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综述!

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姚晓天程志清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衢州"#$%%%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世纪&%年代’它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古代文献整理和临床观察等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形成的一种学术体系(无论是体质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使体质学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就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体质类型的研究

现代研究者对体质分类的研究主要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分类方法’因此是一种体质病理分类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琦的七分法,-.’即通过对人体的体形+头面形色+肤色+目+鼻+口+四肢+舌脉+性格+饮食+二便+体质成因+发病后的病变特点和用药宜忌等方面的特征’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匡调元的六分法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为依据’将体质分为六大类型/正常质+晦涩质0气血易阻者1+腻滞质0痰湿易盛者1+燥红质0阴易亏者1+迟冷质0阳易衰者1+倦质0气血易虚者1(中医体质学认为’健康人群中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既有正常体质’又有病理体质’不同人群中的体质特点也有差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流行病学调研证实了这一观点(胡文俊,#.通过对-23#-岁健康青年人调查表明’健康青年人的体质类型主要有/协调型2456’功能偏亢型-"4$%6’偏弱型"74226’偏亢与偏弱兼夹型$-4&86(孙国强,".等通过对某成人高校学员的调查发现’健康人群亦有不同体质类型’其中正常型74-6’偏阴虚型"-456’偏阳虚型$"4-6’偏湿盛型--4-6’偏气虚型8426(苏树蓉,$.等根据中医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从阴阳消长结合五脏’通过小儿形色+功能及心理的日常特征’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0阴阳相对均衡1与不均衡质0阴阳相对不均衡1两大类(而在不均衡质中又具体分为肺脾质9+:型’脾肾质9+:型09型为阳多阴少型+:型为阴多阳少型1四种体质类型’并以此对-%2-例小儿进行体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儿群体中的确存在着这些不同的体质类型(王明明,8.等调查了出生"天内的正常初生儿-#%例’发现正常体质&&例’脾禀不足体质5例’肾禀不足体质-%例’肺禀不足体质及肝禀不足体质各7例’心禀不足体质&例’胎热体质-&例(张敏,2.等通过对-&2"例$8岁以上社区人员体质筛查’将中老年体质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病理体质又可分为肝郁型+痰湿型+瘀血型+阳虚型+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型(病理体质占78476’其中以阴虚型+痰湿型+阳虚型比例较高’分别为-74-6+-&426+-&4$6(朱秉臣,&.等通过-%&8例2%岁以上老年人调研’发现正常体质"#例’占#4586’异常体质-%$"例’占5&4%#6(在异常体质中’以阳虚质及瘀滞质为最多’分别占$24-$6及"%6(何裕民,7.等通过体质问卷对$2$-例-#35$岁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库’对问卷资料进行模糊聚类’聚合出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滞型’使体质分型更具客观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王前奔等依据痰湿课题组调查的-%"2例肥胖人有关数据’运用模糊数学的系统聚类分析法’提出一种新的痰湿体质评定标准’使体质分型更具规范化( @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调研证实’人群中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何裕民等调查了##27例体质与年龄的关系后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正常体质的比例逐渐下降’异常体质明显增多’其中阴虚体质者的比例逐段递增最为显著’痰湿质+瘀滞质增加幅度与年龄变化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朱庭仪,5.按A黄帝内经B女子以&岁为一年龄段’男子以7岁为一年龄段’对-%%例受检者进行年龄与体质类型分析’均衡质多为青壮年之人’体质发生明显偏颇则以中壮年为多’且阴阳偏亏者明显多于阴阳偏亢者’其中以阴亏者居多’气亏或血亏者次之’阳亏者最少(何裕民,-%.等通过对#%%%多例临床男女体质调查表明’男性的正常体质明显多于女性’在男女体质病理类型分布中’阴虚质和阴阳两虚质女性均显著多于男性’而瘀滞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王莉,--.等通过对#52&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发现男性虚弱质和精血不足质明显低于女性’强壮质的分值和比例都明显高于女性’所有偏颇+失调体质女性均高于男性’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体质和气质间也有相关关系/敌意和竞争在男性更多表现为与偏热质相关’女性无这一特点C敌意与竞争在男性似有偏燥趋势’女性则与燥呈负相关(何裕民等调查了##25例’分西北延安地区+东北五常县+上海市+浙江义乌县四个地域’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体质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病理体质中的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瘀滞质+痰湿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王琦,--.等通过对-%"2例痰湿体质调研’发现痰湿体质

