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料掺假判断鉴别

原料掺假判断鉴别

原料掺假判断鉴别
原料掺假判断鉴别

原料掺假判断鉴别

配合饲料产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方及其制造的水平,但原料质量对于配合饲料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饲料厂进购原料时,应当按照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质量的抽样检测。原料的化学分析是必须的,也是最真实可靠的,实验室分析出来的结果是最能说明该原料的品质水平的。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感官判定(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及简易检测(包括筛选法、容重法、水洗淘汰法、比重法、镜检法及一些简易的化学分析法等)是首选的判别方法,是原料品质鉴别的第一步,常规情况下,若原料通不过感官综合判定及简易检测,就会被视为不合格,也没有必要进行化学分析了。此外,由于化学检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因生产急需,经感官判定及简易检测认为合格的原料就要进入紧急放行使用程序以解决生产的需要(另外留样进行化学检测),这时,感官判定及简易检测的结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就此介绍常用饲料原料质量的快速简易鉴别方法。

1鱼粉质量的快速鉴别

鱼粉是配合饲料最常用的优质动物性蛋白源,它含有较完全的鱼虾所需的必需氨基酸,适口性好,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在水产配合饲料特别是高档水产配合饲料中的用量很大。由于其用量大,价格也较高,所以掺假现象也特别严重。

1.1感官判别

1.1.1形状

优质鱼粉为粉状,含鳞片、鱼骨等,可见鱼肉丝,不应有过热颗粒及杂物,不应有结块及虫害。

1.1.2色泽

墨罕敦鱼粉为淡黄色或淡褐色;沙丁鱼粉、鳀鱼粉为黄褐色,故又称“黄鱼粉”;北洋鱼粉、鳕鱼粉、鲽鱼粉为淡黄白色或灰白色,又称“白鱼粉”;优质鱼粉有光泽,如加热过度或含脂量高,则颜色加深。

1.1.3味道

优质鱼粉有浓郁的烤鱼香味,甜香味并稍带鱼油味,不应有酸败、氨臭及过热的焦味。优质鱼粉含盐量在2%左右,如果含盐量过高,入口会有苦咸味。

1.1.4硬块

优质鱼粉无硬块,用手捏有疏松感、不成团、不粘结,放手后能恢复松散状。

1.1.5其他

应着重注意的问题:掺假、霉害、虫害、褐色化、焦化(颜色变黑、有焦味、无色泽)、脂肪变性(有氨味)、脂肪氧化(油腻、深褐色、有臭味)及有无发热现象等。

1.2物理判别

1.2.1容积重法

任何物质都有一定的容积重,如果掺杂,容积重就会发生改变。正常优质鱼粉的容积重为450~660g/l。

1.2.2加热法

用铝箔纸包着用火灼烧,由其产生的味道判别有无掺入皮革粉、羽毛粉、轮胎粉等;用锅炒,如有氨味,则掺有尿素;用电炉灼烧,如有干炒谷物的香味,则掺有植物性物质。

1.2.3比重法

用标准比重液进行比重分离,分离出有机物及无机物,如无机物含量多,则品质较差。另外,可将分离出的有机与无机物进行镜检。

1.2.4水溶法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鱼粉及10倍左右的水,搅拌后静置数分钟。轻轻搅拌后观察:优质鱼粉上无漂浮物,下无沉淀物,水较透明;而劣质鱼粉则相反。一般情况下,漂浮物为羽毛物或植物性物质,沉淀物为砂石等矿物质。

1.2.5经验法

新鲜鱼粉富有粘弹性,用75%鱼粉+25%a淀粉外加1.5倍水制成面团状,粘弹性优者品质佳。

1.2.6筛选法

用一组不同网目的筛来过筛,检查各种(网目)筛上物的比例、构成、有无夹杂物等。

1.2.7镜(放大镜、显微镜)检法

鱼粉镜检的一般指标:优质鱼粉可见鱼肌肉束(块),且越多越好;有玉白色鱼骨,但不应太多;可见同心环形薄而透明的鳞片;可见小球状鱼眼球。鱼粉中掺假物的镜检判别:

(1)如见有呈棂格状纹、规则的长方形块状物,则可能掺有稻谷壳(米糠)。

(2)如见有厚实、多层、具有凹曲的壳的小块,则可能掺有棉籽饼粕。

(3)如见有残存的浅黄色、弧形面的羽枝、羽杆、羽毛,则可能掺有水解羽毛粉。

(4)如见有红色块状或鲜红色的小球状物,则可能掺有血粉。

(5)如见有云母片状的虾壳,则可能掺有虾壳粉。

(6)如有方形或不规则、灰白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状物,可能掺有贝壳粉。

(7)如有外层多孔、桔红色、布蜂窝状、小盖状的蟹壳,则可能掺有蟹壳粉。

(8)如见有白色丝状、锯末状物,则可能掺有皮革粉。

1.3化学判别

1.3.1掺有植物质的检测

(1)取鱼粉1~2g于50ml烧杯中,加入10ml水,加热5min,冷却,滴入2滴碘-碘化钾溶液,观察,如溶液立即变蓝或变黑蓝色,则表明掺有植物质。

(2)取试样1g置表面皿中,用间苯三酚溶液浸湿,放置5~10min,滴加浓盐酸2~3滴,观察,试样呈深红色,则表明掺有木质素。

1.3.2掺入尿素的检测

取样品20g于烧瓶中,加入10g生大豆及适量水,加塞后加热15~20min,去塞,如闻到氨气味,则有尿素。

1.3.3掺有碳酸钙(石灰石)、贝壳粉、虾蟹壳粉的检测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鱼粉,滴加适量稀盐酸或白醋,如有大量气泡产生并发出吱吱声,证明有上述物质中的至少一种(产生气泡量的多少顺序是:碳酸钙>贝壳粉>虾蟹壳粉>肉骨粉>鱼粉)。

1.3.4植物纤维与鱼肌纤维的区别

样品少许置烧杯中,加入适量氯化锌液,搅拌,静置10min。观察颜色的变化:植物纤维样品的颜色加深,而鱼肌纤维样品颜色则保持不变。

2豆粕质量的快速判别

豆粕是配合饲料最常用的植物性蛋白源,一般用量都较大,所以它对饲料成品的影响也较大。

2.1感官判别

2.1.1形状

优质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或粉状,偶有少量结块。而掺入了沸石粉、玉米等杂质后,颜色浅淡,色泽不一,结块多,可见白色粉末状物。另外,若豆壳太多,则品质较差。

2.1.2色泽

优质豆粕为淡黄褐色至淡褐色,色泽一致。如有掺杂物,则有明显色差。如果色泽发白多为尿毒酶过高,如果色泽发红则尿毒酶偏低。淡黄色豆粕是因为加热不足,暗褐色或深黄色豆粕是因为过度加热所至,品质均较差。

