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属于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和行车记录仪;人脸识别控制器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车身控制器根据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拍摄指令发送至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根据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拍摄模式对目标车辆内的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人脸识别控制器;人脸识别控制器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提高了人脸识别准确性,同时通过行车记录仪内置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拍摄,降低了整车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和行车记录仪;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用于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

所述车身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所述行车记录仪,用于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所述拍摄模式对所述目标车辆内的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光照传感器;

所述光照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并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所述车身控制器;

所述车身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

所述车身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向所述车载顶灯发送补光指令;

所述车载顶灯,还用于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所述补光指令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补光,以使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对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所述行车记录仪,还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将所述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根据所述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脸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所述车载电脑;

所述车载电脑,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并根据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为用户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

6.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和行车记录仪;

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包括: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将拍摄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所述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光照传感器;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光照传感器对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并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所述车身控制器;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车身控制器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向所述车载顶灯发送补光指令;

所述车载顶灯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所述补光指令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补光,以使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对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将所述拍摄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根据所述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

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将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所述车载电脑;

所述车载电脑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并根据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为用户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

技术说明书

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逐渐在整车上进行应用,主要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建立驾驶员档案,对不同的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记录,当整车检测到驾驶员时,可调取驾驶员档案进行对比,确定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兴趣爱好等,并按照该驾驶员的信息,对车辆进行设置,如座椅位置、后视镜位置等,并推送相关新闻、音乐等,现有技术需要在整车上单独布置一颗摄像头,这样使得整车成本提高,同时带补光功能的摄像头较大,增加了在整车内安装的难度。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内容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额外增加补光摄像头导致整车成本提高且安装难度增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和行车记录仪;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用于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

所述车身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所述行车记录仪,用于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根据所述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所述拍摄模式对所述目标车辆内的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光照传感器;

所述光照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并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所述车身控制器;

所述车身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

所述车身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向所述车载顶灯发送补光指令;

所述车载顶灯,还用于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所述补光指令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补光,以使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对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所述行车记录仪,还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将所述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根据所述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所述车载电脑;

所述车载电脑,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并根据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为用户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

进一步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人脸识别方法,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

脸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将拍摄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所述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

优选地,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光照传感器对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并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所述车身控制器;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

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车身控制器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向所述车载顶灯发送补光指令;

所述车载顶灯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所述补光指令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补光,以使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对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将所述拍摄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根据所述记录模式

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优选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将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所述车载电脑;

所述车载电脑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并根据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为用户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

本技术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向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车身控制器根据人脸拍摄请求向行车记录仪发送拍摄指令,行车行记录仪根据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获取驾驶位图像信息,再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对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驾驶员人脸信息,从而提高了人脸识别准确度,降低了整车成本及摄像头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10、车身控制器20和行车记录仪30;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10向车身控制器20发送人脸拍摄请求,人脸拍摄请求是在车辆通电之后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可以设置人脸识别控制器10在车辆通电后自动发送,也可以设置为通过人工进行手动发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控制器20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10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拍摄指令发送至行车记录仪30。

在具体实现中,行车记录仪30接收车身控制器20发送的拍摄指令,根据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行车记录仪30包括人脸识别摄像头,无需在整车内单独设置人脸识别摄像头,行车记录仪30的工作模式包括记录模式与拍摄模式,记录模式用于对车辆行驶时的道路路况进行实时记录,拍摄模式用于在车辆行驶前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人脸识别控制器10。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10还可以接收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驾驶位图像信息中筛选出与驾驶员人脸信息,所述预设处理方法包括点运算法、滤波法、全局优化法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考虑到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拍摄的图像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人脸识别控制器10无法从驾驶位图像信息中获取到驾驶员人脸信息,因此,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人脸识别控制10会将识别失败的信息反馈至行车记录仪30,行车记录仪30会继续对驾驶位进行拍摄,直至人脸识别控制器10不再向行车记录仪30反馈识别失败信息。

本实施,通过车身控制器向行车记录仪发送拍摄指令,行车记录仪根据拍摄指令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人脸识别控制器,人脸识别控制器按预设处理方法对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降低整车成本。

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中,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光照传感器40;

需要说明的是,光照传感器40是在车辆通电时自动开启的,光照传感器40可以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光强检测可以为全车检测,也可以为对驾驶位拍摄区域的光强检测,检测范围可以为以光照传感器40为圆心的圆形检测范围,检测半径可以自行设置,在检测到的当前车内光强后,将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车身控制器20`。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控制器20`接收光照传感器40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当前车内光强预设光强进行比较,预设光强可以理解为在预设光强下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效果最佳,当车内光强大于或等于预设光强时,说明此时车内光强符合拍摄条件,向行车记录仪30发送拍摄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光强太大也可能导致拍摄效果不佳,因此,还可以将预设光强设置为第一预设光强与第二预设光强,第二预设光强大于预设第一光强,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光强且小于第二预设光强时,此时的拍摄效果最佳。

