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0 前言

0.1任务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

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

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

(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

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重庆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0.6.1勘查工作概况

(1)勘查工作时间

我公司接受勘查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梓潼县地质灾害勘查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数据收集和勘查设计书的编写,于2010年2月10日编制完成应急勘查设计书。2010年3月16日应急勘查设计书在绵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审查会上通过审查,3月18日按专家审查修改后的设计书开展勘查工作。勘查过程中先后投入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井探、取样试验、原位测试等工作手段,野外工作于2010年04月08日结束,经甲方和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进行成果数据内业编制整理。

(2)勘查工作范围

勘查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调查范围为不稳定斜坡、危岩分布范围及影响区,调查面积约0.25km2。根据调查面积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勘查平面成图比例为1:500,地质剖面图比例为1:500~1:200。

(3)勘查工作量

本次勘查工作严格按专家审查认定的勘查设计书要求进行,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具体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1.1。

表1.1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

序号工作量名称单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备注

1

工程

测量

控制

测量

一级导线km 1.50 1.50

四等三角点 3 3

GPS(E级) 点 3 3

图根点点20 20

地形图测量1:500 km2 0.25 0.25

断面测量1:200 km 2.00 2.00

数字化成图(标准图幅)幅 5 5

勘探点、重要地质点定位组日 3 3

2 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25 0.25

3 勘探

钻探m/个42/4 64/4

探槽m3/个120/5 145.6/5

4

原位

测试

大重度试验台班 6 6

5 取样

岩石件36 36

土样件 4 4 6

室内

试验

岩石

试验

物理组 6 4

天然、饱和抗压组 6 4

三轴压缩强度件 6 6

抗拉强度件 6 6

直剪件 6 6

土工

试验

土常规项 4 4

直剪组 4 4

残剪组 4 4

0.6.2工作质量评述

我单位在此次勘察工作中严格遵循《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及有关规程、规范以及《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 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执行。在甲方和监理的严格监督管理下,各项工作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勘查品质评述如下:

(1)工程测量

①测量仪器为的南方灵锐S82型GPS动态双频接收机一套,已于2009年5月送重庆市测绘计量检定站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为合格,能达到Ⅰ级全站仪技术指标。

②由于震后无法得到准确的GPS 控制点,采用独立坐标系,以确定的一级控制点为起算点,在测区布设一条一级闭合导线网和四等三角高程网,平均边长218m 。

③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点位测量、剖面测量均按技术规范执行,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并按三级检查验收,质量合格。

(2)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采用全面查勘法。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进行追索。定点采用手持GPS 和罗盘综合定点,重要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定点,定点精度满足要求。野外现场填制各类卡片,勾绘地质界线。在覆盖或现象不明显地段采用人工揭露。对不

稳定斜坡区地质环境条件、不稳定斜坡体微地貌形态、不稳定斜坡体边界、变形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完全满足勘查阶段的技术要求。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1.1位置与交通

XX 山崩塌地处梓潼县北侧,位于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 山,距梓潼县约2km ,界于东经104°57′16″~105°27′35″,北纬31°25′57″~31°54′43″之间。勘查区地处山岭之间,有梓潼到宏仁乡XX 山的乡村水泥公路从勘查区下方穿过,交通便利(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

勘查区

1.2气象、水文

1.2.1气象条件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气候属中国东南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主要特征是:降水充足,气候温和,

日照充沛,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多秋绵雨,汛期集中。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县域1978~2007年共30年间,县境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862.0mm,年降雨量最多是1988年,达1302.3mm,最少是1997年,为543.4mm,最

多年和最少年相差达758.9mm(见图1.4)。

表1.2 梓潼县平均气温表(℃)

年度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平均气温16.8 16.4 16.6 16.7 16.8 16.2 16.5 16.8 16.1 16.0 16.8 16.3

年度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气温16.6 16.4 16.8 16.2 16.5 15.6 16.5 16.7 16.7 16.3 16.9 17.3

勘查区降雨量的旬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中旬,最多为2007年7月28日,单日降

雨量达102.8mm;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中旬,为1.4mm。全年中,4月上旬以前和11

月上旬以后,各旬平均降雨量均在10mm左右,各旬平均降雨量均在40mm以上。近

10年来区内各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近10年的平均降雨量仅为774.9mm(见图1.2、

3和图1.3、表1.3)。

图1.2 梓潼县年降雨量等值线图

140012001000800600400200

(mm)

1980年1990年2000年

最大降雨量:1114.30

(30年平均降雨量862.0)

最小降雨量:707.50

最大降雨量:1302.30

最小降雨量:543.40

最大降雨量:1186.10

(近10年平均降雨量774.96)

(1981-1990年平均降雨量1005.24)

最小降雨量:641.80

图1.3 梓潼县近30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对比图

表1.3 梓潼县各月平均、最多、最少降雨量一览表(单位:mm )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

2 全年

平均降雨量(mm) 7 10.2 18.1 39 85.3 124.6 217.2 167.1 132.5 40.3 16.5 4.3 862 最多降

雨量(mm)

18.7 28.4 277.0 97.8 249.3 269.2 592.9 429.6 348.0 108.8 36.1 16.4 1302.3 年份 1983 1995 2004 1997 1983 1991 1981 1998 2001 2000 1978 2007 1988 最少降雨量(mm)

0 0.3 5.8 7.3 3.8 35.0 20.7 12.6 35.7 6.8 1 0 543.4 年份 1980 1978 1982 2006 1994 2006 2002 1978 1993 1981 2007 1980 1997

降雨是诱发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2008年“5.12”发生时,很多斜坡、山体出现裂缝,2008年“9.24”暴雨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域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2009年7月15日3时至7月15日14时,梓潼县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强雷暴天气,县内各乡震普降暴雨,部分乡镇降了大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马鸣乡,降雨量221mm ,降雨量大于100mm 的乡镇达22个。据统计此次强降雨在全县范围内新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21个(见图1.4和图1.5)。

图1.4 地质灾害隐患点诱因统计图

图1.5 2009年7月15日梓潼县降雨量分布图

降雨量的年、月变率:梓潼县境年降雨量平均变化率为24%,年际比较稳定(见表1.4)。县境内多年最长的连续降雨日数长达18日,发生在1964年8月27日至9月13日,总降雨量为125.1mm ;其次是1982年8月27日至9月8日,总降雨量达258.2mm 。多年一次最长无降雨日数长达71天,出现在1962年11月25日至1963年2月3日,另一次为1960年11月12日连续50天没有降水。

表1.4 梓潼县近30年及分段降雨量对比统计表(单位:mm )

统计年份

年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 年最大降雨量(mm ) 年最小降雨量(mm )

小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

年份数及占统计年的百

分数

1978~2007年 30 862.0 1302.3 543.4 20 66.7% 1978~1987年 10 805.7 1114.3 641.8 8 80% 1988~1997年 10 1005.5 1302.3 707.5 3 30% 1998~2007年 10

774.9

1186.1

543.4

9

90%

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14.6mm ,大于多年平均降雨量,但7、8、9月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其中4~8月蒸发量最大,均在1000mm 以上。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见图1.6)。

30025020015010050

90307560453015

252015105

(mm)

(%)

(℃)

降雨量相对湿度

气温

气温

相对湿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降雨量

(月)

图1.6 气象要素图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小,地势总趋势为北东高南西低,高差较小,河流纵横,属侵蚀剥蚀状低山地貌。 2.2地层岩性

据调绘及区调资料,勘查区地层为白垩系下统七曲寺组(K 1q )的紫红色泥岩与淡黄色砂岩互层,上覆第四系中更新统卵石土(Q 2)、第四系崩坡积层(Q 4cl+dl )、第四系冲洪积层(Q 4al+pl ),分述如下:

1)第四系

①中更新统卵石土(Q 2)

据现场地表调查,该层主要分布于山坡坡顶及斜坡地带,其厚度约为 1.00~3.00m 左右,县境更新统地层系晚期冰水堆积形成。下部为致密的沙粘土,偶含钙质结核。底部夹砾石、砂岩等,砾石分选性差。

B 、粉质粘土

据现场地表调查,该层主要分布于斜坡下方潼江河漫滩较平缓地带,土体无光

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多呈硬塑~可塑状, 厚一般为7.00~

10.00m 。

2)基岩

①泥岩: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根据对地表

基岩露头调查,勘查区泥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强度较低。

②砂岩:淡黄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

状构造,泥质胶结。根据对地表基岩露头调查,勘查区淡黄色砂岩裂隙较发育,岩

体较破碎,强度较低,易碎成块状。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地质构造

梓潼县位于四川沉降盆地的西北边缘,构造型式以舒缓为主,断裂极少,裂隙也不发育。主要地质构造为梓潼向斜,自县境东北自演武、建兴入境,经文昌镇七曲山、宏仁太皇铺(今文昌镇辖)及三泉(今长卿镇辖)、卧龙,成弧形向西南发育,在县境长达70km ,褶皱平缓,地应力不强,轴线呈“S ”型,总趋向为北东60°,轴部宽达6~9km ,伴有纵向或横向的波状起伏,两翼较缓,倾角2°~5°,轴部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七曲寺组。其次是梓潼向斜两翼的三组构造:一组为位于县境西北金龙场、黎雅等乡镇的金龙场背斜和位于金龙场之北、包括江油市东风乡的秤砣寺向斜,此组出露地层为白垩系白龙组;另一组是位于东南面之自强、文兴、定远诸乡的三合坝背斜和位于宝石、定远、玛瑙等乡的宝石桥向斜,这组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还有一组是南西观义镇的老关庙背斜和与之相连的绵阳玉河场向斜,其出露地层为苍溪组、白龙组、七曲寺组(见构造纲要图2.1)。

图2.1 地质构造图

2.3.3地震

勘查区新构造运动未发现断裂活动迹象,县境地质构造无震源,主要受龙门山地震带制约。据记载,龙门山地震带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产生地震的主要应力以北西西为主,故地震总体走向北北东,但具龙门山地震带之北北东震线影响,最高震烈度达到7度。1976年8月16日和23日松潘、平武发生7.2

勘查区

级地震,梓潼全县有感。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梓潼县震感强烈。 据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建设厅印发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川震防发[2009]117号)及2008年6月1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1038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及附件2-1及2-2,勘查区场地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1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

黑水

金川

小金

丹巴

宝兴

天全

芦山名山

雅安

荣经峨眉山夹江

青神洪雅

丹棱蒲江

眉山彭山

邛崃新津双流

大邑崇庆

成都温江郫县新都金堂

广汉彭州德阳中江

三台

盐亭

绵阳

绵竹

什邡都江堰阆中

梓桐

汶川

理县

茂县

安县

江油

北川

剑阁

苍溪

文县

松潘

南坪

青川

广元

旺苍

南江

宁强

武都

康县

洛阳

勉县

汉中

两当

舟曲

凤县

成县31°N

102°E

30°N

103°E

104°E 105°E 106°E

107°E

32°N

33°N

34°N

四 川 省

甘 肃 省

陕 西 省

平武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40

80

160Km

图 例

0.30g

0.20g

0.15g

0.10g

0.05g

N S

W

E

图2.2 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图 例

0.45s

0.40s

0.35s

新都金堂

广汉彭州德阳中江

三台

盐亭

绵阳

绵竹

什邡都江堰阆中

梓桐

汶川

理县

茂县

安县

江油

北川

剑阁

苍溪

文县

松潘

南坪

青川

广元

旺苍

南江

宁强

武都

康县

洛阳

勉县

汉中

两当

舟曲

凤县

成县31°N

102°E

30°N

103°E

104°E 105°E 106°E

107°E

32°N

33°N

34°N

四 川 省

甘 肃 省

陕 西 省

平武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比 例 尺

40

80

160Km

N

S

W

E

黑水

金川

小金

丹巴

宝兴

天全芦山

名山雅安

荣经峨眉山

夹江

青神洪雅

丹棱蒲江

眉山彭山邛崃新津双流

大邑崇庆

成都温江郫县

图2.3 区域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3 致灾地质体概况

各灾害体全貌、关系见照片3.1:

照片3.1 勘查区全貌

勘查区

勘查区

危岩带

不稳定斜坡

由于各类灾害体的成因、性质等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各灾害体基本特征按不稳定斜坡和危岩分二大章节阐述。 4.1.2人类工程活动

不稳定斜坡区现为旱地,人类活动主要为斜坡前沿修建三峡移民安置房时对斜坡前沿进行开挖,形成高约2.00~4.00m 的临空面,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4.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 4.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1)不稳定斜坡区地貌形态及边界特征

不稳定斜坡平面形态呈“手指”状。不稳定斜坡后缘以基岩陡坎为界,大致呈弧形,高程480.00m 左右;前缘以房屋后的陡坎为潜在剪出口,高程445.00m 左右,相对高差为54.00m ;横向边界主要以基岩出露、微地貌特征及变形特征确定,左侧以基岩露头为界,可见剪切变形痕迹;右侧以剪切裂缝为边界。边界确定综合考虑了微地貌特征、变形迹象及岩土差异的变化(见照片4.1)。

照片4.1 不稳定斜坡区全貌

(2)不稳定斜坡体变形特征

据介绍,08年9.23暴雨期间,裂缝继续扩大,整个不稳定斜坡区显得十分危险,使得当地居民非常恐慌,为此当地村干部组织村民对不稳定斜坡后缘裂缝进行了封填。但在09年7.17暴雨期间裂缝有继续发展之势,在暴雨影响下,不稳定斜坡两侧、中部及前沿均可见裂缝分布,现后缘可见1条裂缝,长约18.10m ,宽10.00~20.00cm ,平移错落10.00~15.00cm ,最大错落达25.00cm ;中部1条主要张拉裂缝,裂缝长33.00m ,宽30.00~40.00cm ,平移错落20.00~30.00cm ,最大错落达50.00cm ;两侧可见5条裂缝,裂缝长7.00~10.00m 不等,宽5.00~9.00cm (见照片4.4~4.7);前沿可见1条剪切裂缝,裂缝长7.50m ,宽5.00~7.00cm ,平移错动3.00~5.00cm (见照片4.8)。

照片4.2 不稳定斜坡中部张拉裂缝 照片4.3 不稳定斜坡前缘坍塌

照片4.4 不稳定斜坡左侧剪切裂缝

照片4.5

不稳定斜坡左侧剪切裂缝

照片4.6

不稳定斜坡右侧剪切裂缝

照片4.7 不稳定斜坡右侧剪切裂缝 照片4.8 不稳定斜坡前沿拉张裂缝

通过调查,不稳定斜坡受地震的影响,坡体结构已变得非常松散,暴雨期间前

缘陡坎曾发生过垮塌,斜坡体上新增变形裂缝或裂缝继续扩展。综合分析可知,该不稳定斜坡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变形至今,在暴雨作用下斜坡堆积体并未停止变形,现处于弱变形过程中。

