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集意见稿)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集意见稿)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集意见稿)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集意见稿)

附件1: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 2010年7月21日)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2)

(三)存在问题 (3)

(四)面临的新形势 (3)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

(二)发展目标 (6)

三、主要任务 (8)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8)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8)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9)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9)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10)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1)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11)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1)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12)

四、重点举措 (12)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13)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13)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14)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15)

(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5)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16)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7)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7)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8)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 18(十一)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9)

五、组织实施 (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20)

(三)加强监测考核 (21)

(四)强化舆论宣传 (21)

正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

(一)主要成就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5%,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国

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本经验

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有以下基本经验: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主动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2.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定位,明晰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3.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辅以示范院校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高

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等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质量、结构、特色、成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第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提高,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四)面临的新形势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2.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各种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产业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稳定就业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3.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适龄青年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当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近2亿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培训以保障体面就业和生活;还有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需要继续发展;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面对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充分

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4.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各类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健全以举办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体制,同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标准、评估、资源配置

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示范院校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示范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重。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化政策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1.稳步发展,提高质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培养16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需求旺盛、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00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3000个,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服务经费收入不低于1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含省级,

下同)达到10亿元。

——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倍。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招收留学生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招收留学生达到2万人。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90%以上,省级示范院校达到85%以上;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级示范院校达到40%。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合理布局,依托行业企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再建设1000个、各地建设2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高职院校办学装备水平和基础能力。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发50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功能,建设20个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策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省级示范院校400所。

——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建设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

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坚持质量、结构、特色、成效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保持与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加强对社会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的人才规模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特殊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新机制。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人事、

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组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在岗专任教师须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紧密合作企业计划安排、向社会定期发布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库等措施,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逐年增加;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

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专项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使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工作,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合作为契机,输出培训,满足我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海外办学取得明显突破;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优势,吸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使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资源,以友好城市、姊妹学校等为平台,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师生交流、教师培养等途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统筹作用,采取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学校发展外部环境;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积极投入、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社会氛围,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吸引力。

四、重点举措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十

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合作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活力,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计划。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各地自主设置、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管理机制;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发布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2011年,完成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搭建,制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采集、上报与发布制度;2012年起,国家对各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开展年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和布局分析;2015年,形成“信息公开、市场导向、宏观引导、主动调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将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在区域内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

选择20个地市级城市(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率先优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制订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等政策,提高企业参与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制订资源配置向高职教育倾斜政策,确保高职生均经费投入、高职院校专项办学经费等足额到位;建立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一支付制度;开展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将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增专业教师任职必要条件,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共同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发挥各自在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继续推进100所国家示范院校改革创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立国家示范院校后续改革发展与示范辐射效果定期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评价结果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优先安排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整合学校举办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拉动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

引导各地面向振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投入建设400所省级示范建设院校,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有

条件的行业部门投入建设行业示范院校。

各级示范建设院校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明确改革发展思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20年以前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依托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和知名企业,重点选择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类专业,共建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科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型合作的企业,必须是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示范基地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管理机制,明确利益相关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示范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企业(集团)投入建设行业、企业(集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到2015年,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由现在的30%增加到80%。每年国家安排培训5000人,各地自主培训35000人,5年

共培训20万人。

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依托国家、省级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300个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到2015年,新聘任(聘用)专兼职教师达30000人,完成人均160学时/年的教学任务,使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由现在的10%增加到30%。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才投身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优先录用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到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新增专业教师须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高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制定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政府引导,由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3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探索基地可持续运行机制的要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

国家重点建设1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优化布局、扶持特色的原则,优先在尚未获得国家重点立项支持的地区、院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布点,重点支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紧

缺专业、艰苦专业、现代农业等符合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专业,促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引导各地面向振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投入建设2000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确保每所高等职业院校至少建有一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选择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建设50个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实现10万人同时在线、每日100万人次的访问量规模,为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90%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以后,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50%的省份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建立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考试自主权,推广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经验,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体系,逐步扩大单独招生试点范围至省级示范院校;2015年以后,在平均初次就业率高于80%省份的相关高职院校推广试点经验。

