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集解徐广曰:“陬音驺。孔安国曰‘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索隐陬是邑名,昌平,乡号。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按:今尼丘山在兗州邹城,阙里即此也。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邾面泗,即此也。”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夷。{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正义括地志云:“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索隐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後序孔子卒,云七十二岁,每少一岁也。生而首上圩顶,○索隐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正义括地志云:“女陵山在曲阜县南二十八里。干宝三日纪云‘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无

水,当祭时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门出,足以周用,祭讫泉枯。今俗名女陵山’。”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索隐家语云生三岁而梁纥死。葬於防山。□正义括地志云:“防山在兗州曲阜县东二十五里。礼记云孔子母合葬於防也。”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索隐谓孔子少孤,不的知父坟处,非谓不知其茔地。徵在笄年適於梁纥,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孔子为兒嬉戏,常陈俎豆,□正义俎豆以木为之,受四升,高尺二寸。大夫以上赤云气,诸侯加象饰足,天子玉饰也。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正义括地志云:“五父衢在兗州曲阜县西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也。”盖其慎也。◇集解徐广曰:“鲁县有阙里,孔子所居也。又有五父之衢也。”○索隐谓孔子不知父墓,乃且殡其母於五父之衢,是其谨慎也。□正义慎谓以紼引棺就殡所也。郰人□正义上音邹。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既练孔子要绖,○索隐家语“孔子之母丧,既练而见”,不非之也。今此谓孔子实要绖与飨,为阳虎所绌,亦近诬矣。一作“要经”。要经犹带经也,故刘氏云嗜学之意是也。季氏飨士,孔子与往。□正义与音预。季氏为馔饮鲁文学之士,孔子与迎而往,阳虎以孔子少,故折之也。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索隐昭公七年左传云“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及其将死,召大夫”云云。按:谓病者,不能礼为病,非疾困之谓也。至二十四年僖子卒,贾逵云“仲尼时年三十五矣”。是此文误也。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集解服虔曰:“圣人谓商汤。”灭於宋。◇集解杜预曰:“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为宋华督所杀,其子奔鲁也。”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

嗣让厉公。◇集解杜预曰:“弗父何,孔父嘉之高祖,宋愍公之长子,厉公之兄也。何嫡嗣,当立,以让厉公也。”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集解服虔曰:“正考父,弗父何之曾孙。”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集解杜预曰:“三命,上卿也。考父庙之鼎。”‘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集解服虔曰:“偻,伛,俯,皆恭敬之貌也。”循墙而走,◇集解杜预曰:“言不敢安行。”亦莫敢余侮。◇集解杜预曰:“其恭如是,人亦不敢侮慢。”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集解杜预曰:“於是鼎中为饘粥。饘粥,餬属。言至俭也。”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後,虽不当世,必有达者。◇集解王肃曰:“谓若弗父何,殷汤之後,而不继世为宋君也。”杜预曰:“圣人之後,有明德而不当大位,谓正考父。”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索隐左传及系本,敬叔与懿子皆孟僖子之子,不应更言“鲁人”,亦太史公之疏耳。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赵岐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索隐有本作“委吏”。按:赵岐曰“委吏,主委积仓库之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索隐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摐”。盖系家亦依此为说而不究其旨,遂俱误也。何者?孔子適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且孔子见老摐,云“甚矣道之难行也”,此非十七之人语也,乃既仕之後言耳。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索隐庄周“财”作“轩”。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集解王肃曰:“谦言窃仁者之名。”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集解王肃曰:“身父母之有。”○索隐家语作“无以有己为人子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索隐家语作“无以恶己为人臣者”。王肃云:“言听则仕,不用则去,保身全行,臣之节也。”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时也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齐大而近於鲁。鲁小弱,附於楚则晋怒;附於晋则楚来伐;不备於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正义百里奚也。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索隐家语无此一句。孟子以为“不然”之言也。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酒阶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正义郈音后。括地志云:“斗鸡台二所,相去十五步,在兗州曲阜县东南三里鲁城中。左传昭二十五年,季氏与郈昭伯斗鸡,季氏芥鸡翼,郈氏为金距之处。”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正义相州成安县东南三十里斥丘故城,本春秋时乾侯之邑。其後顷之,鲁乱。孔子適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集解周氏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忘於肉味也。”○索隐按论语,子语鲁太师乐,非齐太师也。又“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无“学之”文。今此合论语齐、鲁两文而为此言,恐失事实。齐人称之。

