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开展了许多理论探索,或是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数据为依据作了实证研究,论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尽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没有达成一致,但总体上说,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在理论方面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有许多争论。最早开始研究经济与金融相关性的是Bagehot(1873),他认为金融系统在工业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认为金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学者,比如Robinson(1952)认为金融只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是必然、被动的反应,对金融持怀疑和漠视态度。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认为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只是一层“面纱”,对生产供给、产出和就业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可见,在对待二者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研究体系。

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中,熊彼特(Schumpe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了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观点,论述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企业家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创新,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而后Gurley和Shaw发展了熊彼特的思想,出现了金融结构论和金融抑制论。Goldsmith (1969)和Gurley是金融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分析金融中介的作用探讨了不同结构金融系统,即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抑制论中,McKinnon(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

和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的发展,而金融发展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要获得金融发展,必须消除金融抑制。Shaw(1955)则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金融深化”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应始于金融改革,通过金融市场化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消除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强调的是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深化也隐含着金融结构的进步,是与金融发展一致的。到此为止,两者观点都承认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但没有明确揭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Patrick (1966)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他把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观点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供给主导和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的需求遵从,他本人支持需求遵从观点,认为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缺少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理论证明,没有指出因果关系的方向,进入20世纪80年代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居主流地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出现了短暂停滞,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取得飞速发展,一方面研究者们借鉴并引入一些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80年代末崛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建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极大提高,统计分析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证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完美市场和完全信息的假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考虑到市场缺陷和信息不对称,那么金融系统的作用就变得重要了,这为金融系统进入经济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为寻找分析金融系统作用的新途径,Merton(1995)等人分析了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指出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证券)交易、保值,分散和共担风险;配置资源;监督管理者、实施公司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他们认为金融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是建立新的内生增长模型,Pagano(1993)提出AK模型,表明金融系统可以通过用于投资的储蓄比例和储蓄率来影响增长率。Greenwood和Smith

(1997)则分析了金融市场通过增加专业化来促进增长,突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限制,开辟了分析经济增长来源和决定因素的新途径。但这种进步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局部的,因为现有研究没有从总体上揭示出经济增长的机理。再者,还有从法律体系角度展开的研究,如Barth、Caprio(2001)的研究表明: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从而可信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才是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更强调法律体系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过程中的作用。

2、实证研究方面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始终是研究的热点,Goldsmith(1969)采用35个国家103年(1860—1963)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提出“金融相关比率”的概念,用金融中介资产与GNP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表明金融体系规模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超过平均速度)发展。Levine(1997)针对Goldsmith研究的不足,采用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供给主导者的观点。他在2000年又指出,随着金融发展的加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趋于下降。但由于其选择的生产率和投资率并不是增长的决定性指标,也没有区别不同金融市场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使其论据受到了质疑,继而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高潮,出现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金融系统作用的认识。Gupta(1984)采用Granger提出的因果分析方法,利用不同指标表示金融发展、用工业生产指数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分析了14个发展中国家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表明14个发展中国家中有8个国家存在供给引导现象。另外4个国家供给引导和需求遵从现象都存在,2个国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其他一些学者利用不同的数据,如总量数据和产业、公司层次上的数据,跨国整合数据和连续追踪数据等,不同的方法,既有使用截面数据建立起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也有对因果关系及其方向进行的探索,具体方法有双变量格兰杰因果检验、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法、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动态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法(GMM)等,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观点。如Rioja和Dalen(2002)利用 1960至1995年期间74个国家的数据,得出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即使金融促进经济的增长,其程度也是有区别的。他们认为,只有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这时期的理论依据较充分,实证方法也得到了扩展,但是研究成果并未能达到一致的结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金融和经济改革的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和分析,以我国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近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理论方面都是建立在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纵观众多研究理论,可从几个角度总结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如谈儒勇(1999)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他只选取了1993—1998年间的有关季度数据,时间较短,说服力不强。米建国和李建伟(2002)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适度发展是经济实现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均会损害经济增长。丁晓松(2005)利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研究了1986—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且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赵振全和薛丰慧(2004)采用产出增长率模型,得出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而股票市场的作用并不明显的结论。战明华(2003)利用中国的样本数据对Stiglitz等人关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阐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非嵌套假设检验(non nested test)的结果则显示对我国而言,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两个结论均证明了Stiglitz的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这些研

