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能量释放率的数值计算方法

4-能量释放率的数值计算方法

4-能量释放率的数值计算方法
4-能量释放率的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指导书内容简介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指导书内容简介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指导书内容简介《数字信号处理学习指导》是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数字信号处理》(唐向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教材)的配套学习指导书,内容包括学习要求、例题分析、教材习题解答、自测练习以及计算机仿真实验等。学习指导书紧扣教材内容,通过例题讲解,分析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需要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全书共有66例例题分析、121题题解、2套自测练习和6个mat1ab计算机仿真实验。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指导书目录绪论 第1章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1 学习要点 1.2 例题 1.3 教材习题解答 第2章离散系统的变换域分析与系统结构 2.1 学习要点 2.2 例题 2.3 教材习题解答 第3章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3.1 学习要点 3.2 例题 3.3 教材习题解答 第4章快速傅里叶变换 4.1 学习要点 4.2 例题 4.3 教材习题解答 第5章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5.1 学习要点 5.2 例题 5.3 教材习题解答 第6章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6.1 学习要点 6.2 例题 6.3 教材习题解答 第7章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有限字长效应 7.1 学习要点 7.2 例题 7.3 教材习题解答 第8章自测题 8.1 自测题(1)及参考答案 8.2 自测题(2)及参考答案 第9章基于matlab的上机实验指导 9.1 常见离散信号的matlab产生和图形显示

9.2 信号的卷积、离散时间系统的响应 9.3 离散傅立叶变换 9.4 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和零、极点分布 9.5 iir滤波器的设计 9.6 fir滤波器的设计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指导书内容文摘第1章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1 学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着重阐述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运算,离散时间系统的性质和表示方法以及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等。本章内容基本上是“信号与系统”中已经建立的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概念的复习。因此,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在概念上需要明白本章在整个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地位,巩固和深化有关概念,注意承前启后,加强葙关概念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运用概念解题的能力。学习本章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信号如何分类。 (2)如何判断一个离散系统的线性、因果性和稳定性。 (3)线性时不变系统(lti)与线性卷积的关系如何。 (4)如何选择一个数字化系统的抽样频率。 (5)如何从抽样后的信号恢复原始信号。 因此,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以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离散时间系统及离散时间信号的产生为主线进行展开。信号的离散时间的表示主要涉及序列运算(重点是卷积和)、常用序列、如何判

【CN109860070A】电子束检测样品及检测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85568.5 (22)申请日 2019.04.10 (71)申请人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地址 223302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东 路599号 (72)发明人 李丰阳 黄仁德 方桂芹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吴敏 (51)Int.Cl. H01L 21/66(2006.01) H01L 23/544(2006.01) (54)发明名称 电子束检测样品及检测方法 (57)摘要 一种电子束检测样品及检测方法,检测方法 包括提供晶圆,所述晶圆表面形成有半导体器 件;在所述半导体器件表面覆盖氧化层;电子束 照射所述半导体器件,利用逸出的二次电子来反 应被检测的所述半导体器件表面的形貌特征,在 所述半导体器件表面形成所述氧化层,电子束照 射时要通过所述氧化层之后再进入所述半导体 结构表面,所述氧化层避免电子束能量直接照射 到所述半导体器件内部,防止所述半导体器件内 电流变大产生电弧击穿, 提高检测效率。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CN 109860070 A 2019.06.07 C N 10986007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860070 A 1.一种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晶圆,所述晶圆表面形成有半导体器件; 在所述半导体器件表面覆盖氧化层; 电子束通过所述氧化层对所述半导体器件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层的厚度为1nm-5n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氧化层的方法为化学气相沉工艺积或扩散工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为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或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层的材料为氧化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子束检测采用的能量为2KeV-2.5KeV。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之后,还包括步骤:除去所述氧化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除去所述氧化层的工艺为湿法去除工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子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法去除工艺包括:采用DHF熔液冲洗所述氧化层。 10.一种电子束检测样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晶圆,所述晶圆表面具有半导体器件; 氧化层,覆盖在所述半导体器件表面。 2

