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1)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1)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1)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1)

空间与层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

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

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

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发现与探索。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层次的表现。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

下的提高,不同形态的树,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角度的景致等,把这些元素汇总起来通过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表现有空间与层次、有意境的风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参考案例

一、认识空间与层次

活动一:看一看

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

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

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

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纵深感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象?

答: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了解空间与层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它分为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视平线、视点、消失点。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

(2)平行透视: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具有整齐对称、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如屋顶、楼梯、台阶等。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一:欣赏与探究。《校园图书馆》(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视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启下)柔和的色

彩体现了很好的空间与层次。

2.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空气透视)

由于物体所处空间距离的远近不同,景物部位的层次不同使色彩产生冷暖,浓淡,鲜明与灰暗,强烈与虚弱等各种差异,怎样使这些空间距离,层次关系,明暗对比,远近分明的色彩统一在一幅画中,这种技法,就叫色彩透视。也称大气的透视和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通过以下情况来表现空间形体。

(1)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表现早、中、晚的《干草垛》;

(2)光影的强弱和虚实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

(3)视角的高地远近来表现空间形态。

3.景深与空间层次

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就叫景深:常常用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为了表现画面的景深,常常用近清楚远模糊,近景对比强,远景对比弱来表现。

为加强形体的层次感,最好的技法是空间的透视。使画面景深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的向后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同时的融入浅色调。

问题:透视的规律是近浓远淡,《都市的高楼》这幅画为何远浓近淡。

答:特殊的表现技法--逆光。

学生活动二:欣赏与探究。

欣赏杜菲的《圣安德鲁斯远眺》和麦克里迪的《诺森伯兰郡的雨》画家是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距离产生美,同样的对象,近观平淡无奇,远观含蓄统一。试着从多种角度感受美景。欣赏:金陵节拍,感受熟悉的金陵,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

三、空间与层次的美感及表现

1. 明暗表现空间与层次:明暗对比、色调变化。

2. 线条表现空间与层次:线的强弱、粗细、疏密。

3. 色彩表现空间与层次:色彩的浓淡、冷暖。

4. 动漫中大广角表现的空间与层次。

5. 对画面的分割或叠加的特殊空间与层次。马格利特《公平的俘虏》。

6. 视频欣赏:康斯坦丁·斯坦尼斯诺维奇水彩画。把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完美的统一起来。画家把心灵特性融化到形体和色彩里。超越了对物象单纯视觉感受,由视觉探索引向精神体验的空间与层次。完美的演绎了绘画的意境。

小结:空间与层次通过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和景深来表现。

四、活动三:操作体验

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水彩等工具,参考提供一些图片,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的风景画。

五、示范

老师的绘画工具是黑板、粉笔,可在黑板上,用速写的形式画一幅有空间层次的风景,也可以在画好的素描风景施以淡彩,感受用色彩的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现场作画的效果会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

六、作业评价及交流创作体会

展现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让学生体验创作收获的同时,体验“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境界。

相关连接

透视的基本术语

1.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 平行透视: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叫平行透视,因其是正面看的,所以还叫正面,因其只有一个消点,所以还叫一点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 成角透视:六面体有一个棱面向我们的透视叫成角透视,因其有两个消点,所以还叫两点透视、余角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10. 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如屋顶、楼梯、台阶等。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杜菲(1877-1953年)

20世纪初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除绘画之外,他的艺术领域扩展到挂毯、壁画、布料图案设计及陶瓷创作,活泼的曲线运用,成为崭新流行设计的先驱。杜菲的很多绘画作品看上去好像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画面上的一些区域常常裸露空白的画布,不加任何处理,作品中的物象,看上去也仿佛不是固定的,而似乎仍颤动不定地在寻找它们最后的定型。这种“未完成状态”使得带给观众非常轻松随意的感觉。对于画面空间透视问题,杜菲处理得更为大胆,他在建构他的空间距离时,他所考虑的并非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情况,而是他的感觉和印象非自然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诺森伯兰郡的雨》诺埃尔·麦克里迪

