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

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

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

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

子的对立情绪。准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

际水平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持续增

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点。认为"严"就

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

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准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

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

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

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

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

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

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

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

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

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

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

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

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影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

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

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所以,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

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准确看待儿童逆反心理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度,孩子们就越会坚

持己见。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

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还是把这当作

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

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

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

本来能够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

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

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

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

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

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所以,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

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

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如何处理儿童逆反心理

1、冷却法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

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准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能

够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

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17-01-11T15:38:42.11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作者:高学学[导读] 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陕西省清涧县第二幼儿园 718399 摘要: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任性自我健康发展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工作。新入园幼儿的问题真是不少。由其是轩轩这名幼儿,每天来园总是哭闹不休,缠着家长不放手,任凭家人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而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啊!都这样,把父母都操心死了!”那么针对轩轩这一类幼儿,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轩轩这类孩子属于任性。 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幼儿在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甘心处处听成人的照料和摆布,渴望在成人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幼儿用打人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最后,幼儿就可能引起行为冲动,以哭闹为手段,换去自我满足,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纠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根据轩轩这类幼儿的表现,我认为新入园幼儿形成任性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幼儿自制力差。自从幼儿有了行为能力、思想,这种由自我所引发的任性行为就随处可见。幼儿会因为自己系不上纽扣生气,会因为爸爸妈妈没给自己梳小辫子生气,也会因为没有让吃糖生气,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生气,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了幼儿的任性行为。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父母一开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可当孩子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因此,父母不再坚持。其实,这些父母还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已经有所觉醒,他们大多数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3.父母的过分纵容。因为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如果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任性形成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矫正。针对这类幼儿,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采用幼儿喜欢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让他们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的方法。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小朋友来园一直哭闹,老师越哄,他的哭闹声音越大,可当老师放弃哄的时候,过一会儿他就好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哭闹是给成人看的,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一旦他发现成人不注意他,他自然会放弃。 由此,我认为“冷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必理会孩子,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行为。如果家长次次妥协,孩子稍微有一点无理取闹,就唯命是从,由此孩子得寸进尺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孩子发现没人理会,他会觉得无趣而放弃他的任性,当孩子不闹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负强化”。 3.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不能随意地给孩子许诺,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认真对待的,如果父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办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许诺,如果不经意间已经许下诺言,那么再困难也要实现,这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模范作用。“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4.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和事情上,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做游戏,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以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有教育手段。一天孩子就要闹着买一件贵重的玩具,他就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真的好,我的宝宝很有眼光,可前面还有更好玩、更酷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事情忘掉。 参考文献 [1]王烨芳著王振宇主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江苏教育出板社,2012,(03)。 [2]孙瑞雪著《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11)。 [3]赵敏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姓名: 胡琪 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 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 专业: 小学教育(本科) 联系电话: 地址: 长沙市枫林三路长 丰小区40栋四单元 三楼邮编: 410205 QQ 号: 二O一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1)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1)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 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1)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2)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2) (一)自身因素 (2) (二) 学校教育方面 (2) (三)家庭方面 (3) (四)社会影响 (3)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4)

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 (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7) 五、后记 (8) 参考文献 (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可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提高或减弱,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高度的自觉和积极的状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厌学;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往往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是原则 的错误,老师辛辛苦苦地做工作,费了不少的唇舌,有的学生就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当面顶你一两句,或是当面不说,背后又 来另一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师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 理状态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特点决定的思维因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初中学生的 年龄在13、14岁左右,对事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还不是很了解,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发 展规律了。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事物。 2.年龄决定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不仅是与气质智力有关,还与情感和意 志有关,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核心的特征。公元前5-4世纪孔子提出了“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学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较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性格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性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他 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他对外部的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与人交往中易于 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事大胆而轻率,动作快。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 喜怒哀乐,他在人面前不容易说慌。初中学生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受外部影响而意志比较脆弱,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一蹶不振,但大多学生还是经得起批评的。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某 一特长,也就是说喜欢露一手,希望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强一点,以博得同龄人的羡慕、长辈 的赞扬。然而,他们做事又不顾前及后,一旦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出,则认为这是 老师有意与自己过不去,由此感到自己名声扫地,因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老 师记恨在心。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作正确的引导,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并且以表扬为主,并寓批评于表扬之中,通过表扬其正确的,达到批评其错误的。 也有的学生性情比较孤僻,心胸比较狭窄,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尽管是自己错了, 受到批评,心里似乎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跟他谈话,他都觉得这是有意与他过不去的,心里总是这样认为,“又是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心情 真有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切身感受。由此产生种种忧郁感,或固执,或闭口不谈、只字不露。如本班有一位姓施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做事却出人意料,常逃学到外面上网,一蹲就是大半天,有时搞个通宵。老师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说了老半天,他就一言不发, 金口不开。有同学问他为何,他说:“反正我在他们的眼里是坏的,说也没用。”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批评要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应从心理上去医治,扫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其丢 掉思想包袱,树立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其“闪光点”,一经发现就多加 表扬,让他树立信心,改正缺点,避免其自暴自弃,再次闯祸。 3.学生的心胸气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稳定的特征。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秉性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猬”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 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猬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比较“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在 中学生当中,有的学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识虎”,正如孔子所说的“狂者”一类的人,他们情 绪发展比较快,说话直率,但性格比较刚强固执,脾气比较倔强。他们什么时候都认定自己 是对的。这样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很可能当众顶牛,给你难堪。此时,作为 教育者——老师,如果不善于开导,很可能导致“风来树挡、水来土埋”的僵持局面。对这样 的学生,只能是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对他们应抱着治病 救人的态度,用和风细雨式的谈话,以对朋友那真诚的情感去触动他们,对他们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3056821.html,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作者:程鹏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4期 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受传者、信息、受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受众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传播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众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受众并不总是与传播者的意愿相一致,传播内容也未必总会得到受众的接受和喜欢,相反,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背逆的现象,致使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目的无法达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受众的逆反心理无疑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闻受众及其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新闻受众的逆反心 理则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闻传播内容或传播者产生不满、怀 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的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是新闻受众对传播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和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使传播者的本意受到歪曲、变性,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使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零效果或负效应。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出逆向评价——认知层面。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即传播者持正面态度的,受众却持反面态度,传播者持反面态度的,受众却持正面态度;传播者作为真实的新闻所进行的传播,受众却当做虚假的新闻加以否定或排斥;传播者宣扬的正面形象,受众反而持反面的评价,等等。二是产生逆反情绪——情感层面。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蕴涵和表现的情绪或情感,不仅未被受众 所接受,反而激起受众的反感。如传播者喜欢,受众却厌恶;传播者褒扬,受众却贬斥等。三是做出逆向选择——行为层面。传播者希望受众采取某种行为,而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某种商品 暂时出现短缺,居民纷纷抢购,传媒告诉大家不要抢购,结果抢购风潮反而更加盛行。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且还会强化成一种定势,如果传播多次导致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以致在今后类似的条件下,即使受众还没有具体了解传播内容,便已经产生了抗拒情绪。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成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影响

