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新中国会计理论发展要略

葛家澍

(厦门大学,福建,361005)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

以会计对象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关于会计本质的论争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等过程。整个过程体现了创新和改革的特点。[关键词]会计理论;属性;对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88(2007)05-0046-06

理论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会计理论也是如此。50多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史,但创新和改革始终是整个过程的主流。

一、关于会计属性的两次讨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一整套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会计学界,有些人闻风而动,忙于否定旧中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试图从零开始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1950年,章乃器先生在《大公报》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阐述以收付记账法取代借贷记账法,并将收付记账法称为中国“自己的簿记原理”。从当时的会计刊物(主要是《新会计》、《工业会计》、《大众会计》、《会计》等)来看,这一时期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1951年1月,《新会计》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的论文,这是在中国推行苏联模式的重要宣言。文章指出,“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因此作为一种监督和管理的方法的会计,也就随之不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生并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会计理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这样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旧中国会计的特点。”文章还提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这就是要求建立与资本主义会计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基础(邢宗江、黄寿辰,1951)。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要有不同的会计理论,在当时被归之为不同的阶级需要有不同的会计,进而得出会计是完全隶属于阶级需要、不同的阶级就有截然不同的会计的命题,引发了建国初期一场关于会计属性的大讨论。《新会计》杂志第4期发表了针锋相对的一篇文章《〈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作者认为“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陶德,1951)。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当时正面、直接论述会计无阶级性的唯一的一篇论文。对会计究竟是阶级性的(或隶属于生产关系的),还[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葛家澍(1921-),男,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hai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第5卷第5期2007年9月Vol.5No.5Sep.2007

是非阶级性的(或隶属于生产力的)争论,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当时各有关会计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除了介绍苏联的经验外,占很大比重的文章批评会计无阶级性,拥护会计有阶级性,但也有文章比较客观,认为会计具有“两重性”,它将会计分为“内核”与“外涵”两个部分,前者是借助于“复式簿记的记账方法来完成的,它是生产力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科学性;后者“接受经济学的指导,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它具有阶级性(陈重丞,1951)。1952年,《工业会计》杂志发表了苏联专家带有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会计具有阶级性,并对中国会计界持有异议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中国某些知识分子中间,关于一些经济科学的阶级性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目前还散布着关于许多经济科学没有阶级性的论调,这是完全错误的而又十分有害的论调。所有这些都表示着,会计是一种有阶级性的科学,是永远执行着该社会统治阶级所赋予它的那种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苏联的经验就证实了这一点,在苏联,会计逐渐取得了只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形式和技术”(苏联专家,1952)。苏联专家这一文章发表后,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就以会计是一门有阶级性学科的论点而宣告结束。这场讨论确实为我国当时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教学改革作了舆论准备。《新会计》系统介绍苏联的会计知识与经验,同时,苏联专家马卡洛夫在财政部作了《社会主义会计实务》的长篇报告,而从1953年11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以原苏联会计制度为蓝本的国营工业、建设单位、总预算、农业、供销机构、建筑包工企业等若干个统一会计制度;1964年,结合全国第一次高等财经教育会议,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教改经验,完全按苏联模式,改造会计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地使用苏联会计教材。

第一次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是以全面否定西方会计、全面推行原苏联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为目的,这是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要。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决定把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随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适应这一需要,会计界又展开了一次会计属性的讨论。1978年,一篇题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论文公开发表(葛家澍,197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强加在借贷记账法上的种种罪名,实际上都不能成立,“全盘否定借贷记账法,实际上是割裂会计发展的历史,拒绝学习和吸取外国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不纠正这种错误,对于努力提高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大大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从而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妨碍很大。”这篇论文的发表,被称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引发了关于记账方法阶级性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学术界的观点至为分明:有些人认为记账方法是无阶级性的,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记账方法是有阶级性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会计界逐步倾向于记账方法是无阶级性的观点,借贷记账法也完全可应用于我国经济实践。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工业企业就开始逐步恢复使用借贷记帐法。记账方法讨论的时期,会计界开始转向会计属性(而不仅仅是记账方法属性)的认识。当时的《会计通讯》(后改为《财会通讯》)发表了很多这一专题的论文。与20世纪50年代的讨论不同,这次讨论逐渐形成了”技术性是会计主要属性”的观点,因此,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成分,完全可以为我所用。问题在于要结合中国国情,而不要生搬硬套。可以说,第二次关于会计属性的计论,同样为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了舆论准备,这是对建国初期否定会计技术性的否定,是把被颠倒了的事物重新颠倒过来,也是对会计领域中极左思潮的一次清算。这场会计属性的计论,对会计界的影响还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显然,如果会计界长期认为会计具有阶级属性,那么,期望1992年在中国颁布《基本会计准

