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

名词解释:(参考)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评判和预测。

6、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7、立地类型: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成为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式。

8、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9、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0、郁闭度: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11、疏密度:现实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标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之比。

12、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叫人工林。

13、林种:根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14、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的百分比。

15、造林规划:是在相应的或者上一级的林业区划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

16、长远观念:正确处理近期—中期—长远之间的的利益关系,正确对待森林培育和发展林业的长期性与近期利益。

17、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地域之间、行业之间、森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18、资源观念:认识到资源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只有保护和扩大资源,才能取得森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9、苗木质量:苗木在其类型、年龄、形态、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满足特定立地条件下实现造林目标的程度。

2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21、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

22、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器官的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的关系很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林木各器官生长存在的这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生长的相关性。

23、植苗造林:是将具一定年龄的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也称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

24、播种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使发育生长成林的一种方法。

25、分殖造林:是直接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26、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27、基肥:林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28、专用复混肥料:针对不同作物或者林木根据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要求生产的专用肥料。

39、抚育采伐:森林在未成熟之前,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而采伐部分树木的一种森林培育措施。

30、抚育采伐强度:抚育采伐时采伐及保留多少林木,使林分稀疏的程度。

31、择伐:定期重复地单株或群状地采伐具有一定径级或一定特征的成熟林木的采伐过程

32、皆伐:在极短时间内将伐区上的林木全部或几乎全部伐光的主伐方式。

33、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34、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35、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36、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3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

3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39、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40、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

41、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42、森林更新: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43、主伐: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分进行采伐。

简答:

1、影响森林立地因子有哪些?福建省划分立地的依据是什么?

影响森林立地因子:

(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2)植被因子(3)人为活动因子(4)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福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是:以地形、土壤为主导因子,以植被类型为指导,以林木生长效果作验证。

2、树种选择的原则?

(1)根据造林目的选择树种

(2)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互适应(即适地适树原则)

(3)种苗来源是否充足

(4)造林技术是否成熟

(5)造林历史条件有无传统的栽培经验和教训

3、用材林、经济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用材林:定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

经济林:生长快、收益早、产量高、质量好、用途广、价值大、抗性强、收获期长

4、确定造林密度的依据?

(1)根据造林目的确定造林密度(2)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4)根据造林技术确定造林密度

(5)根据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5、混交林种间关系如何调节?

(1)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级混交类型(2)确定适宜的混交方法和混交比例

(3)加强抚育管理:间伐、环剥、修枝等(4)引入缓冲树种(5)通过种植时间差调节

6、人工林的发育阶段及其特点?

(1)幼林成活阶段——从造林直到停止补苗为止

特点:幼树对外界不良环境抗性差,根系生长快,吸收能力加强,地上生长慢

(2)幼树郁密前阶段——从幼树稳定成活到树冠相接郁密为止

特点:根系生长加快,地上及直径生长加快

(3)分化和速生阶段——从郁密后高生长量明显增加直到下降

特点:林木控制了环境、高度和直径生长明显加快,材积增长快,个体之间的矛盾尖

锐,出现个体拥挤。

(4)成熟阶段

特点:高生长量明显下降,但材积生长量较大,林木大量结实,连年与平均生长量提高达到数量成熟。

(5)衰老死亡阶段:材积生长量停止,结实量减少,出现枯枝落叶及死亡现象直到全部死亡

特点:木材生产率和利用率降低,但木材质量可能很好,森林的环境功能也可能维持在较好的状态,特别是林内生物多样性仍是很丰富的,有些生物的存在是与虫蛀木、朽木和倒木的存在相联系的。

7、造林整地的作用?

(1)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2)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3)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4)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8、植苗造林时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成活率?

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苗木成活及生长良好取决于三个平衡:水分、养分。能量

(1)边起边载,缩短起苗到造林的时间。

(2)包装运输,防止风吹日晒。

(3)适时取苗,去一批栽一批。

(4)地上处理苗木:截干、去稍、修枝、剪叶、喷洒化学药剂、蒸腾抑制剂、外源激素ABA。(5)地下苗木处理:修根、浸水、沾泥浆、沾吸水剂、外源激素吲哚乙酸、赤霉素。(6)栽植方法:①根系要舒展,防止窝根。②根系与土壤要密接、大苗要分层踏实。③植苗深度要适中:大苗要深、小苗要浅;干旱、松土要深些,湿、粘土要浅些;秋季深、春季浅。

9、林木有几种管理方式?

