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随机需求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评估方法

随机需求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评估方法

随机需求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评估方法
随机需求道路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评估方法

可靠性评估方法(可靠性预计、审查准则、工程计算)

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培训 课程介绍: 作为快速发展的制造企业,产品可靠性的量化评估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机械、电子、软件一体化的产品。针对此需求,本公司开发了《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课程,以期在以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和分配、基于寿命鉴定的试验评估法两个方面提供对电子产品的评价数据。并在日常管理实践中,通过质量评价的方式,通过设计规范审查、FMEA分析发现评估中的关键问题点,以便更好地改进。 课程收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以及导致产品可靠性问题的问题点,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统计和技术部门的解决问题提供工作依据。 课程时间:1天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本课程适于质量工程师、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测试部门等岗位。 课程特点: 讲师是可靠性技术+可靠性管理、军工科研+民品开发管理的综合背景; 课程包括开展可靠性评估工作的技术措施、管理手段,内容和授课方法着重于企业实践技术和学员的消化吸收效果。 课程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所检验”的思想,可靠性设计培训面向设计生产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充分结合同类公司现状,提炼出经过验证的军工和民用产品的可靠性

设计实用方法,帮助客户实现低成本地系统可靠性的开展和提升。 课程大纲: 一、可靠性评估基础 可靠性串并联模型 软件、机械、硬件的失效率曲线 可靠性计算 二、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依据的标准 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输入应力条件 可靠性分配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 三、寿命鉴定试验评估方法 试验依据标准要求 试验过程 判定方式 四、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审查准则 基于失效机理的可靠性预防措施 系统设计准则(热设计、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接口设计准则) 机械可靠性设计准则 电路可靠性设计准则(降额、电子工艺、电路板电磁兼容、器件选型方法)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接口设计、代码设计、软件架构、变量定义)五、DFMEA与PFMEA过程的潜在缺陷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

浅谈软件系统可靠性

浅谈软件系统可靠性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军用与民用产品上的应用日益增多,软件缺陷所引发的产品故障,甚至灾难性事故也越来越严重,软件故障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则其效益就会大幅度地消减,甚至完全丧失,从而使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状态。因此可以说,计算机系统的高可靠性是实现信息化社会的关键。 计算机系统硬件可靠性方面已有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冗余技术、差错控制、故障自动检测、容错技术和避错技术等可靠性设计技术已经成熟。相比之下,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只有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加上软件生产基本上仍处于作坊式的手工制作,其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技术与管理措施还处于十分不完善的状况。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软件可靠性的研究集中于对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比较和选择。90 年代以来,软件可靠性研究工作进展较快,主要集中在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可靠性测试与管理以及软件可靠性数据的收集这三个方面。 2 软件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1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 1983年,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对软件可靠性的定义如下: a)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和系统使用的函数,也是软件中存在的错误的函数;系统输入将确定是否会遇到已存在的错误。 b)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在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软件可靠性定义中提到的“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在工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定义中的“时间”有3种度量。第一种是日历时间,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周、月和年等计时单元;第二种是时钟时间,指从程序运行开始到运行结束所用的时、分、秒;第三种是执行时间,指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实际占用的CPU 时间。 定义中所指的“条件”,是指环境条件,包括了与程序存储、运行有关的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 2.2 影响软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软件可靠性表明了一个程序按照用户的需求和设计的目标,执行其功能的正确程度。这要求一个可靠的程序应是正确的、完整的、一致的和健壮的。软件可靠性的决定因素是与输入数据有关的软件差错,正是因为软件中的差错引起了软件故障,使软件不能满足需求。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1、软件开发的支持环境; 2、软件的开发方法;

