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英法美德日

英国

14—16世纪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西班牙、葡萄牙等获得了原始资本。

2、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

17—18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权利法案》;内阁制确立

2、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海上殖民活动。(2)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压迫: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英国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4、科学文化:牛顿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70年代: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1、经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2、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3、对外侵略与争霸:(1)侵略: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资本输出。(2)争霸:与拿破仑的战争;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4、思想:(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从此,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5、科学文化:①戏剧家莎士比亚;②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19世纪70年代——二战: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动摇

1、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对中国: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到二战期间

(一)一战前

1、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英、法、俄协约国集团。

(二)一战后

1、成为战胜国,是巴黎和会的主宰国之一,虽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大陆均势

(三)二战前:30年代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②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③表现:慕尼黑阴谋;奇怪战争;④影响: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失败。⑤放弃: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德采取强硬政策。(四)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①英法敦克尔刻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②1942年初,与美国,苏联等国家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1944年6 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⑨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⑩参与二战中的四次国际会议。

(五)二战后

1、衰落,初期唯美国马首是瞻;接受美国经济援助。加入北约组织。

2、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二战后,国际地位降低,追随美国

1、经济: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2、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

4、中英关系发展:19世纪中期,侵华的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19世纪末,随着美德等国强有力竞争,英国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后在华地位进一步下降。新中国建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

英国史分类线索

一、经济

1、16世纪~18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通过圈地运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18世纪中期至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1933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5、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和1973年之后的滞胀时期。

二、政治

1、总体发展态势:?宗教改革运动后:出现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及要求的清教徒运动。?1640~168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期间,1641年议会对国王提出《大抗议书》,1642-1649年内战。?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从此,王在法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18世纪初(1721年):内阁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二战后,唯美国马首是瞻,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新贵族崛起。

思想基础:清教思想的传播。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

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①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②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意义: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②它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3、克伦威尔

①1644年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②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③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1653年开始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统治期间,颁布《航海条例》,发展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至王朝复辟统治时期,英国打败荷兰,英国进一步建立起的海上霸权)

三、19世纪中期的侵略扩张

目的: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商品的倾销和原料的掠夺——工业资本的剥削和掠夺。英国殖民扩张情况: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

四、二战前后与英国相关的史实

①二战后期参与筹建联合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②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③1946年3月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④1949年,参加北约。

五、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36-1948年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六、自然科学成就

1831年,法拉第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感应现象。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这是人类认识史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1859年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提出了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影响:沉重打击了基督教神学宣传的“神创说”;变化与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如中国的维新思想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用之来唤醒国人,救亡图存。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作家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的《苹果车》

法国史

16—18世纪

1.早期殖民扩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思想解放和政治革命,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又进一步推动法国的政治现代化。

2.启蒙运动

3.《人权宣言》:1789年

19世纪—20世纪初

1.政治领域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1875年共和制确立;

(2)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19世纪30年代的里昂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1871年巴黎公社。

2.文学艺术领域

(1)文学:①浪漫主义文学:法国的雨果,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②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③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现代主义文学: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荒诞派作品(产生的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美术:①新古典主义美术: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安格尔的《泉》。

②浪漫主义美术: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③现实主义绘画:法国的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④印象主义美术:早期印象派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期印象派代表法国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3)影视艺术: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人类第一部电影。

3.19世纪法国在科学领域: 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945—今

1.二战后初期

两极格局形成,美苏走向冷战;战后经济恢复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法国根据这种形势在经济和外交上

(1)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计划指导型模式;

(2)合作中求发展: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盟的建立。

对外政策:

(1)二战后初期:①追随美国:例如参加北约,分区占领德国;②与德和解,成为西欧成功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

(2)20世纪6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欧洲,推动法国文明发展。儒家思想西传,受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2.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伙同英国一起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劫掠圆明园。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法国参与侵略中国,从《辛丑条约》中取得赔款、驻军等特权。

4.法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6.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美国史

17—18世纪:诞生

1、独立战争(1775-1783年)和《独立宣言》(1776年):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向西扩展到美洲;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对外侵略:(1)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望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日本:1853年打开日本的大门

3、文化: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为突出。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主要成就: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

2、对外侵略: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20世纪3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并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1、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文化:海明威以现代主义手法创作《老人与海》

二战中1、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政策调整①修改中立法,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重大战事:①中途岛海战,美军由防御转入进攻;②1944年6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③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战后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取得霸权地位,70年代后地位下降。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1、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阶段:①二战后到70年代初,经济稳定发展(黄金时期)。②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现滞胀。③80年代逐渐复苏,低速持续增长。④90年代,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大支柱。(3)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独占鳌头,控制西欧和