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集解孔安国曰:“当此之时,陈恆制齐,君不君,臣不臣,故以此对也。”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集解孔安国曰:“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他日又复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索隐此说出晏子及墨子,其文微异。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索隐息者,生也。言上古大贤生则有礼乐,至周室微而始缺有间也。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後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索隐刘氏奉音扶用反,非也。今奉音如字,谓奉待孔子如鲁季氏之职,故下文云“以季孟之间待之”也。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集解孔安国曰:“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间也。”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立五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集解韦昭曰:“羊,生羊也,故谓之怪也。”○索隐家语云“桓子穿井於费,得物如土缶,其中有羊焉”是也。问仲尼云“得狗”。◇集解韦昭曰:“获羊而言狗者,以孔子博物,测之。”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集解韦昭曰:“木石谓山也。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也。或言独足魍魉,山精,好学人声

而迷惑人也。”索隐夔音逵。阆音两。家语作“魍魉”。缫音骚。然山缫独一足是山神名,故谓之夔。夔,一足兽,状如人也。水之怪龙、罔象,◇集解韦昭曰:“龙,神兽也,非常见,故曰怪。或云‘罔象食人,一名沐肿’。”○索隐沐肿音木踵。土之怪坟羊。”◇集解唐固曰:“坟羊,雌雄未成者也。”

;峄吴伐越,堕会稽,◇集解王肃曰:“堕,毁也。”○索隐隳会稽。会稽,山名,越之所都。隳,毁也。吴伐越在鲁哀元年。得骨节专车。◇集解韦昭曰:“骨一节,其长专车。专,擅也。”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集解韦昭曰:“群神谓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故谓之神也。”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集解韦昭曰:“防风氏违命後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集解王肃曰:“守山川之祀者为神,谓诸侯也。”韦昭曰:“足以纲纪天下,谓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也。”社稷为公侯,◇集解王肃曰:“但守社稷无山川之祀者,直为公侯而已。”皆属於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集解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骃案:晋太康元年改永安为武康县,今属吴兴郡。为釐姓。○索隐釐音僖。家语云姓漆,盖误。系本无漆姓。在虞、夏、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集解王肃曰:“周之初及当孔子之时,其名异也。”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集解韦昭曰:“僬侥,西南蛮之别名也。”□正义按:括地志“在大秦国南也”。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集解王肃曰:“十之,谓三丈也,数极於此也。”於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唬骸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集解孔安国曰:“不狃为季氏宰。”○索隐狃音女久反。邹氏云一作“蹂”。论语作“弗扰”。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正义醳音释。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音嫡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適,□正义適音嫡。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不狃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索隐检家语及孔子之书,并无此言,故桓谭亦以为诬也。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集解何晏曰:“兴周道於东方,故曰东周也。”然亦卒不行。

钥其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索隐家语作“西方”。王肃云:“鲁国近东,故西方诸侯皆取法则焉。”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与定公十年春,及齐平。○索隐及,与也。平,成也。谓与齐和好,故云平。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於夹谷。◇集解徐广曰:“司马彪云今在祝其县也。”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

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集解王肃曰:“会遇之礼,礼之简略也。”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索隐家语作“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袚音弗,谓舞者所执,故周礼乐有袚舞。拨音伐,谓大楯也。孔子趋而进,历阶○索隐谓历阶级也。故王肃云“历阶,登阶不聚足”。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於此!请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索隐谓经营而惑乱也。家语作“荧侮”。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於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集解服虔曰:“三田,汶阳田也。龟,山名。阴之田,得其田不得其山也。”杜预曰:“太山博县北有龟山。”索隐左传“郓、讙及龟阴之田”,则三田皆在汶阳也。□正义郓,今郓州郓城县,在兗州龚丘县东北五十四里。故谢城在龚丘县东七十里。齐归侵鲁龟阴之田以谢鲁,鲁筑城於此,以旌孔子之功,因名谢城。

夫毋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集解王肃曰:“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集解服虔曰:“三都,三家之邑也。”於是叔孙氏先堕郈。◇集解杜

