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七 生物的进化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七 生物的进化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七 生物的进化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七 生物的进化试题

专题十七 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 1.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必考(a)、加试(a)]。2.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必考(b)、加试(b)]。3.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必考(b)、加试(b)]。4.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必考(b)、加试(b)]。5.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必考(b)、加试(b)]。6.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加试(a)]。7.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加试(b)]。8.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及实例[加试(a)]。

考点一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整个生物界包括植物、动物、真菌、

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等几大类

3. 生物的统一性?

???????? 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实例????????? 人猿超科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

统一模式脊椎动物有同源器官,胚胎发育相似, 说明存在着统一性真核生物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 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 一起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间在分子层

次上存在着高度统一性如DNA 、 RNA

、蛋白质、遗传密码的高度统一性

4.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 (1)对生物多样性的解释: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

(2)对生物统一性的解释:整个生物界有一个共同由来,说明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

的统一性。

[思考诊断]

1.人、大猩猩和长臂猿的骨骼基本相似说明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 )

2.动植物、真菌和细菌都由真核细胞构成说明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 )

提示 生物界在个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都存在统一的模式。动植物、真菌是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但细菌是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

3.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有相似的结构模式说明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 )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说明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 )

5.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 )

6.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 )

提示 物种的形成必定经过生殖隔离。

1.种群和物种的区别和联系

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新物种。

(2)若图中虚线存在,种群l 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2.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分析

(1)生物多样性三方面的分析

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转录翻译

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

题型一 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

1.(2016·浙江4月选考)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 )

A 稀有性

B .适应性

C .统一性

D .竞争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界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是在生物体层次上的统一模式。

2.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

A .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B .同种个体之间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C .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

D .人类与大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

答案 C

解析 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知,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这说明人类与大猩猩在生物体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A 选项说明了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在细胞这一层次上存在着统一性;B 选项是从物种的角

度说明了物种的特征之一。

题型二进化论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解释

3.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包括( )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环境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 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 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不包括环境的多样性。

4.下列是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

B.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

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长期的生物进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朝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故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因此,选项A描述了生物

进化的内因,选项B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很显然,它们都是生物进化的原因;选项C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选项D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后代。

考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进化的前提条件

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可遗传的变异。

2.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1)选择的类型

①人工选择

(2)选择的作用:自然条件下,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3.种群的变异性

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4.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

(1)相关概念

①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位。

②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④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

(2)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也称为哈迪-温伯格定律。

(3)使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加试) 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和自然选择等。

5.自然选择导致适应(加试)

(1)适应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是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有助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延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3)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6.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加试)

(1)异地的物种形成:

一个种群――→环境隔离因素两个种群――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形成新物种 (2)同地的物种形成:在一次有性生殖中完成。

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失败―新物种[思考诊断]

1.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 )

2.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 )

提示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3.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

4.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

提示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5.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

6.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 )

提示 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 )

1.说明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以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的有翅力大昆虫和无翅昆虫的形成为例)

各种可遗传变异——进化的前提条件(不定向);

大风大浪的作用——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定向);

有利变异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

2.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题型一 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

借助于数学方法的基因频率计算

1.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一个等位基因数目占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基因频率=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100% 例如,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 、Aa 、aa 的个体分别为30、60、

10个。那么A 、a 基因的频率求解如下:

A 基因的频率为2×30+60100×2

×100%=60% a 基因的频率为2×10+602×100

×100%=40% 2.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群体内全部个体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

×100% 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已知基因型AA 或aa 的频率,求A 或a 的频率经常用到开平方的方法。即:

A(a)基因频率=基因型的频率(对于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的伴性遗传除外) 例如,在某一个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求解

如下:

由于题中告知隐性性状者为16%,即基因型为aa 的个体为16%,也就是aa 同时出现的频率为

16%,因此a 的基因频率为40%,故知A 的基因频率为1-40%=60%。

4.运用哈迪—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1)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 、a)时,设p 代表A 基因的

