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8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98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98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98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06T12:00:22.9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9期作者:史细芳 [导读]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4244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分娩的12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为7.38±1.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8±2.19,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neonaltal jaundice)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的黄染,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1],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为此我院通过观察采取不同护理的两组新生儿来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06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分娩的12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排除ABO或Rh溶血患儿,根据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日龄1~6日,体重2450~4100g,平均体重(3450±300)g;观察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日龄1~5日,体重2500~4000g,平均体重(3500±250)g。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2],观察组新生儿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①围产期护理:认真做好产前检查,避免产妇出现早产和难产的情况,尤其是母亲RH血型为阴性或者父母血型不合(如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B或AB型)产前检查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有肝炎并使或生过病理性黄疸婴儿的妇女,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服药措施[3];完善医院的接生技术,加强对产程的监督,新生儿一旦被确诊为黄疸,及时采血化验来明确临床诊断,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病情程度给予相应的诊治及早期护理干预。 ②预防感染护理:新生儿的病房要干净、整洁,温度及湿度要适中,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根据具体环境及气候对新生儿适时进行阳光照射。保持新生儿脐部的清洁干燥,当新生儿脐部出现脓性分泌物是使用3%的过氧乙酸进行清洗,擦干后涂抹碘酊。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制度,做好新生儿眼睛、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工作,尿布的选择上,材料要舒适柔软,吸水性要强,防止发生擦伤感染。做好皮肤清洁工作,用温水擦洗新生儿的皮肤,预防红臀的发生,新生儿的衣物要轻柔、舒适、易穿易脱,根据气候增减衣物,防止新生儿发生呼吸道感染。 ③合理喂养;健康的新生儿提倡早喂养,一般与娩出30min后实施和母亲早接触、早吮吸,母婴24h同室,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每天吮吸10次以上,来刺激新生儿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同时要加强母亲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以促进乳汁的分泌,指导初产妇哺乳技巧,及时添加辅乳[4],防止新生儿因早期母乳喂养不足发展成病理性黄疸。 ④新生儿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黄疸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病情变化及消失时间,结合辅助检查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旦新生儿病情加重,判断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根据病因选择黄疸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照及换血疗法[5],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资料用(±S)和率(%)表示,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为7.38±1.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8±2.19,观察组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围产期护理,通过产前检查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溶血症、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降低因肝炎或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发生率;感染预防护理为新生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加强了母婴早期接触,有效刺激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了黄疸的发病率;早期喂养既能够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又能使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及时随胎便排出体外,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通过病情观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黄疸对新生儿造成的病理性损伤。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缩短新生儿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一、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疸; ⑤遗传性疾病;⑥药物性黄疸;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 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 二、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范围随日龄 而异。 24h 48h内 72h内及以后(mg/dl) 足月儿 <6 <9 <12.9 早产儿 <8 <12 <15 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都在正常范围。尿中无胆红素或过多的尿胆原,肝功能正常。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三、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TCB>6mg/dl; 2、足月儿TCB>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4、TCB每天上升>5mg/dl,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胆红素脑病: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20mg/d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四、新生儿黄疸的观察 1、皮肤黄染是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新生儿是一特殊的群体,不能自我表达,完全 依赖我们细致的观察。黄疸患儿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皮肤颜色、范围以及大小便颜色,最重要是注意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反应,如原始反射、吸吮吞咽及肌张力情况。 2、精神状态: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 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皮肤颜色: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 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 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4、吃奶情况: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高峰期有时吃奶差,但随着黄疸的消退,很快恢复正常。若发现婴儿反应差、吃奶差,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5、粪便、尿液: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 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6、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 生。 7、了解母儿情况: 了解母亲有无糖尿病等合并症, 有无早产、宫内窘迫、感染以 及父母是否ABO血型等易诱发新生儿黄疸、甚至溶血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新生儿早期加强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得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得程度决定光疗、

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得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得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得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足月分娩的,体重在2.5kg以上,Apgar1min评分8~10分的19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除外胎儿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围产期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母孕期均健康,均无有关家族遗传病史)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非干预组)98例。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口服妈咪爱,每次0.5g,每日2次,当测得TBC读数≥8mg/dl,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136.8μmol/L,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性用药,对照组出生后3天内未给任何处理。两组均采用性能良好的经皮测定黄疸仪(TBC)测定黄疸指数。对比两组新生儿TBC读数。观察组若TBC读数≥12mg/dl,则给予新生儿输白蛋白和蓝光照射退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黄疸发病率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黄疸指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如