逐步扩大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联合有关企业,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面向企业员工,共同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建设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每年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20万人次。

建设4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面向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复转军人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口

支援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行动,纳入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具体计划,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各省组建由本省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同参加的工作组,团队化对口支援至少一所西部高职院校,重点支援西藏、新疆等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水平。

选派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或挂职校领导,帮助受援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培训教师、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升受援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十一)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优先的理念,按照确立标准、突出主体、加大投入、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拨款制度,形成以院校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收支实际情况,按照专业类别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方投入占学校经费总额的比例超过50%,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举办方投入比例超过60%,公办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接近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院校达到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2015年,大部分地区确立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并建立学校举办方依据基本标准拨款的制度,举办方投入占学校经费总额比例超过50%。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八、规划实施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

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知识技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素,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与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上。 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方案

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机电工程系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县、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统筹,推动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和全民艰苦创业战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大职教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相结合,努力构建与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2、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

方经济建设。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做好产业工人准备,要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教育生命力所在,教育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地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控制、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校企合作原则。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在专业建设、师资与技术、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职业学校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并为企业培训职工。企业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服务。 (4)开放办学原则。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念,坚持职高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职业高中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全县教师教育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二、发展战略目标 1、宏观目标 总体上要“切实明确一个信念,真正做到两个加强,努力实现转变” (1)“两个加强”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学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

(完整版)职业技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职业技术学校“十三五”发 展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体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校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与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与依据 1. 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人力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

设的全面推进,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凸显了加快学校改 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职教工作意义,明确了“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职教发展方向。表明国家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大力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为高职教育的当前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加快我校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未来五年,XX 乃至全省将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智力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综合创新力和服务水平。在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过程中,对技术 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走向多元化,这为我校举办学历教育、继续 XX 及周边 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地区庞大 的经济总量与持续快速的发展速度,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人文环境,城乡社会的平衡发展与一体化的率先实现,为毕业生营造了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程度的提高,为我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随着国家社会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书范文3篇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书范文3篇 第一章认识自我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都不会失去。”如今,随着社会的不 断发展,人民对于自我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突破性的新阶段。 1、个人基本情况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现在就读于广技师机电学院,攻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不怎么懂与人交往,比较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实践 能力不错,接受的任务一般能够完成。个人爱好广泛,热爱运动,喜欢打篮球。我的座右 铭是:一切皆有可能。 2、职业兴趣 在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研究型34分、现实型型32分和管理 型30分。我的具体情况是,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些需要动手或者领导管理的工作, 但是一些文员工作我比较厌恶,觉得这些工作枯燥无味。研究型的工作,也许并不是我的 强项,我觉得自己的动脑能力还是比较弱,这些科研工作我可能不能胜任;现实型的工作。这个个人认为会比较喜欢,我知道那些现实型的职业有工程师,飞机机械师,自动化技师等,本人学习的是与有关汽车方面的东西,所以,现实型工作很适合我。我也希望自己成 为一个管理人才,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人物。目前,感兴趣的职业为汽车工程师与政治家。 3、职业能力及适应性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机械操作能力得分较高5分,艺术创作能力得分较 低2分。我的具体情况是,这个测试结果很符合我自身能力,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自己做一 些东西,例如修理自行车,在家里自己都是一个人把坏的车子修理好,当然,修理汽车, 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不过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几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定可以掌 握这个技能。艺术创作能力,自己真的感到悲哀,因为这个能力是我最缺乏的,就连写出 一句优美的句子都不能,不过人无十全十美的,有自己的特长就行,所以,现在要培养自 己的某种能力,通过测评结果,我知道自己在那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大学生涯里,我会把自己的优势能力增强,为自己的以后找工作增加资本,成为企业的抢手人物。 4、个人性格 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视我的测试得分只有43分,是属于稍微内向的性格。 不过事实上我也真的是属于内向的类型,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和别人交流,所以身边也很少 朋友。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很重感情,对于友情很重视,不会潦草。亲情我会 特别重视。这个测评分析说,内向的人稳妥,严谨,遵规守信,专心致志,感情不易外泄,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但这种人常常墨守成规,反应迟钝,优柔寡断,为人迟钝。以上有 一些我有类似,不过墨守成规,反应迟钝,我觉得自己没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资料汇编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记者吴晶、黄小希新华社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 列。 《教育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教育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 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 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 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 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为国家培养有用、能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落实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务实精神; 3.打造现代职教品牌,创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到“生源充足,教学过硬,就业放心”。 二、总体目标: 1.稳步完成从“单一的普通基础教育”到“以职教为主,兼含普教”的二元教育形式的过渡; 2.合理设置职教专业及课程,建立自己的公共课、专业课教材和教师队伍,有自己的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 3.建立完整的灵活的符合实际要求的职教学制体系; 4.建立科学的招生机制、分流机制、就业机制; 5.扩建校园,扩建生活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 6.在10年时间里,将阳光职校建设成为共有10~15个专业,30~40个班(含2~3个普教班),能容纳2000学生的规范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阶段目标及工作重点: 2007~2016年按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1年;第二阶段,2012~2016。 (一)第一阶段

