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千佛山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于梅澳

一、千佛山自然环境介绍

千佛山位于济南偏东处,海拔约285米,占地166公顷。属于暖热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山上植被茂密,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低矮灌木,种类丰富。

二、调查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千佛山上的昆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千佛山的昆虫生长环境。

三、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

路线一:进入千佛山南门,调查水塘旁边的昆虫种类。

路线二:沿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调查。

路线三:大佛头周围。

2.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昆虫论坛网站,台湾嘎嘎昆虫网、六足王国等。

3.查阅相关书籍。

《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昆虫图鉴》《常见野外昆虫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蝴蝶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蜘蛛识别手册》《彩图实用昆虫百科》《昆虫博物馆》等。

四、千佛山昆虫种类

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对千佛山周围进行2-3次的实地调查。经过最近两三年的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有:

环山路、大佛头:蝽象(金绿宽盾蝽、条蜂缘蝽象、猎蝽象)、蝶类(凤蝶、灰蝶、蛱蝶、眼蝶、粉蝶)、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背瓢虫)、步甲(绿步甲、双齿蝼步甲、黑布甲)。

水边:蜻蜓(大团扇春蜓、灰蜻蜓、红蜻蜓、黄蜻蜓),色蟌,水黾、蝎蝽

等。

(一)蝽象

金绿宽盾蝽

形态:长13.5-15.5毫米,宽9-10毫米。宽椭圆形。触角蓝黑,足及身体下方黄色,体背是有金属光泽的金绿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有艳丽的条状斑纹。

生活史:金绿宽盾蝽1年1代,以5龄若虫在侧柏附近的落叶和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陆续从越冬处爬出,取食侧柏嫩叶。5月中旬5龄若虫开始羽化,6月初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羽化期结束,5月到8月为成虫期,7月底到8月中旬交配产卵,8、9月份若虫由1龄发育至5龄,9月中下旬为5龄若虫高峰期,11月5龄若虫开始转移越冬。

寄主:葡萄、松、枫杨、臭椿、侧柏。

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环山路。

(二)蝴蝶

1.凤蝶

柑橘凤蝶(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山脚)

柑橘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柑橘凤蝶成虫翅面浅黄绿色,脉纹两侧黑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宽带中有月形斑。臀角一般有一个带黑点的橙色圆斑。成虫喜访花。翅展61~95mm。

幼虫喜欢的食草是芸香科的柑橘植物及食茱萸。在所有凤蝶中,柑橘凤蝶这名字最为特殊,因它是唯一与食草同名的蝴蝶。该虫中国各柑橘区均有。危害柑橘和山椒等。

麝凤蝶

(发现地点:大佛头山脚)

麝凤蝶,在凤蝶里,属于非常漂亮的一类蝶。该蝶身躯呈红色,较大,空中飞舞时其尾部展开,飞行缓慢。雄蝶常围绕大树盘旋飞翔,雌蝶则多在花间飞行,抒展大方,有大家闺秀的灵动气息。

丝带凤蝶(发现地点:大佛头半山腰)

丝带凤蝶又名软凤蝶、马兜铃凤蝶等,全世界仅1种(中国有3个亚种),只分布在东亚,是我国非常珍贵的蝶种,在国内曾被列为14种珍贵蝴蝶种类之

一,也是国际收藏家的首选蝶种。

体形特征翅展42——71mm。雌雄异型,雄蝶翅面白色,有黑色斑纹;前后翅外缘有断续的红色;雌蝶翅面黄色有黑褐色斑纹。食性花粉、花蜜、植物汁液。在江浙地区,人们将雄雌丝带凤蝶比作“梁祝蝶”。丝带凤蝶雌雄颜色也不一样,雌蝶翅的颜色较深,雄蝶翅的颜色浅而亮。

前两年在大佛头有较多发现,最近因山坡开发建房,破坏环境,丝带凤蝶数量减少。

2.粉蝶

云粉蝶

发现地点:千佛山山脚下草丛

形态特征:翅面白色,前翅中室有一黑斑,顶角和后翅外缘由几个黑斑组成花纹状,翅背斑纹呈墨绿色;雌蝶前翅后缘和后翅外缘的斑点比雄蝶的大而且色深。虫体大小:翅展35-55mm。

寄生范围:萝卜、白菜、甘蓝、油菜、荠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豆科牧草。 3.眼蝶

矍眼蝶:

发现地点:千佛山山腰、大佛头山腰。

特点:翅展33—45mm。体茶褐色,腹面色灰;翅茶褐色,前翅亚端部下方有黑底蓝色双心黄圈大眼斑1个,眼斑周围色稍淡;后翅后缘区与亚端区色稍淡,蓝心黑底黄圈眼斑2个位于第2和3室。

成虫发生于四月初至十月末均能见到。成虫不访花。飞行较迅速,路线不规则,常活动于林缘及林间阴处。

牧女珍眼蝶:

发现地点:千佛山山腰林间

寄生范围:香附子、油莎豆等莎草科植物。特征:翅展38-40毫米。翅面土黄色,前翅基部三条脉明显膨大;翅背色淡,前翅亚缘区有一列黑色眼纹,后翅亚缘区一列6个黄圈黑眼纹;前后翅亚前缘线银白色,波状,内侧有橙色条纹。

4.灰蝶

蓝灰蝶,是平地最常见的小型蝴蝶。成虫常於草地、树林边以及路旁低飞,

也常出现在各种草本植物旁。

(三)步甲

绿步甲

发现地点:千佛山山脚草地

绿步甲属鞘翅目,步甲科。绿步甲前胸背板暗铜色,鞘翅金绿色,疣突黑色;体腹面略带蓝色光泽。它体长35mm。主要捕食鳞翅目昆虫幼虫,肉食性昆虫。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我曾饲养过两只绿步甲半年,绿步甲成功产卵,孵出幼虫。最喜欢食蜗牛。也喂过火腿肠、虾肉、蟹肉,甚至水果,它们都吃得很带劲。法布尔昆虫记记载它们不吃鱼肉,我试着喂了些,果真不吃。所以,我认为,绿步甲属杂食性昆虫。)双齿蝼步甲

发现地点:千佛山山脚草地

双齿蝼步甲属鞘翅目,步甲科。双齿蝼步甲体黑色有光泽;触角末端、口须末端、足胫节和跗节略带暗红褐色;中足胫节外缘近端部有2个刺突。它体长23~26mm,宽7.5~9mm。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地。

这小家伙爱装死,一碰它,立刻就不动了。

(四)瓢虫

1.异色瓢虫

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

异色瓢虫体卵圆形。色泽和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鞘翅在7/8处有1条显著横脊,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捕食同翅目的蚜虫和木虱等昆虫。它体长5.4~8mm,宽3.8~5.2mm。

有时我们去野外观察,发现植物上很多“种”瓢虫,实际上属于同一个种,只不过它具有不同的斑纹变化而已。

异色瓢虫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瓢虫之一,我国除广东南部、香港没有分布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异色瓢虫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他瓢虫。我国曾用异色瓢虫防治松树的大害虫日本松干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与香山、天坛、北海等公园开展释放异色瓢虫、七星

瓢虫等天敌,捕食园林树木上的蚜虫等小昆虫,效果不错。国外还培育出无飞翔能力的异色瓢虫应用在温室或大田,这是因为许多释放后的成虫会飞走。

通过实地调查,前几年千佛山异色瓢虫发现较多,近几年异色瓢虫数量减少。

2.龟纹瓢虫(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

龟背瓢虫

斑纹多变,有时鞘翅全黑或无黑纹。常见于农田杂草,以及果园树丛,捕食多种蚜虫。它耐高温,7月下旬后受高温和蚜虫凋落的影响,其他瓢虫数量骤降,而龟纹瓢虫因耐高温,喜高湿,在棉花、芋头、豆类等作物田生活。

3.七星瓢虫

体长6.5~7.5mm。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

(五)蜂类:

这种蜂叫“中华木蜂”,属蜜蜂科,体长约30-35mm,翅展35-40mm。

多出现在春末夏初季节。成虫蛀木产卵,幼虫靠吃木头长大。对木结构老屋、古遗迹危害较大。

因为千佛山有许多古建筑,木蜂数量增多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六)蜡蝉

此虫为斑衣蜡蝉的一龄若虫

斑衣蜡蝉是同翅目蜡蝉科的昆虫,民间俗称“花姑娘”、“椿蹦”、“花蹦蹦”。这种昆虫在生长中,体色变化很大。小若虫时,体黑色,上面具有许多小白点。大龄若虫最漂亮,通红的身体上有黑色和白色斑纹。成虫后翅基部红色,飞翔时很鲜艳。成虫、若虫均会跳跃,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最喜臭椿。

蜡蝉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很大。若8、9月雨量特别多,湿度高,温度低,雨季一过,冬天即开始,可使斑衣蜡蝉成虫寿命大大缩短,来不及产卵而早死;同时,因雨量增加,植物汁液稀薄,营养降低,影响产卵量和孵化率,使第二年虫口大大下降。反之,若秋季雨少,则易酿成灾害。

每年夏末,千佛山有很多产卵后死掉的成虫。

五、分析调查成果

经过调查发现:千佛山蝶类数量有减少的趋势,瓢虫的数量也不像往年多。因为前两年为了抑制美国白蛾大量繁殖,便喷洒杀虫剂,导致了其他种类的昆虫逐渐变少。

昆虫其实不分益虫和害虫,昆虫所生存的食物链平衡了,就没有益虫害虫之分,如果某个种类的昆虫数量增多了导致生态不平衡,这个种类的昆虫就叫害虫了。以前,当美国白蛾肆虐“侵略”我国时,人们用过各种药物,可都没消灭掉白蛾,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昆虫都销声匿迹了。后来,科学家人工培育了一种专门抑制美国白蛾的昆虫,叫周氏啮小蜂。它可以在白蛾的蛹内产卵,在白蛾的体内生长。这样就破坏了白蛾的生长顺序,大大减少了白蛾的数量。