表4.1 不稳定斜坡典型裂缝特征一览表

裂缝 类型

裂缝 位置

裂缝 编号

裂缝特征描述

发展趋势

张拉裂缝

中部

LF6

裂缝走向15°~51°,裂缝展布方向与坡向基

本垂直或小角度相交。延伸长 2.00~33.00m ,宽一般5.00~40.00cm ,最宽可达50cm ,可见深30.00~50.00cm ,下错位移20.00~30.00cm 不等,最大错落约50.00cm 。

09年7.16暴雨时明显扩展分布于地表。 前沿 LF12

裂缝走向47°~51°,裂缝展布方向与坡向基本垂直或小角度相交。延伸长7.50m ,宽一般5.00~7.00cm ,下错位移3.00~5.00cm 不等。 09年7.16暴雨时明显扩展分布于地表。 后缘

LF3、

LF4、LF13

裂缝走向40°~44°,裂缝展布方向与坡向基本垂直或小角度相交。延伸长 2.30~18.10m ,宽一般 5.00~15.00cm ,下错位移 3.00~

25.00cm 不等。

暴雨时明显扩展

剪切裂缝

左边界

LF7、

LF8、LF9 裂缝走向161°~165°,与地形呈17~21°夹

角相交,延伸长11m ,宽5.00~7.00cm ,两侧位移约5.00~7.00cm 。

暴雨时明显扩展 右边界

LF5、

LF10、LF11

裂缝走向117°~119°,与地形呈25°夹角相

交,延伸长12.40m ,宽4.00~10.00cm ,两侧位移约5.00~7.00cm 。

暴雨时明显扩展 4.2.2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

根据现场调查,不稳定斜坡受地震影响,坡体结构已变得非常松散,宏观判断斜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不利工况条件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现阶段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暴雨等不利工况条件下,不稳定斜坡有再次启动

发生滑动的可能,一旦不稳定形成贯通性滑面,将加剧不稳定斜坡滑移失稳,将对斜坡后缘陡崖上方的110kv 高压铁塔及前沿影响区内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到。因此,对不稳定斜坡实施防治工程是必要的。

4.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4.3.1不稳定斜坡形成机制分析

(1)不稳定斜坡变形形成机制分析

不稳定斜坡区地形呈北西(后缘)高陡、南东(前沿)较平缓。后缘为陡崖带,覆盖层较前沿稍薄,前缘地形较缓,覆盖层薄。不稳定斜坡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陡,覆盖层较厚。综合整个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征分析可知,该不稳定斜坡的形成与降雨、地层关系最为密切。

(2)不稳定斜坡近期发育阶段

不稳定斜坡为“5.12”地震诱发引起的新不稳定斜坡,坡体在地震中并未形成贯通性滑动面,整体处于稳定状态,08年9.23暴雨期间,裂缝继续扩大,斜坡后缘裂缝LF13错落由原来的10cm增加到20-30cm,整个不稳定斜坡区显得十分危险,使得当地居民非常恐慌,为此,当地村干部组织村民对对裂缝进行了封填,但在09年7.17暴雨期间,斜坡后缘裂缝LF13错落增加到30-40cm,局部形成错落达45cm。综合各勘查资料分析,现阶段仍处于弱变形阶段。

(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机制和变形特征分析,其稳定性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地震因素:地震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后斜坡出现变形。可见,地震作用不但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也使坡体堆积物更趋松散化,更易于降雨的入渗。现今余震频繁,振动也是斜坡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

②地形地貌条件:不稳定斜坡区总体地形北西高南东低,自然坡角18°~30°,后缘为一陡崖,地形较陡,斜坡中部地形略凸,前缘较平缓,即在纵向上形成了一个“前缘平缓-中部凸-后缘陡”地形特征。后缘山体覆盖层较薄,岩体结构较破碎,地震期间山体发生小规模崩塌,大量崩塌物堆积于斜坡凹部,并经长时期历史累积,在风化、水流侵蚀搬运作用下,经过长期演化进而形成了现有的空间形态。

4.3.2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分析

(1)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分析

坡体在地震中发生了变形,但并未形成贯通性滑动面,根据调查及勘探资料,其后缘滑动面为岩土界面,前沿滑动面从土层中剪出,呈折线型。中部及后缘发现多条拉张和剪切裂缝,前缘陡坎发生局部坍塌(见照片4.3)。据访问可知,前缘坍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斜坡前缘的居民修建房屋时开挖形成高陡临空面所致,由此可知,不稳定斜坡滑动模式为牵引式。根据坡体形态、结构及变形特征判定,在不利工况下,不稳定斜坡堆积体可能再次发生牵引式整体破坏。

(2)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宏观分析

通过前述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该不稳定斜坡现整体仍处于弱变形阶段,不利工况下变形较为明显。因此,宏观判定该不稳定斜坡现阶段在天然工况下整体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等不利工况下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4.3.3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1)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

本次试验地层为块石土,整个不稳定斜坡区土石含量、成分及状态基本一致,试验点布置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根据大重度试验结果,其天然密度为2.03~2.13g/cm3,平均值为1.96g/cm3,最大平均值为1.97g/cm3,详见表4.2:

表4.2 大重度验成果统计表

位置DZ-01 DZ-02 DZ-03

土体名称块石土块石土块石土重度测验值(KN/m3)19.83 20.47 22.32

天然休止角测验值(°)23.80 25.40 22.70

重度平均值(KN/m3)20.87

天然休止角平均值(°)23.96

本次勘查采集了4件原状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物理、力学性质及剪切试验),以求取块石土体内相应的峰值和残余抗剪强度(c、φ)值,由于测试参数差异不大,数据分析整理过程中扰动和原状样数据未分开统计,有关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3。

②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根据本次勘查及现场地质调绘,推测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动面为岩土接触带。因此,本次勘查在岩土接触带(滑带)采集了4件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物理、力学性质及剪切试验)。根据不稳定斜坡现所处的稳定状态和影响稳定性的工况条件,对岩土接触带(滑带)样品进行天然、饱和快剪及天然、饱和残剪试验,以求取相应的峰值和残余抗剪强度(c、φ)值,有关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3。

③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根据本次勘查揭露,不稳定斜坡下伏的稳定基岩为泥岩,本次勘查采取其中等风化样品进行室内试验,测试项目主要包括物理试验及抗压强度,用以评价不稳定斜坡基座岩土体的稳固性和承载性,并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力学参数。有关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4。

表4.3 潜在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土

样状态野外

编号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

天然快剪天然残剪饱和快剪饱和残剪压缩天然含

水量

(%)

天然

密度

g/cm3

饱和

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比重

孔隙

饱和度

(%)

液限

(%)

塑限

(%)

液性

指数

塑性

指数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

(°)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

角?

