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中医学:概述

基础中医学:概述

基础中医学:概述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与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就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著作的出现,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从而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后,历代医学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 两晋隋唐时期,医家们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的理论认识指导下,广泛而又卓有成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对病症及其原因和机理的认识、诊断技术、医方创制、新药发现及临床各科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专科性著作。如晋代王叔和著有《脉经》一书,结合临床系统探讨了脉学的基础理论,使脉学诊断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西晋皇甫谧则系统总结了针灸经络学成就,撰有《针灸甲乙经》一书,书中厘定的穴位已达654个,并详论了各穴位的主治及禁忌;隋代巢元方组织医家探讨疾病的病源及证候特点而编写的《诸病源候论》,论述证候1700多条,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涛的《外台秘要》,是综合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巨著,在脏腑辨证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南齐龚庆宣著成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总结了外科和皮肤科的诊治经验及方法;唐代的蔺道人写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介绍常见伤科疾患的诊断问题;咎殷撰有《经效产宝》一书,论述了妇科和产科常见病症的诊治和急救等;此外,有关儿科、五官科和按摩等也都相继出现专著或有关文献资料。总之,这一时期内科的进展尤其显著,是临床医学大发展的时期。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在前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体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他在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的基础上提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人,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踎折,疰忤附着,畏溺压,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充实和提高了中医病因学;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丰富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内容。 宋、金、元时期,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学术流派崛起、理论争鸣激烈是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这些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大大地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其中,代表人物是刘完素(刘河间)、张从正(张子和)、李呆(李东垣)和朱震亨(朱丹溪)等。后世誉之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在系统研究《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主火论”为特点的学术思想。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认为大多数病证的性质属于火热,故诊治着眼于火热,擅用寒凉药物清泄火热,后世称他为“寒凉派”或“主火学派”。刘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后世温病学说开创了先河。 张从正精研仲景《伤寒论》汗、吐、下三法,认为人之患病,多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故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其治病善以汗、吐、下三法以攻逐邪实,反对漫用补药,故后人称之为“攻下学派”。 李呆着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提倡“人以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认为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矛盾,主张治疗以调补脾胃为主,善用益气升阳之方药去治疗疾病,故后人称之为“主气学派”、“脾胃学派”。 朱震亨集河间、子和、东垣之学,善治杂病,创见颇多。他提出“郁证”,认为气血流畅,百病不生,一有郁滞,则诸病生焉,故治病当解郁。他还认为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担出“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因而治当化痰。朱震亨受理学影响较大,认为生理情况下,生命活动有赖于“相火”这种生命活动的推动力之激发,但相火性质属阳。易妄动太过,妄动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太仓”是指(胃) 5 “胃之关”是指(肾) 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藏神) 7 “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是否正确(错) 8 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 9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什么(从足走腹) 10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什么关系(互根) 11 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水) 12 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脾胃) 13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着作是(皇帝内经) 14 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 痛等证。 15 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B任脉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2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疼痛、收引等) 28 滑脉的主病有(食积、妊娠等) 29 患者日间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此为(气虚,自汗) 30 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 31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升降出入) 32 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是否正确(正确) 33 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卫气) 34 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肾) 35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易流行) 36 两侧头痛属(少阳) 37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季节性、地域性等) 38 咯痰白而清稀者属(寒痰)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中医知识属于医疗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一部分。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例题(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B.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E.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正确答案:C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中医学

精心整理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 1 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2 “罢极之本”是指?(肝) 3 “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 15 16 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肺脾肾) 17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足少阴经 18 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血能载气) 19 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是否正确?(正确) 20 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是否正确?(正确)

21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什么?(肺的呼吸功能) 22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是否正确?(正确) 2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走串,易袭阳位等) 24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B.调节血量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 25 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是否正确?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40 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41 得神的表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42 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肺、脾) 43 哪些属心脾两虚?(心悸、便溏)

44 怒则:(气上) 45 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肝、脾肾) 46 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B气的固摄) 47 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是否正确?(正确) 48 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是否正确?(正确)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错) 60 61 62 风邪的特性?1.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3.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63 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否正确?(正确) 64 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小肠主分清别浊) 65 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66 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是否正确?(错)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 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

