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

浅论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

浅论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
浅论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

浅论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

摘要

本文主要对昆曲市场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了昆曲发展的兴衰过程,以及新时期下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如何复兴。并且结合当前昆曲市场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昆曲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政府、市场与个人三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和谐的机制,使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昆曲市场。并根据昆曲市场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具体对策,只有大力加入现代元素、通过有效手段发展培养潜在的昆曲市场、改变昆曲的传统的平面传播形式并且充分利用明星效应对昆曲进行市场化包装,才能使昆曲市场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昆曲;昆曲市场;市场化;对策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问题。

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从元末明初形成,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舞台上、在中国的戏剧艺术史中独树一帜。中国昆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曲目,多样的调式和风格。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昆曲文辞典雅优美,唱腔圆润柔美,舞台简雅疏淡。身段优美流畅,不愧为“艺坛之幽兰”。[1]

一、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入世”,开放国内文化市场已成定局。火红火爆的进口大牌,名式各样的进口音像制品正是这种西方文化商品抢占中国市场的先头部队。[2]昆曲艺术正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自联合国将昆曲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从上到下,对昆曲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加强,昆曲出现了近百年来最好的生存状态。

(一)当代昆曲发展的兴衰历程(明朝后期——21世纪初)

任何事物都有兴衰的发展过程,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昆曲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一定律。自清乾隆后期起,昆曲逐渐走上了衰亡之路。

众所周知,昆曲的繁荣是与诸多知识精英的全力投入分不开的。当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鼓动过时代浪潮的风流人物远去后,才力平庸的后继者们难忘前代大师的项背,作品力求词藻华丽,曲文深奥,音乐越来越脱离内容,节奏过于缓慢,结构冗长松散,片面追求曲调的婉转缠绵,从内容到形式都因受到各种陈规戒律的束缚而变得越来越僵化,缺乏广大人民所关心的社会现实的作品。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情况日益严重。

而与此同时,梆子腔、皮黄腔等地方戏正蓬勃发展。其内容活泼生动,唱词通俗易

懂,采用新发展的板腔体音乐结构。这种音乐结构灵活、自由,使音乐更富戏剧化的表现力,更加适应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些新兴的地方戏由此吸引了众多观众,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至20世纪前半叶,由于历史原因,包括昆曲在内的整个中国戏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昆曲已经到了几乎濒临绝境的边缘。在新政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方针的引导下,“戏改”运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昆曲借助这个大好时机,逐渐走出了困境,大批的昆曲艺人都在为振兴昆曲而努力着。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3]的成功带来了昆曲的全面复苏,全国范围内,一批政府级昆曲院团相继建立。各昆曲院团工作热情高涨,努力从事剧目和队伍建设,排演了众多改编或新编的优秀剧目,也培养了许多昆曲表演的后起之秀。各地业余曲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种种情况表明,如空谷幽兰般的昆曲艺术在长久枯萎后,重新得到了生长的土壤,萌发出了一股盎然生机。

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保护、继承和振兴受到重视。从此,从政界到艺术界,从专业演员到普通观众,不论对昆曲有否认识,都对昆曲报以极高的热情,昆曲从此开始回温,慢慢出现复苏的迹象。2004年台湾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昆曲热,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二)昆剧《牡丹亭》的成功打开我国昆曲发展新局面

自从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的昆曲艺术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昆曲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昆曲立足于国内,但又必须扩展视野,放眼全球。[4]

在国内,苏州昆剧团携手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一般而言,戏曲观众通常以中老年欣赏者居多,而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同时还赢得了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首演成功后,青春版《牡丹亭》又相继走入浙大、北大、北师大、南开、南大、复旦、同济等国内知名学府,所到之处,轰动依旧,盛况不减,使“昆曲热”成为2004年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在旅美学人白先勇教授的统筹下,于2006年9月到美国巡回演出,从真正意义上苏州昆剧院可说是打出了“走出去”的先鞭,拔得了头筹。更为重要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到美国不是为演出而演出,而是希望从加州发端在美国带动一股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的风气,从而培植并形成昆剧的观众群,扩大昆曲的观赏人口,张扬中国昆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5]

