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医圣孙思邈

大唐医圣孙思邈

大唐医圣孙思邈
大唐医圣孙思邈

耀州概况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是铜川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全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含新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辖10镇2乡,4个街道办事处,218个行政村。

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上古阴康氏的治地,置县历史2100多年。2002年10月撤县设区。这里是西晋哲学家傅玄、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棻、书法家柳公权、山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一圣四杰”的故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中国药王山、全国八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大香山、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享誉海内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被确立为省级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照金──香山风景名胜区,是陕西省批准、国家立项的红色旅游经典区,景区自2007

年开工建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景区于2010年4月20日试运营。

耀州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内石灰石贮量40亿吨,以秦岭、三秦、药王山、轩辕等知名品牌为龙头的水泥企业20余家,全区水泥(熟料)年产量达到近千万吨。煤炭贮量18亿吨,以陈家山煤矿、下石节煤矿、照金矿业有限公司、秀房沟煤矿等骨干矿井为主的国有、地方煤炭企业30余家,煤炭年产量达到800多万吨,是全国百强产煤县(区)之一。耀州是苹果、花椒、核桃、酿酒葡萄、中药材的优生区。是陕西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耀州是连接关中和陕北的交通要道,210国道、西铜一级公路、咸铜铁路、梅七铁路穿境而过,区内公路呈网状分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

耀州区旅游景点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二十世纪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于1933年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薛家寨

薛家寨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为悬崖绝壁,中心地带壁立千

仞,地势十分险峻。1933年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迁

驻薛家寨,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

济、军事中心。

薛家寨

佛山圣地—大香山

香山位于耀州区庙湾镇瑶峪村附近,距耀州城45公里。香山原名三石山,由东、西、中三个石峰组成,翘楚挺拔,气势巍峨。西峰最高,海拔1430.6米。从苻秦开始在中峰修建寺院,宋代香山位于耀州区庙湾镇瑶峪村附近,距耀州城45公里。香山原名三石山,由东、西、中三个石峰组成,翘楚挺拔,气势巍峨。西峰最高,海拔1430.6米。

从苻秦开始在中峰修建寺院,宋代修崎峰洞,建胜果院、白雀寺,明、清时曾有扩建。嘉庆年间重修禅院,始名香山寺,三石山也由此改称香山。香山殿宇多已破败,今存仅有禅房及龙泉寺遗址,但其山势险峻,云雾缭绕,林木葱郁,环境清幽,仍不失为一处风光宜人的游览地。

近年来经当地政府和文物旅游部门的不断开发,目前,香山寺已修通两条直达山顶的沙石路面,并在山下设立了游客接待处及饮食服务市场,基本满足了旅游观光者的需求和期望。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山庙会,届时游人云集,香客远及港澳一带,是我国中北部又一处闻名国内外的佛教名胜之地。

1999年5月,香山风景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香山风景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目前已成为陕西北线旅游重要的风景区。

大香山寺

耀州宋塔

耀州宋塔位于耀州塔坡,现已修茸一新。

宋塔

耀州文庙

耀州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创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此后经过明清两代多次维修,保留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位于古耀州城中轴线北端,占地近十亩,两进院落,院内以轴线布局,由南到北依次为棂星门、戟门、大城殿,布置谨严、对称。

棂星门,又叫木牌楼,建于明洪武九年,是一座精美的木质建筑,四柱三间不用戗柱、重檐庑殿顶斗拱结构,在文物界独领风骚,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戟门,是古建筑中的礼仪之门,也建于明洪武九年。留存有三块碑刻,记录着文庙的沧桑历史,还记录有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大地震的情况。

大城殿,高12米,单檐歇山顶,殿中间五间的阑额,用一整根18.7米的圆木架在檐柱上,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剪边,与棂星门、戟门遥相呼应,使整个建筑群更为协调、庄严肃穆。大城殿面阔7间、进深5间,503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全国州县级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博物馆,现收藏着1822件新石器以来的各种出土文物,种类比较齐全。其中寺坪村发现的隋代神德寺遗址及其塔铭石函,内装佛骨舍利,与法门寺、仙游寺舍利可相媲美。