(°)

压缩

系数

(Mpa-1)

压缩

模量

(Mpa)

原状土样ZK1-1 16.4 2.13 2.16 1.83 2.73 0.492 91.0 27.6 17.1 -0.07 10.5 36 15°50′21 12°15′24 12°33′14 9°16′0.13 11.48 ZK2-1 18.3 2.03 2.09 1.72 2.74 0.597 84.0 29.0 17.7 0.05 11.3 29 14°10′17 11°56′19 11°10′11 8°45′0.18 8.87 ZK3-1 16.5 2.11 2.15 1.81 2.73 0.507 88.8 28.2 17.3 -0.07 10.9 34 15°22′20 12°39′22 12°26′13 9°33′0.11 13.70 ZK4-1 17.6 2.10 2.13 1.79 2.74 0.534 90.2 28.5 17.5 0.01 11.0 32 14°38′19 10°25′21 10°58′12 7°28′0.15 10.23

统计数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最大值28.30 1.97 1.99 1.56 2.74 0.80 96.59 29.00 17.70 0.94 11.30 23.00 23.83 21.00 22.65 20.00 21.55 19.00 20.55 0.85 2.40 最小值26.40 1.94 1.97 1.52 2.73 0.75 94.27 27.60 17.10 0.84 10.50 18.00 22.17 17.00 21.42 16.00 20.17 15.00 19.47 0.73 2.12 平均值27.20 1.96 1.98 1.54 2.74 0.78 95.42 28.33 17.40 0.90 10.93 20.25 23.00 19.00 22.06 18.00 21.03 17.00 20.01 0.79 2.25 标准差0.91 0.01 0.01 0.02 0.01 0.03 1.02 0.59 0.26 0.04 0.33 2.22 0.74 1.83 0.52 1.83 0.63 1.83 0.49 0.05 0.13

变异

系数

0.034 0.007 0.005 0.013 0.002 0.034 0.011 0.021 0.015 0.046 0.030 0.109 0.032 0.096 0.024 0.101 0.030 0.107 0.024 0.064 0.056 标准值17.71 22.15 16.91 21.47 15.91 20.31 14.91 19.45 0.73 2.11

表4.4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

岩石

名称试样

编号

物理性质指标力学性质指标

备注天然密度

(g/cm3)

饱和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颗粒密度

(g/cm3)

天然含水

率(%)

吸水率

(%)

饱水率

(%)

孔隙率

(%)

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

泥岩ZK1

2.527 2.547 2.436 2.742

3.73

4.19 4.58 11.15 7.0 4.3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GB50021-2001)有

关公式进行统计

2.514 2.536 2.416 2.745 4.09 4.53 4.97 12.00 7.5 4.7

2.527 2.549 2.435 2.749

3.76

4.27 4.69 11.44 6.2 4.1

ZK2

2.581 2.606 2.529 2.741 2.07 2.58

3.05 7.73 23.3 16.5

2.576 2.598 2.518 2.736 2.29 2.78

3.17 7.99 20.2 1

4.8

2.565 2.586 2.505 2.725 2.40 2.91

3.23 8.09 2

4.0 17.3

ZK3

2.515 2.534 2.428 2.718

3.59

4.05 4.39 10.67 6.6 4.3

2.523 2.546 2.442 2.724

3.31 3.84

4.24 10.36 8.1

5.0

2.522 2.543 2.441 2.719

3.31 3.76

4.19 10.24 6.2 4.5

统计数9 9 9 9 9 9 9 9 9 9 最大值 2.58 2.61 2.53 2.75 4.09 4.53 4.97 12.00 24 17.3 最小值 2.51 2.53 2.42 2.72 2.07 2.58 3.05 7.73 6.2 4.1 平均值 2.54 2.56 2.46 2.73 3.17 3.66 4.06 9.96 12.12 8.39 标准差0.03 0.03 0.04 0.01 0.73 0.72 0.72 1.61 7.87 5.90 变异系数0.011 0.011 0.018 0.004 0.230 0.196 0.177 0.162 0.649 0.703 标准值7.20 4.70

(2)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根据现场勘探宏观判断及岩土体室内试验参数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斜坡各岩土体主要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表4.6、4.7:

表4.6 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

土样名称

天然

含水

ω(%)

天然

密度

(g/cm3

)

天然直接快剪天然残剪饱和直接快剪饱和残剪

内聚

力C

(kPa)

摩擦

角?

(°)

内聚

力C

(kPa)

摩擦

角?

(°)

内聚

力C

(kPa)

摩擦

角?

(°)

内聚

力C

(kPa)

摩擦

角?

(°)

块石土

(岩土

接触

带)

27.20 1.96 17.71 22.15 16.91 21.47 15.91 20.31 14.91 19.45

表4.7 滑床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统计成果表

地层代号岩土名称状态

天然密度

(g/cm3)

抗压强度试验值(MPa) 承载力特征值

(kPa)

天然饱和

K 1q泥岩

强风化400*

中风化 2.54 7.20 4.70 800*

5 危岩概况特征

5.1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5.1.1 地形地貌

危岩区位于不稳定斜坡后侧,地形凸起,平面形态总体呈一“V”形。后缘山脊一线陡崖总长约110m,走向46~74°,崖顶高程487~498m,崖底高程477~481m,陡崖高达10~21m,陡崖坡角80°~85°。陡崖下部为陡斜坡地形,坡角18~30°,坡面不平,多小平台或陡坎,孤石林立,居民多居住于斜坡下方,高程446m左右。整个危岩区地势总体呈北西高南东低之势,坡顶坡脚相对高差达60余米,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5.1.2 地层岩性

危岩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卵石土(Q2),下部基岩为白垩系下统七曲寺组(K1q)砂岩、泥岩,现就地层由新至老简述如下。

②第四系中更新统卵石土(Q2):主要为卵石土,黄褐色,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碎块石,碎石粒径70~300mm,最大600mm,含量30~40%,呈棱角状,均匀性差,松散~稍密,其间充填的粘土呈硬塑状,分布厚度一般为0.50~2.20m,局部可达3.00米,局部可见基岩出露。该层土体工程地质性能较差,透水性较好,力学性质差,承载力较低,形成的边坡易垮塌。

5.1.3 地质构造

梓潼县位于四川沉降盆地的西北边缘,构造型式以舒缓为主,断裂极少,裂隙也不发育。主要地质构造为梓潼向斜,自县境东北自演武、建兴入境,经文昌镇七曲山、宏仁太皇铺(今文昌镇辖)及三泉(今长卿镇辖)、卧龙,成弧形向西南发育5.2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5.2.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1)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结构特征

①危岩体分布形态

勘查区后缘山脊一线陡崖长约110m,走向46~74°,崖顶高程487~498m,崖底高程477~481m,陡崖高达10~21m,陡崖坡角80°~85°。根据陡崖带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切割块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所处位置等情况,将其划分为7个危岩单体。(地形地貌及危岩分布见照片5.1)。

照片5.1 地形地貌及危岩体分布

②危岩体形态及特征

5.2.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据测区所处的地质环境分析,危岩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内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外部条件包括降雨、风化、地震、温度、植被等,综合分述如下:

②裂隙发育状况:裂隙对危岩块体的形成和破坏起决定性因素。据野外地面调查,区内荷裂隙较发育,贯通性好,多无充填或少量充填碎石,结合差,与层面组合切割岩体形成独立块体。

③高陡临空面:危岩区陡崖高10~21m ,坡面陡倾,近于直立,是崩塌形成的内部条件之一。

④风化影响:风化作用加速了危岩体裂隙的扩展,裂面强度降低,差异风化形成凹腔岩穴,促进了危岩体的失稳。

⑤降雨影响:测区降雨量大,促进了岩体与基座的风化作用,产生静水压力,同时水对裂隙内充填物质有软化作用,在流动时还能带走细粒物质,降低缝内充填物的凝聚力,恶化危岩体稳定性。

(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如前所述,勘查区地形陡峻,陡崖(坎)众多,且坡度大,地形临空条件好。坡体地层结构为硬质砂岩与软质泥岩的软硬相间结构,且砂岩多分布于上部陡崖地带。岩体的差异风化易以形成凹槽,或下部质软的泥岩风化剥落后,上覆砂岩块体崩落形成临空。岩体中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发育,各裂隙面与层面组合将岩体切割

成梭型体或柱状体。区内降雨丰沛,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坡顶植被生长良好,植被根须发达,根劈作用较强。综上所述,边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特征等为危岩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长期的地壳外应力作用使岩体差异风化及岩体的卸荷作用增强,也是危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诱因。

据上述分析,将区内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如插图5.1所示:

插图5.1 危岩形成与发展模式图

5.3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5.3.1 危岩变形现状

据当地居民介绍,“5.12”大地震过程中,受地震影响曾发生过较大规模崩塌,当时崩塌位置位于W3危岩处,崩塌岩体体积约350m 3左右,块径2.00~4.00m 不等,砸坏陡崖下方民房1间,但未造成人员伤亡(见照片5.5);09年9.17暴雨期间,距W3危岩约10m 处曾发生过小规模崩塌,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根据上述崩塌变形特征,区内危岩一直处于发展变形过程中,地震作用则急剧加大了卸荷裂隙的发展。崩塌堆积体内块碎石含量高达60%以上,最大滚动距离达90米,主要分布于斜坡及陡崖下方的居民区上(见照片5.6)

照片5.5 陡崖下方的民房被砸坏 照片5.6 地震后崩塌物特征

5.3.2 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上述崩塌变形特征,区内危岩一直处于发展变形过程中,地震作用则急剧加大了卸荷裂隙的发展。通过对各危岩的详细调查,结合危岩体范围、规模、危岩破坏模式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采用赤平投影图对各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如下:

(1)W1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53°,坡角70°,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四组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78°∠67°;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112°∠80°;第三组裂隙产状为276°∠87°。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2:

N

E

S

W

A B

C D

E

F

插图5.2 W1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2)W2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33°,坡角80°,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三组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10°∠73°;第二组裂隙产状为175°∠77°;第三组裂隙

产状为197°∠78°。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3:

N

E S

W

③④

A

B C

D E

F

插图5.3 W2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经赤平投影,可解得每两组裂隙相交所形成梭线的倾覆方向和倾覆角与坡向、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3:

表5.3 W2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①∧④ C 反倾 稳 定 ②∧③ D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②∧④ E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③∧④

F

反倾

倾角>坡角

稳 定

(3)W3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36°,坡角87°,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三组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10°∠73°;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164°∠77°;第三组裂

隙产状为197°∠78°。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4:

N

E S

W

③④

A

B C

E D

F

插图5.4 W3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4:

表5.4 W3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①∧④

C 反倾 稳 定 ②∧③

D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②∧④

E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③∧④

F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4)W4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35°,坡角84°,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两组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10°∠73°;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175°∠77°。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5:

N

E

S

W

A

B C

插图5.5 W4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经赤平投影,可解得每两组裂隙相交所形成梭线的倾覆方向和倾覆角与坡向、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5:

表5.5 W4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②∧③

C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5)W5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26°,坡角86°,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两组裂

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42°∠76°;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275°∠77°。根据各结

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6

N

E

S

W

A

B

B

插图5.6 W5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经赤平投影,可解得每两组裂隙相交所形成梭线的倾覆方向和倾覆角与坡向、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6:

表5.6 W5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②∧③

C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6)W6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23°,坡角84°,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三组裂

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35°∠73°;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175°∠77°;第三组裂

隙产状为 305°∠83°。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7:

N

E

S

W

A

B C D

E

F

插图5.7 W6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经赤平投影,可解得每两组裂隙相交所形成梭线的倾覆方向和倾覆角与坡向、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7:

表5.7 W6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①∧④ C 反倾

稳 定

②∧③ D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②∧④ E 反倾 倾角>坡角 稳 定 ③∧④

F

反倾

倾角>坡角

稳 定

(7)W7危岩定性评价

危岩体坡向114°,坡角86°,岩层产状297°∠4°,砂岩岩体内发育两组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为 130°∠77°;第二组裂隙产状为 185°∠76°。根据各结构面产状及边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图如插图5.8:

N

E

S

W

A

B

C

插图5.8 W7危岩体结构面极射赤平投影图

经赤平投影,可解得每两组裂隙相交所形成梭线的倾覆方向和倾覆角与坡向、坡度的关系,判别稳定稳定性,其结果如表5.8:

表5.8 W7危岩体各组结构面相交梭线与坡面关系及稳定性评价表

结构面 交线投影点号

交线倾向与坡面倾向的关系 交线倾角与坡面倾角的关系

稳定性判别 ①∧② A 反倾 稳 定 ①∧③ B 反倾

稳 定 ②∧③

D

外倾

倾角<坡角

不稳定

5.3.3 定量计算及评价

(1)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

根据设计书要求,本次勘查共采取2件砂岩岩样进行测试,样品由重庆地矿检测中心承做,岩样测试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执行,试验方法及操作正确,测试成果资料可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进行统计,统计情况详见表5.9: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 一、编制基本要求 (一)基本规定 1. 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 2. 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 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2. 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 3. 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 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 5. 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三)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 资质证书正本 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 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四)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 1. 勘查报告文本 2. 勘查报告附图 3. 勘查报告附件 4. 勘查费用决算书 5.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 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 (一)对危岩描述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般情况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碎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的具体要求: 1. 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 2. 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 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 4. 顶底宽、高、厚、体积 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 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 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 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

完整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号: 2017-10) 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二O一七年一月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编号:2017-10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制: 校对: 审核: 勘察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察公司

月1年2017 期:日察勘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 1.1 拟建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 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 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3 2.1 地形地貌、气象 3 2.2 邻近建(构)筑物、管线情况与施工临时荷载 3 2.3 区域地质概况 3 2.4 岩土的构成与特性 4 2.5 不良地质作用 5 2.6 不良地质条件与特殊性岩土 5 2.7 水文地质条件 5 3、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评价 5 3.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5 3.2 环境介质腐蚀性评价 6 3.3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与岩土设计参数 6 3.4 地基基础工程分析与评价9 3.5 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10 4.结论与建议10 5.说明11 图表第二部分 1. 图例1页 2. 地基土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1页 3.(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1页 4. 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页 5. 工程地质剖面图3页2017-10 报告编号: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 目录 6. 钻孔柱状图8页 7. (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总表2页 2017-10 报告编号: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0 前言 0.1任务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 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 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 (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 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 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_secret

目录 0 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1)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1)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2)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 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2) 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 (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 0.6.1勘查工作概况 (2) 0.6.2工作质量评述 (3)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4) 1.1位置与交通 (4) 1.2气象、水文 (5) 1.2.1气象条件 (5) 1.2.2水文条件 (7)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7) 2.1地形地貌 (7) 2.2地层岩性 (7)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8) 2.3.1地质构造 (8) 2.3.3地震.......................................................... 92.4水文地质条件 .. (10) 3 致灾地质体概况 (10) 4 不稳定斜坡概况特征 (10) 4.1不稳定斜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0) 4.1.1岩土体分布及特征 (10) 4.1.2人类工程活动 (11) 4.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 (11) 4.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11) 4.2.2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 (14) 4.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14) 4.3.1不稳定斜坡形成机制分析 (14) 4.3.2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分析 (15) 4.3.3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15) 4.3.4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19) 4.4不稳定斜坡发展趋势分析 (22) 4.4.1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22) 4.4.2不稳定斜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23) 4.4.2不稳定斜坡变形发展趋势 (23) 5 危岩概况特征 (24) 5.1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24) 5.1.1 地形地貌 (24) 5.1.2 地层岩性 (24)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

1、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地勘工程。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总用地面积50025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约499905平方米。 根据目前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拟建建筑物为地上1F~13F住宅楼,场地局部有1~2层地下室,高2.8~5.8m;地下车库层高3.6m,覆土厚2.05m。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可判断该工程岩土工勘级别为乙级。 1.2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和电子版《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1:1000); (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 (3)现场踏勘所了解的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 (4)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见附录A)。 1.3 场地现状、场地环境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场地现状、场地环境 据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拟建场地基本平整,地面标高3.7~4.0m,“三通一平”基本实现,具备施工条件。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搜集的已建邻近场地工程的勘探资料,并对该工程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地区在深25m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与下图1:

表1 地基各土层情况表 0 1.5m ① 人工填土 0.6 1.5 上层滞水 7.5m 基础埋深9m 2.3 ② 粉土、粘性土 4.5 8.0 潜水 3.0m ③ 砂土 8.8 11.0 12.7 9.0m ④ 粘性土、粉土 14.4 承压水 20.0 ⑤ 圆砾 图1 地层情况简图 (3)地下水 根据拟建场地附近已有勘查资料分析表明:拟建场地基础影响20m 范围内有三层地下水分布,根据临近工点的钻探资料得知,本场地下第一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埋深约在0.6m~2.3m 左右;第二层地下水为台地潜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埋深约在4.5m~8.8m ;第三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埋深约在12.7m~14.4m 左右。拟 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 (m ) 厚度 (m ) 描 述 ① 人工填土 1.5 1.5 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成分为粉土及粘土 ② 粉土、粘性土 8.0 7 稍湿—湿,稍密,上部为粉土,下部地段夹粘土薄层,含云母氧化铁 ③ 砂土 11.0 3.0 稍湿,密实,砂质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石英 ④ 粘性土、粉土 20.0 9.0 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地段夹粘土薄层 ⑤ 圆砾 未揭穿 未揭穿 稍湿—湿,密实,圆砾含量50~70%,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成果报告的编制,保证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提交 1.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3、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委托)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附图件大小依据项目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体置于表上部)。

6.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技术成果格式 1、勘查成果报告格式(详见本规定附件1-1~1-9): 附件1-1:封面格式 附件1-2:扉页格式 附件1-3:单位资质 附件1-4: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1-5:评审专家组名单 附件1-6:报告目录格式 附件1-7:正文格式 附件1-8:报告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附件1-9:报告附件(包括委托书、土工试验成果、钻孔记录照片等)2. 设计成果报告格式要求(详见本规定附件2-1~2-9) 设计成果由设计总说明(或设计报告)、图纸、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附件2-1:封面格式

泸定县铁索桥崩塌勘查报告

目录 0.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0.2.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1)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1)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 1.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3) 1.1.位置与交通 (3) 1.2.气象、水文 (3) 1.2.1.气象 (3) 1.2.2.水文 (4)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 2.1.地形地貌 (4) 2.2.地层岩性 (5)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7) 2.3.1.地质构造 (7) 2.3.2.新构造运动 (7) 2.3.3.地震 (7) 2.4.水文地质条件 (8) 2.5.人类工程活动 (8) 3.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8) 3.1.地形地貌 (8) 3.2.地层岩性 (8) 3.3.地质构造 (8) 4.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8) 4.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8) 4.2. (17) 4.3.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7) 4.3.1.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4.3.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17) 5.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18) 5.1.危岩变形现状 (18) 5.2.定性分析评价 (18) 5.3.定量计算及评价 (18) 5.3.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 (18) 5.3.2.危岩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20) 5.3.3.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21) 5.3.4.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 (21) 5.4.危岩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21) 5.4.1.运动形式 (21) 5.4.2.运动计算 (22) 5.5.危岩危害性评价 (25) 6.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危岩防治方案建议 (25) 6.1.既有防治工程评述 (25) 6.2.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26) 6.3.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26) 6.4.防治方案建议 (27) 6.5.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 (29) 7.环境影响评价 (29) 8.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29) 8.1.社会效益 (29) 8.2.经济效益 (30) 8.3.环境效益 (30) 9.结论与建议 (30) 9.1.结论 (30) 9.2.建议 (30)

岩土工程勘查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技术标

一、岩土工程勘察

(一)勘察方案 1、勘察工作内容 1.1 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业主为××××××公司,建设资金××××,该项目用地××亩,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等,工作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及地形测绘等,地理位置位于××××,交通方便。 1.2 勘察大纲编制原则 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现有规范要求,通过现场踏勘和搜集附近的气候、水文、地理等相关资料,结合我司在该区域的勘察经验进行勘察工作大纲的编写,并通过我司三级审核制度进行审查,确保做到全面、可行、安全、经济、高效。勘察大纲编制应符合以下原则: (1) 勘察技术设计方案应在预期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满足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基坑围护与降水设计、抗震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2) 根据附近地区工程勘察资料及地区建筑经验,针对工程拟建建筑物性质及设计要求,优化勘察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地基基础、基础持力层等进行详细的预分析评价,按相关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以及各阶段、分区域的工作目的和要求,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 (3) 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采用钻孔取土、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勘测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勘察,获得各种有效的地质参数和完整的勘察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后提供完整、准确的勘察成果,以满足拟建工程设计及施工的要求。 (4)安全、质量是工程成功的根本保障。勘察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以及我公司认证通过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中有关工程勘察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加强工序控制和过程质量控制,使勘察质量得以保障,勘察精度,勘察成果资料能够满足设计的需要。在勘察野外工作中,自主解决勘察许可手续办理、勘察作业可分阶段多次进场,以及自主解决勘察所需水、电,自主办理临时挖掘占道、临时交通指挥等工作,并与业主、设计、审图机构、质监站、安监站等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确保整个项目各环节顺利进行。

崩塌地质灾害勘查

地质灾害勘查 年月 2011 2011年7

主要内容 、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一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二、崩塌勘查工作要点 三、崩塌勘查实例 三崩塌勘查实例

、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勘查设计书主要内容 ?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一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勘查设计书主要内容 ?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5、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不同的治理方案,勘查技术手段不一定完全相同。 的治理方案勘查技术手段不定完全相同

、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勘查设计书主要内容 ?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5、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5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不同的治理方案,勘查技术手段不一定完全相同 的治理方案勘查技术手段不一定完全相同

、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勘查设计书主要内容 ?实物工作宜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钻探及山地工程(井探、坑探或槽探),拟设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工程控制。 ?有条件的地方或高陡边坡,人去比较危险的地方可用三维激光扫描

崩塌、滑坡、泥石流勘查大纲及报告编制要点

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的描述与评价: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臵 1、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拟设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勘查工作控制。 2、有条件的地方或高陡,人去比较危险的地方可用三维激光扫描。 3、拟设主动防护的危岩可适当采取岩样作相应的试验,拟设被动防护的部位可适当作原位测试及采取适当的土样。 4、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作一些落石试验,模拟现场危岩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选不同块径的石块进行,达到以下目的: ①不同块径滚落的轨迹及所到达的范围 ②不同块径落点的能及能量及弹跳高度

5、对崩塌堆积体以地面调绘为主,实测地质剖面,必要时辅以坑槽探工作。 6、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1)工程测量要求: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GPS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2)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工作范围长﹥500m、宽﹥500m,全域用1﹕1000—1﹕2000比例尺测图;拟设被动防护工程部位用1﹕500比例尺测图;危岩带(危岩体)及拟设主动防护部位用1﹕500—1﹕200比例尺测图;一个项目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危岩离得较远的,需用小比例尺图表示整个项目危岩的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及威胁对象,然后再分别按要求测图。 ②剖面图:表示危岩与威胁对象关系的剖面比例尺与全域平面图比例尺匹配(相同);拟设工程部位及危岩用1﹕200或更大比例尺实测。 ③立面图:主要针对危岩及危岩带,用1:200或更大比例尺测图。 (3)工程地质测绘要求:明确测绘范围、测绘内容、测绘精度,对每一个危岩块体(单体)要调查清楚,包括节理裂隙、不同结构面、规模等,并要进行编号、附上相应的照片;调查落石