目标: 1.稳步完成从“单一的普通基础教育”到“以职教为主,兼含普教”的二元教育形式的过渡; 2.分步建立自己的第一套学制体系; 3.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特色教材和师资队伍; 4.建立配套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 工作重点: 1.完成从“单一的普通基础教育”到“以职教为主,兼含普教”的二元教育形式的过渡。由于阳光职业学校的前身是阳光职业技术 学校,所以,有一个从普通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过渡的任务。我校 计划用2年时间稳步、全面完成这一过渡。 ①保证现在正就读普通高中课程、并希望继续就读普通高中课程、将来参加高考的学生,能够继续在我校就读普通高中课程并顺利参 加高考; ②在现在就读高一高二课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就读职业学校课程的意向,学校正进行全面摸底,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 并征求家长同意,从今年秋季起开设相应专业,让这部分学生接受 职业教育,然后直接就业; ③自今年秋季起,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就读职校的新生,学习三年后就业。 2.落实办学形式及学制: ①采用联合办学形式,利用我们的生源优势和发达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与教学设备优势,联合办学;目前已联系部分外地职业技 术学校,学校将在07年7月以前完成这项工作。 ②采取“二加一”学制,即学生在本校学习两年(主要学习英语 口语交际、计算机基础、实用文写作、书法、汽车驾驶技术和文化 基础课程等),在外校学习一年(主要学习一门实用技术),然后就业。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项目二:合作社如何让参与市场案例分析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因素,社会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价格信号来作出自己的生产和购买决策的,而价格的决定和变化则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学界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是:“如果想要让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教它学会需求与供给这两个单词。” 当2013年双十一结束时,天猫与淘宝当天交易总额创纪录高达350.19亿。从2009年开始,阿里集团都会在每年的11月11日举行大规模的消费者感恩回馈活动。五年间,这一天从一个普通的日子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年度盛事。回顾历年双十一,其成交额呈几何级增长,2009年,淘宝在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当天销售额1亿元;2010年同一天,销售额翻了9倍,增至9.36亿元;2011年,成交额飙升至52亿元;2012年,天猫与淘宝的双11购物狂欢节实现191亿成交额。就在那一天,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超越美国2012年网络星期一创造的单日120亿元记录,成为全球最大购物狂欢节。事实证实中国并不缺内需,只是缺乏刺激内需的手段。 当寒流、洪灾纷至沓来袭击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地区时,全国超市的蔬菜价格都上涨了。当中东爆发战争时,中国的汽油价格上升,大排量轿车的价格下降。当国家发布调控房地产政策时,全国房地产的价格上涨的趋势渐缓。这些事件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表现出了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如果你想知道,任何一种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你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供给与需求是价格理论乃至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会需求与供给原理就等于找到了进入经济学殿堂的钥匙。本项目主要是讨论供求如何决定价格,以及价格如何配置经济的稀缺资源。 【案例讨论:】 2010年以来,各地大蒜、绿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不同寻常地上涨。先是前两年几毛钱一

