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兴宁区委、政府在中共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率领兴宁区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务实、开拓争先,全面贯彻“两区带动”发展战略和“1234”工作思路,依靠城区的区位优势,抓改革、抓机遇、抓优势、抓重点、抓服务,通过城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完成3

2.3亿元,比2000年4.32亿元增长了7.47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8.20%;人均GDP为993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大产业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可达2.92亿元、6.6亿元、22.75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20.45:70.55,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十五”前几年有一定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稍有下降。预计2005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3.58亿元,分别为2000年3.8倍和3.77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50%和28.90%。

2.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良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南宁市行政区划有所调整,原属郊区和邕宁县的三塘镇、五塘镇和昆仑镇划归兴宁区管辖,从此城区具备了发展第一产业的条件。兴宁区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大抓“三大会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无公害种养,发展无公害养殖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大力发展郊区型现代化农业。已有一批市级、城区级生态文明村,直接覆盖人口近万人,占兴宁区农村人口的8.3%;农村道路网络相对齐全,水利灌溉相对得到保障,村屯的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具备了较强的抗灾能力,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

3.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兴宁区工业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城区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3.6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70%,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

4.1亿元(国家口径),“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10%。工业进入复苏时期。

4.商贸服务业仍然是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商贸活

市百亿工程,大力招商加强商贸服务业建设。位于市中心区的万达商业广场全面开业,沃尔玛、百盛百货、柏图家居、金朝阳梦之岛等一批大商场、大超市、专业市场相继投入运营,金桥物流园区、新朝阳商业广场、金山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三德好等连锁店、社区便民店快速发展,“农改超”工作推进顺利,形成了以朝阳路为中轴,交易场、和平商场、民族商场等大商场及社区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格局。“十五”期间,兴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15%,预计2005年可达67.6亿元。商贸业在市区乃至全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投资规模急剧扩张。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1亿元,为2000年的30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长75.70%。“十五”期间,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03万美元,年均增长3

6.30%,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4.5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7%。

6.城镇体系雏形初现。新调整的南宁市行政区域,兴宁区目前共有3个镇:三塘镇、五塘镇和昆仑镇。三塘镇由原三塘镇和四塘镇合并而成。3个乡镇成带状分布。通过多年的发展,兴宁区城镇体系雏形初现,各城镇通过招商引资、专项及自筹资金等方式,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逐步找出各自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并围绕资源进行了初步规划和一系列的产业化开发,使各城镇的特色更为明显,初步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其实力明显增强。

7.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方面,目前已建成兴宁区信息中心,城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的信息化链接已形成。教育方面,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04年投入教育基本建设资金近300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残疾儿童入学率100%;4所小学被市教育局授予“南宁市基地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2所小学被中国少科院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1所学校被授予“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幼苗培养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开展较好,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成立了南宁市首家社区未成年人读书室,建立了法律援助站。文体方面,加强文化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2)卫生、环保工作扎实开展。卫生方面,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出台农村初保实施方案,为农民医疗保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环保工作基础较好,城区的绿化、污染治理基本上达到国家要求,群众生活健康有了保障,城区有4个社区获得“南宁市绿色环保社区”称号,2个社区获得“自治区环保社区”称号。

(3)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开展。2004年,城镇新就业人数达854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37人,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6人,组织劳务输出11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荣获“自治区低保工作先进城区”。

(4)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健全,群众少生优育意识较强,宣传工作到位,技术力量充足。2004年,辖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南宁市下达的指标内,计划生育率94.39%,出生统计合格率96%,荣获“全区计划生育‘三好一满意’合格县(区)”、“南宁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制一等奖”。

(5)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认真执行城区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抓好“五村、两规范”建设,已有40%的村建成民主法治村。认真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全面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普法“三率”达到上级要求。

(6)社会治安工作不断加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打防控”系统化、网络化,强化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能及时排查各种纠纷,把矛盾降到最低限度。