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概念理解: 可靠性是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的完整性的最佳数量的度量。可靠性是指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下、规定的时间内、规定条件下无故障的完成其规定功能的概率。从广义上讲,“可靠性”是指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企业的信赖程度。 可靠性的技术是建立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的,例如: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材料、结构物性学,故障物理,基础试验技术,环境技术等。 可靠性技术在生产过程可以分为: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制造阶段可靠性、使用阶段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我们做的可靠性评估应该就属于使用阶段的可靠性。 机床的可靠性评定总则在GB/T23567中有详细的介绍,对故障判定、抽样原则、试验方式、试验条件、试验方法、故障检测、数据的采集、可靠性的评定指标以及结果的判定都有规范的方法。对机床的可靠性评估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即时的方法,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数据的收集。 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产品历史经验数据的积累; 2)通过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ze)方法寻找产品失效的机理; 3)建立典型的失效模式; 4)通过可靠性环境和加速试验建立试验数据和真实寿命之间的对应关系;5)用可靠性环境和加速试验标准代替产品的寿命认证; 6)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产品寿命的变化规律; 7)通过软件仿真在设计阶段预测产品的寿命; 大致可把可靠性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前提工作、重点工作。 准备阶段:数据的采集(《数控机床可靠性试验数据抽样方法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宏斌) 用于收集可靠性数据, 并对其量化的方法是概率数学和统计学。在可靠性工程中要涉及到不确定性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分布的极尾部状态和可能未必有的载荷和强度的组合, 在这种情形下, 经常难以对变异性进行量化, 而且数据很昂贵。因此, 把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可靠性工程会更困难。当前,对于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却很少有人提及, 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目前,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基本上是以简单随机抽样为主,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只采用了某一个厂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生产的机床进行统计分析。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 这样收集的数据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数控机床可靠性的真实状况, 同时其精度也不能够令人满意。 由于现在数控机床生产厂家众多、生产量庞大、机床型号多以及成产的批次多,这样都对数据的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数据采样时: (1)必须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来得到可靠性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抽样方法,但是必须抽取较大的样本量才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度和信度; 针对以上的特点有三种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选择:简单随机抽样、二阶抽样、分层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元中,抽取n个单元,保证抽取每个单元或者几个单元组合的概率相等。

研制阶段可靠性试验要求

Q / ZX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可靠性技术标准) Q/ZX 23.007 - 1999 研制阶段可靠性试验要求 1999-10-12 发布 1999-11-15 实施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Q/ZX 23.007 - 1999 前言 为了规范可靠性试验,特编写本管理标准。 本标准由Q/ZX 23.007–1998A修订而成, 主要补充完善部分试验条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ZX 23.007–1998A。 本标准由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企划中心可靠性部提出,技术中心技术管理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质量企划中心可靠性部。 本标准起草人:赵黎。 本标准于1998年7月首次发布,于1998年9月第一次修订,于1999年10月第二次修订。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可靠性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研制阶段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方案的确定,试验程序及评审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工程研制阶段的所有产品。 2 引用标准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 总要求 GB/T 5080.2-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 试验周期设计导则 GB/T 13426-1992 数字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JB 150-19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GJB 450-1988 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 GJB 899-1990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Q/ZX 23.011-1999 电子通讯设备电磁兼容试验指南 3 可靠性试验程序 3.1 制订《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案》,《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案》内容包括在本标准第4章和第5章中。 3.2 进行可靠性试验。 3.3 可靠性试验评审。 4 制订可靠性试验计划 4.1 受试产品的数量及说明 4.1.1 说明产品的技术状态: a ) 新研制产品; b ) 重大改进、改型产品。 4.1.2 受试改进、改型产品的原型是否做过可靠性试验,结果如何? 4.1.3 受试产品的数量。 4.2 确定试验时间及进度 试验时间应提前确定以保证试验安排和调度, 其中试验的进度根据试验方案确定。 4.3 试验场所的选取 参照GJB 899,确定公司产品可靠性试验场所的选择顺序为: 4.3.1 选择公司的实验设备。试验时,有事业部可靠性工程师监督。 4.3.2 在公司没有条件或需获取证书时,选择国家权威机关试验场所。 4.4 环境条件 可靠性试验可采用实际的、模拟的或加速的条件。 4.4.1 环境应力 a ) 温度应力:温度极值存储或工作时间不得小于20min ,温变率建议为5℃/min 以上; b ) 振动应力: 随机振动功率谱密度、频率域和振动持续时间的选择可参照有关邮电部Q/ZX 23.007 – 1999 代替 Q/ZX 23.007 – 1998A

