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

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

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

既矛盾又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

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

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2.价值 : 是指凝结在劳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

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6.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8.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9.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价格标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

12.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3.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简答题: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不是劳动产品,也不会成为商品。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互相排斥、相互对立。1)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2)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买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价值;对卖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价值,就会失去使用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2.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出了能被人们所利用的具体形态,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抽象的劳动又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成了商品具有价值的原因。

3.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商品经济内部存在哪三对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三对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解决方案:交换

5.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8.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是一种自然物,它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到货币消失时,金银依然存在。“货币天然是金银”:指的是金银具有价值大,携带方便,便于分割等优点,因此,金银天然具有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然特点。

9.价值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第

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降级分化。

10.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程度;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以及自然条件。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资本:资本是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

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生产关系。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在生产领域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货币转化为资本,使其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成为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所给予的条件和框架。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剩余价值形成的两个条件是第一,在资本家监督下雇佣工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第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

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表明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则

m’=m/v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m’=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4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额外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5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绝对剩余价值:(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简答题

1.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条件、解决矛盾的途径。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即 G---------W---------G

矛盾: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表现为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解决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解决矛盾的途径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时解决矛盾的根本条件

2.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

3.商品(简单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第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两个公式的起点终点和媒介不同。第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

第三是流通的内容不同,流通的限度不同

4.简要解释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有目的的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看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的强制性,反映了对劳动者的压迫,因此资本家要生产使用价值,资本家的直接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及各自含义:

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m。

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6.工资的本质及分: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分类: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派生形式有刺激工资,雇员利润分成,福利金。变动形式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封建) 第二、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没有其它的生活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活来源。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是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把剩余价值当作收入来使用。简单再生产不断生产出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

2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3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4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取决于技术水平

5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用 c : v 表示。

简答题

1.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的含义及关系: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自身规模扩大。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

2.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成因及存在的意义 :

含义:超过资本需要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成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使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3.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4.工人阶级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含义:

相对贫困: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即愈来愈穷,生活更坏。

5.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实质:

实质:通过暴力等形式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

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6.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预付资本的总量、

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7.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实质上是指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工人阶级贫困同时积累的这种必然

联系。一方面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

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每种

形式完成一定的职能,才能完成一次资本价值增值的运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的总公式可表示为:()()g G G W W P PM A W G +'-+'?

??-w ...... 3.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

4.折旧:是指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部分不断提取并积累起

来,以备将来替换已损耗完的固定资本的补偿方式。

简答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的条件:第一,并存性(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按一定比例在空间

商同时并存)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

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第二,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必须具有

时间上的继起性)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

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互为前提

互为条件。

2.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构成:资本周转时间实际上就是指资本

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胜长时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生

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也由两大部分构成:生产资料的购买

时间和商品的售卖时间。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含义:根据资本在利用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的

不同,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

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

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于劳动资料上的那

一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于劳动对象上的那一部分资本

和投在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可变资本。

(2)两者的价值周转不同。固定资本由于在物质形态上是渐次被消费的,因而它的价值也

就渐次被转移到商品中去,逐渐地周转回来。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是一次全部被消费的,

因而它的价值也就一次全部加入到商品中去,一次便周转回来。

(3)两者的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在固

定资本一次周转时间内,包含着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

(4)两者的价值回收方式不同。投在固定资本上面的价值,是一次全部预付出去,在其整

个发挥职能作用期间内渐次回收。投在流动资本上面的价值,则是一次预付出去,一次全部

回收。

(5)两者的实物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其整个使用年限尚未完毕以前,每次生产过程

无须更新和购买。流动资本要素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和购买来实现。

可见,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以揭示生产资本各个部分的价值周转状况,它对于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殖都具有重要意义。

5.简述固定资本的磨损种类:固定资本的磨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它在使用价值(即物质)上的损耗,故也叫做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它在价值上受到损失,也叫精神磨损。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个别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首先是作为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实体存在,它们各自通过自身的循环与周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值。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

2.社会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个别资本并不是孤立、彼此隔绝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首先,每一资本都要和为它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联系,购买机器和原材料;其次,又要和消费它的产品的企业联系,向它们出售自己的产品。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

3.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规律:是指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增长更快的客观必然性。