(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职工平均工资预计2005年可达1.2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05年达到10800元,为2000年的1.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为2000年的1.28倍。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农业方面,农产品批量小,标准化率、商品率、产业化率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林牧渔服务业极不发达,制约了第一产业的更快发展;工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传统工业及一些老集体企业逐渐衰落,而新的工业园区以及新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短腿”问题较为突出;第三产业虽然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商贸服务业在城区商贸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2.统筹城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的发展与其所处在的地位不相适应,城镇发展滞后,无法满足新时期新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仍然缓慢。

3.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不多,对国内外名牌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有待加强。

4.随着南宁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

1.发展机遇。

(1)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决定每年举

办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并把南宁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作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期重要工作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南宁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兴宁区虽然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会场所在地,但由于具备市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可以更好地把握博览会带来的机遇,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乘势发展。

(2)中越“两廊一圈”建设。中越两国“两廊一圈”建设涉及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4省区和越南北部省市,将给西南和华南地区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兴宁区应抓住建设“两廊一圈”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3)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是服务我国西南地区出海的主通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联接华南、西南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接受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兴宁区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的中心区域,可以利用建设南北钦防沿海经济区的契机,加强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

(4)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这为广西引进东、中、西部和台港澳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兴宁区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城区之一,在加快推进与广东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中,在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辐射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获得发展契机。

(5)三塘工业集中区建设。2005年,南宁市对其所辖城区以及部分县(乡、镇)做出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南宁市将在三塘镇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工业集中区。三塘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不仅优化了发展布局,拓宽了发展空间,还给兴宁区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壮大工业的绝好机遇。

(6)昆仑关旅游资源开发。2005年南宁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兴宁区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旅游业起点低、知名度低。调整后,昆仑镇由于具备了昆仑关这一知名的旅游资源,而且昆仑关已被纳入环大明山旅游体系,因此,昆仑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必将带动兴宁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昆仑关旅游景区商贸、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兴宁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兴宁区国际竞争力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兴宁区更好地引进外资、搞活经济、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企业的知名品牌、资金与技术,这些企业由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在市场中有较高的竞争力,将对兴宁区原有的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

(2)承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对兴宁区软硬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并与国际接轨,在做好土地、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

投资硬环境的基础上,还要从政策、服务措施、办事效率、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形成良好的“亲商、富商、安商、益商”氛围,满足客商投资兴业的各种合法要求。

(3)区域的竞争与合作,要求兴宁区站在更高的角度定位,形成合理、有序、高效的空间结构。当前,兴宁区面临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主要有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贵昆经济区、区域调整后“大南宁”建设等,面对新的区域合作,迫切需要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上将兴宁区建设成为既服务于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贵昆经济区等,又服务于“大南宁”发展的新城区。

(4)技术创新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加速情况看,兴宁区的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兴宁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加强产业的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5)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是兴宁区坚定不移要走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城区产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6)经济体制转轨将显得更加迫切。目前,城区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等外向型趋势,要求城区在体制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体制的转轨要真正地从思想上、认识上、具体工作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转得越快、越彻底,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主动,越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建设“实力兴宁、开放兴宁、生态兴宁、和谐兴宁”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以开放创新为动力,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转变发展观念,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重点打造“三区一带”(中心商贸区、东沟岭新区、三塘工业集中区、南梧大道经济带),努力实现兴宁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商贸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东沟岭新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三塘工

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南梧大道经济带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4%,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5%,2010年达到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6.24%,2010年达到1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5.5%,2010年达到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6.2%,2010年达到45.3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2010年达到10.3亿元。

——经济和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现代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工业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更高,城区商贸业在南宁市的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52:26.87:67.61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就业程度比较高,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有新的成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新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社会得到发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居民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程度高。

——社会关系进一步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城乡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正常,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文明程度较高,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诚信、平安、文明的城区。

——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能源节约取得新进展。

(三)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转变重物轻人、重经济轻社会、重管理轻服务的发展观念,更加关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公用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2.素质和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注重资源节约,走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城区及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十一五”时期应显著增强社会技术进步能力,降低能耗和物耗指标,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城区财政收入水平。

