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告制作行业的这些痛点该如何解决

广告制作行业的这些痛点该如何解决

广告制作行业的这些痛点该如何解决
广告制作行业的这些痛点该如何解决

广告制作行业的这些痛点该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广告制作行业的特征仍旧是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广告制作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广告业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水平。很多客户觉得广告制作成本费用过高,而且消耗大、工艺复杂,为此不愿积极参与制作,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竞争激烈,价格战严重,利润减少

入行门槛低,投资门槛也低,行业内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接单压低价格,甚至赔本赚吆喝,使得利润越来越低。

2、电商冲击

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性,可以足不出户,对广告制作公司有了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几个还是便利性都对实体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很多电商也是线下的实体店,但是也变相的抢了很多线下店的市场。

3、租金暴涨,利润减少,员工工资等开支增加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店面租金也越来越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也不断的提升,但是广告行业的利润却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开支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只能是越做越小,直至倒闭。

4、做广告的自己宣传不出去,不能与时俱进,使得客源越来越少

有的广告公司只是专业设计制作,不知道如何宣传自己,靠客户介绍客户,或者老客户养着,不能与时俱进或者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宣传出去获得更多的客户,因为价格原因、质量原因或者产品单一等等原因,丢单、丢客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自己的客户越老越少。

5、安装人员难找

现在的广告设计和制作往往还能集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一个广告制作公司还有安装人员的情况下,在旺季还能支撑,到了淡季,就只能白白开着工资不能盈利,所以安装变成了一个特定的行业发展起来,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是在旺季,安装人员就会很难找,形成做出来安装不上,耽误工期,使得好多客户都会找综合性的广告公司,使得中小型的广告制作公司很难接到活。

6、老板缺乏管理意识,既当老板又当业务员。

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因此常常分身乏术,难以兼顾管理和实际操作,一个人养活着整个公司,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公司的发展,经营策略上,没有考虑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扩大公司的规模,如何把事业做大做强。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广告制作行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是广告人,我们既然选择了广告制作这个行业,我们就想有所作为。虽然竞争激烈,但同时又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只有抓住机遇,拥抱变化,才能做好、做强。

解决办法

飞扬动力广告公司管理软件结合社会发展和广告行业的特性,创造出适合广告行业的管理新模式,打破广告行业的困境,才能有一种不一样的活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集客户、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去解决行业内的诸多痛点。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思考教学总结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制造业一般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之分,其中装备制造业越来越重要。装备制造业是指资本品的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投资类产品的企业的总称。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形成,只有两百年的历史。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开始了以机器为主导地位的制造业新纪元,促成了制造企业雏形――工场式生产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制造业的革命;由福特、斯隆开创了流水式、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发展。从7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特点,于是相继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也就是说,受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进入了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在90年代, 相继出现了智能制造、敏捷制造、下一代制造等新的制造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制造技术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两百多年的历史充分揭示了市场牵引与技术推动两种力量对制造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提供了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以30000吨模锻水压机、辊宽2800毫米热轧和冷轧铝板轧机、辊宽700毫米二十辊极薄带钢轧机等为代表的9大成套设备以及锻轧火车车轮和轮箍成套设备、攀枝花钢铁公司成套设备、葛洲坝工程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等重大民用装备;以“两弹一星”、核动力潜艇、歼击机、主战坦克等为代表的众多武器装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制造业的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如在激光照排机、秦山300兆瓦核电站、300兆瓦和600兆瓦亚临火电发电机组、宝钢三期工程成套设备,500千伏输变电成套设备、石油加氢裂化和精制成套设备、大露天矿成套设备、大秦重载铁路设备、港口大型设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年产1~2千万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最全版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能够见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之上数据中都能够见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壹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壹定成效且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壹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俩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壹个重要原因在于之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之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之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之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之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X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和宝钢相似,但它的运营模式的变化过程和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俩亿的信息化壹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管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显著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俩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壹个共性特点是,都已经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X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X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X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0-45亿元。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与意义(精)

1.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与意义 答: 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简称。 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技术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2.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分成哪几个阶段,其意义是什么?答: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介绍(投入期。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介绍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 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doc 11)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doc 1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加快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跟踪和超越先进技术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部署下,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九五”CAD应用工程的基础上,在“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方针的指导下,以创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为重点,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坚持“国家引导,地方扶持,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的工作原则,

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保障。 1.2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目标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体系,创建新疆制造业良好的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深入广泛地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发展,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我区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通过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我区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遴选2~3个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地区,2~3个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行业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行业,支持13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30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工程中国产软件应用率达到50%以上,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到30%,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3~4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发的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培训30000人次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逐步建立以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为主的新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2.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任务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建立应用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为核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