预曰:“东平无盐县东南郈乡亭。”□正义括地志云:“郈亭在郓州宿城县东三十二里。”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集解服虔曰:“三子,季孙、孟孙、叔孙也。”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集解服虔曰:“人有入及公之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集解服虔曰:“申句须、乐颀,鲁大夫。”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集解杜预曰:“鲁国卞县南有姑蔑城。”□正义括地志云:“姑蔑故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四十五里。”按:泗水县本汉卞县地。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集解杜预曰:“泰山钜平县东南有成城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郕城在兗州泗水县西北五十里。”公敛处父◇集解服虔曰:“成宰也。”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C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集解王肃曰:“有司常供其职,客求而有在也。”皆予之以归。○索隐家语作“皆如归”。

碌匮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索隐家语作“容玑”。王肃云:“舞曲名也。”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索隐谓请鲁君为周偏道路游行,因出观齐之女乐。往观终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集解王肃曰:“膰,祭肉。”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集解屯在鲁之南也。○索隐地名。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集解王肃曰:“言妇人之口请谒,足以忧使人死败,故可以出走也。”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集解王肃曰:“言仕不遇也,故且优游以终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鬃铀孔子遂適卫,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索隐孟子曰“孔子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今此云浊邹是子路之妻兄,所说不同。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索隐若六万石似太多,当是六万斗,亦与汉之秩禄不同。□正义六万小斗,计当今二千石也。周之斗升斤两皆用小也。居顷之,或谮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索隐谓以兵仗出入,以胁夫子也。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义故将適陈,过匡,□正义故匡城在滑州匡城县西南十里。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索隐谓昔所被攻缺破之处也。□正义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渊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告君曰:‘往者阳货今复来。’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军士僵仆,於是匡人有知孔子圣人,自解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索隐匡,宋邑也。家语云匡人简子以甲士围夫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後,◇集解孔安国曰:“言与孔子相失,故在後也。”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集解包氏曰:“言夫子在,己无所致死也。”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集解孔安国曰:“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没,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集解孔安国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後死也。言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之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集解马融曰:“如予何犹言‘柰我何’也。天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欲柰我何!言不能违天以害己。”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後得去。○索隐家语“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而去”。今此取论语“文王既没”之文,及从者臣甯武子然後得去。盖夫子再戹匡人,或设辞以解围,或弹剑而释难。今此合论语、家语之文以为一事,故彼此文交互耳。

有匡去即过蒲。◇集解徐广曰:“长垣县有匡城、蒲乡。”□正义括地志云:“故蒲城在滑州匡城县北十五里。匡城本汉长垣县。”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正义璆音虬。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索隐上“见”如字。下“见”音贤遍反,去声。言我不为相见之礼现而答之。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集解栾肇曰:“见南子者,时不获已,犹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厌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也。”蔡谟曰:“矢,陈也。夫子为子路陈天命也。”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

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集解徐广曰:“招摇,翱翔也。”○索隐家语作“游过巿”。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集解何晏曰:“疾时薄於德,厚於色,故发此言也。”李充曰:“使好德如好色,则弃邪而反正矣。”於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適宋,◇集解徐广曰:“年表定公十三年,孔子至卫;十四年,至陈;哀公三年,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集解包氏曰:“天生德者,谓授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子贡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索隐家语姑布子卿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索隐家语云“河目而隆颡,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集解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韩诗外传曰‘丧家之狗,既敛而椁,有席而祭,顾望无人’也。”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取三孔子遂至陈,主於司城贞子家。岁馀,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吴败越王句践会稽。

蚌溃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集解韦昭曰:“隼,鸷鸟,今之鹗也。楛,木名。砮,镞也,以石为之。八寸曰咫。楛矢贯之,坠而死。”□正义隼音笋。毛诗义疏:“鹞,齐人谓之击征,或谓之题肩,或曰省雁,春化为布穀。此属数种皆为隼。”陈湣公使使问仲尼。○索隐家语、国语皆作“陈惠