3.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中心城区带动农村,推动城市化进程。注重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化解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种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5.开放带动的原则。要大胆地“引进来,走出去”,充分运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东沟岭新区和三塘工业集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软硬环境,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招商活动,积极、主动地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6.项目支撑的原则。规划的发展目标要建立在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规划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在重大项目的支撑上,坚持以项目带动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四)主要突破口

核心问题是在组织项目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同时,搞好城区财政资金投资项目,即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办公设施建设。

——东沟岭新区

推进东沟岭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形成行政办公、大型物流、高档商住和综合商贸区。建设东沟岭居住区二号一组团、二组团、四组团、六组团、利华远东物流园、东沟岭综合市场、东沟岭经济适用房、澳华经济适用房、城区办公大楼等一批项目,建设完善兴东路、中兴大道、福兴路、新兴路金桂路等一批道路。

——工业集中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松柏路、兴工路、三塘中心路、邕宾路和兴商大道等道路,推进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环卫、消防等设施的完善。加快引进项目,尽快形成几个产业集群。电子产业以中科天盈压电陶瓷变压器生产基地为依托,集聚电子产业科技、经济资源和配套企业,形成电子产业集群。服装产业以马来西亚G36时装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服装产业。特种汽车及配件产业以嘉捷集团特种车及配件生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配件,就近形成相关、配套的企业群体。新型建材产业以兴典混凝土项目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等,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南梧大道经济带

以东沟岭新区为起点,昆仑关为终点,依托南梧大道二级公路,通过东沟岭新区开

发、工业集中区建设、昆仑关旅游开发,带动三塘、五塘的小城镇建设,在南梧大道两旁形成集合物流、商贸、房地产、特色餐饮、娱乐等产业的经济带。

——昆仑关旅游开发

抓住南宁市将昆仑关作为“十一五”期间市重点开发建设的三大旅游景区之一的机会,加快昆仑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依托昆仑关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住宿、餐饮、会议、娱乐、健身等在内的美食休闲产业,旅游商品生产、批发、零售产业,具体项目有美食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休闲山庄、生态农业园、矿泉水、工艺品、食品开发等。

——朝阳商圈

以步行街改造、新华街高峰路合围、上海路围合旧城改造为契机,扩大发展商贸业、餐饮业、住宿、娱乐业等商贸服务业,提升城区中心区的商业业态,与南宁百货、大连万达商业广场、新朝阳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企业,共同构筑朝阳大商圈,进一步巩固兴宁区商业优势地位。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产业

(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突出工业经济拉动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使工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达到17.91%,不断加快工业组织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发展工业,将中心城区内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工业企业逐步外迁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技术,引进无污染、高科技的工业项目,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工业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建设生态工业园,促进城区都市型、主导型工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化”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在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工业发展速度高于城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工业发展速度。

——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城区产业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为27%,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25.5%,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翻3番左右,高于南宁市的水平(南宁市工业增加值2010年比2000年翻1番多)。

——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利税增长幅度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出现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上缴税收超过500万元、利润水平高、资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

——加大工业投资,工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五年中,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投资8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7亿元,印刷及包装业投资7亿元,服装制造业投资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投资5亿元,医药工业投资5亿元,建筑材料制造业投资4亿元,其他工业投资10亿元以上。

——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出现一批工业技术研发能力强、新产品开发时效快、产品能够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强的企业。

(二)进一步完善工业产业布局

调整完善区域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以三塘工业集中区为主导、同时相应发展位于长罡路的工业连片开发园区的工业空间组织结构,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的思路,做大、做强、做优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长罡片区以广西日报社印务中心和包印集团为龙头的南宁市印刷工业园逐步形成以印刷业为主,带动印刷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园;另外,继续发展位于五塘一带的建筑材料工业产业集群以及仍然留在市中心的工业产业。

工业集中区位于三塘镇中心,规划范围以南梧公路南面为主,总规划用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近期以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特种汽车及配件设备制造业、印刷及包装业、服装制造业、医药、新型建材制造业等几大重点产业起步,集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几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产业以中科天盈压电陶瓷变压器生产基地为依托,集聚电子电器产业科技、相关经济资源和配套企业,形成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服装产业以马来西亚和加拿大集服装加工展示及批发于一体的服装工贸城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服装产业。特种汽车及配件产业以嘉捷科技特种车及配件生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配件,就近形成相关、配套的企业群体。新型建材产业以兴典混凝土项目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等,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引进的工业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工业集中区中三分之一的企业,生产原料以工业或生活废弃物为主。到2010年,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

