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作者:李果,张的凤,余润民,王文凯

【关键词】大黄;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

特大黄Rheum tan 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 B、C、D),此外尚含鞣质。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1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炮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 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

火候等。例如小便浸、蜜水浸与米泔水浸相继出现,还有面裹煨、湿纸裹煨与绢裹蒸等,蒸法的次数也开始不同。此外炮制的方法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方法被联合应用,例如蒸焙、蒸炒、炙焙的结合。元明时期出现了酒煨、酒浸煨、酒浸炒、酒浸蒸、制炭(烧存性)、

酒三棱浸焙、酒和醋煮焙、黄连汁和吴茱萸汁制等新方法。清代大多沿用前期炮制方法,但也出现了醋浸煨、酒洗煨、韭汁炒和石灰炒等方法。其沿革变化概况见表1。表1历代大黄炮制方法沿革

朝代炮制方法新增方法沿用方法文献出处汉皆去黑皮、或炮或生《金

匮玉函经》去皮,清酒洗,酒浸《伤寒杂病论》梁代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本草经集注》东晋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肘后备急方》南北朝细切,内容如水旋斑,紧重,锂,蒸,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雷公炮炙论》唐代火干;炙令烟出;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蒸《千金翼方》醋煎大黄,生者甚效《食疗本草》破如米豆,熬令黑;米下蒸,曝干蒸; 切,水渍一宿《备急千金要方》细锂;米醋三升和之,……炭火煮之; 切熬令黄黑;米下蒸渍;去皮,酒洗;蒸;炒《外台秘要》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酒浸过炒;酒蒸;酒炒炙;蒸《银海精微》宋代灰中炮熟;面裹,煨;蒸,焙;蒸,切,焙锂,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小儿药证直诀》酒浸蒸熟,锂《女科百问》湿纸裹煨;米下蒸,切,焙;锂,面裹煨,焙;湿纸裹,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酒洗;酒蒸;蒸;去皮,酒洗《世医得效方》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锂碎微炒《太平圣惠方》小便浸七日;湿纸裹煨;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鸡峰普济方》麸煨;湿纸裹煨蒸;酒洗;锂炒;酒蒸;蜜蒸《三因极-病证方论》米泔水浸后令干,慢火炒取熟《类证活人书》元代去粗皮,酒浸二三时,纸裹火煨去皮净;火煨《瑞竹堂经验方》酒煨;米泔浸三日,焙干为末;酒浸焙;醋纸裹,火煨过,切;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去皮;酒洗;煨;湿纸包,煨焙;炒;蒸焙;面裹煨;酒蒸;面裹煨,去面切焙;去皮酒洗《卫生宝鉴》金元烧存性为末《十药神

书》去粗皮,实者锂碎,酒浸半日,晒干,炒为细末;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肉一粒,贴在大黄上,用绢包裹,汤锅蒸过,取出,去巴豆,将大黄晒干;酒煨去皮;湿纸裹煨;蒸;面裹煨;酒洗;锂,炒;锂碎、微炒;酒浸;用好醋拌炒;水浸一宿,蒸熟切作片,焙干;锂碎, 醋拌炒;酒浸;焙;米上蒸《奇效良方》童尿浸晒;酒浸,蒸熟切晒; 煨熟米泔浸软火焙干;焙为末;醋煎;酒浸,炒;酒蒸;锂,炒;微炒为细末;酒炒《本草纲目》锦纹好大黄……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切碎;酒拌九蒸九晒;酒浸九蒸九晒《寿世保元》清代韭菜汁拌晒干《医宗说约》(每斤)用陈酒五升煮烂《外科全生集》切片同石灰入锅内,炒石灰桃红色取起,去大黄,放地上一夜,收研末听用《外科证治全书》2历代医家对大黄炮制机制的认识

历代医家除注重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研究以外,同时也对大黄炮制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元代《汤液本草》就有“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明代《本草蒙荃》:“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奇效良方》:“大黄苦寒,酒煨, 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以为使也。”清代大黄炮制理论得到进

一步探讨与补充,如《本草备要》有“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医家梓言》有“实者生用,虚弱者酒蒸熟用”之说。《药品辨义》:“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用则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

《本草便读》:“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非借酒

力,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得配本草》:“破瘀血韭汁炒。”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生用大黄较为峻烈,可损胃气,熟大黄较之力缓;酒制大黄则可以借酒力而引药上行;醋制、韭汁制则可加大活血化瘀的效用。故有韭汁拌炒,治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醋制呈膏,化脾积血块]3]。

