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断层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课程代码:[57]

学分与学时:学分,总学时为 1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影像技术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与位置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奠定基础理论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主要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

绪论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范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解剖学的定义、断面和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难点:CT值、T1和T2加权像

【教学内容】

1.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及性质详细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关系及特点。

2.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和学习方法一般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现状

及前景;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及学习方法。

3.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重点阐述断面和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CT值、T1和T2加权像。

第一章头部Head

【目的要求】

1.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脑池、蝶鞍区)的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及其MRI图像。2.熟悉脑表面主要沟回和脑内部基底核区、连合纤维、脑室、脑池的位置及形态;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行径和分布。

3.了解人体头部断层解剖学的常用基线;脑血管在连续断面上的配布;颌面部(眶、颞骨、鼻、鼻旁窦、咽、颅底、唾液腺、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脑主要沟回、基底核、脑室、脑池、脑血管、头部断层解剖学的常用基线、脑水平断面

难点:脑血管在连续断面上的配布、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行径和分布

【教学内容】

1.大脑的外形及内部结构一般介绍脑的重要沟回、基底核、连合纤维和内囊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2.脑室和脑池详细讲解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四叠体池、环池、脑桥小脑角池、小脑延髓池、鞍上池、大脑大静脉池、交叉池的位置及形态。

3.脑的血管一般介绍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的位置、组成及回流。

4.头部断层的常用基线一般介绍眦(眶)耳线、Reid基线、上眶耳线、连合间线(AC—PC线)、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的垂线、正中矢状线。5.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中央沟、顶枕沟及距状沟的辨别;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及形成;背侧丘脑、基底核和内囊的位置及分部;脑室的位置、围成及形态特点;脑池的位置、连通、形态特点及意义。

6.颌面连续横断层解剖一般介绍眶、鼻腔、鼻旁窦、口腔、颅底和筋膜间隙的结构、形态及变化特点。

7.头部连续冠状断层解剖详细讲解脑沟、脑回、基底核、内囊、连合纤维、脑室、脑池、颌面及颅底结构的定位。

8.头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详细讲解正中面上的胼胝体、大脑半球、第三和第四脑室、垂体、脑池的形态,其他层面上的脑沟、脑回、基底核、内囊、颌面及颅底结构的定位。

9.蝶鞍区的横、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重点阐述垂体窝的形态和大小;鞍膈、鞍底和蝶窦的形态;垂体的形状及测量;海绵窦的位置及通过结

构;大脑动脉环的构成;鞍周神经的位置。

第二章颈部Neck

【目的要求】

1.掌握颈部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喉的连续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颈部连续矢、冠状断层解剖及其MRI图像。

3.了解颈部器官的配布规律;咽和喉的位置、构造及腔内结构。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颈部器官的配布规律、颈筋膜和筋膜间隙的位置、咽、会厌谷和梨状隐窝、喉、喉内间隙、甲状腺、喉的横、矢、冠状连续断层

难点:颈部器官、大血管、神经干和颈椎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

【教学内容】

1.颈部器官的配布规律及断层解剖特点一般介绍颈筋膜和筋膜间隙的位置;主要脏器及血管、神经的排列;颈部的分段、观察方法及特点。2.咽的位置和分部一般介绍咽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会厌谷和梨状隐窝的意义。

3.喉详细讲解喉软骨、喉连结、喉肌和喉腔;喉内间隙(声门旁间隙和会厌前间隙)的位置及围成。

4.颈部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颈部器官、大血管、神经干和颈椎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

5.颈部连续冠状断层解剖详细讲解甲状腺、咽腔、喉腔和颈动脉鞘的结构特点。

6.颈部连续矢状断层解剖详细讲解正中面上喉腔和咽腔的结构,其他层面上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形态及特点。

7.喉的横、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重点阐述喉腔内结构及其CT、MRI图像。

第三章胸部

【目的要求】

1.掌握纵隔(大血管、主肺动脉窗、心)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肺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图像。

2.熟悉纵隔分区、间隙及内容;肺外形、肺内支气管、肺段、肺动脉及静脉;纵隔淋巴结;纵隔(大血管、主肺动脉窗、心)的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及其MRI图像;肺段在连续横断层上的划分及其CT图像;胸膜及胸膜隐窝的横断层解剖及其CT图像。