(精品)热阻及热导率的测量方法

热阻及热导率测试方法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导热材料热阻和热导率的测试方法。本方法适用于金属基覆铜板热 阻和导热绝缘材料热阻和热导率的测试。 术语和符号 术语 热触热阻 contact resistance 是测试中冷热两平面与试样表面相接触的界面产生热流量所需的温差。接触热阻 的符号为R I 面积热流量areic heat flow rate 指热流量除以面积。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方法。 λ:热导率,W/(m﹒K); A:试样的面积,m 2 ; H:试样的厚度,m; Q:热流量,W 或者 J/s; q:单位面积热流量,W/ m 2 ; R:热阻,(K﹒m 2 )/W。 原理 本方法是基于测试两平行等温界面中间厚度均匀试样的理想热传导。 试样两接触界面间的温 度差施加不同温度,使得试样上下两面形成温度梯度,促使热流量全部垂直穿过试样测试表 面而没有侧面的热扩散。 使用两个标准测量块时本方法所需的测试: T1=高温测量块的高温,K; T2=高温测量块的低温,K; T3=低温测量块的高温,K; T4=低温测量块的低温,K; A=测试试样的面积,m 2 ; H=试样的厚度,m。 基于理想测试模型需计算以下参数: T H:高温等温面的温度,K; T C:低温等温面的温度,K; Q:两个等温面间的热流量 热阻:两等温界面间的温差除以通过它们的热流量,单位为(K﹒m 2 )/W; 热导率:从试样热阻与厚度的关系图中计算得到,单位为W/(m.K)。