工业连片开发园区位于长罡一带,南以长罡路为界,北以衡阳东路延长线为界,西以铁路线为界,东以快速环道为界。近期以印刷产业起步,集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印刷及包装产业集群。印刷工业园区全面启动建成区内工业土地存量资产的调查与评估,进一步探索“问题企业”工业土地资产功能转型和置换机制,策划与包装城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改造工程,开展招商引资。到2010年,印刷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

位于五塘一带的建筑材料工业产业集群以传统建筑材料为主,同时发展其他工业产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

仍然留在市中心的工业产业以及其他区域的工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

(三)加快形成工业产业发展重点和特色产业

1.电子电器装配业。通过广西中科天盈科技有限公司上马投资4.8亿元的压电陶瓷变压器生产基地项目,带动电子电器装配业快速发展,培植以该项目为龙头的电子电器装配业集群,促进电子电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十一五”之前推动由广西中科天盈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的压电陶瓷变压器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生产能力300万件(套),年产值10亿元,年利税3千万元。

2.服装加工业。通过马来西亚和加拿大集服装加工展示及批发于一体的服装工贸城项目在工业集中区上马并起龙头作用,同时带动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跟进到工业集中区来生产加工。培植以吉隆坡服装城项目为龙头的服装产业集群,建立并拉长服装加工产业链。“十一五”之前推动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客商联合投资2000万美元的集服装加工展示及批发于一体的服装工贸城项目开工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服装生产能力200万件(套),年服装生产加工产值5亿元,年利税6千万元。

3.特种汽车及配件制造业。通过由香港财富集团投资的特种汽车及配件项目,由此带动工业集中区汽车配件制造业快速发展,培植以该项目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促进汽车配件产业链的发展。“十一五”之前推动广西嘉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4.5亿元的特种车及配件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到2010年形成年汽车配件生产能力210万件(套),年产值15亿元,年利税1.43亿元。

4.包装印刷业。依托长罡片区以南宁包装印刷集团为龙头的南宁市印刷工业园以及新搬迁来的广西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所形成的新印刷基地,逐步形成以印刷业为主,带动印刷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园。通过印刷产业链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以本地印刷企业为基础,加上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来投资办厂,促进上规模印刷企业、中小印刷企业及印刷相关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印刷业,将印刷业发展为城区支柱产业。到2010年形成年印刷生产能力5000万色令,年印刷生产加工产值3亿元,年利税4千万元。

(四)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抓住项目这个中心,积极引进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

工业集中区以及工业连片开发园区要以招商引资引项为发展的主要途径,瞄准世界或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主攻重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同时关注中小项目。积极利用南博会、广州博览会、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以及其他各种经贸投资洽谈交易会等开展招商活动。组织招商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源招商,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上门招商。对初步落实的招商引资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招商引资必须选准项目。

以经济效益即税收为中心,根据符合区域布局和产业导向的需要选择项目;着力发展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群的重大项目。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项目;大力发展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一批特色明显、关联性强的大型项目。同时,抓好一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民间投资项目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技术,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废品排放“减量化”,实现节能、降耗、增效。以延伸生产链,集聚产业和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耦合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3.积极改造传统产业。

充分利用城区工业的现有基础,以现有区属老集体工业企业为改造重点,通过“退二进三”获取级差地租、吸引外来投资、企业自筹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出让集体股权、兼并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千方百计筹集搬迁、建设、改造资金,千方百计吸引项目,对城区的几大老工业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企业装备更新改造、企业信息化改造、企业规模扩能改造以及产品升级换代改造和企业上、下游产品链建设,使城区工业制造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4.推动工业产业与项目的相对集中发展。

根据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合理性以及产业配套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工业产业项目原则上均安排在工业集中区以及工业连片开发园区内发展。以电子、服装、特种汽车及配件、印刷、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快形成特色产业。