8

5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卷第2期D E F G H I J KL M N O PQ0R

的发生率与地理区域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以青海"西藏地区发生率最高!新疆地区居第二位!东南沿海地区的发生率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郑承铎$%&’等对&&(例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福州人对饮食性味凉热和温度高低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饮食性味凉热和温度高低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且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这种规律与中医对人体现象的观察及关于寒热的理论是相一致的#罗水芬$%)’等对)*+名大学生"&%+名轮班纺织女工"(,-名轮班钢铁工人的阴阳体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阴不足型比例明显高于轮班工人!而轮班工人中阳不足型比例明显高于大学生!提示轮班作业对人体阴阳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可以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同样!体质因素对疾病的性质"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赵霞$%(’等对%++例哮喘患儿的体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哮喘患儿均为不均衡质!其中以脾肾质为多!占哮喘患儿的,+/# 0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脾肾质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该结果为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哮喘患儿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过伟峰$%-’等对%1*例复发性口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和2内热亢盛3体质者#童家罗$%4’对&++例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性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缓解期的病理体质类型为阳虚质4&例!阴虚质)(例!痰湿质*+例!血涩质)(例#各体质类型与发病诱因的关系5阳虚质感受风寒发病-,例!感受湿邪发病(例6痰湿质感受湿邪发病&+例!感受风寒发病-+例6阴虚质感受燥邪发病)+例!感受湿邪发病(例#不同体质者发病诱因有显著差异!说明体质因素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张洪钧$%*’等通过对%+(例急性白血病789:;<=<:>

H体质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

何裕民$,’等遵循数理逻辑!依据客观资料!借助模糊聚类分析!对体质作出客观分类#他们从古代文献资料中筛选出反应体质特征的项目!经小样本试用后!历经三次反复修正#形成了2中国人体质问卷3#用此问卷进行体质调查!经模糊聚类分析!聚合出不同的体质类型#这种研究方法对调查项目不事先假定它的意义和性质!而是根据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借助于医理和逻辑作出判断#既避免了在纯思辨或纯个人经验的框架中研讨体质!又将客观事实"逻辑医理"医家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这一方法聚类出的结论将是十分客观可靠的#

I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体质群体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各地"各个层面的调查在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体质分型标准化方法的建立是现代体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对体质分类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基于阴"阳"气"血"津液在正常与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有5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血虚质"瘀滞质"痰湿质!除正常质外其余均为病理体质#病理体质$&&’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具有潜在病变倾向#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改善病理体质提供依据!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对各类疾病的体质研究主要局限于不同疾病的常见体质类型!如高血压病与体质关系的研究主要为高血压病人的体质类型特点!而比较系统的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与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未见有报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能从体质的角度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从而促进体质预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王琦J中医体质学J北京5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J4,F*-

&胡文俊J体质分型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7&B51

)孙国强J人体体质分型的生理基础浅析J河南中医!%1,1!174B5 &4

(苏树蓉J%+4%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

%114!)*7%+B54%)F4%4

-王明明J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5附%&+例正常初生儿调查分析J 辽宁中医杂!%11-!&&7*B5&1)F&1(

4张敏!戴晓勇!刘瑶!等J%*4)例社区人员中体质筛查分析J 河南中医!&++&!&&7(B5*%F*&

*朱秉臣J%+*-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分析J湖南中医药杂志!

%1,,!)7-B5-

4

1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卷第4期K L

!何裕民"王莉"石风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朱庭仪#中医体质分型$..例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何裕民#’’&!例男女体质差异调查分析#江西中医药"$%!&"

(0*+/)-/,

$$王莉#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郑承铎"郑立升"杨晓云"等#福州人饮食性味和温度高低与体质关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0罗水芬"刘旭光"宋开源"等#从中医阴阳体质调查分析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0()*+&-%

$/赵霞#$..例哮喘患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

$)过伟峰#$%,例复发性口疮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湖南中医药导报"’..."&()*+,-%$&童家罗#’..例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性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的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0*+$/-$)

$,张洪钧#急性白血病易患体质研究及病因病机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荣升#$..例中风患者体质与相关因素的调查#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麻仲学#老年人体质及其与胃病关系的中医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医药学报"$%!,"’()*+’&%

’.宋红普"何裕民#/,&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质特点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00-0)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收稿日期+’../-.$-.&