接触热阻存在于试样表面与测试面之间。 接触热阻随着试样表面特性和测试表面施加给试样 的压力的不同而显著变化。因此,对于固体材料在测量时需保持一定的压力,并宜对压力进 行测量和记录。热阻的计算包含了试样的热阻和接触热阻两部分。 试样的热导率可以通过扣除接触热阻精确计算得到。 即测试不同厚度试样的热阻,用热阻相 对于厚度作图,所得直线段斜率的倒数为该试样的热导率,在厚度为零的截取值为两个接触 界面的接触热阻。如果接触热阻相对于试样的热阻非常小时(通常小于1%),试样的热导率 可以通过试样的热阻和厚度计算得出。 通过采用导热油脂或者导热膏涂抹在坚硬的测试材料表面来减小接触热阻。 仪器 符合本测试方法的一般特点要求的仪器见图A.1和图A.2。 该套仪器增加测厚度及压力监测等 功能,加强了测试条件的要求来满足测试精度需要。 仪器测试表面粗糙度不大于0.5μm;测试表面平行度不大于5μm。 精度为1μm归零厚度测试仪(测微计、LVDT、激光探测器等)。 压力监测系统。 图A.1 使用卡路里测量块测试架 图A.2 加热器保护的测量架 热源可采用电加热器或是温控流体循环器。主热源部分必需采用有保护罩进行保护, 保护罩 与热源绝缘,与加热器保持±0.2K的温差。避免热流量通过试样时产生热量损失。无论使用 哪一种热源,通过试样的热流量可以用测量块测得。 热流量测量块由测量的温度范围内已知其热导率的高热导率材料组成。为准确测量热流量, 必须考虑热传导的温度灵敏度。推荐测量块材料的热导率大于50 W/(m.K)。 通过推算测量块温度与测试表面的线性关系(Fourier传热方程),确定测量块的热端和冷端 的表面温度。 冷却单元通常是用温度可控的循环流体冷却的金属块,其温度稳定度为±0.2 K。 试样的接触压力通过测试夹具垂直施加在试样的表面上,并保持表面的平行性和对位。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第29卷第3期 岩 土 力 学 V ol.29 No.3 2008年3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Mar. 2008 收稿日期:2007-09-21 作者简介:王耀辉,男,1971年生,博士,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地基基础方面的研究。E-mail: wangyaohui@https://www.doczj.com/doc/941524853.html, 文章编号:1000-7598-(2008) 03-0790-05 岩爆破坏过程能量释放的数值模拟 王耀辉1,陈莉雯2,沈 峰3 (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2.武汉市洪山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站,武汉 430074;3.武英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部,武汉 430071) 摘 要:岩爆是地下岩石开挖中的一种工程灾害现象,是岩体结构发生破坏时,由于内部储存的弹性能释放并转换为动能而造成动力形式的破坏。岩爆破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岩体在应力峰值前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紧密相关。另外,施工中开挖速度引起的加载速率的变化也会对岩爆的产生有明显影响。以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为基础分析岩爆破坏过程。分析中采用的模型考虑了岩石峰值后应力-应变特性及加载速率的影响。运用数值方法对岩石洞室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中对岩体破坏的发生及弹性能释放过程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岩体洞室开挖过程中岩石破坏由岩体表面向岩体内部发展,岩石的弹性能释放率也随着破坏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分析结果还显示,岩体破坏时的弹性能释放速率会随着开挖速率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关 键 词:岩爆;数值模拟;应力-应变特性 中图分类号:O 382 文献标识码:A Numerical modeling of energy release in rockburst WANG Yao-hui 1, CHEN Li-wen 2, SHEN Feng 3 (1.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2. Hongshan St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Tes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Wuhan 430074, China; 3.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Wuying Expresswa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Rockburst is one of the disasters can occurr in deep mining and rock excavation. It is a kind of dynamic fracture excited by the released elastic energy previously stored in the rock mass. The elastic energy releasing is correlated to the post peak behavior of the excavated rock ma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ockburst phenomenon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excavation rate. A numerical modeling for rockburst is presented. The modeling is based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rocks obtained in laboratory. The post peak stress-strain behavior is specially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loading rates are also included.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a tunnel in rock mass is simulated in the study.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stic energy releasing rat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are computed in the simulation. The compu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acture is likely to initially occur near the rock surface and then propagate towards the internal zone of the rock mass.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rockburst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rred under a higher excavation rate than that under a lower excavation rate. Key words: rock burst; numerical modeling; stress-strain behavior 1 引 言 岩爆是地下岩体工程施工中的一种灾害现象,它是在岩体开挖过程中,由于岩体内部储存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并大量转化为动能所形成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由于岩爆发生突然而且强烈,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3] 。对岩爆的 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工程实践中都具有重大 意义。 为解释岩爆的机制和预测其发生,学者们提出 了许多理论及预测方法,包括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及失稳理论等等。强度理论是通过建立围岩内部应力与围岩强度间的特定关系来判断岩爆是否发生及发生的强烈程度。强度理论包括理论公式例如格里菲斯理论、剪切理论,以及根据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4, 5]。强度理论具有直观、便于应用的特点,但由于它仅考虑岩石强度因素而不考虑岩石的变形特性,因而显得有些片面。 刚度理论是根据普通试验机压缩岩石产生动力破坏的现象提出的。A. M. Linkov [6]等提出,岩石发

电阻率测量报告

. . . . 莆田南日岛风电场三期工程施工图阶段土壤电阻率测量报告 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发证机关:福建省建设厅 证书等级:乙级证书编号:130903-ky 二00九年一月·

批准:审核:校核:编写:

目录 1、前言 2、仪器接线示意图 3、原理及操作 4、测量结果分析 5、结论

1、前言 根据公司勘察任务安排及工程勘察联系书的要求,莆田南日岛风电厂三期工程施工图阶段土壤电阻率测量工作于2008年10月2日至2008年10月24日期间进行。 南日岛风电厂前两期共投产19台风机,本期计划建设57台风机,总装机容量48.45MW,110kV升压站一座。 本次测量工作采用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测量,测量原理采用等极距四极对称法,极距分别为a=5、10、20、60、100m,大部分风机为测量至100m极距,局部因测量场地限制仅测量至40m 或60m极距。 本次测量工作布线按每风机一条测线,升压站按常规220kV变电站布线方式,四周四条线,对角两条线,共六条测线。本期总共完成测线63条。 本次测量遵循《电力工程物探技术规定》(DL/T5159-2002)。 2、仪器接线示意图 仪器接线示意图

