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

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

的思考?

陈满荣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E-mail:mrchen@https://www.doczj.com/doc/981579408.html,

摘要:本文从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出发,思考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发展本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业资源与环境,高校,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1],十六大报告就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主要任务之一[4],而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5]。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面对目前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6],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问题进行思考,分三个部分:第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第二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第三,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本人不揣简陋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1.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远远不会自行解决,相反由于市场本身的特点,对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存在盲区。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14,39],它直接威胁国家生态安全[15],它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示意图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本课题得到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开放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江苏省秸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及江苏省教育厅项目(SK0410186)的资助。

1.1农村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

农村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已经达到或超过工业污染,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16],而治理措施没有能跟上,严重情况下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江苏省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联合水利厅、环保厅等部门,对江苏城乡供水和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专项调查[17],发现全省城乡饮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全省严格符合二类水标准的地表水已属“凤毛麟角”,符合三类水标准的也只有20%-30%左右,地表水(包括潜水)饮用水源95%以上均不同程度遭到污染,农村小型河湖沟塘,实际上都已经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扬州市泗槐镇沈营村沈营组,超过10%村民患癌症,调查发现污染的“浅水井”可能是致病原因[18]。镇江丹徒区丁岗镇严家村,因饮用水问题2004年上半年有9个村民因癌症离世,成了“癌症高发村”[19]。扬子晚报2004年11月29日发表采访水利部汪恕诚的文章,指出我国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超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长江三角洲土壤调查显示,土壤标本中检出的有毒污染物多氯联苯竟多达100多种,另一种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也在20种左右。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的阴影和隐病已存在于长江三角洲土壤之中[20]。据2004年底报道,江苏省耕地污染严重,苏南地区有1/4~1/3的耕地受到了严重污染[21]。触目惊心的污染将通过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扬州市2001年有污染的乡镇企业2000多家,年排放废水1174.7万t,COD年排放量3187t,约占全市工业污染负荷的14.8%[22],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虽然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仍然造成新的污染问题。

1.2 农产品的污染涉及食品安全

农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直接后果,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这种影响会扩展到国际贸易和整个经济链条。列举一些有关报道:2002年7月10日扬子晚报“蜂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2002年9月18日扬子晚报报道因水产中含有抗生素,“小龙虾出口频受阻”;2003年12月5日扬子晚报报道,欧盟禁用的320种农药有的我们还在使用;2004年1月3日扬子晚报报道因荧光粉含量超标“小墨鱼夜晚荧光闪闪”;2004年3月27日扬子晚报“食品安全问题将日趋严重”;2004年10月19日扬子晚报“5类污染侵害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2004年10月21日扬子晚报报道,因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导致“珠江三角洲母乳DDT严重超标”;2004年10月23日扬子晚报“放心菜被检出残留农药”; 2005年2月1日扬子晚报报道,因注重环境保护,蜂产品质量提高“我国蜂王浆出口去年恢复性增长”;等等。因蔬菜生产基地周边河道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蔬菜污染引起蔬菜销售困难,在扬州市已有发生[22]。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影响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专业化、产业转移、贸易模式等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3]。

农产品的污染和食品安全是现代农业安全的核心内容。现代农业安全包括农产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环境安全和应对国际挑战的市场安全[14]。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础上,保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从而为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提供可靠保证。

1.3 农用化学品的污染

农用化学品污染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素、塑料地膜等。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对于农业环境乃至全球环境有重要影响。2000年扬州市化肥实际使用量约为55万t(平均亩施折合纯化肥55kg),农药施用量0.5-0.6万t,农膜2000t,远远超过全国水平[22]。根据

测算,化肥当季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利用率只有40%-50%,化肥、农药大量流失,进入河流、湖泊,甚至污染地下水。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影响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氟污染、土壤硝酸盐积累、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病虫害等;对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和硝酸盐污染;对大气环境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化肥对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关系到重金属、硝酸盐等在农产品中的累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24]。