则》、1997年起实施具体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

二、以会计对象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

建国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的认识,主要是介绍苏联观点,包括苏联学者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讨论,当时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文章,大都是介绍、说明自己学习苏联观点的体会。在一篇题为《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的论文中(葛家澍,1956),中国学者开始对苏联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一些学者的自发推动,会计对象的讨论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很多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问题,所发表的直接或间接讨论会计对象的论文很多,如:刘炳炎的《论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1957)、丁洪范的《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1957)、上海财经学院会计核算原理教研室的《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讨论的综合报道》(1957)、赵玉珉的《关于会计核算对象问题的初步体会》(1957)、余绪缨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客观基础问题》(1961)、殷宗鄂的《依据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来探讨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等等。

资金运动论在我国会计界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主流派观点后,我国学者开始逐渐摆脱苏联会计理论的消极影响,转而从事创造性会计教材建设工作,并通过教材建设深化了“资金运动”的系统认识。我们之所以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作为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的核心,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第一,对会计对象的探讨和认识,是我国学者直接摆脱苏联理论影响、能够正视苏联理论权威性的标志。以前的会计教材和书刊,几乎都是苏联观点的翻版。从对会计对象问题的认识起,中国会计界开始探索现实的、与中国经济环境相符的会计理论。第二,将全计对象表述为“资金运动”,并进一步具体化为静态和动态,为我国长期所奉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会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较好地解释了“专款专用”财务体制下会计问题的处理。第三,关于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认识,在当时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中受到认可的程度最大、范围最广,几乎每一本会计教科书,都涉及这一问题,并都引用或评论了“资金运动”的观点。第四,以资金运动论的静态或动态表现形式为基础,可以较好地解释会计上的资金平衡表、利润表、成本表及相互间的联系,从而为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理论。

随着会计本质的讨论,资金运动理论的探讨也有所深入。主张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学者认为,当把资金运动(价值增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时,必须考虑到:资金运动和由它所引起的交易、事项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动,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经济运动之中,它没有、也不可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予以加工处理。进入会计系统的,不是资金运动本身,而是由资金运动通过交易和事项(或称经济业务)发出的信息。作为一个系统输入的信息,也称为数据。会计数据不同于其他经济数据,它含有财务内容。通过会计这一特殊系统的处理和加工,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就生成对经济决策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持信息系统论的学者又提出了会计反映对象和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观点(葛家澍、李翔华,1986;葛家澍,1986)。这个观点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的反映对象,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资金运动过程所发出的信息是会计系统的处理对象,它应进入会计系统之中。这个观点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关于“要素与财务表述”的描述颇为相似。FASB在论及财务报表的要素(相当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时,明确要求把要素同它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分开。FASB认为:“正式列入财务报表的项目是对某一主体的特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和导致这些资源和要求权变动的交易、其他事项及情况的影响所作的财务表述”(以文字和金额所作的描述)。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中的符号(文字和金额)代表了银行存款、房屋、结欠工资、销售、耗用人工、地震造成的人工损失,以及在所谓‘现实世界’中存在、与经营主体有关的许

多其他经济事务或事项”。“这一公告遵循通常的惯例,对财务报表中的财务表述和它们所代表的资源、要求权、交易或事项使用同一个名称。例如,存货或资产既可以指零售商店寄存的商品,也可以指企业报表中对这些商品的文字和金额的表述;销售或收入既可以指把这些商品转移给顾客的交易,也可以指在财务报表中所代表的这种交易的文字和金额”。同样,我国会计学者提出的两种会计对象的论述,也不要求把会计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和会计系统处理的对象(账表上的)加以严格区分,而是按照惯例,仅使用会计对象一个术语。

