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周旺生

北京大学

【摘要】人类社会是以法律秩序为重要纽带而生存发展的。法律秩序是由法所确立和维护的,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表现出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法律秩序为社会主体提供安全保障,为社会关系提供依循的界限和规则,使社会可以据以稳定、繁盛和持续发展。法律秩序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好的实现法律秩序价值,需要使确认秩序和创设秩序完好的结合。确认应当确认的秩序,便能固化经验和提升生活;创设应当创设的秩序,便能创造生活和引领生活。

【关键词】秩序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价值法律秩序价值体现法律秩序价值尺度

The Value of Law as an Order

在人类面前有两种秩序:一是自然秩序,一是社会秩序。自然秩序是由自然界的规律表现出来的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运作的秩序。春夏秋冬的依次转换,日月星辰的有序嬗变,金木水火土各自依其性能发生独立的和相互制衡的作用,这些数不尽的自然现象有序地存在和运行着,表现出自然秩序的恒久的伟力。社会秩序则是连接和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家庭和国家、公司和社团的循规而立,生产和消费、经商和劳作的分工选择,权力的归属、行使和制约平衡,权利资源的配置和义务的分担,这些纷纭多彩的社会现象有序地发生、存在和不息地运行着,显示出社会秩序不可须臾或缺的功用。

人类需要这两种秩序,离不开也摆脱不了这两种秩序。人类就是在这两种秩序环境之中生活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与物质的自然界发生关系,依赖着自然秩序而生存而发展。没有必要的自然秩序,日月无辉、星辰大战、四季紊乱,人类一日不能存活。人类自身又结成社会,在这个社会整体中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同他人发生关系,以社会秩序为纽带而生存,依赖着社会秩序而生活。没有必要的社会秩序,社会处于混乱状态,人类就没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了社会秩序,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可以依循的明确的界限,社会的运行有条不紊,人和其他主体,才可能处于安全的状态,免受侵略、掠夺、抢劫,或一旦遭受这些危害便能通过相应途径挽回损失;才可能处于有序的状态,获得参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前景做出预测和调控,以尽量减少行为选择的错误及其所带来的损失和挫折,尽量提升参与社会和实施行为的效率或收益,并尽量降低行为选择的成本;也才有可能谋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在正常情况下,“对我们周遭的宏观世界所作的观察表明,它并不是由无秩序的和不可预测的事件构成的一个混乱体,相反它所表现的则是意义重大的组织一致性和模式化。”[1]正由于必要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存在,社会才有可能出现繁盛而持续发展的局面。事实上,从来的繁荣昌盛时代总是同必要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相依傍。

人类所依赖的这两种秩序,各以其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自然秩序是以自然规律的调节实现其价值的。规律的内在作用和自发作用,是自然秩序深沉而有力量的滥觞。社会秩序则以社会发展规律的调节和人类的主观努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价值。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调节和社会主体的自觉努力,是社会秩序发生作用的基本途径。社会发展规律的调节和人类主观努力的结合,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社会秩序网络。法律秩序在这个广大的社会秩序网络之中,是一个基本的环节。

学界不乏关于法律秩序的诠释。“制度论”和“结果说”是西方学人对法律秩序的两种重要界说。“制度论”把法律秩序等同于法、法制或法的体系。“结果说”则视法律秩序为法作用于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果。前者以凯尔森为主要代表,后者的领衔人物则是埃利希、韦伯和庞德。[2]然而实际上我们很难将法律秩序仅仅划归“制度”或“结果”的某一方面。我以为,法律秩序既是一种制度形态,也是一种结果形态,是制度和结果的合一。从不同的角度或语境,可以分别侧重强调制度或结果的某个侧面,但完整地诠释法律秩序则应当兼顾“制度”和“结果”两种现象。中国法理学著述对法律秩序的界说中,有一种界说偏重于把法律秩序看作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的积极因素。在我的研究视野里,法律秩序则是一个中性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首先是积极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某些消极的或保守的影响,忽视这一点,便可能漠视对良法的重视和追求。而在今日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中,注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是共识,所匮缺的正是良法理念和良法实践。

法律秩序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由实体性的制度和观念化的意志所合成的社会状态。实体性的制度是说法律秩序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则,为实现这些规则还存在着一定的物质设施如法庭、监狱、警察等等。不是由法律规则而是由道德规则或其他规则所构成的秩序,不是法律秩序,而是道德秩序或其他秩序。观念化的意志是说法律秩序所体现所反映的,是一定社会主体的意愿或根本追求,这是法律秩序的精神品格之所在,任何法律秩序总是内涵由相应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其他社会因素所制约的某种意志。不是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意愿或追求的秩序,就不是法律秩序,而是自然秩序或其他秩序。

在社会秩序这一广大的秩序网络中,法律秩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但它不是一般的社会秩序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秩序,是由法所确立和维护的,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表现出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比之其他社会秩序,法律秩序具备一系列明显的特点或优点。这些特点或优点,使法律秩序成为给予人类惠泽更多、影响更大因而对人类更显重要的一种社会秩序。

以法律规则、法定制度为纽带而形成而运行,是法律秩序不同于其他社会秩序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使法律秩序成为一种具有实在性的社会秩序。这就比习惯、道德和其他诸如此类的社会规范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更便于明确地划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及其他许多关系,更便于社会主体据以维护和处理各种相关的社会关系或利益问题。

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是法律秩序所凸显的又一个特征。这一特征使法律秩序具备了现实性。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论连接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纽带怎样不可胜数,也无论这些纽带中包含了多少诸如爱情、感情、友情、正义、公平、操守……这样一些美好的成分,人类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因素,首先还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最典型的表现,便是权利和义务的配置。通常权利和义务概念被人们视为法的概念,其实毋宁说法的概念也就是权利和义务概念。法律秩序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这就意味着法律秩序比那些无所谓权利和义务之分的社会秩序,比那些在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之中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社会秩序,更能广泛地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更能广泛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利益需要。

法律秩序还以其具有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使它能够成为先进而富有效率的社会秩序。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所存在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秩序是同无序相对的。无序的状况所表明的是断裂的(或非连续性)和无规则性的现象,亦即缺乏智识所及的模式的状况,其表现则是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个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而有序的状况则是一种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状况。[3]秩序的确立和实现总是同规范的产生和实施紧密相连的。各种规范和秩序的产生,它们的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它们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有种种差异的。法和法律秩序是经由社会主体的自

觉努力而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是以宪法、法律、法规和其他一些明确而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不是自发的、自为的产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随意的、相互抵触的、偶然的东西。

