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实习目的:了解地层构造,认识各种岩石;

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

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

实习时间:室内准备一天,野外工作两周。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纬度大致为东经116度24分30秒~东经118度零分零秒、北纬30度58分40秒~北纬32度6分零秒内,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东南濒临长江,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依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滁河流域。巢湖湖区位于合肥市南15公里,属合肥市内湖。地理位置为东经117度16分54秒~东经117度51分46秒、北纬30度25分28秒~北纬31度43分28秒之间,属于长江下游的左岸水系,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流域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面积9130平方公里,跨越合肥、肥西、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6个县(市);闸下面积4365平方公里,涵盖无为、和县和含山三县。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长170多公里。水位8米时,面积755平方公里,容积17.17亿立方千米,深度2~5米(水位为水面的海拔高度,水深为水面到水底的高度)。中庙三面环湖,处于巢湖区域中心。湖心岛姥山、孤山镶嵌湖区的中、西部。以中庙—姥山—齐头嘴为界,将巢湖划分为东、西两大湖区,现由合肥市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四县环抱。西半湖区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东半湖区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

巢湖流域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四周分布有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浮槎山等低山丘陵,并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地形为西高东低、中间低洼平坦。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子形,状如鸟巢。按流域地貌成因,巢湖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中切割低山区、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和冲积平原。

1、构造侵蚀地形

中切割低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别山区,北部浮槎山区,东部及东南部凤凰山、银屏山区等。海波高度一般在400~500米,河流上游最高峰海波1539米(万佛山主峰老佛顶)。低山区分布面积为1768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特点是山岭纵横,河谷发育,多为河流上游地段,属于中切割构造侵蚀地形。

2、侵蚀剥蚀地形

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和丘陵岗地区。其中,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南部耙耙山,南部冶父山以及中部与中切割低山区的接壤地区。海拔高度一般为200~300米,面积472.5平方公里。其地貌特征为山坡较缓,沟谷较开阔,多为支流、小流交汇地段。丘陵岗地区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防虎山并零星镶嵌于低山丘陵外侧。海拔高度一般为100米,面积416.5平方公里。其地貌特征为缓坡宽谷,主、干河流基本形成,为河流的中上游地段,属于侵蚀剥蚀地形。

3、侵蚀堆积地形

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岗冲地区和冲积平原区。其中,岗冲地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与冲击平原之间广阔过渡地带。海拔高度50~100米,地形多呈现平缓状的波浪式起伏。分布面积3953.3平方公里,多为二级阶地或部分一级阶地。冲积平原区则主要围绕巢湖沿岸及主、干河流中下游河段两侧分布。海拔高度在几米至十几米之间,面积为3761.3平方公里,为河流下泻泥沙冲积而形成,开阔平坦,属侵蚀堆积地形。

(二)母质、土壤及岩性

巢湖流域内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成土母质大致情况为:位于杭埠河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其成土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片麻岩以及紫红色碎屑岩等;而位于派河、丰乐河以及南淝河的上游地区的成土母质基本为下蜀黄土。

巢湖流域内所包含的土壤类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位于丘陵岗地的土壤类型为棕壤或紫色土;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的土壤类型包含有紫色土、棕壤、黄壤以及石灰土;在岗冲丘陵的发育地带或高垮之间的小冲地带分布有黄棕壤和黄褐土;在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冲平缓处以及低山区底部平坦处则分布有侧渗型水稻土;流域内丘陵岗地下冲及低山区山间谷地则分布有浅育型水稻土;巢湖沿岸及主要河流的沿岸两侧分布有储育型的水稻土。

巢湖流域的矿区包含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磷灰岩,而直接覆盖于这些磷矿上部的土壤大多为普通黄棕壤。巢湖流域内,其农业利用的时间相对比较久远,除少数山体中生长着树木意外,均已开垦成农田。

(三)巢湖流域含磷地层地质概况

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磷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大量研究表明,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磷。自然界中的磷主要来源于磷酸盐矿、动物粪便以及化石等天然磷酸

盐沉积物。由于过度的矿山开采,大量储藏在地球表层的磷被挖掘出来作为原料制造成化肥,这些化肥在世界范围内过度地使用。此外,还有大量的磷是以动物粪便的形式施加到土地中去的。在很多地区,这些以化肥或动物粪便形式施加到土地中的磷远远超过了土地中产出的磷,因此,这些多余的磷累积在土壤中,然后再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地表水中。

巢湖流域含磷地层地质概况巢湖流域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天然的磷背景值很高,如巢湖流域北岸的肥东县和巢湖市的居巢区一带,广泛分布着古老的含磷变质岩系,含磷变质岩系中的含磷层位在多处构成了中、小型的工业磷矿床,是安徽省重要的产磷层位和产磷区之一。其分布范围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东到苏家湾—柘皋一线,总面积达500km2以上,大小磷矿星罗棋布。该区分布着三种类型的磷矿石:磷灰岩、硅质磷灰岩和钙质磷灰岩,三种矿石的P205含量分别为:20.30%,10.20%和20.33%。巢湖地处富磷地质区,周围几乎全部被磷矿资源所包围,流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无论西部、西南部或北部,都具备成矿地质背景,Fe、S、明矾石以及各类石灰岩是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矿业基地。但多矿种共生、伴生,尤其是巢湖北岸地层中的含磷层,与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富磷地层的自然风化以及人为开采所导致的磷流失必然最终汇入巢湖。

岩源磷的流失巢湖流域降雨充沛,周边地形起伏不定,多陡坡。这种环境特别利于富磷地层侵蚀与磷素的快速运移。流域内天然水体发育完整,这就为岩源磷向巢湖的输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巢湖汇水河流有30多条,有些河流直接流经已开采磷矿区,或富磷地层的出露区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水体,导致大量磷素随河流进入巢湖。巢湖流域磷矿低效率开采等人类干扰活动将显著加速流域内磷矿资源的耗竭速率,其产生的高通量物质隐流可对巢湖水体造成潜在的影响。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影响,从磷矿区和含磷地层发源的水系大部分都汇入巢湖。其中从磷矿和含磷地层出露区起源的河流有店埠河、歧阳河、炯炀河、山王河、桐荫河、柘皋河等。南淝河(支流店埠河)、岐阳河、炯炀河、柘皋河等河流补给来源于含磷岩层出露区的地表径流,每年有大量的磷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进入巢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大规模开采磷矿,导致进入巢湖的磷急剧增加。磷质绝大多数是通过河流带入湖泊的,首先在入湖口处沉积下来,从而导致这些河流入湖口处底泥总磷含量要高于南岸河流入湖口处的总磷含量。

(四)矿产资源

区内主要为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矿产。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

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虽然区内矿产丰富,但煤、铁矿等因其矿层(体)规模小,厚度不大,均无工业价值;区内主要开采矿种为石灰岩、砂岩、粘土。

(1)石灰岩与白云石矿:区内石灰岩发育较好,分布很广,主要成矿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矿层多、厚度大,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根据工业用途不同可分为: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水泥原料矿产及建筑石料矿产。

