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的建筑读书笔记

自然的建筑读书笔记

自然的建筑读书笔记
自然的建筑读书笔记

自然的建筑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的建筑-读后感】

《自然的建筑》读后感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世界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日益增加。于是,有

了“自然建筑”这一个概念。但是,什么是自然的建筑,这类建筑有

什么特点以及优势?隈研吾的《自然的建筑》一书,从某种程度上

给了我一个答案。

这本书通过隈研吾先生的几个对自然建筑探索的方案实例,用真实

的建筑告诉了读者他对自然的建筑的理解,不是枯燥的纸上谈兵,

阅读起来颇有趣味。在最后,还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并思考了

这一类建筑是否是可持续性的,持久的?答案是肯定的。

对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龟老山瞭望台以及阳乐屋两个方案。

前者是在日本的一座名为“龟老山”的瞭望台,实际是附近居民的一

个户外活动空间,类似于露天剧场的空间。隈研吾先生为了不破坏

山体郁郁葱葱的整体性,借鉴了希腊的圆形剧场的形式,利用地势,将建筑巧妙的嵌入山顶。使得建筑拥有了宽敞的空间的同时又从外

形上不破外山体的整体感。建筑和自然的界限消失了,建筑依靠自

然而存在,自然又不因建筑而显得孤立,这或许就是自然建筑的一

种形式吧。

阳乐屋是位于一个日本村庄里的类似于村名活动中心的建筑。隈研

吾先生在受到江户时代建筑的启发,那时还没有玻璃这种东西,人

与自然靠的是厚厚的土墙和窗户上的纸隔开。于是乎,就有了用纸

搭建一个建筑的设想。在解决的纸遇水容易破开和不耐火的难题之后,这个仅仅由纸和茅草以及必要的支撑组成的建筑便孕育而生。

在建筑中,人与自然是隔开的,但是由于纸的厚度极其的纤薄,并

且不像墙体那样将外界冷热几乎完全阻挡开来。所以,在这个空间里,人和自然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然建筑——与自然联系。我觉得,自然的建筑是没有固定形态,只要是

和自然存在联系,并且不突兀的建筑,都可称作是自然建筑。当然,还有考虑的是环保和可持续的问题,木材固然是最好的自然建筑材料。但是,当今木材被大量的消耗,因此我们需要再去寻找一些代

替的材料,例如pvc塑料薄膜之类的。消除与自然的隔断感和与自

然融为一体,是我认为一个自然建筑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每

个人都有对自然的向往,将这种向往转变成建筑,便是自己理想中

的自然建筑。

【篇二: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

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

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

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

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

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

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

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

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

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

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

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

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

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

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

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

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

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

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

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

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

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

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

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

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

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

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

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

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

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p88

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

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

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

置及结构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

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

面。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

院子缺乏私密性。 p174

“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我们

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p172-

177

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

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

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 p180

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窗也

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

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

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 p280-286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

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读书总结】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

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

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

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

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

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

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屋

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

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

也要和谐。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

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

造成一种紧张感。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

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

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

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

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

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

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

着的线更强。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

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

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

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

造出来的空间。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

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

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

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

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

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

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

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

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

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

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

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也提出了生

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

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

整体性、共生性。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

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

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 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

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

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新疆龟兹宾馆

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

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

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为

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

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

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

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

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

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

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覆盖圆锥表面的

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

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

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

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

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

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

共存的历史。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

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

这个设计也体现了生态技术的重要。这是一个将地域技术与高技术

结合的设计。传统的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具有节约能源、省时省材

的优点,但是与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和现代化施工手段相比,存在

着极大的缺陷,因而处于被淘汰的境况。只有改进传统地域技术,

使之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技术获得再生。而这个设

计成功地将地域性技术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地域性生

态建筑和全新的建筑形态。

首先,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人手。经过长时间学习,他找到了灵——当地有棱纹的棚屋结构中的薄曲线木材,它们在屋

顶端集合在一起并且支撑棚屋结构。在皮亚诺的设计中重新诠释了

这一建筑形式,不锈钢的水平管子和有斜纹对角线的木杆在结构上

被精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体系不仅是由于形式的需要,还综合

考虑了抵抗飓风和地震的需要。

皮亚诺所吸取的最主要的民间技术就是肋架的构成方式:在当地建

造语汇中,棚屋结构的主要肋架是由棕榈树苗所承担并被编织牢固。皮亚诺在更大规模上转引了这些技术:棕榈树苗被胶合层板与镀锌

钢材所置换,形成更为坚固并微弧的桶状肋骨;横向联系构件可能

源自于对棕榈树扇状分布的叶脉的启示,它们以水平方式牢牢地锚

固在肋骨之间,以取代民间的编织或绑结的技术;为了增加建筑的

抗风抗振力,沿对角线方向还设有不锈钢杆件。

伦敦市政厅

侵华日军南京大国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玻璃作为复合的基层,石材作为面层,通过粘结层粘合起来。将基