最后,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法律秩序还是以法庭、监狱、警察乃至于军队这样一些物质设施为依托而形成的特殊的国家强制力,所保障实现的社会秩序,因而是强悍而有力的。违犯了法,损害了法所确定的他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和国家政权的利益,或是不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就要受到国家政权的强制,轻则可能遭致罚款,重则可能遭致判刑,再严重的则可能剥夺违法者的生命。并且,对违法者的强制,不以被强制者的接受或认同程度为转移。这也是道德秩序、习惯秩序、企业秩序、社团秩序和其他种种秩序,所远远不及的。一般而言,违反了其他社会规范所形成的秩序,通常难以受到这样严重的处罚。比如,对一个不讲道德、违反道德秩序但并没有违法的人来说,通常只能以社会舆论谴责他,如果他对社会舆论无所谓,不接受社会舆论的强制,也不能把他送进监狱。[4]

如同社会秩序是一个网络那样,法的价值也是一个体系。在法的价值体系中,秩序价值、利益价值、正义价值等,都是法的价值中基本的、主要的价值。它们能否在整体上获得大体平衡的实现,关乎法和法治的整体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给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它们所应带来的实效。

然而,在法的众多价值之中,恐怕没有哪一种价值比它的秩序价值能够给予社会生活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基本的影响了。就法的价值体系中各个基本要素的地位看,法律秩序价值的地位更显突出。历来圣哲先贤中不乏阐明法律秩序价值重要地位的论说。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5]凯尔森的名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开篇便明快地强调:“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order)”。[6]

“与法律永相伴随的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7]自从有法以来,在众多的社会秩序中,法律秩序不仅由于上文所述的它的那些特点和优点,成为更有力和更有效的一种秩序;而且也由于这样一些缘故而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秩序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其一,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比如它调整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财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刑事关系和与其相连的社会秩序。因而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所须遵循的基本制度。其他社会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是社会关系中的高层关系或非基本关系,所形成的秩序往往是要求比较高的秩序或非基本秩序,比如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宗教关系和宗教秩序、政党关系和政党秩序。这些关系和秩序,通常是要以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为基础的,甚至以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但其本身通常不属于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秩序。其二,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之一是法的调整,是实现法律秩序价值,尤其是现代国家更如此,国家管理社会的其他方式也经常通过法的调整或通过兑现法律秩序价值来实现。比如国家的预算和计划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离不开制定和实施预算法和计划法。其三,同社会主体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利益关联尤为紧密的民主、自由、人权和诸如此类的其他许多权益,都需要法的确认和维护,需要通过实现法律秩序价值而得到保障。

法律秩序价值也是法的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环节。法的价值诚然远不止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但所有法的其他价值都离不开秩序价值。任何法都会体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利益、正义,但一定的利益、正义的确立和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秩序的确立和实现。维

“如果某个公民不论在自己家中还是在家持基本的社会秩序是实现其他法的价值的先决条件。

庭以外,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可以不受他人的攻击和伤害,那么,对他侈谈什么公平、自由,都是毫无意义的。”[8]正如秩序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必要的前提一样,法律秩序价值也是法的利益价值、正义价值以及其他价值的前提性价值。法律秩序价值是法的其他价值

的基础或初级阶段,法的其他价值是法律秩序价值所要追求的目标或高级阶段。当然,对有的社会如专制社会的法律秩序价值而言,它所要追求的利益、正义和其他价值,并不是在广泛群体之中所实现的价值。

法与秩序的确有着天然的缘分。法的产生正是由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剧烈变动使得原先的氏族规范不敷需要而成为事实的,原始社会规范不再能够有效地提供新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社会秩序,于是代替原始社会规范而为新的社会环境提供秩序服务的使命,便为法所领受。新的社会环境充满着对抗,它需要法这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为其提供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社会环境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它需要有法这种首先和主要体现富有者意志和利益的社会规范来主导社会秩序;新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生活中出现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纷至沓来,它也需要法提供新的经济生活所需要的新秩序。正如有学者所阐明的:人类社会秩序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自发、自觉这两个阶段。在国家形成之前,人类社会秩序的形成主要是自发的。此时的社会秩序主要体现在道德、习惯、宗教戒律中。随着国家和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法的出现,人类社会秩序的形成便日益加入了自觉的成份,形成了法律秩序,尽管最初的法仍然包含大量的习惯规则。当人类逐渐以立法尤其是系统的法典式立法方式来确定人的行为规则时,它表明人类对社会秩序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地,已能自觉地对社会秩序实施有目的的设计。[9]法不同于道德、习惯之类的社会规范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它的产生、制定和实施是个自觉的过程,不像道德、习惯之类是个自发的过程。在这个自觉的过程中,贯穿着新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种判断和选择使得它所确立和维护的社会秩序,比之先前的社会规范和仍然与它并存的那些规范所维系的社会秩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显示出难以比拟的优势。

法律秩序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基本价值,一是深层价值。基本价值也可以说是制度价值,深层价值则可以视为精神价值。一般论述法律秩序价值的著述所列举的法律秩序对社会所具有的下列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秩序的基本价值:确认和维护某些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护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环境;提供解决冲突和争端的文明有效的途径;使国家机构能够精确而有效率地运转,使国家权力既能充分行使又能受到应有的制约等。历来追求法的真理的法学家、思想家对法律秩序充满理想的论述,则包含着对法律秩序价值的较高层次的探索。虽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关于法律秩序所阐发的理念,往往不免印有他们所处时空环境的深深的痕迹,并由此造成他们关于法律秩序价值理念的纷然杂陈的局面;然而正是这些探索或论述中内涵的那些对法律秩序价值的向上的憧憬和追求,不仅开掘了和代表了各时代法律秩序价值的真正的主流,并且也是其后各时代在发挥法律秩序价值作用之时,可以参酌引发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实际运用的宝贵资源。

法律秩序价值也可以有行为价值和关系价值的区分,是法调整主体行为所形成的秩序价值和调整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秩序价值的统一。这是根据法律秩序价值与它的作用对象的关系所作的分类,也是一种更基本的分类。法的行为秩序价值是法律秩序对主体的行为的规范价值。通常所说的法对主体行为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强制作用等规范作用,实际上同时也反映了法的行为秩序价值的基本内容。法的行为秩序价值,主要表现为可以使主体按照法所设定的行为规范实施行为。行为秩序价值是可以为主体所直接感知的法律秩序的较为表层的价值。法的关系秩序价值是法律秩序对社会关系的规范价值。通常所说的法的社会作用,也可以视为属于法律秩序价值中的关系价值。关系秩序价值主要表现为法律秩序可以对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做出规范,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关系做出规范,对社会主体之间的某些关系做出规范。相对于行为秩序价值而言,关系秩序价值是法律秩序价值中较深层面的价值。

法律秩序的基本价值,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在诸多方面。

法律秩序价值首先体现为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抑制社会冲突而使社会处于和平状态的有效手段。恰如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所论:与法永相伴随的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要有必要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消除社会混乱。要消除混乱,就需要抑制冲突,特别是要控制暴力冲突。虽然冲突本身并不会被彻底消除,冲突实际上会产生许多能使人类生活更具实际意义的东西,没有冲突社会就会呆滞甚或灭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对冲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冲突不以将会毁掉整个社会的暴力方式进行。实现这种适当的调节,使社会处于有秩序的状态,避免权力和欲望这些被莎士比亚的作品所称的贪心不足的饿狼把整个世界吞吃下去,只有实行或通过法律规制。必须先有社会秩序,才谈得上社会公平等等。而社会秩序尤其需要凭借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规则来建立。[10]

