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一、概述

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分区,六合——巢湖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除第三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尤其是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现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二、地层

(一)震旦系

区内震旦系仅有上震旦统灯影组(Z2d),主要分布在汤山、青苔山两地,分别构成北东向汤山背斜、青苔山背斜的核部。由于受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

上统

灯影组(Z2d)

灯影组厚度约163—360米,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青苔山剖面为代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厚约291米。

下部:灰、灰红、深灰色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含微古植物化石,厚约148米;

中部:浅灰白色中—厚层葡萄状含凝块石含蓝藻泥晶白云岩,风化后呈砂状,厚约96米;

中、下部含微古植物化石原始光面球藻、葛万藻等。

上部:浅灰色中薄层砂状硅质岩,白云石呈碎裂状,厚47米。

上段以汤山剖面为代表,岩性为浅灰白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硅质团块泥晶白云岩、泥晶含灰质白云岩及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为黄绿色含磷粉砂页岩,厚约90米。

本区灯影组上段顶部直接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假整合超覆,缺失西南地区及南京、巢湖前湾灯影组顶部的一套厚层硅质岩。

(二)寒武系

本区寒武系主要分布在汤山一带,以含镁碳酸盐为主,厚达570m。由于近年来发现部分三叶虫化石,因而已将该区寒武系自上而下划分出:下统冷泉王组、半汤组,中上统凹丁群,下、中统之间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

1、冷泉王组(∈ll)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风化面呈刀砍状构造,厚度约105米,按岩性及颜色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底部有一层厚约lm的含砾砂岩,其上为深灰色中层缝合线状微晶含泥质白云岩、细晶鲕粒白云岩,夹10cm厚的葛万藻层,藻团直径为0.5~1厘米左右。本段厚约28米。

中段:灰色中厚层粉晶白云岩,夹硅化灰岩及含硅质条带微晶灰岩,硅质条带厚2~10厘米,呈黑白相间排列,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厚约33米。

上段:深灰色中薄层粉晶白云岩,顶部为灰色中薄层含硅质条带泥晶白云岩,硅质条带呈黑色,厚度为5~10厘米。本段厚度为44米。

本组岩性与下状灯影组上段相似,不易划分,而与半汤组之间间断明显,故有人以为本区缺失早、中寒武世沉积。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本组底部具一间断面,又含早寒武世常见之Girvanella sp.等化石,

且与下伏富含蓝藻具独特结构(如葡萄状、条纹状、花边状等)并发育硅质条带、结核、团块之灯影组的白云岩区别明显,故应属于早寒武世早中期产物。

2、半汤组(∈1b)

以中厚层微晶一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厚156米。

下段:深灰、浅灰色中—厚层泥晶—细晶白云岩夹浅灰色厚层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及灰黄、灰色薄层泥岩、钙质页岩。在钙质页岩中含下寒武统典型古生物化石莱得利基虫,昆明盾壳虫,奇蒂特虫,山东盾壳虫,太阳女神螺等。厚约78米。

上段:灰色中薄—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与灰黄、浅肉红色薄层微晶含泥质白云岩互层。顶部为灰色中

厚层微晶含泥质白云岩。厚约78.5米。

中、上统:

山凹丁群((∈2-3sh)

按岩性特征本群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178米,按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浅灰、灰色中薄—中厚层含灰质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及深灰、浅灰色砂屑白云岩,底部为30厘米厚的浅灰红色波层杂基白云质细砾岩。厚约129米。

上部为深灰色中薄—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其溶蚀沟较深,节理发育。厚约49米。

上段:厚约132米。下部以灰、浅灰色中薄层—厚层蜂窝状含硅质团块、硅质条带白云岩为主,厚约100米;上部为浅灰色中层蜂窝状细晶(砂屑)白云岩、硅质岩,厚约32米。

山凹丁群至今未发现化石,但其上部白云岩中发现早奥陶世头足类化石,故归入中晚寒武世。

(三)奥陶系

本区奥陶系出露不多,仅见于汤山一带。总的划分与下扬子地层一致,但由于出露差,发育不全,以下奥陶统仑山组较发育为特征。下统大湾组、牯牛潭组、中统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由于受断裂构造影响,岩石强烈硅化,原岩外貌难以辨认,或出露不全,无法选择剖面测量,不适合野外地质教学,故岩性描述从略。

仑山组(O1l)