(一)土壤管理

(1)松土除草(2)水分管理(3)林地施肥(4)林农间作

(二)幼林管理

(1)间苗(2)平茬(3)除蘖(4)抹芽(5)修枝(6)截干

(三)幼林保护

(1)封山护林(2)预防火灾(3)防治病、虫、鼠、鸟、兽害(4)防除寒害、冻拔、雪折

和日灼等危害

(四)造林成活率检查和补植

(1)造林成活率检查(2)幼林补植

10、抚育间伐开始期有几种方法确定?

(1)根据林分生长量分析确定抚育间伐的开始时期(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

(2)根据林木分化程度确定抚育间伐的开始时期(同龄林中林木径没有明显分化;Ⅳ、Ⅴ

级木占林分株数30%以上;林分直径离散度大于等于0.9时)

(3)根据自然整枝高度确定抚育间伐的开始时期(自然整枝高度达到全高1/3-1/2时)(4)按林分密度管理图确定抚育间伐的开始时期

11、抚育间伐的目的?

(1)按经营目的调整林木组成(2)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4)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

(5)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利用量(6)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

(7)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

12、皆伐后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有哪些?

(1)采伐迹地的清理和整地,实现良好的生长条件。

(2)保留母树——解决伐区种子来源的方法之一

伐前3-4年把母树选定,将林分疏开

A母树条件:①抗风力强②具有丰富结实能力③干形、冠形优良、发育良好

B母树配置:

1)单株(阳性、抗风树种)

2)群状(耐阴、抗风力弱)

3)带状(山区在高处成带状保留或与山顶保护带结合起来)

.保留适当的母树,并与伐区周围的林墙共同组成下种母树群,保证更新种源

.当母树下种任务完成后,应及时伐除,早伐除幼树的受害少

(3)保留伐前幼树和小径材

(4)在种子年下种前进行松土整地。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5)补播、补植

(6)封山育林。全封、轮封多用于偏远、劳力缺乏的林区

(7)暂时农业利用,2-3年后更新还林

13、择伐和皆伐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条件?

皆伐:优点

(1)适于机械化作业(2)技术和组织过程简单,采伐成本低

(3)适于同龄林采伐,伐后形成同龄林(4)便于人工更新和喜光树种更新

(5)便于林分改造和引进新树种(6)更新期短可以进行适度放牧

缺点

(1)伐区易引起环境变化(2)不适于异龄林的采伐

(3)易破坏森林的防护作用,降低风景美化效果

(4)在旱地或沼泽地区、风景林、保健林中不易采用

(5)严重干扰了森林群落的生态平衡,破坏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与野生植物的繁衍。适用条件

(1)皆伐的人工更新可以应用于各类森林

(2)皆伐最适用于全部是成、过熟木的林分,或者需要林分改造更新树种的林分

(3)皆伐不应选在沼泽水湿地,或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壤上的森林

(4)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火险性大的地域、风景林区不宜皆伐

择伐:优点

优点:(1)不破坏或少破坏森林防护,卫生疗养和观赏作用,永远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2)择伐区形成垂直郁密的绝对异龄林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木抗性

(3)林地上可得到所有种子年的下种机会,又有一定的庇荫,能实现耐荫树种的天然更新

缺点

(1)采伐技术复杂,不适于机械化作业,限制了木材采伐数量,成本高

(2)不适于阳性树种的更新和人工更新,也不适于无性更新

(3)采伐中容易损伤幼苗,幼树和留存木(4)不适于林分改造

适应条件:

(1)陡坡,岩石裸露,河流两岸,道路两侧,风雪害严重的地区,难以更新成风景价值高的森林

(2)耐荫性树种构成的异龄林适用单株择伐,阳性树种构成的阔叶混交林适用群状择伐,强阳性树种不适择伐

(3)为保证珍贵树种繁衍而后发展的林分

(4)适于经营水平高,道路网已全部铺开的林区

论述:(参考)

1、概述营造用材林的生产环节,主要树种以及关键技术措施?