文庙

耀州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耀州区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交接地带,是连接陕北乃至塞外与省城西安及关中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又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因此,耀州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又由于地近长安,秦汉以来,多为京畿屏藩重镇,许多历史时期,耀州都是两级乃至三级政权同时所在地历史上北地、通川、宜君三郡郡属和北雍州、宜州、茂州、

耀州、崇州州属以及明代分守关内道署、陕西布政分司署、清代金锁营守备署;明国时期的陕西省第二、三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均设在耀州。解放前,又是照金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淳耀县、同宜耀县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现今又是铜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耀州历来是渭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近年来,耀州区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开放的市场经济,优良的投资环境,全新的服务理念,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来耀播种、耕耘、收获。

1、地理位置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为铜川市政府所在地,是连接关中和陕北的交通要道。南距西安市74公里,距西安咸阳机场70公里,210国道、西黄一级公路、咸铜铁路、梅七铁路穿境而过。

2、地质地貌

耀州区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属乔山山脉南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多丘陵沟壑,南部较为平缓。相对高差1196米,最高处为长蛇岭,海拔1732米,最低点是赵氏河谷,海拔536米。区内山岭遍布,著名的有:爷台山、凤凰山、香山、长蛇岭、文王山、武王山、宝鉴山、磬玉山、药王山等。按地貌特点,耀州区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农业区。北部山地峡谷区以多种经营和林牧业为主;中部梁卯丘陵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南部台原川道区,市商品粮、蔬菜和外贸农产品的主要基地。

3、土壤特征

耀州区土壤共分为6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其中6个土类分别指褐土、黑垆土、嵝土、淤土、黄土、红土。土壤质地中壤占88.8%,砂壤占10.7%,重壤占0.4%。农用地耕层土壤养分为,有机质1.02%,全氮0.073%,碱解氮37.9PPM,速效氮8.5PPM,速效钾183.1PPM。磷氮比例为1:4.6,比例严重失调。

4.水系水文

耀州区内漆水河、沮水河、赵氏河、浊浴河、清浴河等五条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一级支流石川河水系,总流域面积25568平方公理。境内水资源总量为12937万立方米,分布水域4988.63亩,其中水库面积4647.5亩,控制流域面积1297平方公里,总库容9668.5万立方米。目前,全区有水库8个,分别是:桃曲坡水库、玉皇阁水库、高尔塬水库、友谊水库、涧沟水库、豹村水库、前咀子水库、沟西水库等。

5、气候气象

耀州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气候,年平均日照2356.6小时,年均降水量554.5毫米,年均气温8.4℃——12.3℃,平均无霜期206——228天。是苹果、花椒、核桃、酿酒葡萄、中药材的优生区。

6、风土民情

耀州地处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历史上又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民俗中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的遗存,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分好客,勤劳节俭,忠厚老诚,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民性格的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耀州人的衣、食、住、行和全国出现了大融合,惟有饮食习惯

保留了固有的特点。耀州区人喜面食,早餐以咸汤面为主。咸汤面是耀州传统风味

小吃,解放初,著名人家老舍路经耀县,品尝后欣然题词称赞:“小小耀县,也有北

京的饭馆”。咸汤面、剺面、窝窝面号称耀州“三碗面”,窝窝面被列入中国食谱。雪

花糖是耀州久负盛名的风味食品,1991年6月14日由坡头秦椒大厂生产的油泼辣

椒系列产品被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为专用小食品,并载入《中国精品》一书。

耀州的岁时节庆主要有: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古庙会,寒食、清明祭祖,五月初五端阳节,麦收之后看忙罢,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一

送寒衣,五豆食粥不见红(吃饭要早,不见红日),腊八臊子面不见明(不见天明),腊月二十三烙干祭灶,腊月三十晚守岁放炮。

耀州的传统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山古庙会和农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香