下段:浅灰色中厚层中细晶泥质白云岩,刀砍状构造发育,以不含硅质团块与下伏山凹丁群相区分。厚度约38米。与山凹丁群呈连续沉积。曾在其中采获垂叶角石Artiphylloceras,可本角Proterocameroceras sp.等。为各地常见之早奥陶世早中期时代的产物。

中段:灰、浅灰色中厚—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白云岩夹浅灰黄、浅黄色白云岩透镜体。厚约42米。上段:浅灰色中薄—中层微晶—细晶含灰质白云岩,夹少量白云岩、灰岩透镜体及硅质条带、硅质结核,硅质成分与中段相比明显减少。厚度约40米。

(四)志留系

志留系在巢南与巢北都比较发育,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良好,常组成背斜核部地层。但巢南、巢北的志留系沉积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巢北地区缺乏上统茅山组,而以中统坟头组直接与泥盆系五通组相接触。

下统

高家边组(S1g)

除邻区含山县境内横山一带可见本组下部与奥陶系五峰组呈假整合接触(缺化石带)外,区内高家边组大多出露不全,仅见高家边组之中上部。以狮子口及旗山出露较好。

下段:底部为一层厚约1厘米的棕黄色铁质薄膜及粘土层。下部以灰白、灰紫、紫红色薄层含硅质条带粘土岩、粘土质泥岩、页岩为主,厚约21米,富含笔石化石。常见有锯笔石(Pristiograptus sp.)、栅笔石(Climacograptus)、雕笔石(Glyptograptus)等属。上部以灰黄、土黄色薄层泥岩夹砂质泥岩、粉砂岩、页岩为主。厚度大于83米。

中段:黄绿、青灰、灰黑色页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厚度大于138米。含锯笔石(Pristiograptus sp.)、中华棘鱼(Sinacanthus sp.)及三叶虫、腕足类、大壳类、腹足类化石。

上段:黄绿、棕黄色页岩、泥岩、石英粉砂岩为主,化石较少。厚度约136米。

中统

坟头组(S2f)

区内都较发育,其中以下朱田村与旗山两地剖面化右丰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总厚89m。

下段:黄绿色局部呈浅紫色中薄一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及含泥质砾石石英砂岩。砂岩中具交错层理,厚148m左右。含磷。其中所含化石有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 sp.),皖中新亚洲棘鱼(Neoasiacanthus wanzhongensis);王冠虫(Coronocephalus sp.)、凯里虫(Kailia sp.)、腕足类的舌形贝(Lingula)及瓣鳃类后直蛏(Orthonota sp.)、隐瓢形蛤(Modiomorpha crypta)及圆脐螺(Straparollus sp.)等。

中段: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呈互层。层内波痕、交错层系都较发育,厚38米。含中华棘鱼(Sinacanthus sp.)、霸王皇冠虫(Coronocephalus rex)、慧星虫(Encrinurus sp.)、伸长纳里夫金贝(Nalivkinia elongata)、丁氏始石燕(Eospirifer tingi),湖北条纹石燕(Striispirifer hubeiensis)、尖褶条纹石燕(S.acuminiplicatus)、沿边后直蛏(Orthonota perlata)、拟瓢蛤(Modiolopsis sp.)、全口螺(Holopea sp.),链房螺(Hormotoma sp.)等。

上段:以紫红、灰紫红、灰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2.63米。该段地层在巢湖南部地区缺失,巢湖北部地区时有断续可见,如万家山较发育而狮子口处则不见。

本组地层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五)泥盆系

上统:

五通组(D3w)

区内泥盆系分布广泛,但仅有上统五通组,露头良好,厚度为176米。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明显分为上、下两段。巢湖市北狮子口处剖面最为良好,其岩性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D3w1)

石英砂岩段,厚73米。下部的灰白色厚层或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为主也含有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成分。砾径不同地点变化较大,一般2~5cm,个别达8cm以上。呈半圆到棱角状,层内见有15°倾角之斜层理。砾石层内反映多次沉积旋回。在巢北地区沿底部砾岩层追索,砾石分布极不均一,似呈瓣状砾石透统体状分布。上部厚层至中厚层,硅质胶结,中粒或中细粒石英砂岩夹少数泥质粉砂岩、泥岩层。石英砂岩中时可见大型单向斜层理及层面波痕,部分槽形斜层理。本段由于岩性坚硬在区内多组成山脊或陡壁。含化石甚少,仅见个别亚鳞