1.4 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专项调查[25],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总产量约为19亿t,畜禽粪便生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而畜禽粪便COD含量达到7118万t,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可见,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污染源。畜禽养殖是江苏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规模化畜禽养殖距离居民取水点的范围在10-15,000m,大多数在10-2,000m米范围内。很多养殖户将养殖场建在河岸上、水塘边,易于对水体造成污染。部分养殖场建有化粪池、沉淀池,但污水从化粪池中直接排河现象极为严重。根据1999年10月1日至2000年9月30日调查[26],仅扬州一市具有一定规模、实施集约化和圈养的畜禽场(规模标准分别为:存栏数200头及以上养猪场、40头及以上奶牛场、80头及以上肉牛场、200只及以上养鸡场、100只及以上养鸭和养鹅场)固体废物和废水生产量分别为2.9万t和21.66万t。畜禽养殖的废水处理缺乏设施又加重了对水体环境的威胁。调查显示[22],扬州全市34家规模化养殖场,年产废水总量为2.84万t,仅高邮天山一家有污水处理设施。

1.5 秸杆焚烧污染

我国农作物秸杆种类繁多,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大麻、糖料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秸杆,总量丰富,2002年总计秸杆产量达到620.27×106t(Xianyang Zeng et al., 2007)[27],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资源和工业原料。由于值低量大、家庭承包田秸杆产量有限、处于农忙季节人手紧张等多方面原因,很多秸杆或付之一炬,污染大气,影响交通安全,引发火灾;或弃于河湖沟渠、道路、田间,污染水体,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据估计[22]扬州全市丢弃之不用的秸杆占总量的60%以上。秸杆燃烧由于燃烧不充分造成甲烷和氧化亚氮等还原性物质。根据潘金虎研究[28],江苏省2001年秸杆燃烧排放污染物如表1所示。根据华东地区1998年的数据,山东、江苏的SO2(t)和NO x(t)排放量位居前列(见表2)。由于秸杆焚烧造成一系列问题,1999年4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发布的《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环发[1999]98号),规定禁止在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省辖市(地)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焚烧秸杆。秸杆出路成为关注焦点之一,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秸杆机械还田、秸杆沼气还田技术等,是秸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

表1 江苏省2001年农作物秸杆燃烧排放污染物表表2华东各省1998年秸杆燃烧污染物排放Table1 The pollutants from straw burned in 2001 Jiangsu Province Table2 The pollutants from straw burned in 项目小麦水稻1998 Provinces in Eastern China

作物产量(万t) 703.9 1693 地区SO2/t NO x/t 秸杆/作物 1 1 江苏 14125 34326 秸杆燃烧(%) 60 60 浙江2809 6827 干物质含量(%) 83 83 安徽9192 22339 含碳量(%) 48.53 41.44 福建1393 3385 碳燃烧总量(万t) 2153.9 3636.7 江西3586 8714 CH4-C(低)(万t) 13.6 22.9 山东 15791 36888 CH4-C(高)(万t) 25.2 42.5 注:转引自潘金虎 2004[28]

CH4产生量(低) (万t) 18.1 30.5

CH4产生量(高) (万t) 33.8 56.7

N2O-N(低) (万t) 0.11 0.18

N2O-N(高) (万t) 0.39 0.56

N2O产生量(低) (万t) 0.17 0.20

N2O产生量(高) (万t) 0.81 1.02

注:根据潘金虎,2004[28]

此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河流上下游开发利用关系、山区农民贫困问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业非点源污染等,都是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因素。

2. 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2.1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专业性的人才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是由于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以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及其交错矛盾的复杂巨系统。如此复杂的巨系统的调控必须遵循系统观点,找到根源,把握环节。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系统的优化需要遵循功能效益原则[11]。