频率,q 代表a 基因的频率,则:

(p +q)2=p 2+2pq +q 2

=1,

其中p 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 是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 2是aa(纯合子)基

因型的频率。

(2)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

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

件是: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

自然选择。

1.(2016·金华、温州、台州部分学校3月联考)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

200只纯合长翅果蝇、400只杂合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隐性基因v 在该

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 .20%

B .40%

C .60%

D .80% 答案 C

解析V和v等位基因的总数为(200+400+400)×2=2 000,基因v的总数为400×1+400×2=1 200,基因v的频率为1 200/2 000×100%=60%。

2.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依次是(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授粉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60%×60%=36%,Aa: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

技法归纳

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规律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题型二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解析A项,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B项,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与非耐药性的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可能存在耐药性的类型。C项,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D 项,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

4.(2016·台州1月期末测试)科研人员用连年选种的方法(每代选种200~300株)培育出含油量高的玉米,其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

B.选育过程使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

C.选育过程提高了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

D.连续多代的选育提高了玉米的含油量,说明人工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 A

解析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在人工选择中,通过多代的选择,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含油量较高)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从而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在此过程中,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增大,这一过程是定向的。

题型三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加试)

5.(2016·忻州四校二模)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 C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可能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没有形成新物种;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6.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与血吸虫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会产生定向变异来适应环境

B.它与北方血吸虫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C.它会因环境改变发生定向进化

D.漫长的地理障碍可能使其演化成新物种

答案 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与北方的血吸虫由于地理障碍,不能交配进行

基因交流;环境会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同一物种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的地理障碍,导致各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探高考练模拟

1.(2015·浙江10月选考)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具有( )

A.统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特异性

答案 A

解析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其中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属于生物大分子层次的统一性。

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障碍,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障碍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障碍,故选C。

3.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基因库将保持稳定

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障碍这一条件

C.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不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

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答案 D

解析两个新物种乙、丙的形成方式是异地的物种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除了异地的物种形成,还有同地的物种形成,而同地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障碍这一条件;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分隔成两个种群时,可能会发生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的基因组成差异;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的异地物种形成,这种方式下形成的新物种都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而同地的物种形成可在一次有性生殖中形成,可能不能适应环境。

4.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答案 C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少,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a的基因频率为0.90,若按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0.90=0.18,如果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就不是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

5.(2016·浙江10月选考)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答案 A

解析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和前提;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选A。

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学考必做·演练]

1.(2016·金华十校1月联考)人长期使用青霉素易导致药效下降,其原因是( )

A.人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

B.细菌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抗药基因

C.青霉素诱导细菌基因突变

D.细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D

解析人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由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和抗药性低的病菌,生存下来的病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因此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病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使青霉素药效降低。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C.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D.长期的地理障碍形成的生殖隔离的异地物种形成方式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

答案 A

解析种群中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但变异中的不遗传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3.(2016·金华、温州、台州部分学校3月联考)下列不存在生殖隔离的是( )

A.二倍体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无籽

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能成活

D.东北虎和华南虎杂交后代可育

答案 D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因而D项不存在生殖隔离。

4.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亲本杂交得到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

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

A.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C.A的基因频率相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D.A的基因频率不同,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答案 C

解析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F1,F1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AA、Aa和aa,比例为1∶2∶1。F1的显性个体中,AA占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如果F1自交,则F2中AA占(1/3)×1+(2/3)×(1/4)=1/2,Aa占(2/3)×(1/2)=1/3,aa占(2/3)×(1/4)=1/6;A的基因频率仍为2/3。如果自由交配,则上下代之间的基因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仍为2/3,a的基因频率仍为1/3,则F2中AA占(2/3)×(2/3)=4/9,Aa占(2/3)×(1/3)×2=4/9,aa占(1/3)×(1/3)=1/9。因此,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均为2/3;Aa的基因频率不同,分别为1/3和4/9。5.(2015·浙江7月学考)某种群由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组成。若该种群中基因a 的频率是50%,则基因A的频率是( )