山古庙会。

耀州的美丽传说有:妙善公主香山还愿、铁牛滩、崔仙洞、石达开修香山、坐

虎诊龙、石大医等。

耀州的宗教种类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四种。经政府审批同

意的宗教活动场所十处,有宗教教职人员60名,信教群众约4400人,主要分布在

城关,小丘、石柱、庙湾、瑶曲等乡镇和下石节、陈家山矿区。目前,全区各乡镇

都有信教群众。

耀州文化名人

大唐医圣孙思邈

孙思邈(541—682),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少年时就博涉诸子百家,被称为“圣童”,青年时冲破世俗,不入仕途,立志学医。

孙思邈,隋唐时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是《急备千金要方》(30卷)及《千金翼方》(30卷),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医药百科全书。孙思邈是以为伟大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医药学家。历代帝王御封褒扬,封为“真人”,广大人民群众尊奉他为“药王”、“医圣”。他对祖国医学事业贡献巨大而深远:一是首创复方治病;二是主张妇科、幼科独立设科;三是首创养生保健理论,创老年医学;四是提倡辩证施治;五是提出了针与灸综合治疗方法;六是创立了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七是治病从营养上找原因;八是诊断手段上首创葱叶导尿术,其法早于西方一千多年。他采用的“验透膈法”是全球最早的透视诊断法,他的下颌脱臼复位法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九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影响等医疗心理学上也有独到建树;十是规范医学职业道德第一人。《大医精诚》至今仍可称为医德论述圭臬,他重医术,更重医德,提出了“人命至种,

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基本行医准则。

哲学巨子傅玄

傅玄(217-278),西晋北地泥阳(今耀州区关庄镇傅家塬村)人。幼年好学,善诗文,工篆隶,精音律,学问渊博,名重于时。

他的经济政治思想颇具朴素的唯物史观。经济上,他重视发展农业,主张“役赋有常”,让农民“休养生息”,倡导“积俭致用”,反对“极靡纵欲”。政治上,他主张

“礼法并举”,“德威兼用”。对于人才的选拔,他提倡“审得其人”,发现人才,用

人之长。

傅玄面对坎坷人生,仰高山飞天之志不移,拼搏进取之心益坚。他为官清廉,无欲积俭。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和除弊兴利的主张,都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傅玄一生笔耕不辍,有大量诗、文著作传世。有《傅子》、《傅玄集》,俱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存世。其中数篇为当代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必读篇目。他不仅是我

国古代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而且在中国文学史和魏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耀州区)人,唐初著名史学家,博涉文史,早知名。唐高祖入关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逐渐升迁至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

馆、崇贤馆学士。唐初,经隋末战乱之后,经籍图书散亡,他奏请购求天下图书,设专

人补录,被唐高祖李渊采纳,终于使“群书略备”。又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五

代史书,认为“如文史不存,何以鉴古今?”此议又得高祖赞许。

令狐德棻在独立主编《周书》以外,也参与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大唐仪礼》、《氏族志》、《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等10余种史书。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达40余年。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后,谥号曰“宪”。令狐德棻一生从事

史学著作,凡国家有所修撰,无不参与。唐代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时

代,二十四史中就有八部成书于唐代,占总数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有令狐德棻参与

策划和编撰,在唐代又是他最早提倡修史,重视收集图书,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对史学贡献巨大。

书法巨匠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州区关庄镇柳家塬村)人。新、旧两唐书均有其传记。自幼聪敏好学,十二岁就能写诗作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柳公权多才多艺,通群经、解音律,特别擅长书法。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皇帝身边从事书写工作。他生性耿直,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唐穆宗一次问柳公权,如何用笔才能把字写好,柳公权回答

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宗听后肃然改容,“知其笔谏也”。

柳公权一生“志耽书学”,广泛学习、博采前代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悟出新意,最终自成一家,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柳体”书法艺术,成为一代宗师,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贡献。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是“颜柳欧赵”之一。柳公权一生最擅长和写得最多的是楷书。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

范宽是宋代华原(今耀州区)人。历史资料记载他名中正,字中立,因其“性宽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之为范宽。”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北宋天圣五年(1027)前后去世,大约活了七十多岁。

