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装配技术标准

机械装配技术标准

装 配
1.1.一般规定
1.1.1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要求。
1.1.2设备及零部件表面有锈蚀时,必须除锈处理,除锈方法如下。
金属表面粗糙度(μm) 常用除锈方法
>50 用砂轮、钢丝刷、刮具、砂布、喷砂或酸洗除锈
50~6.3 用非金属刮具、油石或粒度150#的砂布沾机械油擦拭或进行酸洗除锈
3.2~1.6 用细油石或粒度150~180#的砂布沾机械油擦拭或进行酸洗除锈
0.8~0.2 先用粒度180#或240#的砂布沾机械油擦拭,然后用干净的绒布沾机械油擦拭和细研磨膏的混合剂进行磨光
1.1.3装配件表面除锈及污垢清除宜采用碱性清洗液和乳化除油液碱性清洗。碱性清洗液及乳化除油液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碱性清洗液配比
配方(质量百分比) 适用范围
氢氧化钠0.5~1
碳酸钠5~10
硅酸钠3~4
水 余量
碱性较强,能清洗矿物油、植物油和钠基脂,适用于一般的钢件
氢氧化钠1~2
磷酸三钠5~8
硅酸钠3~4
水 余量 碱性较强,能清洗矿物油、植物油和钠基脂,适用于一般的钢件
氢氧化钠0.5~1.5
磷酸钠3~7
碳酸钠2~5
硅酸钠1~2
水 余量 适用于铜及其它合金件
磷酸三钠5~8
磷酸二氢钠2~3
硅酸钠5~6
烷基苯磷酸钠0.5~1
水 余量 碱性较弱,适用于钢和铝合金件
乳化除油液配比
名称 质量比(%)
煤油
松节油
月桂酸
三乙醇胺
丁基溶纤剂 67
22.5
5.4
3.6
1.5
1.1.4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
a、 设备及大中型部件的局部清洗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型号规格 工艺参数 适用范围 使用要求
清洗液浓度% 使用温度℃ 清洗方法
FCX~52固态粉末或颗粒 2~3 15~40 浸泡刷洗擦洗 代替汽油、煤油和三氯乙烯清洗金属零部件上的润滑油脂和防锈油 清洗后在FTC~3脱水防锈剂中浸泡一分钟
32~1棕黄色粘稠液体 3~5 50~80 刷洗擦洗 代替汽油、煤油和三氯乙烯清洗各种机电产品的零部件、轴承和齿轮等金属制品上的油污或防锈油等 清洗中应视使用情况,经常补充清洗剂,以保持其浓度
TM~1淡黄色透明液体 5 40~50 浸泡刷洗擦洗 清洗钢、铁材料及制品或铝、铜合金等制品上的防锈油脂 清洗钢合金零部件时,可在配液中加入0.01%的苯并三氮唑
SS~2 10~12 50~60 刷洗擦洗 铜钢、铝合金和铜合金等制品上的机械油、油污和润滑脂等 轻油污可在室温下清洗b
b、 对中小型形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泡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分钟,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刷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

液的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
c、 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液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
d、 当对装配件进行清洗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金属清洗剂等进行清洗。
e、 对形状复杂、油污粘附严重、清洗要求个的装配件,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金属清洗剂等进行浸~~~喷联合清洗。
1.1.5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
1.1.6在浸油条件下的零部件及管路应进行脱脂,脱脂后应将残留的脱脂剂清洗干净。脱脂剂宜应使用本规范标准。
脱脂剂名称 适用范围 使用要求
工业四氯化碳 黑色金属,铜和非金属件 在水和金属共同存在时发生水解生成微量盐酸,于某些热金属能起强烈的分解反应,甚至爆炸且有毒
工业三氯乙烯产品必须含稳定剂 金属件 含稳定剂的纯三氯乙烯,对一般金属无腐蚀,有毒
工业酒精浓度不低于95.6% 脱脂要求不高的设备和零部件 脱脂能力较弱
98%的浓硝酸 浓硝酸装置的耐酸管件 将氧化剂能溶解或腐蚀某些金属
碱性脱脂液及碱性清洗液 形状简单、宜清洗的管件和零部件 不宜用于精密零件、形状复杂深孔零件、铆接件,具有表面转层的金属组合件
金属清洗剂 形状简单,宜清洗的钢铁,铝件等 用于精密零件
1.1.7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碱进行干燥处理,并采取防腐返锈措施。
1.1.8清洗后,设备零部件的清洁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用目测法时,在室内白天或在15~20W日光灯下,表面无任何残留污垢。
b、 采用擦拭法时,用清洁的白布(或黑布)擦拭清洗检验部位,布的表面应无异物污染。
c、 采用溶剂法时,用溶液洗涤,观察或分析溶剂中应无污物,悬浮物或沉淀物。
1.1.9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的塞尺检查,插入深度应小于20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测长度的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0.04mm的塞尺检查,不得插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固定前后均不得插入。
1.1.10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
1.1.11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检查。
1.2螺栓、键、定位销装配
1.2.1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
b、 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应按技术规定要求间隙检验
c、 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