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

(完整word版)中医药学概论

作业内容 1.简述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 (10分) 答: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必然受到整体的调控与制约。并且,各个脏腑之间也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联通、相互影响。因此,整个人体被认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之相为表里,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起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从而构成的统一整体。不仅结构上如此,另一方面,维持人体基本机能活动的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之间,互根互用、协调制约地完成着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两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用《黄帝内经》里的一段话可能说明这个问题“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184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胞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地有草黄,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服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2.谈谈你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10分)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辩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

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第04 讲 精深中医学理论体系地基本特点(二)

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二)恒动观念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部,气本为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这里面讲气的有形、无形的统一、聚和散的统一。有形和无形、聚和散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气化运动的过程。这个气化运动具体表现的形态,升降出入。上面讲这些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过来,形成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哲学,成为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运动的结果,这世界是物质的,这生命是物质的,最后落脚点就是用气、阴阳、动静、形气、气化、升降出入这些基本的原理阐述了生命的运动,由此得出来生命是物质的。是什么物质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具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体的精气,男女的精气,阴阳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从宏观(上),中医强调生命本源于气,从微观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从世界的物质形式到论述了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中医基础理论讲气化,(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就是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阴阳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乘侮:相克太厉害。相侮: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 7、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气化。气的分类:元气(最基本,重要)、宗气(食物运化,司呼吸)、营气(有营养)、卫气(防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8、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藏精,实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化物,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开

中医药概论

一、单选题(共25 道试题,共25 分。)V 1. 大黄酒制的目的是:A. 去除杂质 B. 增强活血化瘀作用 C. 祛除恶臭 D. 便于贮藏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2. 治血虚、血瘀、妇科经产诸证的要药是:A. 白芍 B. 当归 C. 阿胶 D. 熟地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3.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应当属:A. 辛 B. 寒 C. 温 D. 热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4.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载药物:A. 844种 B. 365种 C. 300种 D. 1892种 正确答案:D 满分:1 分 5. 热痰喘咳兼胸闷、便秘宜首选:A. 瓜蒌 B. 竹茹 C. 杏仁 D. 百部 正确答案:A 满分:1 分 6. 两种功能基本相同药物,合用后明显增强疗效,其配伍关系是:A. 相使 B. 相须 C. 相杀 D. 相畏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7.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材的炮制方法是:A. 水飞 B. 火煅 C. 炙 D. 漂洗 正确答案:C 满分:1 分 8. 治疗肺痈,首选:A. 白头翁 B. 鱼腥草 C. 板蓝根 D. 连翘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9. 治疗湿痰的要药是:A. 桔梗 B. 半夏 C. 天南星

正确答案:B 满分:1 分 10. 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其配伍关系是: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畏 正确答案:D 满分:1 分 11. 既能活血行气,又能利胆退黄的药物是:A. 郁金 B. 延胡索 C. 丹参 D. 莪术 正确答案:A 满分:1 分 12. 外用有清热消肿、止痛功效,为五官及皮肤科常用药的是:A. 朱砂 B. 石膏 C. 滑石 D. 冰片 正确答案:D 满分:1 分 13. 能祛风湿,兼可治诸骨哽喉的药物是:A. 独活 B. 防己 C. 威灵仙 D. 秦艽 正确答案:C 满分:1 分 14. 具有软坚泻下作用特点的药味是:A. 辛 B. 酸 C. 苦 D. 咸 正确答案:D 满分:1 分 15. 长与清泻肝胆实火的清热燥湿药是:A. 黄芩 B. 黄连 C. 龙胆 D. 黄柏 正确答案:C 满分:1 分 16. 哪项不是黄芪、白术的主要功效:A. 补脾益气 B. 利水消肿 C. 安神益智 D. 固表止汗 正确答案:C 满分:1 分 17. 补肝肾阴,明目的药物组是:A. 麦冬与北沙参 B. 龟甲与鳖甲 C. 黄精与南沙参 D. 枸杞子与女贞子 正确答案:D 满分:1 分 18. 长于治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抽搐的息风止痉药是:A. 石决明 B. 羚羊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