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题型:一名词解释 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 1*20

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

1、

Δ

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

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

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第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有些生产要素对地表的附着性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

第四,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引致了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使多种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经济中心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地区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

第五,空间距离成本,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只要距离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经济的形成、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总会付出时间和费用。

因而,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

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

同质区(均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划分的区域。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节结区/集聚区)把经济区域看成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地域空间。

4、区位论包括哪些理论代表人物是谁各提出什么观点主要内容贡献意义区位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区位论研究企业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如何确定最佳位置。

区位论基本宗旨:寻求人类活动的空间法则。

第二章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

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即经济产出与能力的增加、扩张;而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变化。经济增长仅指经济“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在经济“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质”的改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相反,不计资源成本、不惜社会代价的增长往往导致自然、经济、社会的严重危机。

增长与发展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

务量增多了,才能为优化和改善经济社会条件提供物质基础,才会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体制改善、社会公平带来的经济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为经济增长开辟道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保证,而没有发展的增长,则只能是“无效增长”。

2、区域经济成长的阶段可以怎么划分

罗斯托围绕经济起飞分析各个发展阶段,以主导部门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更替来标志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现代区域经济成长阶段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

(二)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

(三)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

(四)提升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

传统的工业经济被新经济代替;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受到高度重视3、区域经济衰退类型及原因;

区位性衰退(河北省会保定—石家庄,英国利物浦由盛转衰)

资源型衰退(英国北部某区,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

结构性衰退技术落后创新不足人才流失体制(成都市东部,美国底特律)

消聚性衰退大都市城市空心化产业空心化(20世纪初中期伦敦)

4、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不考论述)

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物的因素:资本

人的因素:劳动

效率因素:技术

制度因素:制度

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

①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随着技术进步,自然条件资源

作用有所降低;重视资源优势发挥,但不要落入单纯的资源导向;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不依靠自然资源

②历史基础,往往是特定区域所独有的条件

③人口,信息,技术,市场

④资本

⑤制度

⑥区域外部因素

怎样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类可复制/不可,可流动/不可,内/外部

第三章(分析方法概念)

1、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哪些Δ区域产业结构特有的分类方法是什么如何划分的(产业功能分类法及其内涵)

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2)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3)农轻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4)国际标准

(5)生产结构(霍夫曼分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6)工业结构产业:一是轻、重工业分类法,二是轻、重、化学工业分类法

(7)要素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8)技术进步程度: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9)产业功能: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结构

产业功能分类,是为了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区域产业所作的一种划分。

它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三环同心圆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内承担全国地域分工的专业生产部门,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核心。辅导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一般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四个组成部分。

基础结构是为区域内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生产结构。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揭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与国

民经济、区域产业与全国劳动区域分工之间的关系。

2、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有哪些(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结构演进)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与科林·克拉克()提出,得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趋势的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即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看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比重却大体不变,或只是略有上升。

第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略有上升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低于1,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 W. G. Hoffmann )在1931年提出。用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系数”。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此时,霍夫曼系数为5(±1);

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系数为(±1);

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系数为1(±);

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二、工业结构演进

工业结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即所谓的“重工业化”或“重、化学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有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阶段。

第三阶段,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进一步表现在“技术集约化”的趋势。

从工业的资源结构来看,整个工业化过程又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到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再到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发展轨迹。

3、霍夫曼系数、区位商、比较生产率上升率的计算公式及含义;

(1)霍夫曼系数,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

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某产业产值在区域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 区域某产业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

全国该产业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

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3)比较率上升率等于区域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与全国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之比。

第四章

1、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及要素构成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分解:点、线、面;

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的点与线的载体,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衔接而形成。

域面,是指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由上述可见,各种经济活动由于自身经济技术特点、活动方式不同,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的差异,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分布状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基于一定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彼此间在组合方式上

也呈现出多样性。

点、线、网络、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有七种:

①“点—点”构成的节点网络,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市群

②“点—线”构成的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③“点—面”构成的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④“线—线”构成的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

⑤“线—面”构成的产业区域系统

⑥“面—面”构成的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

⑦“点—线—面”构成的空间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

2、区域空间三种开发模式的内涵;点状(增长极)点轴网络

(1)极核式空间结构,亦称极化空间结构,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周围其他的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互补的点轴状形态的空间结构。

(3)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等线路为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动聚集点相互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状空间结

构。

3、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与类型、各类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区位指向性: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选择最佳区位时,向能够满足自身主要布局要求或适合自身经济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是指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

(2)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给地。(3)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稳定地获得大量动力供给,它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尽可能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

(4)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区位选择明显地趋向于合适的劳动力集中且供给充裕的地方。根据劳动力特点的差异,分为两种:一是廉价劳动力指向;二是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5)消费市场指向,某些经济活动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或是其生产经营对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行情波动很敏感,或是其产品因笨重、体积庞大、易腐烂变质等原因而不宜远距离运输。

(6)交通枢纽指向,为了便于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与燃料,或是为了便于向多个市场地发送产品,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向于运费最低或运输

便捷的地方。

4、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内涵;