3.了解胸部的标志性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纵隔及其间隙(主肺动脉窗、血管前间隙、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

等)、肺门和肺根、肺韧带、肺内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胸膜、胸部的横、矢、冠状连续断层。

难点:肺段、纵隔淋巴结。

【教学内容】

1.胸部的标志性结构及意义一般介绍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和肋间隙在横断层解剖上的意义。

2.纵隔及其间隙一般介绍纵隔的分区及其结构;纵隔间隙(主肺动脉窗、血管前间隙、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等)的位置。

3.肺详细讲解肺的形态;肺门和肺根结构及其排列;肺韧带的位置;肺内支气管的走行及名称;肺段的名称、位置及范围;左右肺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肺静脉的段间支及意义。

4.纵隔淋巴结详细讲解纵隔淋巴结的分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的组成及位置;纵隔前、后淋巴结的位置及收集范围;纵隔淋巴结在横断面上的分布。

5.胸部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纵隔内结构及肺段的形态特点、位置;奇食隐窝的位置及范围。

6.肺门的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肺门内管道的名称、排列及变化特点。7.肺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重点阐述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肺段在主要层面上的分布及连续横断面上的划分。

8.胸部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详细讲解纵隔内大血管、心、间隙和肺段的位置、形态;肺门结构及淋巴结的配布。

9.胸膜一般介绍胸膜、胸膜腔和胸膜隐窝的横断层解剖。

第四章腹部

【目的要求】

1.掌握上腹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肝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及其CT、MRI图像;胰、肝外胆道的横断层解剖及其CT图像。2.熟悉肝及肝内管道、胰、腹腔及腹膜腔;上腹部的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及其MRI图像;膈下间隙的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腹膜后间隙的分区、主要结构和交通(重点肾、肾上腺、肾筋膜的附着及肾周间隙的横向和纵向通连)。

3.了解腹部的重要平面及其标志性意义;下腹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肝门平面、肝门平面、幽门平面、肝及肝内管道、胰、腹膜和腹膜腔、腹膜后间隙、腹部的横、矢、冠状连续断层。

难点:肝静脉的属支及与肝段划分。

【教学内容】

1.腹部的重要平面一般介绍第二肝门平面、肝门平面、幽门平面的标志性意义。

2.肝及肝内管道详细讲解肝的外形(第一、二肝门)、毗邻、分叶及分段;肝门静脉的分支、走行及分布;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肝静脉的属支及与肝段划分的关系;肝门静脉与肝静脉在断面上的鉴别。

3.胰一般介绍胰的位置、形态、分部及测量。

4.腹膜和腹膜腔一般介绍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隐窝和陷凹的位置及作用;腹膜腔的分区;网膜囊的位置、围成及隐窝。

5.腹膜后间隙一般介绍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分区及交通;肾与升降结肠、腹膜后隐窝的关系。

6.上腹部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肝、肝外胆道、胰、脾、肾、网膜囊的位置、毗邻及形态特点。

7.肝段重点阐述肝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

8.下腹部连续横断层解剖一般介绍消化管及血管的配布特点。

9.腹部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详细讲解腹腔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

10.腹膜腔的连续断层解剖详细讲解膈下间隙的位置及交通。

第五章男性盆部和会阴

【目的要求】

1.掌握精囊和前列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盆壁、盆腔及脏器(前列腺)和会阴的解剖。

3.了解横断层中男性盆部及会阴解剖结构的配布规律。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1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盆壁、膀胱、直肠、前列腺、输精管、精囊、输尿管、盆膈、坐骨肛门窝。

难点:会阴结构的配布规律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介绍男性盆部及会阴结构的配布规律。

2.前列腺详细讲解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分区及断层解剖。

3.男性盆部及会阴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盆壁、膀胱、直肠、前列腺、输精管、精囊、输尿管、盆膈、肛门外括约肌及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第六章女性盆部和会阴

【目的要求】

1.掌握卵巢和子宫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盆壁、盆腔及脏器(子宫、卵巢)和会阴的解剖。