前景中的暖色和远处强烈的黑色增加了滂沱大雨后面景色的立体感,光线和气氛的强烈效果和饱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画面产生一种即将到来的黑暗和朦胧的弥漫感觉。而前面的一层雨帘,加强了画面的层次。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他通常画一系列常见的物品,他的作品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条件下,将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绘出来,他在创作中常使用{撞击}手法,迫使人们去看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随着层次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重叠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危机意识,让人们惊奇和赞叹他不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使这些物品在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义。

干草垛

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莫奈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前后一共画了24幅。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变化下的草垛形象。即色彩透视受时辰光线的影响,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很好的表现了空间关系。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垛,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

鲁昂大教堂

1894年的20幅同题材的组画,画了两年时间。在莫奈笔下,可以看出鲁昂大教堂外部气候季节的变化、朝夕的变化,和画家心境的变化对色彩体透视的影响。他描绘了主教堂在晴天和阴天的不同色彩表现,以及从清晨到黄昏的不同景象。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看了令人目眩。莫奈以对自然光色的视觉印象为依据,将瞬间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使它神奇而辉煌地呈现出色调表情来.那最精彩的画面,评论家称之为“大气的戏剧”。

卡米耶·毕沙罗

惟一的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是印象派的先驱,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空间与层次的感觉美妙极致,画面的形体透视与色彩透视的真实感处理,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

《蒙马特大街早晨灰色天气》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形体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画幅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的色彩透视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色彩的明亮,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五、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 M.C.Escher (1898-1972)

荷兰艺术家,他自称“图形艺术家”,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他的作品让人产生时空错觉,真正地感受到“眼见未必实”。矛盾空间是一种纯理论,至少在三维的空间中如此,至于发现者是谁,并没有定论。

但是埃舍尔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鼻祖以及大师。矛盾空间的形成通常是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了三维的立体形态,但在三维立体的形体中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空间的混乱,形成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矛盾空间具有表现多视点的特性,多数是应用在艺术设计上。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一、教材路径

欣赏——观察阅读作品,认真比较绘画作品和照片以及真实风景中的视觉感受。真实景象在视觉中由近到远的变化规律,包含大和小、清晰和模糊、鲜艳和灰暗等视觉要素的变化。

了解——理解真实场景中三维的空间状态和绘画作品中二维的空间状态,尝试寻找在二维空间中形成三维空间视觉的有效方法。

体验——体验和领会绘画中焦点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观察和认识透视中地平线和消失点变化所带来的景象变化。深入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尝试用虚实和纯度的变化表现空间感。

应用——尝试以不同的地平线(消失点),描绘同一场景(街道房屋、河流

树木等)。理解地平线(消失点)变化所带来的画面视觉感受的变化。

创造——尝试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两种以上的视觉变化,并使画面有机地相结合。完成作品后,体验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从中认识绘画的本质意义。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一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学会各类透视法则的基本应用方法。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透视的基本法则。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

各类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利用电脑对比同一景物下,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风景作品。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

1. 风景作品中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怎样表现的?

对于二维平面世界而言,景物真实的塑造需要物象中三维的体积和空间,而这种体积和空间的建立从结构上来讲是依靠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来建立的,透视使二维的画面形成了纵深和立体的视觉感受。

2. 风景作品中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在风景作品中,一些作品的内容并不完全具备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物象条件,那么明暗的对比变化和虚实的变化就成为了风景作品中形成空间、体积的重要美术法则。

3. 风景作品透视中的角度之美。

视角,一方面决定了透视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风景作品的构图、构成,进而决定了作品的景象和意境。因此风景作品中的透视不仅仅是成就体积和空间的法则,同时也是创设作品情境的重要途径。

4. 风景作品透视中的虚实之美。

在风景作品中,明暗对比的变化和近实远虚的变化,表现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形成了作品的空间层次;对作品色调和气氛的烘托,则达成了作品的表现之美。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教学知识准备)

寻找具有强烈透视感的风景照片,如道路、街景等,同时寻找与这些作品相对应的美术绘画作品。查阅关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资料。观察一个正方体在不同视角下的视觉变化。

二、交流与探讨(教学知识要点)

