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

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

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商的近似数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商的近似数人教版新课标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将"以知识为中心的"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也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同样,再教学时,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再一次发现问题,虽然得数能除尽,但根据实际生产、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人性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在生 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活动中感悟、 再创造中理解、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让 学生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 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课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班的人数 这个准确数到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 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 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 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利 用课件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 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

活。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科技 节活动过程中查询过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 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达、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课一开始在讲解“准确数”和“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数据, 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意义的不同,进而感受到什么是“准确数”,什么是“近似数”,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3、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 用及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渗入一些准确数,然后让学生分类,并说出 分类的理由,从而自然引出近似数,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在各种分类中明确近似数与精确数这两类数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 的过程,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能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 在帮助学生建立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近似数,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积的近似数》教学 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 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没有,除不完。”“怎么可能呢?为什么除不完?”“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

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学反思 2020-01-15 《近似数》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人性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活动中感悟、再创造中理解、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让学生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课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利用课件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科技节活动过程中查询过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达、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课一开始在讲解“准确数”和“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数据,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意义的不同,进而感受到什么是“准确数”,什么是“近似数”,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及反思

《积的近似数》教案 五一班邓小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P11页例6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会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为以后学习商的近似数知识打好基础。通过积的近似数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他们的准确值,只需知道他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数也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掌握求积的近似数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 (2)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2、出示导纲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怎样列式? ?2、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如果把题中的“45”换成“46”呢? ?4、如何求积的近似数? 3、自学设疑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练习题

6.1 认识计数器和计算 一、选择题。(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键的功能是( )。 A.存储运算内容 B.清屏 C.清除当前输入内容 D.开关 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做完一道题后应按( )键,再做下一道题。 A. B. C. D. 二、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452÷36+1593= 9450÷45-156= 26624÷26÷16= 1484×35÷53= 6336÷(805-787)= 5288+45×79= 三、先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前三道题,再直接写出后面各题的得数。 6×9= 66×69= 666×669= 6666×6669= 66666×66669= 666666×666669= 四、乐乐用计算器算一个数乘45时,把这个两位数字输入反了,结果得到3330。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6.2 认读亿以内的数 一、我会填。 1、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位,第()位是百万位,它的右边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一个数千万位上和千位上的数都是3,其余各数位上的数都是0,这个数是()。 3、由5个百万,7个十万,8个百组成的数是() 二、我会读。 90900704 读作 251600 读作 3985001 读作 三、按要求写数。

760500 8001003 90170 20451036 8800008 58005000 只读一个零:()读两个零:() 一个零也不读:() 四、用3、5、6、0、0能组成哪些一个零都不读的五位数? 6.3 亿以内数的改写 一、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80000=()万 76410000=()万 900000=()万 10070000=()万 3900000=()万 4050000=()万 二、填空。 1、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40000000米,读作:(),写作:()万。 2、1999年我国水果总产量是61000000吨,读作:(),写作:()万。 3、一个数的千万位和万位上的数都是8,千位上的数是9,其余各位上的数是0,这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 4、七千三百四十六万八千六百七十九写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近似数是()。 5、57 □404≈58万,方框中最大能填(),最小能填() 三、在○里填上=或≈ 890000○89万 894000○89万 879500○88万 7999500○800万 7900000○790万 240万○2400000 四、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19 □ 785≈20万□里可以填() 60 □ 970≈60万□里可以填() 6.4 亿以上数的读写 一、我会填。 1、一亿里面有()个一千万,()个一百万,()个十万。 2、1个亿是(),10个十亿是(),10个一百亿是()。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4、万级的数位有()、()、()、(),亿级的数位有()、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一起来看看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吧!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1】 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我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然后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

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2】 近似数的学习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体验。但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猜测和交流,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它的含义和作用。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通过对比两个人对参赛人数的不同看法(即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中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相关知识,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以便于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由于现阶段不宜给学生教“四舍五入”法,因而让学生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学生往往出现估计离谱的现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虽然一个数的近似数有很多个,但最恰当的答案应该是那个更接近准确数且更容易记住的数。要引导学生多结合实际情境,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对那些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我们要把它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方便多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准确数与近似数 的特点,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5

五年级上册数学: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大庙小学杨海燕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更大的数学案

