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版)by 陈子豪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版)by 陈子豪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劳动:指人的劳动力有目的的发挥或支出。

劳动力:潜伏在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即人体中体力和脑力的综合存在。

劳动对象:指人的劳动加工在它上面的一切东西,即劳动作用的客体。

劳动资料: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经济: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内容,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交换价值: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价值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总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按

照价值量来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G—W—G ′,概括反映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与脑力的综合。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价值,不会改变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家为进行生产,必须将其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其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一个可变量,能增殖自身的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额的剩余价值。

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四章资本积累

简单再生产:不改变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技术构成:由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其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或联合成为更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集中的两个最有力的杠杆。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作准备。

生产资本: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只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货币: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周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资本循环过程。

周转时间:指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包括劳动过程期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燃料原材料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

固定资本: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物质形态上看使用价值全部参与生产;从价值形式看逐渐转移其价值。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一次性预付,一次性回收。

固定资本折旧:把固定资本每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备将来更新固定资本时使用。

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年剩余价值量:一年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全部商品资本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消费,如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等。

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用于个人消费,如衣食住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等。

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用于补偿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物质补偿:指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商品,以补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混乱、大破坏,实质是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

第七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与可变资本价值(v)的总和。

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所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八章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

商业资本: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

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获得的利润。

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借贷资本: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利息: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货币资本的代价,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率: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银行利润: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中间业务收入-各项开支,归根结底来源于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集团。

股票: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用以取得股权收入的凭证。

股票价格: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创业利润:股份公司创办人出售股票价格总额和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第九章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相联系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以收取地租的形式从产业资本家手中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出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据为己有。

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由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等级所形成的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产生的、并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在量上等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I: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不同而形成是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II: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所转化来的地租。

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垄断地租: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地租。

土地价格:地租收入的资本化,与地租额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