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2、政治与外交发展:确立了以美苏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政策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推行称霸全球得政策(巩固其霸主地位):①在欧洲实行“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以遏制苏联。)②在亚洲发动两次局部战争:侵朝战争、侵越战争;③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敌视的态度。

(3)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20世纪六十年代起,出现“美苏争霸”局面。

(4)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1、经济:(1)“新经济”出现,持续增长。(2)1994年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3)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引领全球化浪潮。企图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控制其他国家

2、政治:(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2)表现: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3、文化:1946年计算机发明,1969年互联网技术发明、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兴起。

【中美关系知识梳理】

1、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美国追随英法侵华;中国洋务派选派留美幼童。

2、20世纪初到30年代: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二战期间与中国一起在亚太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给中国大量援助;1945-1949:促国共两党和解;扶蒋反共,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3、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敌视新生中国,中美对抗。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2)1950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1961-1973年美国侵略越南,均威胁我国安全。

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建交。

(1)中美关系改善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俄国(苏俄、苏联)史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沙皇专制

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组建苏联1922年

1924年列宁逝世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1.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3、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五、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六、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七、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日本史

一、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七世纪中期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仿效欧美

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强国

三、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积极对外扩张。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四、一战前后的日本

(一)一战中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三)一战后

1、一战壮大了日本的实力,使日本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

2、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在一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结果: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3、在(华盛顿会议)会外,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①中国的坚持斗争;②英、美的压力。

4、日美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夺,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五、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背景1、经济危机打击严重。2、阶级矛盾尖锐。

(二)过程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2、1936年2月26日,“二二六”兵变,大大加强军部势力。

3、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六、二战

(一)太平洋战争

1、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二)日本投降

1、加速或敦促日本投降的文件:①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②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③1945年夏天,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原因:

①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

③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

七、二战后的日本

(一)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1、领土:美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结束对日占领。)

2、战犯:①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东京审判。

3、政治体制:保留天皇制。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战后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

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⑤美国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

2、表现: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后,经济稳步增长。(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影响: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八、两极格局结束以来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德国史

一、德国的统一

1、背景①长期处于分裂局面②工业革命展开和资本主义经发展使各地联系日益密切③缺乏统一市场,经济发展受阻④国际竞争须有强大国家作后盾

2、普鲁士统一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实力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4、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1871年

5、影响

①结束分裂,为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改变了欧洲国际格局。(法、奥受到扼制,德成为强国)

③继承了普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后来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二、强国地位的确立——飞速发展的经济

1、原因①统一完成,开辟统一的国内市场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增加资金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补充资源④后起国家,易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2、经济发展表现

①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②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对外推行军国主义

1、对亚洲的侵略

对中国:

①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②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变成势力范围

③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四、德国与奥匈一起挑起一战

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德国要求以经济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争夺焦点:霸权和殖民地,

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以德国为核心)

2、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

1、1914年7月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逆境中的德国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②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英、法、日)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④德国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六、纳粹德国的兴起

(一)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背景:①经济危机打击,政府软弱无能;②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内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③希特勒的欺骗宣传;④希特勒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

2、建立:①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②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③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④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加强: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

(二)纳粹党采取的措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表现)

1、政治上:取缔其他所有政党;对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2、经济上: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思想上: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

4、军事上:从1935年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

5、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七、希特勒挑起二战和失败

(一)背景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①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西方大国未予反击。②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英法炮制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侵占苏台德区,随后吞并捷克。

2、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937年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二)冒险:挑起二战:

1939年9月1 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结果德国战败。

八、盟国管制时期的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一)盟国管制时期的德国

1、对德国的处理:

(1)领土:分区占领:战后,苏、英、法、美对德国及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2)战犯:①纽伦堡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②法庭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二)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九、联邦德国的崛起

(一)崛起原因:社会形势稳定、美国的扶持政策、雄厚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政策切实可行、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人民的素质和辛勤劳动。

(二)表现: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2、60年代,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影响:成立欧洲共同体,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政治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十、德国的重新统一

政权更迭后,1990年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形式,完成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国别史(英·法·美·俄·日·德)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 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 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第二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 北美英军投降(1781)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 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 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 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 1775 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 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5E2RGbCAP ③ 1776 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 月 4 日,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成立。 ④ 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 1781 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国别史