木? (Sublepidodendron? sp.)。安徽省区调队进行1:20万区调时,在邻区(泥岩)发现海相瓣鳃类血石蛤(Sanginolites sp.)大量富集,认为砾岩段应属滨海相沉积。但从该段整体组成,岩石结构构

造特征分析,该段仍应以河流相为主。虽有广盐性瓣鳃类出现,但种属单调,仅反映由于近岸而受短期海泛所致。

上段(D3w2)

砂、页岩层段,厚度103米。该段岩性以灰黄、灰紫、灰白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一中薄层石英细砂岩呈明显的韵律性互层。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近上部夹有两层灰色粘土矿层。在粘土矿顶底板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叶肢介层。见有植物化石:拟鳞木(Lepidodendropsis sp.)、奇异亚鳞木(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平圆鳞木(Lepidodondron cyclostigma)、根座(Stigmaria sp.),无锡始鳞木(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须羊齿(Rhodea? sp.)、鳞孢穗(Lepidostrobus sp.);叶肢介:光滑叶肢介(Lioestheria sp.)、龙潭光滑叶肢介(Lioestheria longtanensis)、古渔乡叶肢介(Palaeolimnadia sp.)、犄叶肢介?(Cornia? sp.)、点列叶肢介?(Polygrapta? sp.)、锥顶叶肢介科(Vertexiidae)。以上化石皆反映晚泥盆世河湖一湖积相特征。安徽省区域调查队在该剖面顶部含薄层褐铁层中找到不少腕足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其中腕足类化石中有:拟狮鼻贝?(Pugnoides? sp.)、单板贝?(Momelasmina? sp.)、光嘴贝?(Nudirostra? sp.)、、舌形贝(Lingula sp.)、、舒克贝(Schuchertella sp.)等,近顶部这一海相层表明本段应为近滨岸之湖相环境。

本组在巢北地区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六)石炭系

本区石炭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厚度不大,分上、下二统。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巢北缺失。上统包括黄龙组、船山组。除高骊山组为碎屑岩外,其余皆为碳酸盐沉积。

下统

1、金陵组(C1j)

厚7.7米,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或含铁砂岩,厚0.1米至l米左右。含腕足类无窗贝?(Athyris? sp.)等。

上段:深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内含丰富的化石,如珊瑚:假乌拉珊瑚(Pseudouralinia sp.)、笛管珊瑚(Syringopora sp.)、贵州管珊瑚(Kueichouphyllum sp.)、犬齿珊瑚?(Caninia? sp.)等;腕足类:擂鼓台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李氐始分喙石燕(E.leei)、托米长身贝(Tomiproductus sp.)、波斯通贝(Buxtonia sp.)、戟贝(Chonetes sp.)等:牙形刺:多鄂刺(Polygnathus sp.)、新锯齿刺(Neoprioniodus sp.)、等。从化石分析本组相当于岩关阶晚期,本区未见Pseudouralinia带之下的Cystophrentis带。由于缺失一个化石常,因而一直认定金陵组与下状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本组下段碎屑岩分布较稳定,上段灰岩呈大的透镜体状分布。

2、高骊山组(C1g)

本组地层相变显著,厚度有西厚东薄趋势,厚度约13米。本组可分上、中、下三段。

下段:底部为厚0.8米的黄褐、紫红、黄绿色薄层泥岩夹O.1~O.3 米厚的褐铁矿层,上部为灰黑—灰黄薄层粘土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厚3米。

中段:灰黄、紫红薄层泥岩夹姜块状灰岩和中薄层含生物碎屑泥质灰岩。厚约5~6米。含腕足类:轮刺贝(Echinoconchus sp.)、瘤凸轮刺贝(E.punctaformis)、狮鼻长身贝(Pugilis sp.)、无窗贝(Athyris sp.)、舒克贝(Schuchertella sp.)等;珊瑚:中国拟棚珊瑚(Arachnolasma sinense)、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 sp.)、顶饰珊瑚(Lophophyllum sp.)、棚珊瑚(Dibunophyllum)、蛛网珊瑚(Clisiophyllum sp.)等;瓣鳃类:环海扇(Annuliconcha sp.)、燕海扇(Aviculopecten sp.)、古裂齿蛤(Eoschizodus sp.)、血石蛤(Sanguinolites sp.)及菲利普虫?(Phillipsia? sp.)等。

上段:灰黄、黄褐色泥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内虫迹构造发育,自下而上,自成一水平管迹、V—Y形管迹、似甲壳状管迹之组合,厚约4米。

