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3.4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3.4.1崩塌概念和分类

3.4.1.1崩塌概念

崩塌是指陡崖或高陡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顺坡向下高速运动,并最终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在节理发育、岩体破碎、脆性块状结构的岩质边坡上最易发生。

崩塌的触发因素有暴雨、融雪、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爆破)等。

崩塌和滑坡同属于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破坏形式,但是我们有时对滑坡和崩塌区分不清,甚至将崩塌作为滑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滑坡和崩塌在其变形破坏特征尤其在治理措施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要分析掌握一下滑坡和崩塌的区别,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表3-4-1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序号特征点崩塌滑坡

1 破坏后特征通常会散裂为大小不等、凌乱无序的块体,在坡脚呈

锥状堆积或部分散布于陡崖下的缓坡上一般为保持原状的整体移动,滑坡堆积物中岩土体的层序和结构特征无明显变化

2 与母体关系完全脱离母体。在异地形成堆积或散布很少完全脱离母体,部分滑体常残留在滑床上

3 位移特征垂直位移远大于水平位移水平位移一般大于垂直位移

4 运动速度一旦脱离母体,便不再存在来自母体的阻力,运动速

度高滑动过程中存在来自滑床、侧壁和前缘的阻力或限制,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5 变形征兆主要表现为垂直裂缝的发育或既有竖向裂缝的张开还

有和其他方向裂缝的组合,有时并不存在明显征兆表面常可见到规律性纵横裂缝发育,如上部弧形拉张裂缝、中部两侧的羽状剪切裂缝、前部的放射性张裂缝等;此外,前沿地下水异常、前沿隆起、周边小型坍塌、位移加速等均是明显的临滑征兆

6 地质地貌陡崖是其先决条件,通常岩土体节理裂隙发育或有明

显不利结构面组合存在地貌上并不一定存在特定特征,但在滑体内通常存在可查明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或者岩土体本身软弱而又存在坡脚陡坎或开挖活动

7 发展过程一次完成,崩塌体本身不再发生二次崩塌(散布于缓

坡上的崩塌物的再次运动应归入溜塌、落石等其他灾

害形式)因滑动阻力的存在有时会暂时停滞,具备条件后会发生二次滑动,如古滑坡复活,而且是工程活动中常见的滑坡形式之一

8 转换关系对于陡崖下为缓坡而使崩塌体大量散布堆积于其上

时,该崩坡积物历经一定时间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

生滑坡型破坏;当垂直位移较小时,崩塌体也可直接

转化为滑坡式运动;崩塌体击落在古滑坡体或松散堆

积体上部时,可能使古滑坡体复活或产生新滑坡下部为临空较高的陡坡是,上部的高位滑坡将转化为后续的崩塌式运动,或者高位滑坡停滞体在一定条件下以崩塌形式发生二次破坏;滑坡体高陡的后壁因大量裂缝的存在而不断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

9 防治措施危岩清理、嵌补、锚固、挡墙等坡顶减载、坡脚压载、挡墙、抗滑桩、锚固等

3.4.1.2崩塌分类

按照不同目的,崩塌可有多种分类方法,简述如下:

(一)根据崩塌体物质成分划分,当崩塌体为土体时一般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体时一般称岩崩。

(二)根据形成机理划分如下表:

表3-4-2崩塌按形成机理分类

类型岩性结构面地貌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式崩塌黄土、直立岩层多为垂直节理、直

立层面

峡谷、直立

岸坡、悬崖

主要受倾

覆力矩作用

倾倒

滑移式崩塌

多为软硬相间的岩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

构面

陡坡通常

大于550

滑移面主

要受剪切力

滑移

鼓胀式崩塌

黄土、粘土、坚硬

岩层下有较厚软岩层

上部垂直节理,下

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

陡坡下部软岩

受垂直挤压

鼓胀伴有下

沉、滑移、倾斜

拉裂式崩塌

多见于软硬相间的

岩层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

力拉张裂隙

上部突出

的悬崖

拉张拉裂

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黄土垂直裂隙发育,通

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

构面

大于450

的陡坡

自重引起

的剪切力

错落

(三)根据规模大小划分如下表:

表3-4-3崩塌按规模等级分类

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体积V(104m3)V≥100 100>V≥10 10>V≥1 V<1

(四)根据崩塌体形态还可划分如下:

落石是单个或多个(群体)岩块在这里和/或其他外力作用下脱离母体或离开原位,突然从陡坡以坠落(自由落体)滑动、弹跳、滚动或它们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剧烈快速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或缓坡上的一种常见的典型动力地质灾害现象。

落石从发生原理和过程上讲,它和岩崩并无本质区别,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表3-4-4岩崩与落石的区别

序号特征点岩崩落石

1 规模大,一般会裂解为大量块体小,一般仅涉及单个或多个岩块

2 来源危岩体岩石边坡上的危石或坡面上崩坡积物中的孤危石

3

分布与

继发性一般为单一集中危崖,崩塌发生后

的后壁可能再次发生崩塌,但其间

隔时间一般较长

在坡面上随机分散存在,岩石边坡上某一特定位置

发生落石后,因与周围岩块的相互支撑、嵌锁作用

(关键块体)的失去而使落石活动常有向周边扩展

的可能,这也是在落石防治时必须慎用危岩清理措

施的主要原因

4 运动的

持续性因相互推动而在到达坡脚前一般不

会完全停止

坡面覆盖层、植被或局部突起有时会中断其继续运

5 关联与

转换崩塌发生前危岩体表面一般常会有

落石发生,且随着崩塌发生的临近,

落石频率会明显增高

潜在岩石崩塌体上的危石,特别是对整体具有嵌锁

作用的危石(关键石),一旦成为落石而消失后,

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崩塌的形成

6 破坏性破坏性大,主要表现为崩塌体的掩

埋和堆积式危害,对下部建筑物的

危害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动力式冲击破坏或局部障碍性(如停留在路面时)危害,对下部建筑物不一定造成危害(当不直接到达建筑物上时)

