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

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

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

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

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

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如水土流失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2.中国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提示】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探究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2.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提示】 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3.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提示】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成因:

危害: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长期效应:造成河湖淤积,引发洪涝灾害。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和具体措施,答题过程中注意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答题。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而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

学生分组探究二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我国形成众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和气候。

2.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哪两类原因?

【提示】自然和人为原因。

3.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提示】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

运用图解法记忆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的知识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几个区域准确定位,并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解析】A、F为林区,D、E为南方低山丘陵,B、G两地区多为我国牧场,其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各有不同。

【答案】(1)森林破坏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地处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过度垦殖

(3)草场退化过度放牧

教材P42图3-1-5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和教材P43图3-1-7 温带森林遭破坏

伐木工人正

在砍伐树木

—————————————————

1.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温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

亚洲。

2.致使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有森林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大规模放牧和修建道路等。

—————————————————

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修建道路②森林虫灾③垦荒放牧④修建房屋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2.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于垦荒、放牧,使亚马孙大片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第2题,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和主要原因。

【答案】 1.C 2.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40页思考

【答案】从图3-1-1所示可以看出:当推倒第一排骨牌,倒向第二排,第二排会倒向第三排……一直倒向最后一排,并且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如果重新摆好骨牌,移走第三张,推倒第一张,只有前两张倒下,由于没有第三张骨牌传递能量,后面的不会倒下。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教材第41页思考

【答案】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教材第42页思考

【答案】 1.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可用下图表示:

2.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

教材第43页思考

【答案】 1.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第44页思考

【答案】 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教材第45页思考

【答案】 1.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宁、内蒙古。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4.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

教材第46页思考

【答案】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封山禁牧等。

一、选择题

1.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不合理的灌溉

C.超载放牧D.气候变暖

【解析】草场退化是一项世界性的问题。本题考查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气候变暖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超载放牧,滥垦滥挖等。其中,人为因素特别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过度放牧是引起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上述四个选项都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但超载放牧是主要原因。

【答案】 C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由于草场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但荒漠化不只分布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 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错。

【答案】 D

二、综合题

3.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读“长江水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区草地不断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主要防治措施是________。

(2)图中B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主要防治措施是________。

(3)图中C附近地区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________。

【解析】长江干流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很大差异,

解题时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源头区为高寒草场,面临草地退化,应退牧还草;②横断山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应封山育林,退耕还林;③下游地区湿地面临萎缩,应退耕还湖。

【答案】(1)过度放牧退牧还草,封育草场

(2)森林破坏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3)泥沙淤积围湖造田退耕还湖,建立湿地保护区

4.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新人教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能够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2.产生原因 (1)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如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建设。 (3)重点保护区建设开始启动:如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一、判断题 1.我国气候和地势差异显著,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 2.我国干旱地区没有土壤侵蚀现象。( )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4.横断山区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 5.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和华北半干旱区。( ) 答案:1.√ 2.× 3.√ 4.√ 5.√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2018-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 令?--------- (一)教材第61页思考 1.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 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 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 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可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和学习本课之后,说出对湿地生态意义的不同认识。 3 ?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食基地,虽然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三江平原大部 分沼泽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降低。 (二)教材第63页思考 1.湖泊干涸、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地讲是“开源节流”,开源指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 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指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 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材第64页思考 思考提示:从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湿地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我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如疏干沼泽),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护它。同时, 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高,即从现状维持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志鸿优化设计】2015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突破训 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 1 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答案:1、B 2、D 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盐碱化知识的再现能力。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经常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B处为毛乌素沙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3、C 4、D 5、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 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6、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湿地大面积消失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第6题,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较少,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5、A 6、C 7、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耕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7公顷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第7~8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3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前景 (1)现状:。 (2)前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 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以内,2010年控制在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和个体数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题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和等。 例题3 在大量使用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A.1和2 B.3和1 C.2和4 D.3和5 例题4 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举一反三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综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三个层次:、、。 思考: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例题5 连线: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 潜在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直接价值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 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间接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在对被保护的建立以及 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在进行专门保护。 (3)离体保护: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长期储存,以保护物种的种质资源。例如,建立,;利用、和等技术。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例题6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 举一反三下列不属于好的自然保护办法的一项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严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C.立法保护,并加强宣传教育 D.人工饲养和繁殖濒危的野生动物 四.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例题7 下列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符合的一项措施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行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布置作业: 1.我国特有的、栖息于淡水的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是() A.大熊猫 B。白鳍豚 C.扬子鳄 D.金丝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随着环境工程和人工湿地工艺的发展,水生植物浮岛成为了人工湿地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浮岛对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成分,净化水质及降低水体中各种指标的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非常优越的效果。下图为某城市人工生态浮岛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域市人T生态浮岛最主要的功能是() A. 减缓热岛效应 B. 美化城市环境 C. 改善水体环境 D. 调节河流流量 (2)最适宜建设人T生态浮岛的水域是() A. 青海湖 B. 太湖 C. 贝加尔湖 D. 长江 2.若南方山区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①湖泊调节气候功能减弱②洪涝问题更频繁③土地荒漠化加剧④河口三角洲减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 鼠害猖獗 C. 草场的季节变化 D. 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4.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题目。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 枯枝落叶 B. 土壤 C. 生物 D. 供给养分 5.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是()

