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

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

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

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日益严格,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得到了高度关注,如何提高膜装置的产水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开发了混凝-微滤工艺处理膜反洗/清洗水,使其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以提高膜装置的产水率。另外采用混凝-微滤工艺进行了地下水除氟试验的初步研究,以扩大混凝-微滤工艺的应用领域。试验分别以两套中试规模的混凝-浸没式微滤系统的膜反洗水和混凝-压入式超滤系统的膜清洗水为原水。膜反洗水和清洗水的DOC和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均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30k Da和分子质量

10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得到了有效去除,而且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有机物

的去除率提高;但分子质量

同主题文章

[1].

朱瑞. 废水混凝处理及混凝剂' [J]. 纸和造纸. 1997.(03)

[2].

肖羽堂,许建华. 生物处理与混凝处理除去水源水中致突变污染物的比较研究' [J]. 环境科学学报. 1999.(03)

[3].

王淑勤,李蔷薇. 聚硅酸氯化铝铁处理含砷废水的实验研究' [J]. 化工时刊. 2006.(04)

[4].

朱玉娟,李文利. 混凝处理降低焦化废水中COD值的研究' [J]. 河北化工. 1997.(03)

[5].

赵玉柱,吴玉英,李蒸,赵强. Fenton-混凝法处理麦草浆中段废水的研究' [J]. 黑龙江造纸. 2008.(02)

[6].

祁梦兰. 铁屑过滤-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J]. 环境工程. 1993.(03)

[7].

赵雅芝,薛大明. 用混凝法除去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1993.(05)

[8].

赵雅芝,薛大明,全燮,许泰俊. 混凝法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J]. 环境保护科学. 1996.(01)

[9].

池吉安,刘丽华. 预氧化混凝处理大豆蛋白乳清废液技术探讨' [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6)

[10].

刘赫,董滨,宋玉,楼紫阳,李鸿江. 混凝技术在渗滤液处理中的作用' [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8.(01)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市政工程; 饮用水; 混凝; 微滤; 超滤; 膜反洗水; 有机物; 除氟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天津大学;市政工程;顾平;张玲玲;

饮用水处理工艺

饮用水处理工艺 1. 简介 饮用水处理工艺是指将水源中的污染物去除,使得水达到饮用 水的标准并保证安全卫生的一系列工艺流程。 2. 水源净化 水源净化是饮用水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 混凝: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方便 后续处理。 - 絮凝:通过加入絮凝剂,使细小的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方便后续处理。 - 沉淀:将凝聚后的悬浮物沉淀到底部,从而实现净化效果。 - 过滤:通过过滤器进一步去除较小的颗粒和悬浮物。 3. 消毒处理 消毒是为了去除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卫生。

- 氯消毒:加入氯化物消毒剂,如氯气、次氯酸钠等,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水流,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 结构,达到杀菌的效果。 - 臭氧消毒:通过臭氧气体接触水流,氧化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4. 地下水处理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饮用水来源,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 - 过滤:利用活性炭等材料对地下水进行过滤,去除有机物和异味。 - 氟化:对于缺氟的地下水,适量添加氟化剂,以达到预防龋齿的效果。 - 软化:通过加入合适的软化剂,去除地下水中的硬度物质,减少水垢的产生。 - 纯化:采用逆渗透、超滤等膜分离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的溶解物和微生物,提高水质。 5. 室内管道处理

为了确保饮用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质量和卫生,还需要对室内管 道进行处理。 - 清洗消毒:定期对管道进行清洗和消毒,杀灭细菌和寄生虫,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 阻垢防腐:采用阻垢剂和防腐剂,防止管道内壁产生水垢和 腐蚀。 以上就是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内容,针对具体情况还需综合 考虑水源的水质分析和处理工艺的技术要求。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饮用水的处理工艺流程是确保水源安全、提高水质的重要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包括原水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水质监测等环节。 1. 原水处理 原水处理是将自然水源(如河水、湖水、地下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浑浊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常用的原水处理方法包括: 1.1 水源筛选:通过格栅和滤网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杂质。 1.2 沉淀:将水源放置在沉淀池中,利用重力使悬浮物沉淀到底部。 1.3 调节pH值:根据原水的pH值进行调节,使其适合后续处理工艺。 1.4 混凝剂投加: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使悬浮物凝结成较大颗粒。 2. 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是将原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和胶体物质会萃成较大颗粒,以便后续过滤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1 混凝剂投加:在混凝池中投加适量的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结成较大颗粒。 2.2 混凝搅拌:通过搅拌设备将混凝剂充分混合,促进颗粒的会萃。 2.3 沉淀:将混凝后的水体放置在沉淀池中,利用重力使颗粒沉淀到底部。 2.4 澄清水采集:从沉淀池的上层取出澄清水,即混凝沉淀后的水体。 3. 过滤