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探讨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之外,作品没有明显透视线的情况下,景深和空间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塑造的呢?这样的绘画方式在作品中还有别的作用吗?赏析这类美术作品,探讨和寻找画面的视觉变化。

三、观察与描绘(课题作业形式)

探讨在多种不同的视角下,同一场景在绘画中的视觉变化,在认识这些透视

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推理一种特殊的视角,如仰视和鸟瞰,并运用透视原理描绘这一场景。

四、透视的角度和作品的艺术性

透视的视角一方面决定了作品物象的体积和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者所在的视点,视角的变化为作品提供了多样的视角选择。作品的形式也一并反映出情绪、感受、象征等艺术属性。探讨视角变化对作品艺术表现的影响。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在把握透视法则知识的同时,力求透视法则和美术作品相结合,并通过作品深层次的体验空间和美术表现之间的艺术含义,从而获得新的审美经验。

二、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呈现出透视和空间的运用,同时还要力求借用透视表现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照片、纸张等。

学具: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1. 欣赏导课

(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

2. 分析理解

(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

(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3. 拓展思考

(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

(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 作业要求

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5. 展示评价

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6.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相关链接

透视是一种对所见之物进行空间立体描绘的方法,也就是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状、颜色和体积会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透视变化。如果不理解透视,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空间感,在研究透视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眼睛(视点)、物体和画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画面透视的最终效果。

法国画家杜菲(Raoul Dufy,1877~1953),是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创精神,进行多方面探索的画家。杜菲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画家独特的造型和用色将观赏者无障碍地带入他的世界,这世界展现了纯粹的祥和宁静,揭示了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代表作品有《圣安德鲁斯远眺》《水上节日》《赛船》《向莫扎特致敬》等。

附注: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课家乡美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2、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交流 1.课前信息收集: 2.交流感受: a、欣赏家乡的片段。 b、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 c、你喜欢的家乡美景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3.教师小结:家乡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是朴素的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璀璨华灯,它都是美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 二、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教师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 a、构图的处理。(前主后次,前实后虚,前大、多,后小、少) b、特定的内容。(房屋、街道、田野、树木等) c、内容的取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2.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三、创作 a、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将家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不必完全写实。 b、注意有主次,有取舍,注意构图的完整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家乡的景色特点。 c、绘画工具不限。 四、评价 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作画,把家乡最美的景色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其作品。 五、拓展 欣赏《家乡好》。 课后通过书籍或民间搜集有关家乡各方面文化的资料(传说、民歌、戏曲、特产等)。 第1课家乡美(活动二)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欢迎来家乡做客》 2.(学生自由回答后,赏风景——品特产) 二、设计制作 1.选择旅游景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选画。 2.景点介绍:各小组交流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丰富 各景点的知识介绍,然后整理成简单精练的文字——突 出特色。 3.品尝家乡特产和特色小吃。 4.感受家乡的节庆活动。 5.了解家乡名牌产品。 6.老师小结: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物产给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观光、投资办厂、购买物品,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家乡,喜欢家乡,你们愿意为家乡做广告宣传吗? 7.制作宣传刊:8人一组,根据家乡的特点设计并制作宣传刊。比比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佳设计奖或最佳导游奖。 8.步骤方法和要求:根据书上制作步骤图的提示,将表现家乡的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并结合美丽的图案,合作办一期介绍家乡的宣传刊。 a、用黑色或灰色厚纸托裱作品。 b、配上简单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画、剪贴等方法)。 c、标题文字要美观醒目。 9.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互动 各小组在教室四周展示作品: 1.派代表按“风景、建筑、特产、人物”的顺序夸夸家乡。 a、每组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成立旅游咨询小组。 b、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咨询,也可邀请同学到自己小组咨询。 4.教师小结:我们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通过咨询你最想说什么话?为了明天家乡的更美好,我们该做些什么? 四、深入调查拓展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