2.1.3味道

优质豆粕具有烤豆香味,不应有腐败、霉坏或焦化味、生豆腐味及豆腥味(新生产的豆粕有豆腥味)。而掺入了杂物的豆粕闻之稍有豆香味,掺杂量大的则无豆香味。加热严重过度时有焦糊味;加热不足的含在口中则有生大豆的腥味。

2.1.4经验法

安全水分内的豆粕用手抓时散落性好,水分过高的豆粕用手抓则感发滞。

2.2物理判别

2.2.1容重法

正常纯大豆粕的容积重为594~610g/L(片状490~640g/L、粉状300~370g/L)。将所测样品容重与之相比,若超出较多,说明该豆粕掺假。

2.2.2水溶法

取样品少量,加适量水,搅拌,静置数分钟。泥土使水变浑浊,砂石、其它矿物则沉水底,麦皮漂浮于水面。

2.2.3经验法

绝大多数掺杂物都有颗粒细、比重大、价格廉的共同特点,豆粕中如有掺假物,包装体积通常会变小,而重量则增加,可通过包装体积的大小来判别原料是否正常;粉碎时,假豆粕粉尘较大,装入玻璃杯中粉尘会粘附于瓶壁,而纯豆粕无此现象。

2.2.4筛选法

观察过筛后各层筛上物的构成及种类。

2.2.5镜检法

纯豆粕镜检时可见外壳内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时的印记。

当豆粕中有玉米、麦麸、棉仔饼、贝壳粉、花生壳等掺假物时的镜检可见:

(1)玉米粒皮层光滑,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红色。

(2)麦麸中麦片外表面有细皱纹,部分有麦毛。

(3)棉籽饼中菜籽壳碎片较厚,断面有褐色或白色的色带呈阶梯型,有些表面附有棉丝。

(4)贝壳粉颗粒方形或不规则,色灰白。

(5)花生壳有点状或条纹状突起,也有呈锯齿状。

(6)参考鱼粉掺假物的镜检判别法。

2.3化学判别

如豆粕中掺有尿素时,可用鱼粉中检测尿素的方法检出。

3玉米质量的快速判别

玉米是配合饲料主要的植物性能量源,在禽畜饲料中的用量较大,它的淀粉结构很好,用其来制作膨化饲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1感官判别

3.1.1形状

优质玉米颗粒整齐均匀,水分高的玉米粒形膨胀、光泽性强。

3.1.2色泽

黄玉米为淡黄色至金黄色,凹玉米色泽较浅。

3.1.3味道

玉米甜味,初粉碎时有生谷味,但无酸味和霉味。

3.1.4触觉判别

通过用手对玉米粒捻、压、捏感觉其软硬,通过用牙咬,根据硬度、破碎的程度、牙齿的感觉及发出声音的高低判断其水分高低。在安全水分状态下,玉米脐部收缩,明显凹下,有皱纹,齿碎时震牙并有清脆的声音,用指甲掐较费劲,握于手中有刺手感。

3.2物理判别

3.2.1容重法

正常的玉米容积重为:690~750g/l。

3.2.2筛选法

观察过筛后筛上物的构成及种类。

3.2.3经验法

(1)破碎法:玉米一经破碎,即失去其天然保护作用,极容易变质。

(2)变质的先兆:玉米发霉的第一征兆是轴变黑,然后是胚变色,最后是呈烧焦状。

3.2.4镜检法

玉米粒皮层光滑,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桔红色。

3.3化学判别

当怀疑玉米粉中掺有生石灰时,可用少量稀盐酸滴入,如发生泡沫即为掺有生石灰或贝壳粉等矿物质。

4花生粕、菜籽粕、棉籽粕、次粉、麦麸、米糠质量的判别花生粕、菜籽粕、棉籽粕、次粉、麦麸、米糠等原料因价格不高,一般人为的掺假现象较少,主要注意其纯度、鲜度及水分含量等自身质量问题。

花生粕的饲用价值仅次于豆粕,蛋白质和能量都较高,但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不甚合适。正常的花生粕呈新鲜的黄褐色或浅褐色,有熟花生的香味,适口性好。水分应控制在12%以下。

菜籽粕和棉籽粕都是较廉价的高蛋白原料,但因本身有毒性,故用量受到控制。正常的菜籽粕为黄褐色、红褐色、灰黑色碎片、碎粒或粗粉状,有呈圆球形、红褐色、灰黑色或深黄色的菜籽,质脆易碎,无光泽,具有菜籽香味道,味苦。一般是外观越红,蛋白含量越低。水分应控制在12%以下。

棉籽粕一般呈淡褐色、深褐色或微黑色,粉状或小团,可见棉籽,在显微镜下可见棉籽外壳碎片上有半透明、白色有光泽的纤维。主要注意棉绒的含量,含量越多则品质越差。

次粉是小麦制粉的副产品,为浅白色至褐色细粉末状,水分不应超过13%。有些水产饲料要求次粉达到一定的筋度,则要另行进行面筋的检测。

麦麸富含维生素,正常的麦麸应是淡黄色至红灰色,色泽新鲜一致,细碎屑状,麸皮不应太大,否则品质下降。有粉碎小麦特有的气味,无发酵、霉变、结块,异味。与米糠类似,它结构疏松,容重小,易吸湿结块,流动性差。粗脂肪比米糠低,因而贮存期可比米糠长一些,但不宜超过一个月。易发热、生虫,高温高湿下易变质,入库水分应控制在13%以下。

米糠为淡黄色或褐色的粉状或粗粉状,略呈油感,含有微量碎米、粗糠,有米糠独特的香味,不应有异味。无虫蛀及结块,粗糠不能太多,否则品质差。容积重为220~320g/l。因其油脂较高(12%~15%),故极易酸败、易氧化、易发热及发霉,不能贮存太久。且吸水性强,故要注意贮存在干燥处、湿度不能过大(70%~80%为宜)的地方,贮存期以20d为限。水分应控制在13%以下.