过滤是将混凝沉淀后的水体通过过滤介质,去除残存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 生物等。常用的过滤介质包括砂滤器、活性炭滤器和微滤器等。过滤的步骤如下: 3.1 砂滤:将混凝沉淀后的水体通过砂滤器,去除较大颗粒物和胶体物质。 3.2 活性炭吸附:将经过砂滤的水体通过活性炭滤器,去除有机物和异味。 3.3 微滤:将经过活性炭滤器的水体通过微滤器,去除微生物和细菌等。 4. 消毒 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常用的消毒方法包 括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消毒的步骤如下: 4.1 氯消毒:在水体中投加适量的氯化物(如氯气、次氯酸钠),杀灭水中的 细菌和病毒。 4.2 紫外线消毒:将水体通过紫外线灯照射,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4.3 臭氧消毒:将臭氧气体注入水体中,通过氧化作用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5.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是对处理后的饮用水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常用的 水质监测指标包括pH值、浊度、溶解氧、余氯含量、总大肠菌群等。水质监测的 步骤如下: 5.1 采样: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采样点,采集处理后的饮用水样品。 5.2 检测:将采集的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水质检测,包括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检测。 5.3 分析结果评估:根据水质检测结果,评估饮用水是否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

微滤的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 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基本原理是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7-7kPa,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可以分为多种,比如折叠滤芯、熔喷滤芯、布袋式除尘器、微滤膜等。透过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菌等,使其不能通过滤膜而被去除。 决定膜的分离效果的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微孔膜的规格目前有十多种,孔径范围为0.1~75 μm,膜厚120~150&μm。 膜的种类有:混合纤维酯微孔滤膜;硝酸纤维素滤膜;聚偏氟乙烯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再生纤维素滤膜;聚酰胺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以及聚氯乙烯滤膜等。 微滤技术常用于电子工业、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使用的高纯水等的进一步过滤。 微滤膜若从1907年Bechhold制得系列化多孔火棉胶膜问世算起,至今有近百年历史。而微孔膜的广泛应用是从二战之后开始的,最初只有CN 膜,随着聚合物材料的开发,成膜机理的研究和制膜技术的进步。 我国MF研究始于70年代初,开始以CA-CN膜片为主,于80年代相继开发成功CA、CA-CTA、PS、PAN、PVDF、尼龙等膜片,并进而开发出褶筒式滤芯;开发了控制拉伸致孔的PP、PE和PTFE 膜;也开发出聚酯和聚碳酸酯的核径迹微孔膜,多通道无机微孔膜也实现产业化。并在医药、饮料、饮用水、食品、电子、石油化工、分析检测和环保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 基本原理 是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7-7kPa,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可以分为 微滤

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

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 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日益严格,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得到了高度关注,如何提高膜装置的产水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开发了混凝-微滤工艺处理膜反洗/清洗水,使其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以提高膜装置的产水率。另外采用混凝-微滤工艺进行了地下水除氟试验的初步研究,以扩大混凝-微滤工艺的应用领域。试验分别以两套中试规模的混凝-浸没式微滤系统的膜反洗水和混凝-压入式超滤系统的膜清洗水为原水。膜反洗水和清洗水的DOC和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均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30k Da和分子质量 10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得到了有效去除,而且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有机物 的去除率提高;但分子质量 同主题文章 [1]. 朱瑞. 废水混凝处理及混凝剂' [J]. 纸和造纸. 1997.(03) [2]. 肖羽堂,许建华. 生物处理与混凝处理除去水源水中致突变污染物的比较研究' [J]. 环境科学学报. 1999.(03) [3]. 王淑勤,李蔷薇. 聚硅酸氯化铝铁处理含砷废水的实验研究' [J]. 化工时刊. 2006.(04) [4]. 朱玉娟,李文利. 混凝处理降低焦化废水中COD值的研究' [J]. 河北化工. 1997.(03) [5]. 赵玉柱,吴玉英,李蒸,赵强. Fenton-混凝法处理麦草浆中段废水的研究' [J]. 黑龙江造纸. 2008.(02) [6]. 祁梦兰. 铁屑过滤-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J]. 环境工程. 1993.(03) [7]. 赵雅芝,薛大明. 用混凝法除去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J]. 工业水处理. 1993.(05) [8]. 赵雅芝,薛大明,全燮,许泰俊. 混凝法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J]. 环境保护科学. 1996.(01) [9].