公”,非也。按:惠公以鲁昭元年立,定四年卒。又按系家,湣公六年孔子適陈,十三年亦在陈,则此湣公为是。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正义肃慎国记云:“肃慎,其地在夫馀国东北,可六十日行。其弓四尺,强劲弩射四百步,今之靺鞨国方有此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集解王肃曰:“九夷,东方夷有九种也。百蛮,夷狄之百种。”使各以其方贿来贡,◇集解王肃曰:“各以其方面所有之财贿而来贡。”使无忘职业。於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集解韦昭曰:“大姬,武王元女也。”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集解韦昭曰:“展,重也。玉谓若夏后氏之璜。”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集解王肃曰:“使无忘服从於王也。”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集解韦昭曰:“故府,旧府也。”

橛牍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彊,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陈。

蒲,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於匡,今又遇难於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索隐家语云“我宁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是也。谓孔子曰:“苟毋適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適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鬃永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正义卫在濮

州,蒲在滑州,在卫西也。韩魏及楚从西向东伐,先在蒲,後及卫。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集解王肃曰:“公叔氏欲以蒲適他国,而男子欲死之,不乐適他。”妇人有保西河之志。◇集解王肃曰:“妇人恐惧,欲保西河,无战意也。”○索隐此西河在卫地,非魏之西河也。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集解王肃曰:“本与公叔同畔者。”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政,灵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集解孔安国曰:“言诚有用我於政事者,期年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也。”孔子行。

饪装佛肸为中牟宰。◇集解孔安国曰:“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索隐此河北之中牟,盖在汉阳西。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集解孔安国曰:“不入其国。”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集解孔安国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皁者也。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中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不能汙也。”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集解何晏曰:“言匏瓜得系一处者,不食故也。吾自食物当东西南北,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滞一处。”

,曰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集解何晏曰:“蒉,草器也。有心谓契契然也。”硜々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集解何晏曰:“此硜硜,信己而已,言亦无益也。”

子曰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索隐家语师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於琴”。盖师襄子鲁人,论语谓之“击磬襄”是也。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集解王肃曰:“黯,黑貌。”几然而长,◇集解徐广曰:“诗云‘颀而长兮’。”○索隐“几”与注“颀”,并音祈,家语无此四字。眼如望羊,◇集解王肃曰:“望羊,望羊视也。”○索隐王肃云:“望羊,望羊视也。”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俊孔子既不得用於卫,将西见赵简子。至於河而闻窦鸣犊、舜华◇集解徐广曰:“或作‘鸣铎窦犨’,又作‘窦犨鸣犊、舜华也’。”○索隐家语云“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国语云“鸣铎窦犨”,则窦犨字鸣犊,声转字异,或作“鸣铎”。庆华当作“舜华”,诸说皆同。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索隐有角曰蛟龙。龙能兴云致雨,调和阴阳之气。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於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集解王肃曰:“陬操,琴曲名也。”○索隐此陬乡非鲁之陬邑。家语云作“槃操”也。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他日,灵公问兵陈。◇集解孔安国曰:“军陈行列之法。”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集解郑玄曰:“万二千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索隐此鲁哀二年也。复如陈。

聩于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仂痘夏,鲁桓釐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於桓釐庙乎?”◇集解服虔曰:“桓釐当毁,而鲁事非礼之庙,故孔子闻有火灾,知其加桓僖也。”已而果然。,故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於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後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厓求。”於是使使召厓求。厓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索隐此系家再有“归与”之辞者,前辞出孟子,此辞见论语,盖止是一称“归与”,二书各记之,今前後再引,亦失之也。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集解孔安国曰:“简,大也。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曰:‘吾党之小子狂者进取於大道,妄穿凿以成章,不知所以裁制,当归以裁耳。’”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厓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厓求厓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後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集解徐广曰:“哀公四年也。”楚侵蔡。秋,齐景公卒。◇集解徐广曰:“哀公五年也。”,孔明年,

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集解孔安国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叶,僭称公。不对,未知所以对也。”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㈣钅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集解郑玄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津,济渡处也。”正义括地志云:“黄城山俗名菜山,在许州叶县西南二十五里。圣贤冢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桀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则子路问津处也。”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集解马融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集解孔安国曰:“悠悠者,周流之貌也。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適彼,故曰‘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集解何晏曰:“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之法者也;己之为士,则从辟世之法也。”櫌而不辍。◇集解郑玄曰:“櫌,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集解何晏曰:“为其不达己意而非己。”曰:“鸟兽不可与同群。◇集解孔安国曰:“隐於山林是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集解何晏曰:“凡天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尽他日,子路行,遇荷 丈人,◇集解包氏曰:“丈人,老者。 ,草器名也。”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集解包氏曰:“丈人曰不勤劳四体,分植五穀,谁为夫子而索也。”植其杖而芸。◇集解孔安国