一、造林地选择

根据造林目的来选择具有适宜的立地条件的造林地。用材林应选择土壤教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地。

二、树种的选择:坚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一致的原则,根据改善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市场需求选择树种。用材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一般有定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这几方面。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楠木、木荷、樟树、相思等。

三、栽植密度: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集约化经营程度,经济情况和社会环境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一般株行距为:2.0m×2.0m、2.0×2.5。

四、整地

1、造林地的清理:清除灌木、杂草、杂木以及枝条等废弃物。具体有全面、带状、块状清理方式。主要采用捡茬堆烧的方法。也可用堆腐。

2、整地方式:全面整地和局部(带状和块状整地)。

3、整地规格:深度和宽度,与水分、坡度、树种、植被等有关。

4、整地季节:以秋末和冬季为主。

五、造林

1、造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劳力、工具、物料、林地检验等。

2、造林方法:主要采用植苗造林,很少用播种造林和分殖造林。

3、造林季节:一般选择冬末春初(1-3月分)。

4、造林技术要点:

(1)裸根苗造林:植苗质量要求栽正、踏实、不窝根、不露根,深度一般超过地径1cm左右,风沙、干旱地区和杨树、柳树大苗造林可适当加深。

(2)容器苗造林:坚持做到“起苗、运输、植苗”时营养土不破坏。栽正、踏实,栽时先去掉容器袋。

5、营造方式:主要采用人工造林,包括穴植、缝植、靠壁栽植、丛起丛栽和容器苗栽植。

六、幼林抚育

1、抚育方法:

(1)穴状抚育:进行扩穴、培土、割除穴周围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灌木和侧方非目的树种的萌条。

(2)带状抚育:根据立地条件,采用人工和机械在带间松土和割除影响幼树生长的灌木和杂草。

2、抚育年限:

(1)速生树种采用2、2、1抚育,即3年5次。

(2)慢生树种采用2、2、1、1、1抚育,即5年7次。

3、幼林林木管理:修枝、间苗、平茬、除糵、抹芽、接干。

七、抚育采伐

1、抚育间伐开始期的确定

2、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

3、抚育采伐的种类:透光伐、卫生法、生长伐、疏伐等。

4、对抚育采伐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八、主伐与更新

1、主伐方式:皆伐和择伐为主

2、更新方法:天然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如何提高森林的生产力?

(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选择天然林或人工林及其过渡类型的方式都要依据林地的具体条件而定。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都具有提高生产力的潜力。

(2)林木遗传改良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其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从简单优良母树上采种到各种水平的良种基地的建立,从传统的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应用,从一般的壮苗培育到无性系苗木的工厂化繁育并应用于无性系造林,各个层次的技术都要用上,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

(3)造林立地选择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于培育森林,也不是所有宜林地都适于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因此,对于宜林地需要根据森林生存的基本要求来进行选择,而为了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更必须根据高生产力的必需条件进行更严格的选择。能够符合高生产力所需全面条件要求的宜林地毕竟不多。此时就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立地性能,使之能具备高产的条件。这些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或排水洗盐,以及生物改良等。

(4)林分结构调控林分结构调控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途径。林分结构状况是协调树木个体生长和林木群体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森林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深刻的作用。主要着重于中间关系的调节,林分结构与立地条件的相适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调控林分结构的重要原则。(5)集约化栽培管理为追求速生、丰产、优质的高效益,一般都要求采取集约培育的措施,主要包括整地规格、苗木良种化水平、抚育管理、林木施肥、修枝等方面。同时应积极采用先进的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森林培育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集约培育是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020年整理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pdf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special utilization forest):以国防、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风景游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 母树林: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指用优良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圃:采穗圃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有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之分。 千粒重: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以克表示。 发芽势:在发芽过程中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表示种子发芽的迅速和整齐程度。 营养繁殖育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苗木的一种方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森林培育学整理复习1