饮用水的生产工艺

饮用水的生产工艺 饮用水的生产工艺是指将原水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工艺,使其符合国家相关的饮用水质量标准,可以安全、卫生地供人饮用的过程。饮用水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水进水、预处理、过滤、消毒灭菌等环节。 首先,原水进水是饮用水生产中的第一步。原水可以是来自自然界的各种水源,如地下水、河水、湖水等。原水进水需要经过一定的预处理,如过滤、澄清等,以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悬浮微生物和有机物质。 其次,预处理是饮用水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预处理包括混凝、絮凝、沉淀等过程。混凝是将水中的胶体、胶体及胶体颗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便后续的沉淀处理。絮凝是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聚集成大颗粒,以便快速沉淀。沉淀是将水中的悬浮颗粒沉淀到底部,以去除其中的悬浮颗粒、泥沙等杂质。 接下来是过滤处理。过滤是将水通过特定的过滤介质,如石英砂、活性炭、陶瓷膜等,去除其中的细菌、病毒、有机物质等微小颗粒。过滤不仅可以去除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还可以改善水的味道和气味。 最后是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是通过加入消毒剂,如氯、臭氧、紫外线等,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消毒灭菌是保证饮用水质量的关键步骤。

除了以上的基本工艺,还有其他辅助工艺可以用于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例如,加碳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异色、异味物质;软化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硬度物质,防止水垢的产生;逆渗透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盐、微生物和有机物质。 总结起来,饮用水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多环节、多工序的过程,通过预处理、过滤、消毒灭菌等步骤,使原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处理,以达到符合国家饮用水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的生产工艺能够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完整版)饮用水生产工艺流程方案

(完整版)饮用水生产工艺流程方案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饮用水生产工艺流程方案的完整版。该方案涵盖了从原水处理到最终产品灌装的全过程,并包括必要的质量控制要求。以下是该方案的详细内容。 2. 原水处理 - 原水预处理:包括初级过滤、絮凝、沉淀和过滤等步骤,以去除悬浮物、颗粒和大部分有机物。 - 活性炭吸附:通过活性炭吸附过程,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 反渗透脱盐:采用反渗透技术,去除水中的无机盐和微生物污染。 3. 二次处理 - 二次过滤:通过砂滤、活性炭过滤等步骤,进一步去除残余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 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照射杀灭残留的微生物和病原体。

- 进一步处理:根据需要,可进行其他辅助处理,如除臭、去色等。 4. 净化 - 混凝剂加入:添加适当的混凝剂,有助于去除细微悬浮物。 - 沉淀和搅拌:通过沉淀和搅拌过程,促使悬浮物自然沉淀。 - 清洗和过滤:清除沉淀物,通过过滤进一步净化水质。 5. 灌装和包装 - 灌装:将净化后的水按照一定容量要求进行灌装。 - 封口:对灌装的进行密封,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 包装:将灌装的产品进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6. 质量控制 为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检测原水源的水质,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 监测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参数,如悬浮物浓度、PH值、溶解氧等。 - 进行微生物监测,确保产品符合卫生要求。

- 配备专业质检人员,定期检验产品,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7.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饮用水生产工艺流程方案,涵盖了原 水处理、二次处理、净化、灌装和包装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措施 的实施对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标准,可以对该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自来水净化实验