众所周知,20世纪初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并永葆其不竭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入当下成为时代共享的文化成果,始终是国人不断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一个历史课题;而无法回避的东西文化的碰撞,更凸显了此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文学文化日趋平面化、粗糙化、快餐化、感官化的今天,雅致蕴藉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却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热烈的反响,这本身就发人深省。[6](三)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尚不成熟

昆曲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昆曲也具有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7]纵观当代昆曲的市场形势,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昆曲人还没有确立市场意识。作为戏剧,要生存必然要有观众。郭溥澜先生在谈到戏剧的商品属性时指出,“戏剧从文学形式转化为演出形式的过程,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必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生产,而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价值取向,乃至艺术形成与艺术规范等,无不在那特定的经济目的的统摄之下。所生产出来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途径与经济手段,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与消费过程,获得与其它商品相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进而在艺术消费者

的身上产生了精神使用价值”。[8]

2004年6月30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正式颁布“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积极推动昆曲艺术地方性立法保护工作,继续加大对昆曲院团的投入,设立“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专项资金”等措施。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首先,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一部艺术精品。无论是其制作团队的构成,还是其制作过程中财力、物力的投入,乃至对若干细节的考虑斟酌,无不贯彻了一种精品意识。其细心打磨、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当下只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的写作与影视剧制作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昆曲作为中国众多曲种中的一种,由于本身因素的制约在市场化进程中想要拓展一条发展之路着实不易。虽然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出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当代昆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带头的作用,但是整个昆曲艺术的市场仍未打开。一部《牡丹亭》取得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昆曲发展的思路,但不能完全复制到其他或者整个昆曲的发展道路中。大部分昆曲院团还是靠国家政策扶持生存,未能真正适应市场化发展。

二、昆曲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戏剧艺术市场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化发展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一直没有将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这是现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仅是昆曲,也是艺术领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文化事业发展的澎湃大潮中,戏曲艺术——这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9]

直接担负保护和振兴昆曲这一使命的7个院团所,即: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虽然近年来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昆曲院团面临的一些困境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昆曲界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昆曲保护振兴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表演形式过于传统,不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已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的剧目表演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而昆曲的表演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现代因素,比如它过于严格的程式化的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沉闷的故事情节等,这一切都与当代的观众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压力大,心情极易烦躁,很难能够沉下心来欣赏表演形式过于传统的昆曲,同时由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冲击,人们已很难接受昆曲的表现形式了。

(二)娱乐性不够使得昆曲远离大众、远离市场

“娱乐,娱乐,娱中有乐;为乐而娱,娱中取乐;娱乐二字自古有多”。细细品味,觉得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世上每个人在名自的人生道路上总会出现坎坷,而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幸福与快乐,总会想方设法去寻找或创造“娱乐”,并从娱乐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在争夺当代观众的较量中,昆曲所面临的主要对手已不再是同样趋于雅化的京剧,而是浸染着浓重商业气息的都市时尚文化─通俗歌曲、肥皂剧、武打片、卡拉OK、跳舞毯、电脑游戏……方便快捷,以消遣宣泄为主要功能,重形式包装而不重思想艺术内涵,最大限度地迎合市民阶层的心态情趣,使他们趋之若鹜,如痴如狂。相比之下,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曲艺术娱乐性既不够强,对观众欣赏能力和文化层次的要求又比较高。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降一升,使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止步于昆曲市场。

(三)昆曲的传播形式过于单一

昆曲的传播形式过以单一一直是制约昆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观念、经费投入和专业操作水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昆曲的宣传一直处于十分被动和落后的状态, 宣传单调、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人们对宣传的作用还认识不足, 对外宣传促销尚未形成合力。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 自我推介不力, 大多数人对昆曲的了解很少,造成了昆曲的推广和发展速度缓慢。由此可见,要使昆曲尽人皆知并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必须丰富昆曲的传播形式,改变当今形式简单的平面传播。

(四)剧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剧本乃一剧之本。事实证明,过于传统的剧目已经符合不了观众的需求,上演的剧目往往没有新颖独特之处,很难能够吸引观众。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直接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重任,而导致的结果是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没米下炊,上演传统剧目没人整理改编的窘境。尽管昆曲界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演职员,但他们所整理改编的剧目大多是质量不高,与昆曲的格调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