巢湖北部地区自西往东明显变薄(岠嶂山厚6米),而且下部见豆状赤铁矿层,中部变为钙质页岩。以往认为高骊山组是陆相一海陆交互相沉积,近年来由于海生古物不断发现,因此除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外,向上已渐为浅海一滨海环境。

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巢湖北部地区的和州组以岠嶂山剖面较为完整,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灰—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微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灰黄、灰紫色薄层泥岩。厚约23m。含蜓:史塔夫蜓(Eostaffella sp.)、和县始史塔蜓(E.hohsienica)、小泽蜓状史始塔夫蜓(E.ozaweinellaeformis)等;珊瑚: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 sp.)、亚洲石柱珊瑚(https://www.doczj.com/doc/937217979.html,ticum)、玖瑰石柱珊瑚(比较种)(L.cf.rossicum)、笛管珊瑚(Syringopora sp.),轮状轴管珊瑚(比较种)(Aulina ct.rotiformis)、拟棚珊瑚(Arachnolasma sp.)、袁氏珊瑚(Yuanophyllum sp.)等;腕足类:大长身贝(Gigantoproductus sp.),围脊贝(Marginifera sp.)以及牙形刺。

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中厚层—巨厚层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粗结晶灰岩,顶部为灰色姜粒状灰岩(风化外貌呈炉渣状)。厚4.3米。含始史塔夫蜓(Eostaffella sp.)、和县史始塔夫蜓(比较种)(E.cf.hohsienica );珊瑚: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 sp.)、轴管珊瑚(Aulina sp.)、棚

珊瑚(Dibunophyllum sp.)等。

本组地层与下伏高骊山组接触处,具有含铁质泥岩组成的风化壳,故两者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上统

1、黄龙组(C2h)

本区缺失黄龙组下段,仅出露其上段,厚度约27米。按其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厚16米。含蜒:原小纺缍蜓(Profusulinella sp.)、旋转原小纺缍蜓(P.convoluta)、卵形原小纺缍蜓(P.ovata)、小原小纺缍蜓(P.parva)、假薄克氏小纺缍蜓(P.Pseudobocki)、太子河蜓(Taitzehoella sp.)等;珊瑚:刺毛虫(Chaetetes sp.)、多壁管珊瑚(Multithecopora sp.)、小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ella sp.)、副文采尔珊瑚(Parawentzellophyllum sp.);腕足类:分喙石燕(Choristites sp.)、围脊贝(Marginiferasp.)、线纹长身贝(Linoproductus sp.)等。

上部:灰色、紫红色厚至巨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顶部夹有不连续的灰、黄色含铁质泥岩,厚约11米。含蜓:除多种小纺缍蜓(Fusulinella sp.)外,出现纺缍蜓(Fusulina sp.)、蚂蚁比德蜓(Beedina mayiensis)等;腕足类:蟹状蟹形贝(Cancrinella cancriniformis)、石炭皱戟贝(Rugosochonetes carbonifera)、分喙石燕(Choristites sp.)、以及小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ella sp.)、泡沫柱珊瑚(Thysanophyllum sp.)、刺毛虫(Chaetetes sp.)等。

本组缺失下段砾晶灰岩段,与下伏和州组之间还缺失老虎洞组(C1l),故其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2、船山组(C2c)

本组岩性区域分布稳定,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厚约5—8m。在巢湖北部岠嶂山一带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灰—灰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有一薄层灰黄色含碣铁矿团块泥岩,厚l米多。灰岩中含石炭皱戟贝(Rugosochonetes carbonifera)、舒克贝(Schuchertella sp.),泥岩中含植物碎片化石。

上段: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可见灰黑色角砾状灰岩,角砾分选、磨圆均差,成分为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属同生角砾岩。含蜒:始拟纺缍蜒(Eoprofusulina sp.)、希瓦格蜒(Schwagerina sp.);腕足类:网格长身贝(Dictyoclostus sp.)、纹窗贝(Phricodothyris sp.)等。厚度约4.6米。

本区船山组底面不平整,并见有泥岩和砾状灰岩,砾石成分均为黄龙组灰岩,故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七)二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由下统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总厚288—488米。

下统

l、栖霞组(P1g)