自来水净化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来水的组成成分及其生产过程; (2)学习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掌握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及原理; (4)通过学习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自制纯净水。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肥皂水判断硬水软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善于用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2)通过硬水转化为软水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自来水净化实验,引导学生节约用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1.用肥皂判断软水和硬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肥皂的成分是硬脂酸钠(C17H35COONa),在水中硬脂酸钠被水电离,形成硬脂酸根离子和钠离子。而一般硬水中存在大量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硬脂酸根离子会和镁离子和钙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硬脂酸镁和硬脂酸钙。将肥皂投入到硬水中,会出现有沉淀的现象。而软水中是不存在或存在微量的镁离子和钙离子,将肥皂投入到软水中,不会出现有沉淀的现象,水是纯净透明的。 2.蒸馏水是利用蒸馏装置使自来水蒸汽化,然后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除去水中杂质。 3.石灰苏打法将硬水转变成软水,加入石灰水或苏打(Na2C03)中和碳酸氢盐,使钙镁离子转化为碳酸盐沉淀除去: Ca(HC03)2+ Ca(OH)2=2CaC03↓+ 2H2O Mg(HC03)+ 2Ca(OH)2=Mg(OH)2↓+2CaC03↓ +2H20 Ca(HC03)2+ Na2C03=CaC03↓+ 2NaHC03 Mg(HC03)2 +Na2C03=MgC03↓+ 2NaHC03 【实验内容】 1.自制“纯净水”小实验。 2.通过蒸干表面皿上的水判断自制“纯净水”是否是纯净的,并用蒸馏水作对比。 3.用肥皂水判断自来水和自制“纯净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并用蒸馏水作对比。 4.蒸馏自制“纯净水”制纯净水。 5.用石灰---纯碱法将硬水转换成软水,用肥皂水检验石灰纯碱法制得的软水的硬度,并与自来水、自制“纯净水”、蒸馏自制“纯净水”所得的纯净水和蒸馏水作对比。 【实验用品】 实验一:烧杯矿泉水瓶纱布鹅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 污水(滴加了蓝墨水) 实验二:表面皿试管夹酒精灯自制“纯净水”蒸馏水 实验三:试管肥皂水自来水自制“纯净水”蒸馏水 实验四:大试管(2)橡胶导管长玻璃导管自制“纯净水” 实验五: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生石灰纯碱肥皂水 【试验设计】 一、自制“纯净水”(实验一:实验装置图如下)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性对于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是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步骤,将原水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去除或降低到安全标准以下的处理过程。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1. 水源筛选与调节 饮用水的水源可能是地表水或地下水。首先需要对水源进行筛选,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杂质。然后对水源进行调节,平衡水质和水量的变化,确保后续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 2. 净水 净水是饮用水处理中的关键步骤,常见的净水工艺包括混凝、絮凝、沉淀、过滤等。混凝是将水中的胶体、悬浮物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絮凝是使这些颗粒形成絮状物,沉淀是通过重力作用使絮状物沉降到底部,过滤则是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和胶体去除。 3. 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吸附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工艺,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异味、余氯等物质。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吸附水中的有机分子。

4. 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是一种高效的杀菌消毒方法,通过臭氧氧化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达到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目的。臭氧消毒具有快速、高效、无残留等优点。 5. 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方法,通过紫外线的照射杀灭微生物。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分子,使其失去繁殖和生存的能力。紫外线消毒没有化学残留物,对水的味道和气味无影响。 6. 反渗透 反渗透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将水中的溶质和溶解物质分离的工艺。反渗透膜具有较小的孔径,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离子、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反渗透工艺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饮用水。 7. 余氯调节 余氯调节是为了保持水的余氯含量在合适的范围内,以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过高或过低的余氯含量都会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调节和监测。 8. pH调节 pH值是反映水中酸碱性的指标,饮用水的pH值应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对pH进行调节,使其达到适宜的范围。

饮用水处理工艺

饮用水处理工艺 一、基本概况 饮用水主要用于人的办公和生活用水,用水量为20m3/h。处理主要是采用一套完整的净水器进行处理,设备型号DTJSQ-50,处理能力50t/h(50m3/h).处理后的水输送至清水池,体积为200m3,再由清水池输送至每个用水点。原水水质已检测出,处理后的水应达到南非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SANS241:2006)。 二、原水水质分析

分析结论: 1,水中浊度高,主要原因是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和胶体杂质,通过在蓄水池的静置过程中,可以做为一个初沉池,浊度会有所降低,再经过净水器的加药混凝沉淀过滤过程即可达到出水标准。 2,色度高主要原因除了含有杂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水中含有铁离子,铁离子的去除主要通过氧化作用,将溶解状态的二价铁氧化成不溶解的三价铁沉淀,过滤去除。该净水器本身具有很好的除铁效果,滤料可以采用石英砂或锰砂等,石英砂的粒径范围为0.5~1.2mm,锰砂为0.6~1.2mm;滤层厚度重力式滤池为700~1000mm,压力式为1000~1500mm。滤池刚使用时,一般不能使出水含铁量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直到滤料表面覆盖有棕黄色或黄褐色的铁质氧化物时,除铁效果才显示出来,这是由于滤料表面上已经形成氢氧化物膜,由于它的催化氧化作用,在不长的处理时间内即将水的含铁量降到饮用水标准。无论石英砂还是锰砂为滤料,都会有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成为成熟期。根据原水水质,石英砂滤料的成熟期可从数周到1月以上,不过锰砂滤料的成熟期稍短,但成熟后的滤料层都会有稳定的除铁效果。 3,酚类物质的处理主要依靠吸附作用,利用一些多孔吸附剂较高的比表面积表现出的较强的吸附性能将水中的酚类物质吸附,吸附剂吸附饱和后可再生使用,酚类物质也可以回收利用。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及有机合成吸附剂等。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净化效率高、吸附量大及吸附选择性高等。活性炭吸附虽然吸附量大,但再生较困难,大孔树脂是内部呈交联网络结构的高分子珠状体,具有优良的孔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积,并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一些大孔树脂对水中酚类物质的吸附量与活性炭相当,它对水中的酚类物质吸附可逆性好,对水中酚的吸附率可达95%~99%,酚类脱附回收率达95%以上。可用NaCL-NaOH再生,解吸率近100%,可反复使用1000次以上,且可回收酚类物质。经济效益远超过其它传统的除酚方法。但考虑到原水水质中酚类物质浓度不高,经济实用性等因素,选用活性炭吸附剂。 4,铝元素在经过净水器后基本可以去除,无需另设工艺流程。

