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全册21.1现代顺风耳__电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21.1现代顺风耳__电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21.1现代顺风耳__电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21.1现代顺风耳__电话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1、复习旧课:通过提问“从古至今,人们都使用过哪些方式来传递信息?”来整合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2、激发学习动机:联系时事热点;类比古今人类传递信息的途径;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

3、讲授新知识:通过阅读和交流的方式、运用电学、电磁学和声现象的知识,了解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了解电话交换机的作用;通过游戏,了解数字通信的特点。

4、巩固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信息传播手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古代的烽火、驿站等到近现代的电话等。现代社会很多都是借助于电流来传递信息的,利用电流传递信息是现代信息传递的基础。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它是早期使用电流来传递语音信息

的工具,即使在现代社会,电话仍是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了解电流是如何把信息传到远方的是本节教学重点,现代电话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使连接电话线的数量大大地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传输的信息量增大,信息传输的质量要求提高,数字通信已经在大范围内使用。了解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的区别,对数字通信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是本节教学难点。

本节是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利用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教学难点是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话原理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用(学生每组):多媒体、演示电话机一部、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从古至今,人们都使用过哪些方式来传递信息?

二、激发学习动机:联系时事热点、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一架载有239人、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波音777于万米高空突然消失,举世震惊。中、美、马等十一国联合搜救;多少国人牵肠挂肚、24小时守候手机期待搜救的最新消息……

【揭示课题】

现代人事如何传递信息的?电话为什么能够传声呢?

三、讲授新知识:

(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

(一)体验感受、互动研讨

1 播放视频,了解贝尔和他的“电话”

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2.观察老电话机,了解电话的构造

【看一看】电话由那两部分组成?

【议一议】人发出声信号经过电线传到了被叫的耳朵?打电话的时候你看到电话线在振动吗?话筒、听筒、电话线的作用是什么?

【拆一拆】

①话筒、听筒的构造是怎样的?

②话筒是怎样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

③听筒是怎样将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的?

【归纳总结】

1话筒由金属盒、碳粒(碳精)、膜片构成.

人对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膜片忽松忽紧地压挤碳粒,使金属盒的整体电阻忽大忽小,在电路里就产生了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使声音转化为变化的电流.

2 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薄铁片(膜片)构成.

当电路中忽强忽弱的电流通过听筒里的螺线管的时候,磁铁对听筒薄铁片的吸力就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薄铁片就振动起来使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

【练一练】

(1)电话机听筒里发生的主要能量转化是( )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B.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内能变成电能 D.电能变成内能

(2)电话的听筒主要应用了电流的( )

A.热效应 B.化学效应

C.磁效应 D.三种效应都有

(二)电话交换机

在电话刚问世的时候,一部电话机要与多少部电话机通话,就要有多少对电话线与外部相连。请同学们画圆圈代表电话机,依次连接一下2部、3部、4部、5部、6部电话机两两相连,分别需用多少对电话线?你能找出n部电话需要电话线的对数吗?

数量如此巨大的电话线太浪费材料了,而且话机太多数根本无法实现。该怎么办呢?

【看一看】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看视频,了解“交换机”的作用。

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电话交换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史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组内交流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用课件展示问题)

①一个地区的所有电话都接到什么上?每部电话的号码都一样吗?

②如何实现不同地区间的电话相互通话?

③打电话时,如果出现“占线”现象,是否对方话机正在使用中?

④交换机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程控电话有哪些功能?你对此了解多少?

(三)模拟通讯和数字通讯

1.游戏引入,理解模拟通讯

游戏一:由10名同学,排成一字长队,第一名同学按老师手中的一个成语或一句话,声情并茂地完成一套动作,只做给第二名同学看,第二名同学再只做给第三名同学看,依次做到第十名同学。最后请第一名和第十名同学同时做给同学们看,比较他们两个有没有差异。

点拨:模拟信号就像刚才的游戏一样,当将声音转换成电流时,这种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模仿”着声信号的“一举一动”。

游戏二:由一名学生执笔,在黑板上任意写下五个汉字,同学们分别给每个字标定代码,写在汉字的下面(代码的标定是任意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不同组合,也可以是不同颜色的组合,还可以是横与竖的不同组合等)。由10名同学,排成一字长队,第一名同学从黑板上的十个字的代码中,找出几组代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为佳,只说给第二名同学听,第二名同学再把他所听到的只说给第三名同学听,依次直到第十名同学。请每一名和第十名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他们传递的代码,其他同学一起来对比两者有无差异。

【归纳总结】

①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做数字通信。

②通常的数字信号只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形式简单,所以抗干扰能力特别强。另外,数字信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编码进行加密。

四、巩固运用: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电话的构造与原理尽量体现方法与思想的设计。如要想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改变电流,该怎么办,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想办法改变话筒的电阻,即老式电话的原理;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把运动变成电流,即现代话筒的构造,总之讲解宜从其本质上讲,学生理解起来才透彻。

2.数字信号可以让学生多练习,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拟数字密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兴趣高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即将技术新课,面临中考物理总复习。往年的做法是一节课一章,草草收尾,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中考复习。殊不知,最后两章的内容虽然考点不多,对于培养学生队伍里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还是要重视。

2.本课要多找合适的视频,老式的手机、电话,让学生拆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发动学生对“智能手机”的功能和模块组件进一步探究,方能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代顺风耳——电话》教案