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它包括:建立IGBT的失效模式,选择RC热网络法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最后采用Coffin Manson 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 进行可靠性评估;选择部件计数法对直流配电网关键设备进行可靠性预测;通过冗余方法分析后分别对三种不同结构的MMC型换流器、ISOP型直流变压器以及光伏储能并网用的AC/DC变流器和DC/DC变流器进行可靠性建模;对直流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对交直流互联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解决了对含光储系统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可靠性评估采用现有技术的评估方法存在准确性较差等技术问题。 技术要求 1.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它包括: 步骤S1:建立IGBT的失效模式,选择RC热网络法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最后采用Coffin-Manson-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进行可靠性评估; 步骤S2:选择部件计数法对直流配电网关键设备进行可靠性预测;通过冗余方法分析后分别对三种不同结构的MMC型换流器、ISOP型直流变压器以及光伏储能并网用的AC/DC变流器和DC/DC变流器进行可靠性建模; 步骤S3:根据步骤S1和S2建立的模型对直流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步骤S4、根据步骤S1和S2建立的模型对交直流互联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 步骤S11:对IGBT和二极管进行损耗计算,包括通态损耗、开关损耗以及截止损耗; 步骤S12: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将IGBT内部温度的运算转化为由Foster模型等效的电流源、电阻和电容串联的一阶电路运算,IGBT和二极管的功率损耗分别作为对应的电流源输入,IGBT 和二极管的热阻热容作为对应的电阻电容,则IGBT和二极管芯片到壳之间的电压即为结温; 步骤S13:采用Coffin-Manson-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进行可靠性评估,下式所示: 式中,ΔTj是IGBT的结温差,α、β是模型参数,根据功率循环曲线通过函数拟合得到;Tm为平均结温。Ea是激活能,数值为9.89×10-20J,kB是玻尔兹曼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冗余方法分析,不同冗余设计可靠性计算公式如下: 主动冗余:当单元系统的冗余设计为主动冗余时,n个子模块中至少有k个子模块投入运行可以保证单元系统的正常运行,假设子模块数量为n,当单元系统正常运行时需要k个子模块正常工作,子模块的故障率为 λSM,可靠度可表示为: 则单元系统的故障率为: 式中Rs(t)为系统可靠度,i为流过系统的电流大小; 被动冗余:当单元系统的冗余设计为被动冗余时,有n-k个备用子模块,它们服从尺度参数为λSM、形状参数为n-k+1的伽马分布,可靠度可表示为:

可靠性设计要求

可靠性设计要求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靠性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工作。 2引用标准 IEC60300-2-1992 可靠性管理第2部分可靠性程序元素和任务 GB6993-86 系统和设备研制生产中的可靠性程序 GJB 450-88 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 GJB 451-90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 437-- 88 军用软件开发规范 GB 4943-1995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 3名词术语 3.1可靠性reliabili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3.2可信性dependability 产品在任一时刻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一个集合性术语,用来表示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在不引起混淆和不需要区别的条件下,与可靠性等同使用。 3.3测试性testability 产品能及时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的一种设计特性。 3.4维修性maintainabili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3.5可靠性要求(目标) 产品可靠性的高低是由一系列指标来描述的,包括MTBF值、环境应力范围、EMC应力范围等等。这一系列指标就是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或产品的可靠性目标。 3.6可靠性(设计)方案 为实现产品可靠性目标而制定的技术路径和方法。 3.7可靠性(设计)报告 为实现产品可靠性目标而实施的技术路径和方法。 3.8可靠性设计 从制定可靠性目标到提供可靠性(设计)报告的全过程。 3.9工作项目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用电量显著提升,但是因为传统能源储量的限制,我国的电力技术正逐步向智能化、高效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保证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有效改善传统电网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配电网短路容量等问题,促进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力求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技术;进展;探讨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配电网发展运行过程中,通常是依靠灵活的网络结构和较大的容量裕度来应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电网运行稳定问题,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技术的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分布式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电网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更加的智能化。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网架薄弱、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主动配电网技术概述 传统配电网是一种基于电网供电与用户用电之间的单向电力分配的网络,是一种电网(网)-负荷(荷)双元结构,随着分布式能源(源)在配电网的高度渗透,传统配电网的二元结构将逐步升级为源-网-荷的三元结构源的接入,不仅改变原有的网-荷单向电力潮流,形成网-荷源-荷源-网的双向复杂潮流,而且由于源的不确定性,使得源-网-荷三元结构很难形成稳定的平衡主动配电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使得源-网-荷高度协调,缓解及消除源荷的不确定性,实现三元结构的新平衡。 2.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 源实现有效的网络运行调度以后,不再是单纯的简单连接,而是通过多个DG 集成,形成复杂的控制系统,从而在智能化的主动配电网结构系统中,实现对DG的快速控制,通过实现分层控制,从而能够主动地解决主动配电网多分布式能源和其他可控装置的协调运行,从而在优势条件下实现对分布式控制结构的有效管理。现有的配电系统是在电力潮流从变电站单向流向负荷点这一基础上完成设计的,但是DG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有了新的内容和控制理念。下面我简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2.1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技术 在以往的配电网系统中,没有考虑到DG的引人对于配电网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于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控制特性和网络结构都没有达到较好的规划程度。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不但对传统的配电网实施了有效地规划,同时对于重新布线、网络重构和安装新的联络开关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整个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过程中,通过对资源配置、资金利用以及分布式能源、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但是这样的规划设计会提高了主动配电网综合规划的不确定性,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出现较大程度的不确定。 当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分布式能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当然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愈技术及评估方法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愈技术及评估方法 【摘要】本文对实现配电网自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几种配电网接线方式的自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基于节点收缩法的配电网自愈能力评估方法。 【关键词】配电网;自愈控制;评估方法 前言 自愈功能是智能电网的特征之一。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美国主要通过通信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的运用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欧洲国家比较重视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我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网架结构,集成信息技术、决策支持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适应各类电源与用电设施的接入与退出,能与用户进行友好交互,具有系统自愈能力,显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电网自愈控制使得系统能不间断供电,避免故障发生,若发生了故障,故障后不丢失负荷且可以抵御下一次故障的冲击。 1 配电网自愈的关键技术概述 配电网自愈技术建立在智能电网灵活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完成主动解列、灵活分区,实现自适应的分布控制,需要智能硬件装置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的协调控制来实现,涉及继电保护控制、自动控制装置、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实现对系统实时或超时的监测。 配电网自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坚强灵活的电网物理结构,灵活的配电网结构能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供多条供电路径。正常情况下通过网络的优化以平衡负荷、减少网损;故障后通过网络快速重构将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2)智能馈线自动化系统。智能馈线自动化技术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监控和操作,要求开关装置等设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四遥”功能,能自动识别、检测故障。(3)可靠的通信网络。提高系统输电、配电和用电效率必须要有高效、实时、可靠的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互,由智能调配中心进行统一控制。配电网可以通过网络通信进行自我检测,对潮流进行重新分配缩小故障范围。(4)监测系统和软件处理系统。强大的监测能力和快速仿真能力的软件处理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自愈的关键。监测系统实时地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测和诊断,仿真软件根据实时的系统数据对系统状态做出仿真,预测电网状态。 2 典型的配电网接线及自愈性分析 配电网的结构与系统的供电容量、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关系密切,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要与所在城市的负荷水平、电源规划相适应,因此,各个配电系统的负荷密度、接地方式、地形地势、运行方式各不相同。中低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主要有:单电源辐射型接线、单环网接线、多分段多联络接线等形式。