3.了解横断层中女性盆部及会阴解剖结构的配布规律。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1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卵巢、子宫、子宫的位置、形态、毗邻、固定装置、阴道穹、直

肠子宫陷凹。

难点:子宫的断层解剖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介绍女性盆部及会阴结构的配布规律。

2.卵巢和子宫详细讲解卵巢和子宫的位置、形态、毗邻、固定装置及断层解剖。

3.女性盆部及会阴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盆壁、膀胱、子宫、卵巢、输卵管、直肠、输尿管、阴道穹、直肠子宫陷凹、盆膈、肛门外括约肌及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第七章脊柱区

【目的要求】

1.掌握椎间盘的组织学构成和各部特点及其CT、MRI图像;椎管侧隐窝的周界、交通、前后径正常值及其CT图像。

2.熟悉各部椎骨和椎骨连结的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椎管内容物的的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3.了解脊柱区的基本结构特征。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椎体、椎间盘、椎弓、椎间孔、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椎管、脊髓及被膜、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马尾、终丝。

难点:腰神经通道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介绍脊柱区的标志性结构及椎平面定位。

2.脊柱区的基本结构一般介绍椎体、椎间盘、椎弓、椎间孔、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椎管、脊髓及被膜的位置和构成;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和椎体静脉的组成及交通。

3.脊柱区颈段的断层解剖详细讲解横断面上颈椎、钩椎关节、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椎管及内容物、椎间孔及神经根的形态特点;正中矢状面上寰枢正中关节、椎体、椎间盘、脊髓及其被膜的形态特点;旁正中矢状面上寰枕关节、寰枢外侧关节、椎间孔及脊神经、关节突关节的形态特点。

4.脊柱区胸段的断层解剖详细讲解横断面上胸椎、肋椎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椎管及内容物、椎间孔及神经根的形态特点;正中矢状面上椎体、椎间盘、棘突、脊髓及其被膜的形态特点;旁正中矢状面上椎体、椎间盘、椎间孔及脊神经、关节突关节的形态特点。5.脊柱区腰段的断层解剖重点阐述横断面上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椎管及内容物、侧隐窝、腰神经通道、椎间孔及神经根的形态特点;正中矢状面上椎体、椎间盘、棘突、椎管及内容物的形态特点;旁正中矢状面上椎体、椎间盘、椎间孔及脊神经、关节突关节的形态特点。

6.脊柱区骶尾段的断层解剖一般介绍横断面上骶骨、尾骨、骶髂关节、

骶管及内容物的形态结构;正中矢状面上骶骨、尾骨、骶管及马尾、终丝的形态特点;旁正中矢状面上骶骨、骶椎间孔及脊神经的形态特点。

第八章上肢

【目的要求】

1.熟悉肩、肘、腕关节的构成及特点;肩、肘、腕关节的连续断层解剖及CT、MRI图像。

2.了解臂、前臂、手部的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1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臂丛神经及分支、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腕掌关节。

难点:臂部神经的走行。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介绍上肢解剖结构的配布规律及各关节的构成特点。2.肩部、肘部、手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详细讲解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腕掌关节的形态特点。

3.上肢断层解剖一般介绍臂、前臂的横断层解剖。

第九章下肢

【目的要求】

1.掌握膝关节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髋、膝、踝关节的构成及特点;髋、踝关节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CT、MRI图像。

3.了解股部、小腿部和足部的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1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股神经、坐骨神经及分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难点:坐骨神经的走行。

【教学内容】

1.概述一般介绍下肢解剖结构的配布规律及各关节的构成特点。

2.下肢断层解剖一般介绍股部和小腿部的横断层解剖。

3.髋部和足部的断层解剖详细讲解髋关节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踝关节的连续横断层解剖。

5.膝关节的连续横断层解剖重点阐述膝关节的构成、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囊外韧带、滑膜襞、滑膜囊及腘窝内结构的形态特点。六、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二)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期末成绩由作业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王振宇、徐文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4月。

2.参考书目:

《系统解剖学》第8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局部解剖学》第8版,彭裕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影像解剖学》第一版,朱元业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年