动物性原料的掺假识别

动物性原料的掺假识别 一、鱼粉的掺假识别 鱼粉中常掺有菜籽粕、棉籽粕、羽毛粉、血粉、皮革粉、花生粕、芝麻粕、大豆粉、虾粉、蟹壳粉、贝壳粉、肉骨粉、尿素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感观检查法 ⑴优质鱼粉颜色一致,呈红棕色、黄棕色或黄褐色等,细度均匀。劣质鱼粉为浅黄色、青白色或黑褐色,细度和均匀度较差,掺假鱼粉为黄白色或红黄色,细度和均匀度差,掺入风化土鱼粉色泽偏黄。 ⑵ 嗅觉 优质鱼粉是咸腥味;劣质鱼粉为腥臭或腐臭味,掺假鱼粉有淡腥味、油脂味或氨味等异味。掺有棉籽粕和菜籽粕的鱼粉,有棉籽和菜籽味,掺有尿素的鱼粉,略具氨味,掺入油的鱼粉,有油脂味。 ⑶ 触觉 优质鱼粉捻质地柔软具鱼松状,无砂粒感,劣质鱼粉和掺假鱼粉手捻有砂粒感,手感较硬,质地粗糙磨手,如结块发粘,说明已酸败,强捻散后呈灰白色说明已发霉。 2、显微镜检查 鱼粉为黄褐色或黄棕色等轻质物,按鱼肉、鱼骨和磷的特征可以鉴别。 鱼肉镜下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类似肉粉,只是颜色浅。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银色体,一些鱼骨块呈琥珀白色,其空隙呈深色的流线型波状线段,似鞭状葡萄枝,从根部沿着整个边缘向外伸出。鱼鳞为平坦可弯曲的透明物,有同心圆,以深色和浅色交替排布。鱼鳞表面有轻微的十字架,鱼鳞表面碎裂,开成乳白色的玻璃珠。 烧鱼粉 鱼粉长期堆放,通过空气氧化而正行燃烧,呈褐色,从镜下看不到油星,且颗粒碎小,鱼骨由半透明的银色体变为黄褐色的半透明体,鱼肉粗糙,纤维结构看不清楚或根本看不到。 鱼粉掺假的显微镜的检查: ⑴ 掺菜籽粕

鱼粉中掺菜籽粕镜下可看到菜籽粕的种皮特征,种皮为深棕色并且薄,外表面有蜂窝状网孔,表面有光泽,内表面有不柔软的半透明白色薄片附着。菜籽的种皮和籽仁碎片不连在一起,籽仁呈淡黄色,形状不规则,无光泽,质脆。 ⑵ 掺棉籽饼粕 鱼粉中掺棉籽饼粕镜下可见棉絮纤维附着在外壳上及饼粕颗粒上,棉絮纤维为白色丝状物,中空、扁平、卷曲、半透明、有光泽,棉籽壳碎片为棕色或红桲色,厚且硬,沿其边沿方面有淡褐色和深褐色的不同色层,并带有阶梯似的表面。棉籽仁碎片为黄色或黄褐色,含有许多团圆形扁平的黑色或红褐色油腺体或棉酚色腺体。棉籽壳和棉籽仁是连在一起的。 ⑶ 掺稻壳粉 鱼粉中掺稻粉可见具有光泽的表面,有井字条纺,并可见到茸毛。 ⑷ 掺花生饼粕 鱼粉中掺花生饼镜下可见花生种皮、外壳存在,种皮为红色、粉红色、深紫色或棕黄色。外壳破碎呈极不规则的片状,分层,内层呈白色海绵状,有长条短纤维交织,外壳表面有突筋。 ⑸ 掺芝麻饼粕 鱼粉中掺芝麻饼粕镜下可见芝麻种皮特征,芝麻种皮带有微小的圆形突起,芝麻皮薄,黑色、褐色或黄褐色,因品种而异。 ⑹ 掺大豆粉 鱼粉中掺大豆粉镜下可见豆皮、黄色或淡黄色块状物,豆皮有凹形斑点,稍有卷曲,并可见种脐,白色海绵淀粉像水珠浮在块状物表面。 ⑺ 鱼粉中掺麦 镜下可见淡黄色或棕色片状皮,皮外表面有细皱纹,内表面粘附有许多不透明的白色淀粉粒。 ⑻ 掺皮革粉 鱼粉中掺皮革粉镜下可见绿色、深褐色及砖红色的块状物或丝状物,像锯末似的,没有水解羽毛粉那样透明。 ⑼掺水解羽毛粉 鱼粉中掺有水解羽毛粉镜下可见半透明像松香一样的碎颗粒,有些反光。同时可见羽毛管和羽毛轴。似空心面,也可看见生羽毛。

饲料原料掺假

饲料原料掺假检测(华中农大) 一、饲料原料掺假现状、形式与检测程序 (一)饲料原料掺假现状 国产鱼粉100%掺有植物质,50%掺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20%不同程度地掺有血粉或羽毛粉。甚至进口鱼粉,也有50%掺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20%掺有皮革粉。销售时多以“价格优惠”、“送货上门”、“看样订货”及“回扣”等手段迎合人们心理,而大宗发货时,却以假充真,面目全非。当前饲料原料掺假不仅在鱼粉、豆粕、油脂等一些价格昂贵原料上,也向其它原料扩展,而且掺杂物种类繁多,手段五花八门,多不易用常规法检出,故更加加大了原料品质检测的难度。 (二)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含义与形式 1.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含义 (1)掺假:指在原料中掺入非原料可饲物质,以达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2)使杂:指在原料中掺入非原料不可饲物质,以达以杂增重。 (3)伪造:指以伪代真,名实不符。 2.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形式 (1)掺兑:在原料中掺兑非原料物,出售时冒称原物者。 (2)替代:以它物部分或全部替代原物者。 (3)着色:以染料着色于非原料物,掩饰掺杂真相者。 (4)伪造:出售与商标完全不符的物质者。 (三)饲料原料掺杂的检测程序 确定原料是否掺杂、伪造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因为检测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品质优劣和是否掺杂的关键。饲料原料掺杂的检测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调查了解和掌握当前(地)原料掺杂、伪造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以达缩小检测范围, 做到心中有数。 2.购入或送检原料时,首先应采用感观法、筛分法、容重法等确定是否掺 杂。根据检测结果和经验,初步划定掺杂物范围。 3. 根据初步划定的掺杂物范围,可采取显微镜检和快速滴定进一步确定掺假的范围,最 后再用化学检测的方法确认掺假的种类以及掺假物的含量。 二、饲料原料品质检测与鉴别方法 (一)一般鉴别法饲料品质的一般鉴别法,是指用视觉、嗅觉、触觉等鉴别原料品质的一些方法,故又称感观法。1.视觉法:指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原料形态、颜色、虫害及霉变的一种方法。如观察时若发现原料结块,可能是水分含量过高或发生了霉变。粉碎、过筛时若发现粉料呈球块,一捻又成粉末时,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与脂肪含量较高,有粘性物质存在有关。正常豆粕应呈黄或金黄色,若呈褐、棕褐色或棕黑色,可能加热过度。要确切判断,尚需通过脲酶活性等方法进一步确定。 2.嗅觉法:原料因发酵、腐败,可导致蛋白质分解,人为添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也可产生挥发性氨气味;脂肪酸败和过热焦化可产生焦臭味等,都可通过嗅觉判断。如发现鱼粉有刺激性氨味、哈喇味、霉味,即可判定该鱼粉已发生腐败、霉变或脂肪酸败。 3.触觉法:指原料水分含量可通过手摸、耳听来判断。如手插入料堆感觉湿凉,表示原料含水量超标。青干草手触无湿凉感,手摇有沙沙响声,表明品质优良。