法律秩序价值也体现在可以使日常的、大众的社会生活处于稳定的、安全的、安宁的状态。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诸如此类的人类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产权的获得和维护,买卖与拥有、借贷与偿还、雇主与雇员、纳税人与国家、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以及诸如此类的数不清的财产关系、劳动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或现象,都需要通过法来规制和维系,需要形成法律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秩序价值还体现在,它可以使作为整个社会生活根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产品的分配、商品的交换或流通,使今天这种愈益联成一气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使国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使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一种确定的、强有力的规制和保障,使所有危及正常经济生活的异端行为得以抑制以至受到有效的制裁和打击。

当然,处于更高层次的文化社会生活、政治社会生活,对于法律秩序同样表现出不可或缺的关联性,特别是法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是清晰地显示出它的秩序价值。像先前那样把法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仅仅归结为它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统治者内部的关系、统治者与其同盟者的关系的有效手段,这在如今这个似乎可以称之为“后阶级斗争的时代”,显然已是太不人流了。不过社会差别,包括经济生活中的差别——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产品分配状况以及其他一些被列宁等人当年作为划分阶级关系根据的不少现象,依然存在。在经过国家的慎重选择之后,对于这些关系予以确认和维护,使之处于有序状态,使各种社会群体、利益集团或阶层以至于阶级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使这种状态合法化、制度化、具体化,在这种状态受到损害或冲击之时,可以通过法的实施来补救,通过法的制裁来抑制、来缓冲,所有这些,仍然是法律秩序的重要职责。不仅如此,法律秩序在政治生活中经常而普遍的价值,更多的则是体现在许多人如今已经耳熟能详的那些环节,诸如民主的法制化,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国家政治管理的合法化等等,尽管这些事物的真正充分地得以发展,在处于走向法治的现今中国,还需要经历一个需要由概念向真正实际生活全面转变的过程。

法律秩序的深层价值或日精神价值有哪些具体体现,虽然不似法律秩序的基本价值那样比较直观,但如果我们注意发掘和梳理往往深藏着这一问题答案的历来的实际法律制度和哲人圣贤、法学巨擎的崇议宏论,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不同国情和不同语境之下,法律秩序的深层价值以风格各异的形态显现出来。

“社会模式中有两种类型被认法律秩序并不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都可以有好的价值的。

为不具有可以创设与维护有序的和有规则的管理过程的制度性手段。这两种状态就是无政府状态与专制政体。”“尽管法律的秩序要素对权力统治的专横形式起着阻碍的作用,然而其本身并不足以保障社会秩序的正义。”[11]无政府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主张主体可以享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和排斥权力、命令的状态,而在排斥权力和命令的同时,也抵消了普遍的社会秩序。专制政体则是一种由专制君主或专制者凭借一己的意志和手中所握有的权力,对整个国家实施任意统治的政治制度,在专制政体之下,这种统治一般不受法律制度的限制。因此,欲使

法律秩序的价值得以更充分而有效的发挥,需要有不同于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的法治状态和适宜的政体形式。而这种具有完善且发达的法律制度的秩序体系,只能存在于现代法治和现代政治文明的环境之中。

实现法律秩序价值,便要解决实现什么样的法律秩序价值问题,亦即通过法和法律制度形成什么样的法律秩序问题。由于时空条件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尽管这些秩序观存在种种差别和对立,但它们在有一点上是有会通性的,这就是差不多都揭示了秩序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结构的一致性、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性。张文显教授阐述了法对维护秩序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可以通过法来形成或建立四种秩序:一是阶级统治秩序。以这种秩序把阶级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存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或是以法作为工具,将经济关系纳入秩序的范围,使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得到缓和。二是社会生活秩序。以这种秩序为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使社会成员不至于把精力消耗在自卫和自救上;为社会成员规定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权利的界限和义务的边际,并以强力保障其实现之;用文明的诉讼程序取代野蛮的暴力复仇,使争端以和平的方式得以解决。三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秩序。以这种秩序使生产和交换摆脱偶然性和任意性,取得稳定性和连续性。四是权力运行秩序。以这种秩序确定掌握不同权力资源的各个主体的权力界限,确定权力的配置、权力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权力的组织和协调、权力运行的起点和终点,使权力运行规则化、制度化。五是其他秩序,如政治意识形态秩序、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秩序等。[12]这样形成或建立的法律秩序体系是颇为完整的,可以为我们所参酌。

实现法律秩序价值,需要注意确认秩序和创设秩序两者的完好结合。法律秩序的形成,是需要经由确认现存秩序和创设新秩序这样两个渠道的。确认现存秩序,首先和主要的,是确认反映客观规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尤其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也要确认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逐渐形成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那些行之有效的有关习惯和其他社会规范。创设新秩序,首先和主要的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设置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创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和立法、司法体制,在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权力运行秩序和权利、义务运行秩序。确认秩序和创设秩序,都要求我们研究和认清确认和创设的范围、方法和可能性。确认应当确认的现存秩序,便能固化经验和提升生活;创设应当创设的新秩序,便能创造生活和引领生活。

我们已知人类社会需要秩序,法律秩序在各种社会秩序中是一种可以给予人类更多惠泽和更大影响的秩序,我们也已明了法律秩序价值在法的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和前提的地位,并考察了法律秩序价值的结构、体系和实现的条件。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法律秩序价值本身的价值尺度以及实现法律秩序价值的基本方法。

法律秩序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法律秩序价值本身的尺度,首先和更主要的是人类所赋予的。自人类创造法以来,在各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在各种个性显著的制度文化的环境之下,在各位法学巨匠或法律思想巨擎的论作之中,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是纷纭迥异的。尽管这些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不可避免地与其产生、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时空条件或历史环境是相通的;但这些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同时也被赋予了人们的主观追求,反映了人类与法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对法律秩序所寄托的愿望和所怀抱的憧憬。并且后一方面在很多时候还更突出。因此,法律秩序价值尺度是典型的以人们的主观追求为主导的主客观的统一。

在先贤所留下的呈现在法律秩序文明史上的价值尺度中,给予我们印象更深,对法律秩序的嬗变影响更大的,至少有十数种法律秩序价值尺度。早先出现的是神意论、理性论和道德论价值尺度。这在今人可以读到的人类早先的法律文本中,在希腊圣贤的论说中,都可以清晰地得到证明。那个时候,治者法律秩序蒙上神圣的光环,贤者则希望法律秩序体现理性。