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间进行预紧,可选用进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
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
d、 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沉头螺钉紧固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e、 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两个相同的垫圈。
1.2.2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
1.2.3高强度螺栓装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和处理被连接件的接合面;装配时,接合面应干燥,不得在雨中装配。
1.2.4装配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
1.2.5键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及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前应检验。
b、 普通平键、导向键、半圆键,两个侧面与键槽应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
c、 普通楔键与钩头楔键的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d、 切向键的两个斜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装配后,相互位置应采用销固定.
1.2.6销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查销的型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b、 装配销时不宜使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方法装入;销孔的位置应正确。
c、 装配中,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时,应铰孔,另配新销。
1.3联轴器装配
1.3.1凸缘联轴器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个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3mm。
1.3.2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71 0.04 0.2/1000 2~4
80
95
106
130 0.05 3~5
160
190
224 4~6
250
315
400
475 0.08 5~7
600 0.10

1.3.3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90~160 0.05 0.2/1000 2~3
195~200 2.5~4
280~320 0.08 3~5
360~410 4~6
480 0.10 5~7
540 6~8
630
1.3.4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78~118 0.08 0.5/1000 2.5
158~260 0.10 4~5
300~515 0.15 6~8
560~770 0.20 10
860~1158 0.25 13~15
1440~1640 0.30 18~20
1.3.5齿式联轴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
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170~185 0.30 0.5/1000 2~4
220~250 0.45
290~430 0.65 1.0/1000 5~7
490~590 0.90 1.5/1000
680~780 1.20 7~10
联轴器的内外齿的啮合应良好,应在油浴内工作,其中小扭矩、低转速的应选用锂基润滑脂;大扭矩、高转速的应选用HL20、HL30润滑油,不得有漏油现象。
1.3.6滑块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190 0.05 0.3/1000 0.5~1
250~330 0.10 1/1000 1~2
1.3.7蛇形弹簧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200 0.1 0.1/1000 1~4
200~400 0.2 1.5~6
400~700 0.3 1.5/1000 2~8
700~1350 0.5 2.5~10
1350~2500 0.7 2/1000 3~12
1.3.8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50 0.10 1/1000 2~4
70~105 0.15
125~170 0.20 3~6
200~230 0.30
260 0.30 6~8
300~400 0.35 0.5/1000 7~9
1.3.9滚子链联轴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51.06 57.08 0.04 0.5/1000 4.9
68.88 76.91 0.05 6.7
94.46 116.57 0.06 9.2
127.78 0.06 10.9
154.33 186.50 0.10 14.3
213.02 0.12 17.8
231.49 0.14 21.5
270.08 0.16 24.9
340.80 405.22 0.20 28.6
466.25 0.25 35.6
b.滚子链应按要求加注润滑油
1.3.10轮胎式联轴器
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符合本规定。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120 0.5 1.0/1000 8~10
140 10~13
160 13~15
180 15~18
200 1.0 1.5/1000 18~22
220 18~22
250 22~26
280 22~26
320~360 26~30
1.3.11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半圆滑块叉头的虎口面或扁头平面的接触应均匀,接触面积应大于60%。
b.在半圆滑块与扁头之间所测得的总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联轴器可逆转时,间隙应取小值。
1.4.离合器、制动器装配
1.4.1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装配后,摩擦片应能灵活的沿花键轴移动;在接合位置超过规定扭力时,应有打滑