软件可靠性的评价准则

软件可靠性的评价准则 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软件可靠性模型对软件的不同特性和不同使用环境都有效。已公开发表的100余种软件可靠性模型,表达形式不同,适应性各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有较大差异。而且,新模型还在不断发表。因此,在进行软件可靠性预计、分析、分配、评价和设计之前,对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评价及选择与软件项目相符或相近的模型非常重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准则,在考虑它们与各种软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拟评价的可靠性模型就有效性、适应性和模型能力等进行评价,判定它们的价值,比较它们的优劣,然后选择有效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另一方面,在可接受的模型之间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时,可根据模型的使用环境等,在模型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择优。当然,软件可靠性模型的评价不仅依赖于模型的应用,还依赖于理论的支持和丰富的、高质量可靠性数据的支持。软件可靠性模型的评价最早始于1984年Iannino、Musa、Okumoto和Littlewood所提出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后人的工作,形成了基本的软件可靠性评价准则集。它们是软件可靠性模型比较、选择和应用的基础。 准则一:模型预测有效 软件可靠性模型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模型预测的有效性。它根据软件现在和过去的故障 行为,用模型预测软件将来的故障行为和可靠性水平。它主要通过能有效描述软件故障随机过程特性的故障数方式对模型进行描述与评价。基于软件故障时间特性的随机过程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且这两种方法相互重叠。 要确定软件可靠性模型预测的有效性,首先要比较模型预测质量。这种比较通常通过相 对误差法、偏值、U图法、Y图法、趋势法等方法进行。故障数度量是一种在工程上被广泛应 用的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合所做出的中位线图形来评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如果一个模型产生的曲线最接近于0,则该模型是最优的。而且,这种有效性测定方法有效地克服了规范化图形评价与具体软件项目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它的独立性。 用给定可靠性数据对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比较时,必须考察拟合模型与观察数据的一致 性和符合性。当然,根据拟合模型进行采样,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观察数据非常重要。拟合优度检验是一种系统地表达并证明观察数据和拟合模型之间全局符合性的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是x2检验。 1.准确性 软件可靠性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可用前序似然函数来测定。设观察到的失效数据对应于软 件相继失效之间的时间序列t1,t2,..,ti-1,并用这些数据来预测软件在未来可能的Ti,即希 望得到Ti的真实概率密度函数Fi(t)的最优估计值。假设以t1,t2,...,ti-1为基础预测Ti的 分布Fi(t)的概率密度函数 @@42D11000.GIF;表达式1@@ 对Ti+1,Ti+2,...,Ti+n的这种向前一步预测,即进行了n+1次预测之后的前序似然函数为 @@42D11001.GIF;表达式2@@ 由于这种度量常常接近于0,所以常用其自然对数进行比较。假定比较的两个软件可靠性 模型分别为A和B,则对它们进行n次预测之后的前序似然比为 @@42D11002.GIF;表达式3@@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议论学案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议论 一、例证法 证法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地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地特点主要是用典型地具体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地“摆事实”,就是例证法.事例可以多举,也可以少举,但应注意详略适当和排列顺序. 由于例证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一般性地结论地,所以,为使结论正确,有较强地说服力,列举地个别事实必须注意应该是真实地、典型地. [例文] 守住心灵地契约 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地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地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地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地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我从他地身上看到了闪光地两个字——诚信.(极端诚信地例子,直点主题)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地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地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地信念支撑地人地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地荆轲,难道他不留恋自己地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地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地忠诚和满怀对誓言地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地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地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地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地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地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地契约. (开篇一例讲对个人地守诺,紧跟两例由对国君诚信上升为对国家忠信.摆事实,讲道理,更见诚信之伟大) 这些都是古老地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市井地喧嚣与霓虹灯地艳影淹没了人性地光华,我们不得不为那些失落地品质扼腕叹息.(古今对比,赞古贬今,以古讽今,发人深思)(诗化语言过渡,自然地承上启下,忧愤溢于言表) 那些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地浮躁地人们,或许忘记了婚姻是一份幸福地契约,它是心灵地契约,只有用心守护,才能获得幸福地果实.(爱情为感情地升华,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那些想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地贪婪地人们,或许忘记了当初在党旗下旦旦地誓言,那是行为地约束,更是信仰地直白,一个连自己地信仰都可以抛弃地人,社会也会最终将他抛弃.(信仰为理想地升华,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一颗缺乏约束地心灵是空虚地,游离地,就如同失去家园地灵魂,失去根地大树,失去源头地江河,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一种来自灵魂地声音在呼喊:守住吧——心灵地契约:诚信! (三组比喻警醒众人;结尾大声疾呼诚信地回归,振聋发聩,收结全文) 二、正反对比地方法 通过事物之间地正反对比,从而证实某个论点是正确地,或是错误地方法,就叫正反对比地论证方法. [例文]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地个体,在人生地选择题前,无可避免 1 / 4