三、会计本质的两个代表性观点:“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的论争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会计属性问题讨论的深入,我们开始了全面、深入地讨论会计的定义、职能、对象、性质、方法等的时期,及有关术语的定义,如“原则”、“准则”、“规范”、“标准”等等。这些论文很少涉及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并且,这一时期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不是会计准则,而是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等。综观这一时期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在这些概念上仍存在着歧义纷呈的认识,但又以会计定义(讨论中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争论最为突出。前者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余绪缨,1980;葛家澍,1983),而后者则认为,会计自身就是一项管理活动,并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杨纪琬、阎达五,1980)。在此基础上,各自都力图形成系统的认识与看法。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会计定义的争论,特别是“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的论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把会计的本质视为一种管理活动,而提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杨纪琬、阎达五,1980)。管理活动论的提出,对于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从而增强改革开放以后会计人员的信心,并激励他们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有着积极的作用。会计管理把会计职能扩大到反映、监督、预测、决策,并将这些活动都理解为管理活动,也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据。管理活动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第一,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管理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微观经济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研究“国民经济会计”即“宏观会计”或“社会会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管理活动论又认为,会计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但财务管理也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这又需要探讨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信息系统论是从西方会计引进的观点。1966年,美国注册会计学会的一份“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就提出,“在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报告也同意“会计是一项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中国会计学者在引进这个概念之后,把它进一步具体化:“会计是在一个微观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个定义旨在刻画会计不同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第一,会计活动不生产产品或劳务,而只生产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第二,会计生产并提供信息,需要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以财务会计来说,它需要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要素,形成一个数据输入和信息输出的系统。

在把会计活动理解为一个“系统”的问题上,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看法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管理活动论把会计管理看成是一个会计控制系统,强调监督与控制;而信息系统论则把会计看成是一个信息生成与提供的系统,强调反映。其实,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可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论则认为会计主要是提供信息,供决策者参考,对决策(即管理)起支持作用,两种观点的差别已不太显著。

四、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潘序伦等老一辈会计学家的努力,美国的会计模式在我国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1949年之后,我国开始逐步引进苏联统一会计制度,并沿用达30年之久。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包括术语本身,已从实务界和理论界消失了。因此,当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广大实务工作者不知道会计准则为“何方宝物”,就连会计学术界也有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建国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员,也不了解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实质。

1980年,新创刊的《会计研究》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会计原则的论文《论社会主义会计原则》(李宝震,1980)。经过30年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控制,凡是与资本主义沾边的任何内容,当时的学术研究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早期关于会计原则的研究,都过于强调其所谓的社会主义特征或特色,如群众路线、通俗易懂、合法性、合规性等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会计准则研究的理论性、科学性。与这种趋势相反,当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会计理论具有继承性,对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包括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也应予以研究,并批判地加以吸收(葛家澍,1982)。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会计通讯》(后改为《财会通讯》)等杂志陆续刊登出介绍美国、日本等国的会计原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文章。与此同时,一部分美国的会计教材也被翻译、出版,并被一些院校采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尽管如此,直到1988年之前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性的。一些讨论也纠缠于若干抽象术语的定义。如“原则”,“准则”、“规范”、“标准”,等等。这些论文很少涉及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并且,这一时期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不是会计,而是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等。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七个专题研究组,其中之一是“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该研究组于1988年夏天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论文,并于1989年夏天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专题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纪要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我国,建立会计准则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第二,学术界不要在“准则”和“原则”等概念上进行太多无意义的争论,可以把“原则”、“准则”等视为同义语。按照国际惯例,可以采用“会计准则”术语。第三,应当先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限于规范财务会计的处理。第四,可以先易后难,从具体到一般。具体地说,可以先制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股份公司会计、外汇及汇率折算会计等具本准则;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类似国外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基本会计准则(后来,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为了加大会计改革的力度,全面改革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的弊端,还是先制定一份能在全国各行业推行的基本会计准则为好。这就导致了作为基本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先于具体准则的出台)。这次会议可视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从务虚转向务实的转折点,理由是:以中国会计学会的名义呼吁进行会计准则的研究,把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心吸引到这一问题上来;通过组织全国性的会计准则理论讨论会,提高了人们(不只限于理论界)对会计准则问题的重视,并直接促进财政部开始着手准则制定的准备工作;讨论会上提出不过多地争论准则、原则等术语上的差别,而建议今后我国使用“会计准则”一词,并将重心放在具体内容的研究上,这就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讨论与制定的进程。从这时起,会计准则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且会计准则的研究开始从抽象概念的争论转向具体内容的构建,少数研究甚至开始尝试建立关于企业合并、价格变动、外币折算等项的会计准则。也就在这时,财政部会计司(当时为会计事务管理司)开始介入会计准则的制定,其结果是1992年发布基本会计准则,1997年起陆续发布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学术界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在已发布的会计准则上也留有这一时期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的“烙印”。比如,我国所制定并发布的各项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形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包括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和体现英美会计准则特征的国际会计准则。这一“烙印”的形成,不仅有准则制定者的考虑,比如:英美模式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即便那些原先采用完全不同模式的国家如法国、德国,也逐步采纳英美模式的内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理由不如此。但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影响,也不容忽视。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会计界所介绍的“国外会计”,大都集中于美国、英国或其他英美模式国家的会计。只有极小部分是非英美模式如苏联和日本的全计制度与规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也都是围绕美国的《会计研究》杂志上有关会计概念结构所展开的。1987 ̄1992年发表在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杂志上有关会计概念准则研究的论文,几乎都是关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上海财经大学的娄尔行教授和厦门大学的常勋教授都翻译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系列文告和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常勋教授还翻译了一些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评论的论文;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起了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而不仅仅是介绍。所有这些研究,都集中于英美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模式已被学术界和部分实务界所广泛了解。会计准则已被视为英美模式的专用术语。有资料统计,1980 ̄1989年的10年间,中国会计学术界共翻译出版国外会计著作74种,其中从美国引进的会计著作便达到50种(汤云为、薛云奎,1998)。与此相反,德国、法国等国的会计规划则很少被介绍,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没有人完整地翻译法国的“会计总计划”,也没有人完整地翻译、介绍德国的会计规划,而日本“会计法规”的完整翻译本也是基本准则发布之后出版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制定会计准则势在必行时,英美模式成为当时的首选参照对象。可以不夸张地说,它也是唯一可参照的对象。