5.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南宁市加快非公有经济发展精神,营造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非公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经济组织在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及丰富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形象,引导非公有企业健康发展。

6.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

制定和完善推进骨干龙头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入股,增强骨干龙头企业生机和活力。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规模扩张,鼓励和支持市区内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搬迁,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和引导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为骨干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服务,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大集团、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加快

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基金,采取贴息贷款和项目补贴相结合等办法进行扶持。

(五)营造良好的工业产业发展环境

1.做好与土地使用和土地利用有关的工作。

针对目前工业集中区因土地问题而影响项目建设,土地已成为制约城区工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的情况,要千方百计争取自治区、市的支持,在城区工业发展方面得到需要的用地指标;要未雨绸缪,做好土地储备。

加大对工业龙头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改革重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由一次性交清改为逐年征收。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允许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财产权,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制定完善市中心区土地“退二进三”和发展工业的用地政策,按照项目投资额、技术含量、纳税额等因素确定地价,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工业发展。做好土地挂牌出让、公开拍卖等工作。按照“建设一盘棋”、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原则,利用好国营九曲湾农场的土地。

2.加大财政支持工业的政策力度。

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支持工业发展的力度和重点,加大对重点工业行业、重要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工业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贴息贷款、税费减免、建设营销网络等形式,对工业、农业产业化等给予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支柱财源。

3.建设好工业集中区和重要交通要道基础设施。

坚持超前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质量建设。借鉴国内先进开发区建设经验,完善工业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大气与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将工业区规划成科学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化的园区,确保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工业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社区环境达到先进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城区财政要舍得加大出资力度,加快建设并逐步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好南梧大道(三期)、松柏路等一批道路,积极完善供水、供电、排污等条件。

协调好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小城镇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资金筹措安排、项目筹划建设等方面的关系。搞好统筹协调,利用好国营九曲湾农场的土地,积极推动九曲湾嘉和新城房地产、广西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等重要项目,争取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项目建设等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四、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兴宁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16.2%,到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占城区生产总值的67.61%;商贸服务业实现税收平均增长17%,到2010年完成税收占城区税收的50%;到2010年城区新兴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商贸服务业增加值的40%;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区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旅游、房地产等商贸和公共服务行业,使兴宁区形成行业齐全、结构合理、活力十足的服务业体系。

1.商贸业

(1)做优做强朝阳商圈。

以南宁万达商业广场、21世纪时代广场、新朝阳商业广场、百货大楼、钻石广场为核心区,稳步发展朝阳商圈:核心区,以发展大型商场为主,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使其上档次、上规模;向北,抓住南宁汽车总站、第二客运中心的客运业务外移后原有场站的转型开发,抓住南方商业大厦改制的机遇,把朝阳商圈向北拓展,强化和提升朝阳商业大道的经济功能;向东,依托民族商场、国美商厦,以共和北路与北宁街改造、友爱南路改造和澳门街建设为契机,拓展东面新商圈,努力拓展各类商贸业形态;向西,以步行街改造、新华街与高峰路旧改以及上海路围合改造为依托,以和平商场和交易场为龙头,以创“名街、名店、名牌”为突破口,打造集批发购物、休闲娱乐、旅馆餐饮为一体的商圈。

(2)大力培育新商圈。

随着东沟岭新区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并成为兴宁区未来的行政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商住区,要以南宁市利华远东物流园和东沟岭商业中心区一期工程为核心,加大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东沟岭新区建设成兴宁区新的商圈。依托三塘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金桥物流园区建设和九曲湾嘉和新城项目开发,把三塘镇发展成为南梧大道经济带的新兴商圈。

(3)发展特色商业街。

依托现有商业基础,发展现有传统特色商业街:打造望州路汽车及汽车配件商品一条街;中华东路家私、机电、建材商品一条街;邕武路花木一条街;依托步行街、朝阳广场、昆仑关等观光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商贸业市场;培育发展饮食、古玩、书画、建材、服装等特色商贸业街和新型商贸业形态,完善商贸服务业体系。