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

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饮用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变得愈加重要。本文将从生活饮用水污染问题和水处理技术两个方面,探讨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生活饮用水污染问题 生活饮用水污染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日常生活活动排放的废水,如洗涤污水、厕所污水和生活餐厨污水等;另一种是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产业性废水,如化工废水、金属加工废水和制药废水等。 这些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病毒等,这些有害物质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 二、生活饮用水处理技术 目前,对生活饮用水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复合处理等几种。下面将对这几种处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的分离、过滤和吸附原理,从废水中去除有害物质。其中较常用的是微滤、超滤、逆渗透等技术。

微滤是一种物理性过滤技术,主要是通过微孔膜的筛选作用,将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和微生物等分离出去。 超滤是将微滤过程中无法去除的高分子化合物、胶体和大分子物质等通过压力差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 逆渗透是利用半透膜分离技术,将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去。逆渗透技术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水处理技术之一。 2、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技术有混凝、沉淀、氧化还原等技术。 混凝技术是将泥沙、胶体和某些悬浮污染物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产生凝聚部分性,聚合成大颗粒的凝心物质,从而使其易于沉淀。 沉淀技术是运用化学药剂使有害物质转化成较稳定的不溶性化合物,促使其沉淀到水底部。 氧化还原技术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害污染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举例来说,氧化处理可以将污染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一些无害的物质,用于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3、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将有机物质利用细菌等微生物进行生化分解降解,将污染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生物处理技术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其应用于生活饮用水的处理中,逐

自来水净化技术

自来水净化技术研究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 第一代自来水净化工艺 自来水厂净水常规处理工艺主要是由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等工序组成,如图1所示,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粘土胶体微粒和致病细菌为主要去除对象的基础上,该工艺被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水厂所采用。 图1 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流程图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可称为第一代工艺,也称为常规工艺。常规工艺去除对象是引起水浑浊的悬浮物及胶体物质。混凝、沉淀和过滤在去除浊度的同时,对色度、细菌和病毒等也有一定去除作用.通过向水中投加氯气、漂白粉,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杀灭滤后水中致病微生物,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 2 第二代自来水净化工艺 20世纪70年代,在城市饮用水中发现了种类众多的对人体有毒害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产物,而第一代工艺不能对其有效去除和控制,某些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能使人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物).在这个背景下研发出第二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即在第一代工艺后面增加了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等深度处理工艺。第二代工艺能比较有效地去除和控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产物,使水的化学安全性得到提高。 2。1 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技术是 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深度处理技术,不仅是最成熟有效的方法,而且是具有潜力的技术。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内部具有发达的空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空隙分为大孔、过渡孔和微孔,大孔主要分布在活性炭表面,对有机物的吸附甚微,过渡孔是水中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场所和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微孔的通道,而微孔则是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主要区域,微孔构成的比面积占总面积的 95%,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受有机物特性的影响,主要是有机物的极性和分子大小的影响,同样大小的有机物,溶解度愈大,亲水性愈强,活性炭对其吸附性愈差。实验结果表明[4],活性炭对分子量在500~3000的有机物有明显的去处效果,去除率一般为70%~87%。