综观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历史,力求联系实际,为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服务,在迂回中前进,在前进中有所创新。人们不难看到,50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累累,会计著作和教材异彩纷呈,各种会计思想、观点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均得到了各自的发展。

ThedevelopmentofaccountanttheoryinnewChina

GeJiashu

(XiamenUniversity,Fujian,361005)

Abstract:SincethenewChinawasestablished,thebasictheoryresearchofChineseaccountanthasinvolvedseveralcoursesasfollows:thediscussabouttheaccountantattribute;formingtheaccountanttheorysystemwiththeaccountantobjectasitscore;theargumentontheaccountantessense,andformulatingtheaccountantnorms.Thecharacteristicsofinnovationandreformationwerereflectedintheoverallprocessoftheaccountantdevelopment.

Keywords:accountanttheory;attribute;object;norm

会计发展史

西方会计思想对近代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复式记账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 重大事件,对后来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式复式记账法,即源于13世纪以后的意大利沿海城市弗洛伦萨,热亚那和威尼斯等地,后经英美等国长时期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借贷记账法。至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从此开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得以实际应用。西方会计思想的传人促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出现会计专论,中国古代会计史更多的是会计实践的历史。 关键词:复式记账西方会计思想传统会计现代会计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method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counting, accounting for the lat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that is, from the 13th century after the Italian coastal city of Florence, Genoa and Venice and other places, long after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debits and credits. Tai Ching Bank was founded, marking the debits and credits began to be in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Westernaccountingthought Tradition Accounting Modern intellectual Accounting 1、西方会计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 1.120世纪初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围拓宽,有关会 计学包含的内容得以大为拓展。一方面增加了原来会计思想中从未有过的新内容,如整理帐和统驭帐。据杨端六介绍“整理帐法为英国学者所推崇,其法较繁,而统驭帐法为美国学者所鼓吹,其法较简,国人爱简恶繁,遂多采用统驭帐法而放弃整理帐法”,其认为采用统驭帐法“总帐内户数可以减少而易于试算准确,且报告表册较易明晰。至于记帐手续,并不十分增多”。 而整理帐法与统驭帐法的差异在于“进货销货现款三簿形式均同仅多过帐一次手续;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仅各多一整理帐户;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各有试算表,与统驭帐法之结差表相比较,仅多一户之差额”。在西方众多的会计理论学派中,会计目标理论上的“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笔者认为,系统认识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对于我国更新会计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以及推动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构建理论的方法与理论结构的起点西方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 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无论是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等传统研究方法,还是事项法、实证法、系统法等所谓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为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会计理论,解开会计理论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工具。可以认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形成西方不同会计理论模式、不同会计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真正对西方会计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演绎法,因为按演绎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至今仍强有力地指导着西方会计实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网络会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0年(第39卷)第1期甘肃科技纵横 网络会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王旭东 (读者出版集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必然会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会计应运而生。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具有传统会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论述就我国网络会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立法、技术、管理、数据输入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会计;网络安全;发展对策 1网络会计的概念 1.1网络会计的产生和背景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网络会计随之应运而生了。 1.2网络会计的定义 网络会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和审计的远程处理,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2网络会计的现状 网络会计作为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它也必然存在不足。以下将对网络会计的现状、特点和与传统会计的区别进行讨论。 2.1网络会计的特点 2.1.1及时性 传统会计对信息的实时反馈能力不强,一份计划的执行情况或一项投资的获利情况,一般要到会计业务结束之后才能从帐面上反映出来。网络会计可以动态的及时反映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信息使用者只要通过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就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或历史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2.1.2完整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获得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传统会计无法反映非数量化的信息,网络会计的在线数据库则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并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均可通过在线访问等方法随时获取所需信息。 2.1.3针对性 由于网络的人机对话功能,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搜索,并对已经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2.1.4资源的共享 传统会计,硬件共享性差,会使一些高性能的设备,如打印机等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实行网络会计,只要配有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就可降低对其他计算机终端的配置要求,这些普通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服务器的高速度以及大容量的内存,既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性能。 2.2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网络会计的推出和应用,使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管理方式上割除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等模式。