例如,国际上对于环境保护和商品(包括农产品在内)质量的关系,采用系统思想和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29],如工艺设计,环境质量管理,生态平衡法、生态质量维持、生态设计、多面数据库描述、环境商品学、包装可靠性、生态标志、环境生态管理体系、生态管理与审核制度等等。这种从根源到每一个环节的系统治理思路,为确保商品(包括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国内,以食品安全为例,如果水体、大气和土壤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产出的农产品肯定需要严格检测,相反如果农产品检测到污染物,就要从源头环境开始研究各个环节,采取措施治理农业环境[30],并非仅靠投资亿元(购买监测设备)或食品检测亮相农贸市场或超级购物中心(见扬子晚报2004年11月24日;2004年11月25日相关报道)就可以达到目的。扬子晚报2005年2月4日报道“质量标准成食品安全的‘阀门’”,就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文章指出,江苏省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安全牵涉到原料、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接连不断发生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根本问题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滞后。如蜂业技术质量标准,

必须从源头上控制质量,现行的国家蜂蜜标准只有蜂蜜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提出要求,而新标准要对该批号蜂蜜产品的原料蜜出处、生产环境、蜂农有无经过技术培训、蜂农有无生产经营资格、有无身体健康证明、有无质量安全不良记录等进行溯源管理。

在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利用、土壤肥料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的安全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支持[31]。理论上,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在1997年本专业设置中就早有预见[32,33]。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目前人才市场上疲软表现的内在原因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就业问题成为衡量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的指标,为社会所关注。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存在的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学校、学生和社会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颇有微词。而从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出发,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却需要大量本专业人才。笔者认为: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原因。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存在盲区,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案例比比皆是。资源与环境问题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在追求地方利益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竞争中,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管理目标之一,地方政府客观上在主动寻找资源与环境的“专门看护人”方面缺乏动力,所以本专业的知识在校园以外的农村成为“奢侈品”,本专业的求职者成了职业竞争场上的“冷门”。引用流行的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理论[23],也许有助于解析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看似两难的处境。第一种理论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 to the bottom)。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第二种理论称为“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 of pollution haven),也叫“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该理论认为: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保护强度或环境标准的国家之间进行着自由的贸易,那些实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由于其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差异,将导致该国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这样,在该国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价格就会比在母国生产出同样产品的价格要低。于是,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眼里,该国在投资和生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由成本差异产生的“拉力”,无疑会吸引国外企业到该国安家落户。从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角度,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消费缺乏强烈的“内在”需求。

其次,从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看,笔者认为存在需要“分支”和“聚焦”的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并且要求长期不懈的努力,涵盖学科知识门类很多,诸如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畜牧学、水产等一级学科。1997年在国家教委专业调整中,将原来本科农学专业的土壤与农业化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090305)、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090604)、以及理科的农业气象(部分)(070904)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隶属于农林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31,34]。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面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人才需求,学生通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国际贸易等单位或部门,从事包括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农业生产管理、生态农业、农业资源信息技术等

多方面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在1998年正式颁布的专业简介中,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复合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合格人才[32],面向省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管理机构的人才需求[31]。近年来,由于高校各个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农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分支和发展,作为农林本科专业的的环境生态类人才培养已经基本丧失了恰当“接口”,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学科门类庞杂,有口径过于宽泛之嫌,加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机构人才需求不旺,导致本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疲软”。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有待于整合学科优势,瞄准市场,进一步“分支”和“聚焦”学科力量,为人才培养找到“接口”。(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如何在教学计划上“分支”和“聚焦”,将在另外发表的文章中详细阐述)。

3. 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现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不具有明显的技术学科短期成熟的特点,需要长期积累和艰苦探索,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分支”和“聚焦”的同时,在人才使用上有待于国家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创新,和谐社会的建设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新的要求。

3.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知识体系的进一步专业化是世界潮流,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学到社会急需的知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庞杂的课程体系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无一专长,无一所精,很难在就业市场上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因此更谈不上大显身手。在原来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分支”和“聚焦”,突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强的学科课程,使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同时避免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

