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doc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doc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doc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doc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

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

构的多级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

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

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

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三、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聚落环境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即经济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报告 --之"要命"手机 学院:环境学院 姓名:范宇睿 班级:环工201302 学号:20131388 指导教师:蔺丽丽 "要命"手机 学院:环境学院 姓名:范宇睿 班级:环工201302 学号:20131388 摘要:现如今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发展最快的产品之一,各式各样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在手机信号的包围之下。它的功能如此之强大,因此现代人几乎都离不开手机,然而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其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的电磁辐射,以及废旧手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 关键词:手机辐射人体健康环境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手机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校园中,在大街上,甚至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手机的身影,真可谓是无处不在,然而手机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也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基于这个背景,所以如何减少手机对我们生活、身体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 正文 下面是一个控诉手机的法庭场景,让我们一同跟随法官去真正深入的了解一下手机吧。 检察官陈述: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陈诉我对手机的控诉。请法官大人秉公办理。 1、对生活的影响 1.1、交际面变窄 从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到开心网、人人网这些虚拟社交网站,人们似乎拥有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以及愈发自由的人际脉络,然而殊不知以增进沟通为目的而发明的桥梁,却渐渐成了隔阂在彼此之间的一道砖墙,让我们不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与身边的人交流,而是更加倾心于素未谋面、潜伏在网络另一端的"朋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 1.2、是非判断能力减弱 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监管,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的环境中肆意传播,不加收敛的宣扬着种族宗教、歧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人们的思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能力。 1.3、主流意识的减弱 主流意识是一个政体的中心,其正确的传播能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然而,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传播,逐渐导致人们的主流意识趋向歪曲,并开始对国家、政府、党产生怀疑,某些时候,一有风吹草动甚至就会引起市民的集体示威游行,严重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15级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的定位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是在学生入校后第一个学期开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及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及工业清洁生产的一般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在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专业紧密相关的环境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通过引用大量相关的实际环境问题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除理论授课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和专业调查,通过开展社会和专业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现状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 3、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掌握三废治理的常用技术、方法; 5、了解其他污染的原理以及污染防治办法; 6、了解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方法; 7、了解环境评价和工业清洁生产的定义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安全环保意识,具备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分析能力,是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 3、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化工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从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作了较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染及防治和固体废物的处置及利用;另外涉及噪声及其控制、环境监测和质量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介绍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化工清洁生产的最新领域。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为: (1)在大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是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开设的环保素质教育的基础课。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 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精神。 (3)提高学生解决自己所学专业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动学生提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提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和平顶山环境现状,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化工废水、废气、废渣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增加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职业岗位标准 1、岗位分析 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有关方面的岗位和技术等级标准,分析得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专业岗位分析见下表。

《环境保护概论》课标

环境保护概论课标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 适用专业:化工类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兼学课程,它以《应用化学》为基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为化工类在生产过程中,避免污染环境、破坏环境。 1.2设计思路 (1)该课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而设置。 (2)课程以《环境保护概论》为载体来进行,学生在学完了《应用化学》后,开始依次渐进地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学、生态平衡、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规、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的未来。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领会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防治方法。 (3)课程内容突出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课程在上完“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的内容后,安排学生到本市的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的处理和污泥的处置。使学生既得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又能了解污泥的处置流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理解。 (4)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魏振枢、杨永杰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 (5)教学效果评价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即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2、课程目标 通过依次渐进地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领会环境保护相关的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防治方法以及法律法规,又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使学生了解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方法,又体念到政府对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来分,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碳。 3.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 4.下列属于环境功能的是调节功能。 二、填空题 1.当前全球性大气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 2.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 3.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 4.环境按环境要素性分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5.环境污染特征包括时间效应、范围效应、浓度效应、治理难度效应。 6.多学科交叉、微观、宏观是环境科学的三个特点。 三、判断题 1.地球上所有生物总和就是生物圈。(X) 2.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X) 4.臭氧层是在逸散层。(X) 5.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以容纳产生的污染物。(X) 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命系统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生产者是蘑菇、草。 3.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的含义是生产者-消费者-顶层消费者。 7.再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的猛禽,雷鸟的数量会先升后降。 8.在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二、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2.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交换。 3.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缺失、环境变化两个方面的标志。 4.根据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回答问题: 此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老鼠 此图中的各种动物可以统称为消费者 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草-鼠-蛇-鹰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

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 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 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 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碎,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保护大气免受污染。(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收法等。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5.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 原,动物,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按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空间分为星际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7.现阶段世界的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8.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9.生态系统指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 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温度,光照,水,大气,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组成。生态系统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按人为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10.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价值: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种的多呀高兴为我们提供大量野生和养殖的动植物水产品。遗传多样性对于培育抗性农作物新品种是很重要的,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缘种和传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第一章 1、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该定义为环境科学研究界定了基本范围。 2、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比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 3、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4、城市化对于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了大气物理性状、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主要表现形式: 1、影响气温——形成“热岛效应”。 2、影响风系——原因有两个方面: A:热岛环流引起风系变化。特点是:城市周围风速大,中心风速小。 B:城市建筑使盛行风风切变改变: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一致时,切变小。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不一致时,切变大。 城市化还通过大量释放各类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各类污染气体通过叠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2)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对水量的影响。“热岛效应”加剧区域性暴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增加地表径流;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不足,会增加局部洪水发生的机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降。 ②、对水质水温的影响: 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荒漠”、“水泥森林” 4) 城市病的形成机制(人居环境恶化的表现): ①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不足; ②空气污染、热岛效应; ③水污染、水安全问题; ④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 ⑤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 ⑥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⑦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等; 5、试分析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 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从事自身的生产和活动,才能保护好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否则环境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是指人类社会以环境作为载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同时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 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 第二章 一、概念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六大组成: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 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3、环境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32页) 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特点: (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反映一个时段的环境污染水平——反映低浓度污染的危害特征。(3)灵敏性(4)填补仪器监测的不足 (5)生物监测的缺点 一是采样、观测的位置不同,分析的结果不一样。 二是明确判别何种污染物有困难。 三是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已不存在。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空间配置与差异等,包括空间格局与分异)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差异)营养结构:(营养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