丹青圣手范宽

范宽一生好饮酒,信奉道教,举止疏放,不受拘束,没有作过官,往来于长安、开封、洛阳之间,是个平民画家。初学荆浩,李成,但不久就感到不满足,认为“与其师人,不若师之造化”,于是把家搬到终南山中居住,终日与山岩林木为伴。一生勤奋习画,勇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画风,被称为“华原气格”,用笔雄强苍劲,出色地刻划出山石的走向、转折和正侧,且墨色浓厚沉郁,使其作品气势与秀润兼备。范宽的作品在北宋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擅长描绘北方巨山大川,是当时北派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与南派董源、李成齐名。范宽的存世作品极少,流传至今的仅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和《雪山萧寺图》三幅,都是气势夺人的山水画作。其中《雪景寒林图》为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孙思邈 养生十三法_图文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 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 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 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 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 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 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 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 3次。 (b 搓手 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 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转 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 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 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 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 (a 搓手 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药王孙思邈对妊娠期养护的认识

药王孙思邈对妊娠期养护的认识 我国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其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专篇专门论述妇女妊娠期养护方法,有不少见解对保障妊娠母亲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有相当的借鉴作用,笔者现将有关内容略作述评,请参考。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养胎篇里首先列出了从怀孕到生产的饮食禁忌,他认为羊肝、山羊肉、驴马肉、骡肉、兔肉、犬肉、鸡子、干鲤鱼、鸡肉、糯米、椹、鸭子、雀肉、豆酱、酒、鳖、冰浆等是不适合孕妇食用的;其次,在妊娠的不同月期,还有不同的饮食宜忌,如妊娠一月时,饮食应该精熟酸美,宜食大麦,不宜食腥辛的饮食;二月时,不宜食辛臊的食物;四月时,宜食稻麦粳以及鱼雁做的羹汤;五月时,宜食稻麦以及牛肉羊肉做的羹汤,并要用茱萸调和,使五味和谐,不可过饱过饥,食物也不应干燥;六月时,宜食鸷鸟猛兽之肉,还要五味和谐,滋味甘美且不可以吃得太饱;七月时,不能吃生冷的食物,而要经常食用稻粳;八月时,不能食用燥物,也不能轻易错失饮食时间;九月时,可以适当喝点甜酒,饮食也要甘甜可口。以上内容虽然不能跟人们现代的妊娠期饮食讲究完全吻合,但在当时应该是很有价值的,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孙思邈对妊娠期居止活动也非常有讲究。妊娠一月时,要求孕妇不做费力气的事,睡觉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不受惊扰;二月时,要居处安静的环境中,并要禁止房事;三月时,不可以悲哀思虑,不可以惊动;四月时,应该身体安和,心情愉快;五月,睡觉要起得晚,保持衣物和身体洁净;六月时,要做轻微的体力活动;七月,时要多做劳身摇肢的活动,使气血运动;八月时,要心平气和注意养护;九月时,要宽衣缓带,平静地等待生产。以上内容总结一下,应该包括谨慎养护,适当活动,心情和悦,保持卫生等几个方面,这对现代个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综合来看,可以说明孙思邈对妊娠养护内容的认识比较全面,包括了饮食、居止、情志等方面,而且动静结合,不是只讲消极的静养,可以作为现代妊娠养护时的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710003) 胡 玲寒热并用规律初探 在一个方剂中,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药治通义》曰:“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治中焦冷热不调;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上热下冷;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本属错杂,故药之攻补寒热,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是其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籍,自作为一种方剂矣。”东垣选奇汤中羌活、防风、甘草配伍黄芩治疗眉棱骨痛。朱丹溪用山栀配伍川乌治疗病本湿热、因寒郁而发的心痛疝气。李时珍以胡椒配伍绿豆温中下气、和胃止痛,并对这种配伍方法甚为赞赏,如云:“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见《本草纲目》黄连条)。还有寒热并用作为救急之法的,《方广心法附余》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生姜汁配伍童便服之,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正气,童尿降火也”。归纳起来,寒热并用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1 不同部位的寒热并用:寒热并用的药物,各自作用的部位不同。此种配伍方法,是根据疾病在发生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上下或表里寒热错杂证而选用清热药和散寒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具体又分以下2种情况。 1.1 上下寒热并用: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分别治疗上寒下热证和上热下寒证。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因胃寒而干呕,肠湿热而下痢,方中用生姜、半夏暖胃散寒降逆以治上寒,黄芩清热燥湿以治下热。又如《伤寒论》中“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其胸中烦热、呕吐为上热(胃、胸隔),胃中有邪气、腹中痛为下寒(脾、肠)。方中用黄连以清上热,干姜以温下散寒。 670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7期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大庙诸殿诸神简介