7 防治措施因其集中,一般采取清除、原位加

固等工程措施,普通拦挡结构难以

实现有效防治因其在坡面上分散且难以判断,清除和原位加固有效但难以彻底,可以采用拦挡结构或落石槽来避免其危害,也可采用全坡面加固措施

溜坍、塌落都是指发生于土质或强风化岩石边坡浅表层、覆盖层或崩坡积层等强度较低的岩土体的局部变形破坏,其发生多是由于坡脚开挖、坡度过陡所致,并常由水的作用诱发。

从发生机制和过程上,应属于滑坡或崩塌的范畴,但因其规模范围小,直接破坏性一般也小,在治理方式上过去也多采用与滑坡、崩塌治理不同的浆砌石护坡、挡墙、喷浆或喷射混凝土、绿化等较为简单的措施,工程建设时期作为一般性设计来实施,工程运营期的防治工程实施多属于养护工作范围。

碎落,在很多公路边坡的台阶上,我们常会见到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也常会对其进行清理,但不久又会发现有这样的堆积物,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泥岩类易风化岩石的风化颗粒在其自重作用下顺坡向下运动的产物。

这类现象在发生时都不会造成直接危害,但其堆积物达到一定规模后,特别是在暴雨时会顺坡宣泄而下堵塞坡脚排水沟,引起排水不畅。此外,大量的这类边坡存在砂、泥岩互层宣泄,泥岩层的这种快速风化前迁移将会使边坡在短期内形成差异风化岩腔,容易引起上部坚硬岩层发生落石或崩塌。

3.4.2崩塌产生的条件

3.4.2.1地形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0,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3.4.2.1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4.2.1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

①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0而小于自然坡度时;

②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0时,

③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形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

④当节理面呈甄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⑤在岩浆岩侵人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3.4.2.1此外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了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

3.4.3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3.4.3.1可行性论证阶段崩塌勘查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应在充分搜集分析工程场地地质资料基础上,以工程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方法为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勘探和测试等工作。

工程地质调查的重点是崩塌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如地形、地貌、地质、岩性、气候和触发因素等。

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包括:

(1)收集气象、降水、融雪、地震等资料;

(2)了解崩塌区地形、地貌、山坡坡度、崩塌范围和规模、崩塌体崩落途径、堆积位置;

(3)了解崩塌区岩(土)种类、岩性、产状、风化破碎程度、裂隙切割情况、岩块形状和大小、水的活动状况等;

(4)了解崩塌区地质构造类别、性质、产状、软弱结构面发育情况和充填物性质等;

(5)判断导致崩塌的原因;

(6)根据调查结果,对崩塌体现状稳定性作出初步分析和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并对崩塌体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作出评价,圈出可能出现崩塌的范围,按崩塌特征和可能发生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7)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勘查和防治的结论,同时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可行性论证阶段崩塌勘查成果是作为设计阶段勘查的依据,但不宜作为防治工程的设计依据。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一)遥感解译

了解工程场地及其外围环境地质条件(要素);了解工程场地及其外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程度和规律;对工程场地范围内崩塌体要素进行初步判断,对崩塌体及其灾害进行宏观分析;以遥感解译获得的成果指导其后的具体勘查工作部署。

(二)工程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

(1)测绘比例尺以1:10000~1:2000为宜;

(2)调查范围以查明与崩塌体形成发展有关的地质环境和小区域内崩塌发育规律为准;

(3)工作内容主要有:

①地貌和斜坡结构

以微地貌调查为主;重点调查崩塌体产生的地貌单元,侧重于沟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而

单纯;分析地貌与崩塌的关系;

②地质构造

查明各种构造的位置、要素和规模,查明各种构造与地貌和崩塌的关系;

③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以收集资料为主,了解工程场地所在区域所属构造单元、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和抗震设防烈度等;

④水文和水文地质

崩塌体所在区域的地表(河流、湖泊和泉、井等)水体的分布范围、动态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重点调查地表水对崩塌体坡脚的冲刷掏蚀情况;

了解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⑤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了解工程场地内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岩体基本质量、岩体分类和岩性特征等;

了解风化的分布、形态和性质,测量风化壳的厚度,分析岩石风化的成因、特点及规律,了解易风化层的空间分布等;

⑥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鉴别土体的各种要素(如颜色、定名、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况等),测量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特征;要特别注重对特殊土(黄土、红粘土、冻土、膨胀土、人工填土等)的成分和特征调查;

⑦人类工程活动

了解工程场地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的内容、现状和发展,重点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关系;

⑧孕灾因素

了解与崩塌形成有关的孕灾因素(如气象、降水、爆破、开挖等)的特征和强度,以及它们对崩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

⑨崩塌体初步调查

了解崩塌体的地质结构,崩塌体的水文地质特征,崩塌历史和堆积情况,本次崩塌前的迹象和产生原因,崩塌造成的灾害类型、规模和影响范围,崩塌未来的发展等。

(三)勘探和测试

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采取下列勘探手段辅助本阶段工作。

(1)物探

可选用音频大地电场法、电阻率剖面法、浅层地震波法或低频电磁法等;

物探结果应有钻探、井探或槽探的验证;

(2)勘探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

钻探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崩塌体的岩性、结构、风化带、破碎带、软弱夹层和崩塌体的形态特征及规模,了解崩塌体的厚度、结构、形体特征、崩塌堆积体形态、地质构成与崩塌体的界面特征等;钻探工作的布置可参考滑坡勘查要求;

井探或槽探等山地工程应在崩塌体重点部位布置,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编录和地质素描了解崩塌体特征,如岩土体名称、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层厚、成因类型、产状、接触关系、层序、风化带特征、风化带和卸荷带的划分、风化与裂隙的关系、结构面(节理、裂隙、断层及破碎带)的特征等;

(3)测试和试验

以能满足初步评价崩塌体变形和稳定性计算所需确定测试和试验的工作,以收集资料为主,适量进行室内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实验。

(四)监测

监测的意义是评估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崩塌体变形发展特征;

监测的内容以了解崩塌体的变形和位错为主;

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测绘和勘探结果确定;

监测的周期根据崩塌体发展趋势一般为3~15天不等,每天监测次数以崩塌体变形速率确定。

(五)稳定性评价

应根据崩塌的破坏型式按单个崩塌体形态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相关图件,标明危岩分布、大小和数量。

崩塌稳定性判定时应对张裂缝进行监测。对破坏后果严重的大型崩塌体,应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途径和危害范围做出预测。

具体评价方法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已有的崩塌或附近崩塌区以及稳定区的山体形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结构面分布、,产状,闭合及填充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山体的稳定性,危石的分布,判断产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及其破坏程度。