(4)发展小城镇商贸业。

充分利用撤县改区的机遇,兴建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综合批零市场、专业市场;建设1—2个大型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在三塘、五塘、昆仑镇,发展一批商业网点和连

锁店。

2.现代物流业

借助南宁市全面启动中国—东盟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实力与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之机,加快兴宁区现代物流业建设步伐。

(1)努力推进物流中心的建设。按照《南宁市现代化物流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兴宁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组织协调力度,推进利华远东物流园区的建设并投入营运;积极配合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启动盛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推进明秀建材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步伐。

(2)加快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结合兴宁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实际和优越的地缘和交通优势,大力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公共物流服务,推动工业、农业、商业、运输、货运代理、联运、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1—2个集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

3.旅游业

围绕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

(1)将昆仑关打造成为全国及亚洲具有影响力的景区,结合当地的山地的山形地貌特点和历史遗迹以及特色饮食、人文特色,在五塘镇、昆仑镇发展主题旅游业。

(2)在城市中心区以步行街为中心,努力挖掘以人文、历史和传统饮食为主的旅游资源,发展都市旅游业。

(3)在邕武公路东则,依托当地的亚热带林地,发展与科普、休闲有机结合的生态旅游业。

(4)努力发展以嘉和新城、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威宁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温泉疗养旅游业。

4.房地产业

(1)以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东沟岭新区、九曲湾新城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积极扶持帮助投资商和业主,加快上海路围合、新华街以及共和路北宁街的旧城改造,加快南梧经济带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以争创“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为目标,把东沟岭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的生态型现代化社区;将嘉和新城建成南宁市的融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工作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别具一格的新型卫星城。

(2)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以建设功能配套齐全的商务楼为载体,力争引进一些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分部、办事处、研发中心和新型业态落户核心商业区,

形成各具特色的“楼宇经济”;以整合一批现有楼宇、打造一批特色楼宇、新建一批标志楼宇为目标,振兴兴宁区的“楼宇经济”。

(三)发展措施

1.鼓励市外人员到兴宁区投资商贸服务业。

外来投资兴办企业的人员,不受户籍限制,凭身份证向所在地工商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凡属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项目,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确实需要审批的要合法而快速的办理。

2.放宽商贸服务业市场准入。

一是放宽商贸服务业注册资本的限制。二是允许和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并在市场准入、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以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三是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允许和鼓励国内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四是实行宽进严管机制。任何部门不得借审批、验收之名,强制企业接受其指定的经营服务、使用其指定经销的商品。

3.加大商贸服务业的科技含量。

餐饮、批发、零售是兴宁区的传统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但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必须通过科技来提升和拓展服务业。不断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推动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结合,以促进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鼓励服务业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对其纳入国家和自治区计划的科技项目并获得上级划拔经费的,由城区再配套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提高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

4.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

通过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拓展商贸服务业的领域,抢占商贸服务业的制高点。一方面,大力发展连锁业。加快发展社区便民店,推动“农改超”(农贸市场改超市)工作。另一方面,培植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培植2—3个龙头商贸企业,立足本地,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把商业网络延伸、辐射到全区、全国、东南亚、世界各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型的无店铺的经营方式如直销、网上销售等。

5.鼓励企业创名牌。

对被评上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除自治区、南宁市政府给予一次性的奖励外,城区政府也要配套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各类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免检产品和市优品牌,在其有效期限内,城区政府要给予重点扶持,营造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

6.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一是继续采取招商小分队的形式上门招商;二是积极参加自治区、南宁市组织的各

项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将项目资料制成网页,开展网上招商;四是通过各个商会帮助推介兴宁,进行以商招商;五是主动出击,通过参加各种经贸洽谈活动进行招商引资。

7.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企业落户兴宁区。

在沃尔玛、百盛、国美、苏宁电器等国内外著名的商业巨头落户兴宁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著名企业引进的力度,扩大引进著名品牌的连锁经营,通过新华街和上海路围合的旧城改造,以及澳门街的建设,巩固和扩大兴宁区商业批发、零售的范围,将兴宁区打造成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落户南宁的总部,并向周边辐射。