六、结论建议

昆虫在自然生态中起着重要作用。食腐昆虫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生成土壤,促进森林中植物的繁茂。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粉动物对于大部分开花植物的正常繁殖是不可或缺的。食肉昆虫平衡了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各生物间的种群数量。昆虫通过食物链关系直接影响森林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昆虫的生活环境和多样性。

通过调查千佛山昆虫种类的分布,可以了解千佛山的环境质量。当某种昆虫种群减少,就警示我们要保护千佛山的昆虫生活环境,维护昆虫的多样性,从而保护千佛山植被环境。

昆虫分类-10个目主要特征

昆虫10个目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 2对,膜质,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尾须小,1节。半变态。 蜻蜓、豆娘 捉足;翅2对,前翅覆翅,后翅膜质。尾须不长,多节。渐变态。 2对,前翅革质称覆翅,后翅膜质;后足为跳跃足。大多尾须短,1节;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声器,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渐变态。 蝗虫;蚱蜢-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蟋蟀(蛐蛐)-黄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有2根细长的尾须,触角长于身体;螽斯(蝈蝈)-外形似蝗虫,草绿色,触角长于身体;蝼蛄 3-5节,通常4节;口器刺吸式。翅2对,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完全退化;小盾片发达;后胸常有臭腺。无尾须。渐变态。 黾蝽(水黾)-两栖,触角外露,无臭腺,胫节有特化毛,能在水面行走;负子蝽-水生,触角隐藏,有臭腺,后足游泳足;龟蝽、盾蝽、长蝽、缘蝽、猎蝽、盲蝽-陆生,触角发达,通常有臭腺 2对,前翅质地相同,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翅置于腹部背面上方呈屋脊状。无尾须。渐变态。 斑衣蜡蝉、蝉(知了)、沫蝉、叶蝉、角蝉、蚜虫 。触角形状多样,一般10-11节;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背板宽大;翅2对,前翅角质化称鞘翅,无明显翅脉,静止时不相叠,中间有一鞘缝,后翅膜质。无尾须。全变态。 天牛、金龟、瓢虫、象甲、步甲、叶甲、扣头虫 2对,前后翅相似,膜质,无臀叶,翅脉呈网状,翅脉在近翅缘处多分叉。尾须1节或无。全变态。 草蛉 幼虫口器为咀嚼式。翅2对,被鳞片,翅脉稀少。有退化的尾须。全变态。 蝶-触角球杆状,多白天活动,静止时翅多直立或平置;蛾-触角丝状或羽毛状,多夜间活动,静止时翅多呈屋脊状 ,或短而仅3节(具芒状或不具芒);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翅2对,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尾须无或有。全变态。 蚊、蝇、虻 13节,雄虫12节;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2对,膜质透明,翅脉少,后翅前缘有翅钩列。无尾须;雌虫产卵器发达,有的特化为螫针。全变态。 蜂、蚁