支持在线办公、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等方式,在信息提供上,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信息查询等方式,网络会计具有传统会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2.2.1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管理的协同化 财务和业务经营协同处理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网络会计作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管理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 信息技术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姓名:王朝霞 学号:089104440 班级:会计082 任课教师:顾银宽 完成时间:2011年4月22日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Analyses the modern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trend 摘要: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集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于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将呈现出一种以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目标、信息质量、核算重心以及无形资产产权理论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新转变,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实际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财经应用发展变革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现代化财务会计,是指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下,既能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又能在国家各种特定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合理、及时、高效的进行核算。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要认识会计理论的目前状况,必须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具有完善逻辑推理的会计理论通常是产生于会计实践之后,这种情况至今也是如此。会计随着历史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也在不断地变革,尽管很多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在环境已经不再需要它们以后,仍然还在延续使用一个较长的时期。 所有学科的理论和观念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们所以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昨天。在进行变革时,必须考虑我们今天的情况和明天的目标,因而必须回顾会计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会计理论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

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代理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1)私有财产观念;(2)信贷的发展;

浅谈网络会计

浅谈网络会计 发表时间:2013-08-23T10:51:42.00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吴卫民 [导读] 网络会计的产生及特点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 吴卫民/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随着Internet出现后,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单机工作系统的不足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网络会计应运而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本文将主网络会计的产生和特点,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特点和它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及特点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更好的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网络会计就产生了。 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特别是Intranet,它利用了Internet的一系列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络的衔接方式进行了重新组合,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这就使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 、在线反馈功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每一项变动都可以实时予以反映。 2 、全面反映功能。通过在线访问,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得网上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3 、实时分析化比较功能。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信息。企业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正确地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在以信息为中心的国际技术浪潮影响下,使人们加强了对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研究,在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发展及普及。它相对于手工处理会计信息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使得数据载体处理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处理的质量。 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单机工作的会计电算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信息使用者查看数据资料不方便等。而网络会计弥补了这些不足,具有以下优点: 1 、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 2 、设备共享。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软件,特别是一些贵重设施,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通信方便、快捷。信息可利用网络上各部门的计算机快捷通讯。 4 、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多个部分由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核算工作是依据一定范围进行的,但网络会计的出现使会计中原有些原则受到冲击,有的原则丧失意义,有的原则应进行修改,这给会计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的作用主要是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别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于网络会计。 (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更合理。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 (三)对会计报表的挑战。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真实的、可靠的、及时的会计数据。传统会计中,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用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电子财务报告的运用还可有效扩大其各种信息容量。 (四)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共是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其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按时间划分,会计监督在网络会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安全有效的运作。随着时代的演进,会计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网络会计的出现对会计管理产生了影响。如:网络会计的运作,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要高速传递而不能产生半分差错,就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会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递,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鉴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财务信息被截取、篡改、泄露等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2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上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获得其他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所以企业在网上进行贸易时,也易处于风险之中。主要是一些非法操作,如网上黑客的恶意攻击等、病素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劲敌,要采取适应的防病素措施。 (二)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会计带来的优势,保证信息数据质量和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会计需要,确保网络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 1 、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享数据库的出现,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一旦有缺乏严格控制检验的赁证录入到整个网络系统中,就很难查明原因,会真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因而把好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查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2 、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是由网络服务器统一对各别在本站处理各自的业务。每天结束,各个工作站都将当天新处理的业务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由服务器信可进行序时处理,并加入相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会计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会计史的发展,分别是: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过程(具体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一)古代会计 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现了记数的必要,有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会计