3、原理及操作 等极距四极对称法,又称温纳装置,其做法是沿测线上的测点,分别打入电极,并用导线连接供电回路AB 和测量回路MN ,通过对AB 电极供电,使位于其中间的大地产生电场,测量MN 处产生的电位差及电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其电阻率。 测量原理示意图 I U K MN a ?=ρ ① a ρ——MN 间的等效土壤电阻率; MN U ?——MN 间的电位差; I ——MN 间的电流; K ——装置系数,对称四极法中a 2MN AN AM K ππ=?= DZD-6A 直流电法仪存在内在计算系统,测量前仅需输入极距a 后,则可直接测出结果。

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MI3321048 课程名称:数值计算方法英文名称: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学时: 30 学分:2 课程类型:任选课程性质:任选课 适用专业:微电子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开课学期:Y3开课院系:微电子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目标:学习数值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求解工程或物理中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基本方法。 任务:掌握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培养数值计算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编程作为先修课程,为求解复杂数学方程的数值解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引论(2学时) 具体内容:数值计算方法的内容和意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误差的传播,误差的基本概念,算法的稳定性与收敛性。 1.基本要求 (1)了解算法基本概念。 (2)了解误差基本概念,了解误差分析基本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误差的传播。 难点:算法的稳定性与收敛性。 3.说明:使学生建立工程中和计算中的数值误差概念。 (二) 函数插值与最小二乘拟合(8学时) 具体内容:插值概念,拉格朗日插值,牛顿插值,分段插值,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插值概念。 (2)熟练掌握拉格朗日插值公式,会用余项估计误差。 (3)掌握牛顿插值公式。 (4)掌握分段低次插值的意义及方法。

(5)掌握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拉格朗日插值, 余项,最小二乘法。 难点:拉格朗日插值, 余项。 3.说明:插值与拟合是数值计算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三) 第三章数值积分与微分(5学时) 具体内容:数值求积的基本思想,代数精度的概念,划分节点求积公式(梯形辛普生及其复化求积公式),高斯求积公式,数值微分。 1.基本要求 (1)了解数值求积的基本思想,代数精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梯形,辛普生及其复化求积公式。 (3)掌握高斯求积公式的用法。 (4)掌握几个数值微分计算公式。 2.重点、难点 重点:数值求积基本思想,等距节点求积公式,梯形法,辛普生法,数值微分。 难点:数值求积和数值微分。 3.说明:积分和微分的数值计算,是进一步的各种数值计算的基础。 (四)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5学时) 具体内容:尤拉法与改进尤拉法,梯形方法,龙格—库塔法,收敛性与稳定性。 1.基本要求 (1)掌握数值求解一阶方程的尤拉法,改进尤拉法,梯形法及龙格—库塔法。 (2)了解局部截断误差,方法阶等基本概念。 (3)了解收敛性与稳定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重点、难点 重点:尤拉法,龙格-库塔法,收敛性与稳定性。 难点:收敛性与稳定性问题。 3.说明:该内容是常用的几种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是工程计算的重要基础。 (五) 方程求根的迭代法(4学时) 具体内容:二分法,解一元方程的迭代法,牛顿法,弦截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方程求根的对分法和迭代法的求解过程。 (2)熟练掌握牛顿法。 (3)掌握弦截法。 2.重点、难点 重点:迭代法,牛顿法。

电子束流能量测量

直线加速器电子束流能量的测量 电子直线加速器最重要的束流参数是束流的能量、流强、能散度和发射度 束流能量是影响电子直线加速器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脉冲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束的能量测量方法通常有:磁偏转法、半价层法、射程法等 一测量原理 1.1磁偏转法 能谱测量原理示意图 磁偏转法通常用于测量电子束的能谱,进而得出电子束的能量E0。 磁偏转法测量电子束能谱的原理如上图所示:从加速器引出的电子垂直于磁场射,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其偏转半径为R,磁场B 与偏转半径的关系为: 其中,B 为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e 为电子电量,R 为回旋半径,v 为电子运动速度。 考虑相对论效应,可以将上式写为: 其中β=v/c,c 为光速,γ 为相对论因子,γ 与β 满足关系: 电子的动能为: 由上述几个公式可以求得电子能量E 与磁感应强度B的关系为:

因此,对于已知磁场B,理论上只需要测出电子的回旋半径R,即可进一步算出电子的能量。为提高测试精度,在电子进入磁分析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准直。通常采用带狭缝的石墨块,其厚度略大于电子在其中的射程;设准直缝距磁极边缘为L,此即分析器的物点O 由于从加速器引出的电子能量具有一定的能散ΔE,因此,对于流强较大的电子束,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扫描的工作方式,在位置J 处放置一个法拉第筒用于接收电子,使偏转半径为R 的电子能够被接收,通过改变磁场B 使不同能量的电子都被法拉第筒接收,得到一条B-I 曲线,由于B 与能量存在公式所示的定量关系,因此通常直接做出E-I 曲线,即能谱分布曲线,如下图所示的是一条能谱分布曲线,其中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电流,横坐标为能量。 采用磁分析法得到的能谱分布曲线 其中峰值处的横坐标值即对应电子束的能量E0 1.2 半价层法 加速器加速电子打靶所产生的X 射线本质上是具有相当能量的电磁辐射光子,光子的能量近似等于入射电子的能量,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的方法间接得到电子能量。辐射光子流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服从简单的指数关系如下:

能量释放率&断裂能(摘自simwe论坛)

能量释放率的计算是基于最小势能原理推导来的,而势能=应变能-外载荷做功- 摩擦力做功(可能转化为热能)-其他能(如声能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转化为其他能量的话,那么此时的裂纹扩展的断裂力学参量就是应变能释放率;如果不是,则称为能量释放率。 断裂能是材料固有的特性,和断裂韧性是一致的。能量释放率是实际的裂纹扩展参数,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变量,它表明了裂纹推进一定长度需要的能量。 [断裂与失效] abaqus断裂韧性扫盲贴[复制链接] 最近论坛上很多人都开始搞xfem,里面有几个参数比较令人痛苦,比如断裂韧性KIC(fracture thoughness)和裂纹表面能G(fracture energy)。 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两个参数都不是通过abaqus仿真能得到的,而是材料本身的特性,跟密度一样,是先天决定的。所以你要想得到这两个数值,只有两个途径:查文献,或者做实验。 第二,解释一下这两个属性的定义。 早在1920年,格里菲斯就从能量平衡的观点研究了玻璃的脆断。他证明了,对于弹性体中预先存在的一条裂纹,当总位能的减小等于或超过两个新的裂纹表面的表面能时,裂纹就会发生扩展。之后他又研究了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发现当裂纹前端的应力场强度达到材料的某一临界值时,裂纹就将发生扩展。前者的临界能量就是裂纹表面能,后者的临界应力场就是断裂韧度。 众所周知,裂纹大体分为三类,I,II,III,文献3中有详述。这里只对第一类裂纹举例。 如上图所示的裂纹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为

由此可知,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内点的坐标无关,它与应力场有关,与裂纹的形状和裂纹的尺寸及方向有关,与载荷的大小和作用方向有关,与材料的某些常数有关,所以应力强度因子可以有效地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用abaqus可以算出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如下图所示,但是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既断裂韧性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需要做试验确定。 裂纹表面能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为

数值分析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设0x >,x 的相对误差为δ,求ln x 的误差。 解:近似值* x 的相对误差为* **** r e x x e x x δ-= == 而ln x 的误差为()1ln *ln *ln ** e x x x e x =-≈ 进而有(ln *)x εδ≈ 2.设x 的相对误差为2%,求n x 的相对误差。 解:设()n f x x =,则函数的条件数为'() | |() p xf x C f x = 又1 '()n f x nx -= , 1 ||n p x nx C n n -?∴== 又((*))(*)r p r x n C x εε≈? 且(*)r e x 为2 ((*))0.02n r x n ε∴≈ 3.下列各数都是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即误差限不超过最后一位的半个单位,试指 出它们是几位有效数字:*1 1.1021x =,*20.031x =, *3385.6x =, * 456.430x =,*57 1.0.x =? 解:*1 1.1021x =是五位有效数字; *20.031x =是二位有效数字; *3385.6x =是四位有效数字; *456.430x =是五位有效数字; *57 1.0.x =?是二位有效数字。 4.利用公式(2.3)求下列各近似值的误差限:(1) * * * 124x x x ++,(2) ***123x x x ,(3) **24/x x . 其中****1234 ,,,x x x x 均为第3题所给的数。 解:

*4 1* 3 2* 13* 3 4* 1 51()1021()1021()1021()1021()102 x x x x x εεεεε-----=?=?=?=?=? *** 124***1244333 (1)()()()() 1111010102221.0510x x x x x x εεεε----++=++=?+?+?=? *** 123*********123231132143 (2)() ()()() 111 1.10210.031100.031385.610 1.1021385.610222 0.215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εεεε---=++=???+???+???≈ ** 24**** 24422 *4 33 5 (3)(/) ()() 11 0.0311056.430102256.43056.430 10x x x x x x x εεε---+≈ ??+??= ?= 5计算球体积要使相对误差限为1,问度量半径R 时允许的相对误差限是多少? 解:球体体积为34 3 V R π= 则何种函数的条件数为 2 3'4343 p R V R R C V R ππ=== (*)(*)3(*)r p r r V C R R εεε∴≈= 又(*)1r V ε=

第七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一、设计思路: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但是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初一的学生缺少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开头设置了一个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都是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另外通过卡通图片,让学生对能量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通过一个学生全体实验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相关的结论。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能量的释放需要氧,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学生演示和教师动画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从而对呼吸和呼吸作用进行区别,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呼吸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结合探究实验的设计,通过观察不通状态种子的温度发生的变化了解热量的释放。这个探究实验可能效果不佳,可通过动画演示来弥补。 能量的利用可以更多的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重点解决DIY中的现象解释,讲解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能量的利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的释放与呼

吸的关系 (2)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区别。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 2.能力目标: (1)学会测定呼吸频率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结论。 (2)初步学会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3)初步尝试探究萌发的种子能释放能量。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对呼吸作用的原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运用一个悲伤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导学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关爱他人。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生活实际入手,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深入地发现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懂得更进一步地珍爱绿色植物,并能运用所学的能量和呼吸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新鲜果品、蔬菜贮存等实际问题。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从体验——分析——实验,揭示能量的释放需要氧。 学习的难点:呼吸作用和呼吸的不同,以及呼吸作用的实质。指导学生尝试“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能量”实验方案的设计。

载流子迁移率测量方法总结

载流子迁移率测量方法总结 引言 迁移率是衡量半导体导电性能的重要参数,它决定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影响器件的工作速度。已有很多文章对载流子迁移率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但对其测量方法却少有提到。本文对载流子测量方法进行了小结。 迁移率μ的相关概念 在半导体材料中,由某种原因产生的载流子处于无规则的热运动,当外加电压时,导体内部的载流子受到电场力作用,做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即漂移电流,定向运动的速度成为漂移速度,方向由载流子类型决定。在电场下,载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v与电场强度E成正比为: 式中μ为载流子的漂移迁移率,简称迁移率,表示单位电场下载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单位是m2/V·s 或cm2/V·s。 迁移率是反映半导体中载流子导电能力的重要参数,同样的掺杂浓度,载流子的迁移率越大,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率越高。迁移率的大小不仅关系着导电能力的强弱,而且还直接决定着载流子运动的快慢。它对半导体器件的工作速度有直接的影响。 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只能取一定的数值,这意味着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并不是不受任何阻力,不断被加速的。事实上,载流子在其热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晶格、杂质、缺陷等发生碰撞,无规则的改变其运动方向,即发生了散射。无机晶体不是理想晶体,而有机半导体本质上既是非晶态,所以存在着晶格散射、电离杂质散射等,因此载流子迁移率只能有一定的数值。 测量方法 (1)渡越时间(TOP)法 渡越时间(TOP)法适用于具有较好的光生载流子功能的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的测量,可以测量有机材料的低迁移率。 在样品上加适当直流电压,选侧适当脉冲宽度的脉冲光,通过透明电极激励样品产生薄层的电子一空穴对。空穴被拉到负电极方向,作薄层运动。设薄层状况不变,则运动速度为μE。如假定样品中只有有限的陷阱,且陷阱密度均匀,则电量损失与载流子寿命τ有关,此时下电极上将因载流子运动形成感应电流,且随时间增加。在t时刻有:

保温隔热绝热材料性能检测导热系数检测方法

保温隔热绝热材料性能检测导热系数检测方法 1.1 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 1.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保温、隔热、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检测方法。本规程适用于保温、隔热、绝热材料干燥匀质试件导热2·K/W)的测定,且所系数(被测试件的热阻应大于0.1 m测定的结 果均为在给定平均温度和温差下试件的导热系数。 1.1.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132 绝热材料名词术语 GB 10294-1988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GB 10295-1988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GB 10296-1988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 GB 10297-1988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热线法 护热平板法塑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GB 3399-1982

1.2 仪器设备 1.2.1 量具 应符合GB6342规定。 1.2.2 导热系数仪 导热系数仪根据测试原理不同可分为分为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等。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见图1.1,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见图1.2。

置装件试a双 b 单试件装置 1.1 防护热板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图 a 单热流计不对称布置

b 双热流计对称布置 式件c 双试装置热流计式导热系数仪示意图图1.2 检测程序1.3 导热系数检测程EPS)1.3.1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序GB 10294-1988GB 或按测数热板EPS导系的定。GB 10294-1988规定进行;仲裁方法时执行10295-1988.1.3.1.1 状态调节 样品应去掉表皮并自生产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放置28d后进测试。样品按GB/T 2918-1998中23/50二级环境条件进行,在温度(23±2)℃,相对湿度45%~55%的条件下进行16 h状态调节。 1.3.1.2厚度测量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2.2.2.3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教学理念】 抓住新课程的精髓,本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从知识内容来看,本节课通过键能的计算,研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热值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开发价值;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这为学习本节课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燃料燃烧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但他们并未系统地学习热量计算的知识。处于此年龄段学生思维敏捷、活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减少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方法,认识到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效、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网络等工具认识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燃料的燃烧释放能量入手,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本质的研究——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大纲(本)

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大纲(本) 本着“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制定了适合我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的新教学大纲。 一、课程计划 课程名称:数值计算方法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课程定位:数学基础课 开课单位:理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讲授学时:共15周,每周4学时,共60学时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适用专业:计算机、电科、机械等工科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讲授(多媒体为主)+上机 考核方式:考试60%+上机实验30%+平时成绩10% 学分:3学分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预修课程:线性代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计算机高级语言等。 后继课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其它专业课程。 二、课程介绍 数值计算方法也称为数值分析,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科。随着计算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计算已经与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并列成为进行科学活动的三大基本手段,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科学,科学计算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数值计算方法是科学计算的核心内容,它既有纯数学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科学性的特点,又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际实验的高度技术性的特点,是一门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数学课程.主要介绍插值法、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线性方程组迭代解法、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非线性方程组解法、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以及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数值计算,并特别加强实验环节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算法设计及数学建模思想,而且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计算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将来从事科学计算、计算机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科学计算是21世纪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并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用弹性电子测量能谱仪能量分辨率和电子倍增器的工作曲线