食品感官评定技术概述样本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核心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感官分析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食品感官分析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按应用目可分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按性质可分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差别辨认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差别标度和分类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描述分析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3食品感官评价发展史.................................................................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1940年代前初步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1940-1970年代起飞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1980年代后来蓬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感官评估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国内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国外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感官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食品感官评价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感官评价重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感官评价在食品工业中重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感官评价在食品研发中重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感官评价在食品工业质量控制中重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感官评估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怎样识别掺假的鱼粉

怎样识别鱼粉掺假 由于鱼粉是生产饲料最常用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之一,所以鱼粉掺假也就成了我们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1)感官识别法:淡黄或黄褐色为优质的纯正鱼粉;深褐色、有糟鱼酱味和腥臭味为劣质鱼粉;有咸味为掺有酱油渣或咸杂鱼;颗粒细度不匀,手捻松软为掺有肉骨粉或皮革粉;手捻有棉绒感,可捻成团为掺棉籽壳;用光滑深色硬纸,把鱼粉样均匀铺一层,在明亮光线下观察颜色是否一致,若有白色结晶颗粒,说明掺有尿素或食盐。(2)加热识别法:此法可检验鱼粉中是否掺有尿素。尿素中的氮属氨态氮,约占46%左右,可用灼烧法鉴别。方法是:取鱼粉20克,放在一块干净的铁片上,再用电炉或煤炉加热,至铁片温度约达70℃时,如果鱼粉散发出一种轻微的刺鼻氨味,即确定为掺尿素鱼粉。 (3)水洗识别法:鱼粉中掺有其它动、植物蛋白和沙子,可用水洗法鉴定。选一只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放入鱼粉40克左右,再加入大半杯水,用一根筷子或木棍快速沿一个方向搅拌,停止搅拌后迅速拿起杯子对着太阳或灯光看,如果杯底上有沙子,证明鱼粉掺沙。 (4)碱煮法:取一容器,加入鱼粉样和定量的10%氧化钾溶液混合,置火上煮沸,溶解的为鱼粉,不溶解的为植物性物质。 (5)测色法:将鱼粉样放入洁净玻璃杯中,加90%酒精浸泡后再滴入浓盐酸1—2滴,若深红色则表明掺有锯末,此物掺水后浮于表面。 (6)磁棒搅拌法:如怀疑鱼粉中掺有铁屑,可用磁棒搅拌,铁屑吸附于磁棒上。(7)筛选法:将鱼粉样品用孔径为2.8毫米的标准筛网筛选,标准鱼粉至少有98%的颗粒通过,否则说明鱼粉中有掺假物,使用不同网眼的筛子可检出不同的掺入杂物。(8)灰分检查法:取样品10克放入坩埚内,置电炉上燃烧并使其彻底灰化,鱼粉的灰分含量不超过5%,掺有黄土、砂子的鱼粉,其灰分含量则远高于5%。 (9)气泡鉴别法:取样品少许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有大量气泡产生发生吱吱的响声,说明样品中有石粉、贝壳粉、蟹壳粉等物质。 (10)浮沉法:取少许样品放入洁净的玻璃杯或烧杯中,加入10倍体积的水,剧烈搅拌,静置后观察水面漂浮物和水底沉淀物。若水面漂有羽毛碎片或植物性物质,如稻壳粉、花生壳粉、麦麸等,说明有水解羽毛粉或植物性物质掺入。 (11)气味测试法:根据样品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可以判别鱼粉的真伪,若闻到纯毛发燃烧气味说明样品是动物性物质;若出现谷物干炒时的芳香味,说明鱼粉中掺有植物性物质。 (12)烟雾测试法:取样品少许在火焰上灼烧,以石蕊试纸测试产生的烟雾。若试纸呈红色,系酸性反应,说明样品为动物性物质;若试纸呈蓝色,系碱性反应,说明样品中掺有植物性物质。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粉的需要量日益增大。一些不法商贩乘机掺杂使假, 谋取暴利。现市场上国产和进口假鱼粉屡见不鲜。据我市饲料检验部门的介绍, 在鱼粉中多掺入蟹壳粉、虾壳粉、血粉、羽毛粉、皮革粉、棉粕、菜粕、谷壳、 尿素等。一般掺假的量是精心计算的;因此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掺假鱼粉的蛋 白质含量都能达到国标(GB)一、二级鱼粉的水平,但真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 确很低。氨基酸组成不平衡。用掺假鱼粉配制的饵料,因饵料的营养不平衡不但 影响鱼类生长,而且还会导致鱼的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饲料系数增大,排泄 粪便增多,水质污染严重。这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不仅可给用户造成重大的经济 损失。而且还破坏了国产鱼粉的声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自觉地坚持打假,另一

第五章 常用饲料原料的掺假识别

第五章常用饲料原料的掺假识别 植物性原料的掺假识别 一、豆粕的掺假识别 豆粕主要掺假有:玉米粉、玉米胚芽粕、豆饼。识别方法如下:(一)掺玉米粉的检查 取碘0.3g、碘化钾1g溶于100ml水中,然后用吸管滴1滴水在载玻片上,用玻璃棒头沾取过20号筛的豆粕,放在载玻片上的水中展开,然后滴入1滴碘-碘化钾溶液,再显微镜下观察。纯豆粕的标准样品,可清楚的看到大小不同的棕色颗粒,含玉米粉的载玻片上,含有似棉花状的蓝色颗粒,随玉米粉含量的增加,蓝色颗粒增加,棕色颗粒减小。 标准样品的制备:取通过20号筛的纯豆粕0.95g、0.96 g、0.97 g、0.98 g、0.99 g,依次通过20号筛的玉米面0.05 g、0.04 g、0.03 g、0.02 g、0.01 g各自混匀,五种标准品分别含5%、4%、3%、2%、1%玉米的豆粕,按照上述步骤制成五个标准样片,以便半定量比较观察用。 (二)掺玉米胚芽粕的检查 豆粕中掺玉米胚芽粕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查。镜下观察豆粕可见豆粕皮,且豆粕皮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可见明显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多孔海绵状组织,并可观察到种脐,豆粕颗粒形状不规则,一般硬而脆,不透明,奶油色或黄褐色而玉米胚芽粕镜下观察具油腻感,黄棕色,同时可见玉米皮特征,玉米皮镜下薄并