下双寨大庙殿宇诸神简介 一、大殿(关帝殿) 下双寨大庙原为关帝庙,所以大殿也就是关帝殿。殿内有塑像,面南背北。有二从祀,左为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有关平,一手按剑。大殿往北有倒坐观音像,略小于关羽像,也有二从祀,左有牛王,右为马祖。 关帝君俗称关公、圣帝君、伏魔大帝等,既属于佛教又属于道教,又是集民间信仰三者于一身的神,甚至儒家学者也极力推崇其?忠义?的精神。而此神又是从人格转化成为神格,可真是称得上中国宗教发展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例子。 关公,字云长,所以又名关云长。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携天子以令諸侯,刘邦志在中兴汉室,与关羽、張飞桃园三结义,情若手足,后世人受其义气感召,凡是结拜兄弟必须到关帝庙宣誓乃由此而起,其中关羽至死不背叛其结义兄弟,更是后人的表率。晋朝时佛教为了在中国生根和本土化,先假托关公显灵,把关羽封为伽蓝护法之神,到了东汉道教兴起,直到宋徽宗的笃信道教,于崇宁二年,道教第三十代天师,道士张继上书朝廷,说可让关羽在殿内显灵,后來民间就称关羽为?崇宁真君?,这是关羽成为道教神祇的开始。 道教传说关羽是龙转世,所以能救旱。相传五月十三日是关羽磨刀日,磨刀水滴下人间能解旱,所以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俗谚。明朝万历年初,传说关羽聖君显灵,阻止一场瘟疫,所以他还能除瘟保佑万民。关羽之所以受到商人的推崇,开始于清朝初期的康熙晚年,据说当时的人考证

是他发明了今天通行的簿记法,能够把账目记得一清二楚,所以被商人推举成为代表商的神祇。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在中国关庙的数量还多过孔庙,贵在是佛、道、儒三教、朝廷和民间都尊崇帝聖君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中国内外最多的殿宇,就是关帝庙。 配祀:关羽的义子关平死于激战,后人为表彰他将他尊为从祀。另有周仓知道关羽战死的消息竟因悲痛而自杀,所以也被后人列为关羽的配祀。有些殿宇有文昌帝君、观音佛祖等多种配祀。 武财神关羽:在中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上财富的神。而关公被中国民间奉为武财神。关羽形象威武,不但忠义感人,而且据说还能招财进宝。摆放武财神时,应面向屋外,或朝向大门。一方面可以招财进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阻挡外邪。 供奉财神关羽: 必须面对大门屋外,既可招财,又可镇宅保平安 供奉随心,一般供养都是在初一和十五,其他日子里自己要是想到去供奉更好,没有必须要求 供奉财神关羽的注意事项 供品的话,最好不要有酒。财神关羽三弟,张飞就因为贪杯误事,所以关羽成神之后不喝酒。