本组厚度约171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下段:厚62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m,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O.75m,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上部(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厚60.60m。含米斯蜓(Misellina sp.)、喀劳得米斯蜓(M.claudiae)、南京蜓(Nankinella sp.)、原米氏珊瑚(Protomichelinia sp.)、泡沫米氏珊瑚(Cystomichelinia sp.)、服尔草氏拟文采尔珊瑚(Wentzellophyllum volzi)、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sp.)、线纹长身贝(Linoproductus sp.)、直房贝(Orfhotichia sp.)等。

上段:厚110米,可分为四部分。

下部(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厚8.7米。含早板珊瑚(Hayasakaia sp.)、泡沫米氏珊瑚(Cystomichelinia sp.),亚曾珊瑚(Yatsengia sp.)、神螺(Bellerophon sp.)等。

中部(合燧石结核灰岩层):深灰、灰黑中薄到中层含燧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类岩,厚78米。含南京蜓(Nankinella sp.)、栖霞希瓦格蜓(Schwagerina chihsiaensis)、球蜓(Sphaerolina sp.)、豆蜓(Pisolina sp.)、早坂珊瑚(Hayasakaia sp.)、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sp.)、多种拟方管珊瑚(Tetraporinus spp.)、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 sp.)、马丁贝(Martinia sp.)、轮皱贝(Plicatifera sp.)及大量有孔虫化石。

上部(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7.7米。含拟纺缍蜓(Parafusulina sp.)、希瓦格蜓(Schwagerina sp.)、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 sp.)、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sp.)等。

顶部(顶部灰岩层):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厚15米。含拟纺缍蜓(Parafusulina sp.)、奇壁珊瑚(Allotropiophyllum sp.)等。

本组地层底部界面凹凸不平,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巢北地区该组厚度一般在28米左右。按岩性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灰黄、浅棕、褐色泥岩、页岩,含有磷结核(P2O5含量可达10.64%),厚2.5米。化石丰富,含阿尔图菊石(Altudoceras sp.)、拟腹菊石(Paragastrioceras sp.)、新轮皱贝(Neoplicatifera sp.)、华夏贝(Cathaysia sp.)、细戟贝(Tenuichonetes sp.)等。

中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厚约17米。含斯塔菊石?(Stacheoceras? sp.)、卵石蛤(Edmoudia sp.)、燕海扇(Aviculopecten sp.)、龙潭股窗贝(Crurithyris longtanica)、马丁贝(Martinia sp.)等。

上部: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岩夹少量放射虫硅质岩,厚8.5米。含斯塔菊石(Stacheoceras sp.)、阿尔图菊虫(Altudoceras sp.)、副色尔特菊石(Paraceltites sp.)、乌鲁希腾贝(Urushtenia sp.)

等。

本组底部与栖霞组界面凹凸不平,其上含有lO~20cm的含砾粘土,故两者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3、银屏组(P1y)

本组厚度约21米,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薄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含瓣腮类、腹足类、栉羊齿(Pecopteris)等植物化石。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上统

l、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厚约65米,可以为上、下两段,下段又分为下部、上部、顶部三部分。

下段:厚度约54米。

下部:灰黄、黄褐、棕灰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及含砾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含单网羊齿(Gigantonoclea sp.)、蕉羊齿(Compsopteris sp.)、栉羊齿(Pecopteris sp.)、等植物化石。厚度约23米。

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含蕉羊齿(Compsopteris sp.)、楔羊齿(Sphenopteris sp.)、等。厚度约27米。

顶部:黄褐、红褐色中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含蜿足类化石,厚度约3米。

上段:岩性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砂岩、含铁质粉砂岩。含菊石、蜿足类化石。厚度约11米。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与下伏银屏组整合接触。

2、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化石较丰富,厚约30m。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炭质页岩,底部可有一薄层灰黄色细粒岩屑砂岩(火山岩屑),厚约5米。含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tidae)、安德生菊石(Anderssonoceras sp.)、华南菊石(Huananoceras sp.)、假腹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sp.)及华夏贝(Cathaysia sp.)、似马丁贝(Martiniopsis sp.)等。

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6米。含华菊石、三阳菊石、假腹菊石及股窗贝(Crurithyris sp.)等。

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8~24米。含假提罗菊石(Pseudotirolites sp.)、肋瘤菊石(Pleuronodoceras sp.)、假腹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sp.)等以及股窗贝、华夏贝、围脊贝等大量腕足类化石。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隆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安得生菊石科(Anderssonoceratidae)及阿拉斯菊石科Aroxoceratidae为主,上部以假提罗菊石科、肋瘤菊石科、大巴山菊石科为主,代表菊石不同演化阶段。因此本区龙潭组并不代表晚二迭世早期全部地层,而应包括大隆组下部地层在内。这是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一致的表现。