(2)耐火粘土、陶用粘土:此类粘土矿层位较多,分布较广,主要含矿地层为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统银屏组。

五通组粘土矿:晚泥盆世五通期是区内较好的粘土矿成矿期,粘土矿层较厚,质量较好,但沿走向稳定性较差。以巢湖市狮子口粘土矿为例简介如下:位于巢湖市北部狮子口,俞府大村向斜北翼,出露地层为五通组,地层产状倾向南东,倾角60度左右。含矿岩系为五通组上段,中薄至薄层状石英砂岩,含铁石英砂岩及粘土、粉砂质粘土岩等,共有九层粘土岩,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一般l~3m,其中有两层厚度较大,质量较好,为本区主要粘土矿层。一层为褐黑色粘土岩,厚6.72m,另一层为褐黑色粘土岩、灰白色粘土岩,厚3.56m。

矿石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其他少量次要矿物为石英和微量褐铁矿。含粉砂泥状、泥状结构,块状、薄层状构造。物理性能耐火度1650℃~1710℃,可塑指数13%~1 7%。

该类型粘土矿属滨岸、湖泊沼泽相沉积类型。按化学成分及工艺性能标推划分,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现有当地群众土法开采利用。

高骊山组粘土矿:由于沉积环境复杂,故仅在曹家山见工业矿体。曹家山粘土矿位于巢湖市西北曹家山、平顶山向斜北西翼,出露地层有五通组至船山组,地层倒转,倾向320度~330度,倾角50度左右。含矿岩系为高骊山组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杂色页岩、泥灰岩等组成,粘上矿物在该组下部。

矿层厚3.32m,不稳定,走向延伸1500m。矿体由灰黑、灰红、浅黄、灰白色粘土岩组成。底部为含褐铁矿泥岩,顶板为紫红色泥岩。

矿石物理性能:耐火度1580℃~1 71 0℃,烧结度1205℃,烧结范围1205℃~1330℃,白度53.7%。该类型粘土矿可作为三级耐火材料,经工业试验可作粗陶瓷原料。现有当地群众开采利用。

(五)地震

巢湖市位于郯城一庐江地震带东侧,处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该区地壳相

对不稳定,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据史料记载,自1339年至1989年间,影响本地区的地震计有63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1585年巢湖南部发生的5.75级和1654年庐江至枞阳间发生的5.2级地震)。2005年l 1月26日,受九江地震影响,本区西部庐江县也有较明显震感。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绝大部分为0.05g,地震烈度Ⅵ度区;局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 g,地震烈度Ⅶ度区。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9,相应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六)河流水系

巢湖流域河流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水系密度较大,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并呈放射状直接或间接汇入巢湖。上述河流可以划归为7个相对较小的河流水系,及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裕溪河、兆河。(七)气象气候

巢湖流域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5-16度,1月平均气温2-3度,7月平均气温28-30度。极端最高气温39.2度,极端最低气温-20.6度。无霜期224-252天,大于10度积温4900-5100度。历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9-11厘米。

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降水在时间分布不均,最大年降水均值为1450毫米,最小年均值为630毫米,丰、枯水年相差2.3。春季3-5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28%,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39%,秋季9-11月占年降水量的21%,冬季12-2月占年降水量的11%。尤其是每年6、7月份由于副热带太平洋高气压与北方冷空气交锋而形成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局部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地面径流。降水在流域内空间分布也不均,西部降947.0-1596.5毫米(最大年降水均量),最高降水量2248.8毫米。夏季暴雨特别多,以1954年为例,30天降水高达629毫米,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1991年春夏之交又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盐湖地区灾情十分严重,也导致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历年最大风速18m/s,多年平均风速4.1m/s,年大风(≥18m/s)出现日数为20.8天。多年均湿度77%,最大湿度81%,出现在3月,最小湿度70%,出现在10月。多年平均气压为1014.0百帕,最高达1044.8百帕。(八)植被

巢湖流域内原生植被基本已不复存在,现在植被基本为人工林和次生林,以及大范围分布的种植农作物。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县(市),森林覆盖率

为15.2%。流域内森林类型和种类较为单调,主要包括职业林、阔叶林、经济林以及杂树灌丛林等。其中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黑杉、杉木、水杉等,在低山区与丘陵区呈疏密不等片状分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森林植被类型。阔叶林以槠类、栎类、枫香、化香为主,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及西南部低山区,多以零星夹于针叶林中。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竹林等,其分布零星,面积不大;茶园主要分布于舒城县南部丘陵高低,竹林主要分布于舒城南部杭埠河两岸及村落四周,其他经济林分布零散。杂树灌丛主要分布于舒城、肥西两县西部丘陵岗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星。

巢湖流域农业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大豆、薯类、花生、西瓜、黄麻等,一蔬菜类为主。巢湖目前为富营养型蓝藻型湖泊,湖区有浮游植物85属227中,其中蓝藻数量占95%以上。浮游动物35属46种,原生动物数量占90%,底栖动物河蚬、淡水壳占绝对优势。湖区水生维管束植物油42属50中,主要是挺水植物,以芦、荻等占优势。(九)巢湖湖泊水文特征

1961年东口门建闸之前,巢湖属于过水性河流型浅水吞吐湖泊,水量吞吐能力较大。流域形成的径流量多年平均为30.3 ×108m3,长江经裕溪河进入巢湖的交换水量多年平均为13.6×108m3,二者比值为1:0.45。1954年洪水期,虽然上游形成的径流量与江水入湖水量分别增至78×108m3和37×108m3,但二者之比值仍为l:0.47。建闸后,巢湖变为人工控制水量的半封闭性水体,流域形成的径流量多年平均为34.9×108m3,长江入湖交换水量多年平均仅1.6×108m3。交换水量陡然下降88.24%,湖泊换水周期达133d,几乎丧失了原来的自然吞吐能力。

巢湖水量和水位常受河流水情所控制,入湖径流的补给系数(流域面积除以湖泊面积)为12。地面径流量占入湖水总量的74.55%,而湖面降水面积占14.35%。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补给,因年际和年内降水分配不均,产水量波动较大,因而水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巢湖湖流因受闸坝控制,除汛期开闸泄洪时湖水有梯度流(吞吐流)外,非汛期主要是风生流(吹流),流速很小,一般仅0.02~0.10m/s。

(十一)巢湖湖水理化特征

巢湖是一个蓝藻型富营养湖泊,湖水具有如下理化特征:

(1)水温分布均匀

巢湖多年平均水温17.3℃,水平分布均匀,东、西湖分别为19.9℃和20.6℃。夏季水温最高为32.6℃,且无明显分层现象;冬季水温最低为5.2℃,一般年份仅出现岸冰,冰期短、冰层薄。水面下0.5m的次表层水温年际变化为15.3~19.8℃。