《医学影像学》第四版,吴恩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刘树伟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断面解剖与MRICTECT对照图谱》,姜树学马述盛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临床MRI诊断学》第1版,孟悛非梁碧玲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上肢 上肢的体表标志 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腋窝的构成及内容 腋动脉的分段及主要分支 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流注关系 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结构 臂丛各束的分支 腋神经的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腋鞘的概念,肌腱袖的概念和意义 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肱动脉、正中神经在臂部的行径及二者的关系 肱骨肌管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前臂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和正中血管神经神经束的构成 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手掌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手掌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手掌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范围 本章重点: 肩部:腋腔的构成及主要内容。锁胸筋膜、肌腱袖、三边孔、四边孔、腋鞘 臂和前臂:臂和前臂内、外侧肌间隔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其内容。肱骨肌管、血管神经束肘窝:境界和内容,肘后三角、提携角 腕、手部:腕、掌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手掌深筋膜的区分、间隙及临床意义。鼻烟窝、屈肌支持带、腕管 各部位肌的名称、位置;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 下肢 下肢的体表标志 下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臀部肌的配布 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通过结构 髋周围动脉网的组成与其临床意义 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肌腔隙、血管腔隙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股鞘的概念、内容及临床意义 股管、股环的位置、通连、内容及意义 收肌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结构和临床意义 腘窝的境界、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小腿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特点、内容物及临床意义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3岛盖:额叶,顶叶,濒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2基底核的位宜: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 腓肮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而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丿并腮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耕臆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釘?,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顺叶 5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 6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朿,分为脚,体柱三部分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 8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丿并肮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 3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而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脳,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1松果体位宜:位于耕肮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 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 10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 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11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而与枕卄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髄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12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后方,向上至耕肮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21中脑周囤的脑池有脚间池,四叠体池,环池,鞍上池 13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1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额叶,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15虹吸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为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16空蝶鞍:在II型或III型蝶鞍,若蛛网膜下隙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与鞍底.CT 或MRl 图像上岀现空蝶鞍 17蝶鞍:位于颅中窝中央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 20大脑深部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4下丘脑包括的结构: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5脑室系统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 6侧脑室分布: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8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②前宜型3%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及前方③后置型10%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上方或后方 2侧脑室中央部境界:顶壁为耕砥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 3第四脑室位宜: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连通: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近似五角形,前方为脑桥,后外侧是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呈五角形,可见三角形或新月形;下部常呈棱形或三角形,前方是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4海绵窦的位宜: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断层解剖学测试题

断层解剖学测试题 Neuropi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In neuroanatomy, a neuropil is a region between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e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consists of a dense tangle of axon terminals, dendrites and glial cell processes. It is where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formed between branches of axons and dendrites.[1] White matter, which is mostly composed of axons and glial cells, is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to be a part of the neuropil.[citation needed] On a coarse scale, nervous tissue (ignoring blood vessels etc.) is composed of the cell bodi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their processes or protrusions. For neurons, these are dendrites, dendritic spines and axons. Dendrites collect input from other neurons, which is processed by the neuron (in both its dendrites and its cell body) and propagated to other cells via axons, which act as long-distance cables. At the end of an axon synapses are formed, serving as chemical junctions to other cells. In neuroanatomy, a neuropil is a region between neuronal cell bodies in the gray matter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consists of a dense tangle of axon terminals, dendrites and glial cell processes. It is where synaptic connections are formed between branches of axons and dendrites.[1] White matter, which is mostly composed of axons and glial cells, is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to be a part of the neuropil.[citation needed] On a coarse scale, nervous tissue (ignoring blood vessels etc.) is composed of the cell bodi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their processes or protrusions. For neurons, these are dendrites, dendritic spines and axons. Dendrites collect input from other neurons, which is processed by the neuron (in both its dendrites and its cell body) and propagated to other cells via axons, which act as long-distance cables. At the end of an axon synapses are formed, serving as chemical junctions to other cells. 第一章 头部 1、什么是断层影像解剖学? 2、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有那些? 3、什么是CT值? 4、什么是伪影? 5、什么是空间分辨力? 6、什么是窗位和窗宽? 7、什么是部分容积效应? 8、什么是周围间隙现象? 9、什么是T1和T2加权像? 10、绘图说明脑室顶部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绘图说明大脑大静脉池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11. 12、绘图说明鞍上池层面的断层影像解剖。 13、小脑幕的CT图像有那些表现类型?画简图说明。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艺用解剖学教学大纲