认识更大的数测试题 一、填空题。(44分) 1、万级表示多少个(),它包括的数位是()、()、()、()。 2、从个位起,第四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在第()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3、读数时,先读()级,再读()级,不管第级末尾有几个0,都(),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者连续几个0,都()。 4、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5、一个数由九十个十万,七个千,六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6、把1396705四舍五入到万位是()。 7、把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 8、与10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9、在900的后面添()个0是90万,添()个0是9亿。 二、判断题。(16分)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计数单位。() 2、最大的七位数是9000000。() 3、最小的八位数减去1就成为最大的七位数。() 4、读作:二千四百五万零八十九。() 5、三亿零三十八写作:3000038。() 6、2936085四舍五入到万位是294。()

7、6274232>63万。() 8、39个万、39个一组成的数是。() 三、选择题。(12分) 1、一个数的()位上是“0”,这个“0”不读出来。 A、千位 B、万位 C、十万位 2、最大的八位数是()。 A、B、C、 3、25个万、16个百组成的数是()。 A、251600 B、 C、 4、把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A、6900 B、69万 C、6900万 5、8()7238≈87万 A、5 B、6 C、7 6、与“万”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 A、千和百 B、十万和千 C、十万和百万 四、读出下列各数。(6分) 0 读作() 读作() 读作() 五、写出下列各数。(6分) 四千六百零九万写作() 三千万六千四百写作()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出于上面的思考,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在例题7的教学中,提出:.412计算时需要一直除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试着做一做,经历了独立的计算与思考后,学生发现问题关键:计算只需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学生顺利掌握了保留一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知识类推自然地就会。最后小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整节课自然流畅。 篇二: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入手,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意识得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我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12 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多少钱?并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练出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就问:实际计算

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数学难点。但在实际数学中才发现计算是真正的数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时,许多学生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是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几位小数而强调学生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我们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篇三: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处理尾数时怎样“四舍”和“五入二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3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13亿人,排在世界第1位。 师:找出所给材料中的数据,并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将数据分成两类) 师:一类数据是准确无误,没有偏差的;另一类数据前面加了“约” 字,说明这类数据是不准确的,是有偏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索的问题。(板书课题:“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准确数、近似数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用数字准确无误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排在世界第3位”就是能实实在在数出来的,非常准确的数,像这类数叫做准确数。没能非常准确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就是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偏差,只是接近真实的数量,像这类数叫做近似数。所以,人们根据需要将数分为准确数和近似数两大类。 (2)组织学生议一议准确数和近似数,并说一说信息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3)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并说说为什么。 %1小红有8元钱。 %1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1我们班有29位同学。 %1我镇现有人口大约10万人。 师: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吗? 2.理解“四舍五入”法 (1)出示问题:地球的直径大约多少万千米?太阳呢? 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搜索数据,最后找到:地球直径约12756 千米,太阳直径约1389000千米。 (2)师:如果以“万”作单位,那么,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大约有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求商的近似值”是一节计算课,它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老师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让学生在计算后交流) 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近似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做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和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选择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的数据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用“万”或“亿”做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及地区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近10000人,来自中外的志愿者约170万名.中国共获得金牌51枚,总奖牌数100枚.奥运会的金牌并非纯金,其中含92.5%的纯银,其余为纯金的材质电镀在表面,金牌总重量244.5克重量,其中黄金约有13.5克 . 问题: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得出概念 问题1:根据我们预习的结果,上述的问题中,如201,51,100是准确数,于是我们把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 如10000, 170,92.5%,244.5,13.5是近似数,于是我们把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近似数是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这些数仅仅一个大概的数。 问题2: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用到近似数吗? 2、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3: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取得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3(精确到位) ∏≈3.1(精确到0.1或叫做精确到位) ∏≈3.14(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位) ∏≈3.142(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位) 问题四:近似数3.142表示的实际数据在什么范围? 解:它的实际范围大于或等于3.1415,小于3.1425 3、小组合作学习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七年级六班有37位同学; (2)小明的身高为1.57m; (3)我们数学书的定价是10.66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2教案冀教版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分析: 认识亿以内的数,教材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教材选择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每小时飞行的距离,地球与月球的平衡距离,三组关于距离的数据。让学生在试着读数的过程中,感受几个数的大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数写在数位表中,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含义,学会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分级和知识迁移的过程,根据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目标: (1)在详尽的情境中经历认、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会读、会写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2xx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播放录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两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2.对比两组资料,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认识更大的数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56页插图。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插图下面的文字,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生自主读,师巡视,了解学生读数情况,相机指导。 xx交流。 2.课件出示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3.把前面的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借助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读数,师根据学生的读数情况适时板书读法。 4.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位顺序表,把第二个数写在数位表中。生自己填写师巡视,写完之后,集体交流。 5.师: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应该怎样读数?(以675672为例) (1)分级 (2)问:万级的数是多少个万?怎么读?(67万),个级的数怎么读?连起来怎么读?(六十七万五千六百七十二) (3)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三、巩固练习 1.读数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封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教 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 【内容分析】在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同时,根据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 【对象分析】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求商的近似数,不会感到太困难。应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求商的近似数。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好数学并应用于生活,让生活因为数学而精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来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43.9995保留整数是() 43.9995精确到十分位是() 43.9995保留两位小数是() 43.9995精确到千分位是() 2.求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0.34×0.76 (保留一位小数) (2)0.27×0.45 (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方法,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 1.教学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有12个,共19.4元,一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1)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列式 (3)师生交流