(2)透明度低

湖水中总悬浮固体为40~l 000 mg/L,浊度为28~162度(比浊法浊度单位),并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粘土矿物胶体微粒和外来的腐殖质,后者溶解成胶状分散于水中。由于悬移质泥沙含量高,藻类遍布全湖,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强,水呈褐色,透明度只有0.16m,冬季低至0.13m。

(3)pH值偏碱性

据1984年测定,巢湖pH的范围值为7.55~8.22,年平均为7.9l,其四季变化为:春季7.81,夏季8.09,秋季8.18,冬季7.57。湖水pH值波动与蓝藻生物量变化规律十分吻合,“水华”大量发生时,pH值明显升高,最高值可达10.2。

(4)矿化度低

可溶性固体含量为150mg/L,总硬度(以CaO计)为37.2mg/L,总碱度(以CaC03计)为56.7mg/L,矿化度约72.13 mg/L,属低矿化度湖水,这与流域地表径流丰富,地表可溶性盐分少有一定关系。因此,巢湖为碳酸盐、钙组I型淡水湖泊。年平均电导率为166us/cm,西湖189 us/cm,东湖140 us/cm。

(5)营养盐负荷率高

据2002年监测,湖水总氮的年平均值为2.38 mg/L,总磷的年平均值为0.17mg/L,加之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如高锰酸盐指数为5.09 mg/L,促进了湖水富营养化。

(6)溶解氧含量高

一般情况下湖的上、下层均为好氧状态,DO年平均值为9.21mg/L,饱和度达98.3%。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冬季温度低,大气复氧增强,DO高达12.12mg/L,而夏季藻类“疯长”,在夜间黑暗条件下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加之有机物好氧分解等,造成局部水体出现氧亏,鱼类窒息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一、巢湖的形成与变迁

1、民间流传的观点

关于巢湖形成,流传最广的是“陷巢州(县)”的神话。晋代《搜神记·古巢老姥》、宋代《青琐高议·大姥记》,记述的都是陷巢州的故事。《青琐高议》称“今巢湖即古巢州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巢湖……,一名焦湖。云巢县陷为湖。”唐代著名诗人罗隐《登巢湖圣姥庙》,也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在巢湖和合肥,民间更有“陷巢州,长庐州”之说。20世纪70年代末期,庐剧《陷巢州》进入艺术舞台,陷巢州

的传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2、地质学的解释

然而,神话中的“巢湖”,与地理上的“巢湖”,并不是一回事。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和研究,证实巢湖并非传说中陷巢州或陷巢县所形成的,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巢湖及其流域主要轮廓是由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与形成的。而巢湖是一个横跨郯庐断裂带的大型湖泊,是由于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恰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和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造成了今天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又正好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

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今巢湖地带下降形成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期,从第三纪开始,巢湖流域再度下降,这一带进一步陷落,沿着一组北西走向和另一组北东走向的断陷、断裂面,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滞,形成断陷湖。

3、巢湖的变迁

巢湖雏形大约在晚更新世开始沉降形成,至晚更新世末,奠定了巢湖的基本形态,距今已有一万余年。

断裂构造控制着巢湖湖盆的形状,在巢湖东北部发育北西—南东经长丰岗集、合肥、巢湖及含山县一线长约95 km的巢湖断裂;与之平行的有经炯炀、复兴一线长约43km断裂;在巢湖的西南部与之平行的还有经盛桥、白山一线长约60km断裂。在北东—南西向还发育着池河—太湖深断裂、嘉山—庐江深断裂、黄果树—破凉亭断裂以及经苏皖交界的亭子山北西麓、和县石杨、含山县仙踪、巢湖大尖山一线长200km的滁河断裂。在巢湖西北部发育自西向东经六安、肥西防虎山至肥西县南东与郯—庐大断裂相交的长140km的六安深断裂。这些断裂在卫星相片上线性特征清晰,可以明显看出它们对巢湖湖盆形状的控制。

据考证和推测,古巢湖面积约2000km2。古巢湖湖盆比今天湖区要大得多,并且是西半湖的面积远大于东半湖的面积,西可能到六安的双河镇,北近合肥大兴镇,南到庐江金牛镇,东到巢湖夏阁镇。

经过漫长岁月,随着湖盆本身发育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鸟巢状的现代湖盆形态。

在地质构造控制下,现代巢湖湖盆仍在变化中,主要表现在北岸、东岸崩塌扩张,西部湖盆淤积抬升,原来平直陡峻的岸带正逐渐演变而失去断陷湖盆的形态特征。

4、巢湖流域开发史

巢湖流域是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历史研究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5500年前流域开始迅速出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含山、肥西、庐江等地,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是5300多年前的一个繁华的古聚落遗址,它的玉石器制作技术与太湖流域的崧泽晚期的良渚文化有密切联系;

商周时期巢湖流域古文明达到繁盛,已发现遗址分布的密度很大,史载这一时期有居巢国(又称南巢、巢伯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春秋时期,巢湖区域为吴、楚边界的一段,处于吴、楚夹击、争战之下的巢国逐渐衰弱,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巢国终于被吴国所吞灭。战国初期,楚军北上,重新夺回江淮地区,强势的楚文化也很快覆盖江淮地区。楚、吴在江淮之间交兵百余年,对这一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以至先秦时尚未见有使用铁犁、铁农具的记载,在司马迁的笔下更是一块缺少生气的土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各聚而多贫。”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西汉时期,巢湖区域的社会经济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显得较为落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食邑于舒的羹颉候刘信,在今舒城县西南公里的七门山下的下阻河筑堰,建七门堰,灌田8万余亩。这在当时虽是一项较大的水利工程,但仅是个别现象,总体上无法改变巢湖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低的事实。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这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不过2、3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力,大部分土地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东汉建初八年(83年),王景任庐江郡守时,“百姓不知牛耕,致地有余而食常不足”,于是,引进、推广牛耕技术,“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又训令蚕织”,数年后,庐江郡出现了“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的新局面。此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到东汉末年,巢湖一带已被秣陵大商人刘子扬看作是“处地肥饶”之地了,巢湖一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巢湖区域在长江、巢湖边滩涂地修筑圩田,开始于三国时期。据史籍记载,那时巢湖以东的沿江低洼地区,有些已淤浅成滩,孙吴控制着今无为、和县、含山的大片沿江地带,为与曹魏相抗衡,东吴军队“以洲渚为营壁”的同时,还利用险关水域,在东关构“筑东兴堤以遏湖水”。修筑东兴大堤主要目的在于防御魏军,但也起到了阻水为田的作用。这是已知在巢湖湖区修筑堤坝的最早记载。孙吴还在沿江大力推行屯田,并设屯田都尉、典农都尉、督农校尉专司其事。孙吴在沿江沿湖地区的屯田,自然是利用淤浅的滩涂、湿地,为证土地不受水淹,逐步地筑堤防水、与水争田,这样圩田就在巢湖区域出现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巢湖区域有目的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的孙吴。此时湖边、江边的一些滩涂地被开垦出来,自此之后湖堤也不断向湖心延伸,但由于人口少,开发程度低,对巢湖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东汉末年,巢湖区域还盛产楠木、香樟,而楠木、香樟这种亚热带常绿乔木,生长十分缓慢,成为栋梁要上百年时间,可见当时的森林资源依然相当可观。