可靠性预计

3.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是定量估计系统设计的可靠性,以便确定所提出的设计是否能达到可靠性要求。不同类型的可靠性预计有不同的目的。 可靠性预计是可靠性分配的逆过程,是在完成设计工作选取了元器件之后,把每个元器件的失效率动作参数进行计算的过程。当计算结果不能满足总体分配的指标(MTBF定量值)时必须调整所选元器件的失效率甚至更改电路结构,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3.2 任务可靠性预计和基本可靠性预计 任务可靠性预计是为了估计产品在执行任务过程(任务剖面)中完成其规定功能的概率。基本可靠性预计是为了估计产品所有部件在整个寿命过程(寿命剖面)中由于产品的不可靠所导致的对维修和后勤保证的要求。当同时进行两种可靠性预计时,它们可以为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提供依据,并为用户权衡不同设计方案的费用效益提供依据。 3.3 按产品研制阶段的可靠性预计 ①可行性预计 用于产品方案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可靠性预计只限于描述产品的总体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所提方案的可靠性要求的现实性,即可靠性要求与元器件当前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可行性的估计,用来指导预算费用,制定可靠性工作计划。这一阶段的信息是分析现有相似产品得到的。 ②初步预计 用于产品工程研制阶段的早期。其目的在于检查初步设计是否达到了任务要求的可靠性指标,作为变更或改进设计的依据和可靠性分配的依据。这个阶段的信息是设计文件提供的产品单元组成,但并不包括应力信息。 ③详细预计 用于产品工程研制阶段的中期和后期。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设计是否达到规定的可靠性指标,以便确定存在的问题和纠正措施,为可靠性增长和验证提供了判据,并为权衡决策创造了条件。这一阶段的信息已具有产品各组成单元的工作环境和应力分析的设计。 3.4 可靠性预计的要求 ①在产品进行可靠性预计前,必须建立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根据产品的模型和任务剖面或寿命剖面进行可靠性预计,当上述剖面不明确时,应按最恶劣工作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可靠性预计。 ②当产品设计更改或失效数据变更时,必须及时修正可靠性模型,重新进行产品的可靠性预计。 ③产品的可靠性预计应按GJB/Z 299A《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规定进行或者按用户认可的其它数据来源进行。 ④预计方法可以根据用途和研制阶段进行选择。 ⑤应当强调建模和预计工作的及时性,应在计划决策之前提供有用信息。 ⑥基本可靠性预计是依据寿命剖面的要求,使用串联模型来估计产品所有部件对维修和后勤保证的要求。预计应考虑产品所有单元(包括备件)在执行任务和准备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要求维修或更换的失效,并对这些零部件的故障提出维修和后勤保障。 ⑦任务可靠性预计是依据任务剖面的要求采用串--并联模型估计产品成功地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任务可靠性预计应考虑产品各单元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的足以影响任务成功的各种故障。 ⑧随着产品从电路设计进入硬件生产阶段,这时有许多实际试验信息可以利用,这时可靠性计算从预计进展到硬件设备的评估阶段。预计值与估计值的真实性都取决于模型的假设和信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的分类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评估算法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是在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特点而形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大致思路是根据配电系统中元件运行的历史数据评价元件的可靠性指标,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潮流分析、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元件的可靠性指标评价各个负荷点可靠指标,最后综合各个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得出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目前研究电力系统可靠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模拟法。 一:解析法: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状态选择,最后用解析的方法进行指标计算。 (1)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通过对系统中各元件可靠性数据的搜索,建立故障模式后果表,然后根据所规定的可靠性判据对系统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找出各个故障模式及后果,查清其对系统的影响,求得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适用于简单的辐射型网络。。 (2)基于最小路的分析法:是先分别求取每个负荷点的最小路,将非最小路上的元件故障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折算到相应的最小路的节点上,从而,对于每个负荷点,仅对其最小路上的元件与节点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负荷点相应的可靠性指标。算法考虑了分支线保护、隔离开关、分段断路器的影响,考虑了计划检修的影响,并且能够处理有无备用电源和有无备用变压器的情况。 (3)网络等值法:利用一个等效元件来代替一部分配电网络,并将那部分网络的可靠性等效到这个元件上,考虑这个元件可靠性对上下级馈线的影响,从而将复杂结构的配电网逐步简化成简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 (4)分层评估算法:利用系统元件的可靠性数据与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基于故障扩散的分层算法来进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可快速算出可靠性指标并找出供电的薄弱环节。 (5)基于最小割集的分析法。最小割集是一些元件的集合,当它们完全失效时,会导致系统失效。最小割集法是将计算状态限制在最小割集内,避免计算系统的全部状态,大大节省了时间,并近似认为系统的失效度可以为各个最小割集的不可靠度的总和。当每条支路存在大量元件时,计算量显著降低;且效率高,编程思路清晰,易于实现。本方法的关键是最小割集的确定。 (6)递归算法:先将网络用树型(多叉树)数据结构表示,利用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将每一馈线都用一包含了此馈线的所有数据节点来表示,由负荷点所在的顶端依次往上递归,并保留原节点,这样不仅可以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还可以算出所有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7)单向等值法:将下一层网络单向等值为上一层网络,将断路器/联络开关间的元件和负荷点等值为一节点,再由下而上削去断路器/联络开关,最终可等值一个节点,便可得出整体的可靠性。由于馈线中有熔断器、变压器等存在,因此在等值前后整个网络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预计技术的发展研究解读