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效果。

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二是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三是地理集中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

可以利用基础设施,节约单个企业需要的投资

扩大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有助于形成熟练劳动力市场

有利于企业间形成互动的产业文化

集聚效应作用的效果:首先,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极化现象;其次强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此外,引发和加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作用的效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避免集聚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作用的结果。

产生因素:

一是集聚不经济

二是为寻找新的机会

三是无明显区位指向性的经济活动会主动选择分散

四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扩散空间模式:

①墨渍式扩散,由集聚地或中心地就近向周边地区做浸润状扩散,或呈同心圆、锯齿形扩散或沿交通线呈放射性扩散。

②等级式扩散,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③跳跃式扩散,从集聚地跳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空间距离较远的其他地区或地点。

5、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战略是什么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

·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6、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及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

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7、“十二五”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如何(两横三纵 21个Δ格局构成Δ交点记住)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

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8、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意义及如何促进)

要点

四川大学电力系统计辅期末考试13

四川大学 期末考试试题(开卷)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A 卷 课程号:303033040 课序号: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 任课教师: 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3级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学号: 姓名: 考生承诺 我已认真阅读并知晓《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本科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分规定(修 订)?,郑重承诺: 1、 已按要求将考试禁止携带的文具用品或与考试有关的物品放置在指定地点; 2、 不带手机进入考场; 3、 考试期间遵守以上两项规定,若有违规行为,同意按照有关条款接受处理。 考生签名: 1、如下图1所示,一个有三台发电机和五个节点的系统的等值电路,图中 标明了各元件的参数(均已归算至统一的基准值)。试列写节点导纳矩阵 (20 分) 解:逐个计算导纳矩阵元素如下: 5 G __ jθ.2

论=y 11 y 12 y 13 =(j θ?2 3.5-j1.8) (-j θ?2) ( — jO.4) =3.5- j2.2 Y 12 =丫21 - -y i2 = j0?2, ¥3 = 丫31 - -y i3 = j0?4 Y 22 = y 22 y 21 y 23 y 24 = (1?5「j 0.9) (-J 0.2) (-J 0.2) jO.1 = 1.5「j1.2 丫23 = 丫32 = - y 23 = j 0?2, Y 24 =丫42 = - y 24 = _j0?1 塔讥/“飞迪-")"4) (W) j Z 5A 7I 丫小记-露=“095 Y 44 = y 44 y 42 = j0?2 j0.1 = j0.3 丫55 = y 55 ' y 53 = j0?2 * j 0?1 = j 0?3 3.5-j 2.2 j0?2 I j0.2 1.5-j1.2 YN= j0?4 j0?2 I 0 -j0.1 - 2分共5*2=10分;非对角元素计算每个 各 1分,共5分。 2、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潮流计算的修正方程式是什么?用 直角坐标形式表示的与用极坐标形式表示的不平衡方程式的个数有何不 同? ( 20分) a. 牛顿法其实就是切线法,通过逐步线性化的方法,反复迭代使解接近准确值。在每一 步迭代过程当中,建立修正方程式并求解修正方程式, 反复迭代直至满足条件为止(2分) 对于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组,F(X)=O ,在第k 次迭代时,建立修正方程式 F(X ( G ) =J k) C X (k) 和 x (k I) =X ( Gr x (k) O ( 2 分,写成单变量方程扣 1 分) 式中:X 和ΔX 分别由n 个变量和修正量组成的n 维列向量;F(X)是由n 个多元函数组 Cf 成的维列向量;J 是n*n 阶方阵,称为雅可比矩阵,它第i 行、第j 列的元素J j= 1 第 CX j i 个函数f i (X 1,X 2 JH,x ∏)对第j 个变量X j 的偏导数;上角标(k )表示J 阵的每一个元素都 在点 (X I k) ,x 2k) , , X n k) )处取值。(1 分) 迭代过程一直进行到满足收敛判据 ma χ{jf i (X I k) ,x 2k) 川,X n k) )}"或IA X f ) I