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八)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迭系下统分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中统为马鞍山组,各组段间及与下伏二叠系之间为整合接触。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一马家山一阴都山一带。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下统:

l、殷坑组(T1y)

本组厚84米,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厚23米。岩性为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cm的黄色泥岩。含蛇菊石(Ophiceras sp.)、驰蛇菊石(Lytophi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以及牙形刺等。近底部20cm的黄绿色

钙质泥岩,为二迭三迭系过渡层。其中产含弛蛇菊石(Lytophiceras sp.)、微戟贝(Chonetinella sp.)、次扭月形微戟贝(Chonetinella substrophomenoides)等。

中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米。含齿叶菊石(Prionolobus sp.)、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等。

上段: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39米。含佛莱明菊石(Flemingites sp.)、齿叶菊石(Prionolobus sp.)、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米克菊石(Meekoceras sp.)、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及牙形刺等。

2、和龙山组(T1h)

马家山剖面本组厚约21米,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薄层含泥质灰岩,厚9.3米。含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等化石。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页岩,厚12米。含似西伯利亚菊石(Anasibirites sp.)、米克菊石(Meekoceras sp.)、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等。

3、南陵湖组(T1n)

巢湖北部地区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60米,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

为厚层灰岩段,厚49米。

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厚约13米。含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提罗菊石(Tirolites sp.)、狄那菊石(Dinarites sp.)、哥伦布菊石(Columbites sp.)等,以及大量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6米。含哥伦布菊石(Columbites sp.)、希腊菊石?(Hellenit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te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化石等。

中段

为瘤状灰岩段,厚47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4米。含哥伦布菊石?(Columbites? sp.)、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tes sp.)、拟厚褶菊石(Proptychitoid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te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米。含海浪蛤(Posidonia sp.)及多种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5米。含假色尔特菊石(Pseudoceltite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ti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上段: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米。含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tes sp.)、巢湖龙(Chaohusaurus sp.)、小巧马家山龙(Maijashansaurus faciles)、裂齿鱼(Perleidiformes)等。

上部:以黑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含克氏蛤(Claraia sp.)、乐山克氏蛤比较种(C.cf.hsuei)等。

4、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厚度大于95.8米,未见顶。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肉红色中至厚层状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厚12.7米。含牙形刺化石。

上段:灰、灰黄色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83米。

(九)侏罗系

出露较少,巢湖北部地区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西侧九棵松一铸造厂一变电所一带。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曾采到过尼尔桑(Nilssonia sp.)、苏铁杉(Podozamites sp.)等植物化石,不整合覆于二迭系栖霞组灰岩之上。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

近年来,在桐城、怀宁一带象山群被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下部称磨山组(J1m),上部称罗岭组(J2l)。本区零星露头仅相当磨山组的一部分。而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J3m)仅在巢湖市城关卧牛山有出露,以粗安质沉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

下伏情况不明,其上可能为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沉积(宣南组)所不整合。

(十)第四系

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市地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为:早更新世的残积与冲积、中更新世的冰川、冰水堆积、晚更新世的冲积物以及全新世的冲积与湖积类型,其中尢以早一中更新世的洞穴堆积更为重要,近年来在巢北地区的猫耳洞、巢南地区的银小村后山坡皆发现重要的动物群化石,对确定时代及了解第四世早、中期下扬子区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巢湖北部地区第四系一般发育于南侧,山区内有坡积物(受溪流切割可见完整剖面),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山坡边的倒石堆,河谷中及四康医院附近的冲积物、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近巢湖湖滨有河流一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由于化石发现不多.因此其时代根据邻区对比而定。另外碳酸盐区含不少洞穴堆积,1980年合肥工业大学在巢湖市实习期间,于巢湖市维尼伦厂北侧猫耳洞附近采获大量脊锥动物化石,计有巢县鬣狗、宁镇熊、宽臼周口店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步氏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多种动物化石,时代属中更新世。从生物组合看是属于淮河过渡区古菱齿象—披毛象动物群的一部分。

另外安徽省区调队在巢湖市城南6km的岱山乡(吕婆店)银山村后山坡上,也找到一

洞穴堆积,其中含有早-中更新世三个时代的动物群,并发现部分猿人化石。因此,该区洞穴堆积引起人们的注意。

思考题

1、如何分析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

2、分析巢湖北部地区志留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的性质及其依据。

3、分析巢湖北部地区石炭系(船山组)与二叠系(栖霞组)之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及其依据。

