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乙型肝炎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乙型肝炎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乙型肝炎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乙型肝炎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乙型肝炎预防、诊断、治疗常见问题

1. 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通常因病毒感染引起。肝炎病毒主要有5种: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乙肝和丙肝导致数亿人患上慢性疾病,共同构成肝硬化和肝癌的最常见病因。

甲肝和戊肝通常因食用了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乙肝、丙肝和丁肝常常因肠道外接触感染性体液引起。肝炎病毒的常见传播方式有经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侵入性医疗操作使用了污染的设备而导致传播、分娩时母婴传播、家人传给孩子、以及性接触传播。

急性感染时症状有限或无症状,也可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尿黄、极度疲倦、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

2. 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十分严重并可能危及生命的肝部感染。

3. 什么是乙肝慢性感染?

乙肝感染可因病毒在感染者血液及其他体液中持续存在而成为终身感染。这种情况称为乙肝慢性感染,有时又称作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慢性感染者可以传染他人。

4. 乙肝感染可导致哪些问题?

感染乙肝病毒可导致急性和慢性的健康问题。急性健康问题包括黄疸、纳差、发热、呕吐和不适。约1%的感染者会迅速出现致命的肝功能衰竭。急性期问题缓解后,感染可演变为慢性、甚至伴随终生的问题。此时称为乙肝慢性感染。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可导致死亡的肝硬化和肝癌。

5.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乙肝病毒(HBV)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感染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传给婴儿

接触了被感染的血液、精液及其他体液

输入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在医疗行为中通过不洁注射感染

在注射吸毒时共用针具

医务人员在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提供服务时,可能会被针头意外刺伤;乙肝病毒还对他们构成威胁。

6. 乙肝病毒能否通过拥抱、接吻、母乳喂养和其他日常接触传播?

不会。乙肝病毒不会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炊具

感染病毒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拥抱、接吻、咳嗽或打喷嚏

7. 感染了乙肝有哪些症状?

症状可能包括黄疸(皮肤、眼睛变黄)、尿色变深、疲乏、恶心、呕吐、腹痛等,但大多数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会有任何症状,约半数成人感染后没有症状。

乙肝慢性感染者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但可以感染他人。他们可因病情急性发作而出现肝损伤引起的症状,如,不适、恶心、虚弱等。

8. 中国有多少乙肝感染者?

中国约有9000万乙肝感染者,病毒在其血液中长期存在。由于没有症状和缺乏检测,许多人并不知道已被感染。

9. 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有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供各种年龄的所有人接种。获得完全保护需要接种3剂次疫苗;接种后95%以上的人可获得保护。接种成功后可获得终身保护。世卫组织不建议接种3次后再进行强化免疫。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接种了乙肝疫苗,可去验血弄清自己是否对乙肝病毒易感,是否需要进行接种以获得保护。或者,您也可直接进行接种。

此外:

一定坚持要求使用无菌注射器具、无菌医疗器具和牙科器具;

保证性行为的安全,例如,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安全套还能保护你不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

不与乙肝感染状况不明者共用牙刷、剃须刀;

如果穿刺和纹身,要求使用无菌器具;

需要输血时,要求只使用经过筛查的血液;

如果你是注射吸毒者,请使用无菌注射器具,不与他人共用针具。

10. 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乙肝?

查血可以确定你是否有乙肝慢性感染、是否曾经感染但现在已不是感染者、是否对乙肝病毒免疫、是否对乙肝病毒易感(而需要接种疫苗)。

清楚自己的乙肝感染状况十分重要:

如果知道自己感染了肝炎病毒,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让自己保持健康,并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如果知道自己感染了肝炎病毒,就可以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将其传给他人。

11. 在哪儿能进行乙肝检测?

中国的大多数医疗机构均可进行乙肝检测。

12. 有无治疗乙肝的药物?

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

慢性乙肝可以使用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在内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心相通公益基金与世卫组织建议使用口服药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因为这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最有效的药物。和其它药物相比,它们很少导致耐药性,容易服用(每天一片),而且副作用很小,因此只需要有限监测。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治愈乙型肝炎感染,而只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大部分开始接受乙型肝炎治疗的人必须终生服药。

13. 乙肝能否治愈?