为及时诊断及治疗,部分可发展成核黄疸,因未结合胆红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其的发病率及其重要,为了解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比较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196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顺娩或剖宫产娩出的196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 2.5~4.0kg,Apgar1min 评分8~10分,除外胎儿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围产期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母孕期均健康,均无有关家族遗传病史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出生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干预组)98例中,男57例,女41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400g,平均胎龄为38.6周。对照组(非干预组)98例中,男53例,女45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200g,平均胎龄为39.1周。 1.2干预措施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服用妈咪爱,每次0.5g,每日2次,,当测得TBC读数≥8mg/dl,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136.8μmol/L,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当测得TBC读数≥12mg/dl,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205.2μmol/L,则给予新生儿输白蛋白和蓝光照射退黄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 1.3方法 两组均采用性能良好经皮测定黄疸仪(TBC)测定黄疸指数。测定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2T14:53:10.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作者:魏德萍杨洁 [导读] 新生儿期,尤其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的破坏增多,肝酶活性受到抑制。 魏德萍杨洁 (云南省玉溪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儿科2012年12月以来收治的16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适当补液。B组在光疗基础上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滴注。C组光疗加用人血白蛋白滴注。结果三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2h及治疗完成后B、C两组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超过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上A组较B、C两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快速补充蛋白质,降低血清胆红素,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09-01 新生儿黄疸亦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新生儿的代谢特点或其他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促使胆红素水平维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具有临床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164例新生儿黄疸,其中男89例,女75例,患儿均为足月儿,首诊治疗。入院后检测其血清胆红素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1]。随机将患儿分为A组60例,B组68例,C组36例。三组患儿在病因,性别,日龄,胎龄,喂养,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详见表一,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适当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蓝光治疗方法采用XHZ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黑棉布遮盖新生儿双眼,会阴,肛门部位,其余部位裸露,双面持续照射8—12h。B组: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10ml/(kg.d)(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20127)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以比例为1:1静脉滴注,1次/d。C组:在蓝光照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剂量为2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比例为1:1,缓慢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天。 1.3 疗效评价:分别在治疗前,第3天(治疗72h)和第5天(治疗完成),这三个观察期采血送检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后胆红素下降的情况。另外在这三个观察窗口之间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水平。观察三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并统计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差异(p值>0.05),治疗72小时及治疗完成后B、C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的比较,A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较BC组延长(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注:*与A组相比p<0.01,#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症状,我国正常足月儿出生后胆红素水平的峰值出现在日龄第4-5天[2],本研究的164例患儿平均入院日龄为4.175天,与此报道一致。且27%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300μmol/L,其黄疸产生原因复杂,发生机制包括胆红素形成过多,肝胆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和肝内外胆管闭锁等。新生儿期,尤其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的破坏增多,肝酶活性受到抑制,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的生成增多,重吸收的胆红素亦增多,但是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高胆红素都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由于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并通过抑制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其中以大脑基底节、下丘脑及第四脑室底部损伤最为明显。一旦出现了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必然会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会出现智力障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脑瘫等,特别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最常用的干预治疗方法为光疗[3]。治疗原理主要是依靠高谱光线照射皮肤,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由非水溶性的游离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双吡咯进而随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进而降低血浆胆红素水平。光疗的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贫血等。另外药物治疗如茵栀黄口服液等都可以使大便次数增加和水分增多。本研究中,采用小剂量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黄疸。本品为18种氨基酸配置而成的灭菌水溶液,含有亮(异亮)氨酸,醋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组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牛磺酸。氨基酸为人体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组织提供氮源,部分经氧化分解可作为供能物质,另少量氨基酸转化变成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从而维持一些组织及器官的功能,各种氨基酸可通过血液在各组织之间转运,以保证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新生儿的蛋白均偏低50~60g/L,生长发育快,氨基酸的摄入需要较多。因此,应用氨基酸提供营养,可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加速胆红素的代谢,能显著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从而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且无明显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本研究中应用氨基酸与人血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较无明显差异。氨基酸是否能直接与游离胆红素结合需进一步待研究。氨基酸与人血白蛋白相比,较易获得,副反应较少。综上所述,应用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明显,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2] 董小玥,韩树萍,余章斌,等.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的制备及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初步探讨[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作者:李秋平, 封志纯, LI Qiu-ping, FENG Zhi-chun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州,510282 刊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21(14) 被引用次数:20次 参考文献(7条) 1.Ahlfors CE 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jaundiced newborns 1994(03) 2.罗粹平足月儿核黄疸4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 2002(03) 3.New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newborns 2004(04) 4.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m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外文期刊] 2004(01) 5.Juretschke LJ Kemicterus:Still a concern 2005(02) 6.《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 2001(03)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rovis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Practice parameter: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healthy term newborn 1994(04) 引证文献(20条) 1.徐瑞峰.易彬.高红霞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1(1) 2.王胜华.谷中青.杨才.马洪勇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4) 3.陈百芳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0(6) 4.何克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剖宫产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6) 5.韩联妈咪爱和鲁米那对早产儿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 2009(9) 6.陈俊秀.覃遵祥.陈克绒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 2009(8) 7.严荔煌.林忠.王山米产科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2) 8.李玉冰.王玉青浅谈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1) 9.王功僚.黄云峰.宋立宇.唐云鹰.谭红霞开塞露和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6) 10.田凤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8(6) 11.麻莉.陈诚.周翔.张旭光.王强.吕深.黄从付.何旭.卢仕仰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换血疗法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08(12) 12.常祎.袁强.刘光发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足月分娩的,体重在2.5kg以上,Apgar1min评分8~10分的19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除外胎儿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围产期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母孕期均健康,均无有关家族遗传病史)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非干预组)98例。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口服妈咪爱,每次0.5g,每日2次,当测得TBC读数》8mg/dl,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136.8卩mol/L ,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性用药,对照组出生后3天内未给任何处理。两组均采用性能良好的经皮测定黄疸仪(TBC)测定黄疸指数。对比两组新生儿TBC读数。观察组若TBC读数》12mg/dl,则给予新生儿输白蛋白和蓝光照射退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黄疸发病率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结论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黄疸指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如