进一步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50;

易于理解的是,由于天气环境影响,比如下雨天或者车辆处于背阳处时,当前车内光强无法达到预设光强,因此,需要车载顶灯50进行补光,车载顶灯50为一般车辆自带的车内顶灯,也可以为自行加装的照明顶灯,无需在人脸识别摄像头上额外增加补光功能,当车身控制器20`检测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将发送补光指令至车载顶灯50。

在本实施例中,车载顶灯50还接收车身控制器20`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补光指令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补光,车载顶灯50可以自动将当前车内光强补光至预设光强,也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光强值进行补光,此外,补光与光强检测是实时进行的。

本实施例,通过光照传感器对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将检测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将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通过车载顶灯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补光,从而提高了人脸识别度,同时利用车内自带的顶灯进行补光,降低摄像头安装难度。

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三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10`还对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包括从驾驶员人脸信息中提取驾驶员特征以及将驾驶员特征与预设特征进行对比,预设条件即为驾驶员的预设特征,在提取的驾驶员特征符合预设特征时,说明识别出的驾驶员身份无误,人脸识别控制器10`再向行车记录仪30`发送操作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行车记录仪30`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10`发送的操作指令,根据操作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易于理解的是,行车记录仪30`不仅能对驾驶位进行拍摄,还具有行车记录的功能,在记录模式下,行车记录仪30`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本实施例,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对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驾驶员人脸信息符合预设条件时,将行车记录仪的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行车记录仪根据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同时利用行车记录仪的拍摄功能与记录功能之间的切换,降低了整车成本。

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的第四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中,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60;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10``还将检测合格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车载电脑60。

在具体实现中,车载电脑60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10``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车载电脑60根据驾驶员人脸信息提取出驾驶员身份信息,车载电脑60中还存有驾驶员身份与车载应用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自动推送驾驶员身份对应的车载应用,映射关系可以根据驾驶员喜好自行设定。

本实施例,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将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车车载电脑,车载电脑根据映射关系为驾驶员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使得人脸识别系统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5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和行车记录仪;

所述人脸识别方法包括:

步骤S10: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向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

步骤S20: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所述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步骤S30: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将拍摄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所述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

步骤S40: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接收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所述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向车身控制器发送人脸拍摄请求,人脸拍摄请求是在车辆通电之后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可以设置人脸识别控制器在车辆通电后自动发送,也可以设置为通过人工进行手动发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控制器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人脸拍摄请求,根据人脸拍摄请求生成相应的拍摄指令,并将拍摄指令发送至行车记录仪。

在具体实现中,行车记录仪接收车身控制器发送的拍摄指令,根据拍摄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拍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行车记录仪包括人脸识别摄像头,无需在整车内单独设置人脸识别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的工作模式包括记录模式与拍摄模式,记录模式用于对车辆行驶时的道路路况进行实时记录,拍摄模式用于在车辆行驶前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人脸识别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还可以接收驾驶位图像信息,并根据预设处理方法对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驾驶位图像信息中筛选出与驾驶员人脸信息,所述预设处理方法包括点运算法、滤波法、全局优化法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考虑到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拍摄的图像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人脸识别控制器无法从驾驶位图像信息中获取到驾驶员人脸信息,因此,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人脸识别控制会将识别失败的信息反馈至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会继续对驾驶位进行拍摄,直至人脸识别控制器不再向行车记录仪反馈识别失败信息。

本实施,通过车身控制器向行车记录仪发送拍摄指令,行车记录仪根据拍摄指令切换为拍摄模式,根据拍摄模式对驾驶位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信息发送至人脸识别控制器,人脸识别控制器按预设处理方法对驾驶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获得驾驶员人脸信息,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降低整车成本。

参照图6,图6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光照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201:所述光照传感器对所述目标车辆的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并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所述车身控制器;

步骤S202:所述车身控制器接收所述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所述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时,将所述拍摄指令发送至所述行车记录仪。

需要说明的是,光照传感器是在车辆通电时自动开启的,光照传感器可以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光强检测可以为全车检测,也可以为对驾驶位拍摄区域的光强检测,检测范围可以为以光照传感器为圆心的圆形检测范围,检测半径可以自行设置,在检测到的当前车内光强后,将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车身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控制器接收光照传感器发送的当前车内光强,将当前车内光强预设光强进行比较,预设光强可以理解为在预设光强下拍摄到的驾驶位图像效果最佳,当车内光强大于或等于预设光强时,说明此时车内光强符合拍摄条件,向行车记录仪发送拍摄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光强太大也可能导致拍摄效果不佳,因此,还可以将预设光强设置为第一预设光强与第二预设光强,第二预设光强大于预设第一光强,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光强且小于第二预设光强时,此时的拍摄效果最佳。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顶灯;所述步骤S202之后,还包括:

步骤S203:所述车身控制器在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向所述车载顶灯发送补光指令;

步骤S204:所述车载顶灯接收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所述补光指令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补光,以使所述当前车内光强大于等于预设光强。

易于理解的是,由于天气环境影响,比如下雨天或者车辆处于背阳处时,当前车内光强无法达到预设光强,因此,需要车载顶灯进行补光,车载顶灯为一般车辆自带的车内顶灯,也可以为自行加装的照明顶灯,无需在人脸识别摄像头上额外增加补光功能,当车身控制器检测到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将发送补光指令至车载顶灯。

在本实施例中,车载顶灯还接收车身控制器发送的补光指令,并根据补光指令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补光,车载顶灯可以自动将当前车内光强补光至预设光强,也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光强值进行补光,此外,补光与光强检测是实时进行的。

本实施例,通过光照传感器对车内光强进行检测,将检测到当前车内光强发送至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将当前车内光强与预设光强进行比较,在当前车内光强小于预设光强时,通过车载顶灯对当前车内光强进行补光,从而提高了人脸识别度,同时利用车内自带的顶灯进行补光,降低摄像头安装难度。

参照图7,图7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的第三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1: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对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步骤S402:所述行车记录仪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将所述拍摄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根据所述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还对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包括从驾驶员人脸信息中提取驾驶员特征以及将驾驶员特征与预设特征进行对比,预设条件即为驾驶员的预设特征,在提取的驾驶员特征符合预设特征时,说明识别出的驾驶员身份无误,人脸识别控制器再向行车记录仪发送操作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行车记录仪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操作指令,根据操作指令将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易于理解的是,行车记录仪不仅能对驾驶位进行拍摄,还具有行车记录的功能,在记录模式下,行车记录仪对道路

路况进行拍摄。

本实施例,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对驾驶员人脸信息进行检测,在驾驶员人脸信息符合预设条件时,将行车记录仪的工作模式切换为记录模式,行车记录仪根据记录模式对道路路况进行拍摄,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同时利用行车记录仪的拍摄功能与记录功能之间的切换,降低了整车成本。

参照图8,图8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出本技术人脸识别方法的第四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所述人脸识别系统还包括:设于目标车辆上的车载电脑;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3: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将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所述车载电脑;

步骤S404:所述车载电脑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并根据所述驾驶员人脸信息为用户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

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控制器还将检测合格的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车载电脑。

在具体实现中,车载电脑接收人脸识别控制器发送的驾驶员人脸信息,车载电脑根据驾驶员人脸信息提取出驾驶员身份信息,车载电脑中还存有驾驶员身份与车载应用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自动推送驾驶员身份对应的车载应用,映射关系可以根据驾驶员喜好自行设定。

本实施例,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器将驾驶员人脸信息发送至车车载电脑,车载电脑根据映射关系为驾驶员推送相应的车载应用,使得人脸识别系统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 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 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 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 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 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 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 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 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 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 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 理。

云从科技人脸识别门禁解决实施计划方案

VIP客户识别(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解决方案 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六年一月

目录 1引言 (4) 1.1项目背景 (4) 1.2项目意义 (4) 1.3基本定义 (5) 2系统运行环境 (5) 2.1 系统硬件要求 (5) 2.2 系统软件要求 (5) 3 系统组成 (6) 3.1系统功能图 (6) 3.2系统结构图 (6) 3.3系统流程图 (7) 3.4系统流程图说明 (7) 3.5系统设计参数 (8) 4 系统功能 (9) 4.1图像获取 (9) 4.2图像传送 (9)

4.3人脸建库 (9) 4.4人脸比对 (9) 4.5门禁控制 (9) 4.5 刷卡开门 (9) 4.6记录查询 (10) 5系统部署方案 (10) 5.1系统示意图 (10) 5.2部署配合 (11) 5.3 系统配合 (11) 5.4交换机和信号转换器的安装 (12) 5.5摄像头的安装 (12) 5.6开门控制线的安装 (12)