王敬国和毛达如(2001)认为: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上,建议采取“基础+模块”的网络型主辅修的教学模式[31]。其数学表达式为:

(B+K1+K2+……K n)+N?M+X

B为通用基础课(包括公共课和基础课);K为专业方向的主修核心课或专业主干课,可选1~3门,K1、K2、K3、……K n分别为第一、第二、第n专业方向的主修专业核心课;N为主修课的先修课;M为主修专业的系列课;X为任意选修课。设置主修方向和辅修方向,这些方向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等。围绕上述专业方向,设计不同的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确定1~3门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核心课的先修课,以及主修专业核心课的系列课程。同时,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其他专业的相关方向为辅修方向。

这样灵活多样的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模式提供保证,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3.2 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特色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张从等(1999)认为,办好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是加强教学实习和毕业实践工作。创造条件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使教学内容较好地与实践相结合[6]。伍钧等(2000)认为,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掌握和创新知识,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实际问题,以特色教育服务地方经

济[32],是本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扬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

应当以服务农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安全、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农业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实践目标,设计实践教学框架,建设特色课程,为和谐社会建

设做贡献。

伍钧等进一步提出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见表3),详细规定了实践教学的诸多环节[35]。

张锡洲等(2004)认为[36],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

实践技能。注重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践环节的学分多,占总学分的25%;二是

实践模块多,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

等五个模块。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本专业课程实验可以分为土壤农化类、生

态环境类、遥感与信息技术类、微生物类系列实验四大部分。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见表4)。实践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就

业市场上的竞争力[37,38]。

表3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实习安排表[35]表4农业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安排[36] Table3 Schedu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able 4 Schedu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课程名称场地学期周数总周数项目课程名称学期周数总周数

测量与制图校内外 3 3 专业劳动3/4 各0.5

地学基础校外 4 1 社会实践2/4/6 各1

土壤学与土壤地理学校内外 5 1.5 教学实习测量与制图 3 1

生态学校外 5 0.5 地学基础 3 1

农业环境学校外 5 1 土壤地理学 6 2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校外7 1 土地资源学 6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校内外7 1 土壤调查与制图7 2

环境监测与农化分析校外 6 1 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7 2

环境微生物学校外 4 1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7 1

环境质量评价校外7 1 水土保持学7 1

11 毕业实习8 12

27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模式不同,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区域特

性和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方向,以及相应的专业模块,办出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3.3和谐社会建设是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的最好契机

王敬国等认为[31]: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是研究农业生物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问题及

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资源科学研究对象中,土地、水、生物、气候、养分

资源等都是或都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农业环境学的研究包括农业环境立法、农业

环境经济、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等,微观领域研究包括环境土壤学、农田污染生态学、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与污染防治、大气污染与农业、水污染与农业、

农业化学物质污染与防治、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等。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又与农学、生物学、

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许多新

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足以让世人震惊,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包括技术、经济、政策甚至包括政治方面的,近期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监测、评价和治理等需要大批专门的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作为长期任务的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社会需求是科学发展推动力”。

致谢

感谢扬州大学农学院陈清硕教授的帮助。感谢扬州市致公党在江苏省秸杆综合利用调查项目中提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新闻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981579408.html,/

[2] 《省部级领导谈十六大精神》编委会省部级领导谈十六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

版.

[3] 李颖编从一大到十六大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4] 刘好光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秦宣对话: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中国教育

报 2005年3月8日

[5] 齐林泉通向和谐社会的路怎么走?中国教育报 2005年1月4日

[6] 张从沈德中办好农业院校的资源环境专业-----我国21世纪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存在问题

及改革趋势思考与探索 1999(4):30-31

[7] 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诞生于30年前的一份重要报告“竺可桢等(23位科学家)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

况及加强今后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 1963年4月”中国科学报 1993年3月12日

[8] 曲格平中国环境与资源形势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5)

[9] 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5)

[10] 王尔大,21世纪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99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7 (1):23-28

[11] 刘彦随等,倪绍祥查勇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优化模式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7 6 (1):39-44.