针对目前我国戏剧艺术市场现状,直接参与直接投入的方法显然己经不适用了,应该寻求新的更有效且副作用相对小的方式。缪娜认为,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大多数是非盈利性的,因此,长期以来投人文化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欠帐太多。主要表现在:投资

渠道单一;政府投人使文化单位有了依赖性,不少单位领导主导思想就是给一点钱办一点事,多给多办、少给少办,利用投资效益质量较差,一部分文化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文化单位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还未形成,不能吸纳更多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10]

三、关于当代昆曲市场化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为昆曲的保护和发展做了不少事情,但由于经费投入的限制,一些支持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排练经费紧缺,演职员收入不到保证,人才流失严重。抢救、挖掘面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是振兴昆曲的基础工程。以前演员能演的剧目多达700多出,而现在常演的不过100多出。必须组织力量,研究经典古本,制定规划,分批进行抢救。各昆曲剧院应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挖掘剧目。要增加资金投入,出台能够拴心留人的政策,建立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来关注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振兴昆曲光靠现在的七大专业剧团是不够的,还要重视业余曲社。在专业艺人流散之时,正是由于业余曲社坚持活动,才使昆曲得以延续。业余曲社的作用是专业剧团不可代替的。

(一)大力加入现代元素——以满足当代大众审美需求

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在不改变原有传统剧目的一些特点以外,大大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年轻人追求潮流,这就要求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革新符合潮流才能占得一席之地,而这一点恰恰是符合了很多青年的看戏心理,这样就成功的将原来的老年化向青年化的成功转变。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戏剧艺术,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我们应该爱惜它,保护它,使它的艺术生命延续下去,为下个世纪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留下火种。[11]然而,挑战年轻观众的接受意识,谋求历史与艺术的对接,首要一条是要以现代舞台的表现手法营造古老浪漫爱情,从而达到观众的视网膜认同与视觉盛宴之感。如果说传统戏曲演出更多的是诉之于听觉,那么现代舞台则是视听并重,尤其是在所谓“读图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用青春版《牡丹亭》编剧之一张淑香教授的话来说“《牡丹亭》的神奇魅力,来自其内涵冥合神话秘义与抒情理想的交响。基于这种体会,青春版的整编,主要目的就是再现原作的此种艺术精神,以掌握爱情神话的脊骨与经营其发展的抒情节奏为首务”。 [12]对于许多初次接触昆曲的年轻观众来说,青春版《牡丹亭》给他们

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演员绚丽多彩的服装,众花神摇曳生姿的舞蹈,灯光和布景变换所产生的奇异效果,甚至舞台上书有“牡丹亭”三个大字的彩屏,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白先勇立足当代美学期待视野,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让青春的话语、青春的主题引领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宣示古老昆曲的青春传承。新版《牡丹亭》之所以特别标榜“青春”二字,意义就在于此。[13]

此外,流行音乐在文化市场中已占得一席之位,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对于目前还处在恢复期的昆曲来讲,要想把昆曲艺术更多更广的推向观众,走进人们的视野,必须要和流行音乐有效地结合起来,各发挥其所长。事实当中,已经有不少的流行歌曲已经很好的把流行歌曲和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完美的结合起来,称之为“中国风”的歌曲。这些歌曲往往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传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也确实让人感觉到和普通流行歌曲的不同之处。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王力宏《戏出东方》等流行歌曲刚一上市,就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

由此可见,把传统的戏曲和现代的流行结合起来的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为戏曲艺术在市场中谋得更重要的地位。这样,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逐步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二)利用有效手段发展培养潜在市场——“走进校园”

自2004年先后在苏州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开始巡回演出,社会反响强烈。这就给本来不太景气的昆曲市场带来了重新走向市场的契机。