而同神意论和理性论差不多同时出现,为治者和贤者都强调的则是道德论法律秩序价值尺度。神意论、理性论和道德论价值尺度既为持论者各自所阐释,也为某些理论学说所集中体现。希腊和罗马的自然法学说,实际上便内涵了神意论、理性论和道德论三者。此后,神意论间或也有重新浮现,而理性论和道德论则一直存续下来。不过,每逢新的历史时期出现,这些价值尺度总被注入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或新愿望。

自罗马人开始,经验论价值尺度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后来经验论又同历史论相会合。正如庞德在阐明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时所指出的:人们“曾经认为法律秩序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因而曾经认为它是一种代表文明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准则。在那种思想方式中,生活经验被设想为通过各种政治和法律制度在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时的经验所发展而来的,这种经验由立法者、法官和学者们制定为各种公式,并由法学家们加以批判和系统化。因而,他们曾经设想法律秩序乃是一种历史秩序。”[13]

近代以来每一种法学流派和几乎每一种法学思潮,都必然地包涵或倡导某种法律秩序价值尺度。古典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社会法学派、纯粹法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和其他法学派,还有自由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其他学说,都有自己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这些流派或思潮学说,有的在先前的价值尺度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发展,有的则是为法律秩序价值尺度理论增添全新的论说。例如,主张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是系统的社会规范、明文的国家强力、自由意志的体现、阶级关系的制度表现之类的论说,便是新的学说。其中自由主义者“曾经认为法律秩序是一种自由的秩序,一种保障每个人(所有其他人也都一样)在最大限度上自由地运用其意志的制度。在这个观点中,就有一种为形而上学所论证的价值准则。更近一些时候,有人企图创造一种以经济学为基础的价值准则或企图从阶级斗争理论中推论出一种价值准则来,他们把价值归因于一个阶级而不归因于个人,归因于以一个阶级的地位所提出的要求,而不归因于以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地位所提出的要求。”

[14]

很多人为存在这么多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学说而头晕目眩,因而干脆认为不可能存在或建立任何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认为即使有这样的价值尺度,法官和官员们也不会遵从。这显然是消极沮丧的。庞德主要是经验论持有者,因而对法律社会学的经验论以外的价值尺度是并不欣赏的。但他仍然对建立必要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保持着耐心和信心。他指出:无疑,我们不能提出一种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和遵从的价值尺度,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缘故就必须把尺度搁置一边。我们有着几个世纪以来用法律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经验,而且我们已经学会了去发展这种经验,并利用它去衡量和评价各种利益。恰如爱因斯坦所教导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曲线的宇宙中,这里没有任何直线、平面、直角或垂直线。可是我们并不因为这一原因而放弃测量。直线和平面是不存在的。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的各种假设,它们为某种实际活动的实际需要,已相当接近真实。被近代各种法律体系所假设或接近的价值尺度,也是这样。[15]所以,我们既不应当指望一劳永逸地挑选一个具有永久普适性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因为这是徒劳的;也不应当让法律秩序价值尺度问题成为一笔糊涂帐。我们的任务应当是根据经验、时空条件和人类的应然理性,设置合乎我们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法律秩序价值尺度,用以引领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

同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如何实现法律秩序价值的方法问题。这同样是一个论说纷纭的问题。庞德根据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实际生活,总结出三种更为重要的方法:其一,从经验中去寻找某种能在无损于整个利益方案的条件下使各种冲突的和重叠的利益得到调整,并同时给予这种经验以合理发展的方法。其二,按照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文明的法律假说来进行评价、用这种假说作为尺度来划定利益关系的界限的方法。其三,以公认的、传统的权威性观念作为解决法律问题的依据的方法,这种观念是关于社会秩序从而也是关于法律秩序的观念,是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应当是怎样的东西的观念,也是关于将

它们适用于争端时应当取得什么样的后果的观念。[16]前一种方法是自罗马法学家以来法官们或法学家一向所使用的方法。在近代法律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法院、立法者和法学家都在寻求对各种冲突的和重叠的利益进行调整和协调,包括进行实际的妥协。第二种方法是一种注重法律假设和注重法律推理的权威性的方法。庞德就曾设法将他生活于期间的文明社会的法律假说陈述为五个命题和某些推理。[17]第三种方法则是以过去社会秩序的图画来解释目前的制度,这种社会秩序的图画已不是过去社会秩序的摄影,而是按照目前社会秩序的细节对过去社会秩序加以润色使其理想化。

我们观察古今,注意到历来人们所采用的主要的方法,的确也是这几种。在这三种方法或价值尺度中,庞德认为后两种方法虽然曾为人们和法学家所大力主张或依赖,但现在已很少有用并在实际运用时遇到了困难。这是由于我们已从一种社会秩序过渡到了另一种社会秩序:在前一种社会秩序中,对它的公认理想业已形成,它的各种法律假设也是众所周知;在后一种社会秩序中,还没有充分发展到能够容许它制定出一个为所有人都接受的理想,或提出我们可以确信其为有效的各种法律假设的程度。[18]然而法律的实际运作和法律秩序不能停顿下来,去等待法律假设和权威性的理想。这样,我们还“必须像过去一样,通过经验来发现并通过理性来发展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各种方式,使其在最少的阻碍和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19]很显然,在实现法律秩序价值的方法方面,庞德更注重选择第一种方法,更注重经验和理性的结合。比之其他的选择,我以为庞德的选择更值得我们参酌。

(责任编辑:叶传星)

【注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2]中文阅读文本可参阅吕世伦主编《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99年版,第219—220页。

[4]拙著《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5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印本,第353—354页。

[6](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7](英)斯坦和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0年版,第38页。

[8](英)斯坦和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0年版,第40页。

[9]参见张恒山语。见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0]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一书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法律对抑制社会冲突的价值。冲突社会里的情况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所说的:“那时候,权力便是一切。凭着权力,便可以实现自己的意志,放纵无厌的贪欲;欲望这头贪心不足的饿狼,得到了意志和权力的双重辅佐,势必至于把全世界供它馋吻,然后把自己也吃下去。”

[1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12]详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201

页。

[1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页。

[14](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页。

[1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8页。

[16]详见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9—71页。

[17](美)庞德的五个命题和某些推理可详见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0—61页。