专题一英国 (一)思想近代化:代表:莎士比亚;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低谷:封建王朝复辟 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代表及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标志性发明);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 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④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 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胜利。 3、一战后: ①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与法、美、日 等大国共同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战后,英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控制着国际联盟。(五)二战前后的英国: 1、二战前: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 2、二战期间: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军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 ③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 ④1944年6 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最新最全面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精华版)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古 代 世 界 古代希腊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精神发展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逐步形成 近 代 世 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1787 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欧美代议制 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 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 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近代世界 科学技术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 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 1929 — 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 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苏俄革命 和建设 现 代 世 罗斯福新政 及影响 界 ( 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191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 今 )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 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技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一:英国 (一)经济概况 ①14——15世纪: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兴起。 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④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成为债务国,英镑地位发生动摇。 ⑦二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了经济,经过稳定发展时期后陷入“滞胀”阶段。 经济发展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家。 ③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④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 ⑤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势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二)英国的政治概况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莫尔、莎士比亚、培根 ②16世纪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后又出现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⑤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1949年加入北约,1986年加入欧共体 (三)英国殖民地统治兴衰 1、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的标志: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8世纪中期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 3、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割占香港、据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入侵埃及;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其殖民地扩大到最大范围; (四)英国的对外政策 1、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2、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和“光荣孤立”政策 3、对外结盟:反法联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4、奉行反苏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5、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 (五)英国的对外关系 ①16-20世纪坚持殖民扩张政策 ②对欧陆推行大陆势均政策<不结盟政策> ③17世纪加入殖民扩张行列 ④18世纪中期成为殖民帝国 ⑤18世纪末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⑥20世纪初争夺世界霸权,成为协约国核心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新课标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经典:英法美国别史专题复习线索

英国史专题复习 一、—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西班牙、葡萄牙等获得了原始资本。 、与西班牙争霸:年打败无敌舰队 二、—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权利法案》;内阁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海上殖民活动。()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殖民压迫: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英国于年承认美国独立。 、科学文化:牛顿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三、世纪中后期——世纪年代: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经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政治:年英国议会改革 、对外侵略与争霸:()侵略: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资本输出。()争霸:与拿破仑的战争;——年克里米亚战争 、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从此,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科学文化:略 四、世纪年代——二战: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动摇 、世纪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对中国: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二战后,国际地位降低,追随美国 、经济: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世纪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 、中英关系发展:世纪中期,侵华的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世纪末,随着美德等国强有力竞争,英国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后在华地位进一步下降。新中国建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 英国史分类线索 一、经济 (一)经济发展的历程 、世纪~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通过圈地运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中考总复习国别史专题复习:俄国史复习

中考总复习国别史专题复习:俄国史专题复习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源的匮乏 B. 人口的众多 C. 农奴制的阻碍 D. 教育的落后 ()2. 宣布废除农奴制的俄国沙皇是 A. 彼得一世 B. 查理二世 C. 亚历山大二世 D. 拿破仑 ()3. 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 A 沙皇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 农奴主实行的封建制度改革 C. 农奴制的强化 D. 政策调整 ()4.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说明沙皇推行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 解放农奴 B. 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 避免革命,挽救统治危机 D. 加强沙皇专制 ()5.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 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1.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冬宫,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阿芙乐尔号战舰鸣响了进攻的号炮,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殿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 英国伦敦 B.1775 北美来克星顿 C.1789 法国巴黎 D.1917 俄国彼得格勒()2.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成立巴黎公社 C.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D.建立苏联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工人赤卫队攻占冬宫 3:列宁清扫地球 4:1921-1925年粮食产量 ()3.列宁:十月革命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片注释:列宁扫除了保皇党、资产阶级、地主、教会、白卫军)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阿列克谢耶夫: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是等量齐观、并行不悖的,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史(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道路)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D.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种说法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恢复了国民经济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D.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6.列宁: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必须报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实验是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 一、古希腊: 1、梭伦改革开始(前594年): 2、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前506年): 3、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年---前429年): 4、智者运动(前5世纪中叶): 二、古罗马: 1、罗马共和国建立(前509年): 2、《十二铜表法》颁布(前449年): 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 世界近代史 一、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叶); (1)经济: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5世纪); 2、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3、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改革开始(1517年); 4、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8年)、达伽马达印度(1498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149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1519年); 5、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 6、英国在北美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07年);

7、荷兰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7世纪); 8、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 9、三次英荷战争(1652年---1674年); (2)政治:10、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 1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 12、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 13、英法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14、启蒙运动(17、18世纪); 15、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确立(17世纪末); 16、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 17、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1787年); 18、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经济: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65年); 2、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 3、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79年); 4、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85年); 5、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年); 6、富尔顿发明汽船(1803年);(1807年) 7、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14年);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年)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 近代工业。(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 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原因:外部西方侵略的刺激和内部先进人士的抗争、探索。3、水平:近代化的领域主要在经济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近代化。,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 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