为及时诊断及治疗,部分可发展成核黄疸,因未结合胆红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其的发病率及其重要,为了解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比较分析我院2010年5月一2011年5月住院的196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顺娩或剖宫产娩出的196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 2.5?4.0kg ,Apgar1min 评分8?10分,除外胎儿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围产期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母孕期均健康,均无有关家族遗传病史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出生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干预组)98例中,男57例,女41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400g,平均胎龄为38.6周。对照组(非干预组)98例中,男53例,女45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200g,平均胎龄为39.1周。 1.2 干预措施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服用妈咪爱,每次0.5g,每日2次,, 当测得TBC读数》8mg/dl,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136.8卩mol/L , 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当测得TBC读数》12mg/dl, 相当于血清胆红素值为205.2卩mol/L,则给予新生儿输白蛋白和蓝光照射退黄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

胎黄的护理常规

胎黄的护理常规 胎黄是因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淤血内阻所致,以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位在肝胆、脾胃。新生儿黄胆可参照本病护理。 【辩证分型】 1.湿热内蕴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不欲吸乳,大便秘 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腻。 2.脾虚湿困面目皮肤发黄,精神倦怠,不欲吸乳,时时啼哭, 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舌苔白滑、指纹淡。 3.气血淤滞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渐渐加深,右肋下痞块质硬,或 见瘀斑、衄血,舌见瘀点、胎黄,指纹紫。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2.病情观察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的时间及消退的时间。 (2)注意观察胎黄的患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困难,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3)密切观察大小便颜色,并及时记录。同时保持皮肤和臀部的清洁,加强患者口腔和眼睛的护理。 3.情志护理 (1)对乳母宣教引起胎黄的原因,指导乳母保持情绪稳定与乐观 (2)经常用手抚摸患者,轻抱患者变动体位,尽量避免患者哭闹。(3)出生后1月小儿有听觉,可多对患者轻声细语。 4.饮食护理 (1)乳母的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患者的乳量不宜过多,应定时定量,保证水分的摄入。制定科学喂养方法。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人工喂养的患者看,应制定科学喂养方法。 5.用药护理按时喂药,喂药时可取侧卧或头偏向侧,速度不宜过快,可用滴管从口角处滴入。 6.临床辩证护理