[12] 郑英隆,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与题外话 ----读罗必良教授等著的《中国农业可

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对策》南方农村2001(1):48-49

[13] 李志纯,2005a, 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湖南农业2005(10)

[14] 李志纯,2005b,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4):1-4

[15] 王君英关注国家生态安全中国教育报 2004年12月6日

[16] 陈满荣俞立中等对扬州市城区地表水质量及其影响的思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4-02-23

[17] 本报记者江苏省地表水污染普遍省环保厅已制定整治方案扬子晚报 2005年3月10日

[18] 陈咏扬州一村庄逾10%村民患癌扬子晚报 2004年9月11日

[19] 万凌云“癌症高发村”缘何拒吃干净水扬子晚报 2004年10月19日

[20] 本报记者长三角土壤“病得不轻”毒物污染威胁“口粮” 扬州晚报 2004年9月14日

[21] 本报记者重视耕地污染问题扬子晚报 2004年10月18日

[22]扬州市委办公室扬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扬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环境导报 2001(5):

26-28

[23]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5 月第一

[24] 崔玉亭主编李季靳乐山副主编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2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编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

[26] 吴天马江苏省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报告环境导报 2001(4):20-22

[27] Xianyang Zeng ,Yitai Ma, Lirong Ma Utilization of straw in biomass energy in China.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7) 11:976-987

[28] 潘金虎勿让有价值的生物资源污染生态环境----对江苏省农作物(麦、稻)秸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江

苏科技信息 2004(2):50-52

[29] Anna Koziol 等著王守兰等译环境保护商品质量贸易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

[30] 赵其国发展与创新现代土壤科学土壤学报 2007 40 (3):321-327

[31] 王敬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高等农业教育 2001(4)(总118):40-41(44)

[32] 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增刊):35-38

[33] 唐文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研究高等农业教育 1999(9)(总99):42-44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90-191

[35] 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高等农业教育 2000(11,

总113):63-66

[36] 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王永东夏建国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

的思考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增)17-21

[37] 李洪连曹宗亮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做法与体会高等农业教育 1996(1):55-56

[38] 韩福生白秀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建设探讨高等农业教育 1995(2):42-44

[39] 程炯余晓青叶绿保福建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4)92-97

A viewpoi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pecialty in high education

Chen Manro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and its effects o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viewpoint on training persons with ability to resolve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high education, and ways to develop this specialty .

Keywords:Harmonious Society,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igh education,Teaching and Learning Revolution

作者简介:陈满荣,男,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人格塑造及文化激励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下面是有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欢迎参阅。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 ___、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___》(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

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 ___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 ___世界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1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更说明了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那么和谐社会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和谐社会是由6个因素组成的: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6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我还知道原来民主法治离我们很近。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法治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记得有一次,我想和小伙伴去公园玩,但没钱,因为不敢和爸爸妈妈说,所以我骗他们说我要买书,才要到了20元,这是我第一次撒谎也是我最后一次撒谎,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建立和谐社会爱心是少不了的,爱是人生活的动力,可以使

人的心灵得到进化。爱自己,你会认真学习,朝气蓬勃;爱他人,你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爱祖国,你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爱生活,你会勇于挑战,热爱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歌声落幕的时候,我慢慢的合上了《让世界充满爱》读本,这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好书。 读着《让世界充满爱》我思绪万千;合上《让世界充满爱》我心潮起伏。书中用大量事例和数据向我们讲述了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读本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来阐述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在看完了读本后,又有太多太多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冯艾、林海燕、还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小护士的`形象深深的烙入了我的心底,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生长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情,处处洋溢着爱。冯艾,一个复旦大学的女大学生,远离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4年内两度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从事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第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第二、研究方法 (3) 一、数据指标 二、样本变量 三、被试大学生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第三、研究分析 (4) 一、问卷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二、被试特征变量对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第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 一、研究结论 二、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调查报告样本 (10) 附录 (16)

