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导读:本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

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

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20200625040643)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杨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固。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 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 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教会学生如 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 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及3S 技术、气候、日出时间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功能区、等高线应用、人 整体的 口、非洲自然人文环境和我国都江堰等知识考查,知识面广,还考查了地理学科 认识 应该具备的能力。 2、成绩情况:班级平均分是 52 」、选择题 1、选择题做题情况展示: 选择题最高分40 最低分12 20分以上有41人其余20分以下其中11题得分 率最低 选择题得分率低是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题得 根据大 纲有针 对性的 学习, 明确学 习目标 是学生 明确出 错的原 因,并 提出解 决的方 法 培养学 生的解 题技巧 和解题 的方 法,形 成程序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 按形成原因分为 2.洋流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 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 系统的是 (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 之一。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6.日本暖流()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必修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课时地球与地图 题组一:地球和地球仪 (2010·广州模拟)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附近海域出发,沿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南极洲航行一周,经过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A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解析由图中长城站的位置及0°经线可知,科学考察船顺时针绕南极洲航行一周,依次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 C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由黄河站位于北极附近(60°E附近),长城站位于南极附近(60°W附近)判断,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北方向。 题组二:比例尺 3.读右图,两幅图表示的区域实地范围相同,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则( C ) A.图乙的比例尺为1∶200 000 B.图乙的比例尺为1∶400 000 C.图乙表示的地理事物较图甲详细 D.图甲比例尺是图乙的4倍 解析已知图甲比例尺为1∶100 000,由图中甲的边长是乙的1/2,可推知图乙的比例尺为1∶50 000,因两图实地范围相同,故图幅大的图乙较详细。

4.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2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B.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9倍 C.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D.甲图中1 cm表示的距离是乙图的3倍 解析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3倍,说明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当乙图为1∶10 000时,甲图比例尺为3∶10 000,即1∶3 333,所以A错。根据图幅面积扩大倍数为比例尺扩大倍数的平方,B选项正确。甲图比例尺大,反映地理事物应更详细,所以C选项错误。 乙图上1 cm表示的实际距离为甲图的3倍,所以D选项错误。 题组三:等值线 5.(2009·烟台质检)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盆地,②陡崖,③山谷,④山脊,⑤山顶,⑥鞍部。 (2)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11m,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 cm,其实际水平距离是 4.6km。 (3)如果把该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 000。 (4)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 什么? 答案选择AC路线较合理,因为A处比C处高,可自流引水,而B处比C处低,往高处引水较为困难。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 答案选在甲处好因坡度较缓,虽然乙处坡度比甲处更平缓,但在建坝后,乙处会被淹没,甲处则濒临水库,灌溉方便。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不同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如图中的 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当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峰(如 图中的⑤、⑦);由内向外增高的,为洼地、盆地(如图中的①)。等高线的曲线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河谷(如图中的③);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如图中的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形似马鞍,为鞍部(如图中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⑥)。⑤和⑦两个山峰之间的垂直距离,实际上是两个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已知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根据公式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结果应是厘米,要把它化成所要求的单位千米。小河流向应注意箭头和指

【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生答]大气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 [承转]做完热身运动以后,让我们来正式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学生齐声朗读]课本第28页第二自然段文字 [学生填图]完成学案上的第4~8题。 [学生活动]根据某一学生填图,由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不同之处。留下疑问大气的受热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投影]“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提示,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辐射箭头的含义。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详细教案