[18](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0页。

[1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1页。

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

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 美国法学家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 Summers)是较早对法律程序中的正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西方学者。1974年,时为康乃尔大学法理学教授的萨默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法律程序的评价与改进——关于“程序价值”的陈辩》的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标准问题,并对这种与程序的工具性相对的价值标准——即所谓的“程序价值”,在理念、标准及其对法律程序的作用等方面的独立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论文发表以后,在西方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研究法律程序价值的学者纷纷对萨默斯的观点进行引用、支持或者质疑,一些新的程序正义理论也相继产生。时至今日,萨默斯的这篇论文被公认为研究法律程序价值问题的经典文献,萨氏提出并分析的“程序价值”理论也被公认为最早确立程序正义独立地位的理论之一。此后,萨默斯又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法理学论著。这些论著尽管没有对其法律程序价值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却从一般法理学的角度坚持和捍卫了一种新的自然法理论,从而使他提出的“程序价值”理论具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法律程序价值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向来十分薄弱,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弥漫着非常浓厚的程序工具主义乃至法律工具主义的烟雾,笔者拟对萨默斯早在 70年代就已提出的程序价值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以达到在法学理论上开启新风气之目的。 一、“程序价值”问题的提出 在萨默斯看来,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必须通过法律程序的具体运作才能得到实施。这些法律程序包括选任各种官员的程序、立法程序、适用法律的程序、实施法律救济的程序以及实施一项惩罚措施的程序等。如何对这些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或合理性进行价值评价?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于按照一些普遍的价值标准对法律程序形成的结果——如选任的官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法院的判决、行政机关的决定等——进行评价。但萨默斯则通过两个具体的例证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如同对法律程序结果的评价一样,对法律程序即形成这种结果的过程本身的评价也是具有可能性的,并且可以有独立的价值标准。 对于程序结果的评价,人们可以遵循这样一些价值标准,如安全、正义、社会公共福利等。如果一种法律程序运作的结果符合这些公认的价值标准,那么人们就可以说这种结果是好的结果。但是,人们往往不会仅仅关注结果而对产生这一结果的程序视而不见,而是经常透过结果而联想到产生结果的法律程序本身的正当性,考察法律程序本身对于好结果的实现是否有用或有效。“如果一项法律程序是实现某一好结果的有意义的手段,它就在这一方面成为好的程序。”[1]对于法律程序所具有的这种形成“好结果”的能力,萨默斯称为“好结果效能”(good result efficacy)。人们由此不仅可以对法律程序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可以根据这种“好结果效能”,对产生结果的法律程序本身进行价值评价。具体而言,如果某项法律程序具有产生好结果的能力

案例分析的法律价值

案例分析的法律价值——以行政法案例分析为视角 【摘要】:案例是分析者结合事实和法律对实际的案件进行解释和认定的过程,案例分析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源远流长,而且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由于案例分析是一个复杂的主观认识过程,分析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目的与动机对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一切案例分析则具有同一的实用意义、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解法律文本、阐明基本法理;发现法律规则,引导法律的实施和适用;预测法律走向,促成法制的完善与发展;提高执法水平和行政执法效率;并最终实现保障社会公平的法律内在价值目的。 【关键词】 【正文】:古罗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时代盛极一时的“教授问答复法”,实际上在欧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教学中仍然适用。案例分析是分析者结合事实和法律对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结合法律进行解释和认定的过程,案例分析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是法律实施和适用的普遍方法。 如果说政府规制的研究视角是为传统行政法学的脸谱画上新的色彩,而如何不使其显得突兀或者又一不小心将京剧演员化成了越剧演员,关键在于行政法学者能不能找到这样一支神来之笔。叶书的创新之处——行政法三层次案例分析方法,用管制理论描绘行政法案例,通过将案例置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管制背景、利益阶层之间的复杂结构等所组成的一个广阔背景中来观察,在传统的权利义务争议之外,发展出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面的考量,从而将管制理论引入行政法学,拓展了行政法学的政策功能并且又不使其以一种完全陌生的话语出现——正是叶书对新行政法学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具体来说: 第一层次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统以请求权为基础,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和法律适用问题为核心的分析方法,从权利和救济层面,以法院的视角来审视个案所涉的法律问题; 第二个层次,以当事人主张的权利救济背后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为出发点,超越个人之间的争点,更超越法院的考量,从整体制度的内涵与程序,探究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权力部门之间的互动,包括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之间、不同职能的行政机关之间的互动,结合事件发生的各种背景原因,进而作制度改革面向的思考; 第三层,在案例检讨和制度考量的基础上,就整个体制运行的政策和策略层面予以审度。实际上是对政府对该案例所涉及的行业的规制政策和规制手段的整体考量。(见表1) 表1 三层次分析结构图(略) 该表出自《行政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方法》,第43页。 实际上,三层次分析方法是在传统的分析当事人权利义务纷争为第一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架构制度与程序以及政策与策略两个面向的考量,此种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在注重私权救济之外,进一步就个案背后所隐藏的制度与政策面向的问题作深入探究,从而使行政法的案例分析具有了政策反思的功能。

最新-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词 精品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词篇一: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反方立论)反方立论陈词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我方观点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开宗明义,概念先行,社会秩序表示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状态。 维系秩序是指维持和联系社会的秩序,使之不涣散。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而我方判断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的标准在于何者在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下面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从社会秩序维系的根本来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 辩题中社会秩序的维系是指对社会安定的维护,既然是维护社会安定,显然解决问题的重点应针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不是针对有利因素,而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因素时法律和道德相比,法律是更加有效的,因为法律的针对性,强制性,严肃性是,实效性是道德望尘莫及的,因此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 其次,从法律的作用和效能来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 法律的强制性与明确性,公正性是道德规范所无法比拟的,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个人习惯、以及传统与教育来维持,显然这是软约束,它对既有的犯罪行为不起作用,或者说道德的真正作用单纯是预防性的,而法律却能标本兼治,既有权威的惩罚作用,又有强大的威慑力,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同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可以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人间公平正义,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来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但与物质生活相比,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去冒险;有100%的利润,就愿意去冒坐牢的危险;有200%的利润就愿意冒杀头的

2020司法考试一卷知识点:法的价值

2020司法考试一卷知识点: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判断和法的事实判断 (1)事实判断是一种描述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实际上是什么的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应该是什么的判断。 (2)客观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价值是判断者附加在客体之上的,不同的主体其价值观不同,故对同一客体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3)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它是立法者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做 出的关于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判断,故,法律规范为价值判断。 (4)根据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如果大前提是价值判断结论必然为 价值判断,故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一定主体依据法律规范所作出的 实体结论为价值判断。 (5)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总体上属于事实判断,但是认定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一个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 力大小需要相关主体做价值判断。 二、法的价值的种类 (一)秩序 秩序之所以成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因为: ①任何社会统治的建立都意味着一定统治秩序的形成。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因而秩序对于法律来说,无疑是基本的价值。 ②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的正常结构、过程或变化模式,它是人们相互作 用的状态和结果。任何时代的社会,人们都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 的相互调适,这就要求通过法律确立惯常的行为模式。