1引言 1.1项目背景 目前国内的门禁系统主要以卡类设备、指纹设备、RFID设置为主。但卡片与RFID存在易遗忘或丢失等问题,不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被不法份子获得了卡片,即可实施盗窃。 指纹类设备可以解决卡类产品的不足,但是总有5%左右的人群因为手指脱皮或手指浸水后未擦干,无法使用指纹识别,而且遇到换季或者气候潮湿的时候常常需要连续多次才可以成功识别指纹,另外接触式指纹识别容易传播疾病。 1.2项目意义 人脸识别技术的先天优势:非接触识别方便使用,人脸直观辨识,从源头杜绝了疾病的传播;现场人体面部特征识别也解决了门禁卡的丢失或遗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云从科技拥有世界领先的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利用自己研发的高识别、低误判先进算法结合现代高安全门禁要求研发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本系统解决了卡类门禁与RFID类门禁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指纹识别的不足。本系统可以与传统的刷卡识别、指纹识别、RFID 识别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更高安全级别的门禁系统,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高安全门禁要求。

人脸识别系统需求方案

前后门人脸识别系统需求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厂区人员管控,杜绝无关人员及违禁物品进入厂区,把好人员、物品入场安全第一关,辅助和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现申请安装前后门人脸识别系统,需求如下: 一、公司人员出入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公司合作单位人员通过办理出入证卡,由前门内勤员进行核对放行的方式进入厂区。但出入证件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卡面磨损程度严重,无法确认人员真实信息,一般情况下多为依靠内勤人员的印象辨别外来人员,如此一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无法保证厂区人员识别的准确性;2.人员离职后没有及时办理退卡,仍使用出入证逗留厂区;3.一卡多用、借给他人使用;4.合作单位常以未能及时取到证件卡为由,临时通行等。 二、系统实现功能 1.采用快速人脸检测技术,实行一人一脸录入,支持现场设备或者移动客户端录入。 2.系统验证方式需支持人脸识别及身份证均可认证。 3.可在系统管理设置限定时间内(如3-5天,具体时间由我司管理人员自定义),如人员未进行验证,系统会自动发出相关人员名单信息警报提示或停止其使用。 4.前后门验证设备数据要求放置前门值班室处进行统一管

理,同时实现网络远程管理。5.前后门人行道设置双通道区分进出道,进道只允许进入通行不允许出,出道只允许出通行,不允许进入;人员进厂需进行人脸认证,出口红外线感应开启(明确的通行指示功能)。 6.当断电时,闸门能自动打开,确保人员安全通行。 7.前后门各加装2个摄像头,1台监控主机设备,监控闸门位置,防止人员违规通行或设备破坏,有效调查录像取证。 8.单独配置管理电脑套装(主机加显示器等)。 9.在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非法闯入时,系统产生声光报警提示功能。 10.系统管理需考虑预留出口道闸后续可以实现增加人脸识别功能融合使用。 三、系统硬件要求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 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 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 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 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 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 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 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 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 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 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 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 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 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 处理。

智慧小区人脸识别解决计划方案方法

智慧小区 人脸识别解决方案2015年4月

目录 1 概述 (2) 1.1 应用概述 (2) 1.2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 (3) 1.3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应用目的 (3) 1.4 人脸识别的应用 (5) 2 主流厂商解决方案 (7) 2.1深圳飞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7) 2.2 汉王科技有限公司 (10) 2.3 赛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2) 3 其他厂商解决方案 (13) 3.1 北京众智益华科技有限公司 (13) 3.2 深圳市安睿智科技有限公司 (16) 3.3 上海石安实业有限公司 (17) 3.4深圳市科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7) 4 乌鲁木齐小区人脸识别项目需求 (31)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人们居住首选。而门禁系统在安全的居住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国内的门禁系统以卡类设备、指纹设备或密码设置为主。这些识别方式都要求人员近距离操作,当使用者双手被占用时则显得极不方便,同时也带来卡片或密码丢失、遗忘,复制以及被盗用的隐患和成本高的问题。而指纹识别,被网上叫座的指纹套破解了“密码”,更加让人觉得恐慌不安。如何使小区的门禁系统真正实现安全性、智能性、便捷性,成为所有公民最期待的事,而此时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问世,真正解决了住户进、出及来访客人的管理,同时也对小区、楼宇防盗形成有效的高安全管理。 1.1 应用概述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就是把人脸识别技术和门禁系统相结合,通过对人脸的识别作为门禁开启的钥匙。它不仅免去了忘带钥匙或卡的烦恼,同时因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无需任何介质开门,而节省了不少成本,如人员变动不需要更换门锁、钥匙、IC卡等,只需要重新对人脸进行注册即可;另外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还可根据出入人员情况设置门禁权限,包括不同时间段,不同的门禁点等。 在小区门禁应用中,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由于操作简单、安全、便捷、智能,且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均可使用的特性,一直比“认卡不认人”的IC卡更具优势。近几年人脸识别技术已在公安、海关、金融、军队、机场、企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人脸识别的全面应用时代已经到来,他将成为一种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技术。