生活饮用水除藻方法

水质条件对聚合氯化铝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摘要:本论文以地表水中常见的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以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研究了共存离子(Cl- 、H2PO4- 、SO42- 、NO3-和F-)、腐植酸、表面活性剂对聚合氯化铝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Cl-和H2PO4-的存在明显降低了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且随着水中Cl-和H2PO4-浓度增加,藻的去除率逐步下降,SO42-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NO3-和F-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影响较小,其浓度分别增加到10 mg/L和1.5 mg/L 时,Chla去除率仅分别降低了3.6%和11.9%。PAC当投加量为20 mg/L时,剩余浊度降至0.80 NTU,Chla去除率达到84.0%,继续增加投加量,Chla去除率变化不大。随着HA浓度的增加,对混凝除藻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先增加后急剧降低,达到一定浓度后又增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随浓度的增加,对混凝除藻的作用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存在对混凝除藻的影响很小;自来水和过滤湘江原水配制的藻液混凝效果均优于蒸馏水。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混凝聚合氯化铝除藻水质条件

The impact of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on PAC coagul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Microcystis Aeruginosa,a common freshwater algae in surface wa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 as a coagulan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everal factors. The ions ( Cl-、H2PO4-、SO42-、NO3- and F-), humic acid and surfactant, on PAC coagulation for algae remov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l-and H2PO4-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resence of the removal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with the Cl-and water H2PO4-concentration, algae removal rate gradually declined, SO42- on the coagul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has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inhibi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ts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showing a weakening trend, NO3-and The presence of F-coagulation little effect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its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10 mg/L and 1.5mg/L. when, Chla removal rate decreased by only 3.6% and 11.9%. Chla removal rate increases, sepiolite better;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HA , the inhibition of coagulation for algae removal increased rapidly at first and decreased then increased to reach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CTMAB with the cationic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lgae on coagulation performance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anionic surfactant SDS and non-ionic surfactant the presence of Triton X-100 has little effect on coagulation for algae removal Key words:Microcystis Aeruginosa, Coagulation PAC, Removal of algae,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饮用水处理传统工艺的弊端,论述了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混凝-超滤、PAC-超滤等联合工艺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浸入式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展现了超滤技术在我国饮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滤;混凝;PAC 浸入式膜;饮用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又给水体造成了新的污染,水中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日益受到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水环境和饮用水的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工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水质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膜分离技术开始应用于饮用水的处理,其研究的开始于80年代中期,以欧美和澳大利亚为主,80年代后期开始实用化。日本从1992年开始由厚生省牵头,以国立公众卫生院和水道净水协会为主组成“膜应用新型净水系统委员会”,实施所谓“MAC21计划”,对超滤和微滤膜应用于净水处理进行了3年的大规模研究。我国近20年来微滤和超滤膜在饮用水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饮用水处理传统工艺的弊端 目前,国内大部分水厂原水均为地表水。底边谁普遍存在有机类污染严重的现象,主要体现为化学污染。地面环境污染、原生动物污染等。传统的净化方式主要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最后加氯灭菌,水厂的占地和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常规情况下,其净化工艺进队一般性有机类污染物有效,特殊情况下效果不佳,例如:对原生动物污染;在水源水质突变的情况下,净化设施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处理后水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1.1消毒副产物 近年来,饮用水经氯消毒后产生的有机氯化物,特别是三氯甲烷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而研究最多的是饮用水中最易产生、数量最大的氯仿。实验表明:水中的腐殖酸能在游离氯的作用下生成氯仿,饮用水中的氯仿对人体具有全身中毒和远期效应,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特别是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1.2对重金属盐类的脱除 常规的水厂处理工艺只能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含量,改善色度、浊度,而对降低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例如砷、氟、六价铬、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效果较差。所以,在水源中的重金属离子超标的情况下,不能采用传统工艺去的良好的饮用水质。