③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价值,同样也需要以秩序为基础。然而,秩序虽然是法的基础价值,但是 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所言的秩序还必须接受正义的规制。 【提示】对于秩序价值,司法考试中未直接考查。 (二)自由 自由的定义学说众多,各家意见也不尽统一,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争议中。考生应当重点掌握自由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下两点考生应该予以注意: 1.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2.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而这个限度和范围由法律来设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3.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法律既保障自由又限制自由,在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何时及何种情况下限制自由是正当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以下学说: (1)伤害原则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把人的行为分为自涉行为和涉他行为。前者只影响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伤害到自己,后者则影响到别人或 者伤害到别人。密尔认为只有伤害别人的行为才是法律检查和干涉 的对象,未伤害任何人或仅仅伤害自己的行为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简言之,社会干预个人行动自由唯一的目的是自我保护,只有为了 阻止对别人和公共的伤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限制才是合理的,可 以证成的。 (2)法律家长主义 法律家长主义原则也称父爱主义,其基本思路是,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合理的。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指为 了被强制者自己的福利、幸福、需要、利益和价值,而由政府对一

法律法规标准控制程序

1. 目的 及时更新和宣贯法律法规标准内容,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和公司合法经营。 2. 范围 适用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行政部门、协会的通知的获取、识别、执行、更新与评价的控制。。 3.定义 4.职责 4.1 信息部负责将接收到与公司产品和其他相关的外来法律法规标准和通知等转发ISO专员,并告知需分发的相关部门或人员。 4.2 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接收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外来法律法规标准和通知等转发ISO专员,并告知需分发的相关部门或人员。 4.3 ISO专员负责将接收到的资料分发给相关部门或人员。 4.4 公司各部门根据ISO专员要求更新文件。 公司各部门根据其归口管理职责范围获取、识别、执行、更新与评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5.作业内容 5.1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产品贸易相关的国际公约; b)国家、行业、地方质量、环境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及其它规范性要求; c)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门机构发布的税务管理、人资关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及其它规范性要求。 5.2 法律法规的获取、识别 5.2.1 公司获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途径为:报刊、杂志、网络、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或购买有关书籍等。 5.2.2 公司各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获取渠道,负责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 5.2.3 每年收集一次新的法律法规,并更新。 5.3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适用性确认、分发和更新 5.3.1公司各职能部门根据以下条件确认获得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适用性:

a) 是否与公司管理体系的活动、产品、服务有关; b) 是否为最新的版本; c) 上级政府等相关方的意见、建议。 5.3.2 当上述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各职能部门应及时通知信息部、ISO 管理部门修整清单,将新的内容补发到相关部门,并对文件做相应的处理,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3.3 信息部汇总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电子文本库”,各部门可保存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书面文本,也可以到公司网站获取相关电子文本。 5.4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执行 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向员工进行传达和培训,并遵照执行。 5.5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5.5.1 各职能部门通过日常例行的监视测量,对责任管辖范围内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符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5.2 每年最后一次内审结束后, 由信息部组织各职能部门参加,对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相邻两次评价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并保存符合性评价的记录。 5.5.3 每年管理评审时,对公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符合性进行评审。 6.参考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7.表单 7.1【资料接收清单】(**P-**-01)。 8.附件 8.1法律法规标准文件控制程序流程图。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与意义(doc 7页)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与意义(doc 7页)

行政程序的概念 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和意义: 1、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合法行使,体现法制政府和文明政府的理念; 2、为维护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提供程序性保障; 3、促进行政权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程序法定原则;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都必须依法定程序作出行为。程序必须用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要符合法律要求。 2、相对放民主参与原则;它集中体现为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听证权、陈述申辩权、复议申请权等受法律保护。 3、行政效率原则;它集中体现为精简程序环节、减少行政浪费、明确办事时效、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 4、程序公证原则;它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合理地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在程序上平等地对待相对方。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一、行政听证制度 听证是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之一,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和较大数额罚款等对当事人权益影响较大的行 政处罚。 二、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是行政机关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文件、档案材料和其他政府信息的制度。在法律上表现为公民对于政府持有信息的了解权、隐私权,政府的保密权及其相关的义务。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开的原则,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遵循公开的原则,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立法法规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公布后,应当及时在政府公报和报纸上刊登。此外,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它们对公民利用国家档案和保守国家秘密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 三、行政调查制度

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肖北庚

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 肖北庚Ξ [内容摘要] 本文从语义分析和一般社会学透视入手,揭示了秩序概念的主观、客观和形式要素,并依这些基本要素为视角,评析了以往理论界关于 法律秩序概念的论述,进而,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了法律秩序,且在这种界 定中对何以这样界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论证。 [关键词] 法律秩序 概念 分析 法律秩序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秩序现象是法学理论中一个深刻而重要的课题,历来备受西方法学家关注,我国法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进行过多方位探讨。然由于法学理论界对法律实施与实现缺乏深层研究,加之法制实践无迫切需要,而未深入下去。今天,当法律秩序成为入世要求下的实践话语,及我国法治进程要求社会秩序从多元混合秩序走向法律秩序时,该理论问题再次凸现,成为21世纪法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话题之一。理论课题探讨的深入展开,厘清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其逻辑起点和必负责任。为此,本文以语义分析为视角,结合以往国内外学界对法律秩序内涵的认识,对法律秩序进行概念分析。 一.秩序的语义分析 秩序是一个为社会科学广泛使用的术语。理论家们在多种维度和广泛领域使用这个词。该词既被用来称谓复杂的社会现象。“就讨论任何一种复杂现象来说,秩序都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概念” ①。人们通常用秩序一词指谓社会大系统。同时,该词也用来指称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现象。例如:“请遵守秩序”②。依据奥斯丁教授的名言, “对词的深化认识去加深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因而,对秩序的语义分析是我们把握秩序一词的准确含义进而分析各类秩序现象的必要方法,加之,秩序是贯穿本文的一个关键词,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有助于确定本概念的中心含义,克服交流障碍。再者,对秩序概念进行语义分析也可以发现人们的秩?法学论坛? Ξ①②Hart :The C oncept of Law ,Ox ford University of Press ,1961,P1.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1973,P42湖南师范大学法律系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

论法律效力等级

论法律效力等级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力或约束力,应属法律的天然品性,法律效力主要取决于法律形式的有效性,即它具备法定权限的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生效的特点。由于法国家机关具有等级性的存在,因此它们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存在法律效力的差异。 而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对于法律效力位阶的明确规定是维护法律公平有效的必要措施。法律的位阶规定了法律相对的效力,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候能有效协调各种法律间的顺序关系,而不是混乱无章的越位的审判造成不公正的结果。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法律效力等级是合理的。 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1、中国现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就是《宪法》,其他的子法律都是从宪法中获得权力,并且不得与宪法的规定所冲突。放眼世界,在文明的国家中基本上都将《宪法》作为最高准则,并且严格遵守很少有改动的情况。中国现在也提出了依宪治国的方针,更突出了宪法的最高地位。从制定机关来看,它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意志。从修改程序看,宪法的修改最为严格,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这些方面可以证明宪