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导语: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 生活常识分享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4. 目常运 (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摄穀道 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 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着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 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13、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孙天医,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后人称为“药王”。 传说孙思邈一天在太白山采药,他的徒弟上山传信,说长安城贴下皇榜,皇帝诏请名医为娘娘治病。于是他师徒下山,在长安揭了榜文。娘娘是皇帝唐王的老婆,自然是十分娇贵的,给她治病的医生,还不能见她的面摸她的脉。当时孙思邈想了个悬丝诊脉的办法。用丝线一条,一端拴在娘娘的手腕上,一端自己拿着,孙思邈由娘娘脉膊的跳动而震动的丝线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认为娘娘怀了胎儿,是胎儿抓住了母亲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于是扎了一针,太子分娩,娘娘病愈。唐王十分高兴,就赏给他许多财物。他不要,又给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无奈,说“给你什么都不要,难道你想当王吗?”孙思邈立即跪下说:“谢主龙恩”,于是唐王就封他为药王。并赐给他交天翘的王帽和赫黄色的王袍。这件事后来被敬德知道了,很不服气,以为自己的功劳那么大也没封王,就去追赶孙思邈。孙思邈远远看到敬德来了,忙把交天翘弯了下来,赫黄袍翻过穿了。敬德走近一看,他穿的不是王袍,只好改口要药,孙思邈给了他一颗灵丹。后来敬德出征遇到瘟疫,吃了这颗灵丹。不但没感染,而且还打了胜仗。此后一直给药王站班。

孙思邈给娘娘治好了病,便离开长安,沿渭河西行,准备再回到太白山上,孙思邈师徒走呀走呀,一直走到泾河的汇合地方。一个白面书生挡住去路,深深向药王鞠了一躬,说道:“先生可是药王孙先生么?”孙思邈看了看这位书生说:“正是在下,你挡住我的去路可是为何?”这位书生说道:“孙先生,我近日头晕目眩,只觉恶心,请先生能为我治治这病”,孙思邈放下包袱,摆开药摊,让这位书生坐在他的身边,为他诊脉。孙思邈按住书生的寸口,切脉不久,就大为惊异,于是问书生道;“先生怕是天龙降世,这脉不是人脉,请先生老实告诉我,我好进行治疗。”书生无奈只好答道:“我本是泾河龙君傲奎,由于心慌瞀乱,昨日带领龙子龙孙在水面玩耍,流来一股臭水,直灌我喉,于是得下了病,才请先生诊治。由于怕惊先生,才化为书生,望先生莫怪。”孙思邈听了以后,就决定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孙思邈向龙君道:龙体违和,需用针刺。望龙君一现真身,我好选穴用针。”龙王无奈,只得答应。转眼之间,风云突起,一条金龙出现在药王面前。药王一手执龙角,一手执金针,对准龙喉,急刺一针。由于龙王负痛,龙尾一摆,大风飞扬,把药王摊上的药物吹了一河滩。到了药王取针,龙君复为书生后暴风平息,药王的药摊已经乱七八糟。于是药王令徒弟和龙王在河滩上为他拣药,当时无论什么药材,都临时收在一个包袱之内。别了龙君,继续前行。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备急千金要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作者: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

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 *导读: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据史书记载…… 药王孙思邈对后世的贡献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能背诵一千多字,有神童之称。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融汇三教,尤其擅长天文、历法、占卜等术。 关于孙思邈的学医经历,据《千金药方》自序所说:其自小体弱多病,又看到周围百姓为病折磨而死的惨状,遂萌生了精研医道的决心。 孙思邈一生刻苦钻研,他将唐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各种药方及自己行医的验方,同时又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药方及经验,遂著成了闻名于世的医学宝典《千金要方》。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例。其中,该书还首创复方的先例,如《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他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

加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他对医学的重大建树,也是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此书共三十卷,其中他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810余种药物,进行考证和实践,并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医药成就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系统总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历代名医图赞》说:唐孙真人(真人,即对高道的称谓),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时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用意之奇,用药之妙,亦自成一家。 随着盛唐文化的对外交流,《千金方》也随之走向国外,深深影响了诸如日本、韩国、朝鲜的汉医文化。 此外,孙思邈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如:对脚气病的观察、研究及治疗。比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在炼丹活动方面,他总结了唐以前的炼丹方式、方法、用药及配方等,最后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论述和方法。对我国火药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