A. 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B. 欧洲的酸雨危害 C. 中国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 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的荒漠化 6.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长江“第一鲜”的刀鱼产量锐减、资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刀鱼已经成为非可再生资源 B. 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刀鱼数量锐减的唯一原因 C. 各种对刀鱼的保护措施已经不起作用 D. 主要是过度捕捞导致刀鱼可再生速度下降 8.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 C. 盐碱化 D. 沙尘暴 9.图为我国七省区某种植被总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荒漠化 B. 土地次生盐碱化 C. 水土流失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10.读下面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是() A. 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酸雨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 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能源,严禁乱砍滥伐 C.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D. 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11.平均每公顷草场养羊的头数,新西兰高于蒙古18倍多,造成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练习题第二十一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练习题第二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造成土地退化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地区和江南丘陵 B、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 C、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D、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 ) ①短期经济效益②长期经济效益

③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④农耕地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通过实验方案的对比,在该生态脆弱区( ) A、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 B、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一致 C、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差 D、果园比林地的环境效益优 对该区域的调整方案,说法正确的是( ) A、I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降水量大,多暴雨 B、Ⅱ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C、III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产业链延伸 D、三种方案的草地比重都比较大,说明该地降水少,属于绿洲农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今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黄河三角洲湿地增 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上升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有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表示的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B、“△”表示水土流失 C、丙地出现“红色荒漠”是因为气候过度干旱 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会出现水土流失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据此回答问题。 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使用高效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其要求是(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2题。 1980年2010年 耕 地 55% 40% 林 地 20% 44% 草 地 5% 7% 荒 地 15% 2% 其 他 5% 7% 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 B.两侧都修建梯田 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 D.两侧都植树种草 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2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C 2.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3.B 4.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5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长江刀鱼最高峰能卖7800元一斤!”一位渔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长江刀鱼卖出天价,刀鱼之困背后乃长江之殇!刀鱼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二鲜”,又因肉味鲜美、脂肪多,细嫩丰腴而位列三鲜之首。每年春季,刀鱼会从河口溯江而上进入江、湖中产卵繁殖,清明节前,为食用刀鱼的最佳时期,因而价格大涨。目前,已鲥鱼经绝迹,野生河豚已经基不没有,三鲜也就剩下了刀鱼这一鲜。2017年长江扬州段的刀鱼开捕期为3月5日至3月31日和4月15日至5月10日。多年前,相关部门对刀鱼实行专项捕捞特许政策:后来,为进一步降低捕捞强度,各地再次减少刀鱼特许捕捞证。 思考探究:长江刀鱼之困为什么说背后是长江之殇?长江扬州段刀鱼开捕期中为什么不包括4月1日至14日? 【预习自检】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1)物种数量:估计有500万~5 000万种,目前数量日益减少。 (2)物种分布:约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和中的最为丰富。 (3)物种寿命:物种也有发生、和消亡的过程,物种平均寿命大约是500万年。 (4)灭绝速度:自然状态下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思考:生物具有哪些价值? 提示:(1)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工业原料等物资,以及为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所提供的观赏对象和艺术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指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吸附污尘、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指生物及其遗传资源潜在的价值及用途。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物种灭绝数量变化的趋势:。 2.物种灭绝的种类:大部分是和。 3.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的主要原因是狩猎和采集;现在主要为_________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物种的作用:对人类的价值和在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 5.人类的措施: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___________的保护。 【探究互动】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然后,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哪些活动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是有害的。在“大家谈”中则设计了与学生接近的话题,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然后通过“知识链”部分的总结,对生态环境问题加以总结,并介绍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在“实际用”中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相关的法规政策。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按照课本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自行设计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以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类简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2.简述保护环境的做法。 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激发学生对环境破坏活动的厌恶。 四、教学媒体 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资料 五、课时建议 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案: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方案1 按照课本的设计进行教学

方案1: 课外收集资料 课堂交流 我为环保献一策 课外分组查找资料: ①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③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 ④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增强同学之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体系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锐减、水土流失等。(一)、森林面积缩小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 3、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4、森林的分布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 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保护的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二)、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现在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就是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我国在各方面达到共赢。 首先就是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随着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造成了污染且破坏了城市周围的生态系统。城市这种密集的人口活动,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对城市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就是极其严重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生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严重,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态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危害城市的健康发展。 面对种种问题,宣传教育就是做好城市环保的工作基础与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市环保工作真正做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无疑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只要政府领导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就是建设与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就是实现自身政绩的基础条件,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就是对社会义务的履行更就是自身发展,生存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就就是由被动走向主动。 其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已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安排与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改革。再此,我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设的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谈几点认识; 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就是确保生态文明制度动态制度的根本保证。这次全会以前所为有的改革,在我国尤为突出。这次全会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从全局性,系统性,科学性出发,首次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监管所有污染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等体制改革新思路。同时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强化机制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健全建立生态补偿,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区域的联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实施机制,以完善监督考察机制等内容。加快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全会首次将“保护环境”列入政府五大核心职能之中,这位加快生态环保体质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事权的匹配性。实现生态环保立法,行政,监督,监管四者的有机统一与合理配置,达到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与流畅运作。应严格将名职能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固化与制度化,减少职能交叉的权利与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立法方面,应适当削减部门的立法权,将其逐步上升为人大或新成立的综合性生态环境决策机构。行政方面,应实行大环保管理体制,将目前分散的生态环保职能尽量统一化。国家层面应强大几大区域性监察中心的执法与监察职能,改变目前“只监不查”的局面。省级层面应探索实行执法管理体制的垂直整合,以有效克服地方主义倾向。 延伸体制环保链条,实现环境管理部分职能的社会化。应借鉴日本在环境管理方面驻环境监管员,让生产者切实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加速构建智力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环境保护就是国家智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应重点解决三大问题:建设不同行动主体间的协调体制。目标就是弥补制度空隙,化解资源分割,保证各实施行动产生合力。 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应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并在环境决策与执行中体现公众的真实意愿。应规范公众参与的法律保护程序,确保公众参与制度化。应充分发挥环境组织的作用,建立公众环境咨询机构,广大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应扩大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