3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逐年制定颁布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地方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三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对大黄炮制品在外观性状、炮制方法上均作了一定规定。大黄炮制部分记载见表2。表2 (待续)大黄现代炮制概况4讨论

4.1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熟大黄炮制方法从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增加酒蒸法,1977年版药典中没有记载大黄炭;1963年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熟大黄黄酒用量较其他版药典有所不同,1963年版《中国药典》辅料所用

计量单位不同于历年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则增加记载有醋大黄和清宁片的炮制方法。在部分地区大黄炮制规范中,《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仅记载生大黄、酒制大黄和酒洗大黄,酒制大黄所用黄酒

量以及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炮制规范。《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较《中国药典》多出清宁片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缺少酒炖。

历年《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部分地区炮制规范中,对于大黄炮制时的温度和时间除清宁片外均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大黄

的饮片质量标准,药典除有生大黄质量标准外,其他大黄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其他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中其炮制方法、工艺有差异,近年《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方法、工艺差异较大。

4.2大黄炮制目的探讨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竣烈,易伤胃气,在较多方剂中使用,如治寒积腹痛便秘的大黄附子汤,治肠胃燥热脾约证的麻子仁丸,治疗热结阴亏便秘的增液承气汤,治阳气虚冷积便秘的温脾汤和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熟大

黄泻下作用弱,增强了活血化瘀和泻火解毒之功,如治疗小儿惊热和二便不通的大黄朴硝汤,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酒大黄既缓和苦寒泻下作用,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且引药上行,善清上中焦之火,如治上焦实热证,咽喉肿痛、头痛的三黄梔子豉汤,治里急后重、老年体弱便秘的大黄汤,治瘀血蓄积、妇女瘀阻经闭腹痛的抵当汤,治中风瘫痪的大活络丸。醋大黄醋制入肝、缓和泻下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治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等,方如化癥回生丹,治癖积疼痛如三棱散,治肝脾积血生热如千金散,烧烫伤、疮痈肿毒如如意金黄散。大黄炭泻下之力极弱,善收敛止血生肌,可用于治疗热邪伤络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如十灰散;治疗大肠积滞的便血,下痢脓血与金银花炭等

联用,如双炭饮。石灰大黄常外用治疗淋巴结核、烧伤、烫伤,疗效显著[13J 清宁片为熟大黄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可以缓解单用生大黄所造成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对儿童、年老体弱的患者更为适宜,且对急性菌痢高热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14]。总而言之,生大黄药性峻猛,对胃肠功能有所损害,炮制后一则可以缓和药性、减轻副作用;二则可以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活血化瘀、清热等疗效;三则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4.3大黄炮制原理研究大黄炮制原理的研究目前在于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变化的探讨。现代研究证明,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15]。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16]。炮制对大黄的解热作用则影响不大,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炖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等5种炮制品煎液对胃蛋白酶活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活性具不同的影响;大黄炭对胰蛋白酶和胰淀粉

酶无抑制作用;酒炖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低于清宁片、醋

炒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和酒炖大黄对胰脂肪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酒炒大黄对

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17]。大黄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抑菌效力,其中酒大黄抑菌效力与生品相近[18]。生大黄制成熟大黄后,微量元素含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丁丽梅 (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 2 0c 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3 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2~3次/d,连服2d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 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 142g/kg家兔灌服0 5g/(只 d),连服40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d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3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 桂麝散 ;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 二陈汤 ;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 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 香砂养胃丸 ,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以上对半夏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半夏这一道地药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西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79~183 2 贵州省卫生厅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3~84 3 郭建民,田源洪 中药炮制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3:156~158 (收稿日期:2010-01-20) 374V o l 21 N o 3A erospace M edic i n e M ar2010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2006-11-26 药学论文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作者:李炳文,胡雪桔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半夏;炮制;历史沿革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 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 摘要::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0 引言: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 茎,为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1]。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半夏经炮制后毒性降低,故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作为半夏临床常用的规格。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大量关于半夏的文章发表,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进展不大,说明该项研究有一定难度。本文从净选加工、炮制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近年来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能为进一步开展半夏的炮制机理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1 半夏的现代炮制品 1.1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1.2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1.3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透,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ill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炮制工艺研究 2.1清半夏 郭富礼[2]主张将半夏按大、中、小分成3档,分别用8%白矾水浸润3—5d,至无干心后轧扁。饮片厂大量生产可用轧面条机,调节适当的轧滚间距轧扁,量小可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用石磙碾过或用石块手工砸扁也可,然后晒干入药。王潮奎等[3]研究了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量及采用加热方式与所炮制饮片质量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夏加热加压30min和经8%白矾溶液浸制均可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且水浸出