目前乙肝尚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治疗控制血液中的病毒。

14. 如果我是乙肝慢性感染者,我应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乙肝慢性感染者可以感染他人。因此,应该:

对伤口和开放创面进行遮盖;

正确处理用过的绷带和卫生棉等,以免别人意外接触血液等体液;

接触自己的血液和体液后正确洗手;

保证性行为的安全,例如,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安全套还能保护你不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

告知你的性伴侣你患有肝炎,这样他/她也能去检测和接种疫苗;

告诉共同居住的家人进行乙肝检测;

每6-12个月定期就诊,检测有无肝病和肝癌;

要求使用无菌注射器具、无菌医疗器具和牙科器具;

如果穿刺和纹身,要求使用无菌器具;

不要:

共用牙刷、剃须刀和针具;

献血、献血浆,捐献器官、组织或精液;

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婴儿。

乙型肝炎的诊断

临床上不可能将乙型肝炎同由其它病毒因子引起的肝炎鉴别开来。因此,必须通

过实验室检测来证实诊断。可通过若干验血方法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可据

此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诊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存在乙肝表面抗原和免疫球蛋白M型(IgM)抗核心

抗原抗体。在感染初期,病人血清中亦可呈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e

抗原通常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记物。乙肝e抗原的存在表明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具有高度传染性。

慢性感染的特征是乙肝表面抗原(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e抗原)持续存在至

少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的持续存在是发生慢性肝病并在生命晚期发展为肝癌(肝

细胞癌)的主要危险性标志。

实验室乙肝五项检查介绍:

1、HBsAg(表面抗原)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2、HBsAb(表面抗体) ——是否有免疫力与保护性

3、HBeAg(E抗原)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4、HBeAb(E抗体)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5、HBcAB(核心抗体)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大三阳——如果1、3、5项阳性,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称为大三阳。由于患者的E抗原(HbeAg)呈阳性,因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且传染性较强。

小三阳——如果1、4、5阳性,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同时出现阳性,称为小三阳,由于此时E抗原阳性转变为E 抗体阳性,因此,一般认为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乙型肝炎的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后尚应接种2剂或3剂以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

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

三剂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分别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

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接种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

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因此,世卫组织不建议已经完成三剂接种程序的人补种。

乙肝防治指引

精品文档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

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版更新要点

《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2015版更新要点 医脉通?2015-10-26 ?? 2015年10月24-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5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以“快速发展中的肝脏病学”为主题,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了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作为本次大会最大的亮点,25日下午举行的指南发布会,正式推出了2015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 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关于2015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要点如下: 流行病学和预防 推荐意见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 内)注射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 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A1) 推荐意见2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卩g重组酵母或20卩g 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A1)

推荐意见3: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 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4: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卩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卩g或3针2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HBeAg阳性CHB患者 药物选择: 推荐意见5:对初治患者优先推荐选用ETV TDF或PeglFN (A1)。对于已经开始服用 LAM LdT或ADV治疗的患者,如果治疗24周后病毒定量>300copies/ml,改用TDF或加用ADV治疗(A1)。 推荐疗程: 推荐意见6: NAs的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氐于检测下限、ALT复常、 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1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 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B1)。 推荐意见7: IFN- a和PeglFN- a的推荐疗程为1年,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2010最新版中国乙肝防治指南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乙肝防治指南(2009年) 发表时间:2009-08-20发表者:林爱清 (访问人次:456)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乙肝防治指南(2009年)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于今年2月推出新版乙肝防治指南。《指南》刊登于其官方杂志《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20 09年第2期。新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有所更新。我们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金清龙教授摘译《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进行审校,并请两位教授对《指南》内容进行简要点评。我们将分期摘登《指南》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持续复制和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密切相关。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纵向研究表明,患者被确诊后,肝硬化累积5年发生率为8%~20%,肝脏失代偿5年累积发生率约为20%。代偿性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86%,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5年生存率为14%~3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在已经确定的肝硬化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5%,不过,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地域以及肝病分期均相关。 新版指南阐述了慢性乙肝诊治中的10个重要问题:

1. 治疗前如何对肝病进行评价? 2. 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是什么? 3. 如何定义治疗应答? 4. 一线治疗的最理想选择是什么? 5. 疗效的预测因素是什么? 6. 耐药相关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处理耐药? 7. 如何进行治疗监测? 8. 何时停药? 9. 特殊人群如何治疗? 10.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 治疗前评估 首要一步,应确定肝病与HBV感染的的因果关系并评价肝病的严重性。并非所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都持续增高。免疫耐受期患者ALT可持续正常,一部分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ALT可间断正常。因此,适当的、纵向长期随访是重要的。 (1)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AL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 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血细胞计数。通常,ALT 高于AST。然而,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时,AST/ALT比值逆转,此外,还可观察到血清白蛋白降低、PT延长以及血小板计数降低。还可采用肝脏超声进行评估。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做个有心人,尽早发现乙肝 乙肝病毒(HBV)感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 1.有些人感染了HBV,症状不是非常典型,例如只是感到乏力。 2.有些人的症状还会一度自行减缓。 3.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以下人群感染HBV风险更大,因此更要小心 1.血液透析患者。 2.医务工作者。 3.HBV携带者的性伴侣。 3.性传播疾病患者。 4.公用污染针头注射吸毒者。 早发现,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您自己还有家人和朋友。