(上接第0!&页*0&#)岁1病程$2’.年"平均0#’年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例1两组患者性别3年龄3病程均具可比性1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周内均未用药物治疗1

4治疗方法

用$5丁卡因液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后"用浓度为.#&)&6789:;的辣椒辣素溶液.#)79分别涂抹双侧下鼻甲及相对应鼻中隔粘膜表面"每隔0天

$次"&次$个疗程1对照组应用伯克纳(<=>8?@A=*喷剂喷鼻"每侧鼻腔各’揿(每揿).6B*"每日’次"

’周$个疗程1

C治疗结果

C#D疗效标准采用E F G疗效评定标准($%%,年修订"海口*H$I分’次进行疗效评定1

C#4结果近期疗效+经治$个疗程"治疗组).例中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

%’5J对照组).例中显效’0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5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K L.#.)*1$年后随访"治疗组/.例中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5J对照组0!例中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05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K M.#.)*1治疗组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对照组出现鼻粘膜干燥和少量鼻出血’例1

N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E F G*发病机制与鼻粘膜感觉神经中无髓鞘O型感觉神经传入纤维的高敏感性及E物质大量释放有关1辣椒辣素是一种具有辛辣刺激性的复合物1实验证明"反复给予辣椒辣素能引起E物质的耗竭和选择性地阻滞O型感觉神经H’I1

我们对E F G患者采用经鼻腔辣椒辣素治疗后发现"患者治疗初期多出现鼻粘膜轻度灼痛及鼻刺激症状"如喷嚏增多3流清涕3鼻塞加重"但用药’2 0次后症状明显减轻"至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这是由于辣椒辣素对E物质能神经有兴奋和抑制的双相性生物学效应"即在接触初期辣椒辣素可促使E物质分泌"但随后即有效耗竭E物质"降低神经敏感性"阻滞神经性传导作用1辣椒辣素还可使E物质能神经纤维明显减少"抑制神经元炎症并降低感觉神经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能消除轴突反射及中枢反射引起的鼻分泌效应1因此重复给药具有脱敏作用且作用持久H0I1观察发现"一些常年发病久治不愈的患者经辣椒辣素治疗后也基本恢复正常1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0+$0/-$0)

’章如新"江德胜"李兆基"等#E物质能神经组滞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0张范英"韩得民"诸小农"等#辣椒辣素治疗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0’

收稿日期+’..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卷第&期P Q=R S@?BT U V O WX(Y89Z$/[8Z&’../*万方数据

中医九种体质的调理方案

平和质 (一)体质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预防调理——原则:平衡阴阳/培补阴阳 环境起居: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运动导引:适度运动即可。 穴位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情志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养: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 药物调理:不需。

(一)体质特征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二)预防调理—原则:益气健脾,培补元气 环境起居:热则耗气,夏当避暑;冬当避寒,以防感冒;避免过劳伤正气。 运动导引:起居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以防耗气,应散步、慢跑、打太极、五禽戏等。 穴位按摩:足三里。 情志调适:气虚之人多神疲乏力、四肢酸懒,应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 饮食调养: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药物调理:可用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山药、黄芪等。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陕西中医学院 中基教研室 乔文彪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体质学说概述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体质的分类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体形之高矮胖瘦,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详解中医体质学说—九种体质分析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中医学的各项学说中包含大量关于体质的理论,王琦等著的《中医体质学说》把这些理论加以总结和发展,开始形成中医学的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提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与患者的体质关系密切。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等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临证必须注意素禀特点,年龄长幼、男女之别、生活条件、地区差异等体质因素,重视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认识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关系,体质与用药宜忌的关系等。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探讨体质的本质应与研究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的实质相结合,与探讨八纲和机体反应性的关系相结合。 中医体质分类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

第40 讲 体质:基本概念 (转载)

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第五章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第一节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体质的含义。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