第一单元地球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向指径 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1-8所示, 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 ACB、AMB和ANB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解析】弧ACB、AMB和ANB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 体,则,ACB、AMB和ANB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ANB最短。 【答案】弧ANB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 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 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o弧长 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 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图1-1-2)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南、北极圈:66o34′N;66 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o—90o) 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例2】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送给中国亲民党主席汉白玉日晷作为礼物,日 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一种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正反两 面都有刻度,安放在石台上,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如图4)。当太阳移 动时,晷针在盘面的影子,也随之变动,古人以此来确定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3 题。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课件)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郭东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 固。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我们已经完成地理的一轮复习,在知识上已经基本完善,通过这段时间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解题方法,查缺补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做到归纳提升,提高解题能力; “究错”反思,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进入高三后期的二轮复习,我们进入了一次一次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我们的解题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但这次训练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导入讲评课 1、试卷分析 本套试题的组合有15个选择题和一道答题组成,客观题主要是模拟高考试题的模式组合的。主要是考察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试卷的批改情况 客观题部分:第1、2、13、14、15题得分率比较低,有的在40%一下。 综合题部分:综合题满分24分,均分在11分,高分学生较少,得不到高分。 通过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结合试卷的典型题例,重组试题,分项进行讲评。 考试大纲: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通过对易错的客观题分析,学生的出错部分主要是两类一是学生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明确得分较低的试题,找到不足 根据大纲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G eography in senior three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 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 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 地球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学案1地球 [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 ①、赤道②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③。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平 行的线 特点 形状⑥圆 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 短,⑨赤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 间隔在⑩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 间隔

错误!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错误!所有纬线都相互错误! 4.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图示 划分 从错误!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错误!向南、 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错误!,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错误!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错误!,南纬的度数 愈向南错误! 划分半球20°W~0°~160°E为 错误!, 160°E~180°~20°W 为西半球 以错误!赤道为界, 以北为北半球,以南 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1>错误!为东 西经界线; (2>错误!经线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错误!纬线 是中、低纬度界线; 错误!纬线是 中、高纬度界线; (2>错误!是热 带、温带界线, 错误!是温带、 寒带界线 5.经纬网及其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案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1.大气的受热 过程 2.大气保温作 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 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 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 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 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值得关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 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 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世界地理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世界地理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二章世界地理 【本章知识框架】 第3讲世界地理概述 一.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聚落环境聚落 差异大 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北极地区双层木楼、____________墙厚、窗小________________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发展与合作国家 和 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 分类从面积大小上:大国(前6位:俄、加、中、美、巴、澳)与小国; 从人口多少上: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人口小国(如瑙鲁); 从政治制度上:________国家、________国家。 两类 国家 发达国家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洲、______洲和______洲。 发展中国家共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属于________。国际合作 经 济 联 系 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______、出售______; 发展中国家则需从发达国家引进_____、设备、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 国际 组织 联 合 国 世界最大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于____年,基本宗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维持世界 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机构,它由_____、_____、俄、英、美5个常任 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盟等。 【疑难突破】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 例1.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 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 为 (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1)图1→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地形 雨; (2)图2→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洋 面气压高→夏季; 各题。 (1)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中,地跨东西半球的是_________,针叶林面积广大的是________,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是________,以白种人为主的是______。(填字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高三地理一轮复习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宇宙中的 地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 简单的区时计算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四季更替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五、教学过程 项目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逆时针 ,从北极上空看呈 自西向东 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位于近日点(_一月初)时速度较快位于远日点(七月初)时速度较慢 考点二、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一)、由于地球运动时地轴总是倾斜的,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总是不变,因此,地球 远日点近日点

① 图A-09 地球公转轨 N ② ③ ④ 自转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 前角度为 。 (二)、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 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有规律的周年回归 运动 (1) 在各点附近标明二分二至名称,并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重难点突破】读太阳直射点的二分二至图,完成下列表格 节气 图中位置 日期(前后) 直射点位置 春分 ②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夏至 ①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秋分 ④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冬至 ③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思考】如何在公转轨道图中判断二分二至日? (四)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划分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 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若黄赤交角变小,热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 【举例】 若黄赤交角变成20度,热带的范围是 温带的范围是 寒带的范围是 若黄赤交角变成30度,热带的范围是 温带的范围是 寒带的范围是 考点三、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由于 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 和 作有规律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 递减。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当地越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越高 ;所以: 23.5°N 23.5°S 0°A B C D E

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考考点与能力目标:

[知识讲解] 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1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3.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4.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 C .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 D .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著——不显著——显著 1、B 2、D 3、C 4、C 4、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平流层/oC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中国地理 【本章知识框架】 第6讲中国疆域、行政区划、民族和人口【考试说明要求】 【基础梳理】 .