从近两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反馈情况看,该剧在两岸四地都很受欢迎。在昆曲发源地苏州进行内地首演时,在苏州大学的两天演出就有2600多观众挤进去看,其中有60%多的大学生是第一次看昆曲。而在香港连续三天爆满、在上海也是如此,在北京演出后,北京晨报有一篇报道说:“《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群体年龄下降了30岁。”《牡丹亭》良好社会反响,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惯例,因此,昆曲进校园是昆曲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接受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是最为适合欣赏昆曲艺术的群体,并且接受能力都比别人更快一些,这就有利于昆曲在校园里的传播,还可以把昆曲艺术列入高校的素质教育。

昆曲校园行找到了极好的市场切入点。昆曲艺术品位高,最能代表我们民族戏曲艺术精髓,从而也能代表民族文化特性;昆剧观众面很窄,应面向大众市场作改革,昆曲进校园就是找到了极好的市场切入点,既培养了年轻观众,又扩大了宣传。

苏州昆剧院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大胆起用年轻演员,呈现了轻盈美丽的舞台形象,给《牡丹亭》创作带来了新意。高校巡演活动中,演出受到了青年学子的普遍好评。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先后还受邀参加了北京音乐节、上海艺术节等大型演出活动,扩大宣传的同时,给苏州昆剧院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昆曲业余组织,业余组织的成员在学习、表演、宣传昆曲的过程中,就成为了昆曲的爱好者和参与者,成为了最热心的观众。有了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昆曲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改变昆曲的传播形式——从“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昆曲的认识和了解不仅仅只是通过去现场去观看和别人告诉才得知的,面对着媒介多元化的时代的到来,为昆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一,传播媒介的立体化,是针对“媒介多元化”而言的。一方面延伸了戏曲的生存空间,戏曲艺术的实现和传播享有完全崭新的媒介,昆曲应该积极地去利用这种优势,形成以舞台为中心,以印刷品、广播、影视、网络、户外广告、动画为辐射区域的物质

载体网。

其二,信息引导的立体化化是针对“信息多元化”而言的。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多元选择的时代,只有对信息进行延伸、扩展、深化,进行历时性的追溯和横时性的比较,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丰富、深度、广度的立体感,区别于平面报道化的传播,才能赢得观众。[14]

2005年5月份,江苏省昆剧团与东南大学一起承办的“昆曲传播月”活动,以两台《牡丹亭》的演出为亮点和中心,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信息引导,以户外广告、报纸、网络为舆论阵地,并举办“昆曲雅集”、“戏曲名家系列学术演讲”、“戏曲名家中国昆曲学术研讨会”活动,昆曲艺术家和文人学者合作,宣传昆曲的艺术特征、艺术品格和文化价值,这种方式可以为受众提供其所关心但并不了解的信息,提供其所不容易获得的信息分析,使得人们更加去了解昆曲。

(四)通过明星效应对昆曲进行市场化包装

关于戏剧演出的市场包装,蔡体良认为戏剧艺术的产品要走向市场,需要有一定的包装,不能赤条条的走向市场。问题在于作如何的“包装”,如何把握“包装”的度。“包装”的面是很广的,蔡体良认为主要是需要真诚、朴素和实事求是是基础上的导向性的包装。也就是说要真诚、平等的面对观众,与观众拉近观赏的距离;朴素的装饰自己,不要哗众取宠;为了提高观众的鉴赏力作些必要的、辅助性的引导;近年,通过新闻、地摊小报等种种媒体渠道,一是利用“明星”或“大腕”作包装;二是大制作投入作包装是比较流行的。

然而,今天的文化市场正在为昆曲的复兴提供契机,讲究“表层感官与内在文化品位的结合”,日益成为审美风尚的主流。即使在大众文化中,精致、典雅、唯美也已经被普遍接受,大众文艺高雅化与高雅艺术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使雅与俗的严格界线已经开始模糊。即使我们把昆曲定位为高雅的精英文化,但在知识普及的今天,精英文化已不同于“小众文化”。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国宝”,向来低调的白先勇和他的《牡丹亭》一起频频亮相,与媒体亲密接触大打名人牌。在今天这个传媒网络时代,“孤芳自赏”已不合时宜,为了维护所谓的“学者尊严”而拒绝与媒体合作的清高更不可取。青春版《牡丹亭》主动走进高校,在青年中普及昆曲,创出一条传播昆曲艺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路。它成功的意义不仅在戏曲小舞台之内,更在文化大舞台之间。