互联网+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背景分析 1、制造业单位情况(略) 2、信息化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公司重视科学技术,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 2003年实施的营销系统,是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与银行联网,但没有与财务系统有机结合,是一个独立的业务系统。 还有一套版财务软件,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1998年开发了一套单机版的,基于Mapinfo的GIS软件,数据齐全,功能相对简单,没有地理数据和坐标数据,水力计算也没做。 已有初步规模的网络系统,办公楼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数据库为SQL Server。 现有一套95年建立调度系统,可以采集现场数据,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上位机软件能够显示水厂的压力、余氯、流量、电流、电压、电量及工况图。 3、存在的问题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

公司目前由于几个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机构之间信息难于共享;造成数据的实时性较差,数据核对、汇总、统计的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财务、收费、管网信息各自独立,有时信息获得滞后或有误,容易引起误会和工作矛盾,有时又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数据来源多渠道,准确性、一致性较差 没有实现数据集成,造成数据来源多渠道,信息重复,利用率低,信息资源浪费,不能实现管理信息集成、管理与生产信息集成。决策层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较差,容易造成判断失误,造成决策和指挥失误,影响生产和效益。 4、主要要求 ?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系统的整体规划方案和必要的 合理化建议。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 与打印、曲线图分析、上下限报警、数据存贮、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调度方案的初步建立(优化和决策)。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基本保留原来的调度系统,根据需要和发展适当扩展几个现 场测量点,原有的无线数传电台方式改为微波连接。 ?升级原有服务器和数据库,并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 能覆盖集团公司本部和各个水厂﹑水源厂等部门的网络平

电子与通信制造行业信息化报告

电子与通信制造行业信息化报告 目前,中国电子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正处在由部门数据处理阶段向管理信息化层次升级的阶段,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IT 投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制造行业竞争空前激烈,IT 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有力要素得到更加深入的利用。目前,中国电子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正处在由部门数据处理阶段向管理信息化层次升级的阶段,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IT 投入快速增长;此外,电子行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这都为整个行业IT 投入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这个行业中,一些视野已经扩大到全球企业的IT 战略,代表了这个行 业最先进的信息化应用现状。比如,华为、海尔和联想等企业近年来的国际化行动,使它们 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战略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它们的 IT 战略和应用层次快速提升,IT 应用能力迅速进化。 同一些中小型企业相比,这些国际化企业大多超越了数据处理阶段和引 进ERR CRM和SCM等管理软件阶段。现在,它们应用IT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集 中在先定位企业所要获取的竞争优势类型,然后再制定相应的业务重组战略、与之相配的IT 战略。比如,在上世纪90 年代以销售交换机起家的华为,最初认为产品就等于竞争力,于是将全部力量投入产品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上,以尽快获得低成本优势;后来,华为的决策者意识到,其当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侥幸,它当时的综合实力、管理水平、企业文化距离跨国企业很远,从1998 年起,华为花费巨资,系统性地大规模引入国外管理咨询公司,逐步将跨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移植过来、消化吸收,构建起世界级管理体系。为此,华为提出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式,IT管理就是华为固化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 化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的重要工具,这使华为具有系统性能力获得日后更长久的国际市场地位。 与华为一样,海尔、联想这些中国领先型企业也于近年开始面临着组织 战略变革的考验,在单纯把产品卖到国外,变成全球组织生产、采购和销售的跨国企业的过程中,IT给这些企业带来的价值就是与不断整合和优化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从而让新流程落地,发挥其应有价值。尤其对那些通过购并进行整合的企业而言,有效的IT平台所发挥出的作用显而易见。 此外,创新的需求及开发成本的上升,也迫使许多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上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亿元,

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 (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两亿的信息化一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管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显着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两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一个共性特点是,都已经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0-45亿元。 汽车行业:其迅速发展为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汽车行业中,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整车生产企业则优于改装车及零部