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开发进一步加快,地处南北之间的巢湖区域的开发也随之加快。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州乌江县丞韦尹在开元(713—741年)中调集民力开凿了一条人工引江渠道,贞元十六年(800年)县令游重彦对引江渠道加以整治,把江水引到城郊溉田顷,民享其利,老百姓把这里长的引江渠道之为韦游沟。唐朝中后期,江边的滩涂地更多地被开垦,出现许多“缘堤簇郡氓”,“场黄堆晚稻”的现象。

入宋以后,原先很宽阔的长江巢湖区域段,由于泥沙长期淤积,江心洲不断发展、合并、靠岸,沿江滩地逐渐扩大,河床相应缩窄,人们加紧在沿江滩地上圈圩筑堤,逐步形成了大面积的沿江圩区,多个圩田。与此同时,巢湖周边也大兴围湖筑圩之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无为地方政府“兴三圩开十二井,又筑北岭,以捍水患,世蒙其利”。庐江修筑的杨柳圩,周长50余里,当时在巢湖区域算得上是大圩了。合肥“东南湖滨,圩田依以为利。江淮圩田随之兴筑,尤以巢湖流域的圩田为盛”。乾道八年(1172年),“(薛)季宣行淮西,收以实边。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合肥三十六圩也称庐江三十六圩,“皆濒江临湖,号称沃壤”。钱之望知和州“但择故荒圩美田五百七顷,沟垾牛犁,踰月皆具”,只用了个把月的时间,就恢复了以前荒废的圩田,增加了良田几万亩。合肥濒湖,有圩田40里,叶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宋代的亩产量一般是2石,可见这片濒湖圩田之大了。圩田兴筑,土地增加,为政府提供了较多的粮食储备,这为江淮地区成为宋王朝的财赋之地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见陈恩虎文章《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该论文基本观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发展,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根源。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泛、数量锐增、种类齐全、圩田水利系统化、图型结构丰富等特点。圩田的兴筑,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十分明显。

巢湖流域近现代的开发研究尚缺。

5、巢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巢湖流域是全省人口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流域面积为全省的11.95%,2004年末,流域

总人口为920.2万人。人口占全省总数的14.24%,人口密度为552人/km2,高于全省463人/km2,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24.65%。流域内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经济成分中的三次产业的比例各区域不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较低。

二、巢湖流域生态变化情况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

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ug/L。

2、从水质优良的天然湖泊到富营养化人工调节湖泊

20世纪50年代,巢湖水质优良,矿化度很低,酸碱适中,水草茂盛,是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型天然湖泊。

1962年巢湖建闸,湖泊逐渐变成为人工调节的半封闭水体。巢湖闸的建立改变了江湖水力交换关系,水动能由强转弱,巢湖水环境由水动力扰动转变为以营养干扰为主。由于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湖泊的生态环境,加上汇水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湖泊水质日趋恶化。20世纪70年代有水质记录以来,就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态势。巢湖首次富营养化发生在1978年,流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肥料的大量使用是主要原因。

为了说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采用0~100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贫营养:TLI (∑)<30;中营养:30≤TLI(∑)≤50;富营养:TLI(∑)>50;轻度富营养:50<TLI(∑)≤60;中度富营养:60<TLI(∑)≤70;重度富营养:TLI(∑)>70。

到80年代,湖水水质已超出Ⅲ类水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TN、TP及CODMn,分别达1.68m g/L、0.127 m g/L、4.16 m g/L。

时至90年代,湖泊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全湖湖水水质超过V类的严重状况,氮、磷浓度分别达到2.94 m g/L、0.264 m g/L。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997年五大淡水湖泊环境质量,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巢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居五大淡水湖污染之首。

1999年度巢湖湖区水质监测点由1996年80%超V类改善为50%超V类。西半湖水体重营养污染依然严重,但东半湖局部水体已向中~富营养状态转变。1999年以来,巢湖多次爆发大面积藻类水华,尤其发生在西北部湖区。

2003年巢湖污染最为严重,全湖平均水质属中度富营养状态。巢湖湖区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其中巢湖西半湖水质为劣V类,已呈重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水质为V类,东半湖为轻度富营养,全湖平均为劣V类,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

2004年巢湖湖区水质有所好转,总氮浓度均值下降18.9%,营养状态指数下降8.2%,全湖属中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水体平均水质为劣V类,主要超标为总磷、总氮,超标倍数为2.3倍和1.5倍;东半湖水体平均水质V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超标倍数为1.5倍和0.2倍,东半湖属轻度富营养状态。湖区主要污染指标仍然是总磷、总氮。

2005年巢湖湖区水质较上半年略有好转,总氮浓度均值下降了19.9%。湖区高锰酸盐指

数和总氮年均浓度值达到巢湖“十五”计划中规划的水质目标,总磷年均值仍超规划目标,全湖属重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属轻度富营养状态。湖区主要污染指标仍然是总磷、总氮。

在对巢湖流域各市2008年度执行《“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情况进行考核中发现,安徽省、巢湖流域考核断面水质与“十一五”规划目标差距较大。巢湖水质总体为V类,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湖区10个考核断面中,有7个断面的总磷或总氮指标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较2005年下降lO%”的年度目标要求;环湖河流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在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水质为劣V类的断面占了一半。合肥市环保局1988-200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水质未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为劣五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总氮。

3、巢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相关特征

从年内变化来看,各月的污染及富营养情况不一样。水环境质量月平均污染分级排序为8月>6月>9月>4月>5月>7月>10月>1月>3月>12月>11月>2月。不同季节的总磷、总氮、温度、硝氮、氨氮与巢湖水环境密切相关。

从湖区来看,巢湖水环境自西向东分别为重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西半湖重度污染,为中度富营养,总磷、总氮高于国家V类水标准,属于严重超标;东半湖轻度污染,为轻度富营养。巢湖湖区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湖区各处分级排序为:南淝河入湖区>十五里河入湖区>塘西河入湖区>西半湖湖心>派河入湖区>杭埠河入湖区>中庙>兆河入湖区>坝口>东半湖湖心>造船厂>中垾乡。

巢湖入湖河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4条河流,即南淝河、十五里河、双桥河和派河,是巢湖入湖河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其水质主要受城市污染控制,为城市污染河流;第二类包括杭埠河和白石山河,位于西南山区的清水产流区,为清水产流河流,是巢湖清水的主要来源,水质主要受水土保持控制;第三类包括柘皋河和兆河,位于巢湖东部,水质尚好,为水质保持河流,水质主要受面源污染控制。

九条环湖河流污染分级排序为: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柘皋河>裕溪河>白石山河>兆河>杭埠河。

