四)鼎湖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五)四会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六)高要市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七)广宁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八)德庆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十九)封开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二十)怀集县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二十一)肇庆高新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二十二)肇庆新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 — 5 —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J 185-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惠州市现行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惠州市规划建设局的评审意见和其它部门的相关文函和会议纪要。 1.2 规划原则 ⑴.加强与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制的上层次规划衔接的原则; ⑵.处理好村民用地,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原则; ⑶.充分发挥优势原则; ⑷.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⑸.弹性控制原则。 1.3 规划范围 东临三环路,西邻新开河,南抵西枝江,北接广汕公路,总用地面积为304.25公顷,控制人口规模约为6.5万人。 1.4 生效日期 本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1.5 使用原则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文件的规定。本文件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惠州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规定。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2.1 发展目标 ⑴.建设成为惠州市区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具有现代特色的居住 社区; ⑵.建设成为惠州市两江四岸风景带的重要景观节点。 2.2 功能定位 惠州市区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编码 3.1 地块划分及编码 3.1.1 建立地块控制指标和细分地块控制指标的指标系统。地块是以道路界线和自然界线为边界。细分地块是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1.2 地块编码采用二级编码方式,由编制区代码——地块代码组成。编制区代码采用DJXC(东江新城拼音缩写)代码,地块代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代码,由DJXC-01至DJXC-37,共计37个地块。 第四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4.1 土地使用性质控制 4.1.1 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基本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分至中类,增加了村民自留居住用地、老村庄用地、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市级教育设施用地(实验高中用地和实验小学用地)、排涝站用地和自然生态绿地类别,并规定村民自留居住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老村庄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市级公共设施用地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自然状况 第二节综合评价 第三节面临形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主要目标 第四节战略任务 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第一节全市主体功能区类型 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 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

第一节农产品产区 第二节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主要区域政策 第二节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对应的绩效评价第三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 第四节监测评估 附表1 自然保护区表 附表2 风景名胜区表 附表3 森林公园表 附表4 地质公园表 附表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区表 附表6 水产种质资源表 附表7 一级水源保护区表 附图1 大连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附图2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 附图3 大连市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图 名词解释

序言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完善区域开发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大连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针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相关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4-2020年,规划任务是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以及毗连海域。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自然状况 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2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全市陆地和岛屿总面积约13639平方千米。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2002年版) 1 总则 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 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政治 第I卷 12. 30年前,中国人购物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30年后的今天,“物 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这给企业的启示 ①提供优质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②加大技术含金量形成价格优势 ③通过创意以增加商品的价值量④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美元对人民币走势 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2016年7月7日620.88 2016年9月8日636.39 2016年10月5日666.85 上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保持下去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①增加美国公民前往中国旅游②扩大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 ③扩大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进口④减少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规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下图反映我国2013~2016年宏观经济状况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走势 图,从长远来看,PPI的不断下滑对生产的影响传导合理的是 ①居民的购买力提高②工业产品价格下降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⑤企业生产规模缩小⑥企业营利能力减弱 A. ②→⑥→①→④ B. ③→⑤→⑥→② C. ②→⑥→⑤→③ D. ②→③→①→④

15.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支持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 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这一事件对我国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导世界经济走势 ②加强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 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 ④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在认真审议了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后,出席市人民代表大会的376位代表中有339位 代表投了赞成票,该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顺利通过。在这个过程中 ①人大代表行使了质询权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监督权 ③人大代表行使了表决权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立法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客户端正式上线。国务院客户端主要发布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和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活动等政务信息,也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渠道。客户端的开通有利于 ①促进政府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②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③加强社会与公民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④保障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关于南海仲裁案,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仲裁庭裁决是非法无效的,中国不接受,不 承认。中国愿继续与直接有关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由此可见 ①维护我国的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③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我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9. 2016里约奥运如此火爆,社交媒体网络功不可没,仅腾讯体育一家,其里约奥运会全平 台视频的播放量就已经超过了81亿,用户覆盖高达7.5亿,腾讯网原创自制的十档节目播放量更是突破了15亿。这表明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