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区域产业活动复习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产业活动的区位条、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

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

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

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

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

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

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

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

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

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

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

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

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

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

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

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

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

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

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

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

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指向型

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对于占地较

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

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

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

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

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

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

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

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

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

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

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

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

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

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

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

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

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一些对信息要求高的企业,需及时了解信息,因此会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的区位。

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加工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

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

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

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在交

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

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

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

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一个地

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

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

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

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

线经济地带)。、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

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

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高一地理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2014.6.16 整理人:王亚华段长签字:编号: 2.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2.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主要农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红三角”经济圈示意图,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红三角”地区农业发展主导方向是( 2 .大牧场放牧业 BA.热带种植园农业.机械化水稻种植业 D.立体生态农业C )3.与“珠三角”相比,“红三角”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是(B.充足的资金来源 A.廉价的土地资源 .雄厚的技术力量DC.丰富的水热资源 年桑蚕业全盛时,1925 珠三角桑蚕业的发展成为桑基鱼塘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一个独特的珠三角生丝和丝织品等占到了广州出口总值七八成。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梳女”登上了历史舞台。珠三角自古以来妇女便需要和男子一样去承担生活群体“自 自梳”正当盛年的女儿若出嫁便对娘家造成不小的损失,生产的重担。“不落夫家”和更是催生了“自便得到娘家的默许。特别是丝厂大量出现后,对女工需求的迅猛增长,她们梳女”群体的扩大。桑蚕业丰厚的利润让为此工作的女性取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又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加之西方文为了适应机器缫丝这种自梳”风气的产生,女性集体性地抗拒婚嫁。清染,导致化传入,独立自由思想的侵 末民初顺德蚕业极盛时,有“十女九不嫁”之说。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年前密集的桑基鱼塘如今已很少见,其最主要的原因是30.4. A.技术落后,桑蚕业衰落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D.商品粮基的建设.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5.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生活上的独立 B.西方自由思想的浸染 D .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C.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髙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丝价暴涨,推测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是 A.“自梳女”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B.鱼塘面积萎缩 D.自梳女赴南洋谋生 C.男性劳动力失业人数增加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地理Ⅱ湘教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设计 眉县城关中学魏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知识理念分析】 教材在本节主要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介绍了各产业活动的特点,阐述了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和科技与信息联系来完成,是整个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如今,人类建设区域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昔日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陆续被现代化工业所取代;旧时荆棘密布、满目荒凉的原野,如今楼厦林立的,大道纵横…区域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今后如何走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重点从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上让学生来学习和分析,了解区域上的各种产业活动,如农业、工业等,影响它们的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对区域的发展又有何关系?等相关内容,为本章节的核心“人类如何走可持续道路”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涉及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的相关内容,学生首次接触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理性认识不是很强。所以教学应该结合身边生

活的案例,让学首先有兴趣学习本章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合作讨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序、有效、有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区位”的概念,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产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和了解,而且,近乎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也已经初具雏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型:新授课主编:谭晨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区位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及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3、学生能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 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6、合作探究2。出表述中存在 的问题。 师生共议 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质疑、纠错, 教师补充、评价。 【学生板书1】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现代产业活动种类主要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 融业、信息业等。 2、产业部门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请判断出下列产业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业:自然环境(2)煤矿开采:资源(3)造鞋厂:劳动力 (4)饮料厂:市场(5)冶炼厂:能源(6)电子产业:技术 【教师点评】 问: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主要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提示:气候因素(降水、热量),土壤因素,地形因素。如平原地区适 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等。 问:为什么饮料厂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重量较大,且包装较为脆弱,不易长距离运输。 【学生板书2】 练习:完成P52活动。 【教师点评】 问:“橡胶种植”和“甜菜制糖”属于哪个产业类型?它们的区位条件 为何不同? 提示:橡胶种植属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没有适宜的水热条 件就无法生产;甜菜制糖属于工业,由于原料运输不便,且原料加工后体 积和质量大大减小,因此适宜靠近原料地。 问:为什么面包制作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 【过渡】 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在寻求最优区 位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深。主要体现在生产、贸易、信息交 突破重点难点: 先让学生 了解主要的产 业活动类型,然 后通过举例常 见的产业活动 类型,鼓励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分析产业 活动区位因素。 简单区分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和工业区位因 素,为后续两节 内容做铺垫。 突破重点: 通过实例 分析判断,熟悉 和掌握常见产 业类型的主导 区位因素。 设计问题, 加深对不同产 业活动区位的 理解。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区域产业活动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 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4.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 ■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 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 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 3.3 S技术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 章节知识点 ■必修1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

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2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讲义)