究结果都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双向因果关系,相互促进。陈军和王亚杰(2002)从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两者之间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发现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王志强和孙刚(2003)采用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了中国金融总体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三个方面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2、金融结构论基础上的研究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金融结构正处于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对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主要以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理论为主,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金融研究领域开始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内生成长,对金融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把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看成是某种对立的,而是认为它们在静态上相互竞争的,在动态上相互补充的。

第一,在中介型的观点中,研究者认为中介和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低效率,更有利于发现好的项目、动员资源、监督管理者和管理风险。李广众、陈平(2002)利用我国1952—1999年的数据,对研究说明: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指标之间则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投资规模的增长,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与国有、非国有工业的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第二,市场型观点则认为市场在分散和管理风险方面更有优势,这类系统更适合支持连续创新型公司,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林毅夫(2003)等通过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第三,金融服务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只与总体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关,而与系统类型无关,金融系统类型不是最重要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才是最重要的。韩廷春(2001)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而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才是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更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第四,是法律和金融观点,韩文霞(2002)分析法律环境对不同结构的金融体系发挥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在中国健全法律制度,以发挥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性研究

以上的研究成果均是基于国家的宏观层面提出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一定适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较多,但大多数只局限于狭窄的区域范围和非常简单的计量模型。如周立和王子明(2002)利用一元回归模型,得出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的结论,但由于模型过于简单,缺乏稳健性,难以让人信服。吴拥政(2010)利用中国中部6省共82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显著的结论。

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的研究也有很多,陶黄勇(2011)选取广西1995—2009年的贷款以及存款总量、短期贷款中的商业贷款及GDP作为指标,采取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广西地区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关系。陈燕生、曾海鹰(2010)通过山东省1978年以来的数据实证分析在经济增长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地位并发现山东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影响资本投入总量、结构及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蒋团标、喻微锋(2010)通过对广西与江苏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金融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以县或农村为单位的研究较少,有代表性的是董晓林、王娟(2004)建立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衡量了我国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程度,得出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张庆鹏(2010)研究了江苏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选取货币化程度(M2/GDP)和证券化程度(S/GDP)代表金融发展状况,以人均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经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江苏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三、意义与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早已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循序渐进,国外学者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他们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使用跨国数据比较多。中国学者在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国省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不足:首先,不论国内外的研究都是实证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仍局限在新古典框架内,研究成果大部分停留在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层次,实证分析所用到的金融发展数据也基本局限于银行贷款,对证券市场只稍有涉足。其次,分析方法不够规范,尽管有大量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工具,但不同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它随着研究的角度、方法或者研究的区域的不同而不同,无论是从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实证过程还是从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争议的问题。

本文在国外文献上主要从时间跨度上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没有具体的分类,如金融结构类、金融功能论和金融法权论等,还存在许多不足,不够完整。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收集质量好,数据全的金融深化指标、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的模型、法律体系改革推动金融、经济发展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oseph A. 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Leipzig: Dunker & Hum blot, 1912; translated by Redversopie. Cambridge,MA: Harvard U. Press, 1934.

[2]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3] Gurley, John G. and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 Econ. Rev., Sept. 1955, 45(4), pp. 515 38

[4]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4, pp. 174-89, 1966.

[5] Goldsmith, Raymond,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Newhaven, CT: YaleU.Press, 1969.

[6] Merton, Robert C. and Bodies, ZVI.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Eds.: DWIGHT B·CRANE ET AL.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pp.3.

[7]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 688-726. 1997.

[8] Barth, J.R., Caprio, G., and Levine, R.,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De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Prudential Supervision: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F. Mishkin, Ed.), pp. 31-88. NBER Press, Cambridge, MA.

[9] Pagano, Marco.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 Europ. Econ. Rev., Apr.1993, 37(2—3), pp.13—22,2001.

[10] Greenwood, Jeremy and Smith, Bruce.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J]. Dynamics and Control, Jan. 1997.

[11] Rajan, Raghuram G.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 length Debt, J. Finance, Sept. 1992, 47(4), pp. 1367 1400.

[12]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13] 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5(1): 64-65.

[14] 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4(8): 94-99.

[15] 战明华.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11): 69-73.

[16] 陈军,王亚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8): 48-51.

[17]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 2003(7): 13-20.

[18] 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2)

[19] 林毅夫,等.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 2003(1): 3-21.

[20]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01(6): 3-9.

[21] 韩文霞.论金融结构的法律制度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2(5)

[22]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

究,2002(10):1-13.

