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1.【以】

(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于是进去拜见。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

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②把。起提宾作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

(《问说》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

③因,由于。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④在,从。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住所。用法同“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从京都冒着风雪到了泰安。)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让我计算公子赶路日程,在你到达晋鄙军中时我就面向北方用刀自刎报答公子之恩。)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现在从长沙豫章前往,水路多处断绝,路途难行。)

⑤和,跟;率领,带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天下局势发生变化,大王割让汉中地跟楚国讲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想带领门客同秦军拼命,与赵国共生死。)

(2)用作连词。

①而,又,而且,并且。或者省去。用法和“而”相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那地势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视驼所种树……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看郭橐驼种的果树……又硕大又茂盛,早结果而且结得多。)

补:▲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②而。表示承接关系。也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我跟其他四人带着火把而入……)

补:▲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樊哙侧着盾牌一撞

③而,来,用来,以致。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写《师说》来送给他。)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募集钱财用来给他们送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臣之路也。

(《出师表》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以致堵塞忠臣进言规劝的道路。)

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做王,(以此)断了秦人原本的打算(扣押赵王来威胁赵国的打算。)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

(《祭十二郎文》应当去寻找几顷田地,在伊、颍河边上,来度过我的余年,教导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④因为。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诸侯因为公子贤能,门下士又多,不敢派兵侵犯魏国达十余年之久。)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古人……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补:▲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⑤而(或省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树木欣欣向荣,细细的泉水开始流动。)

(3)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以:方位名词。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

(4)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人手持明烛长夜游玩,的确是有原因的。

(6)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②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时间已经不早了。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②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会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来回答,说:“坐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可用来回答。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2.【而】

(1)用作连词。

①又(或不译),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蟹六跪而二鳌。(《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既叹惜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又讥笑李渤的见识浅陋。)▲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交战,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②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缸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穷的)人,又是甿、隶一类的(种田)人,而且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补:▲.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③就,接着(或不译)。表承接关系。

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有些惊恐,打算回去,就(听见)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尝一腭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锅的味道,全鼎的调味。)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登记官吏名册造百姓户籍册,封存各种府库,等待将军的到来。)

补:▲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④但是,却。表转折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青这种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青。)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记述。)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⑤如果,假如。表假设关系。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就在赵国。)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大家假如有诚意,就看我的马首行动。)

补:▲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⑥地(或不译)。即连接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我小心冀翼地起来。)

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补: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就是说刘表厌恶(刘备的)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

(2)用作代词。你的,你。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你的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任职,你就可以经常侍奉母亲了。)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追究。)

补:▲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4)与“已”合成复音虚词“而已”,用作语气助词,表示限止语气,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像这样子罢了。)

▲.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

(《治平篇》碰上水旱灾害和瘟病灾害,政府就开仓放粮救治灾民,像这样子罢了。)

补:▲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5)【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

补:▲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补:▲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3.【之】

(1)作代词。

①他(他们),它(它们)。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我赞许他能实践古人从师的风尚,写《师说》来送给他。——代人,作宾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即使又晒干了,木头也不再变直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没有生来就懂得道理的。——代事理,作宾语。)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去访他。——代人,作宾语。)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与妻书》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代人,作兼语。)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记住这件事已有三年。——代事。作宾语。)

②也用为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是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我是市井中的屠夫,公子你却多次看望我。我没有回报的原因,是(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

(《与妻书》但是告诉了你,又唯恐你天天为我担忧)

③这。指示代词,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2)用作助词。

①的,或不译。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如果能用吴、越的力量同中原争高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仰观广大的宇宙,俯看繁盛的万物。)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②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词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以省去。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很了,想要使人没有疑难问题就困难了。)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凶悍的官吏来到我们乡的时候,四处吆喝叫骂,冲撞骚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得到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要求。)

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③结构助词,宾词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间。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输》宋有什么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可以吃肉,百姓也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达到这样的地步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不懂得句读,不解答疑难问题。)

补:▲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功劳呢)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音节助词。用在时间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凑足音节,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一会儿,大火浓烟布满了天空。)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毛先生凭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师还强。)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过秦论》在这时候,齐国有孟尝君……)

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3)作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你还慌慌张张的想干什么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

№4.【其】

(1)用作代词。

①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他的计策,幸亏大王也舎免了我。)

▲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采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应当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那么液汁就集中到它的根部。)

②他,它,不能加“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

▲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担心他撞破宝玉。“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这些都是说它适合于观赏的事。“其可目”作宾语。)

③我的,我(自己),你的,你。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曹操会遣送我回乡里,并且品评我的名声地位,还少不了给我做一个下曹从事的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亦后悔我自己盲从跟随出来,不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深)。)

④那,那个,那些,那里。用作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

例句:▲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就有人责怪那个提议出来的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现在曹操得了荆州,完全占有那一带地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不能游完。)

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家庭,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⑤其中的。用作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它。)

(2)用作副词。

①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啊!表期望)

▲汝其勿悲!(《与妻书》你可不要悲伤啊!表婉商。)

②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表测度。)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况且行军千里,那还有谁不知道(军队来了呢)!

(3)用作连词。如果,还是。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罢了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哎!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5.【于】

(1)介词。它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①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对于。表示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①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从史可法那里听来的。)

②“在……方面”“从……中”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足,在人口方面显得不足。)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谋求显达。)

③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④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援。)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卒,死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选择一个好老师来教。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⑤被。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去被人控制摆布……)

⑥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不如派遣亲信主动结好江东(东吴),为了日后共同创建大业。 )

⑦比。胜过,或不译。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张良说:“他比我年纪大。”)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冰是水结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2)与“是”合成复音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不高兴,敲了一下瓦盆。)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苏州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太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

▲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于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我的祖父死在这职业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职业上。)

№6.【为】

(1)用作介词。

①向,对。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这里的人叮嘱他说:“用不着向外面的人说起。”)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人杀了仇人把头拿来献给如姬。)

▲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替、给。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应该驰骋天下,给汉朝除掉坏人。)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你替我献给他们。)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作长远打算。)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治平篇》这就是我替长期安定的社会的百姓忧虑的原因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请让我为国王说些关于音乐的事吧

③当,等到。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当他到来时,请让我捆绑一个人经过大王前。)

④为着,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天下的人,熙熙攘攘地往来,都是为着利而来,为着利而往。)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这样做。)

⑤因为,由于。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我看到难以下手,就小心谨慎起来,目光因为这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为这而缓慢下来。)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我是因为韩王护送沛公来的,沛公现在有危急的事,我偷着逃走是不道德的。)

⑥为。表被动。读wéi。“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如果有人在殷周时代还把挖河排水当作大事,一定会被汤、武嘲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刘邦所俘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瘦弱无力的兵士被人马践踏,陷在泥中,死伤的很多。)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2)用作助词。呢。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句,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告辞什么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国家的臣属,为攻打它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3)动词。

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终相互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很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天我侯生帮助公子也差不多够了)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因此要讥讽地笑他)

②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这样做是灭亡的秦朝的继续,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能采取这样的做法)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③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不是我织布织的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打印版讲课教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很多同学都会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虚词用法感到头疼,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非常棒!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精选.)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姓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②技盖至此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2 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 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①蟹 又”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 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

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 ..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 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 “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小度写范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模板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 句 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译时,” 何” 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 (四)何:通” 呵” ,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何以】即” 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无何】译为” 不久”“ 没多久” 。 【何乃】译为” 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 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 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 序》)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 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 和原来一样。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