3.4.3.2设计阶段崩塌勘查

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勘查。

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的部署和工程所在地发展规划的需要,依据可行性论证阶段崩塌勘查的结果,查明崩塌体分布及产生崩塌的条件、崩塌规模、类型、岩土体结构以及崩塌危害的范围等,进行崩塌体在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提出工程设计需要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对崩塌危害做出工程治理适宜性的评价,并根据崩塌产生的机制提出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设计阶段勘查成果应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依据。

施工阶段勘查是针对现场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及处理措施,保证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

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施工单位在防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随时编录、分析现场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情况紧急时直接通知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设计阶段勘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一)工程地质测绘

(1)工程地质测绘平面图的比例尺宜选用l:1000~1:500,对崩塌体和崩塌方向主剖面的比例尺宜选用1:500~1:200,对主要裂缝应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地质素描图。

(2)工作范围以查明崩塌体及其影响范围和防治工程实施范围为准;

(3)工作内容主要有:

1)查明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以微地貌测绘为主,重点调查崩塌体产生的地貌单元,侧重于沟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而单纯,分析地貌与崩塌的关系;

2)查明崩塌区岩土体的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风化程度;

3)查明崩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动情况;崩塌体所在区域的地表(河流、湖泊和泉、井等)水体的分布范围、动态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重点调查地表水对崩塌体坡脚的冲刷掏蚀情况;

了解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4)查明崩塌区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各种构造的位置、要素和规模,查明各种构造与地貌和崩塌的关系;重点查明崩塌区的岩土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形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贯通情况以及下覆洞室等,并绘制崩塌区的工程地质图;

查明工程场地内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岩体基本质量、岩体分类和岩性特征等;查明岩体风化的分布、形态和性质,测量风化壳的厚度,分析岩石风化的成因、特点及规律,查明易风化层的空间分布等;

鉴别土体的各种要素(如颜色、定名、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况等),测量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层理发育特征;要特别注重对特殊土(黄土、红粘土、冻土、膨胀土、人工填土等)的成分和特征调查;

5)查明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情况,查明工程场地所在区域所属构造单元、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和抗震设防烈度等;

6)查明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产生原因、特征和强度(如地貌、岩性、构造、地震、开挖、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崩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分析崩塌体进一步变形趋势;

7)查明崩塌造成的灾害损失、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的对象,预测进一步的损失程度;

8)了解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二)勘探和测试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结论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采取下列勘探手段进行本阶段工作。

(1)物探

根据崩塌勘查的具体要求和工作区的地形、地质、外部环境和干扰因素等具体条件,根据不同物探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探方法。

尽可能采取多种物探手段,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互补性,扬长避短并相互验证。

在其后进行的钻探和山地工程进行中,对物探成果予以验证,提高物探成果的准确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可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声波法、瑞雷波法、浅层地震波法或低频电磁法等。

(2)勘探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或山地工程相结合。

①钻探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崩塌体的岩性、结构、风化带、破碎带、软弱夹层和崩塌体的形态特征及规模,了解崩塌体的厚度、结构、形体特征、崩塌堆积体形态、地质构成与崩塌体的界面特征等。

钻探线和勘探孔的布置可参考滑坡勘查要求。

钻孔应穿过底部崩滑带、溃曲带、控制裂缝开裂变形的结构面或软弱夹层,进入后部稳

定体内3m(土体)~5m(岩体)。

设计孔深时应依据物探和地质测绘结果,在第一批钻孔施工过程中,根据钻进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设计孔深,一保证实现钻探的目的。

对崩塌堆积体的勘探,钻孔应进入崩积床3m(土体)~5m(岩体)。

对于大型滑移式崩塌或弯曲溃屈型崩塌,主勘探线中部的钻孔,可设计为一个超深孔,用来查明深部滑移面及深部弯曲变形带存在与否。

勘探孔孔径一般不小于110mm,便于取得岩石或土体样本,以及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钻孔的实施和地质编录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钻孔验收后,对于不需保留的钻孔,必须及时进行封孔处理;对于需保留的钻孔,应做好孔口保护措施。

钻探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使过多冲洗液漏失进崩塌体内,以免引起崩塌体变形加剧,建议采用空气钻进或干钻;由于崩塌体内裂隙或破碎带十分发育,还应做好钻孔纠偏和保证岩心采取率的施工准备。

②山地工程一般分为轻型山地工程(试坑、探槽等)和重型山地工程(竖井、平斜洞、石门等);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采用哪些山地工程手段。

山地工程应在崩塌体重点部位布置,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编录和地质素描了解崩塌体特征,如岩土体名称、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层厚、成因类型、产状、接触关系、层序、风化带特征、风化带和卸荷带的划分、风化与裂隙的关系、结构面(节理、裂隙、断层及破碎带)的特征等。

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以地质素描为主,其比例尺一般采用1:20~1:100。

(3)测试和试验

测试和试验的目的是查明崩塌体和周围地质体的材料特性和赋存环境,为稳定性评价、模型模拟试验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必需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

室内实验和野外试验以及现场测试要相互结合进行,如此进行,最终建议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才具有可信度。

岩石或土体样本应以岩性层或工程地质岩组为基本单元,每个单元取样数量不少于6件,以满足数理统计需要。

崩滑带是测试工作的重点,同一层位取得的数据指标不宜小于6个,试验点的确定要十分慎重,要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

测试和试验项目要根据崩塌变形破坏机制进行选择。

测试和试验成果(数据)只能作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参考。具体计算参数和设计参数取值,应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业试验、现场测试、模型模拟试验和工程工作经验等予以综合确定。

(四)监测

监测的意义是评估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崩塌体变形发展特征;

监测的内容以了解崩塌体的变形和位错为主;

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测绘和勘探结果确定;

监测的周期根据崩塌体发展趋势一般为3~15天不等,每天监测次数以崩塌体变形速率确定。

(五)稳定性计算

应根据崩塌的破坏型式按单个崩塌体形态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相关图件,标明危岩分布、大小和数量。

崩塌稳定性判定时应对张裂缝进行监测。对破坏后果严重的大型崩塌体,应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途径和危害范围做出预测。

评价方法应以力学分析法为主,在分析可能崩塌体及落石受力的条件的基础上,用“块体平衡理论”计算其稳定性。计算时应考虑当地地震力,风力,爆破力,地面地下水冲刷力以及冰冻力等的影响。

(1)基本假定

①在崩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突然崩塌运动以前,把崩塌体视为整体;

②把崩塌体复杂的空间运动问题,简化成平面问题,即取单位宽度的崩塌体进行检算;