可靠性预计技术的发展研究 1 美国MIL-HDBK-217军用手册与我国GJB/Z 299军用标准的发展 美国自1962年出版MIL-HDBK-217以来已经公布了7个更新版本。 1962年的217手册是依据试验数据、装配数据、系统鉴定数据和现场数据 而获得的综合统计结果。各类元器体采用同一环境系数,尽管比较粗糙,但 预计结果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1965年的217A仅采用有控制的试验数据(进库试验和鉴定试验等),给出失效率与应力的曲线,现场数据仅用来确定环境系数,从而各类别元器件失 效率预计模型有了各自的环境系数,但217A预计的设备故障率比217大10 倍左右,预计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1974年的217B较全面地考虑了影响失效率的多种因素,增加了质量系数,在统计过程中更加重视现场数据,提高了预计的准确性,217B标志着 美国可靠性预计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1991年的217F给出了19大类元器件的预计模型及参数,重要的修改有: (1)PLA、PAL电路门数从217E的30000门扩展至60000门; (2)修改了EEPROM的预计模型,考虑了EEPROM改写次数、 改写方式和产品结构的影响; 系数,考虑了电过应力的 (3)MOS型VLSIC的预计模型增加了λ EOS 影响; (4)双极型微波分立器件模型分为低噪声和大功率两种;增加了GaAs和 Si微波场效应管的预计模型。 1995年发布的217F NOTICE2首次给出了表面安装元器件及其连接的可靠性预计模型及其参数,80年代以来,SMT技术迅猛发展,到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SMT元器件销量占元器件总量的50%以上。SMT可使印制板 的尺寸减小40%,重量减轻70%以上,在航天、航空、通讯等军、民用电子 领域普遍应用,SMT的可靠性预计也引起广泛关注。217F NOTICE2在这方 面取得突破,给出了各种SMT元器件以及3种引线形状、2种元器件封装 衬底材料和22种材料做成的电路板的可靠性预计模型,并强调了温度循环 对SMT连接可靠性的影响[1]。 与微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一样,元件(电阻、电容等)的预计模型中,把温度的影响从基本失效率λb中提了出来,以πT来表示,πT则采用典型的阿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 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 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 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 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 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 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 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 理与分析决策能力。 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 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 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 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 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 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 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 考虑。 (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 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 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 (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 (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 (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 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 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 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 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 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 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 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

