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观庄严论根本颂.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根本颂.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根本颂.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根本颂.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

序品第一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般若波罗密以八事正说

1.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2.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3.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境.一事.相智)

4.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5.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6.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境.二事.道智)

7.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盘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8.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境.三事.基智)

9.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决择有学不退众(行.四事.圆满加行)

10.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11.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12.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行.五事.顶加行)

13.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行.六事.次第加行)

14.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行.七事.刹那加行)

15.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果.八事.果法身)

一切相智品第二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1.1.1大乘发心)

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1.2.2大乘教授)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别说僧宝20僧)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是顺决择分下中上三品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1.3.3顺抉择分)

通达有六法对治与断除彼等皆永尽具智慧悲愍

不共诸弟子利他渐次行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性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1.4.4修行所依)

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1.5.5修行所缘)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1.6.6修行所为)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1.7.7披甲正行.心思大)

静虑无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

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1.8.8趣入正行.加行大)

悲及施等六并修止观道及以双运道诸善权方便

智福与诸道陀罗尼十地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1.9.9资粮正行.资粮大)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别释地资粮)

能舍近善友求正法所缘常发出家心爱乐见佛身

开阐正法教谛语为第十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一地资粮)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承事敬师闻第八勤施等(二地资粮)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严净成佛刹不厌倦眷属

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三地资粮)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寂灭舍众物不没无顾恋(四地资粮)

亲识及悭家乐猥杂而住自赞及毁他十不善业道

骄慢与颠倒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五地资粮)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虽贫不厌求证得第六地(六地资粮)

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断常及相因蕴界并诸处

住三界贪著其心遍怯退于三宝尸罗起彼见执著

诤论于空性远空性过失由离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知三解脱门三轮皆清净大悲无执著法平等一理

知无生知忍说诸法一相灭除诸分别离想见烦恼

奢摩他定思善□钵舍那内心善调伏一切无碍智

非贪地随欲等游诸佛土一切善现身共为二十种(七地资粮)

知诸有情意游戏诸神通修微妙佛刹观故亲近佛

知根净佛土安住如幻事故思受三有说此八种业(八地资粮)

无边诸誓愿了知天等语辩说如悬河入胎最第一

种姓族圆满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圆满诸功德(九地资粮)

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十地资粮)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别释对治资粮)

所为及平等利有情无用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1.10.10决定出生正行.无碍得佛智)道相智品第三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2.11.1道智支分)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2.12.2弟子声闻道)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由达色等无灭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2.13.3独觉道)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无二边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遗诸苦病

灭除涅盘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是道智刹那(2.14.4大乘见道)

遍息敬一切能胜诸烦恼怨敌不能害菩提供养依(2.15.5修道功用)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当知此三种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共二十七种(2.16.6胜解修道)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2.17.7胜解修道功德)

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远离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有方便无相诸佛所随喜

不系于三界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生大福为性(2.18.8回向修道)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2.19.9随喜修道)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2.20.10引发修道)

依佛及施等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恶友所摄持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由断诤门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2.21.11清净修道)

一切智品第四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3.22.1智不住生死3.23.2悲不住涅槃)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3.24.3远佛果基智)

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3.25.4近佛果基智)

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3.26.5所治品基智)

施等无我执于此令他行此灭贪著边

执佛等微细

法道最甚深自性远离故知诸法性一故能断贪著

由遣除见等故说难通达色等不可知故为不思议

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无余诸差别当知如经说(3.27.6能治品基智)

色等无常等未圆满圆满及于无贪性破实行加行

不变无造者三难行加行如根性得果故许为有果

不依仗于他证知七现事(3.28.7基智加行)

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3.29.8菩萨加行平等性)

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如虚空离贪

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一切智刹那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3.30.9基智见道)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一

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始从无边相乃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

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4.31.1加行相)

不住色等故遍彼加行故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劬劳久证故授记不退转出离及无间

近菩提速疾利他无增减不见法非法色等不思议

色等诸行相自性无分别能与珍宝果清净及结界(4.32.2加行)

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4.33.3加行功德)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4.34.4加行过失)

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知如来出现世界无坏性有情诸心行心略及外散

知无尽行相有贪等及无广大无量心识无见无对

及心不可见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

能仁证真如复为他开示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无生无灭等法性无破坏

无作无分别差别无性相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依真如法住恭敬善知识尊重及承事供养无作用