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艺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艺用解剖学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软件 编写人:隋和;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艺用解剖学》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和绘画应用,是人物绘画写生和创作及人物画教学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艺用人体解剖课是高等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理论必修课之一。学生能否学好人体解剖知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本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起作重要的作用。通过艺用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 4.人体肌肉系统。 5.人体头部结构。 6.人体躯干结构。

7.人体上肢结构。 8.人体下肢结构。 9.复习和考试。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有:美术基础 后续课程有:角色设计、插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总64学时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艺用解剖与透视》.黄元甫,肖虹.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参考书目:《艺用造型解剖学》.曹醉梦.辽宁美术出版社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艺用解剖学概论(4学时) 1.教学目的 艺用解剖学学习的是研究决定人体外型的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体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人体动态 (2)教学难点:形体结构。 3.教学内容: 人体各部的比例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在解剖结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辅助方式;了解人体动态的基本规律 4.教学要求 (1)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多看范图,多看教材,多联系身体实际 (二)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2学时) 1.教学目的 学生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人体骨骼和肌肉影响人体表面的特点、人体主要关节的活动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体的骨骼 (2)教学难点:骨骼的多样性和骨骼与关节之间的关联性 3.教学内容: 骨骼生长于骨骼所影响的人体表面、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关联性、骨骼与关节的关联性、各个关节的可活动范围。 4.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骨骼的生长规律。 (2)了解骨骼对人体表面的各种影响。 (3)了解关节与骨骼之间的关联以及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三)头部结构(4学时) 1.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头部的骨骼和肌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 骨学 第一节总论 一、掌握骨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发生和发育。 第二节中枢骨骼 一、躯干骨 (一)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二)掌握肋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 (四)掌握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胸椎棘突、腰椎棘突、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骶管裂孔、骶角。作业练习:绘制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肋骨简图。 二、颅骨 (一)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二)握蝶骨、颞骨、筛骨、下颌骨和上颌骨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颅的前面观、侧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形态结构。 (四)了解颅底顶面观、内面观和后面观的形态结构。 (五)掌握眶腔、骨性鼻梁及骨性口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六)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七)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八)掌握颅骨的骨性标志:眉弓、眶上缘、颧弓、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顶结节、舌骨。 作业练习:绘制颅骨前面观、侧面观及游离下颌骨简图。 第三节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布。 (二)掌握肩带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掌握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五)活体触摸上肢骨的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 掌骨头。 作业练习:(一)绘制游离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简图。 (二)绘制整体手骨简图。 二、下肢骨 (一)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部。 (二)掌握髋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股骨、小腿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五)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腓骨头

腹部断层解剖和断层CT(下)

轴位断层标本腹腔动脉(4)左 隔脚(5)右隔脚 (6)下腔静脉(7) 钩突(8)肠系膜 上静脉(9)脾静 脉(10)肝门静脉 (11)胰体(12) 胰颈(13)胰头 (14)胰十二指肠 上动脉(15)胆总 管(l6)十二指肠 降部(l7)肝右叶 (18)胆囊体(19) 横结肠(20)胃幽 门部(21)空肠 (22)降结肠(23) 左肾(24)肾窦 (25)左肾上腺 (26)右肾(27) 第1腰椎(28)脊 髓(29)马尾

性)轴位断层标本动脉(4)左隔脚(5) 右隔脚(6)下腔静脉 (7)钩突(8)肠系膜 上静脉(9)脾静脉 (10)肝门静脉(11) 胰体(12)胰颈(13) 胰头(14)胰十二指肠 上动脉(15)胆总管 (l6)十二指肠降部 (l7)肝右叶(18)胆 囊体(19)横结肠 (20)胃幽门部(21) 空肠(22)降结肠 (23)左肾(24)肾 窦(25)左肾上腺 (26)右肾(27)第1 腰椎(28)脊髓(29) 马尾(30)竖脊肌 (31)背阔肌(32) 腹外斜肌(33)腹直肌