写作论证方法全解析

写作论证方法全解析 因此,如何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各种论证方法是考生写作备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举例论证,因果论证,讲道理,列数据,假设论 证,对比论证。 一、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最有利于增强论述的可靠性与说服力的方法,同时,也是考官建 议考生使用的。在雅思考题下方总会有这样一句话:“Give reaso ns for your an swer and in elude any releva nt exa mp les from your own kno wledge or experienee. ” 1.常见表达方式 1)关联词 优势:关联词能够较为方便的引出例子,主要是因为用这种方法引出的例子多是独立的句子,语法上的束缚少些。 关联词:as a proof, as an illustration, as an example, for example, for instanee, in particular, just as, namely, speeifieally, to illustrate, to dem on strate. 2)句型 优势:句型引出例子,能够保证表达的书面度与学术性。但是在使用时,考生需要特别注意语法正确。 句型:A good ease in point is that , A typical example can be found in , Take , for exa mp le, , ,, whieh may in elude , 2.使用注意事项 1)泛泛而非个人:杜绝举个人经历的例子,自己,亲戚,朋友---将个人例 子普遍化,转化成一种普遍趋势。 2) 泛滥。 3) 杜绝中式谚语:不要硬性翻译中式谚语,外国谚语可以考虑,但也不可少举纯中国式的例子:一个国家不代表整体,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共同情

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大纲考试内容要求】: 1、了解机械失效三个阶段和维修度、有效度、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熟悉可靠性、故障率、可靠性预计、人机界面设计要点。 【教材内容】: 第四节机械的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 一、可靠性定义及其度量指标 (一)可靠性定义 所谓可靠性是指系统或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规定条件包括产品所处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压力、振动、冲击、尘埃、雨淋、日晒等)、使用条件(载荷大小和性质、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维修条件(维修方法、手段、设备和技术水平等)。在不同规定条件下,产品的可靠性是不同的。 规定时间是指产品的可靠性与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产品随着使用时间或储存时间的推移,性能逐渐劣化,可靠性降低。所以,可靠性是时间的函数。这里所规定的时间是广义的,可以是时间,也可以用距离或循环次数等表示。 (二)可靠性度量指标 1.可靠度 可靠度是可靠性的量化指标,即系统或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常用R(t)表示,称为可靠度函数。 产品出故障的概率是通过多次试验中该产品发生故障的频率来估计的。例如,取N个产品进行试验,若在规定时间t内共有Nf(t)个产品出故障,则该产品可靠度的观测值可用下式近似表示:R(t)≈[N—Nf(t)]/N (4—7) 与可靠度相反的一个参数叫不可靠度。它是系统或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规定功能

的概率,即发生故障的概率,所以也称累积故障概率。 不可靠度也是时间的函数,常用F(t)表示。同样对N个产品进行寿命试验,试验到瞬间的故障数为Nf(t),则当N足够大时,产品工作到t 瞬间的不可靠度的观测值(即累积故障概率)可近似表示为: F(t)≈Nf(t)/N (4—8) 可靠度数值应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来确定,一般原则是根据故障发生后导致事故的后果和经济损失而定。 2.故障率(或失效率) 故障率是指工作到t 时刻尚未发生故障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故障率也是时间的函数,记为γ(t),称为故障率函数。 产品的故障率是一个条件概率,它表示产品在工作到t 时刻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概率。它反映t 时刻产品发生故障的速率,称为产品在该时刻的瞬时故障率且γ(t),习惯称故障率。故障率的观测值等于N个产品在t时刻后单位时间内的故障产品数△Nf(t)/△t与在t时刻还能正常工作的产品数Ns(t)之比,即: γ(t)=△Nf(t)/[Ns(t)·△t] (4——9) 故障率(失效率)的常用单位为(1/106h)。 产品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内各个时期的故障率是不同的,其故障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寿命的曲线,也称浴盆曲线,如图4—6所示。 由图可见,产品的失效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研究