及了知遍行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说知及现见

不思议寂静世间灭想灭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十六刹那心说名殊胜相

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

通疾无增减修行及正行所缘与所依一切并摄受

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作利乐济拔诸人归依处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导师

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最后作所依此即作用相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难性与决定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著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无迹无去生

真如不可得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许为第四相(4.35.5加行性相)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4.36.6大乘顺解脱分)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此情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4.37.7大乘顺抉择分)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即住决择分所有不退相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

遣除色等想心坚退小乘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

身心轻利性巧便行诸欲常修净梵行善清净正命

蕴等诸留难资粮及根等战事悭吝等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智者不退相

修道谓甚深其深空性等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于顺决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生灭与真如所知及能知正行并无二巧便皆甚深(4.38.8有学不退僧)

诸法同梦故不分别有静无业等问难如经已尽答(4.39.9有寂平等加行)

如有情世间器世未清净修治令清净即严净佛土(4.40.10严净佛土加行)

境及此加行超过诸魔怨无住如愿力及不共行相

无著无所得无相尽诸愿相状与无量十方便善巧(4.41.11方便善巧加行)

顶现观品第六之一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十二相(5.42.1暖顶加行)

尽瞻部有情供佛善根等众多善为喻说十六增长(5.43.2顶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圆满最无上不舍利有情说名为坚稳(5.44.3忍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中大千为喻以无量福德宣说三摩地(5.45.4世第一法位顶加行)

转趣及退还其所取分别当知各有九非如其境性

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是能取分别彼各有九性

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如是彼执著自性空为相

自性及种姓正修行诸道智所缘无乱所治品能治

自内证作用彼业所造果是为转趣品所有九分别

堕三有寂灭故智德下劣无有摄受者道相不圆满

由他缘而行所为义颠倒少分及种种于住行愚蒙

及于随行相九分别体性是所退还品声闻等心起

所取及所舍作意与系属所作意三界安住与执著

法义唯假立贪欲及对治失坏如欲行当知初能取

不如所为生执道为非道谓生俱有灭具不具道性

安住坏种性无希求无因及缘诸敌者是余取分别

为他示菩提其因谓付嘱证彼无间因具多福德相

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无尽无生故彼如次应知

无灭自性中谓当以见道尽何分别种得何无生相

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能尽诸障吾以彼为奇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5.46.5见道顶加行)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略标及广释佛所不摄受无三世功德及于三妙道所取初分别加行相行境

次许心心所转趣时有境不发菩提心不作意菩提作意小乘法

不思大菩提有修与无修及与彼相反非如义分别当知属修道

施设有情境施设法不空贪著简择性为寂事三乘

受供不清净破坏诸正行经说是第一能取应当知

设有情及因由此所摧害故是修道系其余九违品

如自所缘性三智障有三静道真如等相应不相应

不等及苦等诸烦恼自性及无二愚蒙为最后分别

如诸病痊愈常时获安隐恒修众生乐一切胜功德

任运而依附胜果所庄严上品位菩萨如众流归海(5.47.6修道顶加行)

安立三千生声闻麟喻德及离生菩萨众善为譬喻

轻以无量福明佛无间道无间三摩地证一切相智

无性为所缘正念为增上寂静为行相爱说者常难(5.48.7无间顶加行)

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一切相智智胜义世俗谛

加行与三宝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性相并修习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说为十六种(5.49.8应遣邪执)

渐次现观品第七(6.50.1-6.62.13六度.六随念.无实性智次第加行)布施至般若随念于佛等法无性自性许为渐次行

刹那证大菩提品第八(7.63.1-7.66.4异熟.非异熟.无相.无二刹那加行)施等一一中摄诸无漏法当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动一处水轮一切顿转动刹那智亦尔

若时起异熟一切白法性般若波罗蜜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诸法如梦住一刹那能证诸法无相性

如梦与能见不见有二相一刹那能见诸法无二性

法身品第九

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8.67.1自性法身)

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

十一

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著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

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

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8.68.2智法身)