按我们的国情,按我们纵横相比较而存在的经济状况,按我们观众所能承受的能力,投入市场的戏剧盲目地大制作的话,很难得到满意的效益的回报。因此,包装要有,要适度,才能拉住、吸引观众而不会适得其反[15]。

结语

昆曲艺术要生存、谋发展的道路可以有千条万条,走向市场是一条阳关大道,也必然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挑战和洗礼。昆曲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剧团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宣传精神文化的重要任务。文化部门应帮助剧团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帮助走向市场。昆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是综合多元的,它的市场走向也应是开阔、宽松和开放型。舞台走向市场虽然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但却已不可能退回到原来的阵地了。人为的隔离市场的篱笆被统统清除之日,也就是昆曲艺术真正拥抱市场之时。昆曲市场已向戏剧家们招手,未来昆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必将是与昆曲市场携手同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致谢

此论文的创作得益于大学四年来文学艺术系各位老师对我的精心教导,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洁老师在我平时的学习和本论文的写作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3:36.

[2] Henry Fogel. How can we assure the future of kuqu market [J].Inside Arts,2003(8):90-93.

[3] 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N].人民日报,1956-05-18.

[4] 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8-39.

[5] 李冰,白先勇.把《牡丹亭》送到美国[N].北京娱乐信报,2004-09-26.

[6] 郑雷.昆曲的市场化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5.

[7] Sandra Hyslop.On the Road to Coversion[J].Symphony Jan. Peb,1995(23) :123-125.

[8] 郭溥澜.戏剧的商品属性[J].当代艺术,1993(1):23.

[9] 董健.迈入21四纪的中国戏剧[J].南方论坛,2001(6):7-9.

[10]缪娜.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呼和浩特首府文化建设思考[J].实践,2006(4):9-11.

[11]白先勇.我的昆曲之旅[J].万象,2001(7):1-2.

[12]张淑香.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青春版的诠释与整编II姹紫嫣红牡丹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4:66-67.

[13]张莉.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传统与现代[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2007(3).

[14]吴平平.新世纪昆曲传播新趋势[J].艺术百家,2005(6):40-43.

[15]蔡体良.走向生存的戏剧市场[J].文艺评论,1998(2):26-29.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境

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可替代并深以为傲的艺术,就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而谢天谢地,中国人有昆曲。 这么说并不夸张,与其他戏曲艺术相比,对于太多的中国人而言,昆曲作为大众艺术的存在,也许不过短短十年——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由此开启这一古老贵族艺术通往大众的亲民之旅,其古绝寂寞面目褪去,转而以青春的容颜重生: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玉簪记》、《怜香伴》的轮番上演并意外引来追捧。入遗十年,昆曲终复兴。 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昆曲的大幕合上又拉开。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自诞生六百年后,昔日王谢堂前的昆曲,如今已然是寻常百姓的茶歇消遣。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构成的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昆山一曲唱到今 “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

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万历年间中国人看戏的场景。 这个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传教士看到的正是昆曲,巧合的是,彼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用尽毕生心力守护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发展到近代一度从舞台上绝迹,回看昆曲一路,颇有沦落之感。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昆曲再次焕发激情和光芒,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当前昆曲形势大好,不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且‘千里莺啼绿映红’”。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1.昆曲的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2.昆曲的衰落 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扬州小秦淮 南京有条秦淮河,扬州人就把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条河称作“小秦淮” 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 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过大东门桥就沿小秦淮河向南行。小河很窄很深,两岸花木簇拥,曲曲弯弯向南流淌。但见岸柳如烟,桃花映水。 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有小亭一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一株小叶黄芽老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亭畔有白石假山壹座,数竿修竹迎风摇曳。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西厢记》 一、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先秦(萌芽期)、唐中后期(形成期)、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这几个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 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二、我看《西厢记》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而我国的国粹京剧就是昆曲和秦腔的结合。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

浅谈昆曲

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 平时戏剧作业论文 浅谈昆曲 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