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8T16:23:53.8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作者:梁威 [导读]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凭借着环保、灵活的优势,分布式电源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与大规模推广。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交城县供电公司山西省吕梁市 0305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凭借着环保、灵活的优势,分布式电源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与大规模推广。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的结构、运行方式以及供电可靠性。主动配电网能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的问题,同时与传统配电网相比,其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元件的故障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而配电网的故障恢复主要是针对元件发生故障时,通过改变支路开关的状态,使非故障失电区域恢复供电,也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研究了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可靠性评估 引言 集中化供电、规模化远距离输电的模式是当今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这种方式保证90%以上的负荷用电需求f}l。随着输电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供电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灵活跟踪负荷波动变化;一些局部的扰动和故障会扩散到整个电网,严重时导致大范围停电,威胁人身财产安全12一l01980年以来,伴随着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Generation,DG)的概念逐步建立。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推广,分布式电源凭借环保、经济、灵活的优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规模较小、可以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通常接在用户附近,输出功率位于数十千瓦至SOMW之间,发电所需的能源包括潮汐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发电能实现就地消纳[f}l。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发电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节省投资,还可以与大电网相结合,共同为用户供电I8_lll。还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对保障国家安全有重大现实意义。 1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配电系统可靠性(DistributionNetworkReliability)是度量包括电源侧到用户之间,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等全部配电设备和整个配电网按照可接受的期望满足用户用电需求能力在进行可靠性研究时,配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可以通过计算可靠性指标来定量分析、反映。根据评估对象和层次的不同,可靠性评估指标可分为负荷点和系统两个层面进行划分。负荷点指标描述的层次面向为用户,而系统指标描述的则是面向整个系统。在可靠性指标计算时,一般先计算负荷点指标,再通过负荷点指标计算系统指标。 2主动配电网的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在对传统配电网故障恢复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3类方法:启发式方法、数学优化方法、人工智能算法。启发式方法是在搜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信息,使之朝着最优解的方向优化,优点是通用性好,不足之处在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对搜索结果影响较大;数学优化方法适用于处理系统规模不大、复杂性不高的问题,但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容易出现维数灾,同时计算时间过长;人工智能算法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编码相对容易,全局收敛性较好,但在计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可行解,去除不可行解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DG大规模的接入也改变了配电网故障恢复的方式,IEEEI547-2003允许DG实行计划孤岛方案,这对实现主动配电网可靠、经济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最大供电能力的指标,通过变步长的重复潮流算法计算该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重构,用于风险预防控制。在考虑DG随机出力和主动配电网重构因素提出了一种负荷转供模型,并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研究了在ADN 大面积断电情况下,建立供电恢复AER模型,构造了一个格子环境,使用异步回溯算法求解模型。 3基于并行计算的主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采用时序蒙特卡洛模拟法构成系统状态—持续时间序列,并通过对系统判定环节实现对主动配电网的多状态模拟。1)状态序列构成网络元件(线路、变压器、变流器、隔离开关等)可靠性模型均采用两状态模型,即不考虑瞬时故障;元件运行时间和故障状态下修复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考虑断路器等开关设备的误动、拒动,将其等值入线路故障率参数。状态序列构成包括两个步骤。步骤1:假设所有元件初始时刻处于运行状态,根据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率抽样获得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针对并网开关,考虑公用配电系统故障导致的主动配电网孤岛运行状态,假定公用配电系统导致主动配电网孤岛运行的故障率λS与修复率μS近似为一常数,将公用配电系统与并网开关进 行可靠性参数串联等效,有式中:λD和μD分别为并网开关故障率与修复率。若公用配电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与故障修复时间服从其他分布,可与并网开关状态进行联合抽样模拟。步骤2:根据元件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构建给定总时间段内系统状态—持续时间序列Ssd=[Sk,dk]T,k∈[1,Nsys],Nsys为系统状态数,Sk为第k组元件状态组合,dk为相应持续时间。2)系统状态判定对于某一系统运行状态(Sk,dk),其系统判定流程设计如下。步骤1:负荷节点分类。将主动配电网负荷节点按与公用配电网及DG的连通状态分为并网负荷节点集、中断负荷节点集与孤岛负荷节点集3类。并网负荷由公用配电网保证可靠供电,中断负荷节点与DG及并网点间均无连通通路,则供电中断,而孤岛负荷节点由DG及储能保证供电连续性,需进一步判定。步骤2:孤岛运行拓扑辨识。为提高对主动配电网各类拓扑结构与多孤岛运行工况的适用性,借鉴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的思想,设计了一种限定优先聚合(LPA)算法来实现运行拓扑辨识(具体见附录A)。LPA算法根据邻接矩阵、孤岛负荷节点集及DG与负荷间的最小路集,按连通域对网络各节点进行聚合,从而筛选出各孤岛节点子集。步骤3:DG与负荷模拟。依次针对孤岛节点子集,按前述DG与负荷可靠性模型,分别对所含DG出力及负荷进行抽样模拟。 结语 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的拓扑结构、潮流分布和供电可靠性,从而导致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方法变得复杂。配电网故障恢复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之一,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开贵,纪静,曹侃,甘明,制,2011,39(23):149-154.[2」周孝信,郑健超,沈国荣,[J].电网技术,2003(09):1. [2]胡博.大电网可靠性影响因素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薛禹胜.从美加东北部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中吸取教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