且半透明。所以,二者在镜下很容易区别。 (三)掺豆饼碎的检查 豆粕中掺豆饼碎也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进行镜检。因豆粕与豆饼碎加工工艺不同,镜下状态不规则,一般硬而脆,子叶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奶油色或黄褐色,豆粕碎子叶因挤压成团,这种颗粒状团快质地粗糙,颜色外深内浅。二者感官也可以大致区分,豆粕一般为碎片状,而豆粕碎成团快,颜色比豆粕深/ 二、豆粕碎的掺假识别 豆粕碎掺假,目前仅限于玉米粉,具体检查方法可以见豆粕中掺玉米粉的检查。 三、菜子粕的掺假识别 菜子粕掺假主要掺杂一些低廉的原料,而且较重,如泥土、沙石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一)感官检查 正常的菜子粕为黄色或浅褐色,具有浓厚的油香味,这种幽香味较特殊,其他原料不具备。同时菜子粕有一定的油光性,用手抓时,有蔬讼感觉。而搀假菜子粕油香味淡,颜色也暗淡,无油光性,用手抓时,感觉较沉。 (二)盐酸检查 正常的菜籽粕加入适量的10%盐酸,没有气泡产生,面掺假的菜籽粕加入10%的盐酸,则有大量气泡产生。 (三)粗蛋白质的检查

食品感官评定重点

Friedman 检验 ⅰ先用下式求出统计量F: 则F值为: ⅱ查Friedman检验表找临界值,若计算出的F值大于或等于表中对应的P、J、α的临界值,则有显著差异。 ⅲ而当样品数P大于5或者评 定员数J较大, 超出Friedman检验表的范围时, F值近似服从自 由度为P-1的χ2的值(附表2)。 ⅳ当两种样品排序相 同, F 需矫正为F′: 令n1、n2、… nk为第1,2,…k 个评定员评定结果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若没有相同秩次,nk=1,则: E=(n13-n1)+(n23-n2)+…+(nk3-nk) 本例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有: n2 =2,n3=3 所以: 又F=10.25,求得 F′=11.17 查表得出在1%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0.20,可以判定在1%显著水平下,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

绪论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概念 是指利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眼、耳、口(包括唇、牙和舌头)、鼻、手)和一定的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二、食品感官评定包含两方面内容 (1)以人的感官测定物品的特性。分析型(感官评定):对食品固有质量特性(色、香、味、形、质)的分析称为分析型感官评定。(这些特性是食品本身所固有的,与人的主观变化无关,故不受人的主观影响。)(2)以物品的特性来获知人的特性或感受。嗜好型: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的分析。它以食品为工具,来测定人的感官特性。 它受人的感知程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如食品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香气是否诱人,滋味是否可口,形状是否美观,质构是否良好等都依赖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觉。 三、食品感官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关系 (1)食品的感官分析不能单纯地代替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检测。 (2)分析型感官评定,理论上有可能被理化分析(仪器)取代,但短时间内取代不了。 (3)嗜好型感官评定是人的主观判断,用理化方法代替感官评定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食品感官质量特性 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食品的色泽 2、食品的香气 3、食品的滋味 4、食品的形状和质构 5、食品的风味 食品颜色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首要因素。食品的颜色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购买欲望。(食品呈现的色泽主要来源于食品中固有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调色) 1、颜色的分类: 无彩色系列:指黑、白色和由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而产生的灰色; 彩色系列:指无彩色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 2、颜色的基本特性(三点为颜色的三个属性) 1)色调: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2) 亮度:颜色的明暗程度。3)色饱和度:指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即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4)颜色对人的心理、生理作用非常显著 红色为主的食品使人感到味道浓厚,有愉快感;黄色食品给人清香、酥脆的感觉;绿色给人明媚、鲜活、清凉和自然的感觉;淡绿和葱绿能突出食品(蔬菜)的新鲜感;白色则给人以质洁、嫩、清香之感。 5)食品中的色素 (1)天然色素 植物色素: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动物色素:血红素;微生物色素:红曲素天然色素化学稳定性差。 (2)人工调色 脱色剂:利用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进行漂白,还具有防腐功能。 发色剂:将食品的色泽显示出来。如利用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使肉制品发色。着色剂:利用天然或合成色素给食品上色。(此外,食品的褐变也是食品带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香气 6、香气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食品的香气是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反映。食品中香味物质含量极微,大约含0.001-1g/kg。香味物质的气味与其化学结构有着极复杂的关系。食品香气的强度与食品的成熟度也有关。 食品的滋味 1)甜味:甜味的高低称为甜度,一般以蔗糖为标准,其他糖和甜味剂与蔗糖比较,定出相对甜度。2)酸味:凡在唾液中能解离出H+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3)苦味:典型的苦味物质是生物碱;一些电解质,一些氨基酸等也有苦味。 4)咸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咸味,其他盐带有碱味或苦味。 除此之外,食品还有鲜味、涩味、辣味等。 7、形状和结构 食品的形状:外形、表面纹理或图案。 食品的质构:指食品的质地和组织结构。包括食品的机械特性和流变特性。具体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弹性等。(如饼干要求脆性大,面条要求有弹性,口香糖要求黏性好,东坡肉) 8、声音:声音产生在食品的咀嚼过程。 感官评定时咀嚼产生的声音有助于判断食品的质量(是否受潮、疲软),并促使评定员形成饱满的感官印象。 第二章感觉基础 第一节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个别感官的刺激效应,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 感觉敏感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的能力。感觉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几种饲料原料掺假的简易鉴别法

几种饲料原料掺假的简易鉴别法 一、识别饲料原料掺假的基本常识 1、采用闻、摸、看、尝四法来分辨。 1.1 闻:特定的饲料原料都有其特有的芳香气味,如有异味、怪味、霉变味或无味(掺假可掩盖芳香味)就说明饲料为假劣原料。 1.2 摸:因为人体带有生物电,可用手反复插入饲料原料中,再抽出抖落,如果细小物质不易抖落,就说明有假。 1.3 看:①色泽是否一致。特定的饲料原料具有其固有的光泽,如果同一批原料中有颜色不同和光泽度不一样的物质就说明有假;②粒度是否整齐。看较细小粒度的原料中是否有较整齐的细小颗粒或是否有超细物质存在,而且有一定的数量。如果有可将其破坏和特定的原料做对比,一比便知。 1.4 尝:特定的原料都有固定的味道,如甜、酸、涩、苦、香等,如果经常尝,就会知道不同;特别是石粉、沸石、砂石等一尝便知。 二、部分常见饲料原料掺假的识别实例 1、豆粕经销商常用大片麸片、稻壳、米糠等和磨细的黄土玉米面混合制成细小颗粒,然后着上色做成“豆粕料”,也有单用磨细的黄土制粒着色的,掺在豆粕内,致使豆粕粗蛋白含量降至30%以下。 识别:①闻,掺有“豆粕料”的豆粕由浓香变为淡淡的香或根本无香味。②看,豆粕颜色淡黄,加热温度高的深黄,不掺假的光泽非常明