定义。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我们这样来定义这个体质,它的内涵:其一、这样一个定义,强调了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用这样一个内涵来表述体质是怎么形成的。人的体质,用我们中医学话说,取决于先天的禀赋。但是体质究竟会是个什么样的?那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地来进行培育。也就是说,体质不仅仅取决于先天,那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为体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二、强调人的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三、人的体质必须是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体质的形,要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其四、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不管是日常保健还是生病时用药,如果不辨清体质,治疗效果就可以适得其反。目前,现代人都是什么样体质呢?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体质存在9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因此,健康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养生角度,还是治病角度,根据体质类型,中医都有妙方。 1.平和体质:32.75% 调养采取“中庸之道” 广告词说得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如果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恭喜您,典型的平和体质!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 1、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2、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2.气虚体质:12.71% 容易患感冒、胃下垂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冒险。 重点人群:气虚体质者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可能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没有工作的人、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调养方式: 1、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2、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温馨提示: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3.湿热体质:9.88% 性格表现急躁易怒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那他就是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重点人群: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常吃热量大的饮食容易产生这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九种体质测试

中医九种体质测试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体分为九类,除去相对健康的平和体质外,还有另外八种处于所谓亚健康状态的体质类型,即: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等八类。每个人体质各异这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但每个人体质又不局限于其中一种,只是它们在随着你的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而表现不同。详细还请去中医院做个中医式体检,以便更深入了解自己。 您是否经常精力充沛吗? 您是否经常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吗? 您是否经常食欲好吗? 您是否经常睡眠好吗? 您是否经常二便正常吗? 平和体质的各方面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平和体质的调养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 药物调养:不需。 您是否常感到手脚心发热吗? 您是否常上火或感到口燥咽干 您是否常便秘或大便干燥吗? 您是否盗汗自汗或活动后易出汗吗? 您面颊潮红或偏红吗?吗? 阴虚体质的各方面特征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知识[1]

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中医体质辨识体检? 答:中医体检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中医体质及当前机能状态,针对不同体质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调理的指导,包括饮食禁忌,食疗建议、四季进补注意事宜、健康习惯培养等等。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医辨识体检? 答: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形:头晕头疼、两眼干涩、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躯体出现这些状态后,到医院又检查不出异常指标,而此类情况正好属于中医体检中的病理体质所能涵盖的内容,中医体检对此能够大显身手,发挥优势。 通过中医体检确定的体质类型,可根据各人的体质状况,分别配制方便、有效的中药及制定相应食疗、情志、起居等各方面的指导,逐步调理,达到养生益体的效果。 三、什么是中医体质? 答: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含遗传)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伦理和适应环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在人生的胎儿、童年、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具有动态可调性。体质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进一步认识体质: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那么多人都吃火锅,可能只有一个人长包了。夏天吹电风扇,一个人说再开高一点,有的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箱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

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异。每个人对自然界感受的程度不一样,事物应对的情况也不一样。 四、我们是怎么分体质的? 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经过近30年的研究,综合了古今中外各家学说,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最终形成目前最成熟的“九分法”中医体质分型学说,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并对体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表述,建立了中医体质文献数据库及标准化体质辨析量表,此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做为中医“治未病”的一个有效工具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 五、体质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答: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不同体质者在生理特性之表现、疾病易感性与发展上均有所不同。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反应也不一样,发病情况就有差别。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 六、个性化体质辨识如何进行? 答:个性化的体质辨识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借助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进行初步的体质信息收集,其次通过专家对受检者的舌象、脉象等的观察进一步收集评判数据,然后经计算机将各种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得出初步体质辨识结果。最后我们还会视情况进一步的健康问卷调查,最终分辨出体质类型。

中医九大体质特征大集合

中医九大体质特征大集合 年月日家庭医生在线 摘要: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地基础上所形成地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地、相对稳定地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地在人类群体中普遍存在地个体差异.亿万苍生,人有种体质,种平和,种偏颇,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b5E2R。 一、平和体质 什么是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又叫做“平和质”,是最稳定地、最健康地体质!一般产生地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地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地人越少. 平和体质地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阳虚体质 什么是阳虚体质? 阳虚指阳气虚衰地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地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地征象.常见地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阳虚体质地表现特征: 五脏阳虚: 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

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的体现。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颇。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与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与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 A.体表形态 B.体格 C.体型 D.体姿 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就是( ) A.皮肤之厚薄 B.肤色 C.腠理之坚松 D.形体之肥瘦 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就是( ) A.体型 B.体重 C.体姿 D.身高 E.性征 4.体质就是指人体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身心特性 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 A.《伤寒杂病论》 B.《妇人良方》 C.《景岳全书》 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 A.可变性 B.稳定性 C.全面性 D.普遍性 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肥胖质 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 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 A.阴阳平与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 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就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 A.精气神渐衰 B.脏腑功能减退 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 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 A.寒化 B.实化 C.虚化 D.湿化 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与,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与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 B.体型 C.体重 D.体姿 E.性征 1.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就是(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 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