自控原理选择题

1.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B ) A.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B.扰动顺馈补尝 D .输入顺馈补偿 2.位置随动系统的主反馈环节是(A ) A .电压负反馈 B .电流负反馈 C .转速负反馈 D .位置负反馈 3.如果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减幅振荡(又称阻尼振荡),则其阻尼比(C ) Aξ<0 Bξ=0 C0<ξ<1 D ξ≥1 4.G(s)= 1/[(S+1)(S+2)(S+3)(S+4)]环 节的对数相频特性的高频渐近线斜率为(D ) A -20d B B-40dB C-60dB D-80dB 5.某自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1/[(S+1)(S+2)] ,则此系统为( A ) A .稳定系统 B .不稳定系统 C .稳 定边界系统 D .条件稳定系统 6.若一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s+1)2(s -2)2+3=0,则此系统是(C ) A 稳定的 B 临界稳定的 C 不稳定 D .条件稳定的 7.下列性能指标中的(D )为系统的稳态指标。 A.σP B.t s C.N D.e ss 8.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C) A.自动跟踪雷达 B.数控加工中心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9.RLC 串联电路的系统应为(D)环节。 A 比例 B.惯性 C.积分 D.振荡 10.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是(B )。 A.幅频特性 B.相频特性 C.传递函数 D.频率响应函数 1.奈奎斯特图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A )A.稳态性能 B.动态性能 C.稳态和动态性能 D.抗扰性能 2.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 1(t)和u 2(t)时,输出分别为y 1(t)和y 2(t)。 当输入为a 1u 1(t)+a 2u 2(t)时(a 1,a 2为常 数),输出应为(B ) A.a 1y 1(t)+y 2(t) B.a 1y 1(t)+a 2y 2(t) C.a 1y 1(t)-a 2y 2(t) D.y 1(t)+a 2y 2(t) 3.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G c (S)=K S S T 1T 1+β+(0<β<1),则该装置 是( A ) A.超前校正装置 B.滞后校正装置 C.滞后超前 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4.1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 低频段斜率为( B ) A.-40(dB/dec) B.-20(dB/dec) C.0(dB/dec) D.+20(dB/dec) 5.开环传递函数G(s)H(s)=) p s )(p s () z s (K 211+++,其中p 2>z 1>p 1>0,则实轴上的根轨迹(A ) A.(-∞,-p 2],[-z 1,-p 1] B.(- ∞,-p 2] C.[-p 1,+ ∞] D.[-z 1,-p 1] 6.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 s 5s 2512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C. 21 7.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 o (s)=) a s (s K +,其中K>0,a>0,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D ) A.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a 和K 值的有关 D.a 和K 值的无关 8. 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是 B. 中频段 9. 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2 ) j 1(1 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G(1)=(D ) A. 1 B. 2 C.21 D. 41 10.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3s (s K 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D )。 A.[-3,∞] B. [0,∞] C. (-∞,-3) D. [-3,0] 1.实验中可以从( D )获取频率特性。A.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B. 不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C.不 稳定的线性系统 D. 稳定的线性系统2.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D )系统。 A .线性、非线性 B. 线性 非时变 C .非线性定常 D. 线性定常 3.系统的动态性能包括( B )。 A 稳定性平稳性 B.平稳性快速性 C 快速性稳定性 D.稳定性准确性 4. 确定系统根轨迹的充要条件是C A 根轨迹的模方程B.根轨迹的相方程 C 根轨迹增益 D 根轨迹方程的阶次 5 .正弦信号作用于线性系统所产生的频率响应是( A ) A .输出响应的稳态分量 B. 输出响应的暂态分 量 C .输出响应的零输入分量 D. 输出响应的零状态分量 6.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决定于系统 的 ( C )。A .输入信号 B.输出信号C.结构和参数D.扰动信号7.控制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反咉 了系统的 ( B )。A .稳定性 B.稳态性能C.快速性 D.动态性能8.一般来说,系统增加积分环节,系统的稳定性将( B )。 A .变好 B.变坏 C.不变 D.可能9.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中频段主要参数的大小对系统的 ( D )性能无影响。A.动态 B. 稳态 C. 相对稳定性 D. 响应的快速性10.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 B ) A .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C 扰动顺馈补偿 D 输入顺馈补偿 1.单位斜坡函数f(t)=t 的拉氏变换式F(s)=( D ) A.s B.1 C .S 2 D . 1/S 2 2.单位抛物线输入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D ) A .at 2 B .1/2 Rt 2 C .t 2 3.当二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为具有负实部的复数根时,系统的阻尼比C A ζ<0 B ζ=0 C0<ζ<1 D ζ≥1 4.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稳态误差e ss 为常数,则此系统为B .I 型系统 5.设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1 21 +s ,当ω=0.5rad /s 时,其频率特性相位移θ(0.5)=(A) A .- 4π B .-6π C .6π D 4 π 6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趋D .90°

川大《电力系统分析基础(1)1350》19秋在线作业1答案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1)1350》18春在线作业1-000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 道试题,共40 分) 1. A. B. C. 答案:A 2. A. B. C. 答案:B 二、多选题(共4 道试题,共20 分) 3.架空输电线路各序参数的特点有( ) A.零序参数大于负序参数 B.零序参数大于正序参数 C.正序参数大于负序参数 D.正序参数与负序参数相等 E.架空地线使等值的零序阻抗参数减小 答案:ABDE 4.电力系统中枢点的调压方式有( ) A.顺调压 B.逆调压 C.改变变压器的变比调压 D.常调压 E.发电机调压 答案:ABD 5.功角δ的物理意义为( ) A.各发电机机端电压之间的夹角 B.作为继续参数代表发电机转子之间的相对位置 C.作为电磁参数代表发电机q轴电势之间的夹角 D.0 答案:BC 6.电力系统中消耗感性无功功率的元件有( ) A.输电线路 B.白织灯 C.电容器 D.异步电动机