③崩塌体两侧和稳定岩体之间,以及各部分崩塌体之间均无摩擦作用。

(2)各类崩塌体的稳定性验算

①倾倒式崩塌

倾倒式崩塌的基本图式如图3-4-1所示,从图3-4-1(a)可以看出,不稳定岩体的上下各部分和稳定岩体之间均有裂隙分开,一旦发生倾倒,将以A点为转点发生转动。检算时应考虑各种附加力的最不利组合。在雨季张开的裂隙可能为暴雨充满,应考虑静水压力;Ⅶ度以上地震区,应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受力图式见图3-4-1(b)。如不考虑其他力,则崩塌体的抗倾覆稳定性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

230h F h f a W K ?+??=

=2

3202

0h F h h a

W w ?+??γ=Fh h aW 310630+ (式3-4-1)

式中 f ——静水压力(kN);

h o ——水位高,暴雨时等于岩体高(m); h ——岩体高(m);

γw ——水的重度:10(kN /m3);

W ——崩塌体重力(kN); F ——水平地震力(kN);

a ——转点A 至重力延长线的垂直距离,这里为崩塌体宽

2

1(m) 。 图3-4-1 倾倒式崩塌

②滑移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有平面、弧形面、楔形双滑面滑动三种。这类崩塌的关键在于起始的滑移是否形成。因此,可按抗滑稳定性检算。

③鼓胀式崩塌

这类崩塌体下有较厚的软弱岩层,常为断层破碎带、风化破碎岩体及黄土等。在水的作用下,这些软弱岩层先行软化。当上部岩体传来的压应力大于软弱岩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则软弱岩层被挤出,即发生鼓胀。上部岩体可能产生下沉、滑移或倾倒,直至发生突然崩塌,如图3-4-2。因此,鼓胀是这类崩塌的关键。所以稳定系数可以用下部软弱岩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雨季用饱水抗压强度)与上部岩体在软岩顶面产生的压应力的比值来计算:

W R A A

W R k 无

无?==

(式3-4-2) 式中 W ——上部岩体质量; A ——上部岩体的底面积; R 无——下部软岩在天然状态下

的(雨季为饱水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图3-4-2 鼓胀式崩塌

④拉裂式崩塌

拉裂式崩塌的典型情况如图3-4-3所示。以悬臂梁形式突出的岩体,在AC 面上承受最大的弯矩和剪力,若层顶部受拉,底部受压,A 点附近拉应力最大。在长期重力和风化营力作用下,A 点附近的裂隙逐渐扩大,并向深处发展。拉应力将越来越集中在尚未裂开的部位,一旦拉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时,上部悬出的岩体就会发生崩塌。

这类崩塌的关键是最大

弯矩截面AC 上的拉应力能否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故可以用拉应力与岩石的抗拉强度的比值进行稳定性检算。

假如突出的岩体长度为l ,岩体等厚,厚度为h ,宽度为lm(取单位宽度),岩石重度为γ。 当AC 断面上尚未出现裂缝,则A 点上的拉应力为:

I

y M A ?=

拉σ (式3-4-3)

式中 M ――AC 面上的弯矩,h l M γ2

2=

y ――h /2; 图3-4-3 拉裂式崩塌图式 I ――AC 截面的惯性矩。

稳定性系数K 值可用岩石的允许抗拉强度与点所受的拉应力比值求得:

[][][]γ

σσσ?=

3

3l h =K A 拉拉

(式3-4-4) 如果A 点处已有裂缝,裂逢深度为a ,裂缝最低点为B ,则BC 截面上的惯性矩I =

2

,12

)(3

a h y a h -=

-,弯矩h l M γ2

2=

,则B 点所受的拉应力为:

拉B σ=

2

3)

(3a h h l -γ (式3-4-5)

[][][]h

l a h =K B B γσσσ2

2

3)(拉拉

-= (式3-4-6)

图3-4-4 错断式崩塌图式

⑤错断式崩塌

图3-4-4所示为错断式崩塌的一种情况,取可能崩塌的岩体ABCD 来分析。如不考虑水压力、地震力等附加力,在岩体自重W 作用下,与铅直方向成450角的EC 方向上将产生最大剪应力。如CD 高为h ,AD 宽为a ,岩体重度为γ,则岩体AECD 质量W =γ)2

(a h a -:

,在岩体横截面FOG 上的法向应力为γ)2

(a

h -

,所以,在EC 面上的最大剪应力最大τ为)2

(2a

h -γ

。故岩体的稳定系数K 值可用岩石的允许抗剪强度][τ与最大τ的比值来计算:

)

2(]

[4]

[][a h K -=

=γτττ最大 (式3-4-7)

(五)稳定性评价

(1)崩塌体稳定性评价应给出崩塌体在设计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和稳定状态。 (2)崩塌体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荷载可分为崩塌体自重、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 (3)崩塌体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

现状工况(工况1)、枯季工况(工况2)、暴雨工况(工况3)和地震工况(校核工况)。 上述各工况组成因素中,“现状”应是勘查期间的状态,“暴雨”应是强度重现期为二十年的暴雨。

(4)崩塌体稳定性计算中各工况考虑的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工况1、工况2和工况3,应考虑自重,同时对滑移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应分别考虑现状裂隙水压力、枯季裂隙水压力和暴雨时裂隙水压力;

b) 对校核工况,应考虑自重和地震力,同时对滑移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应考虑暴雨时裂隙水压力。

(5)裂隙水压力应按(14)式计算,裂隙充水高度对现状裂隙水压力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对暴雨时裂隙水压力应根据汇水面积、裂隙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确定;当汇水面积和蓄水能力较大时,可取裂隙深度的1/3~1/2。

(6)考虑降雨对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时,除应计算暴雨时裂隙水压力外,还应分析降雨引起的土体物质的迁移及上覆土层重度的增加。

(7)在进行崩塌体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崩塌体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危岩破坏模式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崩塌体的稳定性作出定性判断。 (8)当崩塌体破坏模式难以确定时,应同时进行各种可能破坏模式的危岩稳定性计算。 (9)当崩塌体断面尺寸变化较大时,危岩稳定性计算应按空间问题进行。 (10)按崩塌体稳定系数判断危岩稳定状态时,应符合表3-4-5的规定。