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手足轮相具足底如龟腹手足指网连柔软极细嫩

身七处充满手足指纤长跟广身洪直足膝骨不突

诸毛皆上靡踹如□泥耶双臂形长妙阴藏密第一

皮金色细薄孔一毛右旋眉间毫相严上身如狮子

□圆实项丰非胜现胜昧身量纵横等譬诺瞿陀树

顶肉髻圆显舌广长梵音两颊如狮王齿洁白平齐

诸齿极细密数量满四十绀目牛王睫妙相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所有能生因由彼彼圆满能感此诸相

迎送师长等正受坚固住习近四摄事布施妙资财

救放所杀生增长受善等是能生因相如经所宣说

佛爪赤铜色润泽高诸指圆满而纤长脉不现无结

踝隐足平隐行步如狮象鹅牛王右旋妙直进坚密

光洁身相称洁净软清净众相皆圆满身广大微妙

步庠序双目清净身细嫩身无怯充实其身善策励

十二

支节善开展顾视净无翳身圆而相称无歪身平整

脐深脐右旋为众所乐见行净身无疣无诸黑□点

手软如木棉手文明深长面门不太长唇红如频婆

舌柔软微薄赤红发雷音语美妙牙圆锋利白平齐

渐细鼻高修清净最第一眼广眼睫密犹如莲华叶

眉修长细软润泽毛齐整手长满耳齐耳轮无过失

额部善分展开广顶周圆发绀青如蜂稠密软不乱

不涩出妙香能夺众生意德纹相吉祥是为佛随好(8.69.3圆满报身/受用身)

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8.70.4应化身)

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诸趣寂灭业安立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及知诸清净有情如证义六波罗蜜多

佛道自性空尽灭二戏论假名无所得成熟诸有情

及立菩萨道遣除诸执著得菩提严净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亲近佛等德菩提分诸业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无彼根本理清净及资粮有为与无为

悉不知有异安立大涅盘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佛行事业)

摄品第十

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喜中摄为六.智四加行果)

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表(喜略摄为三.境行果)

谨依先觉论摘译少分义归命慈氏尊加持成佛事

吉祥圆满

十三

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法藏法师讲《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 2013年01月18日 文/法藏法师 梵呗对于中国的出家人而言,虽然不是一门被刻意强调的出家知能,然而却几乎是所有中国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凡是初级佛学院,几乎无有例外的,一律开有梵呗的课程。寺院道场,每天朝、暮五堂功课固不必说,举凡开讲经大座、打七、节日法会、信徒应酬等等,无一不用到梵呗。乃至住茅蓬、公寓的,遇着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坏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难免。再如个人修忏用功、半月诵戒等等,在佛教的传统中,梵呗的运用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出家这几年来,看到出家人对于梵呗的认知,率多一知半解,甚至认识偏差,因地不正的,亦不在少数。有些人不喜梵呗,坚持“梵呗无用论”或“非佛本制论”,视一切佛门传统唱诵或仪式等,皆为异端而排斥之。完全无视于经、律之中,佛有开许的明文,以及如法从事梵呗,所产生的功德利益之事实。另有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却“特别”喜爱梵呗,因此不免扩大施用。法会、人情、酬对、自行,不但传统梵唱无缺,甚至另作新编,配以乐器……。大肆与声尘相染,奇声怪唱,吟弄无已,美其名曰:音声佛事。却又无视于佛制不得歌舞观听,乃至箫、笛、吹呗等戒。更有一类藉此而虚应众生,稗贩佛法者,则更是等而下之,不足论矣。 另一方面,由梵呗所异化出来的所谓“佛教音乐”,近几年来,正随着佛教的兴盛、与社会消费大众的喜爱,而逐渐地风行了起来。在此潮流下,不少出家人,也投入了消费,甚至创作、演唱的行列当中,他(她)们的理由不外是:佛教音乐嘛!利益众生嘛!听听又无妨……。然而,美音乃坏乱禅定之毒箭,佛陀早有明训,是不是“佛教”音乐就不会有坏乱禅思的危险呢?而且,利益众生的方法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出家人都适宜投入?听音乐固然不是什么“大戒”,可是心神荡漾久了,道心、道行会不会腐蚀?…… 数日前南部的友人送来几卷“佛教音乐”带,抽空听些,不禁感触良多。又逢去夏以来,集注《法华忏仪》,内中提及须用梵唱,亦曾为“是不是一定要梵呗而唱诵?”与道友讨论过,同时也为此而请教过几位老法师。当然,在集注的过程中,自己亦亲自以梵呗之唱诵方式而修习之,这当中也的确累积了不少感触与想法。此外,在历代的《高僧传》当中,率皆立有“诵经”或“呗唱”一科。可见,梵呗其实在中国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在修行、利他与住持佛法上,亦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这种事实不但见于中国、日、韩、西藏、南洋、泰国等地,甚至中世纪时的西域诸国,亦有类似的法门存在。凡此种种,再加上其它平日的所见所闻,因此决定就能力所及,援引经、论的说明,希望就梵呗的产生、利