层置换为中空玻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复合材料通

常具有更好的生态节能效果。由于新建展览馆的特殊功能和精神要求。扩建的新展馆位于“万人坑”遗址旁边,新馆的内部墙面用来布展,所以只能开高侧窗进行内部采光,同时外立面希望尽量使用石材,显得厚重肃穆,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为了解决立面和采光的

矛盾,设计者想到了利用材料的单面透明性,使用超薄型石材作为

窗的材料。薄型石材是指厚度在10—15mm之间的石材板材,分为

大理石薄板和花岗岩薄板,超薄型石材是指板材厚度在10mm以下

的各类石材扳材,大多数石材在这个厚度以下就可以透光。由于石

材的物理性能较脆,抗拉;抗剪性能差,所以达到透光薄度后就很

容易碎裂,难以独立使用。为了解决石材薄板的透明度和刚度之间

的矛盾,就引入了玻璃第二种材料,作为复合的基层。

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 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

2.

中庭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 3. 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

和富氧环境空间

4. 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

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

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

5. 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

的程度 6. 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

7. 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

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

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和自然采光

8. 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

空间 9. 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总之,生态建筑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在从形态学观点探讨建

筑造型美的同时,也从生态学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融为和谐整体,这才符合生态建筑的本义与真谛。

通过这次的阅读和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建筑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知

识充实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在我的实习期间对我进行工作做出了一

些实质性的帮助。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单靠只读这些文献是不

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

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

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参考文献

[1]蔡洁.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建筑学报.2010 [2]张永和.非常建筑.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 [3]凯文林奇.城市印象.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黄丹麾.《生态建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翰林飞.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李继业.建筑

的装饰材料.科学出版社.2002

[9]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0]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2008

[11] 法雷利,黄中浩.?国际建筑设计教程:构造与材料?.大连理工大

学出版社.2010

【篇三: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建筑读书笔记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

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

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传统建筑特点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

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

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

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

和表现形式。

一、大体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

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

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

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

筑造型的艺术

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

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

身带来生气。

三、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

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四、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

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

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称得上是选址专家。

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

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得山林风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风水,让人

工得与自然得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

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

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

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

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传统建筑范畴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

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

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

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

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

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

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

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

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

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

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

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

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

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

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这种内向层次

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

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

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

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

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

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

于宋,保存至今。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

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

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

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

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

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

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

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

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

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

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

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

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

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

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

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

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 尽心》),还是道

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

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

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

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中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

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

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

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广义

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

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

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

境界。

五、“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

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

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

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篇一:《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读第一书有感《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建筑十书读书心得)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 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

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 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维特鲁威还把“全部学问”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自身的建筑构成,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01. 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 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02. 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03. 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 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04. 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 05. 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06. 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个原因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建筑之美 --《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思创的主营业务之一便是建筑智能化,但我作为一财务人员对建筑真是可谓一窍不通,面对三楼到六楼的公司各类设计师、工程师,从心底只有崇敬之情。为了让对建筑一无所知的自己摸进建筑学的大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公司举办的第二届读书活动中,我毅然选择了一本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书--《如何欣赏建筑》。 此书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建筑学家汉宝德所著,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 书中十七座建筑都是举世之作,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悉尼歌剧院、泰姬玛哈陵,有国人的建筑骄傲-徽式建筑宏村,也有我等普通人未曾所知的建筑,如:哥伦布小镇上的消防站。一个建筑作品,一篇文章,对所介绍的每一建筑,我深深感受到汉老先生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的情感,用充满人文气质的行文方式迫切地向世人展示各个名家名作。为了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美感所在,汉老先生不限使用文字,他运用了大量照片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多角度来欣赏建筑之美。为了让读者深刻的了解建筑的美之所在,他对每一建筑都以故事性的方式介绍其结构或功能,同时对美做了一定的分析,把形式的美感用理性的文学来进行说明。 在汉老先生看来,建筑学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笔者欣赏结构之美,推崇黄金比例。在介绍剑桥国王学院教堂时,我从平面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汉老先生强烈迸发出的情感,这座小教堂被笔者誉为“真正是英国中古建筑冠冕上的珍珠”。从外观上的装饰式曲线,到大量使用的理性直线。从拱顶的扇面装饰,到“火柴盒”式的建筑主体。这座历史上最早的骨架玻璃建筑,被笔者描述的如诗如画。好吧,我浅薄的笔墨根本无法描述十之一二,只好也学学汉老先生的方式,上图! 精美的骨架玻璃建筑—国王学院教堂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 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 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 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 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 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 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 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 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 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 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 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 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 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 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 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 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 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 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 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 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