. 【疑难突破】——学法指导 一.图解我国邻国(直观记忆)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原 因图 三.中国人口问题图解(内在联系) 例1.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 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

造成了() 【解析】东西方向跨经度多导致东西方向上的日出日落的时间早晚不同;A项反映山地的海拔高,相对高度大;B、D项反映我国南北方向跨度大。【答案】C 例2.读图,按要求回答: (1)该省的名称是________,行政中心是________。 (2)将其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按代号填写在相应 的空格内: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⑤_____,⑥_____,⑦_____,⑧_____。 【解析】从该省的轮廓和地处内陆的位置,可以判断该省为陕西省,其行政中心为西安。再从省区之间的相关位置,可以判断①为晋、②为豫、③为鄂、④为渝、⑤为川、⑥为甘、⑦为宁、⑧为内蒙古。【答案】(1)陕西西安;(2)晋豫鄂渝川甘宁内蒙古。 例3.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姘的 省级行政区有(写简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京、 津、沪、港、澳。人口密度最低的直 辖市是(写简称) _______。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其自然原因是什么?社会原因是什么?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解答此题的关键:①在看清图例的基础上,熟悉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确切位置;②图中AB线为黑龙江黑河一云南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 【答案】(1)鲁豫苏台渝(2)黑河~腾冲人口线以西地形较崎岖,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差黑河一腾冲人口线以西地区交通欠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4题共20分) 1.下面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东部濒临大洋,受海洋气候影响,使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B.南北跨纬度较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C.东部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D.平原地区广阔,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读我国四个省区简图,回答2~4题。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详细教案

第一单元地球 第 1.1 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向指径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1-1-1)(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1-8所示,N 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ACB、AMB和ANB 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解析】弧ACB、AMB和ANB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体,则,ACB、AMB 和ANB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ANB最短。 【答案】弧ANB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 a 的纬线上1o弧长 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图1-1-2)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 N;23o26′S;南、北极圈:66o34′ N;66 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 o—30o)、中纬(30 o—60o)、高纬(60 o—90o)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纬度的几何含义(图1-1-3):R 为地球半径,纬线m 的度数为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例2】2005 年 5 月11 日清华大学送给中国亲民党主席汉白玉日晷作为礼物,日晷是我国古代利 也没有最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一种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正反两面都有刻度,安放在石台上,晷针 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如图4)。当太阳移动时,晷针在盘面的影子,也随之变动,古人以此来 确定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1- 3 题。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46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说明要求】 【基础梳理】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 二.鲁尔区的新发展

【疑难突破】 一.以鲁尔区为例,探究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二.图示法说明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鲁尔区为例) 三.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过程分析及案例对比(以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 中南对比为例) 所有的传统工业区都像鲁尔区一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衰落, 特别是70年代以后。在我国,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表现最明显,因 而在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和改造的措施时,可以运用鲁尔区的知识,这

就是知识迁移能力,同样对其他重工业区也是适合的。但在迁移知识 时应当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合适则用,不合适则不用。 【名题例析】 例1.(高考题改编)图1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 图回答问题。 (1)图2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 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图3为该能源基地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与20世纪初期的德国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因素。 【解析】(1)该区是我国陕西、山西、内蒙古交汇处,是重要的煤炭、天然气能源基地。区位条件从资源,地形、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评价。(2)把煤转换成动力,又为其他工业提供动力。充分利用煤的副产品、废弃物,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保护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与鲁尔区相比,本区不同的环境问题是干旱、草原沙漠化,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的人为因素是对土地、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例2.(改编题)阅读下图,回答问 题。 (1)从自然环境角度,评价图中两河 通航的优势。 (2)简要说明荷兰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级大港的社会经济因素。 (3)图a中鲁尔工业区和图b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区均拥有发达的钢铁工业,试归纳两地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区位优势。 【解析】此题通过对德国鲁尔区和中国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区的比较,要求明确两地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答题时,要结合两图明确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