昆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小麦、油菜蚜虫调查和鉴定 姓名:班级:学号: 一实验内容 1 小麦蚜虫调查与种类鉴定 在田间观察并用毛笔扫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调查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以及种类,记录所调查小麦植株数量。通过对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了解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并掌握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方法,旨在预测小麦蚜虫危害蔓延情况,为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 油菜蚜虫种类鉴定 通过实验室给定的油菜蚜虫样本,随机捕获数头蚜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油菜蚜虫种类。通过对油菜蚜虫种类的鉴定,熟练掌握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对其进行鉴定与分类,以明确当地油菜蚜虫的主要类型,旨在为油菜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方法 1 小麦蚜虫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茎);当百株(茎)蚜虫量超过500头且株(茎)间差异不大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茎);当蚜虫量特大时,每点可减少至10株(茎)。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有翅蚜及无翅蚜数量,并统计计算百株蚜虫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表1)。 表1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 注:调查地点为成都校区图书馆前小麦田,地块类型为旱水田。 2 小麦和油菜蚜虫鉴定方法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教材,小麦和油菜蚜虫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麦蚜虫种类和发生情况 根据表1可知,所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均为禾谷缢管蚜,由此可初步推测出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在随机选取的6株小麦种,只有4株小麦有蚜虫,有蚜率达66.7%;通过调查的小麦上一共有92头禾谷缢管蚜,换算成百株蚜量为1534头。按照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现阶段已达到防治标准。而禾谷缢管蚜都是无翅型,且与生活阶段有关。此阶段为小麦灌浆期,蚜虫只需要在小麦植株的叶片或茎秆上小范围活动,就可以从小麦吸食足够的汁液作为营养物质。在南方,禾谷缢管蚜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不产生雌雄性蚜,以无翅成虫和若蚜在小麦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过冬。而北方小麦即将成熟时,禾谷缢管蚜多为有翅型,此时有翅蚜可以飞离麦田,寻找新的寄主。以上禾谷缢管蚜翅型符合一般理论,调查结果较为合理。 2 油蚜虫种类 根据油菜蚜虫的鉴定结果可知,所取油菜样本上有桃蚜和萝卜蚜两种蚜虫。同时也可以根据油菜蚜虫种类特征可以鉴定出不同类别的蚜虫。桃蚜,一般呈绿色、黄绿色或淡红色,腹管较细长,绿色末端有明显缢缩,背上无蜡粉,突出特征是额瘤发达,且向内倾斜。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可以十分容易的看到有些蚜虫的触角基部内侧有十分明显的额瘤,且其他特征也符合桃蚜的形态特征,所以鉴定为桃蚜。萝卜蚜,背覆稀少蜡粉,额瘤不明显,腹管短粗,近末端缢缩不明显。观察到有的蚜虫额瘤不明显,排除是桃蚜的可能,且只有背部有较少蜡粉,排除为甘蓝蚜的情况,其他特征均符合萝卜蚜的特征,因此鉴定为萝卜芽。 四结论与讨论 (1)根据小麦蚜虫调查与鉴定结果可知,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百株蚜量为1534头,调查田块的发病情况已经达到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500头),而且出现麦蚜聚集的中心株,有两株小麦植株上各有近33头禾谷缢管蚜。田间发病情况需要及时控制。而且近日气温变化适宜麦蚜繁殖,气温继续回升,麦蚜历期缩短,繁殖加速,病情会持续加重。此时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10 %吡虫啉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 15 g,或25 g?L-1的溴氰菊酯乳油15 ~ 20 mL,或40 %乐果乳油30 mL兑水30 ~ 40 kg喷雾

昆虫区系分类-CAS

目录 昆虫区系分类 基于大量成虫形态学特征构建全球遮颜蛾科(鳞翅目:麦蛾总科)“自然”系统分类的研究 .................... .....................................................................................................................................David Adamski(1)中国埃内寄蝇族分类研究(双翅目:寄蝇科) ..................................................................孙琦等(2)中国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Matsumurasca) onukii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 ..........................................................................................................................................张丽等(3)世界昆虫地理区划..................................................................................................................申效诚等(4)中国平腹小蜂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旋小蜂科) ......................................................唐璐等(5)中国下盾螨亚科分类研究进展(蜱螨亚纲:厉螨科)..........................................................张倩等(6)龟形小刺蛾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 ..............................................................................江宏燕等(7)中国叶螨科分类研究进展 ......................................................................................................李娟等(8)巨螯螨科分类研究进展(蜱螨亚纲:中气门目) ..............................................................沈燕等(9)象蜡蝉科世界范围分类修订与系统发育分析(半翅目: 蜡蝉总科).................................宋志顺等(10)中华大仰蝽转录组分析及微卫星多态性检测 .................................................................... 李敏等(11)青海省祁连县蝶类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李雷雷等(12)青海蝗虫地理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 ....................................................................................郝会文等(13)天津北大港湿地昆虫群落组成的初步分析 ........................................................................曹威等(14)贵州荞麦田间地上节肢动物种类的调查 ............................................................................张晓娜等(15)珍稀虎凤蝶属Luehdorfia种、亚种地位研究 ....................................................................苏杰等(16)蝎蛉科(长翅目)系统发育研究 ........................................................................................王吉申等(17)中国长小蠹亚科的分类研究 ................................................................................................赖盛昌等(18)家食甜螨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蓝杨铭等(19)两种寡鬃实蝇属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分析及实蝇科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张岳等(20)黄蚜小蜂属Aphytis的系统发育研究 ..................................................................................张正莉等(21)中国蚜小蜂科亚科和族的系统发育研究 ............................................................................张正莉等(22)中国腺水螨科分类学研究进展 ............................................................................................王宇等(23)昆虫生态 大豆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的比较研究 ............................................................李悦铭等(24)温度对茄无网长管蚜无性世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新畅等(25)汉江中游流域黏虫世代特点分析 ........................................................................................常向前等(26)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一、千佛山自然环境介绍 千佛山位于济南偏东处,海拔约285米,占地166公顷。属于暖热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山上植被茂密,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低矮灌木,种类丰富。 二、调查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千佛山上的昆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千佛山的昆虫生长环境。 三、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 路线一:进入千佛山南门,调查水塘旁边的昆虫种类。 路线二:沿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调查。 路线三:大佛头周围。 2.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昆虫论坛网站,台湾嘎嘎昆虫网、六足王国等。 3.查阅相关书籍。 《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昆虫图鉴》《常见野外昆虫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蝴蝶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蜘蛛识别手册》《彩图实用昆虫百科》《昆虫博物馆》等。 四、千佛山昆虫种类