曰:“植,倚也。除草曰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集解孔安国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尽蠹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集解徐广曰:“哀公四年也。”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集解孔安国曰:“兴,起也。”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集解何晏曰:“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吨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集解孔安国曰:“然谓多学而识之。”非与?”◇集解孔安国曰:“问今不然耶。”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集解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也,故不待学,以一知之。”罘嘶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集解王肃曰:“率,循也。言非兕虎而循旷野也。”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信吾,岂以未仁故乎?”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乎?”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正义言仁者必使四方信之,安有伯夷、叔齐饿死乎?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正义言智者必使处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丝跻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集解王肃曰:“种之为稼,敛之为穑。言良农能善种之,未必能敛穫之。”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集解王肃曰:“言良工能巧而已,不能每顺人之意。”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N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集解王肃曰:“宰,主财者也。为汝主财,言志之同也。”催於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後得免。椅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集解服虔曰:“书,籍也。”○索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於籍。盖以七百里书社之人封孔子也,故下厓求云“虽累千社而夫子不利”是也。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於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舆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集解孔安国曰:“接舆,楚人也。佯狂而来歌,欲

以感切孔子也。”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集解孔安国曰:“比孔子於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也。”往者不可谏兮,◇集解孔安国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也。”来者犹可追也!◇集解孔安国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避乱隐居。”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集解孔安国曰:“言‘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孔子下,欲与之言。◇集解包氏曰:“下,下车也。”趋而去,弗得与之言。幼猿於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肼郴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徵百牢。○索隐此哀七年时也。百牢,牢具一百也。周礼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今吴徵百牢,夷不识礼故也。子贡对以周礼,而後吴亡是徵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鄫城在沂州承县。地理志云缯县属东海郡也。”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後得已。弟也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集解包氏曰:“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於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集解包氏曰:“问往将何所先行。”孔子曰:“必也正名乎!”◇集解马融曰:“正百事之名也。”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集解包氏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於事也。”孔子曰:“野哉由也!◇集解孔安国曰:“野,不达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集解孔安国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也。”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集解王肃曰:“所名之事,必可得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遵行者。”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斋

《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风水书《葬书》原文及其白话注释

《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风水书——《葬书》原文及其白话 注释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汉族,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西晋末,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324年,敦欲谋反,命他占卜,璞言必败,被杀,时年49岁。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是风水界的泰山北斗,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主人丁,水主财。风生水起鱼水堂五行属水主管财富、智慧。其主要著作有《葬经》、《游仙诗》十四首、《江赋》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

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详解】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葬书》拾遗全文

《葬书》拾遗全文 2018-08-09 18:04:13 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 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 葬书晋·郭璞 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土有止气,水随而比。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外藏八风,内秘五行。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常混淆于野师之手。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 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详前)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何翻译古文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简体标点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踨。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资料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 《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风水之法。得水

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怀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夫重冈叠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惊、或腾、或盘。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宛委自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确。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经曰。气感而应,鬼福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齐晋鞌之战原文和译文

鞌之战选自《左传》又名《鞍之战》原文:楚癸酉,师陈于鞌(1)。邴夏御侯,逢丑父为右②。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3)。侯日:“余姑翦灭此而朝食(4)”。不介马而驰之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 未尽∧6),曰:“余病矣(7)!”张侯曰:“自始合(8),而矢贯余手及肘(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_识之(11)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12),可以集事(1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14),固即死也(15);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6)!”左并辔(17) ,右援拐鼓(18)。马逸不能止(19),师从之,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译文1: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daier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 “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daier 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 “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简体

集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踨。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 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

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 )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 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 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14]苟:连词,表示假设。险:险阻,指难走的路。 [15]识:知道。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 [16]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讲的。但如此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讲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差不多用得非常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讲"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讲:"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那个地点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讲,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能够讲,但不是通常所讲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讲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讲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讲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明白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明白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 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 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 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 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 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 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

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ì)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圣教序 释文

圣教序释文 【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