显,整齐划一,而掺有“豆粕料”的豆粕整体光泽度降低,特别是“豆粕料”基本没有光泽度;把粒度整齐,偏大的取走后,剩下细小的,然后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起,使劲一搓,一看便知,真正的豆粕,即使是再细小的颗粒,用两个手指是搓不细的。③尝,真豆粕有豆香味,而掺假的无味(玉米面、石粉等)或有泥土味(掺黄土、泥沙等)。④水浸,取适量样品放入大玻璃杯中,用水浸泡2小时,然后用一小棒轻轻搅动,若有分层现象的,上层为豆粕、中层为玉米面(饼)、下层为黄土、钙粉、石粉等。⑤滴碘洒,取少量样品放于载玻片中,在样品上滴几滴碘洒,1分钟后若有物质变为蓝黑色,就证明掺有玉米、麸皮、稻皮等。 2、棉粕主要掺有红土、膨润土、褐色沸石粉或砂石粉的,也有用钙粉、各色土、麸皮、米糠、稻壳经加工制粒、首色制成“棉粕料”的。识别:棉粕因产地不同,加工的工艺流程不一样,导致生产的棉粕颜色、质量也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感观检查配合水浸法鉴别比较容易,也比较准确。 3、鱼粉经常掺羽毛粉、血粉、皮革粉、玉米蛋白粉、小麦次粉、鱼油、骨粉、贝壳粉、尿素、铵盐等。 识别:①闻,质量好的鱼粉有淡淡的鱼香味,无鱼腥味、怪味或刺鼻的氨味。②看,随产地(秘鲁、日本、俄罗斯、我国近海)和鱼种(秘鲁诺贝沙丁鱼、日本沙丁鱼、俄罗斯白鱼、我国近海鯷鱼等)及加工工艺不同而不同,但颜色和光泽是一致的,颗粒大小是一致的,可看到大量疏松的鱼肌纤维、少量的鱼眼、鱼刺、鱼鳞。③尝,好的

饲料原料地掺假识别

饲料原料的掺假识别 一、豆粕的掺假识别 豆粕主要掺假有:玉米粉、玉米胚芽粕、豆饼碎,识别方法如下:1、掺玉米粉的检查取碘0.3g、碘化钾1g溶于100ml水中,然后用吸管滴1滴水在截玻片上,用玻璃棒头沾取过20号筛的豆粕,放在截玻片上的水中展开,然后滴入1滴碘-碘化钾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纯豆粕的标准样品,可清楚地看到大小不同的棕色颗粒,含玉米粉的载玻片上,含有似棉花状的蓝色颗粒,随玉米粉含量的增加,蓝色颗粒增加,棕色颗粒减少。标准样品的制备:取通过20号筛的纯豆粕的0.95g、0.96g、0.97g、0.98、0.99g,依次通过20号筛的玉米面0.05g、0.04g、0.03g、0.02g、0.01g各自混匀,五种标准样品分别含5%、4%、3%、2%、1%玉米粉的豆粕,按照上述步骤制成五个标准样片,以便半定量比较观察用。2、掺豆饼碎的检查豆粕中掺豆饼碎也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检查,因豆粕与豆饼碎加工工艺不同,镜下状态不一样,豆粕镜下形状不规则,一般硬而脆,子叶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奶油色或黄禢色,豆饼碎子叶因挤压成团,这种颗粒状团块质地粗糙,颜色外深浅。二者感观也可以大致区分,豆粕一般为碎片状,而豆饼成团块,颜色比豆粕深。 二、豆饼的掺假识别 豆饼掺假,目前仅限于玉米粉,具体检查方法可见豆粕中掺玉米粉的检查。 三、菜籽粕的掺假识别 菜籽粕掺假主要掺尽可能一些低廉的原料,而且较重,如泥土、砂石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1、感官检查正常的菜籽粕为黄色或浅褐色,具有浓厚的油香味,这种油香味较特殊,其它原料不具备。同时菜籽粕有一定的油光性,用手抓时,有疏松感觉。而掺假菜籽粕油香味淡,颜色也暗淡,无油光性,用手抓时,感觉较沉2、盐酸检查正常的菜籽粕加入适量的

感官评定教案

第一章食品感官属性及其识别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常用的一些食品感官属性以及识别这些属性的途径 重点: 感官属性的识别途径 难点: 嗅觉和味觉的识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品感官评定的概论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定义的概念和意义 1 定义 食品感官评定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对食品感官品质所引起反应的一门科学(1975年美国食品科学技术专家学会) 1)唤起:它提出了感官评定应该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制备和处理样品,以使偏见因素最小这一原则。它指明样品应是随机的,感官评定应在专门的检验室完成,所有评价程序尽可能不影响鉴评人员感觉器官的正常发挥 2)测量:感官评定是一门定量的科学,通过采集数据在产品性质和人的感知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特定的联系,应考虑精度、准确度、敏感性,而避免错误的结论。 3)分析:适当的数据分析是感官检验的重要部分。通过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数据有时不完全一致,同时检验人员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数据统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4)解释:这一过程是对结果的解释。它是基于数据、分析,所作出的合理判断。 感官评定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实验后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有多种解释。 2 食品感官评定的意义 1.在食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中,第一项内容一般都是感官指标。通过感官指标不仅能够直接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做出判断,而且还能够据此提出必要的理化和微生物检验项目,以便进一步证实感官评价的准确性。

2.通过对食品感官性状的综合性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评价出食品品质有无异常,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3.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和专用、固定的检验场所以及专业人员。 4.感官评价方法能够察觉其他检验方法所无法评价的食品品质某些特殊性污染的微量变化。 二食品感官评定的起源与发展 自人类开始评价食品、水以及其他使用和消费物品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感官评价。贸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较正式感官评价的发展。希望通过抽样检验代表整个物品质量的买主,其仅检验整船货物的部分样品。卖主开始根据对物品质量的评价确定其价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展了酒、茶、咖啡、奶油、鱼类和肉类等项目。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食品感官评价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要获得令人信服的感官评价结果,就必须以统计学原理作为保证,而人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感官评价的基础,这三门学科构成了现代感官评价的三大支柱。另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和推动感官评价的发展。 三食品感官评定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四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第七条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其中第一项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四食品感官评定的应用和方法 1 食品感官评定的应用 (1)应用于市场调查 (2)用于新食品开发 (3)用于食品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2 食品感官评定的方法

食品感官鉴别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等单位对感官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感官分析方法一成对比较检验、三点检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风味刻面检验、排序法、“A”-“非A”检验、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等 7项国家标准(GB 12310~12316—90),为感官鉴别的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指南。在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按这些国家标准无一例外地参照执行。 对于实施质量感官鉴别的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鉴定人员自身感觉器官必须机能良好,对色、香、味、形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非食品专业人员,还要求对所鉴别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其色、香、味、形有常识性的知识和经验。具体的要求在下文中还要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基本鉴别方法 (一)视觉鉴别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人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二)嗅觉鉴别法