第23 卷第2 期真空科学与技术 2003 年3、4 月VACUUM S CI ENCE AND T E C H NOLOGY(C H INA) 1 01 技术交流 用弹性电子测量能谱仪能量分辨率 和电子倍增器的工作曲线 吴正龙 (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北京 100875 ) Stud ies of Energy Resolution of Electron S p ec t r osco p y and C h a nn el t r o n Characteristics Using Elastic Seco nd a r y E lec t r o n s Wu Z hen g l o n g ( A n a l y t i cal an d T e s ti n g Center , B e i j ing N ormal University , 1008 75, C hi n a ) Abstract El a st i c s e condary elect r ons w e re used to s t u dy th e ch a nn e ltron characteristi c s an d th e energy res o lut i o n o f th e m u lt-i f u nct i on el e ct r on spectroscopy, including Auger spect r o s c opy( A E S), ultra v i o l e t photoelectron sp e ctr o s c o p y(U P S)and X-ra y photoelectron s p ectr o sc o p y ( XPS) et c. The preliminary result s w e re found t o agree w e l l w i th t h ose o bt a i n e d w i th c o n v ent i onal techniques. H o w e ver , when elect r on curren t exceeds a certain value, an abnormal el ast ic elect ron peak can be observed, because t he channel t ron works in sat urat ion mode. The p o ss ible s at-urat i on mechanism of t h e chann e lt r on w a s also t e nt a t i vely dis c uss e d . K eyw o r d s Electron spectrometer, Chaneltron, Work curve 摘要重点介绍了利用弹性二次电子方便快捷地测量多功能电子能谱的能量分辨率和通道倍增器的工作曲线。并与常规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一致。测量发现当电子束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测出的弹性电子峰严重畸变, 电子倍增器工作在饱和状态。对出现饱和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电子能谱仪通道式倍增器工作曲线 中图分类号: O57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9748( 200 3) 02-0101- 03 电子能谱仪是表面分析中最常使用的仪器, 其中的通道式电子倍增器( Channel Electron Device 简写为Channeltron, 以下简称为通道倍增器) 是真空探测离子, 电子( 光电子, 俄歇电子, 二次电子) 的电子倍增计数器。它的工作情况直接影响所采集谱的质量。通道倍增器有工作电压低( 一般为3 k V) , 探测粒子的能量动态范围广等优点, 在10 e V ~ 10 ke V 粒子能量范围内都有好的线性关系[ 1] 。 通道倍增器是用一种玻璃制成螺旋状的管, 内壁涂有高阻材料, 典型电阻3000 M 。两极加上高压,通常为1 5 k V ~ 4 0 kV。此时, 螺旋管可看成是由多个电阻串联起来的多级小型倍增管。被接收的电子撞击到内壁上, 级联倍增产生二次电子, 总增益可至108 倍, 最终被通道倍增器的正极接收, 转化为电流信号。 通道倍增器的工作电压, 对所收集谱的影响很大。因此, 首先要测定工作曲线, 根据电子能谱仪工作模式, 确定最佳工作电压。正确使用通道倍增器不但可收集到正确的高质量谱, 而且可延长倍增器的寿命。通常的测量方法是在不同的倍增器电压下,测定标样( 如: C u,Ag 等) 的元素特征光电子峰或俄歇峰的强度, 绘制出倍增器的工作曲线。这种方法较繁琐, 而且很难测定诸如强信号的响应。而利用电子弹性峰方便快捷测量通道倍增器工作曲线。 收稿日期: 2002-09-12

数值计算方法第一章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以误差为主线,介绍了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并概略描述了与算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收敛性、稳定性,其次给出了误差的度量方法以及误差的传播规律,最后,结合数值实验指出了算法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1 引 言 计算方法以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为求解对象,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利用有限的计算工具计算出模型的有效解答。 由于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的. 复杂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求解系统的规模很大,多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耦合,海量的数据处理等等,这样就使得在其它课程中学到的分析求解方法因计算量庞大而不能得到计算结果,且更多的复杂数学模型没有分析求解方法. 这门课程则是针对从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中抽象出或转化出的典型问题,介绍有效的串行求解算法,它们包括 (1) 非线性方程的近似求解方法; (2)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3) 函数的插值近似和数据的拟合近似; (4) 积分和微分的近似计算方法; (5)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6) 优化问题的近似解法;等等 从如上内容可以看出,计算方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近似”. 之所以要进行近似计算,这与我们使用的工具、追求的目标、以及参与计算的数据来源等因素有关. 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数据,只能区分、存储有限信息,而实数包含有无穷多个数据,这样,当把原始数据、中间数据、以及最终计算结果用机器数表示时就不可避免的引入了误差,称之为舍入误差.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得到运算结果,就需要将无穷的计算过程截断, 从而产生截断误差. 如 +++=! 21 !111e 的计算是无穷过程,当用 ! 1 !21!111n e n ++++= 作为e 的近似时,则需要进行有限过程的计算,但产生了 截断误差e e n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