中等职业教育近3—5年发展规划

中等职业教育近3—5年发 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造职教强县,推进科教兴县,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促进永昌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永昌职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XX—20XX年)》。 一、职教工作回顾 永昌职中自1985年建校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走了一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的历程。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开

办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民用建筑、电子实用技术、电算化会计、文秘打字、英语培训、幼儿教育、财务会计、计算机等10个专业,进行了玉雕加工、电算化会计、工人岗前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操作学习四种培训,并相继建立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玉雕加工和食用菌培植四种产业,为永昌经济发展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1000多名。其中幼儿教育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市、县、乡各学校幼儿园聘用,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财会、计算机已成为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拳手专业。还设有成人电大汉语言文学、财务与计算机、小学教育管理、英语等大专、本科层次专业,在金昌市职业学校中办学层次最全、规模最大、专业最齐。总体而言,我校职业教育一直走得是以升学为主的路子。 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前形势及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步履艰难,生源严重不足,办学专业单一,办学仍以升学为目的,没形成特色办学;三是职高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封面)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2010年9月13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1) (三)存在问题 (2) (四)面临的新形势 (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 (二)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6) (二)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6) (三)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7) (四)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7) (五)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7) (六)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8) (七)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 (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9) (九)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9) (十)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认同的良好环境 (9) 四、重点举措 (10)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10) (二)以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10)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11)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11) (五)支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12) (六)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2) (七)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13) (八)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 (九)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4) (十)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4) (十一)加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14) (十二)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5) 五、组织实施 (16) (一)加强组织领导 (16)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16) (三)加强监测考核 (16) (四)强化舆论宣传 (16)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21日)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1) (三)存在问题 (1) (四)面临的新形势 (1)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 (二)发展目标 (2) 三、主要任务 (3)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3)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3)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4)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4)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4)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4)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4) 四、重点举措 (4)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4)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4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5)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5) (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5)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5)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6)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6)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

职教中心发展规划

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情况 自2013年以来,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经过缜密的调研,制定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截止2017年底,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办学规模扩大,与目标仍有差距 截止2017年,我校在校生人数1700多人,距发展规划尚差300人,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多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000多人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与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提高 2013年以来,我校实施教师队伍与质量提升工程,累计参加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近350人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45%。近五年以来,毕业生近3000人,取得双证书率达95%以上。 专业建设得到优化,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按时上级要求和市场需求,我校停办了幼教、医护、建筑等专业,新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激光技术应用、电梯工程技术应用等新专业。我校于2015年被审批为河南省品牌示范和特色院校。专业优化和特色专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2013年我校与百得利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校内实训基地以来,我校先后与武汉大华广通科技有限公司、天坤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引资、融资、投资等手段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激光技术应用、电梯工程技术应用三个专业实训室及相关实训实习基地,使我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了极大突破。 谋划“大职教、大培训”格局,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结合西平县农村产业优势、围绕现代试验示范园区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生态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现已具备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教育、全民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

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 的有关专家和司局负责同志对有关职业教育内容的解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规划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附件1: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 2010年7月21日)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2) (三)存在问题 (3) (四)面临的新形势 (3)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 (二)发展目标 (6) 三、主要任务 (8)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8)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8)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9)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9)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10)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1)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11)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1)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12) 四、重点举措 (12)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13)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13)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14)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15) (五)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5)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16)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7)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7)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8)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 18(十一)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9) 五、组织实施 (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20) (三)加强监测考核 (21) (四)强化舆论宣传 (21)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2010年9月13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1) (三)存在问题 (2) (四)面临的新形势 (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 (二)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6) (二)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6) (三)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7) (四)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7) (五)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8) (六)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8) (七)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 (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9) (九)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9) (十)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认同的良好环境 (9) 四、重点举措 (10)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10) (二)以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10)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11)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