E.变压器 答案:ADE 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7.短路冲击电流是短路电流的最大有效值。 答案:错误 8.不对称故障一般采用对称分量法进行分析。 答案:正确 9.电力系统二次调频可以实现无差调节。 答案:正确 10.采用自动重合闸将使最大可能的减速面积减小。 答案:错误 11.最大可能的减速面积大于加速面积,系统将失去暂态稳定。 答案:错误 12.按等微增率准则分配负荷将使系统的燃料消耗最少。() 答案:正确 13.输电线路的零序阻抗等于正序阻抗。() 答案:错误 14.逆调压是大负荷时升高电压,小负荷时降低电压的调压方式。()答案:正确 15.电力系统电压大小主要受有功功率影响。 答案:错误 16.提高输电电压将提高系统输送功率的极限。() 答案:正确

浙江大学845自动控制原理考研真题试卷

紧急通知 本资料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16届专业课129分学长,也就是我本人亲自整理编排而成。大家可以叫我学长,年龄比我大的辞职考的可以叫我小弟。资料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看起来非常诱人实则是粗制烂造的资料,而是以一个考过845自控的过来人的经验,完全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做到资料最全,资料最好,资料最精致。全套资料包括葵花宝典一到葵花宝典九共九本资料,每本资料都是我精心编辑整理的,并做了精美的封面,一共650页完美打印发给大家,大家把这650从头到尾肯透了,再做下我推荐的几本资料书(16年有一道15分的大题就是上面的类似题,第三问很多高手都没做出来,注意不是周春晖那本哈),可以说完全没问题了。这是其它卖家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赠送845自控全套电子资料。葵花宝典一完全由我本人原创,里面包含了考浙大845自动控制原理的全部问题,比如考多少分比较保险,怎么复习,有哪些好的资料书,最近几年考题变化及应对策略,浙大常考题型,招生名额,复试资料,导师联系,公共课复习用书及方法以及845近年命题风格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全是我的心得和经验,方法,技巧等,说句心里话,我自己都觉得这些资料非常宝贵,能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很多弯路。 注意:前面是一些关于我的故事,有些地方可能对你有用,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拉到后面去看,资料清单和图片都在后面。 学长自我介绍 学长姓邓,名某某,男,本科于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考浙大控制考了3次,14年大三时第一次考浙大控制总分没过线。当时我们学校有三个同学征战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结果全军覆没,只有我一人过了300分,由此可见考浙大控制还是很有难度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专业课的信息和专业课的命题走向的获取,当时我们都不是很清楚,蒙着头自己学,去图书馆借了很多自动控制原理的资料书来看,我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当时我一个同学考电子科大的自动化,经常跑来问我自控的问题,我基本都能给他解答出来,他说我好牛逼,觉对没有问题,然而最后的结果是他考电子科大自动控制原理137,而我只考了96分。后面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浙大的出题风格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它的命题方向和爱考的地方,方向都错了,怎么可能得高分?虽然我把11年以前的真题都做了,但是浙大12年以后的命题风格和以前有所不同,所以还是无济于事。因此即使你的自控基础知识扎实,也未必能够得到高分,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从后面的考试中慢慢总结出来的。 由于不甘心就这么与浙大失之交臂,所以决定二战,但是又不想向家里要钱了,因为学长家在贵州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我选择平时晚上去给别人做家教,周末去给培训机构上课。这样的好处是我有大把的白天用来复习,只是晚上出去干干活。这个事就说到这里,不是主题。15年专业课考了113,一个中等的分数,本来可以考130,但是为什么没有考到,这些原因我都在葵花宝典一中给大家分析了,希望大家能我的身上汲取经验,别步我的后尘。但是15年死在英语不过线上,差3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学长英语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最起码四六级大一就过了,高考英语还是我们小县城的单科第一名(山中无老虎),第一年也考了65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所以有的时候感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实施方案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四川大学本科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四川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修订)》、《四川大学关于2017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及学校有关会议精神,经我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现将我院2017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有关事项报告如下: 一、转专业的对象 2015级和2016级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二、申请条件 1.按照《四川大学2017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规定的10类学生不能申请转专业。 2.申请转入公共管理学院学习的学生需达到以下申请条件 (1)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原则上要求所学课程一次性通过,所修课程成绩学分绩点达到3.0及以上,其中转入哲学专业的学生要求所修课程成绩学分绩点达到2.8及以上,本学院内专业互转学生的学分绩点达到2.8及以上。 (2)申请转入公共管理学院学习的同学,需要经过专家测试,专家测试采用面试形式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潜质和综合素质。未通过测试的同学不能转入公共管理学院。 (3)考核合格的学生,在学院转入计划内择优录取。 (4)公共管理学院不开展转专业的二次选拔工作,也不接收院内专业调剂的申请。 (5) 学院接受投诉的电话和邮箱:电话:85412269;邮箱:1005730098@https://www.doczj.com/doc/9415171474.html,. 三、转专业工作时间