A 0% B.13.35%

C.50% D.100%

答案 C

解析控制一种性状的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即基因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则基因a的频率为1-基因A的频率=50%。

6.(2015·杭州高级中学等五校联考)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纯合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B.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害虫因为变异而存在抗药性差异,经农药的选择作用导致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D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D或d基因的频率没有改变,故没有发生进化;一片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仍是同一个种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7.(2015·宁波模拟)下列关于鸭跖草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也增加

B.若鸭跖草种群中 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R基因的频率也增加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降为0

D.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

答案 C

解析当种群数量下降时,各基因型的个体也减少,某种基因很可能因相应基因型个体的偶然死亡而丢失,所以这种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大,反之,当种群数量增加时,这种偶然性会减少;基因型的Rr的群体中,个体连续自交,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而R基因的频率并没有改变;持续选择条件下,不良性状的个体可能被淘汰,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0;人为因素也能够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

8.(2016·绍兴一中1月期末测试)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蜗牛自然种群内,无条纹个体占20%,有条纹个体中杂合子占50%。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体,让其他蜗牛间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81.25%,37.5%

B.75%,37.5%

C.81.25%,25%

D.75%,25%

答案 B

解析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剩余的蜗牛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3/4,a基因的频率为1/4,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的频率不变,A基因的频率仍为3/4,a基因的频率仍为1/4,并且子代达到遗传平衡,则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4)×(1/4)=6/16,即37.5%。9.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泊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做出两种如下图所示的假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障碍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答案 C

解析假说甲表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表明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A项正确;假说乙的湖Ⅰ中原有的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原有的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使两种鱼混杂在一起,B项正确;假说甲说明湖Ⅰ中红

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障碍,湖Ⅱ中也是如此,C项错误;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项正确。

[选考加试·冲关]

10.(2015·课改革协作校联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没有选择的非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B.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C.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

答案 C

解析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和自然选择;在杂交育种中存在着人工选择(选择所需性状的个体),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由于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在 X染色体上,而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女性有2条X染色体,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但色盲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是相等的。

11.(2015·浙江五校联考)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白线天蛾和8月上旬将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8月该植物种群的红花基因频率下降

B.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

C.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D.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答案 A

解析同一植株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8月该植物种群中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但植物内的基因没有改变,红色基因频率不会改变;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白线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植株数量增多,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说明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有利于植物花粉的传播,即有利于繁殖。

12.(2016·嘉兴期末测试)下表是对三个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替换为苯丙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选择的结果

C.基因迁移不会改变三个地区种群抗性基因的频率

D.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甲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20%/2=12%,乙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4%+32%/2=20%,丙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1%+15%/2=8.5%;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迁移会导致种群获得或丢失一些等位基因,从而引起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由题意可知,一个亮氨酸被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的数目没发生改变,而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

13.(2015·课改革协作校联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式,都能引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障碍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适应性进化,其他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不能引起适应性进化;基因频率的改变将引起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种群的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二、非选择题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种群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2)若该植物种群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3)依据遗传平衡定律,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答案(1)55%、45% (2)42.5%、32.5% 55%、45%

(3)没有发生进化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1)由题意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个体,则A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a的基因总数=100×2=2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10/200×100%=55%,则a的基因频率=1-55%=45%。(2)若该植物种群自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理可求出A、a的基因频率为A=(42.5×2+25)/200×100%=55%,a=1-55%=45%。

(3)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15.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是多方向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的过程。

答案(1)差异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选择生存斗争积累变异自然选择(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多方向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青霉素的选择,抗药性强的细菌通过生存斗争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经逐代积累并加强,形成了抗药新类型,而抗药性差的细菌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完整word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重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 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 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05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出现用小麦、洋葱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一系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实验知识,题目很好。要加强这类题的训练,如水稻、玉米、蘑菇等。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 —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生命观。 2.理性思维:通过师生、生生和生本互动,综合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辨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流程图。 4.社会责任: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史。 情境导入:南湖菱的进化。 环节一: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问题探讨1 以南湖菱为例,进化论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问题探讨2 以南湖菱为例,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环节二: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活动:新物种形成的网络构建(以南湖菱为例)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出南湖菱物种形成的途径。 要求: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 结果:代表完成成果展示。 小结