前言 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各种教育要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相互协调,相互默契,形成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优化的育人氛围。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阳理工学院坐落在南阳市区白河游览区,前身是1987年创办的南阳大学;1993年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拥有工、管、文、理、法、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南阳理工学院将与时俱进,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以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以内涵建设为发展动力,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现代化和谐高校。 第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建立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分析数据库,以考察南阳理工学院本专科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而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存在差异的假设。 第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指标 调查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尽可能兼顾二、三、四年级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看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选择出于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与一年级的学生相比,能有针对地提出一些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 样本变量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所调查的对象大学生变量包括性别、生源地、所在年级、所学专业。 三. 被试大学生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大学生对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持不同的看法。通过描述性统计中的众数测量,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所表现的问题和矛盾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师资不足的矛盾、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使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由此可见大学生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表现为校园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学校所在地域使师生的发展受到局限等。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追求,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而如何建设和繁荣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为目标。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具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大学校园,由于在校生基本是处于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较定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轮廓。所以,在着力建设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的时候,应该以这个基本情况和实际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广西大学文学院的文演会,连续举办了7届,每一届都受到了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都有不断的惊喜呈现在众多同学面前,每一届都能使得参与进来的同学专业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得到一个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平台。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精品活动,一年一度的班级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发展现象。全院各个专业班级,以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大胆去实践和创新,既锻炼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锻炼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活动,诸如其他的高校也在持续、陆续开展着。 能吸引同学们的持续关注、能锻炼同学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高影响力就是本身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具有强悍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了广大师生以外,还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这里涉及到一个校园软文化建设的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党风是生命的源泉《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 廉洁文化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道德和制度两个层面。廉洁文化的目标是培育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和建设清正廉明的社会秩序。廉洁文化的方式主要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 教于乐的形式,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更深入地渗透到广大党员 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中,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内涵,提升精神品位,促其消 除腐败意识。吴官正同志讲,廉政文化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 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洁 文化。 健全干部谈心制度,要经常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负责的原 则进行,落实责任人谈话制度,建立廉政预警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及时予以指出, 帮助改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医院对20xx年新招聘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思 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受益良多。 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 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纪委要求,各级纪检 监察机关要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 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健康和生命 的安全是以人为本最基本、最核心的出发点。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健 康为前提。作为医疗卫生保障机构,医院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着重要的医疗卫生保障。由此可见,医疗活动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医疗行业是体现全国共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几年医疗纠纷显著增多,医患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医患关系的进 一步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新闻媒体、 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 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多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事件, 就在XX年6月份,笔者所在城市的某医院的一名女医生被几年前自己所医治的一名患者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新华出版社《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山阳县小河口镇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才 [文章摘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关系;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育人能力和优化德育工作;合理布局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力度;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水平;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德育空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 德育为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民主科学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1、物质表现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2、精神文化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与其他几种文化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指标。 3、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件,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知识活动、健身活动、娱乐活动、服务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4、媒体文化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学校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探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毋庸置疑,特色的、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进而使之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校方面应该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己任,弘扬高校办学理念,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新风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具备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内的师生、管理者以及基于校园环境而形成的具备特殊文化属性的活动方式;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团体的价值、思维、行为以及氛围等,是凝聚高校的精神力量。从全局角度看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于人本理念,能够营造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学工作,能够有意识地从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发展学生,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遵循学习规律,针对性地提高发展自身。第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性格,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逐步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理念,进而使之养成诚实守信、知法守法、勇于创新的优良品格。第三,能够提高高校的凝聚力,为高校发展夯实基础。校园文化是一种具备凝聚力的文化,能够基于一致追求将师生行为有机结合,一旦具备共同性的文化精神体系得以构建,那么高校的管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各项制度能够得以落实、高校师生的交流得以强化、教育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能夠大幅度提升。如此一来,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长久稳健的发展也能够得到保证。第四,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杂了社会环境,社会各界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民主、法制的问题解决办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进而促使校园安定、和谐。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仅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精神面貌、校内师生的精神面貌,还能够集中地体现大学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基于高校教学目标形成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价值形态,是高校在落实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精神、物质财富总和。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的硬件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设施、学校的教学环境等。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高校师生,提高师生素质,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第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精神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基于高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总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更是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政治信仰、求知风气、理想氛围、道德关系等无一不是校园的精神状态折射。虽然精神文化