科学预防,远离乙肝 1.特异性预防——接种乙型肝炎预防疫苗:第0、1、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剃须刀、洗漱、餐具等个人用品专人专用。 3.正常社交(如同处办公室、握手、拥抱)不会传染肝炎,请平等、友善地与乙肝患者交往。 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如何防止新生儿感染乙肝? 1.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也可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 2.在出生后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检查项目:

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以后没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解读化验单 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指标 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以感染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疾病逐渐恢复,不会在感染乙型肝炎。 e抗原(HBeAg):阳性表面复制活跃,并传染性较强。 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肝组织的炎症也由长活动变成不活动,传染性也减少。 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转阴,出现e抗体)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DNA载量 1.简写为HBV DNA,代表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乙肝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的疾病,而且其传播途径是非常多的,乙肝的治疗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在饮食中多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定期到医院去进行检查身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吃药、治疗等等。 1、定期复查 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要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病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五项、B超、HBV-DNA、甲胎蛋白(AFP)等。一旦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不正常,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治疗遏制其发展。 2、注意阻断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病,特别是在HBV-DNA阳性的时候起传染性比较大,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注意自身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醒身边接触到的亲朋好友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感染。 3、调整饮食结构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膳食的均衡营养。平时饮食中药主要采用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饮食,例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4、禁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禁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高铜类饮食,少食油腻、油炸以及易上火食物以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乌鸡、羊肉、猪蹄、动物内脏等。 5、注意劳逸结合和调畅情志 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并结合适当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以便机体战胜病毒。 6、适量运动

乙肝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如去公园散步,田野踏青,和朋友打球,自己在一个地方打太极拳等,这样调理的话既能使人气血通畅,促进身体的吐故纳新,对于乙肝患者强健身体,又可以帮助乙肝患者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之目的。 7、多饮水 天气干燥易缺水,乙肝患者多喝水可补充体质,增强乙肝患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医学实验表明乙肝患者多喝水还可以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8、减少药物的伤害 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患者都不可乱服药,各种药物尽量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以防止和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温馨提示: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沛的精力,如果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等都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对乙肝病情的恢复不利,建议乙肝患者不要参加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尽量放松心情,规范生活作息,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210064179.html,/yg/2013/1223/150937.html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依据临床信息,确定临床诊断 及时恰当的抗病毒治疗的依据是精准的诊断。而慢性HBV感染者的正确诊断,则依据患者的无创检查(血常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影像学)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对于无创检查结果无法准确判断的临床情况,肝脏病理检查结果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慢性HBV感染者可诊断为: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5年10月22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 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分级修订)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 个 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 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 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 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氐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 作(acute exacerbati on or flare of hepatitis) —ALT 升至正常上限10 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 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 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侔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ee)—既往HBeAg 卩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抗-HBe出现。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目录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3 乙肝是什么?--------------------------------------4 乙肝有哪些症状?----------------------------------5 乙肝的危害----------------------------------------6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8 哪些人是乙肝高危人群?----------------------------9 教你看懂乙肝五项检查化验单-----------------------10 如何预防乙肝-------------------------------------11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13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要一劳永逸-----------------------15 接种乙肝疫苗,到底安全吗?-----------------------16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有哪些?-------------------------18 关爱特殊人群反对乙肝歧视------------------------20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在我国,85%~90%的肝癌都与乙肝有关。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导致肝癌的病毒之一,它会反复对肝细胞进行破坏,从而增加肝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会促进细胞癌变。还有些乙肝患者缺乏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患病后依然不注意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肝炎慢慢发展成肝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肝炎病毒防控机制起步较晚,乙肝的防控意识及条件相对滞后,所以导致其感染呈全国性流行。而在乙肝患者中,每年又有2%~3%发生了癌变。数据显示,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00~150倍。乙肝病毒正在一步步把我国推向肝癌的重灾区,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2015版乙肝防治指南全文V3.0

题目待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级别详细说明 证据级别 A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 B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C低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推荐等级 1 强推荐充分考虑到了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成本而最终得出 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治疗意见可能会 2 弱推荐 有较高的成本疗效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 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 出现。 HBeAg逆转(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乙肝防治知识