混凝设计实验方案

混凝设计实验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污染水源混凝实验设计 班级:学号:姓名:汤楠 1、微污染水源 基本概念 微污染水源水是指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项目的指标超过卫生标准.这类水中所含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性质较复杂,但浓度比较低. 造成微污染水源的原因 (1)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主要受排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在江河水源上表 现为氨氮、总磷、色度、有机物等含量超标。在湖泊水库水源上,表现为水库和湖泊水体 的富营养化,并在一定时期藻类滋生,造成水质恶化,腐烂时腥臭逼人。 (2)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大量增加,特别是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经常于春末夏初、 夏秋之交出现明显异味,氯耗季节性猛增。水中有机物多带负电,增大了混凝剂和消毒剂投 量,同时使管壁腐蚀和管网寿命降低。 (3)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提出了更高的水质标准。 而目前已发现的一些有害微生物较难去除,如贾第氏鞭毛虫、隐抱子虫、军团细菌、病 毒等。 (4)内分泌干扰物质(又称环境荷尔蒙)的去除效率不高,这些化学品不仅具有“三 致”作用,还会严重千扰人类和动物的生殖功能。 微污染水源的处理方法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饮用水常规处 理工艺的基础上,人们又研发了多种新的工艺和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预处理技术、 深度处理技术和强化传统处理技术。 预处理技术 预处理技术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前面,采用适当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级去除,同时可以使常规处理更好地发挥作用,减轻常规处理和深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设计 1. 实验目的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处理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实验内容 2.1 水质分析 在实验室中,使用标准溶液和化学试剂对水样进行常规分析,包括测定水的pH 值、COD、BOD、氨氮等指标。 2.2 水处理工艺 设计和搭建实验室小型自来水处理装置,采用混凝、絮凝、过滤、消毒等处理 技术,处理水样,使其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3 污水处理工艺 设计和搭建实验室小型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生化处理、沉淀、转运等技术,处 理模拟污水,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 实验步骤 3.1 水质分析实验步骤 1.收集水样:收集不同水源的水样,如自来水、河水、饮用水、废水等。 2.测定pH值:使用电子酸度计或指示剂测定水的pH值。 3.测定COD值:取适量水样,在硫酸-硫化铬法下测定水的COD值。 4.测定BOD值:取适量水样,在98°C下培养5天,测定水的BOD值。