简答题: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中心问题: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因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要能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售出,即实现价值补偿,使全部预付总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都能得到实现,换回相应的货币,才能重新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开始新的再生产过程:而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或包括需要追加的)全部生产资料和工人与资本家需要补偿的全部生活资料,必须能从社会总产品的购买中,得到物质补偿,新的生产才能真正开始。社会总产品的两种形式的补偿,是互相制约、交错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总产品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换过程。

2.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是指社会总产出中的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价值形态是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物质形态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m)=Ⅱ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1)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I(c+v+m)=Ic+IIc,(2)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所创造的价值:II(C+V+M)=I(V+M)+II(V+M)。

4.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具备下述前提条件:1)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c+v+m)>I c+II c。只有在此条件下,两大部类才有可能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以实现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2)要有多余的消费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I (c+v+m)>I(v+m/x)+II(v+m/x)。以此为条件;两大部类才有可能追加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扩大再生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具备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5.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I(v+△v+m/x)=II(c+△c)如果把两大部

类内部各自补偿的关系考虑在内,从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公式中就能引申出下面两个公式:I(c+v+m)=I(c+△c)+II(c+△c)

II(c+v+m)=I(v+△v+m/x)+II(v+△v+m/x)

这两个派生公式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应该分别保持相应的生产规模,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这些实现条件既不能大于、也不能小于、只能是相等,否则就会出现比例失调。

6.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直接原因和物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首先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新的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由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被掩盖了,因而资本家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他的成本价格。

2.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3.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它是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的资本,远在奴隶社会

就已经存在。不过,我们这里所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中,商业资本的职能是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职能的。也就是说,商业资本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客观上是为产业资本的商品销售过程服务的。

4.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产业资本家通过商业折扣的形式转让给商

业资本家的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来源于百度)

5.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劵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6.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

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来源于百度)

7.绝对地租: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优、

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8.土地价格: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

简答题:

1.平均利润的过程及此理论的意义:

每个资本家所能获得的总平均利润量,可由其预付总资本乘以平均利润率而求得。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被进一步掩盖了。现在,不同的部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利润的来源及其多少更表现为产生于预付总资本自身了。

2.说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

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平均分配过程。必须指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需要有资本自由转移的条件。

3.银行利润的来源:

银行利润是通过贷款利息率高于存款利息率的方法取得的,即来自存款利息和放款利息的差

额,但这个差额并不是全部成为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这个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后的余额。

4.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和利润,就起来源和数量来说是同一个东西。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多大,利润率也就是多大。但剩余价值和利润,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实形态,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只是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存在,而利润则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统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总体单位:个体,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任一概念都包含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特征有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标志:在统计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是标志的承担者,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 量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或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好坏,将影响统计资料的正确与否,从而影 响统计质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范围:1.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如人口普查)。2.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如出生人口总数)。优点:所获资料 更详细,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点: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主要作用:在于掌握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情国力的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抽样调查: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整理得出的数量特征,用以推断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形式。特点:随机性、推断性。优点: 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应用范围:①对总体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但要 掌握总体某些现象的全面数值②用抽样调查资料修正全面调查资料。作用:①承担全面调查无 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如气象调查。②与全面调查结合,可以发挥相互补充、校对的作用。 ③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④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 查的组织形式: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既可搜集统计资料,又可分析 研究问题。缺点:资料不齐全,缺乏代表性。主要作用:1.弥补全面调查不足(获取其它统计调 查方法不能得到的统计资料;补充完善统计报表;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进行估算某些 指标数值。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但这部分重点单位占总体的绝大比重。优点:省事、省力,能用较少的代价及时搜集到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缺点: 资料受重点单位影响大,资料一般不齐全。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需要的工作过程。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 的重要阶段,它是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前 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有时也称绝对数。是用来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的总量。它包括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相联系指标的比值。作分母的指标为基数,分子为表数。通过相对指标可反映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种类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数。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它是度量频率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的综合指标。它是在同质总体内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一般有两种分类:静态 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内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呼吸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医院获得性肺炎(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H A 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 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 o m m u n i t y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C A P):是指医院外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 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发病的肺炎 3.支气管扩:直径大于2毫米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 大多继发于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由于支气管管壁的破坏,形成管腔扩和变形。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4.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5.L T O 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 O P 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患者在海 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 2 大于或等于60m m H g和或S A O 2 升至90%以上。 6.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 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7.自发性气胸: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自发性气胸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常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 8.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癌肿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颈部和 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可引起头痛、头晕或眩晕。 9.H o r n e 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肺上沟癌(P a n c o a s 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 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陥,同侧额部与胸部无汗或少汗。 10.类癌综合征:肺癌癌细胞浆含有神经分泌型颗粒,具有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羟色胺、 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而引起的肺外表现。 1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缺O 2或合并C O 2 潴留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 紊乱及代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右向左 分流疾病,而动脉血P a O 2低于60m m H g,P a C O 2 高于50m m H g,即为呼吸衰竭。 问答题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 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