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中医体质辨识-九种体质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意思是治病要辨清体质,因人而异。中医体质辨识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治未病”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有利于实施个体化诊疗,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对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共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调理 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气海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 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两次,10天1个疗程。 艾灸法:雀啄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足三里、气海穴,距离皮肤约2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经络保健 平和质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首先,将按摩油均匀滴到背部正中线及两侧,自颈部到腰骶部自上而下用手掌掌面进行推擦,与自颈部沿圆弧线到两侧腋窝的推擦相交替,各12次,再沿督脉及两侧第一侧线的膀胱经循行,每隔1寸左右即用拇指进行点、推、揉,3~5遍后,右手五指稍微并拢,用指端自上而下对督脉、两侧竖脊肌进行叩击。 运动保健 建议平和质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日进行半小时~1小时的有氧运动。推荐保健运动为八段锦、太极剑以及太极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 4.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气郁质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阴虚质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B.体型C.体重D.体姿E.性征

中医体质学说进展论文

人[19]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常规西药组32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疗效,并认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张明科[20]、胡卫芬[21]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常规西药组作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且后者研究也发现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Ual-MG)等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大黄性味苦寒,无毒,《神农本草经》谓:“主下瘀血,…… 破 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而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肾病以肾功能低下而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增高及微循环障碍的瘀血证,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正合机宜。实验研究方面:郭啸华[22]用大黄酸治疗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1),并且大黄酸能显著降低NOD小鼠的血脂和24h尿蛋白(P<0.01),明显减轻糖尿病NOD小鼠肾脏肥大(P<0.01)。唐宗琼[23]总结前人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经大黄治疗的DN患者的IL-6、TGF-β和TNF-α都显著下降,延缓肾损伤的过程,经动物实验证明,大黄还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和血脂。刘慧玲等[24]用自拟复方大黄制剂治疗DN3O例,并与卡托普利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大黄制剂对DN患者收缩压、UAER及Cr均有改善作用,其中UAER、Cr改善尤为显著,但对舒张压及BUN影响不明显。李六生等[25]将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治疗,观察尿蛋白定量、尿α-MG、尿β-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配(Scr)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均改善显著,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黄联合缬沙坦治疗DN具有更好的肾小管保护作用。 在治疗方面,迄今尚无有效西药能阻止糖尿病肾病肾功损害的自然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己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延缓病情进展及控制疾病的恶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以有助于探索建立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1]李伟令,王兴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21-122. [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11):1041-1042. [3]姚茂清.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73. [4]赵进喜,于秀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3):440-442.[5]梁炜,李世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和辨治思路[J].四川中医,2010,21(3):121-122. [6]张史昭,王永钧.中医药为主综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3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9,25(9):399. [7]刘伟,贝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1(1):41. [8]王晓光,王亚丽,张佩清.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3):20-21. [9]赵玲.黄春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功能有不全经验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3,21(6):859-860. [10]李朝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2):122-123. [11]张琼,易铁刚,杨铁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6):352-354.[12]高巍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41-442. [13]朱立群,何晓红,赵玲.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氮质血症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07,2(1):17-19.[14]王宏,孙喜明,程宇甫.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7):581-582. [15]王光浩,张敬芳,杨雪琴.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1):20-21. [16]崔冰,姚孟英,陶雅非.黄芪对Ⅴ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5,16(3):58-59. [17]应丽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988. [18]施萍,李正.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2):89-90. [19]王小梅,甄卓丽,陈小芳.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5,11(9):769-772. [20]张明科,赵军虎.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5,35(8):665. [21]胡卫芬,魏燕.丹参注射液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1):22-23.[22]郭啸华,刘志红.大黄酸对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11-16.[23]唐宗琼.大黄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4):157-159. [24]刘慧玲,徐凤金,李平.复方大黄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血肌配及血压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7,29(11):988-989. [25]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4):160-161. *天津武清区中医医院2011年12月8日收稿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 任辉* 摘要: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本文是对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疾病发病、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增加疾病病种与体质关系的研究、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突出“治未病”在体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111-03 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进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中医学对体质进行研究探讨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血气形志》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行针》等,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体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有关学者开始提出中医体质学说,随后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1]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问世,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的确立。近20余年来,由于现 111 2012年第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