《现代建筑》读后感

《现代建筑》读后感 塔夫里在《现代建筑》的开始章节中就把视线投射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上,美国大城市的法杖,有现代建筑,但没有现代建筑的理念,没有社会纲领的背后支撑。当正式由于这种难度,我们也看到了塔夫里不会由于政治的立场而用有色的眼睛来对待现代建筑的难能可贵之处,同时也正是由于他对美国现代建筑的关注,让我们得以了解更加全面的,更加丰富的现代建筑史。 在第二章的开始,通过“住房问题”的引入把我们的实现投射在政治革命家身上,用来阐述19世纪末的欧洲城市规划与美国之间根本的区别。“住房问题远远不至于工人阶级有关,而是有着普遍的社会重要性”。 工业化产生的结果不仅仅带来了城市功能布局,同时也使得资本家意识到工业技术对于拓展他们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而这种焦虑感和迫切感在德国表现的尤为突出,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式其问题所在。 对于问题的关注和观点的相似,使得当时先锋派建筑师和德国的大资本家和政治家走在了一起、在这一层内在关系的叙事上,塔夫里为我们铺展的不是建筑师知识分子的能耐麽日式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拓展方式。在这一章节中,塔夫里除了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拓展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所处的环境外们同事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 同样的论述方式在第十二章“关于苏联的先锋派,都市化和城市规划”中也是有效地,十月革命使得俄国先锋派文化的幻想成为了显示。“随着提倡艺术体验回归大众生活。主观的创作开始走向了社会化”。新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给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对建筑合作社发生作用。这里,塔夫里再次的阐述了建筑或者城市规划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虽然这种矛盾与复杂更多地是表现在自主性的缺失上面。 总之,塔夫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的,现役的现代建筑史,它不仅仅是只有建筑本身,文章中所阐述的则学理念和社会学思想恰恰是以往的建筑史学家所忽视的部分,而正是这些部分对于建筑的影响,观念的形成,往往比建筑师自身去构筑的建筑空间还要广阔。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试图显示的不是一个道路的历史,而是许多道路的历史,以及他们是如何从特定建筑作品中产生的一产生于现实和乌托邦的互相作用、我们所关注的不是这些道路所制造的外在形式,而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思想。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 简介 《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 建筑的构成 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 衡、适合, 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 适于均衡的比例。这是由量一一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一一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 物。布置的式样一一希腊人称做伊得埃一一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 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 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但对 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 美。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 价。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对于业主或使用、或显示财产富饶、或拥有雄辩声 誉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的情况。一般来说,建筑的经营都必须做得对各 自的业主适用。 建筑学的部门 1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 2、建造房屋分为两项: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建造私有 建筑物。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人对客观食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粗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旅行中理解建筑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 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 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

建筑施工技术读书笔记.doc

钢筋混泥土工程读书笔记 近年来,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防震性能,在民用建筑中普遍设计应用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出现裂缝的现象较多,这已成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大通病。经过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我对钢筋混泥土工程具有一些见解。 一、现对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1、建筑平面超长,由于温差和材料变形,会造成楼板横 向开裂。仅就长度而言,如结构长度小于规范要求,结构内力影响很小。 2、收缩裂缝往往出现在收缩应力集中的薄弱截面上,在 建筑设计中,一般只注重建筑功能而忽视建筑结构问题。 如建筑平面不规则,而结构设计时又没有采取加强措施,在凹凸角处容易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集中,从而造成板开裂。 3、对于砖混结构住宅,由于夏天室外墙体温度高于室内 温度,结构外墙面在高温下发生受热膨胀,如果未采取保温措施,在纵横两外墙面的变形对楼板产生牵拉作用下,东西两端楼板被外墙向外拉伸就容易引起裂缝,特别是外墙面如采用易吸收热量的暗色调装饰面层,此类裂缝就更

