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 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 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

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老 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

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庄 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标签:栏目]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0、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5、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3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0、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4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KCB齿轮油泵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可调压渣油泵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高压渣油泵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KCB-300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齿轮油泵kcb 55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高压渣油泵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

是人之所恶也。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2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1、是可忍,孰不可忍? 3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3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35、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也。 3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 哉!

40、道不同,不相为谋。 4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4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4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 则绞。 4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7、放于利而行,多怨。 48、不学礼,无以立。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孟子的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 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重点: 《论语》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庄子》的艺术特色 预习: 一、名词解释和问答: 1、什么是说理散文? 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 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4、什么是百家争鸣? 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概述: 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 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c)专论体(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一、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论语》中具有先秦说理问的特征的表现: a)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b)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 坐》 c)《季氏》中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征。 (二)文学性体现在: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论语》思想内容:《论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礼”和“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3、美学思想善与美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

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名言我来完善“《孟子》名言”相关词条: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 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中庸大学尚书周易 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 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 中庸大学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 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性善论《大学章句》鱼我所欲也秦惠王管子 The Lonely Island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

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7、敏而好学 一工精彩文档<■ ,不耻下问。 ■- ■ I ■ ■ .■ t I ■ ■ j ■ sail . ??■? ■ ■ ■ ■ a is ■: * 1 ?■??」■! ■■■ a ■aw, ■ ■ ■ ■ H ,? jp'l 1: ▲,/■ \ A If ; 、a ,古在 o R ■〔HH, Lj-r^-L' ■ F ? F i| <1 r * f p |J < h ■ r * / 'I ■ * I p >z p x *k,1 a J * - tfi !■/JB — r ■" -I 、J 、「、小 ’ ? I B ? ■ ‘ i ■ 9 i ■ I < I M A, I 丄J ? ■/ ■ I r A , a i d " |, Ll ■ ■ I ill i iiuj?i h _ 1 ]■疋■ * 9 i i _■_■_■ /jZ z=t J ,l==r ■ .p .. ■ 1 ?■卜 i ?[- I /~r 丿] 7. r ■ ■>! ? _ k a ] . q 4 |—?—|i - | / a a a 孔子名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r r t t -a r - t a ■ n r v t ?■?* 而更加危险。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工 '5、德不孤?,必有邻。' !T ! ■ ■?* = r ■■'? ! - — ! I '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孔.子孟子:谏言名句 译文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 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 '0 ■ I B ? - ■ a H I 4 ? ■■ ■ I H ■ 一■ 3、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 e :语言迟钝,不善讲话 '敏:敏捷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 ,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关于他们的一些资料你了解多少?下面由为你介绍这五位传奇人物,希望你喜欢。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20]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

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墨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仁就是爱人,关爱他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我的理解是以民为本。 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应该是一切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的干涉,顺天而行。 4、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本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致力发展仁政…… 庄子的思想和老子是一个学派的,老子主张的无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哪个朝代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哪个朝代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那么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哪个朝代?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哪个朝代,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

老子孔子孟子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 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 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孙子孙氏,名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 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同时代或略晚,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出自妫姓或姬姓,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哲学家,今在山东、江苏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亦称《十三篇》。 鬼谷子,原名王诩,又名王禅,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常入云 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非常著名的著作《德道经》的创,他的历史地位虽然不及孔子、孟子,却也有中国文学历史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有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性命双修、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他的著作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供大家欣赏! 老子的个人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7.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9.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浅析孔子与孟子,老子与庄子的关系

浅析孔子与孟子,老子与庄子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思想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由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加之后来道教的兴起,使得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成为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说起儒学之代表,首推二圣——孔孟;说起道家,那么就不得不提老庄了。先来谈谈孔孟。孔孟,就是指孔子和孟子。孔子,世称“至圣”,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孟子,世称“亚圣”,战国时期的大学者。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些相同之处也是儒学所提倡的精髓之一。孔孟思想一脉相承,但依然有很大差别。在哲学概念上,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孔子强调,为君者,要爱民如子,“仁者爱人”,为臣为名者,要忠于君,臣服于君,要爱君,不对的地方要容忍,这就是“仁”。但孔子也不是提倡一味的忍让,在原则立场方面,他也说过“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话。孟子虽也说“仁”,但更强调“义”。“生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无不反映了这个“义”。在施政纲领上,孔子仅仅提出了一个简单概念的纲领,而孟子的是一个相对具体的纲领。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 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 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 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老 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