4、结合本区地层划分成果,说明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巢湖北山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北山地质实习报告 10级地理科学(二)班王枫 实习时间:2011年5月17日———5月20日 指导老师:徐先海老师 一、实习目的: 这次巢湖地质实习主要是延续《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几门课的学习,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认知有关知识。在自然界中研究发掘书本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中观看地层系统的接触关系,研究各个地层的特性等。观察地貌形态,研究地貌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在实际中学习书本的知识,更好的把握书本知识。 地质野外考察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质学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让学生掌握地质考察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地质野外实习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面对大自然的许多地学问题,都能促进我们去思考、探索,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野外实习中我们要爬山、走路、去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在专业上,要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巢湖北山地区的地质情况和发展历史;(2)进而掌握该区自然地理历史演化规律;(3)于是,初步学会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古地理)的认识途径和研究方法。 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劳动观点,扩大视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结合已学过的课程,通过实践扩大知识面。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实习内容 (一)麒麟山采石场岩层产状三要素的测量 1、路线简介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xx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北郊,距合肥66 km,面积33 km2,根据教学实习内容的需要,可向外辐射20 km。 2、地貌: 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南临巢湖。 3、交通: 铁路(淮南线)、高速公路(合—裕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主干线连接合肥、南京、芜湖等地。另有水路通往合肥、芜湖。 4、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 15.7℃— 16.2℃,年平均风速 3.0— 3.4米/秒。 二、研究历史 1953年,李云祝,万铁矿普查,“安徽巢县凤凰山—巨嶂山铁矿评价”。 1955年,罗庆坤,万“巢北地质调查”。 1956年,华东地质局,万煤田普查,“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0年,金福全等,巢湖北部C-P地层剖面研究。 1981年,斗守初等,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5年,朱光等,石油研究项目,“基于剖面研究”。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三、地层特征 实习区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基本齐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实习区西部的郯庐断裂带中。 实习区内地层厚度不大、发育齐全、出露连续,易观察;接触关系清楚,接触带典型,标志层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易观察、易采集;沉积构造多样,覆盖少,加之大量采场、路基坡,露头极好,特别适宜于教学。 四、岩石特征 三大岩类发育xx,以沉积岩为主。 1、沉积岩: 碎屑岩、碳酸岩盐、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块岩、蒸发岩等。 2、岩浆岩: 中—酸性岩、中—基性岩为主,酸性岩、碱性岩次之,火山岩在邻区有出露。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11.18 -2013.11.24 实习地点:巢湖地质实习基地 2013年11月 29 日 姓 名 杨卫国 学 号 20113658 专业班级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1级 指导教师 陶月赞 张瑞钢 李娴等 院系名称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地点 (2) 实习内容 (3) 1. 马家山—平顶山路线 (3) 2.麒麟山路线 (5) 3.王乔洞—紫微洞路线 (6) 实习体会 (7) 附录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指导教师评语 (13)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2.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 3.锻炼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参加野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地点: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马家山、平顶山、麒麟山、王乔洞、紫微洞。 地理位置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大致位于北纬31o351-31o421,东经117o471-117o541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脉走向为北东35°一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一平顶山、朝阳山一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图1.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2953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整理)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交通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安徽省会合肥约70km。实习区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南面)紧邻巢湖。山脉走向为北东35°―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阜阳—芜湖)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芜湖)赣(江西)线相连,向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肥)九(江)线以及即将建成通车的宁(南京)西(安)线相接;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徐(州)高速、合(肥)安(庆)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

全国各地, 巢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雨量分布不均,春季(3—5月份)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6—8月份)占38%—44%,秋季(9—11月份)占18%—19%,冬季(12—2月份)占10%—11%。夏季梅雨显著,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12月份降水量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m/sec,春季最大为3.4—3.7m/sec,秋季最小,为2.6—3.2m/sec。 巢湖市工业欠发达,主要有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油泵油嘴厂和铸造厂等。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巢湖半汤温泉驰名省内外,温泉水资源丰富,流量达1055m3/d,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市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丁月 社会发展学院张岩 二零一二年四月五日