表3-4-5 崩塌体稳定状态

危岩类型

危岩稳定状态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 定 坠落式 F <1.0 1.00≤F <1.5 1.5≤F <1.8 F ≥1.8 倾倒式 F <1.0 1.00≤F <1.3 1.3≤F <1.5 F ≥1.5 滑塌式

F <1.0

1.00≤F <1.2

1.2≤F <1.3

F ≥1.3

(11)崩塌体稳定状态应根据定性分析和崩塌体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判定。

(12)对规模大、破坏后果很严重、难于治理的崩塌,不应作为各类建筑物的建筑场地,应采取搬迁或绕避,确无绕避可能时,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对规模较大、破坏后果严重的崩塌,如坡脚与拟建建筑物之间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应对可能产生崩塌的危岩进行加固处理,线路工程应采取防护措施。

对规模小、破坏后果不严重的崩塌,可作为建筑场地,但应对不稳定的危岩采取治理措施。

(六)防治措施

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对大型崩塌一般采取主动撤离、搬迁或躲避措施;对中、小型崩塌可采取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1.遮挡:对小型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

2.对中、小型崩塌,当线路工程或建筑物与坡脚有足够距离时,可在坡脚或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

3.支撑加固;对小型崩塌,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联固。

4.镶补勾缝:对小型崩塌,对岩体中的空洞、裂缝用片石填补,混凝土灌注。

5.护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

6.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7.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稳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缓山坡。

3.4.4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写

一、注意危岩带与崩塌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崩塌体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除了干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危岩块体(单体)或破碎带(危岩带)外。一般情况下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二、对崩塌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

1、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

2、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

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

4 、顶底宽、高、厚、体积

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

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

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

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

9 、治理措施建议

10 、照片、剖面图、立面图、赤平投影图。

每一块危岩形成一张描述评价表格(见附表)

三、各单体危岩评价完以后应用表格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四、注意控制性结构面特征的调查

1、位置、产状、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张开度、裂隙间距

2 、充填物及胶结状态

3 、裂面形态及粗糙度

4 、地下水或充水情况

以上描述的准确性与计算参数的取值密切相关。

五、注意破坏模式的确定:

需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破坏模式,其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取值是不一样的。

六、崩塌块体的稳定性计算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规》(DZ/T 0218—2006)等规范及要求执行。

七、崩塌的稳定性评价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应与野外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八、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可参照滑坡稳定性评价进行。

九、治理方案与比选部分,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治理方案,然后进行比选,可把可研报告的方案比选部分内容浓缩到该节中。

十、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

十一、结论与建议: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崩塌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

十二、应附的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

(一)附图及要求

(1)平面图

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

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

长、短剖面及其编号;

槽探位置、威胁对象;

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注: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

(2)剖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

②比例尺: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

③长剖面:应与平面图匹配,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内容及危岩与危害对象的关系;

④短剖面 a危岩块体,视规模大小用(单体)每块至少一条;

b危岩带(岩体破碎带)多条剖面表示;

c在拟设工程部位应有多条剖面表示。

⑤立面图 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区域需用立面图表示;

(3)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

(4)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

(5)探槽及探井: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

(二)附件及要求

1、应附所有的室内试验报告;

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

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崩塌有关的照片,包括全貌照片、危岩照片等;

4、各种计算成果。

十二、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封面后附资质证书正本复印件;

2、扉页有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十二、崩塌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参考)

目录

0 前言

0.1 任务由来

0.2 工作任务

0.3 前人研究程度

0.4 勘查工作情况

0.4.1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0.4.2 勘查设计情况

0.4.3 勘查手段及方法

0.4.4 勘查完成工作量

0.5 防治工程等级划分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1.1 位置与交通

1.2 气象、水文

1.2.1 气象

1.2.2 水文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地质构造

2.3.2 新构造运动

2.3.3 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人类工程活动

3 崩塌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4 崩塌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1 崩塌体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4.1.1 崩塌体分布及形态特征

4.1.2 崩塌破坏方式

4.2 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4.2.1 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5 崩塌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5.1 危岩变形现状

5.2 定性分析评价

5.3 定量计算及评价

5.3.1 崩塌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2 崩塌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5.3.3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

5.4 崩塌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5.4.1 运动形式

5.4.2 运动计算

5.5 崩塌危害性评价

6 崩塌防治方案及建议

6.1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6.2 防治方案建议

7 结语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图和附表(视具体情况列出)

边坡设计说明

边坡防护设计说明 一、概述 受梧州市东泰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平民冲规划片区内人居环境整治道路工程1~12号道路的设计,1号路的0+000~0+288.889段和2~12路已在2010年6月份进行了施工图设计。本次设计范围为1号路0+288.889~0+787.103段。 本设计文件共分2册,第一册内容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第二册内容为0+361~0+415段与0+660~0+757.5段边坡防护设计。本册为第二册。 二、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9)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10.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三、地质概况 由于这两段边坡现场的建筑物未折除,还未能进行专项的边坡地质勘察。原云山海泰项目中的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在这两段边坡处有部分地质钻孔,现参照《云山海泰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边坡防护设计,工程施工前必须补充针对本工程的地质勘察,以便及时调整设计。 按由市建筑设计院勘察的《云山海泰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边坡的地质概况为: 场地位于石鼓冲尾部,属桂东粤西丘陵峡谷山区,拟建场地在平面上呈“Y”字形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沟谷狭窄细长,三面环山,开口朝南。主要沟谷有两条,沟谷多呈"u"字形,低部平缓,西侧的沟谷南北走向,为原蛇园养殖场,东侧的沟谷呈北东——南西向,原为梧州外运修车厂。沟谷两侧山体走向基本与沟谷走向一致。 拟建场地上部边坡基本为自然边坡,仅东侧边坡(26—26'~36—36'剖面)为四恩寺入口道路及及广场,坡下经削坡建房或开路形成陡坡,基岩裸露。地貌类型主要为垄状低丘,丘顶高程在80~145之间,高差40~100m,山坡自然坡度为30~40°。坡面植茂盛,多以高大松树为主,间杂低矮乔木和杂草。边坡岩土层主要为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覆盖层为坡积粘性土,厚度多为0.5~3m。 (一) 岩土层特性 场区边坡部位的覆盖层主要为坡积粘性土,坡下拟建建筑地段及冲沟地段覆盖层有第四系填土、第四系冲积土,下伏基岩为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 岩土层特性描述如下: 1、素填土 素填土①:属人工随意堆填(Q ml4),堆填年限一般大于10年,一般分布与沟谷底部及原有建筑场地,在自然坡上缺失。褐黄色,其成分以粉质粘土为主,杂风化砂岩碎块、碎屑物及生活垃圾,结构松散,土质均匀性差,孔隙度大,湿,高压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一、编制基本要求 (一)基本规定 1. 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 2. 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 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2. 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 3. 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 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 5. 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三)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 资质证书正本 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 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四)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 1. 勘查报告文本 2. 勘查报告附图 3. 勘查报告附件 4. 勘查费用决算书 5.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 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 (一)对危岩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般情况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碎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的具体要求: 1. 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 2. 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 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 4. 顶底宽、高、厚、体积 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 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 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 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