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对千佛山周围进行2-3次的实地调查。经过最近两三年的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有: 环山路、大佛头:蝽象(金绿宽盾蝽、条蜂缘蝽象、猎蝽象)、蝶类(凤蝶、灰蝶、蛱蝶、眼蝶、粉蝶)、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背瓢虫)、步甲(绿步甲、双齿蝼步甲、黑布甲)。 水边:蜻蜓(大团扇春蜓、灰蜻蜓、红蜻蜓、黄蜻蜓),色蟌,水黾、蝎蝽等。 (一)蝽象 金绿宽盾蝽 形态:长13.5-15.5毫米,宽9-10毫米。宽椭圆形。触角蓝黑,足及身体下方黄色,体背是有金属光泽的金绿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有艳丽的条状斑纹。 生活史:金绿宽盾蝽1年1代,以5龄若虫在侧柏附近的落叶和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陆续从越冬处爬出,取食侧柏嫩叶。5月中旬5龄若虫开始羽化,6月初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羽化期结束,5月到8月为成虫期,7月底到8月中旬交配产卵,8、9月份若虫由1龄发育至5龄,9月中下旬为5龄若虫高峰期,11月5龄若虫开始转移越冬。 寄主:葡萄、松、枫杨、臭椿、侧柏。 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环山路。 (二)蝴蝶

调查报告分哪几种类型

调查报告分哪几种类型 篇一:调查报告等各种论文写作格式 病例报告写作 病例就是某种疾病的例子。某一动物患了某种疾病,就是这种疾病的病例。兽医工作者对某个病例的诊断、治疗的记录称之为病案或病历。对某一或某些病历,在客观、系统记录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做必要的理论分析,即形成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病例报告是报道具有特别意义的个别病例的一种写作形式。通常以一个或数个病例为素材。作为病例报告素材的病历,必须是兽医临床上极为罕见,容易造成误诊的病例,或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产生某些罕见反应或特殊现象的病例。 1、病例报告的意义 (1)报道罕见、容易造成误诊的病例,可引起同行的注意,避免误诊、误治。 (2)报道兽医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罕见反应或特殊现象,可为其他兽医工作者提供经验,以便利用或避免这些反应和现象。 (3)通过个别病例特殊本质的报道,为研究某一疾病、

某一治疗药物(或疗法)的共同本质提供素材 2、病例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1)题名要求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直截了当,使人一目了然。可直写“××病一例报告”或“××药治疗××病引起××的×例报告”。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熊猫角膜翳一例报告》、《小型狮子犬膀胱结石一例报告》。 (2)作者及工作单位 (3)正文及讨论。病例报告的正文,通常开门见山直接介绍病例,内容包括: A病例的一般情况。畜主姓名、住址,病畜性别、年龄、品种、畜名、营养状况等。 B主述,简要病史,阳性体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 C主要的实验室诊断和特殊诊断结果 D诊断 E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及机体反应 F预后和转归 G病理剖解(有资料时) 讨论,在正文对病例介绍以后,要进行针对性讨论,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报告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6年4月至5月份 调查地点:黄山学院南区 调查对象:园林植物病害和虫害种类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及实验室观察 二、调查结果 1、柏树冬孢子角 冬孢子角以菌丝体在桧柏菌瘿中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至2.5~5公里的范围,落在苹果树的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上,形成病斑。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性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再发育成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秋季再随风传到桧柏树上,形成菌丝体、菌瘿越冬,完成生活史。 病原: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1种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后萌发产生担孢子,共有4种孢子。苹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性孢子。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叶背面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栗褐色、单胞、膜厚,有瘤状突起。 症状: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 桧柏是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桧柏小枝上越冬。于小枝一侧或环绕枝形成球状瘿瘤。瘤径3~5毫米,后中心部隆起、破裂,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鸡冠状,遇春雨后呈花瓣状,称“胶花”。 2、大叶黄杨煤污病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危害 症状:煤污病又称煤烟病,黑色烟煤小污点,在花木上发生普遍,影响光合、降低

