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中药的用量用法

一,中药的用量(剂量):一般是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如用鲜品药物,或不入汤煎,直冲饮的散粉药物,其用量酌有增减,临床上应另外标注。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汤剂,一般一剂药应分次加水煎煮2~3次,煎液合并在一起,调匀,再分2~3次饮用。普通汤剂适于温服,发散风寒药适于热服,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宜小量多次频频服用。一般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动物胶质性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以药液或水烊化(蒸化)后,再与药液一起饮用,而不可与其他饮片同煎。

三,服药时间:应以药性和病情而定。一般情况,补益药多在饭前服用,助消化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睡前或晨起)服用。

四,用药次数:1剂汤剂一天应服用3次,病缓者可服用2次,病急、病重也可服用4次。另外,服用发汗剂应得汗则停,泻下剂得泻则止,以免过汗、过下而伤阴耗气。

最后,中药的用量:①以体质、年龄定量;②以病情定量;③以毒性有无及峻缓定量;④以药物性质定量;⑤以药物配伍定量;⑥以剂型定量;⑦以炮制定量;⑧以地域季节气候定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QQ好友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推荐给朋友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 3~10 滴,冲服 ---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 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 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 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一一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一一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一一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一一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一一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一一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庫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

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 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 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一、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剂量?如何掌握?】 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

中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的用法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中药用量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与剂量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量的准确把握对于中药 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用量标准,帮 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 一、黄连 黄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其用量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胃肠 疾病。通常使用的黄连草药用量为3-10克,可根据不同病情酌情调整。 二、枸杞子 枸杞子是一种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作用的中药材。一般建议每次 使用5-15克,可加入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三、当归 当归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其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通常每 次使用3-9克,煎汤饮用或加入其他中药配伍。 四、鸡血藤 鸡血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适中可以治疗风湿、痛疾等病症。 一般用量为9-12克,可加入水中煎煮。 五、当归尾 当归尾是中药材中的一种,用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一般 建议使用6-15克,可用水煎汤或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炮制。

六、川芎 川芎是一味常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中药。常用的用量为3-9克,可 视病情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配伍使用。 七、红花 红花在中药应用中常用于疏经活血的治疗,其用量需根据不同情况 而定。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10克,可煎汤冲服。 八、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用于清热解毒,每次用量为9-12克,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 九、金银花 金银花常用于解热解毒,用量一般为6-15克,可饮汤或与其他中药搭配饮用。 十、柴胡 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需准确掌握。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煎汤饮用或与其他草药搭配。 总结: 中药用量的准确掌握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 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注意,用量的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 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以免出 现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常见中药的用法用量总结!

常见中药的用法用量总结! 药物的用法用量能够直接决定其在对病症的治疗效果,是药三分毒,在用药时必须十分注意其相关的使用要求。而对于中药,用法用量更是至关重要,一旦不注意,就可能完全颠倒药效。这在执业药师的考试中,也是个重要考点,因此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些常见中药的用法用量总结,方便大家归纳记忆! 用法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毒药物)特殊需要(大黄缓药性) 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蛎、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 3.冲服 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 4.泡服 番泻叶 5.不入煎剂 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 6.只外用,不内服 升药、炉甘石、土荆皮 7.入丸散 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 8.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9.不宜久煎——钩藤、紫苏荆芥、徐长卿

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西洋参 11.烊化兑服——阿胶、鹿角胶 12.制霜内服——巴豆 13.醋制——甘遂、延胡索 14.焗服——肉桂 15、煎汤代水——灶心土 用量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5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3-0.1g 蟾酥——入丸散,,每次0.015-0.03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1g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 细辛——煎服1-3g;入丸散剂0.5-1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9g 人参——5-9g,挽救虚脱15-30g 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 槟榔——6-15g,单用杀虫60-120g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 中草药是我国悠久的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较少副作用等 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备受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中草药药性复杂、剂量难以控制等原因,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制定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中草药。 一、用量的计算 中草药的的用量计算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按质量计算,即按照中草药的重量 或者量数来计算用量。比如,中草药的用量常常是以g、kg、ml等单位来确定的。 第二种是按体重计算,即按病人的体重来确定用量。这种方法在处方中较为常见,可以根据病人的体重来计算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通常,成人的用量应在10~15g之间,根据病情的不同,用量也有所差异。 第三种是按疗程计算,即根据治疗的时间来确定用量。在疗程较长的病例中, 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用药过量或者剂量不足的情况。 二、用量的单位 中草药用量的单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重量单位(g、kg)、体积单位(ml、L)、数量单位(两、斤、钱、分)等。其中,重量单位是最常用的一种,可以根 据病情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比例计算用量。而体积单位则用于草药的煎煮和制剂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数量单位则用于比较小的剂量草药和活性成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但用于较大剂量的草药却不够合适。 三、用量的标准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根据具体草药的特点而异,因此每一种草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日用量、疗程用量、成人用量、儿童用量、老年人用量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草药的用量标准。 1、甘草 (1)成人日用量:3~10g。 (2)儿童日用量:0.5~2g。 (3)老年人日用量:2~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2、黄芪 (1)成人日用量:9~30g。 (2)儿童日用量:2~6g。 (3)老年人日用量:6~1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3、当归 (1)成人日用量:6~12g。 (2)儿童日用量:1.5~3g。 (3)老年人日用量:3~6g。 (4)疗程用量:常用于女性的妇科病治疗中。 4、枸杞 (1)成人日用量:9~18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 慎重。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 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 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 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 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 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 不良反应。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 一、常用中草药功效分类 1.清热解毒药: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肺炎、流感等病症,如金银花、连 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2.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如丹参、川芎、 当归等。 3.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如独活、威灵 仙、秦艽等。 4.化痰止咳药: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病症,如桔梗、半夏、陈皮等。 5.安神养心药:用于治疗失眠、心悸等病症,如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 6.补益药: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二、中草药煎煮方法 1.容器选择:选用砂锅或瓦煲,避免使用金属锅具。 2.药材浸泡: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 药材充分吸水膨胀。 3.煎煮火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时间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第一煎煮 30分钟左右,第二煎煮20分钟左右。 4.过滤药渣:将煎好的药液倒入过滤网中,将药渣过滤掉。 5.储存药液:将药液储存于保温杯中,待凉后饮用。 三、中草药用量规范 1.草药用量要适当: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用量要适当,不可过多或过少。 2.煎煮草药要适量:煎煮草药时,水量要适量,一般以淹过草药为宜。 3.中草药配伍要合理:配伍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避免产生不 良反应。 4.使用中草药要遵循医嘱:使用中草药时要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医嘱,不可随 意更改剂量和配伍。

四、中草药配伍禁忌 1.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如人参与莱菔子合用 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 2.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如甘草与甘遂合用会引起呕吐等 不良反应。 3.妊娠禁忌:指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害或可能导致流产。如红花、大戟等。 五、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草药来源:使用中草药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草药的质量和安全。 2.注意草药储存:储存草药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草药不变 质。 3.注意草药使用时间:使用草药时要遵循医嘱或中药师的指导,不可随意更改 使用时间和剂量。 4.注意草药不良反应:使用草药时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中药师。 5.注意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使用草药时要注意与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反应,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一一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一一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一一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一一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一一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一一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庫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

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 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