儿童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影响 儿童逆反心理的缘故和阻碍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缘故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小孩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爱好、爱好,强迫小孩同意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情况,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专门容易引起小孩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小孩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通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如此,小孩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格,损害小孩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依旧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确实是体罚,专门少考虑小孩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小孩的短处,甚至讽刺、讥讽,有时还要对小孩动武。正确的做法是,明白得小孩,尊重小孩,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小孩的好奇心 小孩的探究心理专门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奇异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假如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打骂小孩,就专门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如此告诉小孩:你想明白的情况,我们也专门想明白,你假如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方法帮你解答问题的。如此,既满足了小孩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小孩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假如小孩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明白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因此,我们在教育小孩时,必须要言不烦,同时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摸索的余地,小孩有了思想预备,就相对容易同意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阻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小孩,在不顺心的情形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

儿童的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因为儿童到了逆反成长期,很正常的表现.就像我们到了青春期要发育一样.儿童从无知到懵懂,一方面对外界产生好奇.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慢慢的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我们说的逆反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一些事情,而他们也有自我防御机制,往往会坚持.家长应该正视逆反期,而不是归罪于孩子的不听话,他们也要长大,也要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你身后走.幼儿和儿童时期对人一生很重要,家长们要在这一时期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正确的疏导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观念.并且要常和孩子进行交流,要真诚不能欺骗,从小让他感受到平等感,这样慢慢的他就会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深圳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资讯师: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二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三是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是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必须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关于生理卫生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理解。至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容。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功能。愉快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忧悲的消极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活动,并容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帮助,从中获得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呢?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

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精品文档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案例: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自己也很苦恼。小强是心知肚明的,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但她却将这本是件小事,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临桌同学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心理咨询师分析:但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她就有一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客观上分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这些情况由来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种自卑心理。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已久,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原来今天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骄横,因为,. 精品文档妥善处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理。。应对策略:、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1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所以,分析:由于平时养成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1-07-06 16:30:51) 转载▼ 标签: 分类:育儿知识 育儿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 首先,家长往往以“乖”作为衡量幼儿行为的标准,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这其实是中国式教育观念的一个通病,也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科学家的重要原因。这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用成年人的条条框框限制幼儿的行为和思想,这对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自制力、求知欲、探索精神,以及各种能力很不利。至于你上面描述的行为,只要观念和技巧转变一下,其实很容易解决,但里面涉及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和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叛逆期的问题。(在这就不赘述了) 关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方面,我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说话算数”的形象,并要不断强化这个形象,这样家长说的话小孩才信服(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巧妙运用赏识教育。你赏识他,他就乐意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好孩子是赞出来的”,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当孩子犯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只须冷静严肃的告诉她这样做不对就可以了(表情和语气不用太夸张),不必和孩子正面冲突(这能有效避免家长使用暴力)。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有的事情可以给他一个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满足他渴望独立,不喜欢被管束的需求,但是不要跟他商量,商量只会让他养成跟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对待处在第一个逆反期的孩子一定要多点耐心,这个时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但是过去了,孩子就会有个飞跃。另外还要每天及时充分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多说说“哇~~今天宝宝真厉害,吃饭会自己坐好好了!”“哎哟~~宝宝今天好聪明啊!自己吃饭不漏嘴巴了!”.......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全身都是优点和闪光点,你也会越来越喜欢和宝宝在一起。 还有一点,我认为家长的角色应该定位为“孩子自我管理的协管员”,而不是“孩子的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逆反心理小学生抵触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 ,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2]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因素。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另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2009-08-10 17:34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随意的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