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八大核心关系

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八大核心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逐步应用CAD软件。90年代初,国家启动“甩图板”工程和CIMS工程。2002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一路前行近三十年,“十五”、“十一五”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更把应用水平推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世界、亚洲及中国都发生着一系列巨大变化: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亚洲,世界市场重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领头羊”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开始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上述大背景和机遇外,更离不开内部发展环境的和谐,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制造业信息化涉及面广,参与方多,包括:制造企业、IT厂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媒体六个主要方面。 本文主要围绕这六大参与方的八个主要核心关系展开: 核心关系一:制造企业与IT厂商 制造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IT厂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主导与配合关系。主导与配合都是分阶段而不同的,如:系统上线前由IT厂商主导,企业配合,系统上线后则由企业主导,IT厂商配合。企业不只是简单的系统应用者,更多时候需要自己提需求、做规划、选系统,如果企业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就需要IT厂商或第三方机构来协-助。 信息化往往会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对原-有流程进行变革。因此,制造企业与IT厂商的合作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应该进一步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中高层领导、部门主管、关键岗位都能就实施信息化的流程、意义和决心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另一方面,IT厂商除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系统之外,还能够提供持续、优质的服务。 实际操作中,制造企业要么是对信息化完全不了解,将“身家性命”完全托付给IT厂商,要么一知半解,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占绝对主导和强势地位。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极容易导致信息化的失败!前者成功的前提是正好碰上一家在乎口碑、负责任的IT厂商。后者虽然对信息化有少许了解,但实际上对系统的建设缺乏了解和全面认识,企业的强势反而导致IT厂商参与积极性的降低,忽略了IT厂商作为外部信息化专家的价值,增加了信息化实施的难度。核心关系二:制造业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会对企业日常经-营有一定的干预,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所以,早期的信息化都是以“运动”方式开展的,比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十五”开始,各级政府逐步转变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的政策指导功能,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减少对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行政干预与管理。在信息化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比如:科技部门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专项”、经-委部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信息产业部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等等。大都由政府出资引导,企业配套,政府占小头,企业占大头。 政府的各项政策在制定层面是值得称道的,但往往到了实施层面就会因为具体操作流程的原-因,浮于表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某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申报流程采取的是各地市摊派名额的做法。上交一份还过得去的项目申报书,即可获得资金,至于企业拿到资金后的使用情况,既不跟踪,也不验收。导致真正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拿不到专项资金,拿到专项资金的企业却不搞信息化。个别企业连年申报,以项目申报大量专项资金,甚至某些中介机构还以确保项目申报成功为由向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申报佣金”。 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在项目申报上严格把关。采取IT厂商与地市主管部门共同推荐的方式,确保申报企业有真实信息化需求。同时,采取先立项,再组织专家组验收,验收合格后财政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年月日 [] [] [] [] [] [] [] []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市场逐渐成熟,企业应用十分普及。本文对全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市场和应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与思考,希望与大家进行研讨。 .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目前,全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 底层核心技术逐渐成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底层核心技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例如,在三维造型底层核心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解算器、先进生产排程()技术、五轴联动的加工与仿真技术等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关键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在全球的制造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支撑企业管理的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西方企业不断向全球拓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对制造业信息化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疆界不断拓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例如,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精益化,涌现出企业资产管理()、大修维护管理()、需求管理、劳动力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统计过程控制()、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新兴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 随着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日趋复杂,技术开始向支持机、电、软件混合设计发展,支持产品的包装管理、工程计算和复杂文档的管理。而随着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支撑复合材料的设计、仿真和制造的信息化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虚拟现实、逆向工程、试验数据管理、仿真数据管理、可靠性分析等新兴技术也随着工业界的应用需求,而得到蓬勃发展。 广泛应用、等先进的软件构架和交付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面向服务的架构)改变了软件的应用模式。架构将固化的软件转变为可以灵活配置的组件,可以实现随需而变,从而降低了信息化技术维护、升级的成本,使信息化软件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降低应用的成本,而将购买软件转化为租用服务,这促进了制造业信息化厂商发展(软件即服务)模式的应用软件。已成为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新兴软件交付模式。

关于制造业信息化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及策略 一、制造业信息化的意义所在 1. 大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工业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和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产品制造商需要从以生产推动销售的方式,转变到按客户需求订单安排生产的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外包业务和单一的客户需求的增加,生产厂商只有开展协同产品生命过程管理---制造信息化,才能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上市时间,以及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 产业结构的全球布局是制造业领域需要高度关注的。去年下半年,在机械行业已经出现了全球产业新的动向,针对这样的新动向,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的升值,产生了动向,针对这样的动向,唯一的方式是通过中国生产力的提高来弥补劳动成本的提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实际上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主要是靠信息技术的延伸应用。 2. 企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 制造行业信息化是国家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个关键的,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看世界,还是看中国,各个制造行业,从设计、生产、管理到销售,从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价值链里面的位置,到开拓市场,这都是综合制造业信息化范畴。所以说,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个关键因素。 3.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信息化的关键是强化,是对信息、信息资源、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用户的全方位管理。是“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的过程,是提高制造业“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三降”(降低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物耗)的重要工具。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治理机构。 按照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能够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能够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庞大,专门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出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进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以后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治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纳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打算—作业打算—出厂打算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治理和财务成本治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两亿的信息化一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治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明显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两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一个共性特点是,都差不多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 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 0-45亿元。 汽车行业:其迅速进展为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制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汽车行业中,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整车生产企业则优于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一汽大众、东风、长安、柳州五菱等汽车企业普遍应用了ERP、CRM系统;一汽集团全面采纳了网上采购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1)

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1)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治理机构。 按照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能够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能够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庞大,专门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出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

进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以后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平均每家投入)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治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纳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打算—作业打算—出厂打算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治理和财务成本治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武钢总投资两亿的信息化一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治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明显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这两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一个共性特点是,都差不多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 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