华严三昧章-法藏法师集

華嚴三昧章 唐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華嚴三昧章一卷,新羅崔致遠作賢首傳。用華嚴三昧觀直心中十義配成十科。證知此章即觀文也。東洋刻本改其名為發菩提心章。於表德中。全錄杜順和尚法界觀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賢首作。庚子冬。南條文雄遊高麗。得古寫本。郵寄西來。首題華嚴三昧章。讎校盡善。登之梨棗。因來本作章。故仍其舊。尚有華嚴世界觀。求而未得也。 石埭楊文會識 華嚴三昧章 三昧略以四門分別。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三。表德第四。 初中問。云何名發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眾生故。依此三心。各曲開十門。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捨離故。五者無閒心。謂觀此真如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圓滿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者。一者廣大心。謂於遍法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二者修行心。謂於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於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恆不斷故。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我。俱絕三輪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廣大心。謂於一切眾生。皆立誓願。將度脫故。二者最勝心。謂度彼要當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謂求度眾生巧方便法。要當成就故。四者忍苦心。謂堪忍代彼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五者無厭足心。謂於一一難化眾生。化以無量方便。無厭離故。六者無疲倦心。謂化一難化眾生。設於無量劫荷負眾生苦。不以為勞故。七者常心。謂於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閒。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

法尊七十空性论》

七十空性论科摄 龙树菩萨造论法尊法师译弘悲科摄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少从多或以整摄零,所以叫做“七十”。七十颂为能诠的文字,毕竟空的“无依法”为其所诠的义理,这就是“空性”。以七十颂表达诸法毕竟空的真理,或由七十颂显示缘起诸法的实性不可得的意义,所以叫做“七十空性论”。 七十空性论释论也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 七十空性论全部文义可以科摄为十个方面,因成十章。 第一章标宗立义 △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生、住、灭、有、无、劣、等、胜是等一切,佛唯依世间名言故说,非依真实。 问:如现说我等,此岂非有后有无我慧转,故定应有我。 答: △无我非无我,非故无可说。 何以故 △一切所说法,性空如湼盘。 问:汝说一切诸法皆自性空者,为依国王教勑而说,为有通达一切法皆性空之正理耶 答: △一切法自性,于诸因缘中,若总若各别,无故说为空。 一切诸法之自性,于诸因缘,或于因缘和合,随于一一法上,悉皆非有,故说一切诸法自性都空。 “生等唯依世俗说,‘无我’亦无有实我,此义即显一切空,总别缘中无性故”。第二章即法破相(三)

第一节就现象开四门约三时破(二) 第一条四门无果破生等 △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 法若已有,则不从因生;已有,乃名有故。无,亦不从因生,以无故。有无相违亦不得生,不相顺故。如有无相违,其非有非无又岂能生是相违法故。生无故,住灭亦无。 “法若已有或已无,俱、非违故皆不生。” 第二条三时无果破生等 问:佛说有三有为相,谓生、住、灭,又说生时有生,故有为法定应有生。 答: △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且已生则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则非所生。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诸未生者则非所生,离生作用、势力、自体非有,故非所生。又正生时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说,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讫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故、离生用故、无势力故及无体故非是所生。由离已生、未生,无别第三生时,故亦非所生。 “已生未生皆无生,即故离二无生时”。 第二节就原因开三门约三时破(二) 第一条三门无因破生等复次:因不成故亦无生。何以故 △有果具果因,无果等非因,非有无相违。 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说名为因。若无彼果,则同非因。若非有果非无果,则成相违,有无应不俱故。 “有果无果及双非,非无过因故无生”。

法藏法师关于僧教育的制度的问题(参考Word)