1. 理解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2. 了解商贸联系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3. 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4. 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难点: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一、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产生原因 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二、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生产协作 (1)生产协作的背景:随着产品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可能再由一家工业企业独立完成,并且生产配置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生产部门间的协作渐渐出现。 (2)生产协作的类型 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模式。 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是另一道工序生产所需的原料,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如下图所示:如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铁矿、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之间就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加上与之相关的运输业、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开发部门,再加上服务业,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安徽马鞍山等。 ②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模式。 由多家零部件生产单位提供不同的零部件给同一家产品生产单位,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直接联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飞机零部件生产要分散到世界各地? 提示:为了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零部件的最优生产区位,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使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区位最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利润。 2. 商贸联系 商贸活动使商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再进入消费领域,一方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发生商品的空间位置转移,实现了地域联系。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商贸联系的形成、分类和作用如图所示: 3. 科技与信息联系 企业为保持竞争的优势地位,需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所以企业之间更需要加强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如用互联网,使企业联系网络化、经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区位因素。 科技与信息联系与企业产业活动之间联系密切,如图: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而促进产业地域的形成。产业活动的地域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2工业的合理布局同步练习湘教版

工业的合理布局 (答题时间:30分钟) 出口加工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而设立的以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为主的特殊区域,落户企事业不出加工区即可享受快速通关、保税免税及退税等诸多优惠。读我国出口加工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 吸引外企落户在出口加工区的主导因素是() A. 原料 B. 市场 C. 土地 D. 政策 2. 出口加工区②与①相比,②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A. 交通运输方便 B. 对外贸易方便 C. 经济相对发达 D. 劳动力资源充足 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据图回答3~4题。

*3. 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若图中显示工业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其中受市场区位指向明显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读下面四幅图示,计划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建设钢铁厂、化工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判断下面工厂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 自来水厂、化工厂、普通服装厂、钢铁厂 B. 钢铁厂、普通服装厂、化工厂、自来水厂 C. 钢铁厂、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化工厂 D. 钢铁厂、普通服装厂、自来水厂、化工厂 6. 某一地区风向玫瑰图如下所示,则该地工业区、居住区的布局合理的是() 下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7~8题。

7. 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 印刷工业 B. 电解铝工业 C. 电子工业 D. 制糖工业 **8. 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A. L1点 B. L2点 C. L3点 D. L4点 9. 读“某城镇工业布局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计划在该城市建设电子工业基地、饮料厂、钢铁厂和化工厂,请在下表中按要求 (2)该城市工矿企业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________化合物、________化合物和________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 (3)为对“三废”进行有效处理,化害为利,可在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再建一座_______厂,宜在火电厂附近新建的工厂是________。 10. 下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前言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 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 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 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 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补充: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生产类型——三类,形成三级生产、三个产业

(完整版)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练习

高一地理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类产业活动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A.工业与农业B.商业与服务业 C.农业与矿业D.农业与商业 解析:各项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矿业开采的区位受矿产 资源分布状况的限制。所以,在各项产业活动中,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2.为摩托车厂配套的变速器厂、齿轮厂、轮胎厂等工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生产流水线上的联系B.地理空间联系 C.各加工过程联系D.信息的联系 解析:摩托车厂的许多部件是由各分厂提供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加工过程的联系,错选A项是因为没有理解流水线作业的概念。 答案:C 3.商贸联系的基础是() A.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B.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C.技术人员在区际间的流动D.生产成品的区际流动 解析: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促进作用,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也是商贸活动的基础。 答案:B 4.下列各产业之间属于生产协作关系的是() A.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 B.地区或国际之间的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流动 C.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D.某地区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群分布 解析: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各道工序之间必须进行分工协作,形成连续的生产链。

答案:A 5.(原创题)关于现代物流业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减少企业库存 B.提高运营成本 C.提高经济效益 D.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有促进作用,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解析:现代物流业使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品等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答案:B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十年内形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根据下表,回答6~7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 ①技术指向型工业②市场指向型工业③动力指向型工业④廉价劳动力指向 型工业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国家属发展中国家,且人口稠密,因此可发展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答案:B 7.从目前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相比,最具优势的是() A.劳动力丰富B.资本雄厚C.技术雄厚D.能源充足 解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联盟,经济较落后,且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而欧盟主要是一个发达国家联盟,经济较发达,资金、技术力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区域产业活动试题精选 最新

区域产业活动专题练习(高考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主要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热条件好的地区,复种指数高 B.地表崎岖的丘陵,垦殖指数一般低于平原 C.红壤土层厚、结构好、肥力高,有利于农作物自然生长 D.在交通枢纽地区,有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商品性农产品 2.将农业的输入要素按自然和人文两类归纳,同属一类的是() A.化肥、技术、机械、农药、劳动 B.降水、化肥、机械、劳动、土地 C.光照、降水、土地、灌溉、化肥 D.种子、降水、劳动、土地、资本 3.2018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 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 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 4.一般来说,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充足 B.大城市众多 C.商品经济发达 D.气候条件多样 图6- 1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参考此图回答5~7题。 5.处于阶段Ⅲ农业的显著特征是() A.大农场生产 B.生产专业化 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 6.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区划 B.加强水利建设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D.退耕还林还草 7.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A.加大技术投入 B.加强市场营销 C.改善交通条件 D.大量使用农药 读图6-2回答: 8.M河各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 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9.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季风区都是水田农业 B.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D.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 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信息资源)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而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而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绝对地租:无论租种任何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 级差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质量优劣的差别。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 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案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蔡兵辉 人类离不开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主要学习两项内容:一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二是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主要分析了如何选择理想的区位及不同的产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区位,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会发生相应变化.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四部分内容,教学中可运用相关的图片及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 学习本节教材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及动画,来突破重、难点.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学会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4.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 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 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 教学难点 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 学生:调查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主要的分布,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2017版-高中地理总复习-区域产业活动 Word版含解析