真题演练 1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特异性 2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A.稀有性 B.适应性 C.统一性 D.竞争性3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 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 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5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他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这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统一性C.遗传性D.特异性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高三生物专题训练

2006届木格高中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测试 2006.04.05 考号:姓名: 1.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某同学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在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做如下处理:①号花开花后给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号花开花后进行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①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 B.②号花未涂生长素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2.为了考察影响腹足类动物在泥质海滩潮间分布的最低限的因素,需要将其迁移到较低的海滩。设计迁移实验时的对照组应该是:①迁移到较低海滩的腹足类动物②较低海滩的所有软体动物③没有经过迁移,留在原地的腹足类动物 ④按同样方法选取保管并放回原地的腹足类动物 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原因是 A.没有用龙胆紫液 B.无染色体形成 C.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 D.显微镜倍率不够 4.向含有DNA 的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加人蒸馏水会使( ) A. DNA的溶解度下降 B. DNA 的溶解度上升 C.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 D. DNA和蛋白质充分溶解 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中出现的颜色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紫色 B.向盛有葡萄糖溶液的试管中加人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C.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DNA 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 D.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观察到滤纸条上出现4条色素带,其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黄绿色、橙黄色、蓝绿色和黄色 6.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将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将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将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将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7.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人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知道拉马克进化学说。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正确看待生物进化理论。 (2)明确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3)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和探索中前进,激发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看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P110相关内容: 1、生物进化的理论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提出来的。 2、(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著名论著是什么?《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5年的航海旅行前达尔文还坚信物种是不变的,是神创造的。5年的航海旅行中,他通过观察比较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以及带回大量的化石、生物遗迹的证据和动植物的标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写出了这本生物进化的巨著。 3、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观看分析:书上P111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自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过度繁殖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因为生存条件是有限的,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等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3)适者生存 每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二)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1.(2015·吉林长春质检)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B.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 C.同一个体内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也不同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解析:选B。溶酶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实现的,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同一个体内的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异,C正确;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一部分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又可作为反应底物参与反应,D正确。 2.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 C.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 D.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解析:选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的A代表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两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ATP分解产生ADP,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参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3.(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B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出现c所示变化 C.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D。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测定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若温度、pH发生变化,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会变大。 4.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催化酚类3的反应速率 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就会恢复 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 解析:选A。由图1可知,横坐标代表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纵坐标代表POD的活性,

生物的进化

第21讲生物的进化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 1.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Ⅱ) 生命观念 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 断变化的,并与生存环境 相适应——适者生存 全国卷考 情 2018·全国卷 Ⅰ(29)、2015·全国 卷Ⅰ(32) 科学思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 系;归纳与演绎;进化学 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 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隔离???――→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②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教材 VS 高考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需将两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2018·海南卷,18D)( ) (2)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2018·江苏卷,4C)( ) (3)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卷,7B)( ) (4)60Co 诱发基因突变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3·四川理综,5D)( ) 提示 (1)× 两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 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3)√ (4)×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 2.教材·拓展·拾遗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一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与功能 【主要知识点梳理】 【习题巩固】 1.如图是组成生物体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e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 H、O、N B.f1、f2、f3……f n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具 有多样性 C.①②⑤分别指:糖原、淀粉、蛋白质 D.③和④的单体是核苷酸