伍、教育成果评析 一、成果分析 最后,我们再以教育成果分析来结束本篇论文。在本体系中,教育学程大约右分为《正轨教育》与《补修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了《预科》、《基础》、《职科》、《师范》、《正科》、有《弘化》等教育学程;而后包括了《进修》、《集训》及《补习》等教育学程(《专修》教育则为两者所共)(注四十八)。虽然《正轨教育》之学程较长、较完备,然而考诸教内出家众之素质、就学风气与需求全责备(以目前为考虑)而论,事实上每年之新出家者,若能有百分之三十投入(正轨教育),百分之六十投入(补习教育)中则已属理想。(见表六)(《进修教育》暂不考虑) 表六:每年新出家众就学比例分配: 新出家之僧众:100% 受《正轨教育》:30% 受《补训教育》:60% 受传统常住熏修教育:10% 表中受传统常住教育人数之所以较少,乃是因为今日寺院常住教育之功能皆普遍不足或萎缩之故,今后透过〈学院教育〉方式改善了常住僧伽素质后,常住之教育界功能或可恢复,则表六之比例将有调亦为可能。当然,之所以未能主所有的出家众皆进〈佛学院〉,乃是基于〈事实上不可能〉的现实考虑之故。 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这30%〈正轨教育僧〉的〈毕业程度分布曲线〉,依此为基,再配合其它两类教育之分布曲线,则我们可以得到全部僧教育的〈程度分布曲线〉我们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既然我人已用〈补习教育〉来满足了〈早日毕业〉的现实与心态需要,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在正轨教育的第三年(初级律仪部)当中让学僧毕业。这幺早毕业,不但不是正轨教育的本意,而且也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就像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一样)。

由此(初律部)开始(见表三),我们让40%的毕业僧进入(职科)教育、60%进入(正科)教育中。为了简化讨论着过程,我们在此仅考虑〈正入〉过程的〈升学率〉,由于〈转入〉或〈或入〉的升学率在比例上少得多,因此,暂时不予考虑。 接着我们让〈中律职科部〉有45%毕业,如此约有总正轨教育人数的18%〈下称此为〈毕业总人数比〉投入僧社会中,另外则分别以24%、50%及70%的升学率升入〈普教师范〉、〈普教正科〉及〈预科师范〉部中继续就学。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受完〈律仪中级〉学程而投入僧社会的学僧共有30%(18%加12%),其它70%的总正轨教育人数则继续就学。 我们继续将〈普教职科〉、〈普教师范〉、〈普教正科〉及〈预科师范〉等四学部的〈升学率〉,各分别订为23%、57%、39%、10%;则经过演算的结果(100%减去升学率即为〈毕业率〉,再以〈就学总人数比〉乘之,即得〈毕业总人数比〉),我们可以得受完成此(普教级)学成毕业后,投入社会中之学僧分别为17%、6%、18%、及36%,相加可得此阶级之〈毕业总人数比〉为45%。 接着再将(高教职科)、(高教师范)及(高教正科)等三部之《升学率》分别订在20%、50%及48%;则可演算得知分别有4%及6%,共为14%之学僧由此《高教级》学程中毕业投入僧社会中。 最后将《专修院》之平均《升学率》控制在11%,则《阅藏阁》、《禅观院》及(持律林)平均各有2%、5%及2%,共9%之学僧由此(专修级)毕业,投入僧社会中。如此则最后进入(弘化院)之总人数比约为2%(以上可参考表三),再将以上这些数据制成图(图一)如左: (补上图一) 由此曲线可知,类比于世间大学的(普教级)毕业僧人数了多,占总毕业人数45%,高中(职)及专科类比之(中律级)毕业僧次之,占毕业总人数30%。其它硕士、博士级等则依次递减。此点颇能符合世界各国教育《常态分布》之理念,同时,这样的比例、比配也颇能呼应第二章,表一中所示之比例需要。显然,这是一个在《教育需求》上具有严格计划、控制的学制设计,当然,它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今日的现实状况,但此一模型毕竟提供了一个思考及设计现代僧教育学制的很好参考。 再考虑补训教育下60%的总出家众程度分布(以表六之比例为参考)情况,以大数的分布法则可假设,《补习教育》及《集训教育》就学人数各约一半,则各有30%的总出家人数比,其中二处种(补习教育)之程度均约等于《初律部》故不必细分。而《集训教育》中《一年制》者约等同于《预科部》,《半年制》则比之稍低,而又高于未受教育者,假设两者各占一半。则其分布曲线由图二所示: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 《入中论》,梵名Madhyamak a vat b a,西藏名 Dbu-ma-lah!jug-pa ,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 irti , 560?640)所著。内容结构 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本论之中心,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月称论师为那烂陀寺主持,弘扬龙树菩萨中观正见,为 宗喀巴大师极力尊崇,在藏地具有崇高地位。中文有法尊法 师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颂讲记(演培) ] 编辑本段《入中论》原文 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 [入中论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