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苏教版美术教案

苏教版美术教案 标题:第十一册第一 我栽种的植物() 教学目标 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及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或回忆自己栽种植物的体验,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色彩变化;表现自己与植物有趣的故事和深爱绿色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前准备 教具:一株或多株植物、种子、花盆一只、泥土一包、清水一瓶、底盆一只、小铲子一把、塑料纸‘块、录像片等。 学具:学生自己喜欢用的画具。 设计方案 方案1 时:l时。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株植物、花盆、泥土、清水盆子、小铲子,问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把植物栽入盆中。 请一至两名同学上讲台进行种植,提示其他同学进行观

请学生复述栽种过程,评价其栽种方法正确与否。 请大家分别说一说白己喜爱的植物。 教师插放介绍多种植物生长的录像,提示学生注意其形态、色彩特征。 请学生讲一讲植物生长的几个过程。 分小组交流各位同学与植物有趣的故事。每小组推荐一名小记者注意收集故事材料。 布置作、业:每位同学画一幅《我栽种的植物〉 作业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并请小记者介绍了解到的有趣的故事。对画面进行评价。 对作业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提示优秀作业留在教室展示一次。 第二:向动物朋友学习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让学生运用仿生学的原理,观察、认识和利用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特异能力及习性进行联想、模仿、发明和创造,并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见解。 在具体教学中,注意串通学生的各种知识,开拓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勇敢表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第2课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 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 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缺 4、会动的剪影 5 、水墨画—动物6、形体切挖 7、我们做乐器 8、宇宙之旅9、保护文物缺10、爱护古建筑缺11、电脑美术12、中国画和油画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2-3 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美术教案

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美术教案 第十一课会变的叶授课教师:滑山荣 教材分析: 各类装置图案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本科要求在叶子的外形基础上,通过点、线、面的排列,运用不同的组合方法,进行夸张、变形、添加,以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了解树叶,让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让学生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欣赏各种树叶,了解树叶的构成,感受树叶的自然之美; 通过观察总结,了解树叶的装饰方法,感受树叶的艺术美。 2.操作:能运用点、线、面等元素,进行夸张、变形和添加,并用自己设计的花纹将树叶 装饰起来。 3.情感:通过参与设计活动,体验活动乐趣,提升一定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树叶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并能运用点、线、面,结合夸张、变形、添加的方法来变现树叶。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等元素结合夸张、变形、添加等方法设计出富有特色的装饰图案。 教学准备: 师:关于树叶的多媒体课件; 生:收集的树叶若干、作业本/彩色卡纸、记号笔/黑色水笔、涂色工具等。 教学设计: 一、视屏欣赏导入 师:春天已经来了,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屏幕中悄悄起了什么变化?(播放叶子生长的视屏) 生:欣赏视屏。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植物发芽了;植物长出了新叶子…… 师:说得对。植物不断生长,长出了新的枝条和各种叶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叶”。(揭示课题)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那些美丽的叶子吧。(继续播放视屏) 生:欣赏各种叶子。 二、新授 1.说一说 师:大自然中的树叶多种多样,你还认识哪些树叶呢? 生:樟树叶、枫叶、梧桐树叶、银杏叶…… 2.观察外形 师:大家知道的树叶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观察几片树叶,边观察边思考两个问题:1.它是什么颜色的?2.它的外形像什么? (点击切换,指名回答) 生:是绿色的,像一件衣服;是绿色的,像一个盾牌、像云朵;是深褐色的,像金鱼尾巴…… 3.感觉肌理 师:自然界中的每种树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叶子的外形,还要用手来摸一摸叶子的正反面都有什么?(展示树叶) 生:摸树叶,感觉肌理;有一条一条的线;是叶脉…… 师:对,它的名字叫叶脉。那么一片完整的树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叶柄、叶脉、叶面…… 4.示范演示,尝试体验 师:说得很准确。大部分树叶主要由叶面、叶脉、叶柄组成的。 它们如此美丽,老师要把最喜欢的那一片画下来,小朋友们猜猜是哪一片? 生:中间那片…… 师:老师已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片树叶,接下来给小朋友们一分钟时间,选择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将它的外形用记号笔画在彩纸或白纸上,也可以用剪贴地方法把它的外形剪下来。画好就举手,开始~ 生:迅速将树叶外形勾画下来。 5.观察比较 师:(展示作业)小朋友们画的树叶线条流畅外形又漂亮,真棒。你还想让它变得更美吗?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λ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你、我、他》教学设计 上传: 朱斌更新时间:2013-12-25 17:10:31 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案《你、我、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美术的第一课,所以建立非常重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新同学,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不随便给同学取外号,与同学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等。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在为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时,以描绘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其他表现方式。学生可以用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来表现。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主要采用语言描述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作品欣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保护文物》教案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设计·应用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 绘制文物,绘制宣传小报。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教学课件、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学具: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成龙《十二生肖》,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引导阶段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视频:《虎噬鹿器座》)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布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文物古迹有什么价值呢? 生:历史价值(再现历史、考证历史)、艺术价值(欣赏)和经济价值(旅游)。 师:文物古迹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物古迹呢?(保护、不破坏)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文物,突破教学重点。)