在巢湖水华藻类中,蓝藻常年占优势,但优势种群有所差别,春季鱼腥藻占优势,微囊藻次之;夏秋两季微囊藻占绝对优势,表层沉积物中藻类生物从1月到夏初呈下降趋势,最小值出现在6~7月份之间,然后逐渐升高,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温度是巢湖藻类生物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影响因子。

4、巢湖富营养化分析

(1)外因:巢湖的水域具备了丰富的营养盐来源,适合藻类生长。

①点源: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巢湖流域3000多家企业每年向巢湖接放约l.4亿m3的废水,每年大约6900万m3的生活污水也排入该湖。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高磷洗涤剂,估计排入巢潮流域的480吨/年磷来源于洗涤剂。1995年巢潮流域总氮排放量为29780吨/年,总磷排放量为2978吨/年;2000年初,巢湖流域开始限、禁磷,总磷排放量所降低。巢潮流域多年平均污染负荷总氮为38025吨/年,总磷为2955吨/年。

②非点源

自然本底:对湖区地表和地下水自然本底的调查表明,矿区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浓度为0.05mg/L,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地下水径流中总磷含量为0.04 mg/L。这一总磷水平已超过了湖泊由贫营养向中富营养过度的浓度0.02 mg/L,从而使巢湖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的基础条件。

农业非点源:巢湖四周是低山丘陵构成的西高东低、中坚较低洼平坦的半封闭盆地地形。农耕地面积较大,主要有水田、坂田、冲田、旱地等耕地类型,它们大多分布在沿湖地区,推行“水稻、油菜、水稻轮作制”,特别对于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水稻,其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每亩使用量高达60—80Kg,使土地肥力在全省处于中上等水平。而沿湖农田土壤基本由下蜀系黄土组成,易于被降水径流冲刷入湖。统计表明,湖区农田径流入湖营养盐量占湖泊营养盐外负荷的比例,总磷高达63.90%,总氮高达64.20%。另外,沿湖沿岸水利设施配套不齐,雨期排水不畅,经常出现沿湖圩田、集镇和农村道路、农舍、猪圈等被水浸淹,积涝成灾,雨后退水,所有污染物都被冲刷入湖(或入河),犹如一场清洗。因此,湖区的一场大雨是对湖泊的一次自然施肥。

③内源:来自各种途径的营养盐,经过一些列湖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沉积到湖泊底部,成为湖泊污染的内源。在湖泊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入湖营养盐负荷量减少或完全截污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尤其是对污染严重的湖泊,长期以来的积累,往往使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负荷很高,成为湖泊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资料表明,巢湖沉积物磷的年释放量达220.38吨/年,占全年入湖磷负荷量的20.90%,氮的年释放量达1705.16吨/年。

(2)内因

巢湖水域具备了一些列适宜微囊藻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湖泊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充沛,湖水年平均水温为20摄氏度,夏季水温月平均值可达29.5摄氏度,10摄氏

度以上的月份可达9个月以上。巢湖水浅,无水温的分层现象,且其沉积物易于被风浪掀起,增加氮磷的水土界面交换,湖水的矿化度约70mg/L,ph值在7.50—8.20之间,呈弱碱性。这与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温度28.8—30.5摄氏度,最低和最高界限10摄氏度和40摄氏度,ph值8.0—9.0的繁殖的最宜环境条件是相近的。

巢湖治理最根本的措施是切断污染物的来源(非点源、点源和内源等);

外源治理一定水平后,湖泊内源治理就成为改善湖泊水环境的关键,因此应将内源(污染沉积物)的清除作为湖泊治理的第二个战略步骤。

5、巢湖生态现状

巢湖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中,物种多样、资源丰富,但同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易被破坏;巢湖也是流域内相对低洼处,是水流汇聚地,所以接纳流域绝大部分污染物;加上郯一庐裂隙穿过巢湖湖盆,并且一系列断裂在巢湖湖盆周围发育,地质基础不稳定。这都给巢湖生态环境的恶化提供了条件。

(1)污染物排放源多量大

①巢湖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根据对巢湖流域非点源的研究表明,总磷和水溶态磷的污染主要来自冲畈水田、饲养场、小麦地、荒地、湖滩苇地等的径流输入,而总氮和水溶态氮的输入主要来自大豆地、菜地、山坡地、农村道路等的地表径流。巢湖流域是安徽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农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20世纪50年代的7.5kg/hm2上升为90年代的1200kg/hm2,而且化肥的结构不合理:氮肥占62.5%-98.5%,磷肥占0.46%-5.3%,复合肥占0.7%-1.7%,肥料结构的不合理加上施用方法的不科学,农田作物对肥料不能有效吸收,导致大量氮、磷流失入湖引起湖泊的富营养化。

②周边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点源污染。巢湖每年接受周边近3000家企业各类总量近53万t的污水,其中97%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内,入湖污水中TN近110t、TP近5.5t,湖水中TN、TP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3.mg/L和0.204mg/L,这两项指标在我国5大淡水湖中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氮、磷元素的增加,使藻类异常增殖。1984年巢湖85.7%观测点为富营养水平。1987-1988年全湖100%观测点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合肥第4自来水厂距湖岸边1.5km和3.0km取水口处,采湖水样分析表明,1.5取水口附近水域水质属富至重营养状态;3.0km处水质属富至中富营养状态。湖体富营养化后藻类异常增殖,致使渔业、航运、饮水源等方面都受到威胁。

③巢湖闸的建立延长了江湖水体交换时间,造成氮、磷的累积。20世纪60年代初巢湖闸的建成将巢湖换水周期延长至了127d,换水周期的延长造成了水体中氮、磷累积,从

而进一步加重了巢湖水体环境污染,据裕溪河多年流量观测资料表明,巢湖建闸前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3亿m3,长江入湖交换水量多年平均为13.6亿m3,其比值为1:0.45。1954年大水,该流域径流量高达78亿m3,江湖交换水量达37亿m3,比值1:0.47。建闸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9亿m3,江湖交换水量多年平均1.6亿m3,其比值为1:0.05。1969年径流量与1954年径流量相同,但江湖交换水量仅为3亿m3,其比值为1:0.04。由此可见,巢湖建闸后,江湖水量交换少,水力冲刷系数小,氮、磷滞留时间长,造成其在湖中积累,加速了富营养化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巢湖滨地层中含磷层位是磷污染又一来源。在巢湖北岸广泛分布着古老含磷变质岩——肥东群(ptl),目前该层位开采主要是露采区和群众开采,磷矿区的含磷水流汇入巢湖,加重了巢湖磷污染。

(2)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入湖

巢湖流域面积(巢湖闸以上)为9130km2,整个流域西高东低,西部为大别山区,沿江沿湖为平原圩区,其余是丘陵山地。整个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仅为15%左右,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25.6%),水土流失面积达959km2,占山区总面积的63.6%,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成熟林少,中幼林多,砍伐量超过生长量。汇入巢湖的有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派河、柘皋河和白石山河等6条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47.4亿m3,多年平均湖面汛期含沙量为0.20kg/m3。平均每年入湖泥沙量达260万t,其中推移质泥沙100万t,悬移质泥沙通过巢湖闸排出60万t,其余100万t淤积湖中,这也是造成西巢湖湖岸向湖内延伸的原因,例如肥西县三河在清朝时还是湖边一个村庄,3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离湖岸近10km了。