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第二级为一般法律,作为由宪法衍生出来的子法律,是法律的主体部分,规定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对于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具体的法律保障。它也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所制定的,在行政等级上要高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3、地方性的法规效力大小是由制定法规的机关级别高低所决定的,这与行政级别相配合,有利于保证行政效率与法律保障相统一,也可以减少行政与法规的摩擦。而对于有些地方的违规立法违规执法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而特殊性又决定着矛盾的性质,针对社会生活的主体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的地理差异,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产生社会中的差异,这时候就需要特别法来规定。例如,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个自治区就有更宽泛的立法空间,根据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来制定法规,维护区域内的和平稳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对于其他的省市有更高的自治权,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是特别法的体现。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新法优于旧法 它可以避免因法律修订造成新法、旧法对同一事项有不同的规定,而给法律带来疑问,为法律的更新与完善提供法律适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识别与更新控制程序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识别与更新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及时获取、识别和更新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建立获取、识别与更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渠道,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职识别与更新。 3 职责 3.1 体系管理中心负责对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适用性的审核。 3.3 其他各职能部门负责将收集到的与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资料及时反馈到体系管理中心。 3.4 办公室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保管、发放、归档管理等工作。 3.5 技术研发中心标准化负责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定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国家标准的收集、归档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获取范围 a.国家或地方关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行政规章制度及其他要求; b.公司上级机构的规定或指令; c.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相关方的要求。 4.2 获取途径 体系管理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办公室通过国家、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如技术监督、质协,劳动保护、工会、环保、安全、消防)刊物、网络、及其他途径获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文件,其他部门负责协作体系管理中心获取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3 体系管理中心与其他相关部门确定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制定公司《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各部门。办公室应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文件归档管理,各职能部门如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文件资料,可向办公室档案室查询,如借阅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4 由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基础学习,然后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由部门负责人组织学习相关内容。 4.5 若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更新和废止时,对更新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重新进行识别、审批和重新培训。 4.6 法律、法规属强制要求的,要确保其适时、适用和最新。 4.7 涉及相关方的要求由相关方业务员负责通知给相关方。 4.8 体系管理中心每年一次组织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进行评审,技术研发中心每年对产品标准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4.9 各部门负责将收集到的本公司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之外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按照《信息交流和沟通管理程序》通过信息交流方式反馈到体系管理中心。 4.10 文件的发放、更改、保存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信息交流和沟通控制程序》 6记录 Q/XXX.QEO.R-04-01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Q/XXX.QEO.R-04-02 《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评审表》

程序法律价值

二、补强证据规则的程序法价值 从法律的内部来看,程序与实体存在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诉讼程序、司法制度通过实现法律实体的目的来满足主体的价值需要。但同时,程序性制度亦不简单是法律实体的附随,它与法律实体一样,也承载着主体需求的一部分,表达了主体对过程及相关独立的程序性价值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程序性制度有 其自身的内在目的性价值。因此,补强证据规则的程序性价值与实体性价值一样,是不能为我们所忽视的。在刑事案件中,被告有无犯罪,事实之经过如何,通常其本人比其他任何人更为清楚。如果被告人如实陈述,则可以全面、详尽地反映出作案的动机、目的、手段和过程,故自白素为侦查机关所偏爱。如果规定仅以自白即可作有罪认定,将使侦查机关产生过分重视自白,强求犯罪嫌疑人自白的结果。基于口供的巨大诱惑力,侦查机关有可能放弃寻找其他犯罪证据的努力,而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调查的重点突破口;如此一来,必然使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处于极易被侵犯的危险境地。而通过补强证据规则来昭示仅依自白不能为有罪认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偏重自白的倾向发生,从而间接地达到保障人权的效果。可以说,补强证据规则的程序法价值就在于防止刑讯逼供和保障人权。 正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的善良和美德。英国哲学家罗尔斯说过:“正

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1同样,正义也是法律所要实现的首要价值目标。而在刑事司法领域内,正义(或曰公正)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司法机关的灵魂和生命线。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查清案情的基础上,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以一17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364 页。18康珊珊:《口供补强证据规则研究》,载《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 期。19价值,根据哲学上的解释,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 20郭志媛著:《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4 月版,第382 页。 21[英]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3 页。 种和平、非自助的方式解决国家与被告人、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人们通常认为,司法公正首先表现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正确判断,发现案件的是非曲直,并正确适用实体法律,也就是实现实体公正。实体公正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发现案件真相,发现案件真相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必要条件。归根结底,证据规则的设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有利于获知案件的真相22——每个时代总是以真相的发现作为设计证据规则的一个基本前提。发现案件真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刑事司法的目的就在于确认犯罪事实的发生和犯罪人

法律比道德更能维护社会秩序

1.构建和谐社社会更重要是法律。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那些由于对别人有损害而对自己有利就是不正义,而正义,就是限制那些人损害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人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和法律,把遵纪守法叫做正义。而《理想国》就讲的是怎样建立理想社会,连西方哲学先驱都告诉我们法律是建立理想社会的前提,怎么能把道德放在前面呢? 道德与法律,一个是自我限制,一个是强制限制。如果给一个普通人上帝的权利,即无所不能的权利,你能保证他不去作恶?特别是这个人发现一个做不正义以此得到很大的利益,谁能保证他不去做恶? 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如果你家被偷,你会去报案还是等窃贼良心发现把东西送回来?. 2。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1.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 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 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3,只要爱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国,但是,能够维护共和国和使她繁荣的,只有爱法律。——法国马基利。

法律法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1 1.目的: 有效获取、更新国际、国家、地方现行产品、环保法律、法规条例及其他要求(以下简称有关法规标准),并进行识别、评价,以确保本公司体系和产品要求达到或超过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2.适用范围: 本程序对有关法规标准的获取、更新、识别、评价和实施作出了明确规定。 3.定义: 无 4.职责: 4.1 公司办为该程序的管理部门。负责定期(每半年一次)获取和更新产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4.2 生产部和公司办按要求与环保部门等联系收集相关法律法规。 5.工作程序: 5.1由公司办负责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生产部配合公司办完成法律法规的收集。 5.2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 5.2.1 与公司相关的质量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 5.2.2 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 b 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c 地区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标准; d 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5.2.3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 国家职业健康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b 省职业健康安全法规; c 地区职业健康安全法规、规章; d 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5.2.4 公司产品的目的国、生产国、使用国的相关产品、环境、安全法律法规。 5.3 获取的方法和渠道

5.3.2 公司办每年与劳动局进行电话联系,获取新的国家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 5.3.3 公司办通过图书馆、出版社以及网络等渠道,获取最近的文件法律法规。 5.3.4 公司所收集的法律法规统计在公司办登记汇总。 5.4 选择、确认、更新 5.4.1公司办负责组织各部门确认所获取的各类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的适用性和符合性,记录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上,当上述文件更新或增加时,及时修正。 5.4.2公司办保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原件,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5.5 法律法规的传达、学习 5.5.1公司办负责将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传达给全体员工。可以对法律法规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有针对性地分发到各相关部门。 5.5.2公司办负责组织全体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并遵照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6合规性评价 公司办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评价公司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5.7记录的管理 记录的管理依据《记录控制程序》进行。 6.相关文件 6.1 《记录控制程序》RL/ZKC-01-1-2017 7.相关记录 1)ZJ-43-0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2) ZJ-43-02《合规性评议价通知》 2