前言 区域地质调查(亦称区域地质测量)是地质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地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在现场搜集而获得。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如生物学、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矿床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的训练。 一、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根据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进行,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综合整理阶段。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 二、实习内容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表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中的原生构造,并能运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地理科学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邓钟、李林、朱高龙、吴炳玉、陈郁青、 王库、郑宇、吴锡麟、李廷旺、杨柳艺 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四个基本要素。通过野外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工作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实习时间:2010 年7月2日——2010 年7月16日 实习地点:福州鼓山、长乐漳港 实习内容:观测河流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横纵剖面的形态特征,冲积物特点,分析其成因。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皮尺、量尺、地质锤、标杆、地形图、记录纸等。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 福州市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在近现代史上,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这里的习俗、文化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矿产有叶蜡石、花岗岩等。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为主。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类型通常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1)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气温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无霜期326天。风向受地貌影响很大,风速由沿海到山地递减显著,6~9月为台风季节,最大风力可达12级。 (2)水文 1、长乐漳港南澳海滩 (1)波浪作用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11.18 -2013.11.24 实习地点:地质实习基地 2013年11月29 日 姓名杨卫国 学号20113658 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1级 指导教师陶月赞张瑞钢李娴等 院系名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地点 (2) 实习容 (3) 1. 马家山—路线 (3) 2.麒麟山路线 (5) 3.王乔洞—紫微洞路线 (6) 实习体会 (7) 附录 (9) 参考文献 (11) 致 (11) 指导教师评语 (12)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2.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 3.锻炼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参加野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地点: 地质实习基地,马家山、、麒麟山、王乔洞、紫微洞。 地理位置 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市郊北部山区,大致位于北纬31o351-31o421,东经117o471-117o541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脉走向为北东35°一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一、山一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市与长江沿岸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图1.巢部地区地质图 实习容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1)、设计目的....................................(1)、任务和要求..................................(1)、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第二章地质特征...............................(3)、地层......................................(3)、构造.....................................(9) 2.2.1、褶皱.............................(9) 2.2.2、断层..............................(13) 2.2.3、节理..............................(16) 、岩浆岩..................................(16)第三章构造发展史.............................(18)第四章矿产资源...............................(20)第五章个人小结...............................(21)附图:巢湖北部地区构造纲要图、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剖面图

第一章前言 、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绘制巢湖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在全面分析、解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1/5万构造纲要图1幅。 2、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幅。 3、编写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4、掌握构造课程设计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实习区位于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炬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巢湖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5′-31°42′,面积约50平方公里。 (2)、交通: 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可达长江。市内公交可直达驻地巢湖铸造厂,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 (3)、地形: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实 习 报 告 曹洪生2012063145 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目录 一、报告主题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时间 (3) 四、实习人员 (4) 五、实习路线 (4) 六、实习区域概况 (4)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二)云门镇紫色土 三)涞滩古镇文化景观 四)乡村聚落“空心化”调研 五)缙云山植被演替 七、总结评价 (7)

一、报告主题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次野外实地考察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考察是培养我们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巩固我们的书上知识。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实习时间 6月1号:1.上午8点在兰花湖出发 2.上午考察观音峡地质构造 3.下午合川地区 4.在缙云山农家乐住宿 6月2号:1.上午考察缙云山植被 2.下午西南大学博物馆 3考察结束返校

四、实习人员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带队专业教师—王爱民,臧业君等。土地资源管理一,二班全体同学。 本队组长:李爽 本队组员:曹洪生,陈钊,张程晨,邬普芬,黄晓宇 五、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考察地点主要有5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区云门镇紫色土,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六、实习区域概况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我们首先在嘉陵江边从车上停下来了,观看周围的群山及巍峨的岩石,特别的壮观,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些岩石的构造,教我们如何运用罗盘测量岩石的倾角,岩石的走向,以及嘉陵江的两岸的景观,江边构造,水的流向,还讲了观音峡的由来,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嘉陵江也是要通过这里形成壮观的景象,江水比较波涛汹涌,与两岸的岩石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思考题—用地质思维分析峡谷的形成: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

安徽建筑大学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13勘查(2)班 报告编写郑博闻 所属小组 C 组 小组成员王伟、李望、刘娟、王焱、孟岩、张腾遥、龚郴彬、郑 博闻 指导教师刘珺、颜文昌老师提交日期2015年5月9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实习区地理环境................................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地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震旦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寒武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奥陶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志留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泥盆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石炭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高骊山组(C1g)...........................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和州组(C1h).............................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黄龙组(C2h).............................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船山组(C2c).............................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二叠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地质构造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褶皱..........................................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断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节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岩浆岩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五章矿产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