[23] 吴拥政,陆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基于我国地级市区数据与分位数冋归方法[J].区域金融研究,2009(03):25-28.

[24] 陶黄勇.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广西为例[J].企业导报,2011(02).

[25] 陈燕生,曾海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01).

[26] 蒋团标,喻微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广西与江苏的比较视角.区域金融研究,2010(02).

[27] 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44-48.

[28] 张庆鹏.江苏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2010(02): 9-11.

[29] 杨德权,梁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 2005(2): 16-19.

[30] 周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3(9): 68-73.

[31] 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 2004(12): 42-47.

[32] 朱闰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 2004(6): 46-64.

[33] 孔凡保.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3(10): 78-8

[34]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 2004(1): 42-56.

互联网金融发展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P2P金融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作者: Caffard, Christophe 期刊名称: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卷: 20;期: 3;页: 20-24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1 Regulated brokers Regulated brokers are legal entities which have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and are subject to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s of the Comite de Reglementation Bancaire et Financiere (CRBF) and the Conseil des Marches Financiers (CMF). * Choice of legal form: regulated brokers are not requir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a specific legal form; however, under article 13 of the MAF Law, the CECEI checks whether the legal form of the brokerage company is appropriate for providing investment services. In practice, any type of commercial company is admitted: societes de capitaux (limited companies) or societes de personnes (partnerships). The formalities of share transfer, tax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of a company's management will be relevant factors to the choice of legal form. * Application for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from the CECEI: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a business plan includ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The CMF will check whether the business pla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requested by the broker. The CECEI will ensure that the applicant's own initial fu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usiness plan. The scope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is variable and covers one or more ofthe following investment services: Recep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orders to another investment services provider on behalf of investors, for execution. This is the core investm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doc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 Y Sheffi,J.B.Ri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9,(2): 1 -11 [2] A.N. Berger. Bank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Evolution in the Ma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19,36(3):25-29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c concepts,2019, S. 203-214 [4] 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19(4):57-60 [5]胡跃飞.供应链金融一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 金融,2019,(22): 38-39 [6]牟龄.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N].金融时报,2019,(5) [7]李形,何肠衫.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界(评论),2019,(10) [8] 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之,但前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而后者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对我国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化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

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几年被商业银行和各类企业日益关注的创新业务之一,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竞争市场和盈利途径,也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阅读、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基本概念,运作模式,业务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供应链融资的相关研究做出简要归纳总结,并据此对该业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文章认为,在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趋势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和电商企业的有效合作,将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all kind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upply chain finance, which is one of the business innovations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does SCF bri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new profit channel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os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we conduct a brief summa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cep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business models, etc. And a forecast f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F is mad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risks are under control,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will be a main strea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nline retailers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market. KEY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iterature review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信贷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历时20多年。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随着后期的发展,出现了还贷率低、贷款没有真正流向穷人、信贷资金经常被挪用等现象大量存在。Adams,Graham and和V 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2006年Shinichi Goda 根据破产案例中偶然的发现,提出了在风险管理中如何探索机会。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民,由于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学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都是从信用社内部研究。 2 国内研究 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农村贷款制度改革,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6年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继加大推动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农学小额信贷的力度,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刚引入信贷以来,基本上是直接复制孟加拉格莱珉银

如何写文献综述金融教研室(精)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本科在毕业论文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后, 经过消化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与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论文的论述性文章。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通常是作者对自己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相关问题的写作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的科学性论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 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 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 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 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 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 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 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 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金融学2013年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报告 班级:09经济学(2)班学号:Xc09580217 姓名:金芳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对于我国GDP新增份额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日趋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张的障碍。我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进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目前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Gormley,Liu,Zhou(2010)认为,若政府没有提供一系列安全网,如失业、工伤、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为了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最为理智的做法就是尽量缩减当前消费、增加未来储蓄。 Kotilikoff(1979)利用生命周期函数,在分析部分均衡和总体均衡时发现,退休效应只是对社会保障在资本存量上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因此社会保障会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消费。 Barro(1978)的代际转移支付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家会所理论撕裂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以储蓄为中介变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内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因此不部分抵消挤出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偏好、禀赋、工作岗位,并且都缴纳相同的税金和社会保障费用,那么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就不会因为社会保障的引入而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若存在遗产动机,那么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效应即为零。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很多学者倾向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臧旭恒、裴春霞(2004)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二、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

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三、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