8.拓展商贸流通业融资渠道。

为发展前景好的商贸企业吸引商业贷款提供帮助,鼓励辖区内商贸企业通过优化组合,组成大型联合体,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形式,扩大融资渠道。

9.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1)财政扶持政策。从城区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对重大及政策引导的商贸流通项目投入、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返还补贴。

(2)信贷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形式,实行商贸流通业贷款风险担保互助,鼓励金融部门向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信贷,保障商贸流通企业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

(3)其他扶持政策。包括政府对商贸流通企业进行积极推介,鼓励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赴国内外发展,形成更大区域商贸流通市场,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并给予一定的外贸补贴。

五、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管理为支撑,开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途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完善城市农业多维服务功能,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争创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发展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

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5%,到2010年达到5.65亿元,比2000年翻0.64番,保持年均新增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以上。

2.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5万吨以上,优质谷比例达到85%以上;

——蔬菜总产量20万吨以上,年均递增8%;

——水果总产量1万吨以上;基本保持总量不变,提高质量和产值。

——肉类总产量2万吨,年均递增6%;

——水产品总产量0.75万吨,年均递增2%;

——花卉形成适度规模生产。

3.产品结构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53%调整为45%;种养比例调整到1:1;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比由1:1.1调整到1:1.3;

——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90%提高到95%;优质品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4.产业化经营

到2010年,全区农产品基本实现基地化生产,拥有品牌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扩大,加工农产品比重提高5-10个百分点以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5%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额有较大增长。

5.科技水平

到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十个百分点,机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45%提高到55%。

6.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到2010年,达到4300元。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发展重点

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加快优质谷发展,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8万亩基本农田,稳定16万亩粮食生产基地面积,保证4.5万吨生产能力,期末粮食优质比率要达到85%以上

进一步扩大蔬菜产业规模,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档次,实施加工带动,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打造兴宁无公害蔬菜品牌。到2010年,蔬

菜播种面积达到16万亩,产量20万吨以上,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新增1万亩。建设3000亩无公害常年蔬菜基地,抓好5万亩冬菜生产基地和配套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五塘镇1.5万亩无公害苦瓜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重点加强高产高糖良种蔗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制糖企业,加快由分散农户经营向规模生产大户集中,蔗田面积计划由2005年3万亩发展到2010年到3.5万亩,良种覆盖率100%。

实施优果工程,稳定1万亩水果生产面积,加快果树品种改良和中低产果园改造,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发展观光果园。

做大花卉苗木特色优势产业,计划到2010年,城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重点建立一批花卉苗木基地,形成花卉产业带。

2.突破性发展畜牧业

“十一五”期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34%提高到50%以上,畜牧业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重点发展小麻鸡、巨东三黄鸡、优质“三元杂”肉猪和猪禽种苗等特色产品,扩大养殖基地规模,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30万头猪、200万只鸡、300万只鸭、2000头菜牛、1亿只禽苗、40万头猪花生产规模。实施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到2010年,每年发展养殖小区20-30个。

3.加快水产业发展

计划到2010年,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1.2万亩。继续扩大现有无公害罗非鱼养殖基地面积和规模,到2010年,优质鱼的养殖比例逐步提高到80%以上。

4.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兴宁”。实施南宁市“十一五”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兴宁段建设项目,绿化宜林荒山荒坡,加强昆仑关风景区保护。“十一五”期末,计划使本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5%以上,林地栽植率达85%以上,绿化率达80%以上。计划营造生态公益林1万亩、改造低产林3万亩,建立速生按生产基地15万亩。

5.加快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一是不断壮大企业龙头。以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技术含量、有生产规模、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争当龙头,争取到规划期末,城区农业龙头企业要有市级3家以上。二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规范和新组建一批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开展“兴宁绿色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活动,继续办好农产品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十一五”期间,积极新增创建农产品品牌。