元到多元的转变。4、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5、结局:没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表现: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清政府来看,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 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 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5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文学革命等。2、水平: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和

中考历史特训卷 专题四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专题强化(含部分14原创题)

专题四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一、选择题 1.(2013年江苏扬州)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倡导人文主义 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把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D.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2.(2014原创)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进程中,立法巩固了革命成果。下列有关法律文献与相关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 B.法国大革命——《独立宣言》 C.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 D.美国南北战争——1787年宪法 3.(2013年浙江宁波)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B.新体制的创立 C.工业文明的浪潮 D.民族复兴新道路 4.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展馆是英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世界工厂”的标志。下列各项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无关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日不落帝国” 5.右图是美国的象征,图中人物的左手托握着美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献。该文献应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6.一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录片,介绍了各国通过立法手段来巩固革命成果,下列解说词中说法错误的是( ) A.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 B.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 C.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

高中历史之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

【高中历史】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中国史热点专题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尧子:同志们,每天坚持进步一丢丢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 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 (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 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 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解决的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 1、中国八大:1956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建设时期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1

政治的回归

政治的回归 ——当代法国政治史的复兴探析 吕一民/乐启良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题号】K5 【复印期号】2011年10期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11年4期第123~130页 【英文标题】"The Return of Politics": Analysis on the Rebirth of Political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France 【作者简介】吕一民,男,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310028;乐启良,男,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杭州310028 【内容提要】政治史的回归与复兴是当代法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新政治史和政治概念史共同推动了年鉴学派的批判和政治史的革新,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 法和研究路径等方面,它们却拥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对立的主张。它们的分 歧和对立体现了当代法国政治史研究多中心、多方法、多视野的基本趋势; 它们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则表明,法国政治史的革新有待于它们打破门户之见、 加强彼此之间以及和包括年鉴学派在内其他派别的交流与协作。 【关键词】新政治史/政治概念史/年鉴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结构主义思潮的衰退和马克思主义的暂时退潮,“政治的回归”和“政治史的复兴”成为西方思想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现象在法国史学界则具体地表现为年鉴学派逐渐丧失其独领风骚的地位,而长期为它抵制的政治史却经历了一场令人瞩目的革新运动。政治史摆脱了原来的边缘地位,重新成为法国的主流史学。如今,法国政治史研究已蔚然成风,政治史家似乎也夺取了年鉴学派昔日的话语霸权。 国内有不少学者已注意到了法国史学这一重要的转向,①有的学者还对勒内·雷蒙为代表的新政治史作了相当篇幅的介绍。②然而,法国政治史的复兴是多中心、多派别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新政治史的一己之功。而且,把年鉴学派推下史学神坛的齐心协力也不能掩盖各个流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方面拥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主张的事实。此外,它们的某些观点和方法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所以,对当代法国政治史的研究现状作更细化、更深入和更系统的论述,仍有相当的必要。本文将重点比较勒内·雷蒙代表的新政治史和皮埃尔·罗桑瓦龙代表的政治概念史之异同,指出它们的不足及其理论盲点,并作相应的批判。 一 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开创并经由费尔南·布罗代尔发扬光大的年鉴学派在二战后一跃成为法国史学研究的新典范,并从此纵横法国史学界半个多世纪。 在结构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年鉴学派史学家主张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塑造人类行

高中历史-世界史(国别史)

世界史(国别史) 英国 一、资产阶级革命前(15-16世纪) 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培根 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 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 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 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共同利益)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根本原因) 4、议会反对派的形成和斗争 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 2、内战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 3、处死国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 5、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④政策:实行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7、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 ①背景:查理二世反攻倒算使政治斗争尖锐,英国政坛分化,辉格党和托利党形成;詹姆士二世压制反对派,企图恢复天主教。 ②经过:1688年辉格党和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 ③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目的:限制王权; 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3、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起来。 (四)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三、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二)进程 1、时间: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各部门相互推进的顺序:纺织业(采煤、冶金)——动力——运输; 3、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重大发明 1、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交通运输: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发明火车 (四)影响:(对英国) 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促使自由主义思潮兴起。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1)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选择题答案写在最后)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实行宗法制 B.进行封建改革 C.分封诸侯国 D.任人唯亲3.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 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5.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②春秋时期,周王的权威地位日益衰微 ③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难以维系 ④春秋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发生动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7.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