巢湖原有360多个湖汊、湖湾,但是大量泥沙入湖之后,湖底抬高,目前水面仅为古巢湖的38%左右,蓄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50亿m3降到20亿m3。大大降低了巢湖的调节蓄水功能。巢湖本身多年平均水深仅2.69m,所以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可以大量繁殖,泥沙淤积之后,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断生长与死亡,沉入湖底的植物残体在缺氧的条件下,未经充分分解便堆积于湖底,变成了泥炭,再加上泥沙的淤积,使湖面逐渐缩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断地从湖岸向湖心发展,最后整个湖泊沼泽化。根据计算,巢湖将在1000a内淤满,而西巢湖寿命只有435a。如果大别山区的地表侵蚀进一步加剧,带来的泥沙将加速巢湖的消亡。

(3)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气象灾害频繁,洪涝、干旱交替出现,其中尤以水灾为甚,常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危害。建国以来,巢湖流域已遭受较大水旱灾害28次。其中洪涝15次,即:1949、1953、1954、1956、1962、1964、1969、1980、1983、1987、1991、1995、1996、1998、1999年;

严重干旱13次,即1958、1959、1968、1966、1967、1976、1978、1988、1990、1992、1994、1995、2000年。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要求巢湖在流域内的防灾减灾中要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巢湖的调蓄洪能力逐年下降,给国计民生带来威胁。

②地质—地貌灾害。主要有湖岸线崩塌、滑坡、地震等。巢湖流域地处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西有郯庐断裂带穿过,东部下扬子破碎带,巢湖东北部发育长约95km的巢湖断裂;与之平行的有经炯炀、复兴一线长约43km断裂;在巢湖的西南部与之平行的还有经盛桥、白山一线长约60km断裂。在北东—南西向还发育着池河—太湖深断裂、嘉山—庐江深断裂、黄果树—破凉亭断裂以及长约200km的滁河断裂。在巢湖西北部发育长约140km的六安深断裂,所以湖体地质基础不稳定。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属于地震重点监视区。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90年,区内共发生3级(Ms)以上地震37次。巢湖岸线多次处常年崩塌,例如塘西、丙子埠、孙家凤、齐头咀、夏塘咀和大魏家等地,都是巢湖崩塌比较严重的地区。岸壁崩塌物质往往一部分停积在岸边形成湖滩,另一部分随湖流挟走,波浪搬运之向湖心方向发展形成淤积浅滩,最终库容缩小,调蓄能力下降。

④生物灾害。巢湖流域的生物灾害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生物灾害,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完全失收,或者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由此造成的损失称为农作物病、虫、鼠害,或统称为农作物生物灾害。巢湖流域地处南北气流交汇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物种多样性丰富,诸如蝗、鼠等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水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和棉花病虫害等虫灾以及鼠害频繁发生。又因其处于南北生物的过渡带,生态脆弱,物种易绝灭。巢湖曾经是湖光山色、秀美迷人,但在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损坏,急需对之进行综合整治,实现生态巢湖的蓝图。

6、巢湖水环境恶化对生态的影响

(1)水环境恶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物种丰富度是指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其种类和群落特征作为环境评价指标在湖泊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水生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由于移动性差、生活周期长而能确切反映水体环境变化对其多样性和数量变动的影响。在巢湖生态系统中,就密度而言,雕齿摇蚊、多毛管水蚓、菱腹摇蚊和霍甫水丝蚓4个种类的优势度极大,约占总密度的80%;而生物量方面,铜锈环棱螺和河蚬占总密度的93% 以上,且在能量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来看,巢湖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富营养化导致了底栖动物种类减少,耐污种类成为优势物种。

(2)水环境恶化对鱼类的影响

在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属于高级消费者,以藻类、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

动物等为食,因此,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将导致其他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20世纪60年代,巢湖有鱼类84 种;2002~2004年,仅有鱼类54 种,种类数量明显下降,鲤科等定居性湖泊鱼类数量的比例上升,而洄游性鱼类已经很少看见。

此外,水环境质量对鱼类产量也有重要影响,巢湖鱼类组成的变化表现为仅鲚鱼产量

和组成比例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而其余鱼类均呈下降趋势,并向着抑制浮游动物和有利浮游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这是由富营养化、过度捕捞以及巢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决定的。根据巢湖水体历年TN 和TP 的浓度变化趋势( 1986 年以来) ,分析水体TN 和TP 变化与鱼产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银鱼产量与水体TP 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 01) ,同样,大型鱼类( 主要为冬季捕捞的大型经济鱼类,如鲌、鲤、鲫等) 的产量也与TP 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5) ,但湖鲚的捕捞产量与TP 浓度的变化相关性并不显著;相对于水体TP 浓度的变化,水体TN 浓度的变化与鱼产量的变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

关性。因此,巢湖渔业捕捞产量受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的总趋势,并且磷的影响比氮的大。

(3)水环境恶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浮游植物是水生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然而,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将可能引发水华,从而直接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20 多年来,巢湖浮游植物类群的种类和密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降低,从2002 ~2003 年的191 种( 8 门84 属) 降至2007 ~2008 年的84 种( 5 门39 属) 。从浮游植物的密度来看,蓝藻是巢湖浮游植物的最优势类群;就生物量来说,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是巢湖现阶段的绝对优势种。上述种群和密度的变化均指示巢湖水生生态系统脆弱,系统稳定性差。水温只与硅藻生物量呈负的相关关系,与其他类型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P <0. 01) ,TP 和硝态氮几乎与所有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 P <0.01);氨态氮与蓝藻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硅藻生物量呈正相关。pH 与蓝藻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隐藻生物量呈负相关;此外,活性磷与蓝藻生物量、总氮与硅藻生物量、亚硝态氮与隐藻生物量、溶解氧与硅藻生物量以及电导率与硅藻生物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或负相关关系。

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是导致巢湖浮游植物类群的种类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水质因

子的相关性分析看来,TP 是导致蓝藻成为优势类群的最主要原因。水环境质量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①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富营养化导致底栖动物种类减少,耐污种