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其中有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云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就体现出昆曲浓厚的文学气息。《牡丹亭》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杜丽娘一梦而死,一梦而生的传奇,强烈地表达了汤显祖对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生至情”理想境界的追求。 昆曲是明文化的最高艺术结晶,而南京是明文化的发祥地,那么昆曲和南京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人类文化是在不断创新和螺旋式地上升的,昆曲作为明朝文化的代表作,与南京的巍巍明城墙和明孝陵建筑,已经成为南京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是南京历史文化中的宝贵名片。除了上面提及的《牡丹亭》,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昆曲,600多年过去了,南京古城看着多少帝王将相、宫廷王府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昆曲依然娓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4163244.html,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唐捷李爽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 【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 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20-01 昆曲,是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古典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音乐节奏、舞蹈、文学、诗歌和精神境界的精髓。 20世纪上半叶,由于历史的原因,戏曲一直停滞不前。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前夕成立, 在“创新”政策指引“戏改”运动的新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昆曲逐步走出困境,大量的艺术家为振兴昆曲而不断努力。 但自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口头遗产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受到了关注和保护,传承和振兴。此后,从政治到艺术,从专业演员到普通观众,对戏曲逐渐报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歌剧开始转暖,复苏的迹象正在慢慢出现。 苏州昆剧团排演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昆曲热版本,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苏州大学成功亮相后,《牡丹亭》青春版又到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所到之处,依然轰动,2014年“昆曲热”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牡丹亭》剧组之旅在美学白先勇教授协调下,在2006年巡演美国,那是苏州昆剧院的真正意义发挥“走出去”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牡丹亭》青春版不仅仅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在美国掀起对昆曲的了解热潮,从而推动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昆曲观众,影响中国昆曲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位置。 昆曲自诞生便与市场紧密相连。纵观当代昆曲市场,许多人还没有建立昆曲市场意识。郭铺婪先生在谈到戏剧产品属性,从一种文学形式“戏剧性转变为展会的过程中的形式,除了主观愿望,客观上需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生产,而生产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价值观,甚至是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所有在那个特定的统一的经济目的。产生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经济,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和消费过程中,获得商品和其他商品有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价值,是精神上的价值。”

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

崑曲的發展史一數曾潔文32號 崑曲(崑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付表劇種,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結合的典範。 崑曲形成於仍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仐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仐世紀到十八世紀末,崑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後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百戲之師」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人類口述和非物賥文化遺產付表作」之殊榮。 崑劇,是指用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製劇種中的「明清傳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仍「北曲雜劇」和宋仍「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崑山等地,並與瑝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講的「土語」相融合,於是大約在仍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蘇的「崑山腔」。 初始的崑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仍末瑝地聲樂家顧堅尌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瑝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月兒彎彎照九州」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付《涇林續記》記載:明付開國皇帝朱仍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邀赴宴瑝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仍璋知道周壽誼是崑山人,便問周壽誼:「人們都說崑山腔好聽,你會唱嗎?」。周壽誼尌用崑山腔唱起了「月兒彎彎照九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发展简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 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

浅谈中国昆曲

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讲课讲稿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 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

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单选题 ---------------------------------------------------------------------------------------------------- 1.魏良辅出生于()年。 正确答案:A.1489 2.戈阳腔诞生于()。 正确答案:B.江西 3.角抵出现在()时期。 正确答案:B.汉代 4.梁辰鱼是()文学家。 正确答案:D.明代 5.魏长生是清朝()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正确答案:C.乾隆 6.纪君祥是()戏曲作家。 正确答案:C.元代 多选题 ---------------------------------------------------------------------------------------------------- 3.关汉卿的作品包括()。 正确答案:A.感天动地窦娥冤B.关大王单刀赴会C.望江亭D.智斩鲁斋郎 4.戏曲三元素不包括()。 正确答案:A.戏文B.舞台表演C.声腔艺术 6.昆曲三大经典包括()。 正确答案:A.牡丹亭B.长生殿C.桃花扇 判断题 ---------------------------------------------------------------------------------------------------- 1.乾隆初叶之后直至民国初年是昆曲的衰落阶段。 正确答案:错 2.新文化运动对京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正确答案:错