快练八区域产业活动 (2016年4月浙江省选考)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①环境污染严重②劳动力短缺③矿产资源枯竭④经济效益低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2.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可以() ①缓解就业压力②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③优化产业结构④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杭州市余杭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美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水源B.光照 C.热量D.土壤 4.丁地区灌溉用水量较少的原因是() ①气候较湿润②工业用水量大③以耐旱作物为主④以乳畜业为主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浙江省2016年4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盐官镇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有“中国鞋都”之称。是全国鞋制造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目前,镇内拥有生产型企业2 000多家,商户15 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7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盐官镇最早布局鞋制造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B.资金 C.科技D.政策 6.目前,盐官镇成为全国鞋制造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的原因是() A.环境优美B.市场需求量大 C.交通运输便利D.原料供应充足 (浙江省2016年4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2015年8月4日继三星公司在越南建设了第二家智能手机工厂之后,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将在越南投资建设智能手机工厂。同时将减少在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至此越南有望成为第二世界工厂。据此回答7~8题。 7.美国英特尔公司减少在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国家政策的改变B.创新环境的改变 C.生产成本的上升D.生产原料的短缺 8.美国英特尔公司到越南投资建厂,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加大越南的就业压力 B.促进越南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 C.降低美国制造业销售份额 D.促进美国电子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省2016年4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9~11

2019—2020学年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Word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性。 课标解读:1.了解影响农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条件。 2.理解产业活动中的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地域联系。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情景导学] 学生小刚自豪地对同伴说:“我穿的毛衣是鄂尔多斯生产的,我坐的椅子是深圳生产的,我写字用的圆珠笔是杭州生产的,我用的台灯是上海生产的,我喝的矿泉水是青岛生产的……” [思考](1)小刚的日常生活用品来自祖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鄂尔多斯为什么能大量生产毛衣? [提示](1)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区位条件。 (2)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比较发达,原料丰富。 [教材导学] 1.个人生活和企业选址与区位

2.现代产业活动与区位 (1)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门。 (2)区位变化的原因:社会分工程度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部门越来越庞杂。 (3)产业活动的区位差异 (4)工业活动区位的变化 ①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建立经济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以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同时,大量企业和企业家涌现出来,把世界各地资源和流动的资金吸引到本地,使地方产业活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网络。 产业区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区位也在不断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分析如下图: 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情景导学] 家住青岛的李阿姨在互联网上选中了产自新疆的和田大枣,当天上午下了订单,第二天下午快递员就将两包和田大枣送到了李阿姨手中。 [思考](1)李阿姨为什么能够快速地购买到来自新疆的大枣? (2)上述材料中反映了哪类商贸联系? [提示](1)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一国范围内的区际贸易。 [教材导学]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区域产业活动教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本章知识框架】 第32讲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基础梳理】 一.现代产业活动 现代产业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农业和矿业、______业、______业、商业、金融业和信息业等,以及下属部门。 二.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疑难突破】 一.图示法对比各行各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图解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三.特别提醒——学法指导 (一)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而工业生产也受土地、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影响,但社会经济制约更明显。所以,与农业相比,多数工业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二)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但作为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既有市场最优原则,也有交通最优原则。前者布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而后者布局在便利的交通线附近。 四.图示商贸联系与科技和信息联系 【名题例析】

例1.(2010苏南部分名校联考)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l,完成1~3题。 发展阶段时间方式 ①产品“走出去” 1991-1 997 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走出去” 1998-2 001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 司 ③品牌“走出去” 2001-2 003 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走出去” 2003年 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 1.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开拓国际市场 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 D.降低生产成本 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 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 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 B.资金 C.原料 D.技术 【解析】这组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和企业扩张的相关知识,注意该图表中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信息的提取。第1题,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产品“走出去”和销售“走出去”是企业海外扩张的初级阶段为了占领开拓市场。第2题,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便于产品销售。第3题,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的区位指向在于意大利先进的制鞋工艺和技术以及研发能力。 【答案】1.A 2.C 3.D 例2.(2010年盐城模拟)下图中①②均为火电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甲图火电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 (2)试分析火电厂从甲图布局到乙图,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 (3)如何解决砖厂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以资源产地与消费区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产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方式。第(1)题,甲图工业邻近城市布局,因此接近消费市场,而原料运输需要便捷的交通。第(2)题,乙图工业布局在煤矿产地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同时区域之间的能源输送由运煤变为输电。第(3)题,根据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来回答。 【答案】(1)便利的交通条件;距城市近,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高压输电技术是保障。(3)采用新技术,利用废渣制造新型砖,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回收砖厂排放的废气,减少大气污染;挖土区利用水塘发展水产养殖等。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如图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a、 d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 读图,回答1~3题。 1.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 是() A.市场B.劳动力 C.科技水平D.原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