露水河地区昆虫种类多样性研究

露水河地区昆虫种类多样性研究 Studies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Insects in the region of LuShuihe 刘伟,邹宇亭,刘明双,岳艳,吴章艳,王万富,唐燕 摘要:以长白山露水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红松王、五道江口、老红松王等地方,采用扫网法对露水河地区的昆虫进行采集,研究了该区内的昆虫生物种类多样性。采集时间为七月三号至七月十六号,平均气温在二十五摄氏度左右,其中在阴晴雨天均有采集。 在采集的标本中,双翅目和同翅目数量最多,其次为膜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 关键词:露水河,昆虫,多样性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明确其种类、分布与寄主范围,对认识与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研究就是关于长白山地区露水河一带的昆虫种类多样性展开的调查讨论,对该地区的未来害虫防治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 样地设置 在露水河地区进行昆虫采集,采集样地如表1 表1 样地选取 样地序号样地名称 1 老红松王 2 红松王 3 五道江口 4 参地道旁 5 红松林路边 1.2 方法 采集昆虫过程中,采用扫网法对昆虫进行捕捉,在树林和路边的草丛、枝叶中搜集,再用毒瓶将飞行类昆虫处理收集。

2.结果与讨论 2.1总体概况 经过采集、处理、分类以及查找验证,得出各个目昆虫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露水河地区昆虫各目的科、种数量 目名科数种数个数 直翅目7 ---- 183 膜翅目8 11 557 双翅目7 12 252 脉翅目 1 1 42 蜻蜓目 3 3 42 鳞翅目7 88 1723 同翅目 2 2 123 长翅目 1 1 126 半翅目 5 18 622 鞘翅目13 13 1112 缨翅目 1 1 4 革翅目 1 1 36 总计56 ---- 4822 由表中数据可知,共采集12个目,总数达4822。在采集的昆虫中,鳞翅目昆虫个数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 2.2各目昆虫分析 各个主要目的昆虫种类数量以及相关分析如下。 2.2.1直翅目 直翅目昆虫的科属种数量如下表3-1 表3-1 直翅目(Orthoptera)的科、属、种数量 科属数量 斑腿蝗科斑翅蝗科螽斯总科网翅蝗科剑角蝗科蟋蟀科蚱总科5 1 4 2 2 1 1 122 5 6 17 21 1 1 由数据可知,在直翅目中,以班腿蝗科为最多,是直翅目中的优势种,其次是网翅蝗科、剑角蝗科、螽斯总科、斑翅蝗科,蟋蟀科和蚱总科比较少。露水河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在昆虫采集期间,时有降雨,对采集工作有一定影响。直翅目中昆虫在采集时间段内大部分尚处在幼虫期,成虫很少。

2020年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

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一、概念与特点 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 三、实习时间 201x年9月24号、25号 四、实习内容 (一)采集昆虫 1.使用工具 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当采集者走到

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标?者为已灭绝的目 无翅亚纲(Apterygota) 石蛃目(Archaeognatha) 缨尾目(Thysanura) 单尾目(Monura)? 双尾目(Diplura) 原尾目(Protura) 弹尾目(Collembol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古翅下纲(Palaeoptera)(并系) 蜉蝣目(Ephemeroptera) 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 Megasecoptera? 古蜻蜓目(Archodonata)?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 原蜻蜓目(Protodonata)? 蜻蛉目(Odonata 新翅下纲(Neoptera) 外翅总目(Exopterygota) 华脉目(Caloneurodea)? 巨翅目(Titanoptera)? 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 恐蠊目(Grylloblattodea) 螳?目(Mantophasmatodea) 襀翅目(Plecoptera) 纺足目(Embi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革翅目(Dermaptera) 直翅目(Orthoptera) ?目(或竹节虫目)(Phasmatodea) 蜚蠊目(Blattodea) 等翅目(Isoptera) 螳螂目(Mantodea) 啮虫目(Psocoptera) 缨翅目(Thysanoptera) 虱毛目(Phthiraptera) 半翅目(Hemiptera) 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 膜翅目(Hymen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 蛇蛉目(Raphidioptera) 广翅目(Megal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长翅目(Meco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双翅目(Diptera) 原双翅目(Protodiptera)? 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鳞翅目(Lepidoptera) 分类地位未定 舌鞘目(Glosselytrodea)? Miomoptera? 昆虫的分类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整个生物的分类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前面已经提到昆虫的分类地位是: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昆虫纲以下的分类阶元是目、科、属、种四个基本阶元。在纲、目、科、属、种之间以及种下还可以设立其它阶元。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及亚种;也有在目、科之上设立总目、总科;也可以在亚纲与目之间或在亚目与总科之间设立部等阶元。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的名称,称为学名。昆虫种的学名在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这就是双名法,即规定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最后附上定名人。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有时在种名后面还有一个名,这是亚种名,也为小写,并且都由拉丁文字来书写。学名中的属名、种名、有的还有亚种名一般用斜体字书写,定名人的姓用直体字书写,以示区别。生物的这一双命名法,是由林奈Linnaeus(1758)创造的。 学名举例:菜粉蝶 Pieris rapae Linnaeus 属名种名定名人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二、昆虫分类系统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很多,分多少个目和各目的排列顺序全世界无一致的意见。最早林奈将昆虫分为6个目,现代一般将昆虫分为28~33目,马尔蒂诺夫将昆虫分了40目,纲下亚纲等大类群的设立意见也不一致。 三、农业上重要目、科特征简介 在昆虫分类中,以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9个目最为重要,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果树、蔬菜及农林害虫和益虫。下面分目介绍概况。 (一)直翅目 本目全世界记载约有2万种,我国记载约有500多种。其中包括很多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华北蝼蛄、大蟋蟀等等。 本目主要特点