群密度增加;②富营养化是导致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种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水体TP、TN 是巢湖渔业捕捞产量的限制性因素;③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环境中多项理化因子呈现不同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其中TP 与蓝藻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巢湖北山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北山地质实习报告 10级地理科学(二)班王枫 实习时间:2011年5月17日———5月20日 指导老师:徐先海老师 一、实习目的: 这次巢湖地质实习主要是延续《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几门课的学习,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认知有关知识。在自然界中研究发掘书本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中观看地层系统的接触关系,研究各个地层的特性等。观察地貌形态,研究地貌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在实际中学习书本的知识,更好的把握书本知识。 地质野外考察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质学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让学生掌握地质考察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地质野外实习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面对大自然的许多地学问题,都能促进我们去思考、探索,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野外实习中我们要爬山、走路、去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在专业上,要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巢湖北山地区的地质情况和发展历史;(2)进而掌握该区自然地理历史演化规律;(3)于是,初步学会对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古地理)的认识途径和研究方法。 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劳动观点,扩大视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结合已学过的课程,通过实践扩大知识面。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实习内容 (一)麒麟山采石场岩层产状三要素的测量 1、路线简介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xx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北郊,距合肥66 km,面积33 km2,根据教学实习内容的需要,可向外辐射20 km。 2、地貌: 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南临巢湖。 3、交通: 铁路(淮南线)、高速公路(合—裕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主干线连接合肥、南京、芜湖等地。另有水路通往合肥、芜湖。 4、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 15.7℃— 16.2℃,年平均风速 3.0— 3.4米/秒。 二、研究历史 1953年,李云祝,万铁矿普查,“安徽巢县凤凰山—巨嶂山铁矿评价”。 1955年,罗庆坤,万“巢北地质调查”。 1956年,华东地质局,万煤田普查,“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0年,金福全等,巢湖北部C-P地层剖面研究。 1981年,斗守初等,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5年,朱光等,石油研究项目,“基于剖面研究”。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三、地层特征 实习区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基本齐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实习区西部的郯庐断裂带中。 实习区内地层厚度不大、发育齐全、出露连续,易观察;接触关系清楚,接触带典型,标志层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易观察、易采集;沉积构造多样,覆盖少,加之大量采场、路基坡,露头极好,特别适宜于教学。 四、岩石特征 三大岩类发育xx,以沉积岩为主。 1、沉积岩: 碎屑岩、碳酸岩盐、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块岩、蒸发岩等。 2、岩浆岩: 中—酸性岩、中—基性岩为主,酸性岩、碱性岩次之,火山岩在邻区有出露。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11.18 -2013.11.24 实习地点:巢湖地质实习基地 2013年11月 29 日 姓 名 杨卫国 学 号 20113658 专业班级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1级 指导教师 陶月赞 张瑞钢 李娴等 院系名称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地点 (2) 实习内容 (3) 1. 马家山—平顶山路线 (3) 2.麒麟山路线 (5) 3.王乔洞—紫微洞路线 (6) 实习体会 (7) 附录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指导教师评语 (13)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2.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 3.锻炼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参加野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地点: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马家山、平顶山、麒麟山、王乔洞、紫微洞。 地理位置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大致位于北纬31o351-31o421,东经117o471-117o541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脉走向为北东35°一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一平顶山、朝阳山一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图1.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

【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巢湖实习报告-合工大

巢湖实习报告-合工大 [原创 2008-01-16 11:38:20] 字号: 大中小 前言 一、实习目的 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 二、实习的任务 野外地质调查实习,根据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整理阶段三个阶段。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标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 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7、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9、实习结束以后,每人须提交: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1-2张; (3)、1/2.5万实际材料图1张; (4)、1/5万地形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2953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整理)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交通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安徽省会合肥约70km。实习区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南面)紧邻巢湖。山脉走向为北东35°―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阜阳—芜湖)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芜湖)赣(江西)线相连,向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肥)九(江)线以及即将建成通车的宁(南京)西(安)线相接;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徐(州)高速、合(肥)安(庆)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

全国各地, 巢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雨量分布不均,春季(3—5月份)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6—8月份)占38%—44%,秋季(9—11月份)占18%—19%,冬季(12—2月份)占10%—11%。夏季梅雨显著,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12月份降水量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m/sec,春季最大为3.4—3.7m/sec,秋季最小,为2.6—3.2m/sec。 巢湖市工业欠发达,主要有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油泵油嘴厂和铸造厂等。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巢湖半汤温泉驰名省内外,温泉水资源丰富,流量达1055m3/d,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市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丁月 社会发展学院张岩 二零一二年四月五日

前言 区域地质调查(亦称区域地质测量)是地质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地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在现场搜集而获得。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如生物学、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矿床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的训练。 一、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根据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进行,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综合整理阶段。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 二、实习内容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表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中的原生构造,并能运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11.18 -2013.11.24 实习地点:地质实习基地 2013年11月29 日 姓名杨卫国 学号20113658 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1级 指导教师陶月赞张瑞钢李娴等 院系名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目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地点 (2) 实习容 (3) 1. 马家山—路线 (3) 2.麒麟山路线 (5) 3.王乔洞—紫微洞路线 (6) 实习体会 (7) 附录 (9) 参考文献 (11) 致 (11) 指导教师评语 (12)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2.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 3.锻炼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参加野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地点: 地质实习基地,马家山、、麒麟山、王乔洞、紫微洞。 地理位置 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市郊北部山区,大致位于北纬31o351-31o421,东经117o471-117o541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脉走向为北东35°一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一、山一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市与长江沿岸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图1.巢部地区地质图 实习容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1)、设计目的....................................(1)、任务和要求..................................(1)、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第二章地质特征...............................(3)、地层......................................(3)、构造.....................................(9) 2.2.1、褶皱.............................(9) 2.2.2、断层..............................(13) 2.2.3、节理..............................(16) 、岩浆岩..................................(16)第三章构造发展史.............................(18)第四章矿产资源...............................(20)第五章个人小结...............................(21)附图:巢湖北部地区构造纲要图、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剖面图

第一章前言 、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绘制巢湖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在全面分析、解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1/5万构造纲要图1幅。 2、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幅。 3、编写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4、掌握构造课程设计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实习区位于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炬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巢湖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5′-31°42′,面积约50平方公里。 (2)、交通: 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可达长江。市内公交可直达驻地巢湖铸造厂,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 (3)、地形:

安徽建筑大学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13勘查(2)班 报告编写郑博闻 所属小组 C 组 小组成员王伟、李望、刘娟、王焱、孟岩、张腾遥、龚郴彬、郑 博闻 指导教师刘珺、颜文昌老师提交日期2015年5月9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实习区地理环境................................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地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震旦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寒武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奥陶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志留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泥盆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石炭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高骊山组(C1g)...........................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和州组(C1h).............................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黄龙组(C2h).............................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船山组(C2c).............................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二叠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地质构造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褶皱..........................................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断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节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岩浆岩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五章矿产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安徽巢湖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安徽巢湖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安徽巢湖地质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 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 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 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 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 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早震旦世 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三篇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三篇 篇一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 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 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 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 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 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 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 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