(1)湿热内蕴证者,病室温度不宜过高,不应过暖;服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汤剂,并观察黄疸消退的情况。勤换衣裤及尿布,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2)脾虚湿困证,室温不宜过高,注意保暖,衣被要松软。中药汤剂宜温热喂服。密切观察腹胀的程度,大小便的色质量。腹胀严重的患者,可用葱白、食盐和匀炒热,熨脐腹部,以温热为宜,防止烫伤。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3)气血淤滞证者,观察大小便颜色,大便若由灰白转黄,多为胎黄好转的表现。眼睛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以眼膏, 防止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注意保暖,合理喂养。观察腹部 胀满、肝脾增大等病情变化。 (4)脾肾阳虚泻患儿,应病室避风,腹部保暖。 【健康指导】 1.孕期注意饮食卫生,禁酒和辛辣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 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者,产前宜测定各项相关指标,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 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分析魏德萍杨洁(云南省 玉溪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云南玉溪653100)【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儿科2019 年12 月以来收治的164 例新生儿黄疸 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A 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适当补液。 B 组在光疗基础上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滴注。 C 组光疗加用人血白蛋白滴注。 结果三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2h 及治 疗完成后B、C 两组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超过A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在住院时间上A 组较B 、C 两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快速补充蛋白质,降低血清胆红素,临床应用安 全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氨基酸【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9)34-0109-01 新生儿黄疸亦称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由新生儿的代谢特点或其他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严重高胆 1/ 6

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促使胆红素水平维持在相对安全的 范围内具有临床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新生儿黄疸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 年12 月2019 年11 月我院共收治164 例新生儿黄疸,其中男89 例,女75 例,患儿均为足月儿,首诊治疗。 入院后检测其血清胆红素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1] 。随机 将患儿分为A 组60 例,B 组68 例,C 组36 例。三组患儿在 病因,性别,日龄,胎龄,喂养,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详见表一,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 组: 给予蓝光照射治疗,适当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 液);蓝光治疗方法采用XHZ 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黑棉布遮盖新 生儿双眼,会阴,肛门部位,其余部位裸露,双面持续照射812h 。 B 组: 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Ⅱ)10ml/(kg.d)(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 H10920197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以比例为1:1 静脉滴注,1 次 /d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特点;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 7mg/d (I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 1 新生儿黄疸分类 1.1 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 5-7天最重,10-14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 205umoL/L(12mg/dl),未成熟儿出现较晚,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5umoL/L(15mg/dI),可延迟至3-4周消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1.2 病理性黄疸 1.2.1 黄疸出现过早(24h内) 1.2.2 黄疸程度重,巨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 205umoL/L( 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5mg/dI),或发展

快,每日上升85umoL/L(5mg/dI)。 1.2.3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 退而复现。 124 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l)。 2 黄疸的临床表现 2.1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头面部、颈部、躯干部、口腔黏膜、四肢近端比较明显,一般不超过肘膝,5-7 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黄疸色泽轻者呈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新生儿一般情况好,小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2.2 病理性黄疸患儿出生后24h内即可出现,黄疸可出现在四肢,会过膝,手足心黄染,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黄疸色泽呈橘黄色或者金黄色。患儿精神状态、食欲不好,苍白,多汗,大便颜色发白,有贫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当血清胆红 素342umoL/L(20mg/dI)易引起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3 黄疸的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3.1.1 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部位,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在自然光线下,躯干呈橘黄

研究论文: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

148257 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光疗治疗中观察和综合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接受?S疸光疗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3d和5d后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接受光疗的黄疸新生儿给予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消退,且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新生儿病死的疾病。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胆红素增高并未与血清结合,最终发生皮肤和巩膜黄染[1]。情况严重的新生儿还会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患上胆红素脑病[2]。随着现代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逐渐升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

注,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为光疗法,同时结合优质的护理能提高黄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针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综合护理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xx年7月-20xx年7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患儿、心理护理、喂养指导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①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的新生儿家长对光疗缺乏认识,通常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向患儿家属教育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②光疗前的护理:将光疗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准备齐全,并将光疗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电源接通之前检查线路是否完好和灯管的亮度是否适宜,光疗箱中的温度保持在30-32℃,根据新生儿的大小及日龄将湿度控制在55%-65%,护理人员同时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划伤患儿皮肤,将患儿的私处用纸尿裤遮挡、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观察患儿:护理人员要及时关