边坡勘察报告

. . . . .. . *************************办公楼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 **************

. . . . .. . ***********************************办公楼 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工程负责: 报告编写: 报告校对: 报告审核: 总工程师: 单位长: 勘察单位:******************************* 提交日期:****************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一)、任务由来 (1) (二)、勘察目的 (3) (三)、勘察依据 (4) (四)、勘察手段与完成工作量 (4)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6) (一)、气象、水文 (6) (二)、地形、地貌 (7) (三)、地层岩性 (7)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9) (五)、工程地质条件 (10) (六)、水文地质条件 (11)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 第三章、场地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2) 第四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14) (一)、地质破坏类型 (14) (二)、现状分析 (15) (三)、理论计算法 (17) 第五章、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7) 第六章、边坡稳定性治理措施 (28)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29)

附图: 1、勘探点位置平面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4、静力触探曲线图 5、固结试验e~p分层曲线 6、三轴试验曲线 7、直接剪切曲线 附表: 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 2、静探试验成果表 3、标贯试验成果表 4、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㈠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应严格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执行。具体测绘内容如下: ⒈测绘比例尺为1:500。 ⒉地质界线与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 ⒊地质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地质构造、地层接触线、岩性分层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体单元应有地质观测点; ⑵天然露头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处应有地质观测点。 ⒋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具体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现场应调查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土(在本区应注意红粘土);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 ③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通过现场调查,查明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并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④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

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 ⑤调查各种构造结构、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⑦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⑧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通过现场调查,调查勘查区内植被发育情况、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等。 ⑨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⑵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②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③地形地貌测绘包括: 宏观地形地貌:包括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与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 微观地形地貌:包括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沿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沿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④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⑤滑坡裂缝测绘包括:裂缝的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

完整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号: 2017-10) 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二O一七年一月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编号:2017-10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制: 校对: 审核: 勘察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察公司

月1年2017 期:日察勘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 1.1 拟建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 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 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3 2.1 地形地貌、气象 3 2.2 邻近建(构)筑物、管线情况与施工临时荷载 3 2.3 区域地质概况 3 2.4 岩土的构成与特性 4 2.5 不良地质作用 5 2.6 不良地质条件与特殊性岩土 5 2.7 水文地质条件 5 3、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评价 5 3.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5 3.2 环境介质腐蚀性评价 6 3.3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与岩土设计参数 6 3.4 地基基础工程分析与评价9 3.5 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10 4.结论与建议10 5.说明11 图表第二部分 1. 图例1页 2. 地基土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1页 3.(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1页 4. 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页 5. 工程地质剖面图3页2017-10 报告编号: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 目录 6. 钻孔柱状图8页 7. (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总表2页 2017-10 报告编号: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路堑边坡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路堑边坡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一、路堑边坡工程现状与发展 (一)边坡工程进步和发展 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活动中,随着铁路、公路、库区或场地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涉及了大量的边坡工程技术课题,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应用有关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学和土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边坡工程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山区延伸和发展,由于其技术等级较高,且我国山区地形条件困难、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环境背景脆弱,深挖高填十分普遍,边坡工程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遭遇了不少边坡工程失败和损失。 (二)路堑边坡工程设计现状 设计现状有以下特点:具有数量集中、种类较多、性质繁杂、勘查不足等特点,但又存在一定的场区或区段规律;有别于重点复杂的边坡工程设计;缺乏实用的勘察设计工作程序和细则;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显著影响工程造价。 (三)福建地区边坡工程问题 福建地区,是我国多山省份之一,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灾害较为严重。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积极开展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遭遇路堑高边坡工程技术难题;特别是,由于福建地区一般地层风化深度较大,岩体结构破碎,覆盖层较厚,且江河沟谷发育,不良地质堆积广为分布,在切坡筑路过程中,经常遇到边坡变形和破坏问题,尤以土质路堑边坡或类土质路堑边坡更为严重。 (四)技术路线和实施对策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明确边坡工程实用类型,抽象和归纳边坡工程地质模式,分析和研究其相关变形破坏机制,建立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提出边坡坡形坡率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相应防护加固工程措施或对策,进行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五)动态设计总体思路 设计总体思路如下:高边坡工程档案(预设计文件、地勘资料),高边坡工程地质调查(地形、地质、地下水等),防护加固工程方案(边坡类型、坡形坡率、稳定性分析计算、防护加固工程对策),现场校对和重点核查,施工图设计与审查,动态跟踪与设计调整,竣工稳定性评价。 二、路堑边坡工程实用分类

边坡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受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管理中心委托,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对“红星工业园”边坡进行工程勘察。 其目的要求是对边坡稳定性做出分析评价,为边坡治理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提出边坡治理设计方案和监测方案建议。 主要任务是: 1、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2、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提供地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参数; 4、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与建议。 (二)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 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是: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三)边坡概况 红星工业园边坡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齐化化工有限公司南

侧,北临东北大街西线。边坡长600m,高5~26m,坡角62~80°。边坡开挖形态呈弧形,表面极不规则,伴有崩塌、滑塌现象。 该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勘察等级为乙级。 (四)勘察方法及工作质量评述 1、测量 本次测量的控制点由建设方提供。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施测点位,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施测孔口高程。坐标系采用大连城建坐标系,黄海高程系。BM点设在GP1上H=38.836m。测量成果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探槽及取样 探槽由人工开挖,开挖长度和深度均符合地质编录要求并有效的揭示了地层情况。 在探槽内粉质粘土部位现场环刀采取原状土样。边坡地质调查期间,在坡角及坡肩采取岩样,以上工作均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3、现场原位测试 现场原位测试工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进行,由我院物探工程处对粉质粘土、碎石土、中风化板岩分别进行土体现场直剪试验和岩体直剪试验。测试过程严格按有关规范执行,成果真实可靠。 4、室内试验 对本次勘察取岩土样进行有关物理力学试验,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试验成果真实可靠。