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 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铜器指数大于5次 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

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 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Horner Syndrome:肺尖肿瘤或颈部肿块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缩印整理版】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 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 (control) 对受试对象不施加处理因素的状态。在确定接受处理因素的实验组时,要同时设立对照组 重复 (replication)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或多次观察。整个实验的重复;观察多个受试对象(样本量);同一受试对象重复观察。作用是估计变异大小和降低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采用随机的方式,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I类错误(假阳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0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0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作为检验水准。一般取0.05或0.01。 II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1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1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由于其取值取决于H1 ,因此在假设检验中无法确定。 变异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观察值围绕中心位置散布的范围,即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数据越离散,反之越集中。极差 (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平均数指标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单纯抽样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从而形成抽样框架,在抽样框架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地抽取。最常用的方法是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分层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按各层比例抽样。为减少抽样误差,要求层内误差最小,层间误 差最大。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从中随机抽取 几个群,抽取群内的所有观察单位组成调查样本。 “群”的确定与研究目的无关。为减少抽样误差, 需多抽几个“群”。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检验,适用于对多 个平均值进行总体的假设检验,以检验实验所得的 多个平均值是否来自相同总体。 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实验:凡同时配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各水平又具有完 全组合的实验,统称为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是事先 将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可能与实验因素有关的特征 分为若干个区组(block),使每一区组内的受试对 象例数与处理因素的分组数相等,使每个实验组从 每一区组得到一例受试对象。 单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是指 处理因素只有一个。这个处理因素包含有多个离散 的水平,分析在不同处理水平上应变量的平均值是 否来自相同总体。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 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 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 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 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 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 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 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 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 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 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 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 布。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 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 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 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 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 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 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 (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 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 位。 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 秩次(rank)。 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 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 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 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 现该差异的能力。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 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 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 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 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 理来估计。 一、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制表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一般来说,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备 注五部分组成。但备注并不是必需的内容,可以根 据需要出现。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一张表突出一个中心, 不易太多中心,如果需要说明多个中心,可分成多 张统计表。 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于表中任意一行, 从左至右,通过简短的连接词,可连成成一句通顺 的句子。 3表中数据要认真核对,保证准确可靠 二、为什么不宜用t 检验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 如果用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则会 增加犯I 类错误的概率。 经检验得到拒绝H0 ,认为两组之间有差别的结论 可能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 1- α.每次判断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 α)k, k为比较的次数,上例α=0.05, k=3,则均不犯错误 的概率为( 1- 0.05)3 =0.86. 至少有一次判断犯I 类错误的概率为1-(1- α)k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分解成 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 误差进行比较(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因素的作用 来解释),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从而推断不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五、简述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回归说明依存关系,直线回归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数量依存变化的关系,描述y如何依赖于x 而变化;相关说明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此时两变量的关系是平等 的 2.r与b有区别: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 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b表示x每改 变一个单位,y平均增(减)多少个单位; 3.资料要求不同:直线回归要求应变量 y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而x可以是来自正 态总体的随机变量,也可以是严密控制、精确测量 的变量,相关分析则要求x,y是来自双变量正态分 布总体的随机变量。 4.取值范围:-∞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及腺体。 21.气胸:任何原因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 22.人工气胸: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所引起的气胸。 23.外伤性气胸:由胸外伤等引起的气胸。 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外伤或认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5.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滞留或二氧化碳降低。 27.I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滞留。 28.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手术、DIC)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症。 29.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炮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30.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 31.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3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33.窦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