人脸识别项目施工方案

XXXXXXX项目 人脸识别系统施工方案 2017-9-20

目录 人脸识别施工方案 (6) 1.1施工流程、施工规范 (6) 1.1.1施工流程 (6) 1.1.2施工规范 (6) 1.1.2.1系统安装 (6) 3.1.2.2系统的调试 (19) 3.1.2.3系统试运行 (20) 3.1.3施工进度计划、工期安排 (21) 3.1.3.1工程材料采购、进场计划表 (21) 3.1.3.2施工进度计划、工期安排 (21) 3.2人脸识别系统项目组与相关方面的配合 (22) 3.2.1与业主方面的配合 (23) 3.2.2与土建总包方面的配合 (23) 3.2.3与行业管理部门方面的配合 (23) 3.2.4与其他具体专业的施工配合 (24)

第四章施工组织配备 (24) 4.1投入人员组成 (25) 4.1.1项目经理部 (25) 4.1.2劳动力计划表 (26) 4.1.3基本质量职责 (27) 4.1.4投入设备计划 (29) 4.1.5投入材料计划 (30) 4.2施工组织方案 (30) 4.2.1工程准备阶段 (30) 4.2.2工程实施 (32) 4.2.3工程结尾 (33) 4.3施工管理 (34) 第五章质量保证承诺 (38) 5.1施工准备工作及质量管理 (38) 5.2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 (39) 5.2.1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一) (39)

5.2.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二) (39) 5.3质量保证体系 (40) 5.3.1 ISO9001质量体系 (41) 5.3.2 ISO9001质量体系运行状况 (41) 5.3.3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4) 5.3.4质量责任分配 (44) 5.3.5质量记录 (46) 5.4质量保证措施 (47) 5.5工程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 (48) 第六章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 (49) 6.1安全文明施工 (49) 6.2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56) 6.3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办法 (57) 6.3.1人身安全事故 (57) 6.3.2原有设备安全事故 (58) 第七章人员培训计划 (58)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①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 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③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人脸识别项目施工方案

人脸识别项目施工方案

XXXXXXX项目 人脸识别系统施工方案 2017-9-20

目录 第三章人脸识别施工方案 (5) 3.1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工艺流程 (5) 3.1.1施工程序 (5) 3.1.2主要施工方法 (5) 3.1.2.1系统安装 (5) 3.1.2.2系统的调试 (16) 3.1.2.3系统试运行 (17) 3.1.3施工进度计划、工期安排 (17) 3.1.3.1工程材料采购、进场计划表18 3.1.3.2施工进度计划、工期安排18 3.2人脸识别系统项目组与相关方面的配合 (18) 3.2.1与业主方面的配合 (19) 3.2.2与土建总包方面的配合 (19) 3.2.3与行业管理部门方面的配合 (19) 3.2.4与其他具体专业的施工配合 (20) 第四章施工组织配备 (20) 4.1投入人员组成 (21) 4.1.1项目经理部 (21) 4.1.2劳动力计划表 (22)

4.1.4投入设备计划 (24) 4.1.5投入材料计划 (24) 4.2施工组织方案 (24) 4.2.1工程准备阶段 (25) 4.2.2工程实施 (26) 4.2.3工程结尾 (27) 4.3施工管理 (28) 第五章质量保证承诺 (31) 5.1施工准备工作及质量管理 (31) 5.2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 (32) 5.2.1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一).32 5.2.2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二).32 5.3质量保证体系 (33) 5.3.1 ISO9001质量体系 (33) 5.3.2 ISO9001质量体系运行状况 (34) 5.3.3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6) 5.3.4质量责任分配 (36) 5.3.5质量记录 (38) 5.4质量保证措施 (38) 5.5工程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 (40) 第六章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 (41)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方案

智能人脸识别系统 技 术 方 案 2018年3月

目录 1智能人像比对平台 1.1系统结构 建立标准统一的共享人像库,并在此基础上,部署完整的人像比对判定平台。该系统由人像标准化采集系统,人像数据库子系统、基础比对服务平台、人脸识别应用平台4大部分组成,支持前端人像采集、静态人脸查询、移动警务通人脸识别一体化服务。 该平台支持统一人像数据交换接口,兼容大多数人像数据交换标准。统一的安全标准接口,兼容PKI密钥,网络加密狗等常见的安全标准接口。系统总体结构如下: 系统采用B/S架构,以浏览器方式进行人像预处理、人像比对、结果查询、用户管理、系统运行状态查询等管理操作,减少了系统后台管理、人口治安及其他警种成百上千终端安装和维护难度,方便未来多警种共享应用。系统可提供标准的WebService接口,将业务系统获取的人像照片与相关人像库进行比对。 1.2设计原则 本着统一标准、分级管理、资源共享、无缝对接的设计原则,以人像比对算法为核心,整合多区域现有资源,实现准确识别、快速反映,覆盖全面的智能人像识别应用平台。 1.2.1先进性 该平台算法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知名人脸识别专家、IEEE院士李子青教授领衔研发,是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针对公安各警种业务特点专门研发的综合智能人像识别应用系统平台。