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 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树木个体体积和重量的增长变化,林木由种子萌发,经过幼苗时期,长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林木。 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构造和技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极性:林木体或其离体部分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个器官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森林的潜在生产能力: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造林规划:是对造林工作的宏观安排,包括它的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局部、规模、进度、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经济林学科硕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济林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Z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经济林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就,具有本学科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经济林生物技术与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济林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重要经济树种cDNA 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经济林资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目标产物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 3、经济林资源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经济林资源食品工程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食用经济林资源加工与利用;经济林资源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一、人工造林的重要意义 1.人工造林: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采伐、火烧)上造林。 3.人工造林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效林业发展方向/林种多样性发展方向/短周期方向发展方向/定向培育发 展方向/向无性系林业方向发展/城市林业发展新方向。 4.林种:根据森林的效益、功能和用途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种类。 人工林的林种的类型: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地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5.生态公益林:以发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商品林: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 原料等为主的森林和灌木林。 6.分类经营:指将《森林法》中划分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按其发挥的主要功能 进行重新划分。将防护林、特种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为商品林。 7.林木个体生长: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8.林木生长过程的描述:1)林木生长曲线。2)林木生长速率。3)林木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分:树高、直径、根系、 断面积、材积、重量、形数生长量。按照部位:林木、树干、枝条生长量。按照时间: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9.林木的发育: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 全期生长型春季生长型 10.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 相关性。4)极性和再生。 11.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林阶段:种子形成幼苗到1-3龄前,或造林后1-3年。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证 个体成活至关重要。2)幼树阶段:指幼苗成活后到郁闭前阶段,或称郁闭前阶段。是扎根和根系大量发生的重要时期。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3)幼林龄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为森林的形成期,属于结实幼年期。4)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期,群体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5)成熟林阶段:树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直径生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维持较大生长,材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趋于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下落。种子产量高、质量好。可采伐利用。6)过熟林(衰老)阶段:林木生长趋缓、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火灾的作用增强。种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1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1)内部因素:营养物质、代谢机能、激素水平、遗传特征 2)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13. 林木群体生长量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材积、重量。 14. 影响林分生长发育的因素:立地质量、树种选择、林分群体结构、密度、抚育措施等。 15. 林木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合速率。提高林木的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1)树种遗传品质。 (2)个体特性。(3)生长环境:受光强、温度、湿度、CO2、水分制约。可通过施肥、灌溉等林学措施和林木群体结构的再调节分配作用创造需有利的环境条件。2)叶面积。调节林木最佳的叶面积状态(最适叶面积、枝叶伸展角度):树种搭配、造林密度及密度调节。3)生长期。树种选择、环境条件、林分结构。4)老化过程。叶高光效阶段、生长高峰。 16.光合产量(净第一性生产)=粗第一性生产-呼吸消耗 生态系统净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 生物量:单位面积上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干重。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出材量。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 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7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34光周期现象:生物这种队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5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全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 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 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 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填空题(10分,共10题) 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简答题(30分,共6题) 论述题(40分,共2题)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黑克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等);生物环境(其它生物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 2、论述生态学的几种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1)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 )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 (2)前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1945 )扩展了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4)纳乌莫夫(1955,1963 )认为生态学的定义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5)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Krebs ,1972)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7)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0dum,1953 ,1959 ,1971 ,1983 )提出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8)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克什卡洛夫; 第二类:研究重点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纳乌莫夫、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 第三类: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马世骏。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3、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群落: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该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其他组织水平,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整理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根据老师所给题目整理讲解学习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词解释21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5分问答题39分论述题15分xxx 名词解释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农林复合经营又称混农林业、农用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林农复合经营是将林业和农业或牧业或渔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 复合经营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精品文档. 联系网站删除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即林木是

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林木发育 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质上的变化,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森林收获作业法通常称作主伐,之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森林潜在生产力 所谓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良种与良种基地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树根生出来幼树组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天然次生林 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做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顶端优势。树种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种子园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工程造林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华山松苗木培育指标分析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李莲芳、朱存福 基质类型与KMnO4和GA3浸种对华山松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1 ——株存活率、根干重 1.试验目的和意义 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松科(Pinaceae)松属,针叶乔木。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绿色,平滑,老则灰色,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固着于树干上。球果圆锥状长卵形,翌年9~10月成熟,种子无翅或两侧及顶端具棱脊。 华山松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湖北西部,生于海拔1000~3300m,形成纯林或混交林。喜光、喜温凉湿润气候,分布区年均温5~15o C,年降水量600~1500mm,宜深厚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森林棕壤,在钙质土上也能生长,不耐水涝和盐碱;浅根性,侧根发达,可作为产区低山至中山地带的造林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轻软,易加工,供建筑、板料、家具、木模、胶合板等用:木材纤维含量高,为优良造纸和纤维加工原料,种子可实用。 本试验采用播种育苗法培育华山松苗木,学习掌握林木苗木培育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因素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率及种苗生长的影响。 2.试验设计 2.1试验的因素水平 试验因素包括基质类型、高锰酸钾(KMnO4)和赤霉素(GA3)浸种共3因素,因素包括3个水平(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对发芽的影响,增加一个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浸种的单因素试验,共含6个水平(表2)。 表1 试验的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设施A-基质类型(V:V) B-KMnO4浸种浓 度(%) C-GA3浸种浓度(g/L) 1 全光照苗圃土0.050 2 温棚内苗圃土∶炭渣=70%:30% 0.250.015 3 ---苗圃土∶炭渣=50%:50% 0.50.030 注:KMnO 4和GA 3 浸种时间分别0.5h,首先用KMnO 4 浸种后清水洗净晾干后再用GA 3 浸种。 1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第一小班林学12级.陈月圩20120455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