3.康熙中叶以后,昆曲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正确答案:错 6.昆曲的舞台表演相对于京剧更加程式化。正确答案:错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人教版)选修6 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2.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江苏省黄埭中学徐寅冰 基础链接 1.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2.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A.明朝前期 B.清朝前期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3.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 B.昆曲 C.秦始皇兵马俑 D.长城 3.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自主拓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 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 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 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 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 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材料二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曲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着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

迟老师谈昆曲系列讲座之一:

迟老师谈昆曲系列讲座之一: 浅谈昆曲演唱韵味 昆曲“以字行腔”,而字又分“四声、阴阳、清浊、尖团” 。在出口腔上根据四声及阴阳不同而运用不同的腔格与口法,口法中包含“喉、舌、啮、牙、唇”五音与“开口呼、齐口呼、撮口呼、合口呼” 四呼,字腹行腔中又运用各不同的行腔腔格、主腔腔格,最后收音归韵。各种腔格口法,混淆不得,非常严谨。很多人学唱昆曲老感觉学不象,没有昆曲韵味,其实就是还没有正确掌握各种口法要领,行腔规律和昆曲特定的阴阳顿挫。 昆曲行腔贵在圆转、柔顺,但有时也贵简老、挺拔。该花则花,花要花得巧妙,不宜过多。该简则简,简要简得朴质,以简带繁,疏密相间。合理准确的运用腔格,万不可乱加腔格,乱添花调,使其变成油腔滑调,非昆曲之本来面目。 昆曲中(南曲)每一字都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四声又各俱阴阳。在每字的出口行腔中又各有各独特的腔格和要求。昆腔中最基本最常用也是与唱歌最有区别的腔格就是“橄榄腔” ,它是指音的强弱变化,顾名思义,橄榄两头尖中间粗,也就是说字某音延长至两拍以上,唱的音量就要由轻到响,再由强渐弱。例如《琴挑》[懒画眉]中:(p 代表弱,f 代表强)。昆曲中的“带腔”用的很多,非常简单,但往往不少人没唱好,常会犯前后一样轻重的毛病,应把前一音唱得重此、实些,而把后一音唱得轻此、虚此,一带而过,这样它的顿挫、阴阳就区分出来了。如《游园》[步步娇]中: 。唱昆曲一般比较难掌握的是它的“落腮腔”,“落腮腔”是行腔中运用落腮帮子的一种技巧,昆曲中“撮 腔”“嚯腔”“豁腔”“叠腔”和偷气,抢气等都运用此法来完成,它主要靠“落腮”来停顿、断开气流,同时又能轻巧地连接下音,但不能动作过大,过于强调落腮,要做得非常灵巧、轻盈,起到美化声腔 的作用,同时又能在落腮过程中偷气,一举两得。如《游园》[ 步步娇]中: ,第二拍2 音唱完后运用“托腮”唱3 音,再“落腮”唱2 音,出音即顿偷气。“落腮腔”也是唱好昆曲的重要

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软语温言动心弦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 优雅气质尽显。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 了“ 抚琴弄萧渲心境 情到浓时温婉悠扬,境况危险紧凑急切,心有苦楚悲凉凄伤。音乐的伴奏,在昆曲的吟 唱表演中都是比不可少的。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性格,在人的演奏之下,表现出万千不同的场景与情感。主角唱词时它们和着曲

调低音伴奏,无人唱词时,他们便成了舞台的另一个主角。儿女情长时的恋恋缠绵,欢欣愉悦;生离死别时的痛苦不舍,凄惨悲伤;金戈铁马时的激烈对决,昂扬壮烈……一低眉,一抬手,一挥袖,一移步,都随着场景伴着不同的调子演奏,戏子的表演因此更多几分引人入 胜,情景的体验因此更多几分身临其境。 不同乐器,不同音调,不同韵律,不同景场。因为笙的明朗、箫的忧愁、唢呐的清亮、三弦的悠扬、琵琶的柔肠,使这个舞台更加精彩。昆曲的音乐之美,离不开各式乐器的协作。 中。 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