1.2.2开放性 人像采集与比对平台具有统一的服务接口,兼容公安部拟指定的统一人像数据交换标准草案。统一的安全验证,兼容PKI密钥,身份认证等常见的安全验证机制。 1.2.3扩展性 整个平台系统接口分为系统级别之间的接口与单个系统开放出来的服务接口组成。系统可“随需而变,以不变应万变”提供多种可靠服务功能。 1、系统级接口 系统级接口指的是不同地区部署的人像辅助识别平台之间的接口,主要有两种访问方式第一种采用页面查询的方式,以只查询方式进行访问,通过系统提供的Guest权限进行页面访问。适用于不同平台之间快速的调阅查询。第二种通过请求服务与直接调阅的形式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系统预留标准数据库查询接口,以市,县二层结构进行数据库间的查询调用,采用本系统建立的数据中心,纵向上进行直接的调用,高层中心保留下级中心的数据库信息索引。即市级中心直接查询市级与县级中心,市级中心直接查询县级中心。横向上以请求服务形式进行调用,横向系统间不保留对方的数据库信息索引,而是通过请求服务方式进行。 2、服务接口 服务接口适用于该系统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做二次开发或者集成用接口,包括所有系统级接口与平台应用接口。 人像基础比对服务平台通过WebService进行与其他系统的交换机制,通过标准的XML或者Jason格式文件进行数据交换,兼容《GA/T 922.2-2011标准第二部分人像数据采集标准》中的数据格式交换。 服务接口主要以WebService与ActiveX等方式提供。满足各业务系统二次开发,集成使用。 服务接口说明

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产妇等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应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并填写门(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用药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生育史情况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出血情况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 (8)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过程情况羊水情况饮食与二便情况出生后评分情况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人脸识别与通道闸标准方案

智能人行通道闸系统 设计方案 北京派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Bjing Partsonline Technology CO.Ltd.

一、概述 三辊闸、摆闸、翼闸是人行通道的现代化控制设备,用于人员出、入口需要进行控制的地方,如智能小区、饭堂、宾馆、博物馆、体育馆、俱乐部、地铁、车站、码头等场所。三辊闸、摆闸、翼闸的使用可以使人流井然有序。 三辊闸、摆闸、翼闸与智能卡、指纹、条码等身份识别系统设备结合使用,便构成智能门禁通道控制系统;它与计算机、门禁、考勤、收费管理、门票系统等软件结合使用,便构成智能通道闸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门禁、考勤、消费、售票、限流等功能。 本通道闸管理系统是智能一卡通系统的一部分,设置于小区、工厂、智能大厦、食堂等通道处,可以完成员工持卡通行管制、上下班考勤、就餐等各种管理功能。 ●系统运行环境 安装环境为大型现代化智能小区,要求针对小区大门处的进出人员进行管理,同时方便手推车人员的进出控制。 要求小区人员进出必须刷卡,经系统自动验证后方可进出,系统可自动记录人员进出资料及时间,方便统计查询。 ●设计思路 根据现场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多年的智能小区系统设计经验,设计采用智能通道闸结合射频卡技术,实现人员进出刷卡通行。 计划在小区大门处出入口各设一台智能摆闸1台,双向进出控制,即美观豪华又起到人员进出控制的功能。 系统配合智能卡身份验证设备,该设备全部内置安装,并与管理电脑联网,系统可对进出人员进行24小时监控管理,并方便将来的维和护扩展。 本系统主要包括:前端智能通道闸,前端内置身份识别系统设备,中间通讯及管线设备,后台软件及管理发卡系统,后台电脑及打印设备(自配)等几部分。 系统设计主要依据项目建设的总要求,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及大型数据库为技术基础,基于Windows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大楼“一卡通”综合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时,硬件设备的选择和物理链路的建立尽量考虑了目前最先进和通用的设备、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系统项目建设的后续可维护性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先进性。 从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出发,考虑系统功能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每个子系统的软硬件保持较大的冗余度。模块化的设计便于根据项目需要量体裁衣,保证系统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并且整个系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通过中心服务器成为Internet的一个节点与其它系统可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冗余度使系统运行于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确保系统在要求不高的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某部分出现问题而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即使在网络电缆某处有断损时,系统仍可继续工作并告警。 1.1系统设计原则 GB4706.1-199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 GB/T14536.1-199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通用要求; GB/T14536.13-1996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电动门锁的特殊要求的规定;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 一、目的 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 (一)适用范围 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 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 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