地灾勘查设计书要求及提纲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 一、编制基本要求 (一)基本规定 1. 地灾体的描述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2. 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3. 治理工程(方案)设想: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必要时可布置一定的工作量揭示其结构特征。 4. 勘查工作布置:勘查工作布置应满足一次性应急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布置要有针对性;勘查工作布置应全面考虑勘查成果能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勘查设计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 各类勘查设计书应满足勘查工作的要求,包括勘探工作布置、各类原位测试、室内岩石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 2. 各类勘查设计书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并应编制勘查预计工作量统计表。 3. 图件应满足相应的图件要求。 (三)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 1. 资质证书正本

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 设计书及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项目名称一致。 (四)勘查设计书基本文件组成 1. 勘查设计书文字文本 2. 勘查设计书基本图件 3. 勘查费用预算书 4.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 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勘查工作布置基本要求 1. 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拟设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勘查工作控制。 2. 有条件的地方或高陡、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可用三维激光扫描。 3. 拟设主动防护的危岩可适当采取岩样作相应的试验,拟设被动防护的部位可适当做原位测试及采取适当的土样。 4.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做一些落石试验,模拟现场危岩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选不同块径的石块进行,达到以下目的:(1)不同块径滚落的轨迹及所到达的范围 (2)不同块径落点的能级能量及弹跳高度 5. 对崩塌堆积体以地面调绘为主,实测地质剖面,必要时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08449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报告编号:2017-10) 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二O一七年一月

实验学校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编号:2017-10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制: 校对: 审核: 勘察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察公司勘察日期:2017年1月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 1.1 拟建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 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2 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3 2.1 地形地貌、气象 3 2.2 邻近建(构)筑物、管线情况与施工临时荷载 3 2.3 区域地质概况 3 2.4 岩土的构成与特性 4 2.5 不良地质作用 5 2.6 不良地质条件与特殊性岩土 5 2.7 水文地质条件 5 3、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评价 5 3.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5 3.2 环境介质腐蚀性评价 6 3.3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与岩土设计参数 6 3.4 地基基础工程分析与评价9 3.5 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10 4.结论与建议10 5.说明11 第二部分图表 1. 图例1页 2. 地基土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1页 3.(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1页 4. 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页 5. 工程地质剖面图3页

6. 钻孔柱状图8页 7. (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总表2页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1 工程概况 委托单位:中兴建安公司 勘察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地理位置:拟建场地位于枣庄市峄城区,交通便利。 拟建工程特性:拟建工程为办公楼1栋,宿舍1栋,餐厅1栋,总建筑面积***m2,建筑物主要特征见下表1.1。 具体建筑物的尺寸、层数及平面布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勘察等级: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属二级场地,二级地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的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2.1 勘察的目的、任务要求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勘察的目的是提出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提出建议。主要任务有: ⑴查明建筑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年代、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⑵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 ⑶查明不良地质的特征和分布。 ⑷查明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 ⑸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查明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补给、径流条件及土层的渗透系数。调查场地周边地表水汇集、排泄及地下管网渗漏情况。 ⑹调查施工临时荷载(材料、设备等)的要求,调查邻近建(构)筑物、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3.4 崩塌治理工程勘查 3.4.1崩塌概念和分类 3.4.1.1崩塌概念 崩塌是指陡崖或高陡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顺坡向下高速运动,并最终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在节理发育、岩体破碎、脆性块状结构的岩质边坡上最易发生。 崩塌的触发因素有暴雨、融雪、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爆破)等。 崩塌和滑坡同属于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破坏形式,但是我们有时对滑坡和崩塌区分不清,甚至将崩塌作为滑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滑坡和崩塌在其变形破坏特征尤其在治理措施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要分析掌握一下滑坡和崩塌的区别,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表3-4-1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序号特征点崩塌滑坡 1 破坏后特征通常会散裂为大小不等、凌乱无序的块体,在坡脚呈 锥状堆积或部分散布于陡崖下的缓坡上一般为保持原状的整体移动,滑坡堆积物中岩土体的层序和结构特征无明显变化 2 与母体关系完全脱离母体。在异地形成堆积或散布很少完全脱离母体,部分滑体常残留在滑床上 3 位移特征垂直位移远大于水平位移水平位移一般大于垂直位移 4 运动速度一旦脱离母体,便不再存在来自母体的阻力,运动速 度高滑动过程中存在来自滑床、侧壁和前缘的阻力或限制,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5 变形征兆主要表现为垂直裂缝的发育或既有竖向裂缝的张开还 有和其他方向裂缝的组合,有时并不存在明显征兆表面常可见到规律性纵横裂缝发育,如上部弧形拉张裂缝、中部两侧的羽状剪切裂缝、前部的放射性张裂缝等;此外,前沿地下水异常、前沿隆起、周边小型坍塌、位移加速等均是明显的临滑征兆 6 地质地貌陡崖是其先决条件,通常岩土体节理裂隙发育或有明 显不利结构面组合存在地貌上并不一定存在特定特征,但在滑体内通常存在可查明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或者岩土体本身软弱而又存在坡脚陡坎或开挖活动 7 发展过程一次完成,崩塌体本身不再发生二次崩塌(散布于缓 坡上的崩塌物的再次运动应归入溜塌、落石等其他灾 害形式)因滑动阻力的存在有时会暂时停滞,具备条件后会发生二次滑动,如古滑坡复活,而且是工程活动中常见的滑坡形式之一 8 转换关系对于陡崖下为缓坡而使崩塌体大量散布堆积于其上 时,该崩坡积物历经一定时间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 生滑坡型破坏;当垂直位移较小时,崩塌体也可直接 转化为滑坡式运动;崩塌体击落在古滑坡体或松散堆 积体上部时,可能使古滑坡体复活或产生新滑坡下部为临空较高的陡坡是,上部的高位滑坡将转化为后续的崩塌式运动,或者高位滑坡停滞体在一定条件下以崩塌形式发生二次破坏;滑坡体高陡的后壁因大量裂缝的存在而不断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 9 防治措施危岩清理、嵌补、锚固、挡墙等坡顶减载、坡脚压载、挡墙、抗滑桩、锚固等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讲解