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_关开

192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11 Nov .,2009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bunb.)Breit.的地下块茎。性味辛温,有毒,被列为下品,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半夏就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以后才能入药。半夏炮制入药历史悠久,较早提到半夏炮制法的是《金匮玉涵经》,云:“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其中只提到了“洗”一法。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见于文献记载的半夏炮制方法就有70多种,并沿用至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收载了最为常用的3种炮制品,即:清半 夏、法半夏、姜半夏。现代研究也表明,半夏经炮制后确实能减低其毒性。 1 炮制方法1.1 清半夏 清半夏始见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现代炮制方法为:取净选分路后的生半夏,洗净,用水浸泡2周,每日轻轻搅拌换清水2次。浸泡7天后,至起白沫时,放入串碎后溶化的白矾水半夏常用3种炮制方法及其对毒性的影响 关 开1,姜 楠2,田 原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半夏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因其有毒,所以必须进行炮制之后方可安全使用。详细介绍了3种半夏最常 用的炮制方法,分别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并对炮制方法及炮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料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使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半夏的使用。 关键词:普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192- 02收稿日期:2009-06-08 作者简介:关开(1971-),女,辽宁沈阳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别及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工作。 表2 肉桂汤液中挥发油百分体积浓度 煎煮方法 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0.0460.0820.0560.0730.0830.0800.0600.044浸泡后下0.0820.0780.0690.0610.0790.0590.0530.042直接后下0.0430.0790.0880.0910.0980.1040.1150.103 2 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的测定[1] 仪器与试药:HITACHI 高效液相色谱仪, L-2300泵,L-2400检测器。乙腈为色谱纯,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是均为分析纯。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色谱柱汉邦ODSC18(5μm,4.0mm×250mm),以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0nm,温度为室温,流速为1.0mL/min。在此条件下理论塔板数以桂皮醛计算为3000,样品中桂皮醛出峰良好。 表3 各挥发油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 煎煮方法煎煮时间(min) 2 5 10152025 30 40 浸泡煎煮78.263.778.763.464.879.371.066.6浸泡后下79.681.489.882.682.881.779.867.9直接后下 87.584.580.184.287.486.391.283.1 溶液的制备:(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桂皮醛标准品2.0μL,精密称量,稀释制成21.3μg/mL 的甲醇溶液。(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各样品挥发油2.0μL,以4.3.1中同样的稀释倍数稀释后待用。(3)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保留时间30min,在18min 左右出峰,记录峰面积;同法,吸取各样品溶 液5μL,保留20min 左右,记录与桂皮醛保留时间相对应的吸收峰面积,以样品吸收峰面积为100%,计算各样品中的桂皮醛百分含量,结果见表3。 3 结 果 从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直接后下组肉桂挥发 油浓度和收率在煎煮5~30min 之间在较高水平上缓慢上升,浸泡后下组中挥发油浓度先高后低,2min 时即达到较高水平,但不及直接后下组10~30min 的水平值,且下降较快,不易控制;从桂皮醛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看,直接后下组水平值较高,30min 时达到最高值91.2%。 结果表明:考虑到挥发油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而桂皮醛又是挥发油中主要的药效物质,可以认为含量高则疗效好,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验,可以得出肉桂制汤宜以直接后下煎煮30min 左右为好。 4 讨 论 在煎汤方法中,以提取挥发油为主的肉桂的最 佳工艺条件是直接后下煎煮30min,其中在20min 时煎出率最高。3种不同的煎煮方法虽然挥发油的提取率有差异,但是总体提取率偏低。在煎煮装置上加适当冷凝装置,对提取率有一定的增加,所以对以挥发油为主要药效目的的,密闭煎煮的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91-92. [ 2 ] 方琴.肉桂的研究进展[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 ( 3 ):249-250.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Key words:Pinellia ternata; Preparation; 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历史沿革 1.1 唐代以前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

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 唐代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 宋代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作者李炳文,胡雪桔 【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 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 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 载于《神农本草经》。 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 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 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 皮硝等等。 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 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 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
1 / 11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 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 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 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 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 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 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 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 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 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 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 《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 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 《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
2 /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