(二)发展阶段 1.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并注明它的名称、年代、收藏(或所在)地点。 2.文物仿制有其规律,要用特殊手段。也可以用泥或彩泥简单仿制小型的文物,并了解它们的用途或作用。 3.用手绘或电脑制作宣传保护文物的小报。 4.指导作业: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制作保护文物宣传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文物资料,提高保护文物意识。) 《彩墨家园》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的技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 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国画用具、宣纸、范画、教材。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三间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技能目标: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及三原色相互调和出来的三间色。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纸杯一个、调色盘一个、色环。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调色盘一个、纸杯一个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老师:同学们,首先欣赏一下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图片,来说一说,你能看到哪些颜色呢? 生:?(春天-绿色,夏天-红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老师:这些颜色都有它们各自的相貌,我们就称它们为“色相”。 老师:谁来说说,生活中带有红、黄、蓝颜色的物品有哪些呢? 生:?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自己带来的颜料盒里面的12种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和出来的,但

是,它们能调和出任何的其他颜色,他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原色与三间色。 2、新课讲授⑴认识三原色老师: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 ⑵认识三间色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原色调和会形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尝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老师:橙、绿、紫这三种颜色叫做三间色老师:调和两种原色时,其中一种原色添加的量不同,调出来的间色色相也会不同,同学们试验一下,老师辅导。 3、学生感受练习(3~5分钟) 4、欣赏作品老师:我们一起欣赏,用三原色、三间色装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六、布置作业:要求: 1、自制抽拉玩具,做做色彩游戏,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参考书本第一页的左侧。 2、可以用三原色与三间色画一幅你们喜欢的色彩图画。 七、互相评价八、小结: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第2课好朋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新苏少版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课教案

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洋溢着特有的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气韵、精神的载体。教材选材灵活,宋人花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画面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 1. 教学路径 看: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的类型,它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常常先勾线后渲染,设色精微细腻,富有装饰美。工笔画的绘画工具有: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的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学:工笔画从画法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花鸟画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并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的诗意画面。宋人花鸟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常常被人们寄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涵义,因此,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写”。一幅工笔花卉的绘画过程清晰易辨:勾线、渲染、罩色、刻画。 白描碧桃图

碧桃图 扇面陈之佛 寒雀图北宋崔白 实践:通过赏析、理解,观察花鸟画在造型、敷色、布局等方面体现的装饰美,尝试用兼工带写的方法完成一幅花卉草虫小品,体会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熟宣、绢等,创作或临摹一幅工笔花鸟画,美化居室。 2. 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2 课时,第一课时为工笔花P8~9鸟画的发展史及分类赏析,教师演示工笔花鸟画步骤。第二课时为临摹、创作及评价。临摹是学习、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临摹练习中鼓励学生体验宋人在造型、设色、布局方面的装饰美,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审美品位。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2、授课班级:六年级 3、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4、课时:1课时 5、目的: 6、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7、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8、中难点: 9、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10、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1、教学具准备: 12、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13、生:绘画工具 14、教学过程 15、第一课时 16、一、组织教学: 17、按常规进行。

18、二、过程设计: 19、1、导入新课 20、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1、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2、生:近大远小。 23、2、讲授新课 24、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25、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6、⑵什么是透视呢? 27、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28、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29、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0、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1、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32、⑸师示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 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