6.发展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安全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采取“巩固老点、扩大新点”的示范推动手段,全区抓好新建1万亩农业标准化和50万只(头)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二是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十一五”期间,各镇区全面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重点加强产地自律性检测站点和检测队伍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产地、市场质量检测监管制度。三要抓好认证工作。新发展5-10个无公害蔬菜、水果、禽畜、水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到规划期末城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无公害化,获得安全农产品、绿色标志农产品新认证的产品2-3个、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7.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以昆仑关战役遗址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完善区划调整,加快昆仑镇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大世界、五塘覃河谷等旅游观光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基地,推动集度假、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农业发展。

8.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

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依靠利用金桥物流园区、广西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广西花卉市场等一批区市重大建设项目和市场的带动,大力推进城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9.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城区现有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等综合能力,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扶持、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小型水利工程群的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10.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适应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所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向实现农业机械化过渡。

(三)发展措施

1.加强对农业农村的领导,做好服务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深认识,加强对农业农村的领导和指导,继续稳定和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观念,把管理效能转移到为效益农业服务上来。要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确保工作到位、投入到位。

2.用现代化理念经营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把城区农业作为综合产业经营的基础平台,挖掘城区农业的潜在经济要素。着力实施农业发展五大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产品绿色化战略、营销现代化战略、市场化战略),抓好四种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工物流农业),实现四个突破(自觉加入区际、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三资”开发农业上有

所突破;在培养市场竞争主体,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上有所突破;以抓工业理念抓农业,在农业相关产业的融合上有所突破;以市场准入为抓手,在把农产品推向超市平台上有所突破),在现代化经营农业中大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支农力度

改变过去“城乡分治”的观念,高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动两个“反哺”,建立健全财政对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引导农民自身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4.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体系服务农业,项目保障工程”的思路,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在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总体框架下,研究制定本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规划和配套方案。

5.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调整。一是优化种养业品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品种,畜牧业要重点推广小区化养殖,提高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小麻鸡的产量,水产业要以发展罗非鱼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开发试养新品种,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调整大农业结构。确保8万亩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蔬菜产业升级,突破性发展畜牧业、调优水产业,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南亚热带特色高经济作物。三是要重新调整区域布局。按照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设立本区相应的生产区域,畜牧业生产以中远郊为主,水产业以各库区周边为主,花卉业以近郊为主,水果业以低山丘陵为主,粮食按土地轮作要求安排种植。兴宁农业布局要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南宁市产业总体布局要求,与周边城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

6.坚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大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三塘工业集中区或金桥物流园区内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建立以同行业和跨行业产业链关系。建设发展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用品牌运作产业的现代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乘数效应,在多层次、大范围、持续性上实现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7.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实施种子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化和完善各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下乡,积极引进智力资源为农业生产进行科技攻关,加强农村教育和对农民的培训,为保障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腰庄小学5年发展规划

. . . . 阜南县经济开发区腰庄小学 五年发展规划 (2016——2020) 阜南县经济开发区腰庄小学 2016年2月29日

阜南县经济开发区腰庄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期: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全面贯彻上级指示精神,让全校师生共同发展,精心打造人文校园、平安校园、习字校园、幸福校园、特色校园,走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之路,不断增强竞争力,为实现“一年见规、三年达标准、五年显特色”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学校现状分析 阜南县经济开发区腰庄小学地处子岸,在县政府规划的“十三五”重点项目城北新区围,比邻阜南新一中等重点项目,人杰地灵。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创建于1968年,2006年改建于现在位置。我校现占地4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84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515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253人,在职教师17人,其中专任教师17人;现有6个教学班和2个学前班;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8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 学校创办几十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努力构建师生成长平台,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现在都已成长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四、规划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遵循“以特色办学,以质量取胜”的指导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广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办学效益,培植特色。以创建现代名校为目标,以形成特色为突破,以全面发展做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把握机遇,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理性审视学校、设计学校,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职责分明、目标明确、调控及时、成效显著”的目标管理,以一流的管理彰显办学质量,一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一流的师资实现学校的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主动发展、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现代化教育的特色窗口学校。 一年目标(2016):通过抓规、提质量等做法控制学生流失,生员数量稳步提升,扩大办学规模。规学校管理,教学秩序规、充满活力,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其中,进口增长%,

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大幅超过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下降到%。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