为常见。同样,屋面如果未设保温层,顶层楼板也会因热胀冷缩而引起开裂。 二、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因: 1、设计时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楼受力状态考虑仅局限于 楼板平面的应力变化(按弯矩配置抵搞正、负弯矩的受力钢筋)、板平面的受剪变形。即使是考虑板端嵌固端节点产生弯矩,也只是考虑板平面弯曲或屈曲所产生的应力。 在楼板受力体系分析时,对于现浇结构构件之间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分配内力、协调变形,根本没有考虑。 2、现行规范侧重按强度考虑,而针对控制温度应力与混 凝土收缩应力进行的配筋往往考虑不够。由于墙体或边梁变形牵连楼板,使楼板在板角部位产生拉伸变形,按传统的概念在板角部位增加抵抗负弯矩钢筋,只是考虑楼板在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弯曲变形,没考虑墙体或边梁对楼板的影响。所以,即使在端跨的板角增加了负弯矩钢筋或增加放射形配筋,但还是避免不了端部楼板板角45O方向裂缝。 3、由于结构计算的疏忽,现浇板设计偏薄,未做挠度验 算,或设计中未充分估足装修荷载、使用荷载(即设计活荷载偏小),以致设计受力小于实际受力,因此造成板开裂。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故摘录一些内容,以为笔记: 如果说文字的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和怀疑,那么唯一余下的信使就是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所倾诉所记录的历史。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院是由一位建筑师开创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 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天人合一,尺幅乾坤,表现的是天地的和谐。 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 好的建筑,当是不知艺术从何处终止也不知在何处开始。

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 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而中国的园林不似西方那样讲究对称、均衡、几何图案式的,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曲线,包括园墙、小径、亭阁在内。 现代的建筑,对于曲线的运用愈来愈多姿多彩了。 如今解构主义盛行,意义消解了,平面失去了,所谓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敬业精神都不存在了,剩下只是“图像”,这是很可悲的,被视为只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技术,却成了创造的艺术,高技派就这么闯进艺术殿堂,他手段(技术)当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于建筑,同样是至理,有乃建筑实体,无乃建筑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 导读:建筑类读书笔记寻找失忆的城市与建筑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 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

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 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 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工程类读书笔记复习进程

工程类读书笔记

工程类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罗 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 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 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 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 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 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 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 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 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本 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罗西

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 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 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 研究对象。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 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 教学参考书。 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面对每个项目,都能提出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诗意诠 释。缔造场所,是他永恒的设计主题。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周围环境,莫内欧是 如何深入感知场址的场所精神呢?是否在他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内容,使得 他能够在一个深层次上去领悟场所和项目的特性?“什么样的事物能够被称作是一个建筑作 品?这个问题最终将回到类型的概念上来。” “类型是理解建筑对象的一个关键因素……现 在,对类型问题的理解,就是对建筑本质的理解。”18世纪末,法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科特米 类型学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莫内欧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认识的方 类型的定义,前人关于类型的定义: 解成为一个形式的内在结构。”—— g.c. 阿尔甘 科特米瑞对于类型的概念有一段著名表述:“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 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 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划出多种绝不完全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其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因此,类型所摹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是历史的产物,伊恩·麦克哈格正是那个被历史之手选择的人。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一生,这种历史也是生态规划的历史,乃至于景观设计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恩·麦克哈格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围绕着他同时又有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说明了景观设计学专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了解这些历史,对于今天中国现状下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麦克哈格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规划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他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中,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读过之后,笔者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其中蕴涵着对以前规划思想中错误的价值观的警示批判与对新的价值观的倡导。在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规划中建立正确自然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麦克哈格在书中指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批判,指出人们无视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象魔鬼一样将道德排在最末位。还尖锐的指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他们和商人一起,毫不掩饰与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适应他们的价值体系。 他认为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西方的宗教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圣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在过去久远的

《思考建筑》读书笔记

《思考建筑》读书笔记 ——宁静的力量 建筑151许诗敏 Thingking是动态的,它表明了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同时,大师瞑目思索的场景也浮现于眼前。Thikning architecture是一本反映卒姆托建筑思想与设计方法的小册子,书册内部精心挑选的简洁、诱人、富有质感的照片似乎也暗示着他的建筑思想。 卒姆托语言简练,文辞优美,他的建筑也常常表现出诗意。 一、建筑的真实性 擅长平静沉思创作的美国著名抒情诗人沃伦斯·史蒂芬斯将真实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从他诗集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经历了长时间严密注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他的诗不是抱怨、惊恐、彷徨,而是寻找企图任何时候都可能的融洽与协调。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 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 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ss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 加斯东?巴舍拉尔在对诗歌进行研究后,认为源自于物质的印象要比源自于形式的印象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卒姆托的想法正与之类似,他关注的是现实,是对生活的体验,是建造的事实,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师采用真实自然的材料——石、木材、钢、纤维等来筑造他的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