5.测定氨氮值:取适量水样,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含 量。 3.2 水处理工艺实验步骤 1.测定原水:对原水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 2.混凝:将原水加入混凝剂,搅拌均匀,使杂质凝固成大颗粒。 3.絮凝:用絮凝剂对其进行絮凝处理,使水中的小颗粒聚结成大颗粒。 4.过滤:将絮凝后的水经过滤处理,去除悬浮颗粒。 5.消毒:用紫外线灯或氯气对滤后水进行消毒。 3.3 污水处理工艺实验步骤 1.测定污水:对污水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 2.生化处理:将污水进入生化池,加入细菌株,进行有机物降解处理。 3.沉淀:处理后的水流入沉淀池,经重力沉淀,去除污泥和小颗粒。 4.转运:将经沉淀处理后的水流入调节池进行调节,经管道输送到二次 处理或直接排放。 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工艺实验、污水处理工艺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寻找问题所在,提出改进建议。 5. 实验总结与思考 本实验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1.2饮用水处理工艺 1.2.1传统饮用水工艺及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供水行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质问题,一方面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水质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我国城市自来水水质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水源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水厂仍然采用的是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混凝一沉淀一过滤一消毒。这种常规处理工艺主要 去除对象是原水中的浊度、色度、悬浮物、胶体杂质和细菌。通过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相互聚合,形成较大颗粒絮体,再通过沉淀进行分离。过滤则进一步截留沉淀后水中残留的杂质,降低水的浊度。在饮用水处理工艺中,过滤工艺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并且,采用消毒来火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水的消毒方法很多,包括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臭氧消毒、紫外消毒等,其中氯消毒最为经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应用也最为广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给水厂仍然主要采用传统水处理工艺。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日益增多,组分复杂多变,水库、湖泊由于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严重,加重了水源处理的困难,这都给传统的饮用水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2007年7月1口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在饮用水中检测出致突变的三氯甲烷以来,水中有机物对健康的危害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水质标准日益严格化。如何获得安全可靠的饮用水已成为给水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减少水中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含量、控制消毒副 产物的生成及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这三方面的研究均可归于去除水中的各种有机物。 水源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是动植物在自然循环和代谢过程中腐烂分解所产生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腐殖质,表面含有多种官能团,能够与钙、镁、锰等大分子金属离子络合,从而影响水处理中混凝效果。腐殖质的主要官能团包 括羟基、酚羟基、醇羟基、梭基和间苯二酚等。腐殖质是水处理工艺中最为难处理的部分,按其在酸、碱中的溶解性差异可分为:腐殖酸(HA)、富里酸(FA)和腐黑物,在一般的混凝条 件下很难得到有效地去除。腐殖酸的存在,一方面会使水中金属离子和微量元素含量下降,矿化度降低,从而破坏了某些人体必需元素如Ca, Mg, Mn, V, Mo等的吸附和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影响金属离子的毒性和生物有效性腐殖质本身对人体并没有毒害作用,但它属于难降解有机物,且具有较高的卤代活性,是最常见的三卤甲烷(THM s)前体物质,易在水厂加氯过 程中形成消毒副产物DBPs和三卤甲烷类致癌物质。这些化合物对人体有害,有致癌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可以有效减小THMs的生成量,消除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体来说,治理微污染水源特别是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成为饮用水处理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水处理工艺面临水源水质的持续恶化,有时无法满足饮用水标准要求。 1.2.2饮用水处理工艺发展 面对传统工艺的以上问题,多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已被开发出来,以提高饮用水水质。包括强化常规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等技术都是近几年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1强化常规工艺 强化常规处理包括强化混凝、强化沉淀与气浮和强化过滤等。强化混凝主要是基于混凝剂投加量的提高或混凝过程pH条件的控制,包括最大化去除颗粒物和浊度,最大化去除水体有机物和DBPs前体物,减小混凝剂的残余量,减少污泥产量,最小化生产成本等。 强化沉淀的措施主要是优化斜板间距、优化沉淀区流态、优化排泥,采用斜管代替斜板的斜管沉淀、拦截式沉淀等;而强化气浮则主要是优化气浮的接触区和分离区、优化进水和 出水、优化各区流态、气浮与预氧化结合技术、实现高速气浮与多功能气浮等。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饮用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概述 给水处理的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所要求的水质。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水源水质和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胡定。在给水处理中,有的处理方法除了具有某一特定的处理效果外,往往也直接或间接地兼收其它处理效果。为了达到某一处理目的,往往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本节仅列出几种主要给水处理方法,以便于读者对给水处理有一概括的了解。 1.沉淀和消毒 这是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生活饮用水的常用处理工艺。但工业用水也常需沉淀工艺。 沉淀工艺通常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原水加药后,经混凝使水中悬浮物和胶体形成大颗粒絮凝体,而后通过沉淀池进行重力分离。过滤是利用粒状滤料截留水中杂质的构筑物,常置于混凝和沉淀构筑物之后,用以进一步降低水的浑浊度。完善而有效的混凝、沉淀和过滤,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水的浊度,对水中某些有机物、细菌及病毒等的去除也是有一定效果的。根据原水水质不同,在上述沉淀工艺系统中还可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处理构筑物。例如,处理高浊度原水时,往往需设置泥沙预沉池或沉沙池;原水浊度很低时,可以省去沉淀构筑物而进行原水加药后的直接过滤。但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过滤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工业用水也往往采用沉淀工艺作为预处理过程。如果工业用水对沉淀要求不高,可以省去过滤而仅需混凝、沉淀即可。 消毒是灭活水中致病微生物,通常在过滤以后进行。主要消毒方法是在水中投加消毒剂以灭致病微生物。当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消毒剂是氯,也有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等。臭氧消毒也是一种消毒方法。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可称之为生活饮用水的常规处理工艺。我国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主要采用这种工艺流程。如前所述,根据水源水质不同,尚可增加或减少某些处理构筑物。 2.除臭、除味 这是饮用水净化中所需的特殊处理方法。当原水中臭和味严重而采用沉淀和消毒工艺系统不能达到水质要求时方才采用。除臭、除味的方法取决于水中臭和味的来源。例如,对于水中有机物所产生的臭和味,可用活性炭吸附或氧化法去除;对于溶解性气体或挥发性有机物所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曝气法去除;因藻类繁殖而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微滤机或气浮法去除藻类,也可在水中投加除藻药剂;因溶解盐类所产生的臭和味,可采用适当的除盐措施等等。 3.除铁、除锰和除氟 当地下水中的铁、锰的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时,需采用除铁、锰措施。常用的除铁、锰方法是:自然氧化法和接触经法。前者通常设置曝气装置、氧化反应池和砂滤池;后者通常设置暴气装置和接触氧化滤池。工艺系统的选择应根据是否单纯除铁还是同时除铁、除锰,原水中铁、锰含量及其它有关水质特点确定。还可采用药齐氧化、生物氧化法及离子交换法等。通过上述处理方法(离子交换法除外),使溶解性二价铁和锰分别转变成三价铁和四价锰沉淀物而去除。 当水中含氟量超1.0mg/L时,需采用除氟措施。除氟方法基本上分为成两类,一是投入硫酸铝、氯化铝或碱式氯化铝等使氟化物产生沉淀;二是利用活性氧化铝或磷酸三钙等进行吸附交换。目前使用活性氧化铝除氟的较多。 4.软化 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钙、镁离子。软化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前者在于使水中钙、镁离子与阳离子交换剂上的阳离子互相交换以达到去除目的;后者系在水中投入药剂如石灰、苏打等以使钙、镁离子转变成沉淀物而从水中分离。 5.淡化和除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