藏语云:喔妈拉久吧意夏哇汉语云:入中论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 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 我先赞大悲心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 住极喜此名初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 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从地登地善上进 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尽如第八胜此亦尔即住最初菩提心 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彼至远行慧亦胜尔时施性增最胜 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彼诸众生皆求乐

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悲心下劣心粗犷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此复由行布施时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二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发誓利益众生者施不久得欢喜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且如佛子闻求施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由割自身布施苦他地狱等重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施者受者施物空名出世波罗蜜 由于三轮生执著波罗蜜多世间名极喜犹如水晶月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善业道皆能集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净静光饰极端严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

释行正法师

释行正法师 释行正法师 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目 录基本内容释行正 1 基本内容 编辑释行正释行正法师(1914—1987),俗名李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6岁出家少林寺,拜德宝为师,赐法名行正。后随师习禅研武。l928年,寺院被焚后与寺僧一起耕田,保护寺院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l937年,豫西遭大旱,田中禾苗多枯焦而死,少林寺也因所种田地大都无收而断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行正大师不顾视力低下来往于崇山峻岭之间,卖煤换粮,终于带领僧众度过历史上少见的灾荒年。1958年赴武汉佛教训练班学习。“文革”时,造反派冲入少林寺破“四旧”,为此,行正用转移地点、埋藏等方法,保存传世佛经数千册,匾额多块。此外还保存有

达摩铜像、紧那罗王铁像、关公木像等。后造反派欲砸毁千佛殿铜佛,大师用身体护住铜佛,从而保住了这尊珍贵的铜佛,后来造反派又想用炸掉塔林全部古塔,行正大师闻知后,前去劝说,并又徒步疾驰县委,请求制止,最终制止了毁塔事件。大师用果敢的行动及真诚的心,保住了号称中国古塔博物馆的塔林免遭浩动。l982年后行正先后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1986年10月,行正出任少林寺方丈,称29代。大师在任期间致力于弘扬禅法和光大少林功夫事宜,使禅宗祖庭和功夫胜地得以复兴。1987年圆寂,年73岁,葬于塔林。行正法师在任当家和尚和方丈期间,为保护少林寺文物传承少林禅宗法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得意的弟子有中岳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和重建南少林寺开山主持释永 国法师,论其功、其德、其品、其节则不惭为一代名僧2 释行正 编辑词条标签:释行正合作编辑者: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原文----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 《入中论》,梵名Madhyamakāvatāra ,西藏名 Dbu-ma-lah!jug-pa ,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īrti,560~640)所著。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本论之中心,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月称论师为那烂陀寺主持,弘扬龙树菩萨中观正见,为宗喀巴大师极力尊崇,在藏地具有崇高地位。中文有法尊法师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入中论颂讲记(演培)] 编辑本段《入中论》原文 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

藏语云:喔妈拉久吧意夏哇 汉语云:入中论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尽如第八胜此亦尔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彼至远行慧亦胜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彼诸众生皆求乐若

现观庄严论根本颂.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 序品第一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般若波罗密以八事正说 1.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2.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3.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境.一事.相智) 4.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5.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6.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境.二事.道智) 7.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盘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8.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境.三事.基智) 9.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决择有学不退众(行.四事.圆满加行) 10.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11.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12.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行.五事.顶加行) 13.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行.六事.次第加行) 14.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行.七事.刹那加行) 15.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果.八事.果法身) 一切相智品第二 一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1.1.1大乘发心) 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1.2.2大乘教授)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别说僧宝20僧)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是顺决择分下中上三品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1.3.3顺抉择分) 通达有六法对治与断除彼等皆永尽具智慧悲愍 不共诸弟子利他渐次行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性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1.4.4修行所依) 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 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