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观察

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6-10-17T13:50:42.2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7期作者:朱红梅 [导读]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以后的28天内出现的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异常升高。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11700)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搜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给予对照组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优质护理。观察并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儿黄疸的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体内胆红素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183-02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以后的28天内出现的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异常升高,从而出现皮肤、黏膜以及巩膜黄疸等临床症状。在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过程中,对患儿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预后,降低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在近些年,临床护理干预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现搜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对其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搜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共60例,平均黄疸时间为(16.23±5.27)d,黄疸时间范围是5h~27d,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是36例、24例。实验组共60例,平均黄疸时间为(14.53±6.27)d,黄疸时间范围是3h~27d,男患儿和女患儿分别是39例、21例。患儿平均血清胆红素水平为(242.11±18.22)μmol/L,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范围为210μmol/L~268μmol/L。全部患儿均不存在溶血、感染以及遗传代谢等情况。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 1.2.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以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对患儿的抗感染处理、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以及其它一些对患儿必须的护理活动。给予实验组患儿以优质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主要表现为:①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严密检测,观察患儿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并记录;②对患儿家长详细讲解新生儿黄疸护理的相关知识,使家长及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的数据进行反馈,并对患儿家长讲解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提高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的重视程度;③医护人员关注患儿的哺乳情况,如患儿在哺乳时出现哭闹状况,则表明患儿可能患上口腔溃疡,要及时对其进行诊治,若患儿出现拒乳、反应缓慢等症状,则表明患儿可能有其它较为严重的病症,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治[2];④医护人员应该知道患儿家长对患儿进行适当地抚触,提高患儿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减少患儿的不适感;⑤医护人员可以采用护阴罩对患儿进行光疗保护,每间隔2h对患儿的体位进行更换;⑥医护人员还应该注意对患儿的皮肤进行保水护理,对患儿的呼吸状况以及大小便状况进行严密观察,如发现异常,则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对症进行处理。 1.3 效果评价标准 ①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黄疸消失,无不良反应;②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部分黄疸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③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没有下降或反而出现上升,黄疸状况无显著变化或者反而有加重的情形。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显效的有43例,显效率为71.67%,有效的有16例,有效率为26.67%,无效的有1例,无效率为1.66%,总有效率为98.33%(59/60);对照组中60例患儿在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显效的有23例,显效率为38.33%,有效的有29例,有效率为38.33%,无效的有8例,无效率为13.34%,总有效率为86.66%(52/60)。对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临床优质护理的效果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效果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黄疸消退时间 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3.2±2.2)d,对照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是(6.5±1.3)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较短,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胆红素下降幅度 实验组患儿的平均胆红素下降幅度为(115.6±11.5)μmol/L,对照组患儿的平均胆红素下降幅度为(82.3±8.9)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胆红素下降幅度较大,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如果没有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及时治疗,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者后遗症,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在近些年,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人们逐渐发现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加入优质的护理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从而有效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3]。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优质护理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86.66%(52/60),且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少于对照组,胆红素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中加入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对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标准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 【概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 【病史要点】 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黄疸出现在生后24 小时内、进展快,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可能性大;>7天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闭锁引起;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提示溶血症;起病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2、询问神经系统表现(胆红素脑病):吃奶差、吸吮无力,嗜睡,尖叫、抽搐、发热、呼吸暂停等。 3、大小便颜色:白陶土便提示胆道阻塞,尿色深(尿胆原、尿胆红素高)常提示肝炎和胆道闭锁。 4、易感因素: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奶延迟、体重明显下降),胎便排出延迟或便秘,是否用过引起黄疸的药物。 5、家族史:前几胎有无患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病家族史。母亲有无肝炎史。 6、母妊娠史:既往有无流产、死胎、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时感染危险因素。 7、喂养及环境:是否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是混合喂养。是否接触过樟脑丸、vk3、vk4、磺胺、水杨酸盐等易致溶血的物质。 【体格检查】 1、可根据皮肤黄疸的分布可初步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头颈部,100umol/L(±50);躯干上半部,150umol/L(±50);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0umol/L(±50);臂及膝关节以下,250umol/L(±50);手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