开题报告网络会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指导、答辩手册 论文题目:网络会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专业:会计

目录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指导日誌 3、毕业论文答辩记录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动态:起步较晚,研究领域不集中。现主要针对网络会计的概念、自身问题等基本范围进行研究,部分涉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网络会计的优势弊端及解决对策,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等课题。 (2)国外动态:起步较早,研究领域较为集中。现主要集中于网络会计对全球范围内经济、企业信息传播的深层次影响和网络会计在未来政策制度上变化的研究。 2、依据: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日常事务的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结算的一个全新会计核算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的现状既有优势,又有弊端,而对弊端采取对策的研究又将进一步影响到网络会计未来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会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并且会更加国际化标准化,所以对网络会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研究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3、意义: 跨入21世纪,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

打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网络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充分性,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加快了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性,因而具有传统会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网络会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具有很深远的价值,网络会计在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与传统会计相比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网络会计现状存在问题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利于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深入了解选题,确定写作方向; 2、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 (1)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浏览一些有关的经济论坛和网页,以打开思路;(2)与相关专业老师展开此方面的交流; (3)与同学就课题展开讨论和借鉴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4)广泛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报刊资料,收集重要的信息。 3、资料汇总: 将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集中的焦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开题报告思路。 4、梳理论文结构: 就网络会计的现状、未来发展分别列示出现状、分析、原因、对策及

会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革之中,表现出明显的国际趋同的特点,在趋同过程中,应正视所遇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抓住机遇,稳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解决意见 一、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帐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第二层是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新的会计模式初步形成,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后期,开始考虑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所要求的企业会计制度加以区别。会计准则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 [1]朱廷辉、马宁.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基于会计准则与制度演进的视角.财会月刊,2010,(6).

论文资料中国会计发展史[1].doc

论文资料中国会计发展史 提纲: 一、介绍我国会计的发展简史,有其发展过程。具体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二、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我国的会计史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展望提出完善的建议。 三、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会计的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了我国与国外的会计交流和发展,传承会计历史文化。 正文 会计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会计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的历史规律。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研究会计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史;问题;展望;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史略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

[成本会计,理论,问题]浅谈成本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

浅谈成本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 成本会计在旧中国只是粗具雏形,在新中国才有巨大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培育了数代成本管理人才,且其中不乏校校者,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曾在理论上充分反映。相对地说,成本会计在理论上不仅先天不足,并且后天失调,这从数十年一贯的成本会计教材可见端倪。,特此为您提供了成本会计论文:浅谈成本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敬请关注!! 1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科都是一个概念系统,它并非概念的堆集,而是按客观逻辑依次展开。可是一些成本教材中却孤立、静止地重复严格控制的说教,这不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吗?以上只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省小失大。事实发展还不尽如此。深圳有一家南方玻璃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称深南玻,在筹备股票上市时公司废品达40%以上。公司管理层居然宣称:必须坚持高废品率,赢得信誉,以便出口获得优价。这远不是传统的严格控制观念,也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就信誉,优价来看待废品。小荷刚露尖尖角!这正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视野,而成本会计理论是否值得更新呢! 此外,如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及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都是一对对辩证概念,其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如辅助车间的若干种分配方法之间,分明存在辩证的联系和关系。 不妨顺便指出:上述三对辩证概念即六个成本名词或术语在中国成本文献中,往往不称成本而称为费用,如直接费用等等。成本与费用混淆不清。而且用费用表述成本的频率高得多川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换言之,费用不应计人产品成本。 2几点反思 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W=C+V+m,令成本为k,于是:w=k+m,移项:k=w-m 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

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门账”,清代又产生了“四脚账”。这些中式会计的记账方法形成了中式会计的一个特色。 在国外,会计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的古印度小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专门登记农业账目。古巴比伦商人已有所谓的“现金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