机制 (12) (五)支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12) (六)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2) (七)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13) (八)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 (九)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4) (十)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4) (十一)加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15) (十二)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5) 五、组织实施 (16) (一)加强组织领导 (16)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16) (三)加强监测考核 (16) (四)强化舆论宣传 (17)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 (一)主要成就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 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促进了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 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

青年教师的五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018

教师五年发展规划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新的一年如约而至,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剖析自己制定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贯彻区教育局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精神,为使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同时也是为自己明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我将以我校教育教学的各项要求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圆满地完成好教学任务,结合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现制定我个人的五年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各项工作。 二、总体目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的科研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力争达到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具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特长突出、教学训练能力水平高、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水平目标,在工作中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和提高。 三、个人发展背景分析: (1)现状

了解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本人忠于并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现年28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7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这7年主要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平法识图》及《建筑工程预算》 (2)优势 1、有奉献精神,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踏实认真,在各方面都能虚心请教,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3、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为人诚恳、热心。 4、有较好的亲好力,能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 (3)劣势 1、意志力不够坚强,做事恒心不足,教学上还显得稚嫩,经验还很少,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不够成熟,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还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育科研能力上还比较薄弱;个人专业素养还需加强。 2、要求还不够严格,做事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完成质量上还欠精致,有时还会有惰性。 四、五年发展目标 个人工作总目标: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成为教坛新秀,五年成为教学能手,把这个目标放在我职业发展目标的首位,其次在五年内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极力成为全能型教师。第三、在五年内提高个人修养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文化。 阶段性目标: 第一年: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不断增强,教学上水平能稳步提升,完成一篇较有质量的论文。 第二年:在参加课题研究上有所积累和成绩,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反

职业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集团三年 发展规划

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 ( 6月至 6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经贸委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鲁教职字[ ]8号)的精神,经过建设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为:集团),充分发挥汽车专业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带动作业,创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有序推进威海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工作,结合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和汽车行业发展实际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制订集团的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校企深层合作为目的,在协议的基础上经过集团化、集约化协作办学,进一步拓宽汽车类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汽车类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汽车类职业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实际,培养与威海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目标 1.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共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发挥校企资源优势,积聚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专家人才资源,探索建立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

旨,深入开展职前与职后教育联动的研究与实践,为推进威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闯出新路。 2.建立校企双向培养师资机制,打造一流教师培训基地。研究和制订师资培训政策,确立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专兼职结合、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教学团队。 3.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终身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省、市级培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点,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构建威海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汽车类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发中心。经过校企、校校合作,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行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创立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打造集团特色品牌。根据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和威海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威海汽车行业潜在成长性人才需求和规格要求,为培养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前期准备。 5.技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经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三、基本任务

职业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11170)

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 (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经贸委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鲁教职字[2005]8号)的精神,通过建设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为:集团),充分发挥汽车专业职业教育优质 资源的带动作业,创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有序推进威海市 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工作,结合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和汽 车行业发展实际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制订集团的三年发 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为 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校企深层合作为目的,在协 议的基础上通过集团化、集约化协作办学,进一步拓宽汽车类 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汽车类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 汽车类职业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实际,培养与威海快速发展的汽 车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目标 1.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共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发挥校企资源优势,积聚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 备、专家人才资源,探索建立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 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入开展职前与职后教育联动的研 究与实践,为推进威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闯出新路。

2.建立校企双向培养师资机制,打造一流教师培训基地。研究和制订师资培训政策,确立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专兼职结合、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教学团队。 3.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终身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省、市级培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点,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构建威海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汽车类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发中心。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行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创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打造集团特色品牌。根据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和威海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威海汽车行业潜在成长性人才需求和规格要求,为培养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前期准备。 5.技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三、基本任务 1.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以优先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挥成员单位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集团的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