目录 0前言 (1) 0.1任务由来 (1) 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 (1) 0.3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1)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 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 0.6.1勘查时间、勘查范围 (2) 0.6.2勘查完成工作量 (3) 0.6.3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3) 1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4) 1.1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4) 1.2气象、水文 (5) 1.2.1气象 (5) 1.2.2水文 (5)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6) 2.1地形地貌 (6) 2.2地层岩性 (6)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7) 2.3.1地质构造 (7) 2.3.2新构造运动 (7) 2.4水文地质条件 (7) 2.5人类工程活动 (8) 3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8) 3.1地形地貌 (8) 3.2地层岩性 (9) 3.3地质构造 (9) 4危岩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10) 4.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10) 4.1.2危岩破坏方式 (10) 4.1.3崩塌源堆积体、滚石的分布及特征 (10) 4.1.4危岩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1) 4.2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4) 4.2.1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4.2.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14) 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15) 5.1危岩变形现状 (15) 5.2定性分析评价 (15) 5.3危岩体稳定性定量分析 (16) 5.4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17) 5.4.1运动形式 (17) 5.4.2运动速度计算 (18) 5.5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20) 5.6坡面滚石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20) 6 崩塌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1) 6.1崩塌发展变化趋势 (21) 6.2危害性预测 (21) 7 结论与建议 (22) 7.1结论 (22) 7.2建议 (22) 附件目录 01探槽、探井展示图 02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 03施工照片集 04稳定性计算书 附图目录 图号图名比例尺 1:100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 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 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 t/3)。(参见附录A表A.4)。 2.1.6 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地灾勘查大纲设计要求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及治理方案大纲 1、基本的勘探技术手段及要求 2、勘查方案编制要求 2.1编制基本要求 3、勘查报告编制要求 3.1编制基本要求 3.1.1基本规定 (1)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并应附经当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现场量测复核后认定勘查野外完成工作量表; (2)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3.1.2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2)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 (3)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 (5)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3.1.3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审意见及审专家签到表 (3)菲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3.1.4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 (1)勘查报告文本 (2)勘查报告附图 (3)勘查报告附件(勘查费用决算书、计算书、试验报告及野外勘探工作照片集等)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的描述与评价: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置 1、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拟设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勘查工作控制。 2、有条件的地方或高陡,人去比较危险的地方可用三维激光扫描。 3、拟设主动防护的危岩可适当采取岩样作相应的试验,拟设被动防护的部位可适当作原位测试及采取适当的土样。 4、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作一些落石试验,模拟现场危岩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选不同块径的石块进行,达到以下目的: ①不同块径滚落的轨迹及所到达的围 ②不同块径落点的能及能量及弹跳高度 5、对崩塌堆积体以地面调绘为主,实测地质剖面,必要时辅以坑槽探工作。 6、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1)工程测量要求: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 GPS 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2)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工作围长﹥500m、宽﹥500m,全域用 1﹕1000—1﹕2000 比例尺测图; 拟设被动防护工程部位用 1﹕500 比例尺测图; 危岩带(危岩体)及拟设主动防护部位用 1﹕500—1﹕200比例尺测图; 一个项目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危岩离得较远的,需用小比例尺图表示整个项目危岩的分布围、相关关系及威胁对象,然后再分别按要求测图。 ②剖面图:表示危岩与威胁对象关系的剖面比例尺与全域平; 拟设工程部位及危岩用 1﹕200 或更大面图比例尺匹配(相同)比例尺实测。 ③立面图:主要针对危岩及危岩带,用 1:200 或更大比例尺测图。 (3)工程地质测绘要求:明确测绘围、测绘容、测绘精度,对每一个危岩块体(单体)要调查清楚,包括节理裂隙、不同结构面、规模等,并要进行编号、附上相应的照片;调查落石具体位置、运动轨迹、弹跳高度,划分危岩区围;用测图相应比例尺作底图。 ⑷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必要时可适当布置工作量控制。 ⑸其它勘探工作应明确相应的目的、任务。 7、相应的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 ⑴平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②比例尺: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③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容;

勘查工作量报告范本

附件4-1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2014年第一批 XXXXXXXXX滑坡 勘查工作量报告(简例)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2014年第一批 XXXXXXXXXXXXXXXXXXXXX滑坡 勘查工作量报告 提交单位:XXXXXXXXX 项目负责:XXXXXXXXX 报告编制:XXXXXXXXX 审核:XXXXXXXXX 审定:XXXXXXXXX 总工程师:XXXXXXXXX 院长:XXXXXXXXX 提交日期: 2014 年 4月 资质等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单位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勘资字第XXXXXXXXX号 提交单位地址:XXXXXXXXX 电话:XXXXXXXXX 传真:XXXXXXXXX 项目负责人电话:XXXXXXXXX

目录 1.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示例) 1 2.钻孔、探槽照片集(示例) 2 3.拟设工程部位测量照片集 3 4.检测试验报告(扫描版) 4 5.包含高程点的测量成果图 4

四川省重大地质灾害勘查比选项目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项目名称:四川省2014年第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勘查比选项目XXXXXXXXXXXXXXXX滑坡、崩塌勘查 行政位置:市(州)市(县、区)乡(镇)村社 勘查单位(签章)认定单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签章) 确认意见: 勘查单位进场时间:年月日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经办人: 填表人: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备注:该表每页均应加盖认定单位公章。

钻孔照片集要求示例: 钻孔全貌图(注:必须包含国土局人员、标示牌、全部岩蕊与钻机)Zk-1岩蕊全貌图(必须包含所有的岩蕊)Zk-1钻孔岩蕊(0~4.8m)Zk-1钻孔岩蕊(4.8~9.6m)

经经典的滑坡勘查设计书

1前言 1.1任务由来 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总体布置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以及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进行了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调查,结论建议进行工程治理。 为进一步查明江南镇石庙村滑坡的规模、变形特征及其危险性,我公司受长寿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委托,承担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II类应急项目长寿区江南镇石庙村滑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设计工作。 1.2前人工作研究程度及评述 (1)1978年,四川省107地质队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并提交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2003年由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的《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调查报告》,江南镇石庙村滑坡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2.2。 (3)规划搬迁避让调查资料对江南镇石庙村滑坡的结论为: 江南石庙村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一般情况下较稳定,特殊情况下如大-暴雨等变形、位移,属基本稳定滑坡。三峡水库建成后,库水位淹没滑坡前缘。长期库水淹没,改变斜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变差,

出现滑动变形,属潜在不稳定滑坡。 规划搬迁避让调查完成江南镇石庙村滑坡勘查工作量表 表1.2.2

(4)规划搬迁避让勘查资料对滑坡体的初步评述: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2003年对江南镇石庙村滑坡的规划搬迁避让调查,初步揭示了滑坡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为本次勘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作为库区滑坡体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须进一步查明滑坡体的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和稳定性,满足可行性研究的需要。 因此,本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是:在规划搬迁避让勘查的基础上,对滑坡体的地质环境、地质特征及其稳定性作进一步的查明和评价,论证工程治理的可行性。 1.3执行技术标准及设计编写依据 (1)《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4)《地质灾害抢险勘查设计合同》。 1.4勘查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特别是由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的《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调查报告》),勘查江南镇石庙村滑坡的地质环境、边界条件、规模、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稳定的条件,对稳定性进行分析

滑坡勘察报告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加粗,小二号) 滑坡勘查报告(宋体,加粗,小初号,一个字间距) (勘查阶段) (宋体,二号) 承担单位名称(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 勘查单位名称(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XXXX年XX月XX日(宋体,加粗,小二号,居中)附件1-2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小二号字) 滑坡勘查报告(宋体,小初号,一个字间距) (勘查阶段) (宋体,二号) 项目负责:(宋体,三号) 报告编写:(宋体,三号) 审核: (宋体,三号) 总工程师: (宋体,三号) 单位负责人: (宋体,三号) 提交单位:(宋体,三号) 提交日期:(宋体,三号)

附件1-3 单位资质(为彩色扫描件) 3

附件1-4 工程项目名称 (宋体,加粗,三号字) xxx勘查报告审查意见 (宋体,加粗,二号字) 评审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月日

附件1-5 《工程项目名称xxx勘查报告》(宋体,加粗,二号字) 评审专家组名单(宋体,加粗,小一字) 5

附件1-6 目录(宋体,加粗,三号字)0.前言(宋体,加粗,四号字)…………………………………页码0.1××××××(宋体,小四号字)……………………………………页码0.2××××××……………………………………………………………页码 1.××××××………………………………………………………………页码1.1××××××……………………………………………………………页码1.2××××××……………………………………………………………页码 (目录中行距和正文行距均为1.5倍行距) 附件(宋体,小四号字) 1.委托书共页 2.××××××土工试验成果报告共页 3.××××××钻孔记录照片共页 附图(宋体,小四号字) 1.××××××工程地质平面图共页 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页 3.××××××钻孔柱状图共页 4.××××××探井(探槽)柱状图共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