2017年4月24日—2017年5月7日。其中: 接受学生转专业申请时间:4月24日-4月27日; 学院考核时间:4月28日-5月7日,各专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学院转专业计划 按照我校“关于开展2017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2017年本科学生转专业计划表。 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本科生转专业计划表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doc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号:303066030课序号: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及C程序设计语言 任课教师:刘亚梅刘洋任瑞玲曾晓东余勤罗伟王茂宁王忠邓丽华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2012级学生人数:印题份数: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注:本题及以下各题均以VC++6.0为软件编程平台) 1.一个C程序总是从_______开始执行的。 A)main函数B)程序的第一行 C)程序的第一个函数D)不固定位置 2.以下对C语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函数允许嵌套定义B)编译时不检查语法 C)用户所定义的标识符必须以字母开头D)转义字符以“\”开头 3.下列C语言中运算对象必须是整型的运算符是。 A) %= B) && C) = D) *= 4.若有以下程序段:int c1, c2=3, c3=2; c1=(float)c2/c3;则执行后,c1、c2的值分别是。 A)0,3.0 B) 1,3.0 C) 0,3 D) 1,3 5.下列变量定义中合法的是。 A)short_a=0xda; B)double b=1+5e2.5; C)int a=‘A’; D)float 2_and=1-e-3; 6.若变量已正确定义并赋值,符合C语言语法的表达式是。 A)++(a+1) B)a=7+b/c=a++ C)a=a+7=c+b D)a=’\0’ 7.设int a=1,b=2,c=3,m=4,n=5,p=3;,则执行表达式(a=m10);,则a和b的值分别是。 A)10和1 B)10和0 C)11和0 D)11和1 11.以下4个选项中,不能 ..看作一条语句的是。 A)if (b= =0) m=1;n=2; B)a=0,b=0,c=0; C)if (b==0){m=1;n=2;} D)if (a>0);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8 页,本页为第 1 页

四川大学大物狭义相对论习题解答

狭义相对论(一) 一.选择题 1.K 系与K '系是坐标轴相互平行的两个惯性系,K '系相对于K 系沿OX 轴正方 向匀速运动。一根刚性尺静止在K '系中,与O 'X '轴成30?角。今在K 系中观察得 该尺与OX 轴成45?角,则 K '系相对于K 系的速度是 [ ] (A )c 32 (B ) c 32 (C )3 c (D )c 31 2.宇宙飞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 作匀速直线飞行,某一时刻飞船头部的宇航员向飞船尾部发出一个光讯号,经过t (飞船上的钟)时间后,被尾部的接收器收 到,则由此可知飞船的固有长度为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A)t c ? (B) t ?υ (C) 2)/(1c t c v -??(D) 2)/(1c t c v -??? [ ] 3.在狭义相对论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1) 一切运动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都不能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2) 质量、长度、时间的测量结果都是随物体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状态而改 变的. (3) 在一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在其他一切惯性系 中也是同时发生的. (4)惯性系中的观察者观察一个与他作匀速相对运动的时钟时,会看到这时 钟比与他相对静止的相同的时钟走得慢些. (A) (1),(3),(4). (B) (1),(2),(4). (C) (1),(2),(3). (D) (2),(3),(4). [ ] 4.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4 s ,若相对于甲作匀

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5 s,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是(c表示真空中光速) (A) (4/5) c. (B) (3/5) c. (C)(2/5) c. (D) (1/5) c.[] 5.一宇航员要到离地球为5光年的星球去旅行.如果宇航员希望把这路程缩短为3光年,则他所乘的火箭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应是:(c表示真空中光速) (A) v = (1/2) c. (B) v = (3/5) c. (C) v = (4/5) c. (D) v = (9/10) c.[]二.填空题 1.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中,相对性原理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速不变原理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惯性系S'相对于惯性系S系以0.5 c的匀速度沿x轴的负方向运动,若从S'系的坐标原点O'沿x轴正方向发出一光波,则S系中测得此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速度为u的宇宙飞船沿x轴正方向飞行,飞船头尾各有一个脉冲光源在工作,处于船尾的观察者测得船头光源发出的光脉冲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处于船头的观察者测得船尾光源发出的光脉冲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4.π+介子是不稳定的粒子,在它自己的参照系中测得平均寿命是2.6×10-8s,如果它相对于实验室以0.8 c (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率运动,那么实验室坐标系中测得的π+介子的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s.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电力系统分析》答案

分数: 100.0 完成日期:2011年02月17日 23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学生的答案,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为同一等级时,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 ( A ) A.高5% B.高10% C.低5% D.低10% 2.变压器一次绕组的作用相当于用电设备,其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相 等。但直接与发电机联接时,其额定电压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相比()。 ( D ) A.高5% B.低5% C.低10% D.相等 3.在()情况下,不适宜用调节变压器变比的方式升高电压,这样做有 可能会引起系统其它节点电压下降。 ( C ) A.有功充足 B.有功不足 C.无功不足 D.无功充足 4.在发电机容量允许的情况下二次调整可以实现()。 ( C )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5.频率的一次调整不能实现()。 ( B )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6.采用逆调压方式的中枢点电压,在最大负荷时较线路的额定电压()。 ( D ) A.高2%~5% B.相等 C.高2.5% D.高5% 7.系统单位调节功率K表示在计及发电机组和负荷的调节效应时,引起频率 单位变化的负荷变化量。K的数值越(),负荷增减引起的频率变化就越(),频率也就越()。() ( C ) A.小小稳定 B.大大稳定 C.大小稳定 D.大小不稳定 8.把中枢点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不必随负荷变化来 调整中枢点电压,这种调压方式称为() ( C )