2.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到50~65 ℃ C.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方法不相同 D.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3.关于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B.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内膜、外膜和基质,所含酶的功能都相同 D.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均有叶绿体 4.动物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与其细胞代谢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面内质网上有酶的分布 B.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任何一层都是生物膜 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D.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糖脂和胆固醇等 5.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中合成的mRNA进入细胞质要跨过2层膜 B.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要跨过0层生物膜 C.水稻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被同一个细胞利用要跨过4层生物膜 D.乙醇和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6.下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D.生长素极性运输进入细胞的方式是③ 7.在新榨取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将成熟的花生种子的子叶做成临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橘黄色的颗粒;向新鲜豆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豆浆呈紫色;向马铃薯匀浆中滴加碘液呈现蓝色.上述实验现象证明梨汁、花生种子的子叶、豆浆和马铃薯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依次是( ) 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淀粉 B.糖类、蛋白质、淀粉、脂肪 C.淀粉、脂肪、蛋白质、淀粉D.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 8.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B.糖原、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 C.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D.在豌豆根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9.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 C、H、0;C、H、O、N;C、H、O、N、P B.葡萄糖、蛋白质、DNA C.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D.麦芽糖、多肽、碱基 10.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11.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 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资料; 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与高考真题 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 实验分析(现象结果); 实验评价(方法过程) 第1讲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 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 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 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 (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3.实验步骤: 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

生物必修一高考真题分专题整理(含详细答案)

专题01 细胞的组成与结构 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1)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2.(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3.(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2)组成下列多聚体的单体的种类最多的是() A.血红蛋白B.DNA C.淀粉D.纤维素 4.(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下列关于细胞中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不直接参与生化反应 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C.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D.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5.(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2)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 ..的是()A.碳链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基础 B.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C.细胞利用种类较少的小分子脱水合成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 D.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 6.(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细胞代谢需要,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 B.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核酸的种类相同 C.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非常发达,而胰腺外分泌细胞中则较少 D.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 7.(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B.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C.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D.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 8.(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3)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胞嘧啶 B.②表示腺嘌呤 C.③表示葡萄糖 D.④表示氢键 9.(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10.(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29)真核细胞的膜结构具有重要功能。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结构名称突触高尔基体(1)_________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功能 (2) _________ (3)_________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作为能量转换的场 所 膜的主要成 分 (4)_________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第七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

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

高三生物复习专题生物实验专题

高中生物实验概述 知识要点 1、高中生物观察类实验考点整理(显微镜使用,核酸、细胞器、有丝分裂观察等实验); 2、高中生物提取与鉴定类实验考点整理(物质鉴定、色素提取等实验); 3、高中生物调查类实验考点整理(遗传病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等实验); 4、高中生物探究类实验考点整理(酶、半透膜、植物激素等实验、控制变量法)。 基础突破 考点整合一:观察类实验 1.显微镜相关的知识 (1)观察:高倍镜使用要诀——先低后高,找移转调 低——找: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图像,并调节至清晰。移:将观察点“移”到视野中央。 高——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调”节细准焦螺旋及光圈,使图像清晰。 (2)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及细胞数目的关系归纳 ①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②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与玻片距离越远。 ③低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多、细胞体积小、视野明亮。 高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少、细胞体积大、视野较暗。 ④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第二种情况: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3)视野中异物的位置判断 只有三种可能——在载玻片的标本上、在目镜上、在物镜上。判断方法如下: ①移动玻片: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其位于载玻片的标本上。 ②换目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目镜上。 ③换物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不消失,但换物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物镜上。

2.实验归类 说明:(1)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3.注意取材问题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DNA.RNA);(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的液泡)。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第七章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

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C的细胞色素.

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0猩猩黑 1猕猴11狗12马13鸡21鱼金23 4 4菌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 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运用课件:制成生物进化的系统树的框架,各类生物放在一侧,然后让学生以拖动的方式把各类生物放在系统树的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

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11专题)

2019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11个专题) 0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考点一、病毒、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2019.全国卷3)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染色质,其他地方没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中,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B。 (2019.北京卷)6.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 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 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 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 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 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__________。 【答案】 (1). 活细胞 (2). 吸附 (3). 记忆细胞和浆 (4). 根据预测出的甲流病毒的NA、HA结构,将其制备成抗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