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 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 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 山运动”。 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 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 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 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 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 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 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 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 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 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最终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姓名:季林 学号:2012213013 班级:勘查2012级1班 指导教师:施小平钱家忠严小三马雷刘国生 时间:2014.12.25—2015.1.7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一、实习任务 (1) 二、实习目的 (1)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2) 第三章地质条件分析 (4) 一、地层 (4) 二、矿产 (14) 三、岩浆岩 (15) 四、构造 (15) (1)褶皱 (15) (2)断层 (18) (3)节理 (20) 第四章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22) 一、地貌 (22) 二、水文地质 (24) 三、工程地质 (24) 第五章结语 (26) 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26) 二、实习感想 (26)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前言 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 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测量学》、《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与工程》、《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引导我们运用在课堂上了解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即从专业的角度认识我们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再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本次实习能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让我们掌握野外地质路线踏勘、地层标准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这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勘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 (1)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2)了解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3)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doc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

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XX地质实习基地简介 、地理概况 1、位置: 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北郊,距合肥66 km,面积33 km2,根据教学实习内容的需要,可向外辐射20 km。 2、地貌: 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南临巢湖。 3、交通: 铁路(淮南线)、高速公路(合—裕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主干线连接合肥、南京、芜湖等地。另有水路通往合肥、芜湖。 4、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为 157C — 16.2C,年平均风速 3.0— 3.4 米/秒。 二、研究历史 1953 年,李云祝,万铁矿普查,“安徽巢县凤凰山—巨嶂山铁矿评价”。 1955年,罗庆坤,万“巢北地质调查”。 1956年,华东地质局,万煤田普查,“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 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

调查报告”。 1980年,金福全等,巢湖北部C-P地层剖面研究。 1981 年,斗守初等,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 1983 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万区域地质调查,“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5 年,朱光等,石油研究项目,“基于剖面研究”。 1997 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三、地层特征 实习区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基本齐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实习区西部的郯庐断裂带中。 实习区内地层厚度不大、发育齐全、出露连续,易观察;接触关系清楚,接触带典型,标志层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易观察、易采集;沉积构造多样,覆盖少,加之大量采场、路基坡,露头极好,特别适宜于教学。 四、岩石特征 三大岩类发育xx,以沉积岩为主。 1 、沉积岩: 碎屑岩、碳酸岩盐、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块岩、蒸发岩等。 2、岩浆岩: 中—酸性岩、中—基性岩为主,酸性岩、碱性岩次之,火山岩在邻区有出 露。 3、质变xx: 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均有。 五、构造特征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实习目的:了解地层构造,认识各种岩石; 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 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 实习时间:室内准备一天,野外工作两周。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纬度大致为东经116度24分30秒~东经118度零分零秒、北纬30度58分40秒~北纬32度6分零秒内,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东南濒临长江,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依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滁河流域。巢湖湖区位于合肥市南15公里,属合肥市内湖。地理位置为东经117度16分54秒~东经117度51分46秒、北纬30度25分28秒~北纬31度43分28秒之间,属于长江下游的左岸水系,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流域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面积9130平方公里,跨越合肥、肥西、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6个县(市);闸下面积4365平方公里,涵盖无为、和县和含山三县。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长170多公里。水位8米时,面积755平方公里,容积17.17亿立方千米,深度2~5米(水位为水面的海拔高度,水深为水面到水底的高度)。中庙三面环湖,处于巢湖区域中心。湖心岛姥山、孤山镶嵌湖区的中、西部。以中庙—姥山—齐头嘴为界,将巢湖划分为东、西两大湖区,现由合肥市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四县环抱。西半湖区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东半湖区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 巢湖流域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四周分布有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浮槎山等低山丘陵,并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地形为西高东低、中间低洼平坦。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子形,状如鸟巢。按流域地貌成因,巢湖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中切割低山区、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和冲积平原。 1、构造侵蚀地形 中切割低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别山区,北部浮槎山区,东部及东南部凤凰山、银屏山区等。海波高度一般在400~500米,河流上游最高峰海波1539米(万佛山主峰老佛顶)。低山区分布面积为1768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特点是山岭纵横,河谷发育,多为河流上游地段,属于中切割构造侵蚀地形。

巢湖地质实习

2012.8.22 阴麒麟山 路线一:由基地出发至麒麟山 ① 狮子崖逆冲断层:断面呈弧形,上凸下缓,看见断层角砾岩(通常由正断层造成)及阶 步以及虚脱现象(岩石坚硬),节理非常发育,逆冲断层由SE-NW挤压应力造成,但可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劈理面与断层面平行。主要由D3W砂岩组成, ② D3w----C2c剖面 C1j 分为两段,共7.7m,下段为土黄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厚1m,泻湖相或潮下沉积;上段为黑色灰岩,含生物碎屑(珊瑚,海百合茎15%反映水动力强)亮晶胶接,碳酸岩台地沉积,珊瑚指示的是温暖清澈的水环境,正常盐分。 C1g 中下部以紫红色夹杂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上部为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 C1h 五个灰岩—泥岩旋回最后一个旋回为姜块状灰岩 C2h 浅灰色中厚——厚生屑灰岩和少量泥晶灰岩 C2c 肉红色致密含麦粒蜓灰岩 2012.8.23 路线二从基地出发出外环经巢合公路至平顶山 ① P1q C与P的分界线 P1q分为六段:梁山段(0.5m见煤线),此处见断层破碎带,岩石破碎,发育节理、溶洞,沿断裂面而形成;臭灰岩段,含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下硅质层段;本部灰岩段;上沥青质段。 P1g 底部为灰黄色磷质泥岩,中段为硅质岩,上端为灰黑色泥岩 P2l 底部为灰白色细粒结构长石石英砂岩,接下来为成煤序列,砂岩—泥岩—煤;顶部为灰岩。 P2d 以P2l灰岩顶为底,上为硅质岩夹紫色泥岩 ②C2h 可见X型剪节理,使岩石极为破碎,其中一组极为发育,很容易认为为岩层面, C2c 核形石灰岩(圆球—椭球状,直径以5-10mm,内部具核心及不太清楚的同心圆圈,充填泥晶基质,局部可见亮晶胶结物) P1q 下部臭灰岩段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具眼球状构造富含沥青质生屑泥晶灰岩,生屑分布不均,往往局部富集,富含海绵,腹足,头足,蜓等(研究认为臭灰岩段形成于缺氧环境,经观察认为与成岩环境的缺氧性混淆,生物碎屑表明沉积水体动荡,缺氧性为成岩过程所处的环境,颜色灰黑由于富含有机质,由于生物快速埋藏,浅海频发的风暴作用。)在本观测点,臭灰岩段地层中,发育多个漏斗型的溶洞,及沿节理发育的岩溶洞,溶洞部分被红色粘土充填 下硅质岩段:以富含黑色燧质结核及燧石层为特征,燧石(黑色,断面呈沥青状光泽,硬度高,脆而易碎,其中节理比周围灰岩节理密集,是由石灰岩被硅化而成)SiO2的来源:(硅质生物富集,矿物成分转变,海底火山热液,火山喷发)本地区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热液所携带丰富的二氧化硅,硅质呈凝胶微粒,SiO2沉淀与富集需要酸性环境存在,是由于早期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形成有机酸而造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