川大2020《电力系统分析》第一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电力系统分析》第一次作业答案 完成日期:2020年06月08日 15点14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为同一等级时,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 A.高5% B.高10% C.低5% D.低10% 2.变压器一次绕组的作用相当于用电设备,其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相 等。但直接与发电机联接时,其额定电压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相比()。 A.高5% B.低5% C.低10% D.相等 3.在()情况下,不适宜用调节变压器变比的方式升高电压,这样做有 可能会引起系统其它节点电压下降。 A.有功充足 B.有功不足 C.无功不足 D.无功充足 4.在发电机容量允许的情况下二次调整可以实现()。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5.频率的一次调整不能实现()。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6.采用逆调压方式的中枢点电压,在最大负荷时较线路的额定电压()。 A.高2%~5% B.相等 C.高2.5% D.高5% 7.系统单位调节功率K表示在计及发电机组和负荷的调节效应时,引起频率 单位变化的负荷变化量。K的数值越(),负荷增减引起的频率变化就越(),频率也就越()。() A.小小稳定 B.大大稳定 C.大小稳定 D.大小不稳定 8.把中枢点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不必随负荷变化来 调整中枢点电压,这种调压方式称为() A.逆调压 B.顺调压 C.常调压 D.以上都不对 9. A. A B. B

四川大学大物光学习题解答

文档 光的干涉(一) 一、选择题 1. 在真空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中从A 沿某路径传播到B ,若A 、B 两点相位差为3π,则此路径AB 的光程为 (A) 1.5 λ. (B) 1.5 λ/ n . (C)1.5n λ (D) 3 λ. [ ] 2. 在相同的时间,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 [ ] 3.如图,S 1、S 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 点的距离分别为r 1和r 2.路径S 1P 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1,折射率为n 1的介质板,路径S 2P 垂直穿过厚度为t 2,折射率为n 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 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A) )()(111222t n r t n r +-+ (B) ])1([])1([211222t n r t n r -+--+ (C) )()(111222t n r t n r --- (D) 1122t n t n - [ ]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条缝的宽度原来是相等的.若其中一缝的宽度略变窄(缝中心位置不变),则 (A)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宽. (B)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 (C) 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但原极小处的强度不再为零. (D) 不再发生干涉现象. [ ] 5.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的波长为600 nm (1 nm =10-9 m ),双缝间距为2 mm ,双缝与屏的间距为300 cm .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的明条纹间距为 (A) 0.45 mm . (B) 0.9 mm . (C)1.2mm (D) 3.1 mm . [ ] 二、填空题 1.如图所示,假设有两个同相的相干点光源S 1和S 2,发出波长为λ 的光.A 是它们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若在S 1与A 之间插入厚度为e 、折射率为n 的薄 P S 1S 21-3题图

四川大学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验报告 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2班 学号: 1143031233 姓名: 杨宁 老师:肖先勇

同步发电机并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原理,掌握准同期并列条件; 2、熟悉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过程; 3、观察、分析有关波形。 二、原理与说明 将同步发电机并入电力系统的合闸操作通常采用准同期并列方式。准同期并列要求在合闸前通过调整待并机组的电压和转速,当满足电压幅值和频率条件后,根据“恒定越前时间原理”,由运行操作人员手动或由准同期控制器自动选择合适时机发出合闸命令,这种并列操作的合闸冲击电流一般很小,并且机组投入电力系统后能被迅速拉入同步。根据并列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不同,又分为手动准同期、半自动准同期和全自动准同期三种方式。 正弦整步电压是不同频率的两正弦电压之差,其幅值作周期性的正弦规律变化。它能反映两个待并系统间的同步情况,如频率差、相角差以及电压幅值差。线性整步电压反映的是不同频率的两方波电压间相角差的变化规律,其波形为三角波。它能反映两个待并系统间的频率差和相角差,并且不受电压幅值差的影响,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手动准同期并列,应在正弦整步电压的最低点(同相点)时合闸,考虑到断路器的固有合闸时间,实际发出合闸命令的时刻应提前一个相应的时间或角度。 自动准同期并列,通常采用恒定越前时间原理工作,这个越前时间可按断路器的合闸时间整定。准同期控制器根据给定的允许压差和允许频差,不断地检查准同期条件是否满足,在不满足要求时闭锁合闸并且发出均压均频控制脉冲。当所有条件均满足时,在整定的越前时刻送出合闸脉冲。 三、实验项目、方法及过程 (一)机组启动与建压 1、检查调速器上“模拟调节”电位器指针是否指在0位置,如不在则应调到0 位置; 2、合上操作电源开关,检查实验台上各开关状态:各开关信号灯应绿灯亮、红灯 熄。调速器面板上数码管在并网前显示发电机转速(左)和控制量(右),在 并网后显示控制量(左)和功率角(右)。调速器上“并网”灯和“微机故障” 灯均为熄灭状态,“输出零”灯亮;