法律程序(法理学)

法律程序 释义 法律程序时从事法律行为作出法律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其普遍形态是:人们遵循法定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要点: 法律程序具有法律上的意义,由既定法律加以规定的主体作出法律决定的法律依据,与实体性法律规定一样具有规范性、概括性、确定性、稳定性、强制性、普遍约束力和不得违反的属性,特别是在公权力行为的领域; 法律程序旨在作出法律决定,而这一决定本身经由何种过程和方式被作出。 法律程序针对的是旨在形成法律决定的相互行为,是针对复数的主体为做出相互关涉或共同性法律决定而设置的交涉性制度; 法律程序是在法定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法定时间要素包括时序和时限,前者是法律行为的先后顺序,后者是法律行为所占时间的长短;法定空间要素包括空间关系和行为方式,前者是主体及其相互行为的确定性和相关性,后者是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 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和相对独立性,程序本身是形式,是伴随时间而经过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一般体现为非人格化的同样情况同样处理;程序的形式性还表现在其本身的时空特点、言行特点、仪式特点和器物特点方面;程序的形式性对于人们建立关于法律和社会生活的理性预期是有益的,即使在实体法不正义的情况下。其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表现在,法律程序的合理性由其自身的评判标准;在程序制度的发展史上,法律程序的不少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程序传统可自成一派;程序还具有某种仪式性、象征性。 法律程序可以进行价值填充。 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分工,法律程序通过时空要素实现程序角色分配; 抑制,通过程序的时间、空间要素来克服和防止法律行为的随意性; 导向,通过程序的时空要素指引人们的法律行为依照一定的指向和标准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商展开。一方面,程序为人们个别而具体的行为提供统一标准模式以克服行为的个别化和非规范化,另一方面,程序的导向机制还能指示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秩序地连贯和衔接,避免法律行为的中断; 缓解,通过法律程序的时空要素缓解人们原先的行为与心理冲突,消解紧张气氛,为冲突解决提供有条不紊的秩序条件; 感染,法律程序的仪式性、象征性和由其带来的神圣性会感染人的心态和情绪,使主体产生心理上的无意识的服从。 正当法律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程序的分化 政党程序通过决定权的分散来限制恣意的,而决定权的分散是通过程序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体系实现的。程序的阶段性划分是一种时间维度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程序的结构性安排是一种空间维度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程序中的决定着不但不集中决定权,而且将决定权分解于程序的过程之中,通过程序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来完成决定。在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后,每一程序环节,每一角色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有意识地阻隔了对结果、对法律外目标的过早考虑和把握,恣意的余地被大大压缩,角色分化的结果是他们的高度职业化和专业化。 对立面的设置 程序开始于利益和意见的冲突和竞争,为了在冲突和竞争中形成法律上的决定,就必须提供

辩论赛辩词_《社会秩序需要法律来维系》

演说辩论材料 正方观点: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来维护一辩陈词: “各位评审、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1.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

任何作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3.从法律的作用和效能来论。法律不仅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不仅是制裁敌对分子的锐利武器,法律更是调整、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手段,这样,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并且在国家的强制力作用下发挥作用来维持社会的安定。这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合并,足以显示,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中起主要作用。4.从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比较来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是道德规范所无法比拟的,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依赖社会舆论、个人信念、习惯以及传统与教育来维持,显然这是软约束,它对既有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起作用,或者说道德的真正作用单纯是预防性的,而法律却能标本兼治,它是两方面的,它既有权威的惩罚作用,又有强大的威慑力,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这就使法律比道德在维护社会安定中具有的更重要 的作用。 5.辩题中强调的是对社会安定的维护,既然是维护社会安定,显然解决问题的重点应针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不是针对有利因素。辩题本意就是对少数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应付,法律与道德谁更有效?我

法的自由价值之体现

第23卷第9期河北法学 V ol.23,No.92005年9月 Hebei L aw Science Sep .,2005 法的自由价值之体现 陈俊香 收稿日期:2005203221 作者简介:陈俊香(19672),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自由是人们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活动的权利。在国家生活中,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 的,法律规定了自由的界限,法律上的自由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法律之下的自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统一。实现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自由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关键词:自由至上;法的自由价值;和谐社会;体现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33(2005)0920152203 Embodiment of Liberal V alue of La w CHEN J un 2xiang (Hebe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 Abstract :In a legal society ,liberty is the right to engage in all activities that are not banned law.Liberty exists in the form of law in the national life ,while law regulates the limit of liberty ,and ,liberty of law is the enactment and protection of liberty.Liberty under the law is the unification of individual libert y and social liberty.To realize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eal embodiment of value of law is required. K ey w ords :liberty supremacy ;liberal value of law ;harmonious society ;embodiment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法律作为指导、调控人类行为的一种工具,在国家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治意味着法上有法、法律至上。法治之法非意志之法。在符合法治的法律之下,个人不受表现为他人专断意志的法律的支配。因此,在法之下,不得有任何权力和个人超然于法律之外。法律至上不是意味着立法者的意志至上,而是意味着自由至上。 一、法的价值(一)价值的含义价值从词义上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用“真、善、美”或“假、恶、丑”等作为评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前者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它们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可珍贵的;后者则相反。价值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外界事物的功能和属性对人们的有用性或有益性。也就是说,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需要、目的、效益,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去改造客体,使客体同人们的需要达到某种 一致和满足。法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其注意力侧重于从法律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上阐明法律价值的基本问题。 (二)法的价值或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法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这就是,法律的存在、属性、功能以及内在机制和一定的人们对法律要求或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人们的法律实践显示出来的。例如:“禁止偷窃”是一条为不同社会所共有的法律规则。如果我们对此不仅做出描述,而且要说明这个“法律现实”的理由或原因,即为什么偷窃行为是犯罪和应受惩罚。这种说明就含有价值判断。如果我们再从立法的角度而言,为什么要立这一法,其立法宗旨是什么,立法所产生的后果对谁有利和有什么利等,这也是价值问题。社会秩序的维护本身也需要客观要求。人类只有在一定社会秩序中才能生活,人类文明只有在一定社会秩序中才能进步。这就表明一定社会秩序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和文明的需要,因而是有价值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 251—

法律级别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二、法律 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以国家主席令公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其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称为“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又称为“一般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法律的效力仅次于宪法。 三、法规 法规通常是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总称。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地方性法规有两种。 一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用公告公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如《江西省森林条例》、《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另一种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报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范性文件,如《济南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淄博市水资源管理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在本市范围内有效,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 四、规章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局)、委员会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由部(局)长或者委员会主任签署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如《林业行政许可听证办法》、《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部门规章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以政府令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江西省木材运输监督管理办法》、《江西省木材检查站管理监督办法》。地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