掺假食品识别300问

一、识别掺假食品的一般知识2.什么是食品掺假? 食品掺假是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外观、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同种类物质的行为,掺入的假物质基本在外观上难以鉴别。如小麦粉中掺入滑石粉,味精中掺入食盐,油条中掺入洗衣粉,食醋中掺入游离矿酸等。 一、识别掺假食品的一般知识7.食品掺假的方式有哪几种? 食品掺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掺兑主要是在食品中掺入一定数量的外观类似的物质取代原食品成分的做法,一般大都是指液体(流体)食品的掺兑。例如:香油掺米汤、食醋掺游离矿酸、啤酒和白酒兑水、牛乳兑水等。 (2)混入在固体食品中掺入一定数量外观类似的非同种物质,或虽种类相同但掺入食品质量低劣的物质称作混入。例如:面粉中混入石粉、藕粉中混入薯粉、味精中混入食盐、糯米粉中混入大米粉等。 (3)抽取从食品中提取出部分营养成分后仍冒充成分完整,在市场进行销售的做法称为抽取。例如:小麦粉提取出面筋后,其余物质还充当小麦粉销售或掺入正常小麦粉中出售;从牛乳中提取出脂肪后,剩余部分制成乳粉,仍以全脂乳粉在市场出售。 (4)假冒采取好的、漂亮的精制包装或夸大的标签说明与内装食品的种类、品质、营养成分名不副实的做法称作假冒。例如:假乳粉、假藕粉、假香油、假麦乳精、假糯米粉等。 (5)粉饰以色素(或颜料)、香料及其他严禁使用的添加剂对质量低劣的或所含营养成分低的食品进行调味、调色处理后,充当正常食品出售,以此来掩盖低劣的产品质量的做法称为粉饰。例如:糕点加非食用色素、糖精等;将过期霉变的糕点下脚料粉碎后制作饼馅;将酸败的挂面断头、下脚料浸泡、粉碎后,与原料混合,再次制作成挂面出售等。 二、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掺假识别方法14.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当我们购买的面粉白得过分时,很可能是因为添加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醛。过氧化苯甲醛会使皮肤、黏膜产生炎症,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醛超标的面粉会对人体肝脏、脑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二、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掺假识别方法15.鲜亮大米一定是优质大米吗? 当我们购买的大米鲜亮无比时,很可能大米是用矿物油“抛光”的,使陈米焕发“青春”,冒充名牌。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工业产品的白蜡油和矿物油,根本不能用于食品,一旦食用,轻则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重则危及人的生命。 掺矿物油的“毒大米”如何鉴别?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这种大米时,手捻之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可浮有油斑。另外是仔细看,因上油抛光米颜色通常是不均匀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米粒有一点浅黄。而也有一些陈化大米经过上油抛光处理后可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须借助化学手段予以鉴别。经过“易容改装”流入市场的低档变质大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外包装上都不会写明厂址及生产日期,价格也会比正常大米低一些,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注意。 三、食用油脂的掺假识别方法1.如何知道食用植物油含水分?

感官评定

1.经验:是指非计划性的实际从事感官评定的知识积累。 2.培训:是为了提高评价员的能力而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的训练。 3.分析型评价员分级①初级评价员:具有一般感官评价能力的评价员。②优选评价员:具有较高感官评价能力的评价员。③专家:对某种产品具有丰富经验,能独立的或在评价小组内进行该产品感官评定的优选评价员。 4.分析型感官试验人员的要求: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 5.分析型感官试验人员的考核:感官灵敏度考核、复现性考核、相容性考核和标准性考核。 6.环境对感官评定的影响因素(1)微气候:又称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由气温、湿度、气旋速度和热辐射构成。(2)环境照明。(3)色彩。(4)环境噪声。 7.试验区的要求(1)评价室的位置选择:便于到达,比较安静。(2)食品感官评定室的平面布置:应设置换气设备和空气过滤设备,在评价室中形成一个微小的正压。在评价室空气的流速应小于0.3m/s。(3)感官评价室环境的要求:温度18-22度,湿度RH50-60%。(4)采光与照明:电气照明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食品感官评价要求较高照明并对照射方向有特殊要求,因此一般采用混合照明。感官评价室应设置可以调节照度、颜色和照射角度的光源。 8.样品制备区及要求:①制备区应紧靠试验区,其内部布局应合理,并留有余地,空气应流通,能快速排除异味。②制备区不是评价员进入试验区的必经之路。③通风性能好,并有合适的上下水装置。④不能使用有味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实验器具、设备、室内设施必须用无味或阻味性材料制成。⑤制备区设计方式应使样品制备时,其风味不会流入试验区。⑥制备区应常备的设备:加热器、冰箱、恒温箱、烤箱、干燥箱、贮藏柜、微波炉等。 9.试验区和样品制备区是感官实验室的主体部分。休息室、洗涤室、办公室是感官试验室的附属部分。 10.食品感官评定样品制备的外部条件:(1)器具:选择应采用同一类型器皿盛装,其数量、形状也应相同。使用的器具应是方便、清洁、白色或无色的容器,并确保其无味、无嗅。所有重复使用的用具和容器必须彻底冲洗干净。(2)样品编号①不要使用人们忌讳的数字。②以字母编号时,避免使用字母表中相邻字母或开头与结尾字母,双字母最好,以防止产生记号效应。③使用数字编号时,最好使用三位数以上的随机数字,但同次实验中各个编号的位数应一致。④一个样品一个编号。 11.记号效应:由于人们对记号、编号的好恶而影响了对试料的感官评定的现象,叫做记号效应。 12.位置效应:即试料的摆放位置影响了对试料的分析判断。防止:为了避免产生位置效应,可将试料按圆形摆放或拉丁方格摆放。 13.顺序效应:是指由于试料的提供顺序的先后对感官评定产生的影响。如在比较两种以上的试料滋味时,往往对最初的刺激评价过高,这种倾向称为正顺序效果,反之称为负顺序效果。 14.可直接进行感官评定的样品的制备:(1)样品温度:温度变化时,味觉的敏感度也随之改变。同时,味觉强度也发生变化。样品温度选择:①所有同次实验样品的温度一致。②样品的温度根据实验目的从以下五方面来确定 A.该种食品平常食用时的温度,这个温度应是对这种食品最好吃时的温度。B、容易检出品质间差异的温度。C、实验中容易保持的温度。 D、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的温度。 E、不使样品变性的温度。(2)样品的量:实验中要根据样品品质、实验目的制备恰当的样品量;同次实验给予评价员的样品量必须全部一样。(3)其它。 ①制备样品的器具应使用无味清洗剂洗涤。样品和器具的贮藏柜应无味,不相互污染。②样品制备者在工作前不应使用香味化妆品,不可用香皂洗手。③在星期一和周末一般不做感官试验,尤其是评价员刚上班或快下班时。④实验前30分钟应禁止吸烟。

感官评价术语

在选购食品和感官鉴别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1、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2、食品质量视觉鉴别方法的注意问题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入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3、食品质量嗅觉鉴别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人的嗅觉器官相当敏感,甚至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检查出来极轻微的变化,用嗅觉鉴别却能够发现。当食品发生轻微的腐败变质时,就会有不同的异味产生。如核桃的核仁变质所产生的酸败而有哈喇味,西瓜变质会带有馊味等。食品的气味是一些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形成的,所以在进行嗅觉鉴别时常需稍稍加热,但最好是在15~25℃的常温下进行,因为食品中的气味挥发性物质常随温度的高低而增减。在鉴别食品时,液态食品可滴在清洁的手