小学数学《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近似数》教学反思《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本内容之前,已经学校过简单数的估数,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学生基本能理解“大约”、“左右”、“大概”等词的意思,并且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的组成。这些知识构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我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首先提示“我口袋上的钱大约是100元”、“我们学校学生总数约是310人”,让学生猜钱的数量和学生的总数,在猜出结果基础上,告诉学生像102元、313人这些数,它们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可以把它们叫准确数,而100、310接近真实情况的数,称为近似数。再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数,它们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在学生说一些准确数和近似数之后。让生思考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课堂设计的板书如下: 近似数 准确数:近似数: 102元100元 313人310人 41人 40人 9992人 10000人 近似数接近准确数,近似数一般是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的数,所以较容易记忆。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没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近似数的特点与作用。比如说对于603米,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约为601、602米。 2、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近似数可以有多个。 3、学生没有能正确地进行估数,比如练习“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多少元?”这题,很多学生就回答约是2000元。 4、对于较大的数,学生比较难理解“接近”的程度,比如说:9019人,学生一般估成3020人,或9010人;学生根本没有想到9000人。教师讲解后,我模糊地听到有学生说“9000与9019相差了19,不能算接近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对于近似数的特点,教授得并不透彻,而且好像没有正式地提到近似数可以有多个。所以如果上课时,我有意识地注意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本内容之前,已经学校过简单数的估数,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学生基本能理解“大约”、“左右”、“大概”等词的意思,并且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的组成。这些知识构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我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首先提示“我口袋上的钱大约是100元”、“我们学校学生总数约是310人”,让学生猜钱的数量和学生的总数,在猜出结果基础上,告诉学生像102元、313人这些数,它们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可以把它们叫准确数,而100、310接近真实情况的数,称为近似数。再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数,它们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在学生说一些准确数和近似数之后。让生思考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课堂设计的板书如下: 近似数 准确数:近似数: 102元100元 313人310人 41人40人 9992人10000人 近似数接近准确数,近似数一般是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的数,所以较容易记忆。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没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近似数的特点与作用。比如说对于603米,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约为601、602米。 2、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近似数可以有多个。 3、学生没有能正确地进行估数,比如练习“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多少元?”这题,很多学生就回答约是2000元。 4、对于较大的数,学生比较难理解“接近”的程度,比如说:9019人,学生一般估成3020人,或9010人;学生根本没有想到9000人。教师讲解后,我模糊地听到有学生说“9000与9019相差了19,不能算接近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对于近似数的特点,教授得并不透彻,而且好像没有正式地提到近似数可以有多个。所以如果上课时,我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细节,也许就可以避免出现第一和第二个问题。 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还没有体验到较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无法准确地把握大数之间差距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如:学生可能知道9019与9000相差19,却无法体会到19对于这两个数而言,这个差距是很小的。 如果重新教授本课,我该如何处理,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也许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一百一百地从1200数到2000,发现之间的差距有800之多,并顺势提醒,近似数跟准确数是接近的。但第四个问题,目前,我真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 记得吴正宪老师教授三年级《估算》一课,吴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好地贴切了生活的需要,如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估数、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等等。在吴老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