调查报告

第十一章调查报告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含义、种类及特点 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用途十分广泛,成为一种特别常用的文体,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调查报告的种类 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这两类调查报告依据不同标准又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 (一)普通调查报告 1.描述式调查报告、论说式调查报告、合一式调查报告 按照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描述式调查报告、论说式调查报告、合一式调查报告等。 描述式调查报告在撰写时偏重于对调查过程和调查得来的情况的客观叙述,较少议论,它注重于使受众对调查对象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中形成鲜明的、正确的看法。 论说式调查报告在撰写时偏重于对调查得来的材料的分析论证,以及由论证形成的作者的见解,并且以此来引导读者,使读者了解该调查对象的性质及意义。 合一式调查报告是描述式和论说式两种类型的结合,其特点是既有描述,又有议论,以全面、深入地反映实际情况。在撰写时一般是先摆明情况,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总结式的结论和提出建议。 2.全面调查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 按照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全面调查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等。 全面调查报告特指依据普遍调查的结果所写的调查报告。它涉及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所用调查资料广泛,因此结论有普遍性,适用面宽,指导作用相应较大。 专题调查报告是为了一定的目的,选取特定角度,以某一个或某一组样本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专门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所写的调查报告。它主题鲜明,

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

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 篇一:在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来写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昆虫分类学

第四章昆虫分类学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定义和研究内容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 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这一定义是根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发展历史和现状确定的。 众所周知,昆虫是世界上最昌盛的动物类群,个体和种类繁多,分布广。据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88年提出的报告,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现巳描述约90万种,并且每年仍以大约7000种的速度递增。这就是说昆虫中90%的种还是未知种,它们还未被科学家记述和命名,缺乏鉴定用的科学资料。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已记载的昆虫约45,000种,已知种仅占3%,说明我国昆虫种类的未知数太大了。这就充分表明,研究昆虫、确定种类、描述识别特征、予以命名、提供正确认识和鉴定昆虫种的科学资料,仍然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如此繁多的昆虫,我们要认识它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分类classification的方法。昆虫分类实践的过程是:先把看到的昆虫个体individuals按照形态特征的相似性similarity,即共同性,归为同形体phenon(phena),再根据生物种的科学概念和知识,把同形体鉴定到种species,进一步把种按照亲缘关系的远近归入高级分类单元 higher taxonomic taxon(taxa),属,科、目等,这样就成为一个有序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现在一些昆虫分类单元,如昆虫纲的分目,有些目的分科,有些科的分属分种,已有分类系统,即有了由高级分类单元逐级向属、种鉴定认识的基本科学资料。但是很多昆虫科以下的分类还缺乏细致研究,没有科下的分类系统和认识属,种的科学资料,这就为分类认识和鉴定昆虫种类,研究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带来极大困难。鉴于此,研究和建立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昆虫类群的分类系统,也是当代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分类学家的研究,绝不是以提出种名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分类系统而满足,最终目的是建立符合进化实际的分类系统,因为这样的系统是一个信息存取系统,又是一个历史总结系统,具有最大的科学预见性。例如人们能够从昆虫一个科的分类地位上,取得这个科的昆虫种类的基本信息,如成、幼期的生活习性,有关特性,和人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能够反映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搞清这些种类的进化和宗谱关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研究各个分类单

昆虫分类-10个目主要特征复习过程

昆虫分类-10个目主 要特征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昆虫10个目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 2对,膜质,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尾须小,1节。半变态。 蜻蜓、豆娘 捉足;翅2对,前翅覆翅,后翅膜质。尾须不长,多节。渐变态。 2对,前翅革质称覆翅,后翅膜质;后足为跳跃足。大多尾须短,1节;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声器,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渐变态。 蝗虫;蚱蜢-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蟋蟀(蛐蛐)-黄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有2根细长的尾须,触角长于身体;螽斯(蝈蝈)-外形似蝗虫,草绿色,触角长于身体;蝼蛄 3-5节,通常4节;口器刺吸式。翅2对,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完全退化;小盾片发达;后胸常有臭腺。无尾须。渐变态。 黾蝽(水黾)-两栖,触角外露,无臭腺,胫节有特化毛,能在水面行走;负子蝽-水生,触角隐藏,有臭腺,后足游泳足;龟蝽、盾蝽、长蝽、缘蝽、猎蝽、盲蝽-陆生,触角发达,通常有臭腺 2对,前翅质地相同,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翅置于腹部背面上方呈屋脊状。无尾须。渐变态。 斑衣蜡蝉、蝉(知了)、沫蝉、叶蝉、角蝉、蚜虫 10-11节;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背板宽大;翅2对,前翅角质化称鞘翅,无明显翅脉,静止时不相叠,中间有一鞘缝,后翅膜质。无尾须。全变态。 天牛、金龟、瓢虫、象甲、步甲、叶甲、扣头虫 2 对,前后翅相似,膜质,无臀叶,翅脉呈网状,翅脉在近翅缘处多分叉。尾须1节或无。全变态。 草蛉 式,幼虫口器为咀嚼式。翅2 对,被鳞片,翅脉稀少。有退化的尾须。全变态。 蝶-触角球杆状,多白天活动,静止时翅多直立或平置;蛾-触角丝状或羽毛状,多夜间活动,静止时翅多呈屋脊状 3节(具芒状或不具芒);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翅2对,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尾须无或有。全变态。 蚊、蝇、虻