掌上摩擦,以增加气味的挥发,识别畜肉等大块食品时,可将一把尖刀稍微加热刺入深部,拔出后立即嗅闻气味。 食品气味鉴别的顺序应当是先识别气味淡的,后鉴别气味浓的以免影响嗅觉的灵敏度。在鉴别前禁止吸烟。 4、食品质量味觉鉴别注意事项 感官鉴别中的味觉对于辨别食品品质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味觉器官不但能品尝到食品的滋味如何,而且对于食品中极轻微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察觉。做好的米饭存放到尚未变馊时,其味道即有相应的改变。味觉器官的敏感性与食品的温度有关,在进行食品的滋味鉴别时,最好使食品处在20~45℃之间,以免温度的变化会增强或减低对味觉器官的刺激。几种不同味道的食品在进行感官评价时,应当按照刺激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最后鉴别味道强烈的食品。在进行大量样品鉴别时,中间必须休息,每鉴别一种食品之后必须用温水漱口。 5、食品质量触觉鉴别时的注意问题 凭借触觉来鉴别食品的膨、松、软、硬、弹性(稠度),以评价食品品质的优劣,也是常用的感官鉴别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鱼体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常常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或腐败,评价动物油脂的品质时,常须鉴别其稠度等。在感官测定食品硬度(稠度)时,要求温度应在15~20℃之间,因为温度的升降会影响到食品状态的改变。 6、食品质量感官鉴别适用的范围

烹饪原料品质鉴别方法

烹饪原料品质鉴别方法 烹饪原料品质鉴别方法(1)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是利用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对原料的品质进行判断,包括理化检验和生物检验两种方法。 理化检验主要是分析原料的营养成分、风味成分、有害成分等。生物学检验可以测定原料或食物有无毒性或生物性污染。运用理化鉴定能具体而准确地分析食品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对原料品质和新鲜度等方面做出科学的结论,还能查出其变质的原因、有毒物质的毒理等。由于理化鉴定需要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场地及专业的技术人员,检验周期长,难以在经营企业中使用。但随着食品市场监管的需要及完善,某些原料必须经国家设立的专门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市场,因此理化鉴定主要在检疫部门等使用。 (2)感官鉴定 感官鉴定就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即用眼、耳、鼻、舌、手等对原料的品质进行鉴定,有以下5种具体方法。 ①视觉检验: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手段,就是用肉眼对原料的外部特征(形态、色泽、清洁度、透明度等等)进行检验。 ②嗅觉检验:就是利用人的鼻子来鉴别原料的气味,烹饪原料都有其正常的气味,当它们腐败变质,就会产生不同的异味。 ③味觉检验: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味蕾,可以辨别原料的滋味,

味觉检验就是通过感觉原料滋味的变化,从而判断原料品质的好坏。 ④听觉检验:通过耳朵听被检原料主动或被动发出的响声来鉴定其品质的好坏。 ⑤触觉检验:就是通过手接触原料,检验原料的重量、质感(弹性、硬度、粗细)等,从而来判断原料的质量。 以种感官检验的方法,有时用一种,有时会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感官鉴定简单易行,宜于企业使用,但容易产生偏差。只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可以迅速地对原料的品质进行鉴定。但感官鉴定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凭人的感觉对原料的某些外形特点进行大致判断,不能完全反映其内部的本质变化,其准确度不及理化检验。而且,人的感觉和经验有差别,往往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烹饪原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其中主要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根据在机体内的作用,这些营养成分可以分为构成物质、能源物质和调节物质三部分。蛋白质、无机盐和水是构成物质,糖和脂肪是能源物质,维生素是调节物质。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双糖由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组成,如淀粉、纤维素。食物内含有多种糖类,如谷物种子、甘薯和胡萝卜含有淀粉,植物的果实和部分根、茎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牛乳含

饲料原料掺假修订稿

饲料原料掺假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饲料原料掺假检测(华中农大) 一、饲料原料掺假现状、形式与检测程序 (一)饲料原料掺假现状 国产鱼粉100%掺有植物质,50%掺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20%不同程度地掺有血粉或羽毛粉。甚至进口鱼粉,也有50%掺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20%掺有皮革粉。销售时多以“价格优惠”、“送货上门”、“看样订货”及“回扣”等手段迎合人们心理,而大宗发货时,却以假充真,面目全非。当前饲料原料掺假不仅在鱼粉、豆粕、油脂等一些价格昂贵原料上,也向其它原料扩展,而且掺杂物种类繁多,手段五花八门,多不易用常规法检出,故更加加大了原料品质检测 的难度。 (二)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含义与形式 1.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含义 (1)掺假:指在原料中掺入非原料可饲物质,以达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2)使杂:指在原料中掺入非原料不可饲物质,以达以杂增重。 (3)伪造:指以伪代真,名实不符。 2.饲料原料掺假、使杂、伪造的形式 (1)掺兑:在原料中掺兑非原料物,出售时冒称原物者。 (2)替代:以它物部分或全部替代原物者。 (3)着色:以染料着色于非原料物,掩饰掺杂真相者。 (4)伪造:出售与商标完全不符的物质者。 (三)饲料原料掺杂的检测程序 确定原料是否掺杂、伪造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因为检测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品质优劣和是否掺杂的关键。饲料原料掺杂的检测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 行。 1.调查了解和掌握当前(地)原料掺杂、伪造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以达缩 小检测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2.购入或送检原料时,首先应采用感观法、筛分法、容重法等确定是否掺杂。根据检测结果和经验,初步划定掺杂物范围。 3. 根据初步划定的掺杂物范围,可采取显微镜检和快速滴定进一步确定掺 假的范围,最后再用化学检测的方法确认掺假的种类以及掺假物的含量。 二、饲料原料品质检测与鉴别方法 (一)一般鉴别法 饲料品质的一般鉴别法,是指用视觉、嗅觉、触觉等鉴别原料品质的一些方 法,故又称感观法。 1.视觉法:指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原料形态、颜色、虫害及霉变的一种方法。如观察时若发现原料结块,可能是水分含量过高或发生了霉变。粉碎、过筛时若发现粉料呈球块,一捻又成粉末时,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与脂肪含量较高,有粘性物质存在有关。正常豆粕应呈黄或金黄色,若呈褐、棕褐色或棕黑色,可能加热过度。要确切判断,尚需通过脲酶活性等方法进一步确定。2.嗅觉法:原料因发酵、腐败,可导致蛋白质分解,人为添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也可产生挥发性氨气味;脂肪酸败和过热焦化可产生焦臭味等,都可通过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