构建社区邻里和谐心得体会

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我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邻里关系做为社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千金买屋,万金择邻。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可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有了邻里和谐的音符,才能汇集出全社会和谐的交响。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打造文明家园、温馨家园、人文家园、平安家园、优美家园等五个家园为主要内容、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活动品牌,如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百家宴”、“奉献诚挚爱心,传递邻里真情”的捐赠活动、“淡淡茶,浓浓情”邻里聊天茶话会、左邻右舍体育趣味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好邻居认养和谐树和亲情树等活动项目,沟通、密切邻里关系,从而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为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重点要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三个关系。一、倡导讲求大义、顾全大局的邻里关系,为社会稳定出力献策。要以社会和群众的大义、大局为重,引导广大居民以合作的精神、双赢的理念去有异求同、立同存异,使自己的言行真正服从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这是开展好邻居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区财法联合楼坐落于北山公园,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休闲娱乐条件,但是政府为了北山森林公园的整体布局考虑,2007年时决定对这个居民楼进行拆迁这个楼的24户居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面队拆迁,有的困难重重,有的说搬就搬。比邻而居十余年,他们中间有很多思想境界较高的居民,主动为政府拆迁做说服教育工作,在做好思想动员的基础上,他们还四处奔走,为困难户找房子、联系搬家车辆,并为人力不足的邻居帮忙搬运物件。在拆迁日期之前,24户居民全部搬离,这24户居民就是摈弃了小我,服务于大我,服从于大局,先进带后进,以一颗包容之心,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正是有了这样的居民,城市建设才做到了市容市貌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相媲美。二培育互相关爱、彼此理解的邻里关系,为温馨生活营造氛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心中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和误解。社区曾经接待过一对上访的夫妇,他们反应楼栋里面不知道谁家,每天早出晚归,脚步声特大,不顾及邻居休息,他们住在一楼,因此受打扰最重。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个早出晚归又声音特大的人,是一位单身的残疾母亲,她在擦鞋店做记件,为了多赚一元钱,她早出晚归,因为拄拐杖,行动不便,所以开楼栋门和上楼梯时,声音确实比较大。当社区工作者把这个情况反馈给那对上访夫妇时,女人唏嘘落泪,男人低头不语。从此,每晚他们为她点亮门灯,守侯她的特大声音安全上楼后,他们才香甜地入睡。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冰冷的墙体和灰色的水泥有了暖色,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比邻而居的人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建立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邻里关系,为人际和谐奠定基础。社区做为社会的缩影,构成复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就要引导邻里之间相互包容,并且持之以恒。低保户王丽辉身患残疾,和丈夫离异后,和孩子相依为命,她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学,经济状况相当不好。社区为她办理了低保后,她生活有了改观,但面对邻居们时,却有了很深的自卑。因此,她和邻居形同陌路,过上了较为封闭的日子。看到这种情况,几个邻居一合计,达成了共识,他们今天去她家要求帮助缝补开线的衣物,明天委托她帮忙照看孩子,并不露痕迹地送去一些水果和自家闲置的衣物,住在楼上的老师还以请她女儿和自己孩子做伴为由,义务为她女儿补课。一月、半年……,王丽辉慢慢向邻居们敞开了心扉,她接受了邻居关心,也为邻居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邻居的帮助下,久违的笑容又回到王丽辉脸上,欢声笑语也再回到她的家里。2007年,她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吉林工业大学,邻居们举办了庆祝会,并为孩子凑起了学费。在前不久为 “我是低保户,在我最困难时,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时,王丽辉捐了100元钱送进捐款箱中她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美丽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美丽校园 长宁县教育局余益有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美丽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美丽长宁”的重要内容。 一、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我县投资5772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10000平方米,三室(教、实、办)状况良好,教室宽敞、明洁,县城学校现代化设备齐全,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充实。大力实施“一新、五化、十大工程”,创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明化”校园,校园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软件与硬件齐发展的双赢目标,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二)校园人文环境得到改善。集中开展校园环境治理“四个争创”专项活动:争创整洁卫生校园,狠抓脏、乱、差治理,校园环境洁净卫生、整齐规范、优美宜人;争创绿化、美化、亮化的优美校园,营造自然优美、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争创节约环保校园,加强校园环境保护,降低环境污染,净化学习空间;争创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演练,坚持“警校共育”,构建校园和谐关系,实现了师生全员参与,校园环境全面改造升级。