虫害调查报告

东方市甘薯害虫种类调查 100℃的冰 甘薯属于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是我国种植最广、产量最大的薯类作物,它的块根可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甘薯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并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在甘薯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害虫的为害,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坏,给生产上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损失。据统计,危害我国甘薯的害虫共有110多种。并且不同地区的害虫种类也有所差异,特别是优势种群,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在生产上非常有必要了解各个地区甘薯害虫的优势种群,以指导生产。 东方市地处海南岛西部,该地区常年比较干旱少雨,适合种植甘薯等旱粮作物。近年来,该地区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已成为本地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措施的变革和环境条件的改变,甘薯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笔者于2005年7~8月调查了新街镇、三家乡、四更镇等地区的甘薯害虫,以摸清东方市甘薯害虫的种类及优势种群,为东方市甘薯害虫的防治提供部分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概况 东方市新街镇、三家乡、四更镇等甘薯地为调查地点。调查地有旱坡地、潮湿地。大多成片种植红薯和白薯,以红薯为主要品种,并与其他品种套种,也与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间作。另外,也调查了零星种植的小块甘薯地。 1.2 调查时间 7月18日至8月28日,每隔 5天调查一次。共调查9次。 1.3 调查材料 捕虫网、饲养盒、镊子、指形管、标本夹、保色液、记录本、昆虫针、酒精、卫生球。 1.4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网捕、人工搜索利用指形管捕捉相结合的方式。网捕时距甘薯叶从顶部约 3cm 呈 8字形摆动进行表面扫捕,以及将网插入甘薯叶丛行间进行扫捕,取点照顾田内与田边,每点至少扫捕 5网。人工搜索时采用五点式取样,每点 5m2。注意从甘薯的叶面、茎干、地下薯块各部位的害虫情况及为害状。同时以不定点的随机查看作为补充。各种方法所采集的昆虫均仔细收集后携入室内鉴定保存。 1.5 鉴定方法 利用有关的专著、图谱、检索等书籍进行核对。对于资料缺乏或不能确定的种类,请老师帮助鉴定。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甘薯害虫种类 本次调查东方市的甘薯害虫,经室内鉴定,共查出害虫29种,隶属5目20科。(见表1)2.1.1 从分类学上来看,其中鞘翅目害虫10种;鳞翅目害虫 8种;直翅目害虫 7 种;半翅目害虫3种;同翅目害虫 1 种;共计29种。 2.1.2 从为害时期来看,幼苗期发生比较少,常见的害虫有甘薯天蛾、丽鞘叶甲。成熟期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的地下部分有甘薯小象甲和铜绿丽金龟幼虫;叶面部分的有甘薯天蛾幼虫、甘薯丽鞘叶甲等,成熟期害虫种类较多。 2.1.3 从为害部位来看,主要为害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或曲卷的害虫直翅目害虫有:东亚飞蝗、短额负蝗、红褐斑腿蝗、中华蚱蜢;半翅目害虫有:红背安缘蝽、二星蝽、甘薯跳盲蝽;同翅目害虫有:桃蚜;鞘翅目害虫有:铜绿丽金龟、甘薯丽鞘叶甲、甘薯小绿龟甲、大斑芫菁、眼斑芫菁、豆芫菁、甘薯褐龟甲、茄二十八星瓢虫;鳞翅目害虫有:甘薯天蛾幼虫、甘薯麦蛾幼虫、幻蛱蝶幼虫、八点灰灯蛾幼虫、甜菜夜蛾幼虫、斜纹夜蛾幼虫、小地老虎幼虫。主要为害茎蔓的害虫,造成蛀空茎蔓等,包括鞘翅目的甘薯小象甲和鳞翅目的甘薯茎螟幼虫。主要为害根、薯块的害虫,造成薯块腐烂发臭或薯块表面有蛀道,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包括鞘翅目的甘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