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左肾动脉(5)左肾静脉(6)右肾 动脉(7)肠系膜上 动脉(8)肠系膜上 静脉(9)胰头(l0)钩突(11)胆总管(12)下腔静脉(13)有肾静脉(14)右肾(15)左肾(l6)肾 皮质(17)肾锥体(18)肾柱(19)肾窦(20)肝右叶(21)右肋隔隐窝(22)胆囊底(23)结肠有曲(24)十二指肠降部(25)横结肠(26)空肠(27)降结肠(28)腰大肌(29)腰方肌(30)第1腰 椎(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资料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 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眶下裂、梨状孔、翼点、颧弓、 关节结节、下颌窝、外耳门、乳突、枕髁 (四)巡回指导学生自学:(此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1、各部椎骨的特征 2、肋骨 3、胸骨 4、肩胛骨:喙突、关节盂、肩胛冈、肩峰 肱骨:肱骨头、大小结节、桡神经沟、内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茎突 桡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尺切迹、桡骨茎突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小转子、粗线、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外踝 (五)小结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角的位置及意义。 四、复习思考: 1、骨在形态上有哪些类型?其构造和功能怎样?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各部椎骨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比较上、下肢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颅骨的分部,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5、在活体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全身骨连接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助产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5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 熟悉人体的分部,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和发展史概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 人体结构概述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人体形态学描述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自学内容 1. 形态学研究方法 2.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骨的分类和构造。 2. 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 熟悉颈、胸、腰椎和骶骨的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人体断层解剖学期终考试总复习题1

.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期终考试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眦耳线 2.连合间线 3.半卵圆中心 4.内囊 5.蛛网膜下池 6.大脑动脉环 7.咽旁间隙 8.肺段 9.纵膈 10.胸膜隐窝 11.主动脉肺动脉窗 12.Glisson系统 13.第二肝门 14.肝段 15.门腔间隙 16.腹膜后间隙 17.肾上腺三角 18.膀胱精囊角 19.前列腺峡 20.椎间管 21.侧隐窝 . . 22.钩突关节 23.骨纤维管 24.翼状襞 25.髌上囊 二.填空题 1.成对的脑池包括--------,----------,----------和------------。 2.大脑半球分五叶即---------,------------,----------,---------和-----------------。 3.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 4.基底核包括----------,-------------,---------------和----------。 5.脑室系统包括-------------,----------------,--------------以及连通脑室的-----------和------------等 6.颈内动脉依据行程分为-------------,-----------,------------和------------五段。 7.椎动脉起自----------依其行程分为-----------,-----------,---------,---------和----------段,至-----------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较大的分支是----------------。 8.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即-------------动脉,分布于基底核区的--------------,---------和————。易破裂出血,故名----------------动脉。 9.海绵窦位于--------------两侧,内有------------------和---------------通过,窦的外侧壁上有 --------------------,---------------,-----------和-----------通过。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影像本科专业理论修改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断层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课程代码:[1071121157] 学分与学时:1.0学分,总学时为 1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影像技术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与位置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奠定基础理论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主要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 绪论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解剖学的定义、断面和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难点:CT值、T1和T2加权像 【教学容】 1.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及性质详细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关系及特点。 2.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和学习方法一般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现状

断层解剖学 教学大纲汇总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30102 课程英文名:Sectional anatom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类别:选修课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课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五年制 开课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不同层面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人体各不同层面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自学能力:断层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断层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6.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不同层面内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 难点:重要层面的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周围毗邻关系.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理论授课:主讲绪论、各章节总论和一些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共32学时,分18次完成,每周2学时。 要求: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理论性讲述为主,配合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动活泼课堂氛完成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模型、标本、实地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辅助教学资源,建立和开展现代化、立体化、开放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手段和方法。 【暨南大学人体解剖学远程教学网站】网址:http://202.116.15.22:100/。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整合,以传统的印刷教材为主、配合模型、标本、实地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辅助教学资源,建立和应用现代化、立体化人体解剖学教材。 《断层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暨南大学人体解剖学远程教学网站】网址:http://202.116.15.22:100/。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平时考核占30%,期未卷考试占70%。 六、基本教学内容 (一)理论学时分配(总学时: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