《现代顺风耳——电话》教案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话原理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学生每组):多媒体、演示电话机一部、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联系时事热点、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一架载有239人、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波音777于万米高空突然消失,举世震惊。中、美、马等十一国联合搜救;多少国人牵肠挂肚、24小时守候手机期待搜救的最新消息…… 【揭示课题】 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现代人事如何传递信息的?电话为什么能够传声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类比古今人类传递信息的途径;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 为马航MH370失联祈福! 古人:烽火狼烟;快骑驿站;鸿雁传书;鸡毛信…… 现代人:手机;旗语、网络通信等……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 1.电话的构造 2.话筒与听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现代顺风耳---电话》教案

21.1 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话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 想想议议:完成课本146页的问题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3、达标练习:课本后14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和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观念和能力。 3.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及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2.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 ●教学难点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废旧电话机一部、电话挂图一幅。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学生们看屏幕(微机播放电话的发明过程)。 [师]电话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通讯工具,它为什么能传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了解这方面的哪些内容? [生甲]电话基本构造是什么?[生乙]电话是怎样传声的?

[师]看挂图,讨论得出答案。[生甲]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 [生乙]话筒由金属盒、碳粒(碳精)、膜片构成。 [生丙]人对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膜片忽松忽紧地压挤碳粒,使金属盒的整体电阻忽大忽小,在电路里就产生了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使声音转化为变化的电流。 [生丁]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薄铁片(膜片)构成。 [生戊]当电路中忽强忽弱的电流通过听筒里的螺线管的时候,磁铁对听筒薄铁片的吸力就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薄铁片在这种忽大忽小的力的作用下就振动起来,听筒薄铁片的振动情形跟话筒振动膜的振动情形是一样的,就听到与话筒前面的讲话相同的声音。它是使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让我知道电话是怎样工作的,也知道是电流把声音传到远方。 二、进行新课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板书] (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板书] [师]思考下面问题,一个地区有5部电话,如果一部话机只能固定地同另一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杠杆》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 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 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 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的木块,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把它拔出来 讨论、合 作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和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杠杆: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杠 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归纳小结 杠杆的概 念 多媒体 讲解(2)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讨论、归 纳、记忆 多媒体演示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1 -

- 2 -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现代顺风耳—电话练习题2

现代顺风耳—电话习题精选 轻松入门 1.最简单的电话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在听筒中听到的声音越大,则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范围也越______。 3.话筒的作用是把______信号变成______信号.听筒的作用是把______信号变成______信号。 4.当两部电话要通话时,电话机上要连上一对电话线,通话时,通过______沿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 5.一般电话之间都是通过安装在电信部门内的电话交换机来转接的,使用电话交换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______的利用率.现代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能按用户所拨的______自动接通话机。 6.在利用电话进行通讯时,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人们发明了______。 7.下列部件装在话筒里的有______、装在听筒里的有______。(请从下列中选出适当序号填人横线) A.永久磁体B.螺线管 C.碳粒D.用碳精片制成的振动膜 E.用薄铁片制成的振动膜 8.经过对教材中“电话”的学习,小明与小虹对电话中听筒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展开了讨沦。以下是他们叙述中的几句话,其中错误的是 ( ) A.听筒振动膜的振动情况与话筒振动膜的振动情况基本相同 B.听筒里螺线管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铁对振动膜吸引力大小变化 C.听筒里螺线管的电流变化跟话筒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完全不同 D.听筒里有一个永久磁铁 快乐晋阶 9.现代社会,电话已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工具,最简单的电话是由话筒、听筒和电。源组成,它们应______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其中______的主要元件是电磁铁。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电话不断出现.经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你知道的新型电话有______和______等。 11.在上海的小明家里刚刚装上电话,他想给北京的姑姑打个电话问候,可电话在“占线”。请你帮他分析一下,下列哪种情况能造成这种现象 ( ) A.有人正给小明打电话 B.小明的姑姑正在用电话 C.上海和北京之间有太多的用户在通话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2.当甲、乙两部电话接通后,小明与小虹就对课堂上所学习“电话”知识展开了讨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学生的学习任务艰巨。学习的时间紧,还要进行九科竞赛,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的两位新搭档,我们之间还需要磨合,针对现实的情况,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进行六步四检的课堂改革。在教学中自己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对这些学生我并不了解。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性格、姓名、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初二进行的是六步四检的教学模式,我也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九年级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对学生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平时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时的让学生接受自己。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为:第一部分是内能以及内能的利用。具体内容分为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热机的效率和能量的转化比热容和效率的计算。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难度比较大(例如: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和效率计算的相关问题)。作为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在新授课中一定要注意节奏,力争保证全体学生理解,别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掉队。第二大部分为电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与上一部分内容相比,电学内容相对较难一些,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和重点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电学的公式及概念)、相关计算。扎实基础再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今年教学的任务艰巨,成绩的压力很大,我们三人会共同努力,定会实现我们全县前二的目标。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明确做到哪些内容是考点,哪些是难点。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实用可行的教案,课件,学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坚持并摸索适合我们物理教学的磨课方式。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做好培优辅差,在达标题的设计上注意分层,要有拔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 4、严格管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物理知识的储备。严格管理学生,抓紧课上的每一秒钟,洞察一切。对于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帮助学生成长。 5、研究中考,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平时多做山东省的物理中考题,及时写出试题的分析,多做总结。及时的反思教学。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 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