乙肝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乙肝大国,病毒性乙型肝炎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群中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0%,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广西为我国肝炎高流行区,乙肝病毒感染率为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13.3%,估计广西现有乙肝患者160万,病毒携带者600万。 乙肝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全国每年约有70万新生儿由于母亲为HBV携带者而被感染,乙肝可发展成为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有被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 乙肝的传染源 各型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均可作为传染源。HBV 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急性患者从发病前数周至整个急性期内均有传染性,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常携带HBV,且反复发作,也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 乙肝的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HBsAg阳性的母亲在分娩时传播给婴儿的机会为35%,是乙肝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及不安全注射均可传播HBV。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可感染HBV。HBV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纹身、穿耳环等均可传染HBV。 乙肝的易感人群 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和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乙肝患者痊愈后可获得持续性的特异性免疫。 乙肝的预防 乙肝的预防应从切断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入手,同时对公众加强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1、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然后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第 2、3针免疫,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

乙肝常见问题精华问答

乙肝常见问题精华问答 0、乙肝的症状和体征: 不少人由于不知道乙肝有哪些症状,往往把什么不舒服都算在乙肝的头上。有的人主诉很多,但是医生检查后却正常;有的人则过于大意,直到出现了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才看病,延误诊治时问。知道乙肝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自己病情的轻重和变化。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医学上将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异常称症状,如恶心、肝区疼痛等;将医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称体征,如肝脏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统称临床表现。 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3.黄疸:尿液颜色变深,眼睛、皮肤黄染,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如果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 5.肝脾肿大:肝脏质地变硬、缩小,脾脏肿大…… 6.肝外表现:面色晦暗或黝黑,肝掌、蜘蛛痣,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 纤细资料:/Article/know/hbv/200612/20061212085411.htm 1、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DNA病毒,是一种复合体。HB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耐受。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HBsAg的抗原性在对外界抵抗力方面完全一致。二者在37℃活性能维持7天,在-20℃可保存20年,100℃加热10分钟可使HBV失去传染病,但仍可保持表面抗原活性。HBV对0.5%过氧乙酸、5%氯酸钠和3%漂白粉敏感,可用它们来消毒。 2、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有哪些? HBV具有三种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抗-HBc); e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e); 详细资料:/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20 3、什么是大三阳?什么是小三阳? 首先要指出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只是俗称,并非医学术语,也非病名。它是根据乙肝抗原抗体体系的检查结果来划定的: “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一般认为,“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 “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 特别提醒: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均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4、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5、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以后,一般不会再感染乙肝。没有抗体者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美国乙肝防治指南

前言 本指南是为了帮助医师和其它提供保健服务者认识、诊断和处理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这些建议提供的是由资料支持的接诊乙肝患者的方法。它们是基于以下内容:(1)有关该论题已出版的文献的正式综述和分析–Medline中查找到2006年2月及2003-2005年会议文摘;(2)美国内科医师协会评估健康实践和设计实践指南手册(3)指南政策,包括AASLD开发和使用实践指南的政策和AGA的关于指南的政策声明;和(4)作者在乙型肝炎方面的经验。另外,2000年和2006年NIH有关“乙型肝炎处理”会议的记录,EASL 2002年乙肝国际共识会议和亚太慢性乙型肝炎处理共识声明2005年更新版在本指南的形成过程中也得到了考虑。建议提出了优选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这些建议是有灵活性的。特定的建议都是基于已出版的相关资料。为了表证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的质量,AASLD实践指南委员会对于每一项建议都要求指定和报告一个类别。当有新的资料出现时,这些指南可能被定期更新。 表1 建议所依据的证据质量 级别定义 I 随机对照试验(RCT) II-1 非随机化对照试验 II-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II-3 多时间序列,明显的非对照试验 III 权威的意见,流行病学描述 绪论 估计全球有三亿五千万慢性HBV感染者。7在美国估计有一百二十五万的HBV携带者(定义为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的人)。HBV携带者出现肝硬化、肝功失代偿和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增加。虽然大多数携带者不会由慢性乙肝形成肝脏并发症,但有15%~40%在一生中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下面的指南是对以前AASLD指南的更新,反映了新的知识和针对HBV的新的抗病毒药物的文献。本指南中的建议与以下内容有关(1)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评估,(2)HBV感染的预防,(3)慢性感染者的处理,(4)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等待肝移植病人的慢性乙肝处理及肝移植术后复发乙肝的预防在最近的一篇综述文章中已经涉及,本指南不再予以讨论。 筛查高危人群以识别HBV感染者 全球HBsAg的流行情况变化很大,根据HBV携带情况分别≥8%、2%~7%和<2%,可将各国分为高、中、低HBV感染流行。发达国家中移民自高或中流行国家者及有高危行为人群中流行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