现象;在脱开位置时,不应有阻滞现象。
1.4.2干式单片摩擦离合器装配时,各弹簧弹力应均匀一致;各连接销轴部分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片的连接铆
钉头应低于表面0.5mm以上。
1.4.3圆锥离合器的内外锥面应均匀接触,其接触面不小于85%。
1.4.4压嵌式离合器回程弹簧的活动应灵活;其弹力应能使离合器脱开;嵌齿部分应无毛刺。
1.4.5滚柱超越离合器的内外环表面应光滑无毛刺,其各调整弹簧弹力应均匀一致;弹簧滑销应能在孔内自由滑动,不得有卡住现象。
1.4.6盘式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不大于0.5mm。
b.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
c.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允许偏差为±0.5mm;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平面的平行度不得大于0.2mm。
d.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均匀,其值宜为1mm。
e.各制动器制定缸的对称中心线与主轴轴心在铅垂面内的重合度值不应大于3mm。
1.4.7瓦块式制动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制动器各销轴应在装配前清洗干净,油孔应畅通;装配后应传动灵活,无阻滞现象。
b.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m。
c.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间的水平距离的允许偏差为±1mm。
d.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水平面间的垂直距离的允许偏差为±1mm。
e.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m;转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值应小于5mm。
f.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应均匀,且不大于2mm。
g.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应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
h.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mi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0.196Mpa。
1.4.8带式制动器各连接销轴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内衬与钢带铆钉接应牢固,不得松动。铆钉头应埋于内衬内,其铆钉头与内衬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mm;制动带退距值应按下表选取:
制动轮直径(mm) 制动带退距(mm)
100~200 0.8
300 1.0
400~500 1.25~1.5
600~800 1.5
1.5.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
1.5.1装配前应测量孔和轴的配合部分尺寸及进入端倒角角度与尺寸。根据实际测量的平均值,应按设计要求和本规范选择装配方法。

配合类别 配合特性 装配方法
基孔制 基轴制
过渡配合

用于稍有过盈的定位配合,例如为了消除振动用的定位配合 一般用木锤装配


平均过盈比 (或 )大,用于有较大过盈的精密配合 用锤或压力机装配
过盈配合

小过盈配合,用于定位精度特别重要,能以最好的

定位精度达到部件的刚性及同轴度要求但不能用来传递摩擦负荷,需要时易拆除 用压力机装配


中等压入配合,用于钢制和铁制零件的半永久性和永久性装配,可以产生相当大的结合力 一
般用压力机进行装配,对于较大尺寸和薄壁零件需用温差法装配


具有更大的过盈,依靠装配的结合力传递一定的负荷 用温差法装配

1.5.2在常温下装配时应将配合面清洗干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用力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
1.5.3纵向过盈配合连接的装配宜采用压装法。压装设备的应力应为压入力的3.25~3.75倍;压入或压出速度不宜>5mm/s。压入后24h内,不得承受负载。
1.5.4用液压充油法装配时,应按技术要求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当无规定时其粗糙度在Ra1.6~0.8μm之间。对油沟、棱边应刮修倒圆。
1.5.5横向过盈连接的装配宜采用温差法,并应负荷下列要求:
a.加热包容件时应加热均匀,不得局部过热。未热处理的应需要400℃,经过热处理的应小于回火温度。热装配的最小间隙,见下表。
b.冷却被包容件时,冷装的最小间隙按下表选取。
冷、热装的最小间隙

配合直径d(mm) ≤3 3~6 6~10 10~18 18~30 30~50 50~80
最小间隙(mm) 0.003 0.006 0.010 0.018 0.030 0.050 0.059
配合直径d(m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500
最小间隙(mm) 0.069 0.079 0.090 0.101 0.111 0.123 -
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加热或冷却均不得使其温度变化过快;并应采取防止发生火灾及人员被灼伤或冻伤的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