人脸识别方案

人脸身份验证系统 2014.9.20

1. 项目概况 (3) 2. 项目方案 (3) 3. 业务流程 (4) 4. 系统概述 (6) 5. 系统架构 (6) 6. 系统功能 (7) 7. 系统优势 (8) 8. 系统规格 (9) 9. 软硬件配置 (9) 10. 主要设备介绍 (10)

1.项目概况 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由原南京市7家交易中心组建而成,近年来又承担了上海铁路局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涵盖领域广,招标项目多,涉及资金大,评标任务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项目后续建设的进度,而作为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评标工作,更将关系到项目未来的走势,因此必须防止任何不相干人员进入评标现场,杜绝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确保整个评标过程的公正、独立。 目前进入评标区主要通过指纹识别来确认进场的专家身份,设备仍沿用原来多家交易中心的指纹系统,涉及厂家多,厂商间没有相互开放认证机制,每台指纹机容量仅支持数千人,而伴随着交易中心的合并,专家库多达3万多人,重新采集难度大,基本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因此指纹认证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视频流,并自动在视频中进行人脸检测,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与专家库中预存的图像进行比对识别,比对速度快,识别精度高,可扩展性强。 2.项目方案 通过邮件、现场采集等多种方式,收集专家近期证件照至专家照片库;评标专家抽签系统生成评标专家名单时,同时将当天评标专家信息同步至当日评标

专家信息库;评标当日,专家进入评标区入口,通过入口的摄像头自动采集图像,与当日评标专家信息库的专家信息进行比对,符合条件者,系统自动发送“放行”指令给门禁系统,并在显示屏上显示人员信息,人员随即进入评标区,不在当日专家库的,系统产生告警提示。 3.业务流程 ①照片库整理 人脸识别依托的是前端摄像头采集的人像与后台管理端预存的照片进行比对识别,因此预存的照片质量对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针对专家多、分布广的特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人照片库管理 邮件汇总:专家通过邮件将身份证照片、高清人像照发送至指定邮箱,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利用人脸比对识别客户端将人员信息导入人脸数据库。 现场采集:针对尚未通过邮件提供认证照片的专家,利用人像采集系统,采集专家照片并存入人脸数据库。 ②专家库同步 当抽签系统抽出评标专家名单时,利用专家库同步接口,将专家名单同步至人脸识别数据库,生成“当日专家表”,整个过程完全由系统自动同步,无需任何人为干预。 ③人脸采集 当专家进入评标区入口,正对架设在比对显示屏上方的摄像头,稍作2秒钟停留,系统调用摄像头采集人像,并实时传输到人脸比对服务器。 ④人脸比对

人脸识别项目方案

人脸识别项目立项报告(2013-8-23) 一、系统总述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安全性、非接触、直观性、识别速度快不易被察觉。 人脸识别模块以组件形式接入驾培终端,监控机动车驾驶员身份和培训过程中,记录其培训开始时间、培训结束时间、培训时长、培训里程、最高时速、培训阶段等信息,并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USB数据采集方式将培训记录上传到后台管理软件中。 人脸识别模块以组件形式接入行车记录仪,通过卫星定位和无线数据传输对学员、教练员、教练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轨迹回放、定时抓拍、指定抓拍、电子围栏、车辆报警等,保证培训学时的真实性。 二、技术验证 1.测试内容 1)人脸识别误识率 2)人脸识别拒识率 3)人脸识别距离,镜头焦距 4)红外灯光强度对识别率影响 5)车载环境人脸识别安装角度对识别率的影响 6)车载环境阳光对识别率的影响 7)车载环境路面振动对识别率的影响 2.测试环境 8)实验室环境 测试时间:2013年5-6月 测试地点:实验室和华蓝盾模拟车载环境 测试车辆:实验室和模拟车载环境 测试环境:实验室和室内模拟车辆振动,光线,距离等场景 测试目的:确定焦距,红外补偿强度,运算速度等参数。

9)室外车载环境 测试时间:2013年7月 测试地点:北京公交驾校 测试车辆:金龙大客车 测试环境:客车训练车道,包括直行车道、弯行车道、坡行车道以及高速、遂道、云雾、对光背光等场景 测试条件:30秒中进行一次人脸识别。在30秒钟内识别成功,认为人脸识别成功,否则认为人脸识别失败。 3.测试数据 10)室内环境测试数据: 11)室外环境测试数据:

公安局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1.0

公安局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1.0

公安局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 实施方案 V 2.0 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08月

一、情况分析 主要根据我司先前的工作经验,先估计系统需求情况如下: 1、配合本市311工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增加人脸识别的智能化系统功能; 2、对已建设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有效补充,主要是对若干监控点进行实时 抓拍人脸,存储之以备事后的快速搜索及人脸识别; 3、可以对存储的人脸进行检索; 4、可以对存储的人脸进行比对搜索; 5、系统支持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动,即可根据人脸关联到对应监控录像 片段,人脸预警时自动切换显示对应的即时视频画面; 6、在有特殊重要行动或紧急需要时,将特定人员目标设置到若干人员出入 口的监控点上布控,通过动态抓拍及识别人脸,在目标出现时自动预警; 7、人脸识别要求有一定条件,而监控现场环境复杂多样,可能受到摄像机 安装、光线、姿态等条件制约,故用户方目前并不要求很高的识别效果; 8、能提供系统联通所需的网络资源。

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注:下半部是已有网络监控系统的大致构成形式,而上半部则是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对上述对人脸识别的要求,可以以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的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ISFaceWatch 3.0为骨干来实现。 二、实施方案 相关步骤如下: 1、大致实施流程 第一步:选择安装人脸抓拍的若干监控点位置 这方面一般是从公安的业务需要考虑,可能的考虑因素: ?人员经常出入或者事件频发的重要场所: ?出入口、通道的环境容易控制,适合人脸抓拍; ?监控点同时安装有视频监控设备(或者人脸抓拍摄像头同时作为一路监控画面接入已建视频监网络);这样便于人脸与监控联动; 注意,初步选定的抓拍点,一般都要再进行现场勘察,以确定现场环境、光线、设备安装方式及位置的可行性; 第二步:安装中心端后台系统 安装中心后台系统,主要是相关的服务器设备上,安装上前端采集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比对服务器; 在管理系统中,将各抓拍点的信息进行录入,以便系统进行管理。 另外就是布控管理机和报警处理机。 第三步:在选定的抓拍点安装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视频盒 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视频盒是独立的小型硬件,可就近安装于人脸抓拍现场,走网络连接到后台系统; 将抓拍点分批,分别安装视频盒,并接入网络;

公安局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实施计划方案1.0

公安局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 实施方案 V 2.0 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08月

一、情况分析 主要根据我司先前的工作经验,先估计系统需求情况如下: 1、配合本市311工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增加人脸识别的智能化系统功能; 2、对已建设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有效补充,主要是对若干监控点进行实时 抓拍人脸,存储之以备事后的快速搜索及人脸识别; 3、可以对存储的人脸进行检索; 4、可以对存储的人脸进行比对搜索; 5、系统支持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动,即可根据人脸关联到对应监控录像 片段,人脸预警时自动切换显示对应的即时视频画面; 6、在有特殊重要行动或紧急需要时,将特定人员目标设置到若干人员出入 口的监控点上布控,通过动态抓拍及识别人脸,在目标出现时自动预警; 7、人脸识别要求有一定条件,而监控现场环境复杂多样,可能受到摄像机 安装、光线、姿态等条件制约,故用户方目前并不要求很高的识别效果; 8、能提供系统联通所需的网络资源。

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注:下半部是已有网络监控系统的大致构成形式,而上半部则是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对上述对人脸识别的要求,可以以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的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ISFaceWatch 3.0为骨干来实现。 二、实施方案 相关步骤如下: 1、大致实施流程 第一步:选择安装人脸抓拍的若干监控点位置 这方面一般是从公安的业务需要考虑,可能的考虑因素: ?人员经常出入或者事件频发的重要场所: ?出入口、通道的环境容易控制,适合人脸抓拍; ?监控点同时安装有视频监控设备(或者人脸抓拍摄像头同时作为一路监控画面接入已建视频监网络);这样便于人脸与监控联动; 注意,初步选定的抓拍点,一般都要再进行现场勘察,以确定现场环境、光线、设备安装方式及位置的可行性; 第二步:安装中心端后台系统 安装中心后台系统,主要是相关的服务器设备上,安装上前端采集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比对服务器; 在管理系统中,将各抓拍点的信息进行录入,以便系统进行管理。 另外就是布控管理机和报警处理机。 第三步:在选定的抓拍点安装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视频盒 飞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视频盒是独立的小型硬件,可就近安装于人脸抓拍现场,走网络连接到后台系统; 将抓拍点分批,分别安装视频盒,并接入网络; 同时,抓拍摄像头的画面也接入到视频监控中。 抓拍的人脸数据通过网络传送,送到中心端后台系统处理。

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 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 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 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 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 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 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 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 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 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 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 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