最新四川大学物理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卷)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代码:20307130(Ⅰ)—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任课教师:李泽荣、何玉萼适用专业:化学、应化、材化专业印数:200份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卷3页,本页为第1页 2、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16K纸打印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卷3页,本页为第2页 2、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16K纸打印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卷3页,本页为第3页 2、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16K纸打印

2010级物理化学(Ⅰ)-1期末考试题B 卷答案 一、选择题(12分,每题2分) 1、B 2、A 3、B 4、C 5、C 6、D 二、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 ;> ;> ;= 2、776.35 3、0.913 ;0.961 4、1 ;2 5、y A >0,B x >x A ;纯A ;纯B 6、-10.823 三、(16分) 解:33.3kJ R P vap m Q Q H n H ==?=?= 4分 kJ 2.32.383324.81)(=??==≈?=nRT pV V p W g R 2分 kJ 1.302.33.33=-=+=?W Q U 2分 1-3vap K J 9.862 .383103.33?=?=?==?b m R T H T Q S 体 2分 -186.9J K R Q Q S T T ?==-=-?环环 2分 0R R G H T S Q Q ?=?-?=-= 2分 kJ 2.3-=-=-?=?-?=?R R W Q U S T U F 2分 四、(12分) 解: ∵ A A B B P x P x P ** +=总 ∴ 13 78.844 A B P P **+= 6分 1182.722 A B P P **+= 联立求解得 kPa P A 5.90=* 6分 kPa P B 9.74=* 五、(20分) 解:1.(7分)

四川大学《电力系统分析》第一次作业答案

《电力系统分析》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为同一等级时,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 A.高5% B.高10% C.低5% D.低10% 2.变压器一次绕组的作用相当于用电设备,其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相 等。但直接与发电机联接时,其额定电压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相比()。 A.高5% B.低5% C.低10% D.相等 3.在()情况下,不适宜用调节变压器变比的方式升高电压,这样做有 可能会引起系统其它节点电压下降。 A.有功充足 B.有功不足 C.无功不足 D.无功充足 4.在发电机容量允许的情况下二次调整可以实现()。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5.频率的一次调整不能实现()。 A.二次调整 B.一次调整

C.无差调节 D.有差调节 6.采用逆调压方式的中枢点电压,在最大负荷时较线路的额定电压()。 A.高2%~5% B.相等 C.高2.5% D.高5% 7.系统单位调节功率K表示在计及发电机组和负荷的调节效应时,引起频率 单位变化的负荷变化量。K的数值越(),负荷增减引起的频率变化就越(),频率也就越()。() A.小小稳定 B.大大稳定 C.大小稳定 D.大小不稳定 8.把中枢点电压保持在较线路额定电压高2%-5%的数值,不必随负荷变化来 调整中枢点电压,这种调压方式称为() A.逆调压 B.顺调压 C.常调压 D.以上都不对 9. A. A B. B C. C D. D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古代汉语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古代汉语之一(2009-04-20 08:48:31) 标签:校园分类:典型真题解答 课程号:10423040 课序号: 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2 任课教师: 适用专业年级:学生人数:印题份数:学号: 姓名: 第1页: 一、默寫。《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至“余不忍爲此態也”。(10分) 二、填空。(30×0.5=15) 1、按順序寫出《莊子·內篇》篇名: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2、段玉裁通過對《說文》的研究,發現了上古“”的原理,即同一個諧聲偏旁的諸多形聲字,上古屬於同一個韻部。 3、中古韻書的代表是隋代的《》,它共分個韻部。此書已亡佚,只留下部分殘卷,但是它的體例及其對中古音系的描述基本保留在宋代等的《》中。此書把中古韻母分為部。近古韻書則以元的《》個音部爲代表。

4、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演變為近、現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聲,發生了三項顯著的變化,即:,和。 5、補全“三十六字母”表: 第2页: 三、寫出下列反切的漢語拼音(10分): 古電切()古胡切()居銀切()

同都切() 胡口切()創舉切()如林切()府眉切() 匹凡切()博怪切()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有通假、特殊用法者須注明)。(15×1=15分) 1、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非: 2、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作: 3、此大小之辯也。辯: 4、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搶: 5、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中: 6、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莫: 7、聞而審之,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而: 8、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離: 9、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距: 1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 11、髧彼兩髦,實爲我特。特: 1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 13、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剝: 14、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爰:

川大869电路

869 电路(含40%电力系统基础)复习大纲-------------------------------------------------------------------------------- 869电路(含40%电力系统基础)复习大纲 注:本考纲适用范围080802 第一部分:电路教材:《电路》第五版邱关源,罗先觉高等教育出版社 1、基本电路元件电压、电流特性和基尔霍夫定律; 2、等效变换条件,各种类型的等效电路;对称电路; 3、电路方程法和电路定理(叠加、替代、戴维南、最大功率); 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和阶跃响应; 5、正弦稳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谐振; 6、耦合电感元件特性及去耦等效电路;理想变压器特性方程和阻抗变换; 7、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1-3 电功率和能量§1-4 电路元件§1-5 电阻元件§1-6 电压源和电流源§1-7 受控电源 §1-8 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1 引言§2-2 电路的等效变换§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4 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2-5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2-6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2-7 输入电阻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3-3 支路电流法§3-4 网孔电流法§3-5 回路电流法§3-6 结点电压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4-1 叠加定理§4-2 替代定理§4-3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六章储能元件§6-1 电容元件§6-2 电感元件§6-3 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 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7-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7-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7-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7-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7-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第八章相量法§8-1 复数§8-2 正弦量§8-3 相量法的基础§8-4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九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9-1 阻抗和导纳§9-3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9-4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9-5 复功率§9-6 最大功率传输 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0-1 互感§10-2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0-5 理想变压器 第十一章电路的频率响应§11-1 网络函数§11-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11-4 RLC并联谐振电路 第十二章三相电路§12-1 三相电路§12-2 线电压(电流)和相电压(电流)的关系§12-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12-5 三相电路的功率 第二部分:40%电力系统基础 参考书目:(1)电路系统分析理论,刘天琪、邱晓燕,北京:科学出版社 (2)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第三版),何仰赞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电力系统概述涉及的基本概念,如: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电力系统运行特点和基本要求;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负荷和负荷曲线等; 2、电力系统元件参数的计算及元件模型和网络模型的建立;

电力系统分析川大课件小结与习题

电力网的电能损耗 1. 电力网的电能损耗和损耗率 在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时,常常要求计算一段时间内电力网的电能损耗。在规定时间段内对有功功率的积分便是电能损耗。如果功率为恒定值,则电能损耗就是功率乘以时间。通常以年(即365×24=8760小时)作为计算时间段,称为电力网年电能损耗。 例如8760小时分为n段,其中第i段时间为△ti(h),全网功率损耗为△Pi(MW),则全网年电能损耗为。 在同一时间内,电力网损耗电量占供电量的百分比,称为电力网的损耗率,简称网损率或线损率,即 电力网损耗率=(3-54) 其中,在给定的时间(日、月、季或年)内,系统中所有发电厂的总发电量与厂用电量之差称为供电量; 这里介绍一种常用的电能损耗简化计算方法,用于逐个计算线路或变压器的年电能损耗,即最大负荷损耗时间法。 如果线路中输送的功率一直保持为最大负荷功率Smax,在τ小时内的电能损耗恰好等于线路全年的实际电能损耗,则称为最大负荷损耗时间 保持为最大负荷功率Smax,在τ小时内的电能损耗恰好等于线路全年的实际电能损耗,则称为最大负荷损耗时间。 (3-63) 若认为电压接近于恒定,则 (3-64) 由此可见,最大负荷损耗时间τ与视在功率表示的负荷曲线有关。在一定功率因数下视在功率与有功功率成正比,而有功功率负荷曲线的形状在某种程度上可由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反映。因此,τ与线路负荷的功率因数和Tmax有关。通过对一些典型负荷曲线的分析,得到τ与Tmax及cosρ的关系,如表3-1所示。 使用这一方法只需计算最大负荷时线路或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再按负荷的Tmax和cosρ从表3-1查得τ,就可用下式计算线路的年电能损耗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探讨——叠加原理与线性系统的判别标准-四川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探讨——叠加原理与线性系统的 判别问题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赵耀 2014年9月 问题:初始状态不为零的标准线性系统是否满足叠加原理? 例:RC 电路,输入为)t (u i ,输出为)t (u o dt ) t (du C i ) t (u Ri )t (u o i 0 =+= )t (u )t (u dt )t (du RC i o =+∴0 属于标准的线性系统,应当满足叠加原理。 设1=RC ,输出)t (u o 的初值为)(u o 0,输入)t (u i 为阶跃信号,其幅值为A ,则输出响应为 )e (A e )(u )t (u t t o o ---+=10 上式的第一项对应由初始状态引起的零输入响应,第二项对应由输入信号引起的零状态响应。显然,由于零输入响应项的存在,若输入)t (u i 的幅值增大一倍,对应的输出只是零状态响应部分增大一倍,不会整体增大一倍,即整体并不满足叠加原理的均匀性;同样道理,整体看,把2个输入分别作用产生的响应叠加起来并不等于2个输入同时作用产生的响应,即不满足叠加原理的叠加性,只有零状态响应部分满足叠加性。表面上看,似乎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对于该问题,应当怎么看? 实际上,零输入响应对应的方程为 0 0=+)t (u dt )t (du RC o 即相当于输入0=)t (u i 时的响应,所以应当把系统总的响应看作两部分响应的叠加,即0=)t (u i 所对应的零输入响应加上0≠)t (u i 所对应的零状态响应。这样看,系统就完全满足叠加原理了。 上述分析说明,叠加原理所讲的某个输入产生某个响应,指的是该响应完全由该输入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