高边坡工程勘察模板

K65+820高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工程概况 K65+820高边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坡仓乡刘岗村境内,设计为一段整体式高边坡工程方案,路线走向方位角约284°,该里程处横断面最大切坡深度约29.5m。 1.2勘察方法及完成度工作量 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钻探、物探、工程地质调绘相结合的方法,以进一步查明该高边坡设计方案及边坡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土体结构类型、自然边坡稳定性和挖方边坡的稳定性,为高边坡设计和方案比选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根据设计要求,在高边坡区布置钻孔1个;工程地质调绘采用1:2000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及构造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报告编制中利用初勘钻孔1个。勘察日期为2010年5月17日~5月19日,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1.3工程地质详勘质量控制 本次勘察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荣成-乌海高速公路河北徐水至涞源(翼晋界)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QHSEMS301-2008版)的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公司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勘察满足施工段设计阶段技术要求。 二、工程地质条件 高边坡所在地区勘察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充分,降水基本适宜,但季节分布不均,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全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晴朗寒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区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随海拔高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海拔高程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3-0.6°,沿线各地气温有所变化,其中,极端气温以徐水最高,可达42.1°,涞源最低为38.3°;最低气温为易县山区,为零下23.1°。年平均降雨量为620 mm 年。 2.2地形地貌 高边坡区属构造剥蚀低山重丘陵地貌,拟建高边坡位于山体斜坡下部。山体自然坡度较陡,坡度角30~40°,坡向185~195°。地面标高顶约361.1m,洼地内约304.5m,相对高差约57m。坡面植被较少,主要为灌木,洼地为旱地。 2.3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资料,高边坡通过的山体地段覆盖层较薄,钻孔钻探未揭露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分布较不连续;基岩零星裸露地表,为震旦纪下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0 前言 0.1任务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 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 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 (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 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边坡勘察报告

院长:胡孟卿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目录 1绪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1) 1.3边坡安全等级 (2) 1.4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2) 2勘察工作 (2) 2.1工作依据 (2) 2.2工作量布置的原则 (3) 2.3勘探方法 (3) 2.4室内试验 (5) 2.5完成工作量 (5) 3自然地理概况 (7) 3.1交通位置 (7) 3.2区域地形、地貌 (7) 3.3气象、水文 (7) 4区域地质概况 (8) 4.1地层岩性 (8) 4.2地质构造与地震 (10) 4.3水文地质条件 (10) 5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2) 5.1地形地貌 (12) 5.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13) 5.3边坡岩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13)

5.4勘察区地质构造特征 (14) 5.5勘察区水文地质特征 (15) 6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 (15) 6.1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原则 (15) 6.2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析与选用 (15) 6.3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 (16) 6.4边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6) 7场地岩土综合分析评价 (17) 7.1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17) 7.2岩土的腐蚀性 (18) 8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9) 8.1边坡稳定性宏观分析 (19) 8.2边坡稳定性计算 (23) 8.3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28) 9 边坡治理工程措施建议 (28) 10 结论与建议 (29) 10.1结论 (29) 10.2建议 (30) 附图: 工程地质平面图No.01 工程地质剖面图No.02~03 钻孔柱状图No.04~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2009-3-12 15:05:19 浏览次数:654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引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全文共分十三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勘查以及应急治理的勘查要求,并规定了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水电、铁道、交通、城建、矿山等行业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注:本规范中泛指已经发生的滑坡和可能以滑坡形式破坏的不稳定斜坡或变形体。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_secret

目录 0 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1)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1)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2)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 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2) 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 (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 0.6.1勘查工作概况 (2) 0.6.2工作质量评述 (3)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4) 1.1位置与交通 (4) 1.2气象、水文 (5) 1.2.1气象条件 (5) 1.2.2水文条件 (7)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7) 2.1地形地貌 (7) 2.2地层岩性 (7)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8) 2.3.1地质构造 (8) 2.3.3地震.......................................................... 92.4水文地质条件 .. (10) 3 致灾地质体概况 (10) 4 不稳定斜坡概况特征 (10) 4.1不稳定斜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0) 4.1.1岩土体分布及特征 (10) 4.1.2人类工程活动 (11) 4.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 (11) 4.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11) 4.2.2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 (14) 4.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14) 4.3.1不稳定斜坡形成机制分析 (14) 4.3.2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分析 (15) 4.3.3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15) 4.3.4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19) 4.4不稳定斜坡发展趋势分析 (22) 4.4.1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22) 4.4.2不稳定斜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23) 4.4.2不稳定斜坡变形发展趋势 (23) 5 危岩概况特征 (24) 5.1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24) 5.1.1 地形地貌 (24) 5.1.2 地层岩性 (24)

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勘察目的、任务 (1) 1.3前人工作概述 (2) 1.4勘察工作评述 (2)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 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 3.2滑体特征 (8) 3.3滑带(面)特征 (9) 3.4滑床特征 (10) 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 3.6滑坡影响因素 (11) 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 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 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 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 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 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 6 结论与建议 (18) 6.1结论 (18) 6.2建议 (18) 报告内附表 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 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报告内附图、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 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 3.滑体等厚线图 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 5.试验成果报告

报告附件 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 (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 (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 (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 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

1 前言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 1.2.1 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 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 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

1、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地勘工程。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总用地面积50025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约499905平方米。 根据目前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拟建建筑物为地上1F~13F住宅楼,场地局部有1~2层地下室,高2.8~5.8m;地下车库层高3.6m,覆土厚2.05m。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可判断该工程岩土工勘级别为乙级。 1.2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和电子版《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1:1000); (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 (3)现场踏勘所了解的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 (4)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见附录A)。 1.3 场地现状、场地环境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场地现状、场地环境 据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拟建场地基本平整,地面标高3.7~4.0m,“三通一平”基本实现,具备施工条件。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搜集的已建邻近场地工程的勘探资料,并对该工程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地区在深25m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与下图1:

表1 地基各土层情况表 0 1.5m ① 人工填土 0.6 1.5 上层滞水 7.5m 基础埋深9m 2.3 ② 粉土、粘性土 4.5 8.0 潜水 3.0m ③ 砂土 8.8 11.0 12.7 9.0m ④ 粘性土、粉土 14.4 承压水 20.0 ⑤ 圆砾 图1 地层情况简图 (3)地下水 根据拟建场地附近已有勘查资料分析表明:拟建场地基础影响20m 范围内有三层地下水分布,根据临近工点的钻探资料得知,本场地下第一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埋深约在0.6m~2.3m 左右;第二层地下水为台地潜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埋深约在4.5m~8.8m ;第三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埋深约在12.7m~14.4m 左右。拟 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 (m ) 厚度 (m ) 描 述 ① 人工填土 1.5 1.5 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成分为粉土及粘土 ② 粉土、粘性土 8.0 7 稍湿—湿,稍密,上部为粉土,下部地段夹粘土薄层,含云母氧化铁 ③ 砂土 11.0 3.0 稍湿,密实,砂质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石英 ④ 粘性土、粉土 20.0 9.0 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地段夹粘土薄层 ⑤ 圆砾 未揭穿 未揭穿 稍湿—湿,密实,圆砾含量50~70%,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某某工程边坡支护设计教程文件

**新建工程边坡支护设计 *****工程勘察院 二○一*年*月

**新建工程边坡支护设计 法定代表人: 单位技术负责: 项目负责: 审定: 审核: 项目技术负责: 校对: 勘察单位:****工程勘察院 勘察证书资质等级:工程勘察综合类*级 勘察证书编号:****** 营业执照:**** 电话:***** 传真:***** 提交日期:201*年*月**日

目录 0 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1、设计依据、标准及原则 (1) 1.1设计依据 (1) 1.2设计标准 (1) 1.3设计范围 (1) 1.4设计原则 (2) 2 边坡概况 (2) 3 设计思路 (2) 4 设计方案 (3) 4.1 挡墙工程 (3) 4.2 排水工程 (3) 4.3 监测工程 (4) 5 质量与施工要求 (5) 5.1 挡墙施工要求 (5) 5.2 排水沟施工要求 (6) 5.3 其他施工要求 (6) 6 施工工序与工期 (7) 7 工程概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1—1′、2—2′剖面稳定性计算书 附图: 1、*******新建工程边坡支护设计工程平面布置图1:500 2 、1—1′~7—7′剖面结构图1:100 3、板肋式锚杆挡墙断面图1:50 4、截水沟、防护栏网示意图1:10、50 5、监测点示意图1:10

某某新建工程边坡支护设计 0 前言 0.1任务由来 201*年*月,受**市电力设计院委托,**工程勘察院承担了**新建工程边坡支护设计工作。 1、设计依据、标准及原则 1.1设计依据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6)《*******新建工程边坡支护勘察报告》(**工程勘察院); (7)其它现行设计施工规范、规定。 1.2设计标准 拟支护边坡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高度H≤15m,如果边坡出现失稳,将严重影响*******的正常运行,因此,将本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二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板肋式锚杆挡墙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3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新建工程用地红线周围及进站道路两侧边坡,总长约***m。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成果报告的编制,保证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提交 1.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3、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委托)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附图件大小依据项目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体置于表上部)。

6.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技术成果格式 1、勘查成果报告格式(详见本规定附件1-1~1-9): 附件1-1:封面格式 附件1-2:扉页格式 附件1-3:单位资质 附件1-4: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1-5:评审专家组名单 附件1-6:报告目录格式 附件1-7:正文格式 附件1-8:报告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附件1-9:报告附件(包括委托书、土工试验成果、钻孔记录照片等)2. 设计成果报告格式要求(详见本规定附件2-1~2-9) 设计成果由设计总说明(或设计报告)、图纸、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附件2-1:封面格式

边坡设计方案方案

边坡设计方案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xx市xxxx项目 北面地块高边坡设计方案 (方案三)

xxxx 2015年5月15日

建筑边坡设计方案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市xxxx项目位于xx市北偏西约15公里的平而关村,本工程属xx市xxxx 项目的一部分,位于平而河大桥北端国境线东侧,制度建场地为紧靠平而河的自然边坡,场地及其附近地面标高约130-240m,地形自然坡度为20°-40°。建筑场地规划设计红线东西长约260m,南北宽约120m,面积28992m2,主体建筑是东西长102m,南北宽60m,高为4层的联检大楼,现已完成口岸通道道路。红线西侧10m为中越1035号界碑。因现有红线范围难以容下拟建的建筑设施,业主要求,北面边坡坡脚从红线起向北切坡,西面边坡坡顶边线距国境线留10m 的保护距离,由上往下切坡,切坡尽量少占用红线范围内的场地。本场地的东侧临冲沟以填方为主,西侧及北侧将切出总长约230m,最大切坡高度约53m的建筑边坡。西侧及北侧高边坡开挖支护为本设计范围。 2. 本工程场地整平标高米,建筑边坡坡脚整平标高为米。坡脚处原地面高程为154-188米(未计入放坡增加),坡脚处最大垂直高度约34米。 3.本工程设计采用:下部直立排桩式锚杆挡墙,上部切坡格构式锚杆挡墙,坡顶,坡脚截排水系统。 4.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二、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一)本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3.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11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7. xx平而关联检楼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8.甲方提供的电子地形图,用地红线图,总平竖向图等相关资料。 二)设计软件及参考资料 1.理正岩土建筑边坡挡土墙设计软件版本 2.建筑边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 DBJ50—2013 三、周边环境条件 1.本工程设计建筑边坡西侧南端与新建成口岸道路衔接,西侧建筑边坡切坡范围原有边防巡逻道路须偏移重建。 2.本工程设计建筑边坡范围内及周边地下管线:无 3.本工程场地西侧红线距国境线10米,于标高175米处设有1035号界碑。 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主要由三叠系中统百逢组(T2b)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中风化钙质泥岩组成。其特征简述如下: ①层全风化泥岩:层厚,平均揭露层厚为 ,分布不连续,该覆盖层较薄,工程性能一般。 ②层强风化泥岩:分布较连续,揭露厚度为,平均揭露层厚。容许承载力[σo]=400kPa,工程性能一般。 ③层中风化泥岩:该层揭露厚度~,顶面埋深~,层顶标高~,层底标高~,部分钻孔缺失,场地中分布不连续。容许承载力[σo]=1500kPa,工程性能好。 ④层中风化钙质泥岩(T2b):该层揭露厚度~,顶面埋深~,层顶标高~,层底标高~,大部分钻孔没有揭露到,场地中分布不连续。容许承载力[σo]=1500kPa,工程性能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