(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文娱、体育等活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认真落实德体卫艺和国防教育课程计划,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二、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掀起校园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建设美好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是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四是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二)积极组织校园活动, 培育健康精神文化。一是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 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三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 总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 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 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顺利通过榆林市学校发展水平督导 评估 316 工程和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 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为重点,以打造“活力樊小、实力樊小、魅力樊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 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组 长:周恩宏副组长:刘金龙、王彦孝、王世雄成 员:刘世财、陈国江、 夏 雨、张虎玉、各班主任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 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 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 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 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 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室外环境布置。 校门外侧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木制校牌,正上方镶嵌校 标及各种荣誉牌匾;校门内侧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 ;教学楼对面书写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 风和“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校 园中心区域书写“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 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 墙面依次设有“粉笔字作业、 园丁谱、 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组织机构、校旗校徽、学校全景图等板块;办公区悬挂“校兴我荣、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1:20.2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涛[导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陈涛(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重要作用;简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Social Work)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服务宗旨是“助人自助”;服务领域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服务手段是依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目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解决已发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成为一项新的职业,从业者成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简称“社工”。社工在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教育辅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社会领域。在国外,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社会医师”、“社会工程师”。 1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条件。伴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继续深化,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有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还没能很好有效的解决,如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管理创新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有可能引发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民众和社会群体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软化事件双方的对立心理,缓和调节社会情绪,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等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社会工作本身的力量有限,不能直接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是通过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通过促进政策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基础性因素。社工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公义宣传、呼吁政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合理协调,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保护。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使有困难、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获得救助。社工根据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从已有的丰富经验出发,不仅考察服务对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期望等个体因素,还考察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帮扶计划才能效果显著。 三是开发受助社会成员潜能,帮助其提高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的解困、助人、救难、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于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是要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各种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各种困难,更注重促进受助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这种救助不是强加的,他们有选择权;这种救助不是施舍的,尊重受助人的个人意愿。社会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受助人实现心态调整、行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在解决受助者的困难的同时与其有效沟通,建立互动关系,取得信任和依赖,感知社会的道德温度,从而减少爆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社会工作提供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在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建设途径。 标签:校园文化;和谐社会;人文关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调整发展为“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高校作为技术研发、文明创新的文化机构,起着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创新新技术、全面服务社会、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具强的辐射和指示引导范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需要。当前,高校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更激烈挑战和竞争。处于如此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各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指构成这样一种状态或氛围:校园内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人与自然环境的诸事物间、人与社会的诸多要素之间均处于相对稳定、均衡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 1.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性 人类创造了文化是,人又受文化的影响、规范和束缚。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计划性和目的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决定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教育规范性。 2.和谐校园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从历史中来,通过一代一代的校园人传承接力,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扬光大。若校园文化只注重传承,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失去活力。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校文化处处体现社会文化的理念与思想,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2019年整理--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闵涛原创投稿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闵涛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是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档案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档案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应有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履、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

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案,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